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文明概念辨析

政治文明概念辨析

政治文明概念辨析
政治文明概念辨析

理论前沿2002年第4期

理论研究

20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从1844年马克思使用/政治文明0一词,到2001年江泽民使用/政治文明0的概念,

1

时间相隔150多年。在这一个半世纪里,人类的政治生活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然而,人们对政治文明的研究却大大落后于政治文明实践的发展。因此,适应新世纪人类社会政治特别是我国政治发展的要求,本文试对政治文明的概念作一简要的辨析,以推动社会各界对政治文明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对政治文明概念的简要辨析1.政治意识不能等同于政治文明。

毫无疑问,政治意识与政治文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政治意识是社会政治生活、政治关系和政治现象的主观反映,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意识的进步状态。就政治意识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关系来看,是子概念与母概念的关系。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的观念形态,只是政治文明的一部分;政治文明是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包含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组成部分。因此,不能将政治意识或政治意识文明等同于政治文明。

2.制度文明不能涵盖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与制度文明的内容确有交叉重合的地方,这就是政治制度文明既属于政治文明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属于制度文明的组成部分,这可能是引起学者们将两者混同起来的原因所在。但是,不能用制度文明代替政治文明,因为两者的内涵虽有重合的部分,但终究不是一个等次的概念。制度文明中的政治制度文明属于政治文明,但制度文明中的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文明则不好放入政治文明之中;再则,制度文明是将所有制度成果都视为政治文明呢?还是指进步制度的成果作为政治文明呢?比如,外国历史上的贝壳流放法、宗教裁判制

度、法西斯制度,中国历史上的专制制度、连坐制度、酷刑制度等,是否都可称之为政治文明呢?因此,不能将所有的制度都视为是文明的,如果那样的话,就等于说制度本身就是文明的,那就会造成语义上的重复)))即制度是文明,文明是文明,制度文明就成为文明文明了。

3.政治文明内涵法治文明。

法治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法治很难说有什么政治文明。然而,法治并不能包容政治文明。因为,除了法治之外,政治文明还包括民主、正义、理性、秩序、和平等等凡属于进步意义上的政治现象和政治成果。不能说只要有了法治,政治就是文明的政治了。相反,只要是政治文明,必然要包含法治。因此,法治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但并不等于全部政治文明,不能以法治文明代替政治文明。

4.精神文明不能包容政治文明。

对此,已有学者作过论证,戚珩将人类文明划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部分,并指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不能包括制度文明(政治文明)。就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关系而言,虽然精神文明也属于上层建筑(严格意义上说,精神文明只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但并不等于上层建筑中所的组成部分都是精神文明,因为在上层建筑中还有政治制度和政治设施等要素。o

由于政治制度和政治设施也是人类精神生产的成果,而将政治文明视为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那也是不合适的。

5.政治文明与政治文化的区别。

的确,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是两个难以区分的概念,但又是两个必须区分的概念。如果不把两者区分开来,那么,在政治文化之外,再提出政治文明就没有意义了。

[摘要]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它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中图分类号]

D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2)04-0020-02

政治文明概念辨析

虞崇胜

理论前沿2002年第4期理论研究

21

政治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政治文化是指政治意识(政治观念)层面,这与政治文明较容易区别开来;广义的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所涉及的内容差不多,不大容易区分开来。广义的政治文化除了包含政治意识以外,还应包含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因为政治制度总是人们有意识地建立起来的,一旦成为一种稳固的规范,一种自然而然的规范,它就成为一种政治文化;政治行为也是如此,一种政治行为一旦成为人们惯常的行为,成为一种习俗,一种潜在的趋向,它也就是一种政治文化了。从这意义上讲,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的内涵是基本相同的。但政治文化是个中性词,并不表示价值内涵)))即不表示政治文化的进步与否;而政治文明基本上是一个褒义词,它明确标帜着政治的进步状态,政治的野蛮状态是不属于政治文明的。

6.政治文明是一个褒义的概念。

政治文明应是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野蛮的、落后的、颓废的政治生活不能划入政治文明之列。有些人在理解文明时,往往是将文明与文明时代的产物等同起来的,而没有将文明时代的产物区分为进步的和落后的、文明的和野蛮的。我们所说的政治文明,应该是进步的、健康的、民主的、法治的、正义的、和平的、宽容的政治生活。尽管不同时代的政治文明其具体内容是不同的,但必须是本时代进步的政治状态。否则,人们就完全没有必要将政治划分为文明政治和野蛮政治了。

7.政治文明应包括政治行为文明。

在以上所列举的众多关于政治文明的解释中,很少有涉及政治行为和政治过程的内涵的。然而,在政治文明的内在结构中是不能没有政治行为文明的。如果没有政治行为文明,政治文明体系就是残缺不全的,而且有的只是死的文明,而不是活的文明。一切政治文明的成果,只有在人的行为中体现出来,它才是真实的,离开了人的行为,政治文明就成为空洞的理想或僵死的教条。因此,我们在考察政治文明时,既要从静态上考察其理论形式和结构形式)))即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同时还要从动态上考察其发展过程,即政治行为文明。

二、政治文明概念的科学涵义

综合以上简要的辨析,我们从中可以概括出政治文明概念内涵的基本要素:第一,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没有政治文明就没有人类文明;第二,政治意识、制度文明和法治文明等只是政治文明的构成因素,

不能代替政治文明;第三,政治文明与政治文化有较多的联系,但只有进步的政治文化才可称之为政治文明;第四,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野蛮、落后的政治生活和政治现象不是政治文明;第五,政治文明是一个整体,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

如果将以上所论的要点综合起来,我们大致可以给政治文明概念下一个比较简明的定义了。

所谓政治文明,简单地说,就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从静态的角度看,它是人类社会政治进程中取得的全部进步政治成果;从动态的角度看,它是人类社会政治进化发展的具体过程。政治文明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组成部分,是由这三个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以上关于政治文明的定义,虽然看似简单,但却全面地反映了政治文明的实质性内涵:

第一,明确指出了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这样就将历史上野蛮的、腐朽的和落后的政治垃圾排除在政治文明之外。

第二,清楚地将政治文明分为静态的进步成果和动态的进化过程两个层面,从而避免了仅仅将政治文明视为过去的政治成果的片面性。

第三,全面地概括了政治文明的三个组成部分,从而避免了单纯地将政治意识文明或政治制度文明视为政治文明整体的偏向。

第四,具体地指明了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的进化过程,从而揭示了政治文明逐步发展完善的总体趋势,避免了绝对化地看待政治文明的错误。

总之,政治文明既是进步的又是不断完善的,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既是整体的又是部分的,人类在政治领域的一切努力都不过是为了促进政治生活的文明化发展,只有能够真正促进人类政治生活进化发展的政治意识、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才称得上是政治文明。

注释

1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5人民日报62001年1月11日。o戚珩等:5政治意识论6,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4)186页。

(本文作者: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谭荣邦

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建设研究

文章编号:1673-2103(2009)01-0005-04 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建设研究* 颜志强,潘丽萍 (湘潭大学国政系,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软实力是一种软权力,是一种影响他国意愿的能力与无形的权力资源,是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他们来达到你想要的目的的能力。软权力是国家形象的基础,国家形象又能促进软实力的提高,在全球化与相互依存的时代,软权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软实力建设的增强必然要求国家形象的改善,国家形象的塑造与提升又是展现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目前全球的国家形象之争实际上是国家之间软权力的较量,中国的软实力建设要以改善和促进国家形象的提高为目的,进一步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 关键词:软实力;软实力建设;国家形象 中图分类号:D034文献标识码:A 一、软实力的内涵 /软实力0(so ft pow er)又称/软国力0,/软力量0。/软权力0,其提出者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国防部前部长助理约瑟夫#奈(Joseph Nye)。奈于1990年提出软实力概念后,这一新词在国际政治和国际传播等领域广泛使用,并受到了世界各国政治领袖、专家学者和媒体的广泛关注。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他们来达到你想要的目的的能力。软实力通过精神文化和道德价值,影响、诱惑和说服别人相信或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以产生拥有软权力一方所希望的过程和结果,它是通过使别人信服取决你的或使别人同意那种能够产生你所需要的行为的准则和制度来起作用的。 国际政治力量可分为/硬实力0和/软实力0。约瑟夫#奈认为,硬实力通常指一个国家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及其他一些方面,如领土、人口、科技、自然资源等方面,一般通过经济胡萝卜或军事大棒来威胁、利诱别国去干他们不想干的事情,带有/强制性0;软实力是一种影响他国意愿的能力与无形的权力资源,依赖于一国文化,政治理想和政策的吸引力,具有/非强制性0。软硬两种实力均属重要,在全球信息时代,软实力变得比以往更重要了。[1]按照约瑟夫#奈的观点,软实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第一,文化(cu lture)的吸引力;第二,意识形态(ide-ology)和思想观念(ideas)的感召力;第三,制定国际规则(i n ter national nor m s)和建立国际机制(i n terna-tional instituti o ns)的能力;第四,恰当的外交政策(foreign po licy);第五,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和亲和力。[2] 在经济全球化和跨国相互依存的时代,权力的性质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权力正变得越来越缺少强制性,软实力在其中的地位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奈特别指出,由于软实力主要着眼于一国行为或政策的/吸引力0和/合法性0,因而它不仅涉及一国对外政策的内容,更涉及该国执行这些政策的方式。如果对外政策更加灵活,/软权力0更加强大,那么从长远看,该国无疑更能实现自己的政策目标,也更能提升自身的吸引力和国家形象。[3] 二、软实力建设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一)国家形象的内涵 对国家形象,中外学者有许多不同的具体解释,如我国著名的国际战略学家王家福教授在国际战略学中将国家形象定义为:国家形象是国家结构的外在形态,是国家传统民族与文化的传承在当代世界空间的特性化脉动的映象化张力,是国家质量及其信誉的总尺度,更是国家软权力的最高层次。[4]有学者认为国家形象是一国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的对该国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状况的认识与评价,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内外人民的情感态度与人心向背,而且在国际事务中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功能。[5]综合起来看,所谓国家形象是一国内外公众 第31卷第1期Vo.l31No.1菏泽学院学报 Jour na l ofH eze University 2009年1月 Jan.2009 *收稿日期:2008-09-17 作者简介:颜志强(1983-),男,湖南茶陵人,湘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大国关系与国际法。

_政治参与_概念辨析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政治参与0概念辨析 陈振明李东云 摘要:政治参与是当代政治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然而,目前国内外政治学界对/政治参与0概念却未能形成一个较为一致的定义。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学者有代表性定义的基础上,将/政治参与0定义为公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非职业行为,并对这一定义作出详细的说明。作者认为,在政治参与概念界定时需要着重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即主体是否包括职业政治人士,是否包括动员参与,是否包括非法手段,是否包括心理和态度。 关键词:政治参与;政治民主;概念辨析 中图分类号:D03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08)04-0104-07 政治参与是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有关政治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中,参与都是一个核心的概念。01近年来,政治参与及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学界及政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对于/政治参与0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学界却一直存在诸多争议,其定义目前也莫衷一是。正如诺曼#H#尼、西德尼#伏巴所言:政治参与像有些术语一样,/由于意思实在太多,最终倒反失去它们的有效性0。o政治参与的研究必须从厘清相关的概念开始,或者说,对/政治参与0概念进行明晰的界定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因此,对于/政治参与0这一概念的辨析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 公民参与政治的行为和传统自古有之。然而,/政治参与0却是现代政治学的一个术语。关于这一概念,当代的政治学家下过了不少的定义。帕特里克#J#孔奇在专门研究了政治参与的诸多界定之后,提出争论所集中的六个主要问题:?(1)积极与消极形成的比较:应当从行为上来解释政治参与吗?)))如选举、政党竞选)))还是也包括其被动形成)))爱国主义感情,对政治问题的敏感性等等?(2)过分的与不过分的行为之比较:政治参与包括非暴力反抗及政治暴力活动,还是限制在-比较常规.的行动上?(3)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目的比较:政治参与的定义中是否包括要改变或维护政府形式而作出的努力,还是仅限于改变或维护政府权力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6年度重点项目/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和方式的研究0(项目批准号: 70633001)之子项目)))/公共服务中的公民参与0的中期成果。 作者简介:陈振明,教育部/长江学者0特聘教授,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东云,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 104

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

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 作者:吴楚材, 吴章文, 郑群明, 胡卫华, WU Chu-cai, WU Zhang-wen, ZHENG Qun-ming , HU Wei-hua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长沙,410004 刊名: 旅游学刊 英文刊名:TOURISM TRIBUNE 年,卷(期):2007,22(1) 被引用次数:71次 参考文献(11条) 1.Fennell D A Ecotorism:An Introduction 1999 2.Ceballos-Lascurain H The Future of Ecotourism 1987(02) 3.诸葛仁借鉴国际生态旅游标准规范中国生态旅游市场 2006(04) 4.Orams M B Types of Ecowurism 2001 5.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 2001 6.The Ecotourism Society Newsletter cited in Catrina Brandon,Ecotourism and Conservation:A Review of Key Issue,Envirnment Department Papers 1996 7.郭岱宜生态旅游--21世纪旅游新主张 1999 8.Kutay K Ecotourism and Adventure Travel 1989 9.世界旅游组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 1993 10.陈忠晓.彭建生态旅游的内涵辨析[期刊论文]-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1) 11.Elizabeth Boo Ecotourism:The Potentiais and PitfailsWWF 1990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万绪才.朱应皋.丁敏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旅游学刊2002,17(2) 2.张跃西.ZHANG Yue-xi生态旅游理论创新与中国生态旅游示范区标准问题探讨[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7(11) 3.刘青.王智.钱谊.秦卫华.蒋明康.LIU Qing.WANG Zhi.QIAN Yi.QIN Wei-hua.JIANG Ming-kang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存在问题分析[期刊论文]-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9,25(3) 4.王潇.WANG Xiao生态旅游承载力的思考[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9(10) 5.关于生态旅游的认识与思考[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5(10) 6.刘忠伟.王仰麟.陈忠晓.LIU Zhong-wei.WANG Yang-Lin.CHEN Zhong-xiao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期刊论文]-地理研究2001,20(2) 7.刘德谦中国生态旅游的面临选择[期刊论文]-旅游学刊2003,18(2) 8.李文杰.乌铁红.张宏磊.LI Wen-jie.WU Tie-hong.ZHANG Hong-lei中国传统自然观与生态旅游发展观的比照[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8(9) 9.薛怡珍.Hsueh I-Chen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台南市为例[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8(10) 10.叶文.薛熙明.YE Wen.XUE Xi-ming生态旅游本土化问题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6) 引证文献(72条) 1.王燕.孙德亮.张军以.周秋文贵州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期刊论文]-贵州农业科学 2013(6) 2.刘小莉.魏伟.李中强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期刊论文]-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权力是一个政治概念

权力是一个政治概念,一般是指有权支配他人的强制之力,它总是和服从联结在一起。任何社会都是一定的权力和一定的服从的统一。权力有两层含义:一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如国家权力,就是国家的强制力量,像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等;二是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它同一定的职务相联系,即有了一定职务就有了相应的某种权力,如行使大会主席的权力。 权利是一个法律概念,一般指了赋予人们的权力和利益,即自身拥有的维护利益之权。它表现为享有权利的公民有权作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作出相应的行为。例如,我国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权利的行使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即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正当的权利。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 一、行使主体不同。权利的行使是一般主体,而权力主要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二、处分方式不同。权利一般可以放弃和转让,而权力必须依法行使,不得放弃和转让。 三、推定规则不同。权利的推定规则为“法无明文禁止及可为。”而权力只以明文规定为限,否则为越权。 四、社会功能不同。权利一般体现私人利益,权力一般体现公共利益。 权利与权力的区别: 权利与权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属于法律上的概念,后者则属政治上的概念。两者存在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权力以法律上的权利为基础,以实现法律权利为目的,权利作为一种法律上的资格又制约着权力的形式、程序、内容及过程各个方面;另一方

面,某些法律上权利的实现依赖一定的权力的行使。两者也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如都以追求一定的利益为目的;都有相应的法律上的规定和限制要求。 1.权利的基本含义 权力与权利,在英文中被称为power 和right.权利是指在社会中产生,并以一定社会承认作为前提的,由其享有者自主享有的权能和利益。这个定义告诉我们,权利是在人与人的相对存在的社会状态之中存在的。孤立的个人,无所谓权利。权利也总是以一定的社会承认作为前提。这种承认可能是习惯的、道德的、宗教的和法律的。根据其承认方式的不同或者被称为习惯权利、道德权利、宗教权利和法律权利。这一定义还表明,权利包含权能和利益的两个方面。权能是指权利能够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它并不要求权利的绝对实现,只是表明权利具有实现的现实可能,即“非不能为也,而实不愿为也。”利益则是权利的另一主要表现形式,是权能现实化的结果。将二者相比较,权能具有可能性,利益具有现实性。也可以说权能是可以实现但未实现的利益;利益是被实现了的权能。如继承权,在被继承人尚未死亡时,继承人所享有的继承权实际上是一种以权能状态存在的权利。一旦被继承人死亡,继承产生,继承权就由一种权能转化成为了利益。 2.权力与权利的联系 第一,权力来源于权利。在权力与权利谁来源于谁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误解。其实早在权力产生之前,权利就已经有了。在原始时代,人们已经有了原始的权利。这些遍及氏族内部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只是那时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别,也

新时代国家形象及大学生国家形象意识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73364276.html, 新时代国家形象及大学生国家形象意识培养作者:蔡庆一王瑞曾建松 来源:《高教学刊》2020年第07期 摘; 要:文章解释国家形象内涵与国家形象塑造,从其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与安全功能分析新时代国家形象的重要性;并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为例,指出通过培养学生领会国家形象内容建构、树立跨文化意识、践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三个方面来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国家形象意识,使他们不仅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与较强的专业能力,还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良好的国际形象意识。本研究既有助于大学生充分理解新时代国家形象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培养国家形象意识。 关键词: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意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 ;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7-0014-03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basic notion of national image, including its content and elements, and probes into its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the aspects of politics, economy,culture, safety. And further, taking TCSOL major student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oints that the national image awareness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training students' understanding the content of national image, building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and practicing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aiming at the firm political position and highlighted professional ability, open and global horizon and becoming acutely aware of national image. This research will not only help college students full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national image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cultivate their national image awarenes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ir majors. Keywords: national image; national image awareness; TCSOL major students; training 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形象对国家生存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和限制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结构体系中的生存与发展。针对国家形象研究,范红深入研讨了国家形象的重要性,并提出“良好的国家形象代表更高的可信度,更强的接纳性以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1]。徐锦萍强调国家形象要取决于主动建构与传播,“国家形象能够充分综合展现一国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2]。孙有中提出国家的综合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形象,“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塑造的”[3]。这就表明,对我国自身的国家形象建设问题进行思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形象的传播与构建,既是注重“软实力”的结果,也是全球化的必然要求。那么,国家形象的内涵是什么?如何构建国家形象?如何培養大学生的国家形象意识?本研究尝试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为例来解答这些问题。

行政法概念辨析

1,罚款与执行罚 不同点:1,性质不同:前者是行政处罚,后者是行政强制措施 2,是否具有制裁性:前者具有制裁性,后者不具有制裁性 3,前者是相对人违反管理秩序,后者是相对人拒绝履行义务 4,适用不同:前者适用“一事不再罚”,后者不适用“一事不再罚”相同点:是因当事人不履行法定义务所引起的(不确定) 2,行政拘留与刑事拘留 不同点:1,性质不同:前者是行政处罚行为,后者是刑事强制措施2,目的不同:前者是惩罚与教育,后者是预防和保障 3,前者是行政权,后者是司法权 4,适用的法律不同:前者适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后者适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5,强制的对象不同:前者对象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违法人员,后者的对象仅限罪该逮捕的现行或重大嫌疑分子 6,执行场所不同:前者拘留所执行,后者看守所执行 相同点:都是法律规定的暂时限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3,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 不同点:1,主体不同:前者是行政主体,后者是行政机关 2,对象不同:前者是特定的,后者是不特定的 3,能否反复适用:前者不能,后者不能 4,影响权益方式:前者直接,后者间接 5,具体表现形式:前者行政处理决定,后者行政规范性文件 相同点:1.都是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行为;2,都是通过法定形式来实施的3.调整的法律关系都是行政法律关系 4,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

不同点:1,在行为性质上:前者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后者既可能是行政行为, 也可能是司法行为 2,对象上不同:前者对人身,财产,后者除了对人身财产,还可对行为 3,主体上:前者是行政主体,后者是法院或具有强制执行权机关 4,期间上:前者是暂时的,后者是终了性 相同点:1,它们都具有强制性,2它们的法律后果基本上相同,即实现行政管理所要求的目的 5,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 不同点:1,职权来源不同:,前者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依据, 如果没有法定依据的,视为行政委托;后者不强调有明确的法定依据,只要不违背法律精神和目的即可。 2,职权性质不同:前者或者是使得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组织的职权内容增加,或者使得本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组织具有行政主体资格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在授权范围内能以自己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独立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后者不发生行政职权和职责的转移,受委托的组织并不因此而取得行政职权,也不因此而取得行政主体资格。受委托组织根据行政委托行使职权必须以委托的行政主体的名义,而不是以受委托组织自己的名义进行,其行为对外的法律责任也不是由其承担,而是由委托的行政主体承担。 3,法定方式不同:前者的方式有两大类:一是直接授权;二是间接授权,即法律、法规规定某行政机关可以根据需要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将某个特定的行政职权授予某个组织。后者的方式较为灵活,由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以具体的委托决定来进行。 相同点:1.都是非政府组织,是国家机关以外的社会组织;2、都有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 6,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 不同点:1,性质不同:前者是外部行政行为,后者是内部行政行为 2,依据不同:前者依据行政行为处罚法,后者依据公务员法 3,制裁的原因不同:前者制裁的行为是处于行政管理相对人地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服从管理的违法行为,后者制裁的行为是国家工作人员与其职务有关的违法、渎职或失职行为 4,制裁的对象不同,:前者的对象是行政管理相对人,既可以是公

当代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含义和特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1]人民当家作主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高水平的政治参与能有效推动国家与社会发展,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高水平的政治参与是指其政治参与具有现实的需要性、内容和程序的合法性、目的的正当性、内容的说服性;就是要合乎宪法和法律精神,要有理有据,要有社会共识,目的是为克服弊端,促进发展,获取更大公益等;就是要有全局性、时代性、规律性、前瞻性和适度性。这样才容易被采纳,才能保证采纳后的效果是积极的。这就迫切需要大批具有较高的文化、思想和政治素养以及相应的专业素质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合格的政治参与主体。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人才,成为和将要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主体。因此,不断提高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增强其有序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正确引导他们有序政治参与,成为培养合格的政治参与主体,进一步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乃至社会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学界在政治参与、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存在着不同观点,有一些模糊认识,本文就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含义、主要特征等基本问题进行粗浅探析。 一、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含义 要界定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含义,离不开对公民 政治参与的探讨。 学界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政治参与的含义给予了不同的解读,大体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种是影响决策行为论,即政治参与的目的是影响决策。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政治参与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2]12-13。我国学者周平认为:“政治参与是指公民为了争取、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参与社会政治过程,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政治决策的行为。”[3]他们共同强调了政治参与的目的是影响决策。这说明政治决策在政治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说明政治参与重点指向决策环节。但政治系统运作的外化表现形式为政策过程和人事过程。这种观点只重视政策过程的制定环节和人事过程的“入口”环节,忽视了政策的实施、执行、反馈环节和人员奖惩和升降等人事过程的“出口”环节。 一种是观念行为论。这种观点认为政治参与不仅包括行为,而且包括与政治相关的意识和观念。美国学者巴恩斯(Barnes )等人在《政治行动:五个西方民主国家的政治参与》一书中,把公民阅读政治理论文章视为政治参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F ·斯通(William F Stone )将追踪报纸和电视报道列为间接政治参与。而关于政治参与的意识只是停留在政治心理和观念层面,成为参与不参与、如何参与、参与什么的先决条件和原因,不一定有试图影响政治过程的行为。 一种是合法政治行为论。此观点认为“政治参 当代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含义和特征 朱凤荣 (石家庄学院马列教学部,河北石家庄 050035) 摘 要: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是指大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群体或国家的合理、合法利益,通过 合法的、理性的、适度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公共事务和政治过程的看法、态度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从而推进公共事务管理和政治过程科学化、现代化的行为。有序性、政治性、行为性、主体特殊性是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含义;特征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72(2009)04-0052-04 收稿日期:2009-03-13 作者简介:朱凤荣(1964-),女,河北正定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 第11卷第4期石家庄学院学报 Vol.11,No.42009年7月 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Jul.2009

政治的概念

《政治的概念》读书笔记 《政治的概念》是施密特的代表作之一,在全书中,施密特从国家、世界和人性等角度出发建构政治的概念,并提出政治概念的核心是划分敌友。本文将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施密特的政治的概念进行简单的梳理。 在全书的开篇,施密特提出了“国家的概念以政治的概念为前提”的命题。紧接着他叙述了一个关于国家的通常说法:“国家是在封闭的疆域内,一个有组织的人群拥有的政治状态。”随后,他指出,这只是一般性解释,而不是国家的定义。因为在此所关注的乃是政治的本质,所以这样一个定义尚未得到保证。于是,施密特开始从国家的角度建构政治的概念。在他看来,国家是政治统一体,是一个有组织的、拥有国内和平与领土完整以及不受外国干涉的政治统一体,以民族、主权和领土为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于是,施密特提出自己对民族、主权和领土等基本要素的看法。 关于民族,施密特认为,国家是民族的政治统一体。无论就其字面意义而言,还是就其历史形象而言,国家均是一个由民族构成的特殊状态。关于主权,施密特认为,国家是主权统一体。在他看来,国家作为民族的政治统一体,是一种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统一体,与其他各种组织相比,它是最高的、做出权威性决定的统一体。国家作为决定性的具有权威的最高政治统一体意味着它拥有主权。因此,从本质来看,国家乃是主权统一体。关于领土,施密特认为,国家是确立了领土边界的政治统一体。 随后,施密特提出:划分敌友是政治的标准。他认为,“朋友与敌人这对概念必须在其具体的生存意义上来理解”,并进而把政治的核心归结为“区分敌与友,并以此二者为前提”。因此,要理解以划分敌友为核心的政治概念的必要性,就必须从维护国家统一体生存的高度,从国家统一体生存所涉及的内外两方面出发进行分析。 就外部而言,国家统一体的生存意味着民族自身的安全、独立与自主。因此,

科学证据的概念

科学证据的概念 科学证据1并非法定证据2的一种,而是学理上对证据进行的一种分类。“分类是一种把握事物共性同时辨识事物特性的逻辑手段。分类不仅能使人的认识条理化,而且能实现处置上的目的性与有效性。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目的和行为目的,证据法对不同形态的证据在形式上进行分类。”3按照是否具有高科技含量为标准,可以将证据划分为科学证据和经验证据。其中,不具有科技含量的证据称为经验证据;具有科技含量的证据称为科学证据。如此划分,目的在于更好地认识科学证据的特征和属性,更好地理解、把握和运用科学证据。由于视角不同,国内外学者关于科学证据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很不一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属性特征为视角。这种观点将科学证据视为一类具有科技含量的专家意见(鉴定意见),属言词证据中的意见证据,并以此为出发点界定科学证据。如英国学者保罗·罗伯茨认为科学证据就是在案件中的科学或技术问题超出了律师、法官和陪审团的知识和专业 1关于科学证据的称谓存在一定的分歧。陈学权等人将此类证据称为“科技证据”,认为科学证据中的科学不仅指“科学”,而且包括“技术”,用“科技证据”更加符合汉语习惯;张斌等使用“科学证据”指称该类证据,认为从词源上讲“科学证据”更加符合英文“scientific evidence”的汉译并且从理论上讲“科学证据”也具备科学哲学上的依据。出于法律语言的统一性、规范性要求,本文在论述中一律采用“科学证据”的称谓。参见陈学权.科技证据论——以刑事诉讼为视角[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张斌. 论科学证据的概念[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 8(6):48-52,陈永佳.关于科学证据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探析[J]. 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2):36 2我国三大诉讼法关于证据的分类基本一致。《刑事诉讼法》第42条将证据分为七种类型,即:“(一)物证、书证;(二)证人证言;(三)被害人陈述;(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五)鉴定结论;(六)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证据有下列几种:(一)书证;(二)物证;(三)视听资料;(四)证人证言;(五)当事人的陈述;(六)鉴定结论;(七)勘验笔录、现场笔录。”《行政诉讼法》第31条规定的证据种类有“(一)书证;(二)物证;(三)视听资料;(四)证人证言;(五)当事人的陈述;(六)鉴定结论;(七)勘验笔录、现场笔录。”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关于证据的分类基本一致,与刑事诉讼的差异主要是因为诉讼性质的不同。关于我国现行法律证据的分类,学界存在较大的争议。参见裴苍玲. 论证据的种类[J]. 法学研究, 2003,25(5):45-50,龙宗智. 证据分类制度及其改革[J]. 法学研究, 2005, 27(5):86-95,裴苍玲. 再论证据的种类[J].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9, 11(11):49-59 3龙宗智. 证据分类制度及其改革[J]. 法学研究,2005, 27(5):86

第六章政治学原理政治参与

一、单选题(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早在古希腊城邦政治时代,就有公民对政治的直接参与,这被称为(B)。 A选举 B直接民主 C间接民主 D参政 2、下列属于政治参与主体的是(D) A政客 B政治精英 C官僚 D公民 3、现在英国、美国、法国等法律都规定选民的年龄下限是(A)周岁。 A18 B20 C21 D23 4、政治参与通过公民的(C)来制约政治权力的行使,并通过政治参与所形成的的授权达成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 A政治参与 B直接民主 C政治权利 D政治权力 5、一般来说,“公民”一词反映了一种法律上的(A)。 A平等关系 B等级关系 C交换关系 D顺从关系 6、(C)是政治权力的最终所有者,其影响政治的途径就是广泛的政治参与,是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决策。 A国家 B政党 C公民 D议会 7、公民最基本、最常见、最普遍的政治参与形式是(B),它是公民对现实政治过程的一种综合性选择。 A游行示威 B选举投票 C参政议政 D集会结社 8、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中的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合在一起,通过积极影响政府决策而达到群体利益的社会团体一般被叫做(D) A 政党 B民间团体 C院外组织 D利益集团 9、利益集团主要是通过(A)来进行政治参与,进而影响政府的决策的。 A 利益表达 B竞选执政 C游行示威 D政治斗争 10、由全体公民投票对法案进行表决或否决的活动是(B)

A公民创制 B公民复决 C公民选举 D公民表决 二、多选题(每小题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一个或者多个是正确的) 1、政治参与具体来说有以下几层涵义(ACDE) A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或者由公民组成的社会团体 B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政党或者其他政治团体 C政治参与的客体是政治体系的政治过程 D政治参与的目的是影响政府的决策 E政治参与的途径常常多种多样 2、政治参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ABCDE) A动机复杂性 B非职业性 C目的单一性 D途径和方式的多样性 E明确的行为表示性 3、政治参与的宏观功能有(ABCDE) A有助于维护、支持、促进民主政治的正常、健康运行与发展 B有助于促使国家政治权力在尽可能公平而健康的轨道和方向上运行C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 D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 E有助于维持政治稳定和整个社会的正常发展 4、政治参与的微观功能有(ABC) A公民对政府的制约监督功能 B培养公民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

最新 关于政治概念的界定-精品

关于政治概念的界定 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观?人生活在社会中不可能离开政治生活。作为公民的素质就含有政治观。那么,政治概念是如何界定呢? 关于什么是“政治”,作为科学的界说,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看法。我想在基本观点指导下,参考古今中外的各种解释,做出一个具体的界定。 我把政治的定义概括为:政治是一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为实现其利益和目标,运用特殊公共权力(国家、政权),根据一定的原则,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纳入一定的秩序,并得到稳定和发展的社会现象。或者说:政治是一定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运用公共权力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纳入一定的秩序,并得到稳定和发展,以实现其利益和目标的社会现象。 一、政治是一种社会现象 一般来说,政治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门槛”后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与经济、共同组成社会的三大领域。在古往今来的文明社会历史中,政治是整个文明的一部分,是各个民族都不能离开的社会组成部分。一个民族政治文明发展的状况、程度,既体现了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制度,也反映出该民族整个文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 政治现象从其产生时起,便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人们无不对政治发表自己的看法。由于各民族的历史条件不同,各阶级、阶层的社会地位不同,因此对政治的看法也大相径庭。我在1980年曾发表了《关于政治学研究对象的史的考察》一文。(原载〈政治与政治学〉1981年群众出版社出版;2001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西政治文化论丛》又重新刊载)。在这篇文章中我曾对西方、中国和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学对象问题做了简要的考察。当时文章虽然还比较粗略,但也基本能反映其大体情况。还可以作为今天我们研究政治学对象问题的参考。不过,这篇文章只是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入手,指出无论西方、中国,还是马克思主义,无论其对政治的理解有何差异,但都是以国家问题为其研究的基本内容。然而该文对什么是政治的问题并未具体论及。这里,我想仅就我对政治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西方,政治一词,英文为politics。原文来自古希腊文的polis,为城邦之意。politics按字源说,是polis与tic(science)合组而成,意为关于城邦的科学。science一词,按其原意是知识或学问,含有一切有系统的知识的意思。在西方,一般仅指自然科学而言。在W.C. 丹皮尔所着《科学史》中给科学界定为“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可以说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商务印书馆中文版,第9页)。科学和技术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作为科学的实际内容,应该不仅包括研究自然现象的自然科学,而且也应包括、语言、历史等人文现象和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现象。即所谓人文社会科学。

浅析证据的属性

浅析证据的属性 [摘要]证据的属性,又称证据的基本特征,证据的本质特征。一般指证据之所以为证据,其内在的规定性如何,其本身固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证据属性长期以来是中国证据法的话语中心之一。文章将对证据的属性展开一些论述。 [关键词]证据属性;客观性;合法性 一、我国学界对证据属性的一些观点 1.有学者提出把证据的属性和特征分开 属性:是一个事物所具有的性质或者所隶属的性质;特征,则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征象和标志。从哲学的角度看,属性是内在的,是事物质的规定性;特征是外在的东西,是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外在表现。一般来说,属性是抽象的,特征是具体的。由此,证据的属性是其本身固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有的学者提出证据的属性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去分析。 (1)证据的客观性;(2)证据的主观性;(3)证据的证明性;(4)证据的法律性。[1] 2.也有学者提出客观性和相关性是证据的本质属性,是证据不同于任何其他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凡是在诉讼过程中可以用作认定案件事实根据的证据,都必须具备这两个特征。[2] 3.另外有的学者对证据的属性采取了证据的基本特征的定义,并指出证据的“三性”如下:1.客观性;2.关联性;3.证据的合法性。[3] 4.再有一些学者将证据的属性,一分为二,划分为内部属性和外部属性,其着重讨论了外部属性。他们认为,探讨证据的本质属性,应将证据置于法律的领域进行研究,而就法律而言,证据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乃是其可采性问题。从这一角度出发,证据的外部特征可以概括为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证据的关联性,二是证据的适格性,其中包含证据的合法性。[4] 总而言之,以“两性说”和“三性”说之争最为激烈。持两性说认为,证据具有客观性与相关性两种属性,它们是证据的基本属性,及证据所具有的能够实际发挥证明作用的内在属性;持三性说者则认为证据具有客观性,关联性,法律性三种属性,法律性是将诉讼证据与一般证据区别开来的基本属性,仅有客观性与相关性,不能将诉讼证据的特性突出出来,也不利于促使公安司法机关,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辩护人严格依据法律的要求取得合法有效的证据。[5]两性说和三性说之争,焦点在于证据是否具有合法性。 二、笔者对证据合法性的一些认识 (一)简单的介绍几个名词 1.证据的合法性,它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含义: (1)证据必须具有合法的形式,如勘验笔录上必须有鉴定人员或勘察人员的签名或盖章。 (2)提供收集证据的主体必须合法,如没有鉴定资格的人提出的鉴定结论不能采纳为合法的证据。 (3)证据内容必须合法。如含有人身攻击的激愤之词,则不能被采纳为证据。 (4)证据必须依照法定的程序收集,违返法律程序收集的证据不具有合法

综述:国家形象传播研究进展

综述国家形象传播研究进展 ——大众传媒与国家形象传播的关系研究 一、国家形象的概念 国内学者对于国家形象的界定,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实体决定说、媒介呈现说、认知印象说。 第一种观点的代表人物程曼丽在其《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一文中说到,国家形象是形式(外在形象)与内容的统一体,内容是这个统一体的核心,决定了形式。程曼丽认为,国家形象是一种主体意识,是国家或民族精神气质中的闪光点,是民族精神、意志的集中体现,其塑造主体是政府、企业和国民。基于国家形象的以上含义,程曼丽认为大众传播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媒体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形象工程的推进。 王朋进在《媒介形象: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关键环节——一种跨学科的综合视角》中综合分析三种界定类型,认为国家形象根据其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实体形象、媒介形象和认知形象三种状态,而这三种状态呈现以下关系:实体形象为本源,媒介形象为渠道和参照,认知形象是结果。王朋进在这一概念中,着重肯定了国家的媒介形象对于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关键作用。 在以上两种观点中,民族形象统一在国家形象之中,并没有区分开来。 与之不同的是,李彦冰、荆学民两位学者在《国家形象传播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对国家形象与民族形象从政治学层次上进行了区分,认为国家是一个法律上的政治组织,指向的是主权、机构等物质性的力量和特定的地理范围,而民族指向的是一群人以及这些人所组成的共同体所衍生处的传统、文化、精神等。①基于以上基础,李彦冰、荆学民两位学者在文章中进一步提出,国家形象传播的主体是国家(政府),其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既不取决于媒体的传播方式,也不取决于他国的信息建构方式,而取决于本国内部秉承何种国家理念以及在该理念下进行了怎样的国家建设实践。②李彦冰等学者对国家和民族概念的厘清,有助于理解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的区别,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国家形象的含义。 二、国家形象的塑造主体 程曼丽认为国家形象的塑造主体是政府、企业和国民;而王朋进则立足于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认为国家形象还受到媒体报道所呈现的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王朋进实质上将媒体也纳入到了国家形象塑造主体的范围之中。李彦冰、荆学民两位学者,以建构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为基础,认为处在国际社会当中的国家形象,受“共有知识”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这些国际行为体的相互交往所形成的“共有知识”也是国家形象塑造的主体之一,国内主体起基础性,“共有知识”则是决定国家形象的重要变量。 三、大众媒体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通过以上梳理,基本上可以将这种关系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大众媒体对国家形象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形象呈现出来的状态,如王朋进的观点。 第二类则认为国家形象本质上的决定因素是国家(程曼丽认为国家包涵民族)自身,而不是媒体,媒体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王祎在《对国家形象的反思》一文中,同样驳斥了媒介中心论的观点,他将国家形象的建构分为“他塑”和“自塑”两个层面,在“他塑”角度上承认大众媒体在国家形象的作用,在“自塑”的角度上,他认为大众媒体仍然具有局限性。因此,王祎认为,以本国媒体的“自塑”作用来纠正他国媒体的“他塑”偏见,这样的研究

2018年公共秩序保留与直接适用法的关系辨析-范文模板 (3页)

2018年公共秩序保留与直接适用法的关系辨析-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公共秩序保留与直接适用法的关系辨析 一、相关概念的概述 公共秩序保留制度是指一国法院依冲突规范应该适用外国法时,或者依法应该 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或仲裁裁决时,或者依法应该提供司法协助时,因这 种适用、承认与执行或者提供司法协助会与法院地国的重大利益、基本政策、 法律的基本原则或道德的基本观念相抵触而有权排除和拒绝的保留制度。 希腊学者弗勋.弗朗西斯卡基斯于1958年在其发表的《反致理论与国际私法中 的体系冲突》一文中正式提出,由于涉外经济交往的复杂性,处于本国利益最 大化的考虑,各国都应该要制定一些强有力法律规范来调整涉外法律关系。而 这此强有力的法律规范的适用无需经过冲突规范的指引,可直接被子以适用, 这就是所谓的直接适用法。 二、公共秩序保留与直接适用法的区别 公共秩序保留与直接适用法二者究竟有什么区别是很难界定的,有学者认为, 公共秩序保留的法律具有一般性,表现为法院地法律的基本精神,而直接适用 法则是公共秩序保留原则在法律适用的特定领域,从而服务于特定的社会目的。然而有的学者也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从本质上看,公共秩序保留和直接适用法 之间存在以下差异: 第一,性质不同。公共秩序保留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具有较的弹性,其内涵是 无法用法律条款来规定的,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时期对某一事项是否纳 人到公共利益的范畴中的态度不可能是一致的。直接适用法严格说来不是一项 法律制度,它仅仅是一种新的观念或学说,是一种全新的法律选择方法。它不 依赖于连接点而得到适用,而是法官通过对案件的法律性质定性之后,体现社 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公共政策方面的内容时,当事人不能通过约定排除适用,无 需通过冲突规范指引而直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第二,二者在排除外国法的出发点不同。公共秩序保护的是一国最为基础性的 利益,是涵盖一国的整个法律体系的,这种基础性利益不能也不必要以积极主 动的方式维护。而直接适用法所保护的却是那此在国际市场经济交往中关系该 国经济命脉方面的利益,或者是特定弱势群体的利益,这方面利益本身突出、 明确,相对于一般性的公共利益它要求的是能积极得到实现,并且在其自身限 定的范围内实现,这并不致造成国家间利益平衡的颠覆。

如何理解政治的概念

如何理解政治的概念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1如何理解政治的概念A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B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C权威性的分配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 2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期什么样的作用 A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的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个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C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问题上,要注意防止和反对两种片面倾向:一种是吧阶级 斗争作为社会发展 的唯一动力,否认 社会基本矛盾再社 会发展中的作用, 另一种抹杀阶级矛 盾,否认阶级斗 争,认为在阶级社 会,离开阶级斗争 社会也可以发展 3和平与发展两大 主题之间是什么样 的关系 A世界和平是促进 发展的前提条件, 各国的共同发展是 保持世界和平的重 要基础 B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的正 确途径是顺应时代 潮流和各国人民的 意愿,因势利导, 积极推动建立公正 合理的国际政治经 济新秩序 C和平与发展的核 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4国家有那些职能 国家职能分为对内 职能和对外职能。 其中对内职能有: 政治职能,经济职 能,社会职能。 对外职能有:A维 护国家的主权和领 土完整,防止和抵 御外来的侵略和颠 覆B根据本国的利 益调整与其他国家 的关系,进行国际 间的交流,参与国 际经济政治事务 5如何理解我国的 政体 我国的政体是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是 指我国人民按照民 主集中制的原则, 选举代表组成全国 及地方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作为国家的 权力机关,行使人 民当家做主的权 利,统一领导国家 事务和管理国家, 社会的政治制度。 6马克思主义哲学 有那些特征 A实践概念的科学 规定和实践观点的 确立,是实现哲学 上伟大变革的关 键。他区别于其他 一切哲学的最根本 的理论特征是实践 性,他还具有创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