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岭《人生树下》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7.35 KB
- 文档页数:2
专题提能 (八)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一棵树的故事王建平本来,那棵树的故事已有了句号,哪想,今春一个议题,让树的话题得以持续。
春节刚过完,西村村主任陪县减灾办的科技人员上山来,对有隐患的山体进行一番观察后,制定一个议题:全村惟有村民刘有福的房子紧贴着松酥山体,此处属泥石流重要隐患区,入夏前一定搬下山。
此事一嘈开,都说刘有福命好,要住政府出钱修筑的新房了,真是有福。
哪料,风声吹进刘有福的耳朵里,他心慌意乱,嘴与老屋的门一下关闭起来。
心想,住山上五六十个年头,那坡那梁那路那草那花那田那地的样儿全烙在心中,我跟它们知根知底知深知浅知冷知暖的日子数不清,哪舍得走开呀!这日旭日照亮山梁,刘有福开门晒太阳,门一开就跟门外的人照上边。
见村主任第九次上门来,刘有福一下蹲地上,勾下头。
村主任说:“五叔,这山上真的那么好吗,山高路难行,这些年夏季的暴雨季节夜里,你和五娘做过一个完好的梦没?”刘有福没作声,他咋会不知山洪的冲击声跟雷声搅在一同,夜里可吓死人了,他和老伴儿常常缩在墙角乐天任命老伴儿昨年病故想到这儿,他仰头吭了一声。
“我的老房子搬下山?”“必定的。
”村主任应。
“我的鸡鸭猪狗牛全下山?”刘有福又问。
“那是一定的。
”村主任应。
“那我的这棵树?”刘有福狐疑一下,吸入一口气,吐完后半句,“我的树也要下山!”“当自然” 村主任忧如没想好就从嘴里遛出了几个字。
刹时,他才理解老人家的梦想。
老人家的那棵树太大太粗了,要搬下山确实不是一件易事。
刘有福老屋前有一棵黄桷树。
七十年前的一个冬季,刘有福二十多岁的爹,趁一个风雪夜看守得不严,从壮丁集中营逃出来,路遇一位砍柴人便讨得一根树枝,好几日粒米未进,靠喝冬水田里的水和手上的树枝拄回家。
到家后他爹在门前用锄头挖下一个坑,栽下了树枝。
没想到呀,七十多个春夏秋冬过去,树——悬根露爪,树干粗壮得两人合围。
树体倾斜,长相怪异,主枝横伸,树冠广阔,枝繁叶茂。
刘有福常想,树是爹,爹是树,这么些年有爹陪同,内心老是满满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00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差一分钱①父亲一定有心事。
②父亲的脸上隐约悬着一个结,即使父亲开心的时候,那个结也躲在父亲的笑容背后,冷不丁探出一下头。
③父亲是在寻一个人。
同学?朋友?亲戚?也许是父亲最初的恋人。
我曾经问过母亲,母亲摇了摇头,脸上也挤满了问号。
④近来父亲的咳嗽好像奔跑的火车,一咳好像要吐出五脏六肺来,脸憋得像三国的红面关公,吐出的痰丝中竟有点点猩红,宛如暮春开败了的桃花。
⑤医生说,是肺癌!晚期。
⑥我们惊呆了!母亲哭得像个泪人,仿佛从淫淫秋雨中穿过,一身的水汽,有雾,沉沉的。
⑦父亲的脸却静如止水。
⑧父亲依旧在寻寻觅觅。
打电话、写信,一向不喜欢上网的父亲竟然叫我帮他弄个QQ 号。
父亲说,网名就叫差一分钱吧。
⑨我扑哧一笑,这个网名也太别扭了吧?我想,父亲的网名真是土得掉渣。
⑩入秋,温暖如春。
我陪父亲来到老家的一个小镇。
青石小街,漏墙花窗,石桥石阶,让我怦然心动。
走在长长的巷子里,我总忍不住探头聆听,是否有馄饨担的敲梆声。
⑪父亲更是有了知根知底的亲切。
⑫学校应该就在巷子的尽头了。
父亲说。
⑬果然,当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完小巷,抬头一望,镇中学就在我们的对面。
⑭父亲的咳嗽中,我隐约看到30年前,确切地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在这个中学,一个19岁,身体很瘦弱的孩子,正坐在教室里梦想着跳越“龙门”。
这可是农家伢子唯一的独木桥。
⑮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有些粗心。
孩子嘛,难免。
⑯那天,阳光灿烂,风和日丽,数学老师给了孩子一把1分、2分的硬币,说:这是两毛钱,去帮我买包烟吧。
⑰孩子一脸青春地冲出教室,来到供销社。
营业员接过钱一数,说,少一分钱。
孩子急了,老师明明在教室说是两毛钱,自己也粗略地数了一下,怎么差一分钱呢?难道是路上丢了?不可能,自己用手紧紧捏着,生怕掉一分钱,短短的几百米,钱都捏出了一层浅浅的汗水。
眼泪不知不觉地爬满了整个脸颊。
2020年桂林市第十八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现代文阅读(一)(15分)母亲的救赎娄玉启梁老师睁开眼时,日光映亮了窗户。
稍稍料理,吃过早点后,他沏上一杯茶,点开QQ。
一年多了,头像依然是她穿着白大褂的工作照。
QQ网名:秋桂。
他替她写道:“今日,晴,楼下的桂花开了……”写到这,他眼睛湿了。
自从女儿跟了外婆,每当下班回来,便一个人守着一屋子空气。
两年前,一位高龄产妇在她医院里因不可逆的病因不幸走了;之后,医院按照调解协议给予了适当赔偿,可是产妇的男人一直不依不饶。
那天,男人喝了酒便到医院闹。
作为副院长的她上前阻止,男人竟然将她从12楼掀了下去……那桩事故轰动一时。
人走了,他替她打理QQ。
正伤感时,手机响了,一看,是门卫室的。
“梁老师,有一位乡下来的老奶奶给你送了一篮子鸡蛋!”“乡下老奶奶?她人呢?”“她已经走了。
”“好,等会儿我下去。
”……电梯上的红字不停地眨着眼,从“12”开始往下掉,一直掉到“1”。
在这个过程中,他想不出那老奶奶是哪位亲戚。
出了电梯,他散散漫漫走到门卫室。
果然,门卫老马的桌子边搁着一胶袋鸡蛋。
他拎起鸡蛋,问:“老马,她没说其他话?”老马放下报纸,说:“怎么,她不是你家亲戚?”“我乡下亲戚多,不晓得她是哪一位?”老马捧起报纸说:“那我就不晓得了,她只说是送给你的!”……一晃,又是一个月,他差不多将这事忘了。
一天傍晚,当他走进小区时,老马又叫住他:“梁老师,鸡蛋!”他一定,折进门卫室。
又是一胶袋鸡蛋,不多不少,30个。
老马呷了一口茶,说:“你家亲戚真好!”“还是那老奶奶?”“是啊,怎么,你还不知道她?”“大概晓得,就不知道她是哪一个?”“管他呢,回去,吃你的蛋!”……当他第五次收到鸡蛋时,已是寒假的第二天。
那天早晨,他依然按照习惯,点开QQ,写到:“今天,雪停了,温暖的太阳又露出了笑脸……”这时,他再次接到门卫的电话。
他迅速出门、锁门,刚好,电梯下来了。
王开岭作品精选精练丢失的脚步王开岭大,正让城市削掉双足,脚步日渐枯萎。
点与点之间的遥远,让我们望而却步,不得不折叠起双足,换之以轮胎和轨道。
现代人的日常身份,不再是“行人”,而是“乘客”。
北京城,已套上了第6个大呼拉圈,且环距越来越大。
没人再敢把城市当棋秤、视自己为棋子了。
城市的态势只能用涟漪来形容,且是巨石“扑嗵”激起的那种。
面对急剧的放扩,没人敢吹嘘熟悉每一条波纹了,连的士司机都像片警那样,专挑熟悉的“片”跑。
由于太大,任何人都只能消费极小一部分,无法从整体上参与它、拥有它。
这是一盘谁也下不完的棋。
人只能在上面流浪,胡乱移动。
某种意义上,已无真正的“北京人”“上海人”“广州人”。
无边无际、日夜更新的城市,所有人都变成了它的陌生客。
据说,法国学者皮埃尔·卡蓝默访问了几座中国城市后感叹:“它们太大了,每一次进入我都忍不住发抖。
”在无界的大面前,脚力是渺小的,所有的腿都会恐惧、自卑、抽搐。
由于“脚”和“历程”之间的逻辑驰散了,“人生脚步”一词,正丧失其象征性。
城市无法用脚来丈量,人生也不再用脚来记录。
我的办公室同事,人均每日乘车3小时,那是一种天天出差的感觉。
一家伙恶狠狠道:“天天三小时!三小时!他妈的……”是的,我们最有效的生命时间,虚掷在了路上。
而且,这是纯物理、纯机械的“赶路”,绝无精神活动和审美可能:堵、挤、抢、操、刮擦、焦灼、噪音、污染……整个一皱眉和不断骂娘的过程。
我一直深以为——美好的地方一定是养脚的地方。
诗意的城市应该是漫步的城市。
在一座美好之城里,道路系统应在细节上处处体现对行人的体恤,人行道应享有特殊的荣誉和尊严。
那天,我要到马路对面去,一个外地来的朋友正拼命挥手,可附近既无天桥亦无路口,我想了半天,也不知如何跨越几十米天蜇,最后招了辆车,到一桥底再绕回来,跋涉了几公里,才和朋友握上手,真可谓咫尺天涯。
丹尼贝尔说:城市不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消逝的“放学路上”王开岭①“小呀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说我懒呀,没有学问我无脸见爹娘。
”三十年前的儿歌倏然苏醒,在我经过一所小学的时候。
下午四点半,方才还空荡荡的小街,像迅速充胀的救生圈,被各式私车和眼巴巴的家长塞满了。
②开闸了,小人儿鱼贯而出,大人们蜂拥而上。
一瞬间,无数的昵称像蝉鸣般绽放,在空中结成一团热云。
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只能用“失物招领”来形容。
③就在这时,那首歌突然跃出了记忆,一字不差。
④我觉得像被什么拍了下肩,它就在耳畔奏响了。
⑤这首叫《读书郎》的儿歌,陪伴了我整个童年和红领巾季节。
那会儿,它几乎是我每天上学路上的喉咙伴奏,或叫脑海音乐罢。
偏爱有个理由:它不像其他歌那么“正”,念书不是为“四个现代化”或“革命接班人”,而是“先生”和“爹娘”……我觉得新鲜,莫名的亲切。
哼唱时,我觉得自己就是歌里的小儿郎。
甚至想,要是老师变成“先生”该多好啊。
好在哪儿,不知道。
⑥那个黄昏,当它突然奏响时,我感觉后背爬上了一只书包,情不自禁,竟有股蹦蹦跳跳的念头……⑦从前,上学或放学路上的孩子,就是一群没纪律的麻雀。
⑧无人护驾,无人押送,叽叽喳喳,兴高采烈,玩透了、玩饿了再回家。
⑨回头想,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在路上,尤其放学路上。
⑩那是三教九流、七行八作、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大戏台,那是面孔、语言、腔调、扮相、故事的孵化器,那是一个孩子独闯世界的第一步,乃其精神发育的露天课堂、人生历练的风雨操场……我孩提时代几乎所有的趣人趣事趣闻,都是放学路上邂逅的。
那是个最值得想象和期待的空间,每天充满新奇与陌生,充满未知的可能性,我作文里那些真实或瞎编的“拾金不昧”“助人为乐”“一件有意义的事”,皆上演在其中。
它的每一条巷子和拐角,每一只流浪狗和墙头猫,那烧饼铺、裁缝店、竹器行、小磨坊,那打锡壶的小炉灶、卖冰糖葫芦的吆喝、爆米花的香味、弹棉弓的铮铮响,还有谁家出墙的杏子最甜、谁家树上新筑了鸟窝……都会在某一时分与我发生联系。
练案二十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文中形象一、对点练(2021·广西南宁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好树如诗王剑冰云蒸霞蔚的浮来山①,有一棵庙宇香烟供奉、雷电风涛朝拜的大树。
它托高了浮来山的天际线,冠荫近千平方米。
人们说它是四千岁的“银杏之祖”。
我的目光从日光初照的时刻开始,远远望见那片金黄的绚烂,如十万旌旗迎风。
站立其下,又感觉它像一只昂首展翅的鲲鹏。
那鹏鸟世上罕有,这老银杏树也是人间少见。
它立于浮来三峰之间,根系深扎灰岩之地,一直伸向崖下的清泉峡与卧龙泉。
凸露的根脉,如虎踞龙盘,定力无限。
它那磅礴的气势,如何不是从浮来山上腾起?“绝云气,负青天”,朝着东方逍遥地飞翔。
庄子再生,也会重新发一番“若垂天之云”的慨叹。
数万年前,海浪退却,山脉隆起。
再后来,距今最近的一次冰期结束,大地回暖,新的生命随之诞生。
仿佛身负历史使命的老银杏,人们说它是冰川时代留下的树种。
因而,要以神圣的基座托起它,要以东方的第一缕晨曦映照它,要以大海的波浪推涌它,还要以雄浑的史诗与思想陪伴它。
仰望这棵老银杏树,它是沂蒙的映衬,是日照的地标。
鸟儿们飞过蓝天,到这里会猛然惊讶,或停留,或绕过,或再努力一把,让翅膀越过它的辽阔。
伴随着金黄色的钟声,落叶像鸟儿一般纷飞。
身临其境,有一种隆重的感觉。
落下的一片,是那巨大羽翅的倒影。
这棵老银杏树是雄性的,粗壮、粗狂而放浪;它又是母性的,慈悲、慈爱且安详。
许是命运的安排,以《文心雕龙》闻名的刘勰的故居就在近旁。
刘勰在树下读书,在树下徜徉。
他和树互为知己,他吸收了树的精神,树也带有了他的气息,那是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信念与信念的碰撞。
或是因了老银杏树,才有了庙宇。
从数十级的台阶上去,首先看到的,不是殿堂,而是一棵树,就让人先感受到了一种神圣的威严。
它只在下面是一柱躯干,到上面已分不出哪些是干哪些是枝,枝干互绕,横出旁逸,交错纵横,完全一座层峦叠嶂的奇伟山峰。
风吹过来,树浪推涌,叶片翻飞,萧萧的声响威震四方,不禁让人想起那波涛起伏的大海。
2025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上学期8月摸底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硅基智能近日宣布开源其最新的AI数字人交互平台,使用者无需组建技术团队,利用平台提供的丰富工具和支持,就可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大屏幕等显示设备上,轻松创建数字人。
从影视娱乐到品牌营销,从电商直播到金融服务,数字人深入各行各业,并重塑商业生态,数字人应用已成为人工智能企业竞相角逐的新赛道。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与数字人相关的企业114.4万家,其中,2024年1~5月,新增注册企业为17.4万余家,与2023年同期相比增加5.9%。
“这么多年了,终于见到了梦中的母亲!”家住重庆沙坪坝区的漆女士,随着年龄增长越发思念早逝的母亲,最近她花费近两万元,制作了一个母亲的数字人,第一次与“母亲”视频对话,她喜极而泣。
当前,用科技手段“复活”亲人已经萌发出较强的市场需求。
重庆某技术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业务开展一年来,已接到2000多人的询问,帮助900多个家庭通过AI技术实现“团圆”,收费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从去年“双11”到最近的“6·18”,国内各大电商平台直播间上线多个数字人主播,这些“主播”不仅“照片级别”复刻了真人表情动作,还24小时直播带货,流利解答消费者疑问,推荐多种省钱团购……据统计,目前在中国从事视频表演等活动的主播账号有近1.4亿个,其中虚拟数字人占了四成,超过5000万个。
艾媒咨询提供的《2023年中国虚拟人产业发展与商业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虚拟人带动产业市场规模和核心市场规模分别为1866.1亿元和120.8亿元,预计2025年分别达到6402.7亿元和480.6亿元。
虚拟数字人作为元宇宙重要的细分赛道之一,目前被拓展到文旅行业的更多场景中。
中传文旅(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的数字人“华诗远”,成为文旅行业有代表性的数字员工、数字导游和数字主播,在提高人们文旅体验的同时,还帮助文旅企业降本增效、提升服务水平,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
【雪白王开岭】关于王开岭的女织的阅读与答案①古人的生活图景,一语概之:女织男耕。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食组合与温饱设计,堪称天意。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华夏先民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就这么飘飘袅袅,在“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中,走到了二十世纪。
②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
这个朴素的生活方程、貌似永恒的家务公式,逻辑解散了,使命结束了。
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大脱产”时代;乡村,耕虽依旧,织却消匿。
这是技术飞跃和社会分工之果,无可非议。
③我想说说“女织”,从人生美学的角度。
对“女织”的蒸发,我略感惋惜。
我指的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她,我看重的是“织”的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
当一位女性在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聚精会神——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个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
④我记得年少时,中国女人的怀里都有一团毛线,须臾不离,像抱着婴儿。
即便在我青春时,这个情景仍随处可见。
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
她们是美丽聪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奋的女人,懂得“织”的元素和成分,懂得“亲手”的含义,懂得用“繁琐”“辛苦”构造一件贴身之物意味着什么。
她们享受这个过程,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
一梭一缕一寸痴,丝丝编就阳春意。
⑤织的背后,你总隐约看到那个字:情。
无论春染梢头的豆蔻、贤妻良母的人妇,还是离愁黯景的痴妾、发婚姻牢骚的怨女,手中都有一情感道具:飞梭、织机或绣针。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调梭辍寒夜,鸣机罢秋日。
良人在万里,谁与共成匹。
”而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一段自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这是一个普通少女的成长简历和才艺档案。
蚕、织、裁、缝、绣——乃天下女子的技能必修课。
2022-2023学年重庆八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木心曾经用“文学的个体户”来调侃自己。
这个词在当时意味着没有单位,没有归属,没有某种身份。
想必木心对自己当时的处境有着深切的认识,他不属于国家权力的庙堂,失去了知识分子的广场,又无法转向真正的民间,所以他是“文学的个体户”。
于是用木心自己的话说:“礼失,求诸野;野失,求诸洋。
”木心,1927年出生于江南古镇乌镇的一户大户人家。
在他的童年记忆中,一面是满屋子欧美文学经典,一面是琳琅满目的中国古典文学,木心是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成长的。
初入社会的木心也曾像五四一代的知识分子一样积极热衷于社会政治活动,但是这种热情很快就消退了。
或许是因为病,也或许是木心很快意识到了当时的政治形势与他的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
在这样的现实环境当中,木心需要寻找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来安顿身心,支撑自己生存于这苦难的人间。
对于木心来说,只要有了艺术,人类可以抵挡世间的任何苦难。
这样的自我表白在木心的文中比比皆是,随手摘录几句:知与爱永成正比。
知得越多,爱得越多。
知是哲学,爱是艺术。
艺术可以拯救人类。
少年时代“对人生的无知,形成对艺术理想的偏执”,当时的木心大概也想不到这种偏执最后会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支撑,使他在荒芜的岁月中得以坚持。
身陷囹圄时的自得其乐,年过半百后的异乡求学,背后都有着这种偏执在支撑着。
若干年后,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木心在接受采访时,不无感慨地言道,“一切崩溃殆尽的时候,我对自己说‘在绝望中求永生’。
常见人驱使自己的‘少年’‘青年’归化于自己的‘老年’。
我的‘老年’‘青年’却听命于我的‘少年’。
”这种“求永生”的力量不是来源于治国平天下的庙堂理想,不是来源于启蒙的崇高使命感,恰恰是来源于少年时期形成的艺术理想。
即使后来经历坎坷,漂泊海外,木心的内心是稳定的,从不至于如无根的浮萍般凄惶。
综合测试06散文阅读(多文本)时间:50分钟满分:48分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2024·黑龙江佳木斯·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4小题,16分)。
文本一:父与子(节选)王开岭①有一条街,父亲总不让儿子挨近,总要找个理由,悄悄绕开。
原来,这条街窝藏着全城的狗肉馆,一年到头,街边放满了栅笼,一只只憔悴的狗趴在里面,充当活物招牌。
那条街上有股怪味,是恐惧的味道,是动物临终的味道,是血蒸发的味道,是告别身体的鲜毛皮在风里抽泣的味道……②这是个高尚的父亲。
③他怕孩子吸入不良空气,他怕孩子的眼睛受伤,他怕幼小的心灵侵入毒素。
他最怕的是,孩子在慢慢适应后变得坦然,在一次次惊愕和无能为力后变得麻木,最终,变成那些路人中的一个。
④我不知道,这对童话般的父子,在东躲西藏的世间能躲多久,在绕来绕去的路上能走多远。
但他们的存在,如金子般贵重。
他们改变了人群的成分,重新编辑了我对人间的印象。
⑤我想起一个高山上的习俗:一个猎人,在和野兽搏斗后,要用泉水和树叶洗净脸再回家,以免眼里有未散尽的凶煞,附体在婴儿身上。
孩子断奶前,猎人不能捕杀哺乳期的动物,不能带沾血腥的兽皮回家,否则,孩子长大会成为歹人。
⑥这是个美丽的迷信。
大凡迷信,都有这种特点:后果不成立,但禁忌中包含的精神主张却是高贵的。
⑦深夜,我欲搭一段美好时光入眠时,常把丰子恺的书搁在枕边。
读漫画《趁爸爸不在》《瞻瞻的脚踏车》《爸爸回来了》《妹妹新娘子,弟弟新官人》,总忍不住笑出声,头重脚轻的小人儿,如雀、如花、如蜜饯,芬芳的童音、玻璃球似的吵闹,向日葵般的手臂……被他们簇拥着,几乎忘了那个时代的愁苦与险恶。
在丰子恺眼里,婴幼儿才是真的人,童年才是未被篡改的人生。
⑧我常想,一个时代的气质和日常生活,若染上一点“丰子恺味道”,该多好,该多好。
⑨人生美学和美德,在儿童身上是存量最大的,只有思想成熟并保持一颗童心的人,才是美的成年人。
2024 年武汉中考语文模拟卷(三)Ⅰ 阅 读 (共55 分)一、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1~3题。
(10分)书的命运①书籍,属于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至今还是社会发达、精神卓异的体现。
从世界上有了书的那一天起,人跟书的纠结,也就开始了。
②别看书是人写的,文字一旦成书,便有了自己的生命。
人离不开书,有时,人也怕书。
纵观封建时代,主导社会风尚的是“诗书继世长”,此外还有汪洙的诗:“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时间走到近现代,人和书的关系依然忽冷忽热,有人推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有人宣扬“读书无用论”,考试以“交白卷”为荣……而到了眼前,又是读书至上的大潮席卷而至:遍地补习班,从小就开始了读书的竞争,因长大后求职要凭学历,中国一下子成为“博士大国”……整个社会似乎还沉浸在文凭至上的热潮中,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猛然发现,中国人均读书量竟然排在末位了,不读书已然成了天大的社会问题。
这还了得,泱泱文明古国颜面何在?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传统究竟到哪里去了?③当不读书成了社会问题,现代人的精神疾患多了起来。
于是,有人大声疾呼“慢一点”“等等灵魂”。
现代人怎么经常灵肉分离? 是出门不带灵魂,还是把灵魂丢在什么地方了?④有人认为,今人读书少或不读书,是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的必然现象。
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
自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400年后,德国工匠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问世,书籍大量出版,人类便进入了“书面社会”。
如今的网络化不过是“书面社会”的电子版——殊不知,电子书也是书。
碎片化的是信息,不是书,不是思想。
而破除碎片化信息影响的最好办法,恰恰是读书。
每当凝神静气地阅读一本书,都可以进入作者的头脑之中,了解他的思想、感情、经验和智慧,获得另一种人生体验。
毫无疑问,读书可以嫁接人生,可以给人类提供多种选择。
书里各种各样的人生,让读者明白生命原来还有其他的可能,他人的故事可以成为自己的镜鉴。
内蒙古北重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考生应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诗人之忧过人也,诗人之乐过人也。
忧世乐天,固当如是。
”《红楼梦》中,神瑛侍者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则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绛珠仙子则欲随之下世为人,以一生所有眼泪还报其甘露之惠,则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宝玉喜聚,而黛玉则在聚时即以平静的心态准备迎接散的结局。
这里包含着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
从“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来看,全篇笼罩在对人生宿命般的悲剧性感受和大忧患中。
鲁迅谈到《红楼梦》时说:“悲凉之雾,遍布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诚然如此。
不过,那应该是指黛玉逝后。
比起林黛玉,宝玉应是后知后觉者。
《红楼梦》是一曲悲歌。
从第五回离恨天、灌愁海和痴情、结怨诸名目,从《红楼梦引子》曲文:“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从四春之“元、迎、探、惜”及“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谐音中,我们听到的是啼血的杜宇那声声的悲鸣。
而那杜宇便是曹雪芹,也便是林黛玉。
黛玉前身是绛珠仙子,她的知心丫环叫紫鹃。
紫鹃的寓意就是啼血的杜鹃,绛珠也就是红色的血泪,黛玉正是泣血的杜鹃,而曹雪芹也是泣血的杜鹃,他寄哭泣于黛玉,寄哭泣于《红楼梦》。
黛玉善泣,《枉凝眉》曲中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之句。
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
第二十六回中写黛玉:“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红楼梦》是一部痛史。
黛玉的歌哭即曹雪芹的歌哭。
辽宁省雅礼学校二O二0年【人教版】高考语文复习压轴题猜题押题高三模拟试卷试题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积累应用1.(5分)按要求填空。
(1),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3)杜甫《月夜》中,“,”两句描绘出了作者想象中妻子独自望月怀人时的状态。
2.(2分)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刘经理想提拔刚来半年的小李,副经理发来短信:“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
”B.王老师在和同事意见相左时,总能小心地避开争议,团结同事,可谓“君子和而不同”C.陈教授做研究有时会参阅一些跨界的学术资料,他深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D.老庄方正持重,可单位里仍然时有闲言碎语传入他耳,他不禁感慨:“树欲静而风不息!”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在技术伦理观层面,“以道御术”的观念始终统辖着技术活动的职业伦理意识、生态伦理意识和社会伦理意识,,,,。
①中国古代诗意技术得以畅通无阻地顺利前行②并在更高的层面上追求一种审美的精神境界③在伦理道德全方位的规范和约束之下④始终没有偏离“善”的轨迹A.④②③①B.④③①②C.①④③②D.③①④②二、现代文阅读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李义天①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人为什么要讲道德?②说来话长。
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里。
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区分为“好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评价和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
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
这就是人类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的生活状态。
③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和思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
然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当我们如此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④提出后面这个问题并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但它却必须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
人生树下王开岭“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语出《诗经·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
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
”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
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
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
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
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
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
这是祖辈赠予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
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
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
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
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几千年来 ,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
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
它比屋高,比人久。
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
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
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
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
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22年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与热点组合练附解析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精神明亮的人王开岭十九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
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
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一位以“面壁写作”为誓志的世界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之降视若一件盛事,当作一门必修课来迎对……为什么?它像一盆水泼醒了我,我浑身打个激凌。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偃息”和“孕育”;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诞生”,一种“升跃”和“伊始”,乃富有动感、饱含汁液和青春性的一个词。
它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充满了新的热力。
正像分娩决不重复,“日出”也从不重复。
它拒绝抄袭和雷同,因为它是艺术,是大自然的最重视的一幅杰作。
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
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深情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
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场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按时看日出”,乃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记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透过那桔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仪式!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对自然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次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仔细想想,或许确实有过那么一两回吧。
树下阅读答案读书是一种驰骋,在风云变幻改朝换代的轮回中,读书人的思想与八百里秦川厚土与贯穿数千年的历险情节一起,驰骋与一片朔风疆场,找到了一具粗犷而强悍的生命原形,上面刻着“人生真谛”。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树下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树下自从儿子去北京念大学,一家人得垒力以赴供应儿子每月的开销,老于连烟都戒了,哪儿还能挤出取暖的煤钱。
又过了些时候,老同学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这城市的副市长。
自此,老于和家人常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她。
老于的老婆说,这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幺,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
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
此时垒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
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
女儿前不久刚参加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标是北大、清华,非这两个学校不考。
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键的一年,老于拿什来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也许真应该去找老同学项珠珠市长。
老于家中无电话,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教研室,他给项市长打了电话。
电话里的项珠珠很热情,但不啰唆,稍事采暄,便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事找她。
这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
那边项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
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
这晚老于骑了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顶市长家。
他被一个面孔清秀的小阿姨让进客厅.然后项市长出现了,和老于面对面落座在两张小沙发上。
谈话一开始老于就觉得浑身燥热,他没有意识到,那是他穿了厚厚的棉袄、棉裤和棉鞋的缘故。
在他那没有炉火的家里,他需整日这样穿戴,老婆和女儿甚至整日把毛线帽扣在头上。
而在项市长温暖的家中,项珠珠就穿了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圆领衫。
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些什么。
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
王开岭《生存在当代截面上》阅读练习及答案生存在当代截面上王开岭① 晚上,沿着宫殿外的河散步。
②蓦地,一群念头像蚯蚓纷纷钻出来:你说不才百余年嘛,人间咋就弄成了这模样?多少千年秉承的东西,到这儿就突然拐了弯,改了辙,换了理……秦汉的月亮还挂在那儿,但眼皮下已面目全非……你说,那和|要是哪天醒来到王府井转转,会怎样表情?屁股冒烟的车在他眼里会不会是骡马新品种?③ 汉朝和明朝的人也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位置来生活。
他们面前的场景和风景并不陌生,生存的内容和规则是一样的。
但如果一个古人来到今天,他会像鸡一样麻木,他的腿也无法打开。
现代生活的复杂性足以让最聪明的古人变成白痴。
④ 那么,我们能适应几百年后的世界吗?⑤ 很难说我们也是古人。
⑥由此想到一个逻辑:生活,从前不是这样子,未来也不是这样子,仅仅现在,只有今天,才是眼下这样子!那么,我们正如火如荼的所有游戏,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娱乐时尚、流行文化、新闻焦点……一切一切,皆当代截面上的可怜风景,皆历史的散曲儿――弹指间,即吟罢作废,形同儿戏,犹如舞台上古装戏的热闹。
⑦ 如果我们看看今生的古人,后代会看着我们。
想到这里,我突然觉得眼前的场景很有趣:立交桥、红绿灯、广告牌、刹车线、广楼伟霞、大屏幕上的股市和周杰伦。
它们并不总是存在,也不会永远存在。
我只知道:所有的事故,所有的疾病。
想想莎士比亚对时代的嘲弄:“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什么都没有。
”⑧那么,时间深处有没有更牢固和可靠之物?于人生而言,哪些元素更值得亲近和秉持呢?⑨我想,若一个人更多地和“经典”“永恒”打交道,而非仅滞留在当代截面上――只厮磨于时代游戏,那么,其人生也就倾向了立体,趋于饱满,有了更多的安全感和归宿感。
如此,你栖息和消费的即仅非当代,而是整个人类家园和丰饶的历代菁华。
无形中,你的“一辈子”与人类的“一辈子”,即有了某种精神和美学的联络,即有了更大的资源和背景支持,即不枉世间走一遭。
⑩ 因为你上下相连,你的灵魂有一个祖先,你的基因有一个谱系,你的精神有一个怀孕,你的生活有一个生活经历和背景,就好像它有一个根茎,活跃的水和核果。
人生树下
王开岭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语出《诗经·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
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
”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
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
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
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
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
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
这是祖辈赠予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
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
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
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
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几千年来 ,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
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
它比屋高,比人久。
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
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
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
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
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
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
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
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少,“祖宗”
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
“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
我们的家什、器皿、陈设,包括果蔬稻粟,几乎无一源于自产和自制。
我们的双手不再沾染泥
土,我们不再是播种者,不再是采摘者,我们最大的身份是购买者,是终端消费者,我们彻底“脱农”了。
不仅如此,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
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
树,在马路上流浪。
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
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
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
3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人生树下》既点明了文章所写的内容——树与人生,又提示了全文所用的手法——
象征。
B.为了表达对树的敬畏、感恩,作者行文时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咏物抒怀便是其中之一。
C.“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一句表达的不是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而是对女儿美好人生的祝福期盼。
D.“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一句中的引号起强调的作用,以此突出家园与树密不可分。
40.联系文章,简要概述哪些内容能体现“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一句的内涵
41.文章结尾说“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请试着结合文章探究。
【答案】
39. D
40.①故乡的枣树见证家族的繁衍生息。
②树是饥荒年代人们果腹的食材。
③树是人们离家或返乡时的精神寄托。
④香樟树是江南女儿生命成长的终身陪伴。
41.①生活中没有了树,犹如失去亲属,令人伤痛;②生活中没有了树,家与故乡越来越疏远,令人无奈;③生活中没有了树,解除了与自然共栖的契约,令人忧伤;④生活中没有了树,传统文化逐渐衰落,令人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