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生豪与梁实秋翻译对比

朱生豪与梁实秋翻译对比

说说朱生豪的翻译_苏福忠

说说朱生豪的翻译 苏福忠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集》(以下简称《莎剧集》)在中国近代英译汉的历史上,堪称划时代的翻译文献。他在二十岁之前就选择了莎士比亚,会写诗放弃了写诗,会写文章放弃了写文章,潜心研读莎士比亚的作品,用他的话说:“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想当初,莎士比亚在伦敦戏剧舞台上功成名就,带着钱财和名誉荣归故里,享度晚年,几十个剧本是生是灭根本没往心里去。在莎士比亚死后七年(一六二三年),他的两位演员朋友约翰?赫明斯和亨利?康德尔,把他的三十六个剧本收集成册,加上颂辞补充完整,付梓出版,称为“第一对折本”。人们一点没有意识到,赫明斯和康德尔仅仅出于对朋友的敬意而采取的这一行动,是启动了一个多么巨大的文化工程。这个工程进入中国,认真准备接下来进行另一种文字施工的,直到二十一世纪伊始的今天,也仍只能算朱生豪一个人。除了他,别说把莎剧全部研诵十几遍,就是一个剧本读够十遍,恐怕也很少有几个人做得到,包括《哈姆雷特》诸多译本的译家们。 说是运气也好,巧合也罢,重大的文学事件往往令人难以捉摸却必然会发生。朱生豪在他血气方刚时选择了莎士比亚,是莎翁的运气,是中国读者的福气。朱生豪在世界书局出版的他的大译《莎士比亚全集》(以下简称《全集》)“译者自序”里说:“中国读者耳莎翁大名已久,文坛知名之士,亦尝将其作品,译出多种,然历观坊间各译本,失之于粗疏草率者尚少,失之于拘泥生硬者实繁有徒。拘泥字句之结果,不仅原作神味,荡焉无存,甚且艰深晦涩,有若天书,令人不能卒读,此则译

者之过,莎翁不能任其咎者也。”这番话有两层意思:其一,这是他调动了全部智慧与心血尝试翻译诗体莎剧后的严肃结论。读过朱译本《莎剧集》的人都知道,朱生豪在每个剧本中都尽量试着用诗体翻译莎剧里的诗;有些译作相当精彩,例如,《哈姆雷特》中的“戏中戏”,《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大量诗篇等等。其二,对莎剧在中国的翻译经过了解一些情况的人应该知道,大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英某些好事机构内定了包括徐志摩、梁实秋等人来翻译莎剧。这种行为恐怕深深刺激了默默无闻的朱生豪。朱生豪在三十二岁上就译出了莎剧三十一种,莎翁地下有灵知道后都会惊愕万分的。莎翁写出他的第一个剧本《亨利六世》时二十六岁(一五九○年),而最后一个剧本《亨利八世》则是在他年近五十岁时(一六一二年)写出来的,创作时间跨度为二十二年。仅以这二十二年的人生体验计,要尽可能贴近真实地理解并翻译成另一种美丽的文字,只能说是朱生豪的悟性,或者就是他与莎翁的一种默契。 朱生豪英年早逝是不幸的。但从人生能有几多运道的角度看,他可算应运而生——应中国汉语发展的运道。中国白话文冠冕堂皇地登堂入室,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生于一九一二年的朱生豪赶上汉语白话文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整个过程。他的家庭出身让他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功底,新文化运动又使他的白话文得到充分的发展。他写过诗,写过杂文,白话文的使用远远高出一般人。他翻译莎剧与其说选择了散文,不如说选择了极其口语化的白话文风格。这对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载体,是传统的典雅的文言文根本无法承载的。现在我们提及朱生豪的《莎剧集》译本,笼统地称之为“散文”译本,而实际上其中有大量非常经典的诗歌翻译。选其一首欣赏一下。 Song Tell me where is fancy bred, Or in the heart , or in the head? How begot, how nourished?

后殖民视域下的翻译_读_翻译与帝国_后殖民理论解读_

语言文学 解读小说语言应用 ● 黄 滔 徐刚 赵婉彤 后殖民视域下的翻译 ——读《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 黄滔 将翻译置于后殖民理论视域之下,这是近十几年的翻译文化转向理论研究的新角度。道 格拉斯用独到的角度展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脱离其宗主国后面临的新问题—即在文化和翻译 上不知不觉又不可避免的受前殖民者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他的《翻译与帝国:后殖民 理论解读》一书,一来介绍他对后殖民翻译理论的研究,二来阐释翻译不单指语言文字著述在 不同语种间的传播和流布,更重要的是包括著述在内的诸种思想、观念、礼俗和制度等通过 何种渠道、采取怎样的方式,被不同的文化所认识、选择、重组和阐释。后殖民主义翻译研 究正是以这种权力差异为基础,来研究权力差异语境下不同价值取向的译者在自觉或不自觉 间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一、后殖民翻译研究概况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通常被认为发端于19世纪后半叶欧洲殖民体系的瓦 解,在印度独立之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崭新的意识,然后揉合葛兰西(AntonioGramsci)的 “文化领导权”理论、法侬(Frantz Fanon)的反殖民主义写作理论,最后发展为声势浩大 的文化批评话语。后殖民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代结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 语权力的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新问题。 后殖民翻译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后殖民翻译研究”这一术语由道格拉斯?罗宾逊 (Douglas Robinson)于1997 年首先提出。近年来,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国内受到追捧。 国内专门研究后殖民翻译理论的两本本专著分别是孙会军的《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 视域下的翻译研究》和吴文安的《后殖民翻译研究——翻译和权力关系》。随着研究的深 入,一些研究者开始进行个案研究,用后殖民翻译理论分析我国的翻译现象及译作,如,陈 历明《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 年第 6 期)、王辉的论文《后殖民视域下的辜鸿铭〈中庸〉译本》(《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 年第1 期)、严晓江《理性的选择人性的阐释——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分析梁实秋翻 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原因》(《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 年第5 期)等。 二、后殖民主义系统分析 道格拉斯(1997)在《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的解释》中对后殖民系统分析并归类为 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欧洲殖民统治结束之后,在20 世纪下半叶殖民地怎样适应、抵抗和超 越殖民主义的文化残余,因此,后殖民指殖民主义结束以后的文化状态; 二是研究欧洲殖民统 治开始之后,从16世纪起到现在殖民地怎样适应、反抗和超越殖民主义文化,因此,后殖民指殖 民主义开始之后的文化状态;三是研究20 世纪末期所有的国家、社会和民族之间的文化权力 关系,主要指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反应、冲突和抵抗,因此,后殖民也包含当代的政治和文化 的权利关系。罗宾逊认为翻译作为殖民的渠道到翻译作为避雷针为殖民主义崩溃后拯救文化 的不平等性,再到翻译作为非殖民化的渠道阶段,这些阶段在叙事上与过去,现在和将来有 关:在过去,翻译被用来控制教育和塑造殖民地人,现在,翻译依然在后殖民性的政治和文 化的多样性中保持着急剧上升的趋势。罗宾逊认为翻译在目前阶段在殖民和非殖民化方面的 作用依然很明显。 三、理论局限性 本书堪称后殖民翻译理论的开山之作。作者将着眼点放在翻译在帝国主义控制美国、印 度和菲律宾过程中的作用,所选论著也是以英国和印度后殖民关系为主要题材。关于亚洲其 他国家和非洲的后殖民翻译状况鲜有关注。对西方世界内部的殖民与被殖民关系及其对翻译68

梁实秋与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

万方数据

梁实秋与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 作者:李娟 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刊名: 青年文学家 英文刊名:THE YOUTH WRITERS 年,卷(期):2009(1) 参考文献(5条) 1.梁实秋漫谈翻译 2004 2.梁实秋所谓题材的积极性 1997 3.粱实秋文学批评辩 1998 4.粱实秋莎士比亚与性 2001 5.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 20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沈赵静小议梁实秋及其翻译观[期刊论文]-华章2009(9) 2.王慧莉翻译家梁实秋研究[学位论文]2008 3.胡开宝.HU Kai-bao基于语料库的莎剧《哈姆雷特》汉译文本中"把"字句应用及其动因研究[期刊论文]-外语学刊2008(1) 4.刘源浅析莎剧《哈姆雷特》中的语言变异及其翻译——以梁实秋的译本为例[期刊论文]-大众文艺2009(1) 5.欧阳细玲伟大翻译家梁实秋研究[学位论文]2010 6.曾仁利.廖志勤.ZENG Ren-li.LIAO Zhi-qin朱生豪、梁实秋之翻译风格——以莎士比亚The Life and Death of Richard the Second两译本为例[期刊论文]-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3) 7.严晓江梁实秋的中庸翻译观分析[会议论文]-2008 8.黄焰结.HUANG Yan-jie文化解读萧乾的莎剧故事翻译[期刊论文]-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36(6) 9.严晓江.YAN Xiao-jiang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原则探讨[期刊论文]-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 10.严晓江.徐锡祥.刘丽娜.YAN Xiao-jiang.XU Xi-xiang.LIU Li-na论梁实秋的译莎策略[期刊论文]-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2)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2811732937.html,/Periodical_qnwxj201001074.aspx

朱生豪译文

生豪译文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卞之琳译文 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要做到高贵,究竟该忍气吞声来容受狂暴的命运矢石交攻呢,还是该挺身反抗无边的苦恼,扫它个干净?死,就是睡眠,就这样;而如果睡眠就等于了结了。心痛以及千百种身体要担受的皮痛肉痛,那该是天大的好事,正求之不得啊!死,就是睡眠;睡眠,也许要做梦,这就麻烦了!我们一旦摆脱了尘世的牵缠,在死的睡眠里还会做些什么梦,一想到就不能不踌躇。这一点顾虑正好使灾难变成了长期的折磨。谁甘心忍受人世的鞭挞和嘲弄,忍受压迫者虐待、傲慢者凌辱,忍受失恋的痛苦、法庭的拖延、衙门的横暴,做埋头苦干的大才、受作威作福的小人一脚踢出去,如果他只消自己来使一下尖刀,就可以得到解脱啊?谁甘心挑担子,拖着疲累的生命,呻吟,流汗,要不是怕一死就去了没有人回来的那个从未发现的国土,怕那边还不知会怎样,因此意志动摇了,因此便宁愿忍受目前的灾殃,而不愿投奔另一些未知的昔难?这样子,顾虑使我们都成了懦夫,也就这样子,决断决行的本色蒙上了惨白的一层思虑的病容;本可以轰轰烈烈的大作大为,由于这一点想不通,就出了别扭,失去了行动的名分。 我能否将你比作夏天? 你比夏天更美丽温婉。 狂风将五月的蓓蕾凋残, 夏日的勾留何其短暂。 休恋那丽日当空, 转眼会云雾迷蒙。 休叹那百花飘零, 催折于无常的天命。 唯有你永恒的夏日常新, 你的美貌亦毫发无损。 死神也无缘将你幽禁, 你在我永恒的诗中长存。 只要世间尚有人吟诵我的诗篇, 这诗就将不朽,永葆你的芳颜。 3 一朵红红的玫瑰 (Robert Burns) 1

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影响及其评析 在中国,奈达的翻译理论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也最大。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1914---),美国人,早年师丛著名的教授弗里斯(Charles C.Fries)和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并与1943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供职与美国圣经协会,终生从事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的研究,著作等身,是公认的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他的理论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这个名称的前身是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后来为避免误解,改为功能对等。先分析一下为什么要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呢?奈达对动态对等下了如是的定义:“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Nida &Taber,1969)在这一定义中,“切近是指切近原语信息”;“自然”是指译语中的表达方式;“对等”把上述两者结合起来,是对等语(equivalent),而不是同一语(identity).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强调的是信息对等,而不是形式对应(formal correspondence)。由这一定义可见,奈达突出了翻译中“内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奈达的这一思想,引起了不少误解。认为翻译只翻译内容,不必要顾及语言的表达形式,因此,各种各样的自由译都被冠以“动态对等”。所以奈达后来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on)一书中,把“动态对等”的名称改为“功能对等”。对于功能对等,奈达又作出了很多的补充,首先对“信息”作了进一步的界定,声明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而且也包括语言形式。他认为“功能对等”的翻译,要求“不但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奈达认为如果形式不得不改变,也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直译会导致意义上的错误;(2)引入外来语形成语义空白(semantic zero),读者有可能自己填入错误的意义;(3)形式对应引起严重的意义晦涩;(4)形式对应引起作者原意所没有的歧义;(5)形式对应违反译入语的语法或文体规范。要取得功能对等(奈达指的对等是大致对等),就必须弄清何为功能对等。他把功能分为以下九类,即表现功能(EXPRESSIVE)\认识功能(COGNITIVE)\ 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信息功能(INFORMATIVE)、祈使功能(IMPERATIVE)、行为功能(PERFORMATIVE)、情感功能(EMOTIVE)、审美功能(AESTHETIC)和自我解释功能(METALINGUAL)。译文在这些功能上与原作对等,那么怎样才算对等呢?奈达认为回答这一问题不只是局限在文字本身,他把判断对等与否的大权交给了读者的心理反应。传统上,人们总是将客观的语篇作为判断译文对错优劣的依据。但奈达一下子把大权从语篇手中抢过来,交给了读者。这一转手马上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为当时几乎陷入绝境的翻译研究打开了眼界,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一下子柳暗花明。奈达大胆地提出了翻译要达到的不是语言的对等,而是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映的对等。译文在译文读者心中的反应是否和原文和原文在原文读者心理反应相似(非相等)才是奈达所关注的。而要考虑读者的心理反应,就不能只看文字,还要看文字产生的环境,,要看读者的生存环境。这样,文化、社会、心理等等因素一下子都被包括近来了。 奈达的翻译理论,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奈达,到比克曼和卡洛,再到拉森,他们的翻译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比克曼、卡洛和拉森显然是继承了奈达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对奈达的理论,有人认为他给读者的自由度太大:为了达到原文读者心理反应和译文读者心

2019-翻译家梁实秋-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翻译家梁实秋 一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除了早期创作一些诗歌外,主要作品是戏剧,现存的剧本共有37部。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生动丰富,语言精炼优美,对欧洲文学和戏剧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他的诗集也以感情丰富、诗句绚烂而著称,可以说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永恒的经典。 莎士比亚戏剧的最早中译本,是田汉的《哈孟雷特》,发表在1921年的《少年中国》杂志上。之后,1926年张采真译《如愿》,1930年戴望舒译《麦克倍斯》。然而,在中国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两人:一位是 朱生豪,一位是梁实秋。朱生豪从1937年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至1944年 先后译有喜剧、悲剧、杂剧等31种,可惜他英年早逝,有六个历史剧和全部诗歌没有来得及翻译。梁实秋1930年开始着手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从1936年 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他译的莎士比亚戏剧8种,至1967年最终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并出版,共历时37年。梁实秋是中国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 二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文学翻译家。他1903年1月生于北京,1915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校,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英美文学。1926年夏回国于南京东南大学任教,先后任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外文系教授、系主任。1948年移居香港,1949年到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教授、台湾编译馆馆长。 1987年11月3日因心脏病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平生主要有三大成就:一是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他出版的散文、小品、杂文集多达20多种;二是编纂英汉词典,他编写了30多种英汉字典、词典及英文教科书;三是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这也是耗时最长、用精力最大的一项工程。可以说梁实秋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师、翻译大师。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梁 实秋的作品并没有在内地继续出版,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文学论争,是在左翼作家和右翼作家之间展开的, 而梁实秋是当时的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也是现代评论派的成员。1928年《新月》杂志在上海创刊,梁实秋发表文章,提出文学无阶级性,鲁迅和其他左翼作家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 汤志明(福建农林大学人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剧第一人,他的翻译风格独特,形神兼备,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其翻译风格做一个探讨。第一是朱生豪的翻译体现出通过大量的意译来传达原作神韵的特点。第二是朱生豪对戏剧的翻译考虑到了读者和观众的双重功能。第三是朱生豪本身的诗词才华在翻译中的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他的一大特点。 关键词:朱生豪戏剧翻译 1. 引言 朱生豪(1912-1944),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诗人,出生于浙江嘉兴。1929年,17岁的朱生豪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进入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兼修英国文学。在学生时代,朱生豪表现出极高的诗词禀赋,被誉为“之江才子”。1933年大学毕业后,朱生豪曾留校担任《之江校刊》英文部主任编辑,不久,他转入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剧集堪称划时代的翻译文献。[1]在中国翻译莎士比亚的学者中,朱生豪占着最为突出的位置。[2] 2. 神似形似兼顾 自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的提出,无数的翻译家都力图做到既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形式又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内容。朱生豪在翻译莎剧时力求做到这一点。他在1944年写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中这样写道:“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现,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3] 而他也确实做到了。朱生豪的翻译流畅,文词非常优美,不仅让中国的读者感受到莎剧的伟大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让我们感叹中文的博大精深。这主要是因为,朱胜豪的词汇的调用,表达的处理,善于通过在中国语言中寻找合适的符号来保持原作的神韵,传达莎剧的气派。这也是至今他的翻译版本仍然有很大影响的原因。读朱生豪翻译的莎剧,我们总是有一种不是在读翻译而是在读原著的感觉。他运用多种风格,他会根据原文的格调不断的转换语言的风格。 在“Much Ado about Nothing”中有这么一段: Cloudio [Reading out of a scroll] Done to death by slanderous tongues Was the Hero that here lies Death, in guerdon of her wrongs, Gives her fame which never dies. So the life that died with shame Lives in death with glorious fame. Hang thou there upon the tomb, Praising her when I am dumb. Now, music, sound, and sing your solemn hymn. SONG Pardon, goddness of the night, Those that slew thy virgin knight; For the which, with songs of woe,

基本翻译理论

Basic Knowledge of Translation Theory I.Translation 1.Definition 1)The definition in the old days ●“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贾公彦(618-907) 唐朝 ●“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法云 (960-1279) 宋代 It means that translation is a rendering from one 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into another (Target Language), remaining the meaning. ●The British scholar Dr. Samuel Johnson once said: “To translate is to change into another language, remaining the sense.” 2)The current definition ●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theorist Eugene A. Nida wrote in 1964: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1)再现原文的信息(message)而不是保留原文的形式结构(formal structure) 2)对等(equivalence)不是同一(identity) 3)对等是最贴近、自然的对等 4)意义是优先考虑的因素 5)文体很重要 ●The British translation theorist Tytler’s definition in 1970 about translation: “A good translation is one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 strongly felt 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 inal work.” ●Prof. Huang Long Translatology 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follows: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 (翻译可以作以下界定:用一种语言(目的语)的文本材料对等地再现另一种语言(源出语)的文本材料。) 1)部分地替代 2)对等概念 In summary 1)Translation is the information transferring between two languages and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language families. 2)Translation is a rendering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Translation is a science, an art, a bilingual art, a craft, a skill, an 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3)Translation is a representation or recreation in one language of what is written or said in another language. 4)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science because it was a whole set of rules governing it and certain objective laws to go b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2.Varieties of translation 1)Interpretation and written translation 2)In terms of SL and TL,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不同语言之间),

朱生豪生平、简介、翻译理论

简介:朱生豪(1912年2月2日-1944年12月26日),著名翻译家。原名朱文森,又名文生,学名森豪,笔名朱朱、朱生等,浙江嘉兴人。曾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和英语系。1936年春着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为便于中国读者阅读,打破了英国牛津版按写作年代编排的次序,而分为喜剧、悲剧、史剧、杂剧4类编排,自成体系。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辗转流徙,贫病交加,仍坚持翻译,先后译有莎剧31种,后因劳累过度患肺病早逝。 外界评价:朱生豪译本以“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为宗旨,译笔流畅,文词华瞻。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生平: 1、1912年2月2日生于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 2、1929年秀州中学毕业,并被秀中校长推荐保送杭州之江大学深造并享受奖学金待遇。大学二年级时参加“之江诗社”,他的才华深得教师及同学的称赞。“之江诗社”的社长夏承焘老师评价他说“阅朱生豪唐诗人短论七则,多前人未发之论,爽利无比。聪明才力,在余师友间,不当以学生视之。其人今年才二十岁,渊默若处子,轻易不发一言。闻英文甚深,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不易之才也。” 3、1935年春,开始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准备工作。 4、1936年8月8日译成莎剧《暴风雨》第一稿。此后陆续译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9部喜剧。 5、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朱生豪逃出寓所,随身只带有牛津版莎氏全集和部分译稿。 6、1942年5月1日,与宋清如在上海结婚,至年底补译出《暴风雨》等9部喜剧,把译稿丢失的莎氏喜剧全部补译完毕。 7、1943年1月,携夫人回嘉兴定居,朱生豪宁愿贫穷至死,不愿为敌伪效劳,

梁实秋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

第27卷第3期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V ol.27 No.3 2010年9月 JOURNAL OF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tep. 2010 文章编号:1001-4543(2010)03-0249-05 梁实秋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 ——以梁译《奥赛罗》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王慧莉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部,上海201209) 摘 要:梁实秋是我国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能很熟练地使用中英文进行创作并在翻译中巧妙地进行两种语言的转 换。作为第一个独自完整地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译者,他的译作已经成为莎学研究专家和学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将结合梁实秋的译作,重点论述他如何运用以句子为单位的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来重现原作的精神风 貌,以供当今翻译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翻译方法;直译;直译加注;精神风貌;形神兼顾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 B 0 引言 梁实秋是第一位将《莎士比亚全集》译介到中国的人。他的翻译作品受到译界专家的广泛好评。但由于 种种原因,梁实秋的译作在中国大陆的众多出版物中经常是被忽略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他的翻译活动做 深入的研究。在当今翻译界,翻译方法大致分为两种:直译法和意译法。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word-for-word translation)指的是在语言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在译文中不仅传达原文的内容,还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修 辞风格及组句形式。意译法 (meaning translation)是指原文的有些内容与形式不宜用汉语直接表达,而是经过 解析后以另外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更着重于意思的翻译,而不拘泥于表面文字。作为一代翻译名家, 梁实秋对翻译有他独到的理论。他认为翻译首先要慎重选材。他坚持只翻译一流的外国作品,因为一流的作 品会反映永恒的人性,蕴含深刻的哲理。只有这样的作品才会给后人以启迪,发挥它不朽的价值。其次,为 了充分反映原文的真实面貌,梁实秋反对转译。再者,梁强调对原文的研究,包括文化背景、历史年代、作 者等各个方面,以给读者还原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原著。此外,他也反对欧化文,即译文要用易于读者接 受的语言表达。总之,梁是本着对译者和读者都很负责的态度进行翻译的,即在充分反映原著精神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向读者传递原作信息。在这种翻译理念的支配下,梁采取了以下翻译策略:首先,“信”与“顺” 的统一,他认为“‘信而不顺,顺而不信’都不是好的翻译”[1]。其次,以句子为单位的直译,并以汉语白 话散文行文。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保留原作原汁原味的语言特色,同时便于读者理解。最后,他采 用为译文加注的方法。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使很多中国读者对西方文化中的典故或习语不甚了解。因此, 在保留特有文化意象的同时,梁采用对这些特殊语言单位进行注释的方法。本文将针对梁的后两种翻译方 法做一简要说明,创新之处在于阐释梁如何在保持汉语纯洁性的同时较为完整地将西方语言文化知识介绍 至中国,期盼能对翻译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梁实秋翻译方法之直译 众所周知,每种语言都有它独特的发音、韵律、词汇和结构。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更是充满了各种各样 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使他的作品充满了魅力,更加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因此,为了尽量保持原文 的语言风格,对于原作中包含的特有韵律,梁把它们直译成中文后再加上功能和语言特色都与原文相对等 收稿日期:2010-04-13 修回日期:2010-06-22 作者简介:王慧莉(1982-),女,山西省长治市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电子邮件:clairejoy376@https://www.doczj.com/doc/2811732937.html, 基金项目: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项目基金(No.egd08028);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基金(No.QD208041)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 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剧第一人,他的翻译风格独特,形神兼备,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其翻译风格做一个探讨。第一是朱生豪的翻译体现出通过大量的意译来传达原作神韵的特点。第二是朱生豪对戏剧的翻译考虑到了读者和观众的双重功能。第三是朱生豪本身的诗词才华在翻译中的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他的一大特点。 时代背景 贫苦的出身和境遇,使得朱在翻译时更多地考虑到了中国劳苦大众的接受能力,因此,其翻译作品的直接服务对象就是中国的普通民众。他在翻译莎剧时,在尽量传达原作意义的前提下,倾向于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这样处在汉语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读者更易理解接受。 1神似形似兼顾 朱生豪在翻译莎剧时力求做到既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形式又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内容。他在1944年写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中这样写道:“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现,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而他也确实做到了。朱生豪的翻译流畅,文词非常优美,不仅让中国的读者感受到莎剧的伟大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让我们感叹中文的博大精深。这主要是因为,朱胜豪的词汇的调用,表达的处理,善于通过在中国语言中寻找合适的符号来保持原作的神韵,传达莎剧的气派。这也是至今他的翻译版本仍然有很大影响的原因。读朱生豪翻译的莎剧,我们总是有一种不是在读翻译而是在读原著的感觉。他运用多种风格,他会根据原文的格调不断的转换语言的风格。 2读者观众兼顾 朱生豪翻译莎剧时, “必自拟为读者, 查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 又必自拟为舞台之演员, 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 音节之是否调和原著中这一段刻画了多种的形象,朱胜豪对此的翻译也相应的采用了多样化的语汇调用。可以说是五彩缤纷,雅俗共赏。考虑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非常庞杂多种多样的, 而朱生豪处理的时候考虑到这个人物的形象,考虑到舞台演出的情景,在翻译的语言选择方面也大量使用口语化的粗俗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出了复杂的人物形象, 非常适合演出的需要。 3诗歌之美 朱译莎剧,处处都洋溢着诗歌之美.他在用散文体翻译莎剧无韵诗体的过程中,注意运用汉语语言文字的音乐美, 把中文诗词的平仄,押韵,节奏等特点和谐地运用到翻译当中 4 结语 朱生豪是一个年轻富有爱国热情和具有极大理想主义色彩同时又兼具英文和中国古文功底的翻译家,如果不是因为战乱,生活贫困潦倒,导致英年早逝,势必有更多更优秀的翻译作品让后辈学习。其所留下的翻译思想和理论的资料非常少,但是其翻译精神和翻译风格可从莎士比亚的翻译中看出来,即翻译不仅关乎英文,更高质量的翻译往往取决翻译者的母语的水平,同时翻译者的心中应该始终为目的语读者服务,创造出既有美感又不失真的译文是译者的一个重要素质。

从读者反应理论看朱生豪_梁实秋的莎译本中文化空缺词的翻译

收稿日期:2006-11-11 作者简介:尚文岚(1976-),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文章编号:1673-1751(2007)01-0072-02 从读者反应理论看朱生豪、梁实秋的莎译本中 文化空缺词的翻译 尚文岚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读者接受理论为文学翻译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视角,值得重视和借鉴。然而,如果全盘接受读者接受理论的观点,把文学翻译仅仅看作一种译者主体行为,势必会导致不准确的翻译。读者对于文化空缺词的接受能力是一个历史的动态变化过程。关键词:文化空缺词;读者反应论;读者反应的动态变化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朱生豪、梁实秋的莎译本在译界各领风骚:朱氏风格行文流畅,文辞华赡;梁氏风格骈散互用,相映生辉。文化空缺词是由文化理解的差异而反映在不同语言上的词汇空缺。在翻译界,往往采取词组代替、音义加释、补充加注、换用替代等种种手段,以求找到等值的传递话语信息的最佳方案,达到话语文化信息的最佳传递效果。而本文旨在通过对莎剧两个中译本中文化空缺词的译例进行个案分析,探讨读者反应论运用于翻译实践的合理性、局限性及动态性。 1 两译本简析 朱生豪强调译笔流畅,保持原作之/神韵0,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0,呈露作者之/命意0,/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感赞同0。在5译者自序6中说:/每译一段,必先自拟为读者,察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音节是否调和。一字一句之未惬,往往苦思累日。0作者因而颇受广大读者喜爱,在我国读者群中影响非凡。这些读者的阅读目的是欣赏而不是研究,采用意译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缩短目的读者与译文在文化与语言上的距离。梁实秋译强调的是/存真0,在译莎的例言中,他写道,/原文常有版本困难之处,晦涩难解之处亦所在多有,,,原文多猥亵语,悉照译,以 存其真。0他还指出莎剧中许多/时代错误0,梁实秋译莎作看了大量参考书,加上他学识渊博,故能发现许多莎作错误。从存真和辨误两点可看出梁实秋学者品格。梁实秋译悲剧气势庄严,极富戏剧效果及艺术性,展现莎翁诗文、歌剧情思洋溢之风采。人物刻划细腻,剧情描写极生动,加上梁实秋先生译笔流畅,增显莎翁匠心独运,沉着圆融之纯熟,为研究莎翁文学必备的经典名著。有些梁译读者的阅读目的是为了研究。 2 两译本文化空缺词的翻译 2.1 文化空缺词 文化空缺词是由于不同民族对文化理解得差异而反映在语言上的一种符号或语义空缺现象。不同文化之间由于文化焦点的差异,往往会出现词汇空缺,形成翻译的障碍。在翻译文化空缺词时,重要的是要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2.2 读者反应论的合理性 在翻译中,原语/文本0是静态的、个体的,而接受者则是能动的可变的、群体的。因此,语际转换中在如何充分发挥语言功能的问题上,我们关注中心应当是接受者(读者群体)或受话者(听众),而不仅仅是原语的文本。 奈达认为,翻译即是交际,这个过程要看人们在听/读译文时所获得的是什么。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重要的是要考察接受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语文本的程度0翻译既然是一种交际,那么,不对信息接受者的作用进行全面的研究,对交际的任何分析都是不完整的。重视读者反应是 第3卷第1期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3,No .12007年3月 Jour nal ofH enan Un i v ersity of Technology(Soc ial Science) M ar .2007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相得益彰,其代表作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恪守中庸之道,体现了隔与不隔的文化心态。 1、生平简介 梁实秋,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1915年夏,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1949年5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长。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梁实秋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批评论》、《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等,并翻译有《莎士比亚全集》。 2、翻译之路 梁实秋被任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成为学校里的大员。青岛大学于1930年10月21日正式开学,梁实秋担任的课程有英国文学史、文艺批评等,这些课都是以前讲过的,轻车熟路。他除了担任教学和外文系的行政职务外,还负责图书馆的工作,购书、

内部行政事务等等,工作十分忙碌。在青岛期间,除了教学,梁实秋更多的时间还用在读书、写作和翻译上。此前,他在上海从事文学批评时,曾遭到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学家的猛烈攻伐。来到青岛后,梁实秋他已基本上绝意于批评而潜心于读书了。他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读书计划,其中,《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二十一史》被列在首位。《十三经注疏》全系圈读,而《资治通鉴》除圈读外,还加了批注。一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一直跟了他五十年,都被翻烂了。对这些卷帙浩繁的典籍,他是下了真功夫的,一部《十三经注疏》他甚至是在厕所里读完的。他自述说,将经书置于厕内,虽云不敬,但逐日浏览,稍得大意,亦获益不浅。厥后对于经书始知仔细阅读。在厕内看书,在枕上看书,是我的毛病,积习难除,不足为训。但梁实秋更用心的还是他的翻译工作。 也正是在青岛大学,他开始了自己一生中最为人所钦仰、也是规模最为浩大的工程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1930年底,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即美国庚款委员会)开第6次年会,议决成立编译委员会,以胡适、张准为正副委员长。经胡适推荐,第29次执行委员会议通过聘请了丁文江、徐志摩、陈寅恪、傅斯年、赵元任、闻一多、梁实秋、竺可桢等13人为编译委员会委员。编译委员会下分两组,一为自然科学组,一为文史组,其工作则分为三部,其中一部是世界名著部,任务是选择在世界文化史上曾发生重大影响之科学、哲学、文学等名著,聘请能手次第翻译出版。编译委员会成立后,胡适拟定了一个计划,准备成立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专门委员会,由闻

翻译名家之梁实秋

目录 一、人物介绍 (1)生平简介 (2)翻译之路 (3)伟大成就 二、梁实秋对翻译的观点(1)梁实秋的观点 (2)梁实秋对翻译的一些见解 三、翻译书目 (1)主要翻译作品 (2)著名译文《莎士比亚全集》的诞生 四、大师的逸事 (1)逸事之一 (2)逸事之二 (3)逸事之三

翻译名家之梁实秋 (09外语系教育二班:李欢田嘉璐黄恋谭艳青廖兰) <人物介绍> 1、生平简介 梁实秋,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1915年夏,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1949年5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长。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梁实秋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批评论》、《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等,并翻译有《莎士比亚全集》。 2、翻译之路 梁实秋被任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成为学校里的大员。青岛大学于1930年10月21日正式开学,梁实秋担任的课程有“英国文学史”、“文艺批评”等,这些课都是以前讲过的,轻车熟路。他除了担任教学和外文系的行政职务外,还负责图书馆的工作,购书、内部行政事务等等,工作十分忙碌。在青岛期间,除了教学,梁实秋更多的时间还用在读书、写作和翻译上。此前,他在上海从事文学批评时,曾遭到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学家的猛烈攻伐。来到青岛后,梁实秋他已基本上绝意于批评而潜心于读书了。他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读书计划,其中,《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二十一史》被列在首位。《十三经注疏》全系“圈读”,而《资治通鉴》除圈读外,还加了批注。一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一直跟了他五十年,都被“翻烂了”。对这些卷帙浩繁的典籍,他是下了真功夫的,一部《十三经注疏》他甚至是在厕所里读完的。他自述说,将经书“置于厕内,虽云不敬,但逐日浏览,稍得大意,亦获益不浅。厥后对于经书始知仔细阅读。在厕内看书,在枕上看书,是我的毛病,积习难除,不足为训”。但梁实秋更用心的还是他的翻译工作。也正是在青岛大学,他开始了自己一生中最为人所钦仰、也是规模最为浩大的“工程”——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1930年底,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即美国庚款委员会)开第6次年会,议决成立编译委员会,以胡适、张准为正副委员长。经胡适推荐,第29次执行委员会议通过聘请了丁文江、徐志摩、陈寅恪、傅斯年、赵元任、闻一多、梁实秋、竺可桢等13人为编译委员会委员。编译委员会下分两组,一为自然科学组,一为文史组,其工作则分为三部,其中一部是世界名著部,任务是“选择在世界文化史上曾发生重大影响之科学、哲学、文学等名著,聘请能手次第翻译出版”。编译委员会成立后,胡适拟定了一个计划,准备成立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专门委员会,由闻一多任主任,成员有徐志摩、叶公超、陈源、梁实秋,共5人。其工作为担任翻译及审查,并先行试译,以期决定体裁问题,经费暂定为5万元。为此,胡适曾致信与闻一多、梁实秋仔细研究过,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决定用何种文体翻莎翁。我主张先由一多、志摩试译韵文体,另由你(指梁实秋)和通伯(指陈源)试译散文体。试验之后,我们才可以决定。或决定全用散文,或决定用两种文体。”对这项工作,起初闻一多等都很热心,做了初步的计划,自己分工从《哈姆雷特》入手,预计5年内先成莎集。然而,由于时局不靖,大多数成员未能按计划进行。1931年11月徐志摩去世后,人手更为缺乏,合译计划遂无法实现。 3、伟大成就 梁实秋原来对莎士比亚的认识也甚为有限,只在读书时读过《麦克白》、《亨利四世》等几个剧本,但他自念翻译莎剧乃极有意义之工作,遂决定独立为之。他制订了一个翻译计划,预备默默耕耘,每年译出两部,18年后中文本莎翁全集即可问世。从此以后,在教学之余,梁实秋就开始埋头翻译莎剧,到抗战前夕共完成了8部,4部悲剧4部喜剧。1936年,商务印书馆开始出版梁译莎剧,到1939年,相继出版了《哈姆雷特》、《马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威尼斯商人》、《如愿》、《暴风雨》、《第十二夜》等8部。1967年,梁译《莎士比亚全集》才最终完成出版,这是梁实秋对于中国文化的最杰出贡献。 梁实秋平生主要有三大成就:一是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他出版的散文、小品、杂文集多达20多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