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数据结构课后习题及答案讲课教案

最新数据结构课后习题及答案讲课教案

最新数据结构课后习题及答案讲课教案
最新数据结构课后习题及答案讲课教案

填空题(10 * 1’ = 10’)

一、概念题

2.2.当对一个线性表经常进行的是插入和删除操作时,采用链式存储结构为宜。

2.3.当对一个线性表经常进行的是存取操作,而很少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时,最好采用顺序存储结构。

2.6.带头结点的单链表L中只有一个元素结点的条件是L->Next->Next==Null。

3.6.循环队列的引入,目的是为了克服假溢出。

4.2.长度为0的字符串称为空串。

4.5.组成串的数据元素只能是字符。

4.8.设T和P是两个给定的串,在T中寻找等于P的子串的过程称为模式匹配,又称P为模式。

7.2.为了实现图的广度优先搜索,除一个标志数组标志已访问的图的结点外,还需要队列存放被访问的结点实现遍历。

5.7.广义表的深度是广义表中括号的重数

7.8.有向图G可拓扑排序的判别条件是有无回路。

7.9.若要求一个稠密图的最小生成树,最好用Prim算法求解。

8.8.直接定址法法构造的哈希函数肯定不会发生冲突。

9.2.排序算法所花费的时间,通常用在数据的比较和交换两大操作。

1.1.通常从正确性﹑可读性﹑健壮性﹑时空效率等几个方面评价算法的(包括程序)的质量。

1.2.对于给定的n元素,可以构造出的逻辑结构有集合关系﹑线性关系树形关系﹑图状关系四种。

1.3.存储结构主要有顺序存储﹑链式存储﹑索引存储﹑散列存储四种。

1.4.抽象数据类型的定义仅取决于它的一组逻辑特性,而与存储结构无关,即不论其内部结构如何变化,只要它的

数学特性不变,都不影响其外部使用。

1.5.一个算法具有五大特性:有穷性﹑确定性﹑可行性,有零个或多个输入﹑有一个或多个输入。

2.8.在双向链表结构中,若要求在p指针所指的结点之前插入指针为s所指的结点,则需执行下列语句:

s->prior= p->prior; s->next= p; p->prior- next= s; p->prior= s;。

2.9.在单链表中设置头结点的作用是不管单链表是否为空表,头结点的指针均不空,并使得对单链表的操作

(如插入和删除)在各种情况下统一。

3.1.队列是限制在表的一端进行插入和在另一端进行删除的线性表,其运算遵循先进先出原则。

3.2.栈是限定尽在表位进行插入或删除操作的线性表。

3.5.在链式队列中,判定只有一个结点的条件是(Q->rear==Q->front)&&(Q->rear!=NULL)。

3.7.已知链队列的头尾指针分别是f和r,则将x入队的操作序列是node *p=(node *)malloc(node); p->next=x; p->next=NULL; if(r) {r->next=p; r=p;} else {r=p; f=p;}。

3.8.循环队列的满与空的条件是(rear+1)%MAXSIZE==fornt和(front=-1&&rear+1==MAXSIZE)。

4.3.串是一种特殊的线性表,其特殊性表现在数据元素都是由字符组成。

4.7.字符串存储密度是串值所占存储位和实际分配位的比值,在字符串的链式存储结构中其结点大小是可变的。

5.3.所谓稀疏矩阵指的是矩阵中非零元素远远小于元素总数,则称该矩阵为矩阵中非零元素远远小于元素总数,

则称该矩阵为稀疏矩阵。

5.4.一维数组的逻辑结构是线性结构,存储结构是顺序存储结构;对二维或多维数组,分别按行优先和列优先两种

不同的存储方式。

7.4.在有向图的邻接矩阵表示中,计算第i个顶点入度的方法是求邻接矩阵中第i列非0元素的个数。

7.10.AOV网中,结点表示活动,边表示活动之间的优先关系,AOE网中,结点表示事件,边表示活动。

9.1.按排序过程中依据不同原则对内部排序方法进行分类,主要有选择排序﹑交换排序﹑插入排序归并排序等4类。

9.3.在堆排序、快速排序和归并排序中若只从排序结果的稳定性考虑,则应选择归并排序方法;若只从平均情况下

排序最快考虑,则应选择快速排序方法;若只从最坏情况下排序最快且要节省类存考虑,则应选择堆排序方法。

9.4.直接插入排序用监视哨的作用是存当前要的插入记录,可又省去查找插入位置时对是否出界的判断。

9.6.设表中元素的初始状态是按键值递增的,则直接插入排序最省时间,快速排序最费时间。

4.9.下列程序判断字符串s是否对称,对称则返回1,否则返回0;如?(“abba”)返回1,?(”abab”)返回0.

Int f (char*s)

{

Int i=0,j=0;

/*求串长*/

for(j--;i

return( i>=j );

}

二、结论题 2.7.在具有n 个结点有序单链表中插入一个新结点并仍然有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

2.10.对于一个具有n 个结点的单链表,在已知的结点*p 后插入一个新结点的时间复杂度为O(1),在给定值为x 的结

点后插入一个新结点的时间复杂度为O(n)。

4.1.设正文产长度为n ,模式串长度为m ,则简单模式匹配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m*n) 。

9.5.对n 个记录进行快速排序时,递归调用而是用的栈所能达到的最大深度为O(n),平均深度为O(log 2n) 。

7.1.克鲁斯卡尔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eloge),它对稀疏图较为合适。 6.3.在一棵二叉树中,度为0的结点的个数为N 0,度为2的结点个数为N 2,则有N 0= N 2+1。

6.8 深度为k 的完全二叉树至少有2k-1个结点,至多有2k -1 个结点。

7.3.具有n 个结点e 条边的有向图和无向图用邻接表表示,则邻接表的边结点个数分别为e 和2e 条。

7.5.若n 个顶点的连通图是一个环,则它有n 棵生成树。

7.6.n 个顶点的连通图用连接矩阵表示时,该矩阵至少有2(n-1)个非零元素。

7.7.有n 个顶点的有向图,至少需要n 条弧才能保证是连通的。

9.7.归并排序除了在递归是现实所用的log 2n 个栈空间外,还用n 个辅助空间。

2.1.对于采用顺序存储结构的线性表,当随机插入一个数据元素时,平均移动表中n/2元素;删除一个数据元素时,

平均移动表中(n-1)/2元素。

2.4.在一个长度为n 的顺序存储结构的线性表中,向第i 个元素(1≤i ≤n+1)之前插入一个新元素时,需向后边移动

n-i+1个元素。

2.5.从长度为n 的采用顺序存储结构的线性表中删除第i 个元素(1≤i ≤n ),需向前移动n-1个元素。

3.4.当两个栈共享一存储区时,存储区用一维数组stack (1,n )表示,两栈顶指针为top 【1】与top 【2】,则当栈1空时。top 【1】为0,栈2空时top 【2】为n+1,栈满的条件是top[1]+1==top[2]。 8.1.顺序查找n 个元素的顺序表,若查找成功,则比较关键字的次数最多为n 次;当使用监视哨时,若查找失败,

则比较关键字的次数为n+1。

6.5.设一颗完全二叉树叶子结点数为k ,最后一层结点数为偶数时,则该二叉树的高度为()2log 2k 1-?

???+1,最后一层结点数为奇数时,则该二叉树的高度为()2

log 2k ????+1。 9.8.对n 个记录建立一个堆的方法是:首先将要排序的所有记录分到一棵二叉树的各个结点中,然后从i=n /2???

?的结点ki ,逐渐把以kn/2,kn/2-1kn/2-2,……为根的子树排成堆,直到以k1根的树排成堆,就完成了初次建堆的过程。

三、计算题

4.4.StrIndex(“MY STUDENT ”,”STU ”)=4。

5.5.求下列广义表的运算结果:Get Tail{GetHead{{{a,b},{c,d}}}}=(b )。

6.7.已知二叉树先序为ABDEGCF,中序为DBGEACF,则后序一定是DGEBFCA 。

5.8.广义表{a,{a,b},d,e,{{i,j},k}}的长度是5,深度是3。

6.9.具有10个叶子的哈夫曼树,其最大高度为9,最小高度为5。

6.1.已知二叉树有50个叶子结点,则该二叉树的总结点数至少是99。

6.10.设F 是一个森林,B 是由F 转换得到的二叉树,F 中有n 个非终端节点,则B 中右指针域为空的结点有n+1个。

3.10. 表达式23+((12*13-2)/4+34*5/7)+108/9的后缀表达式是23 12 3*2-4/34 5*7/++108 9/+。

3.3. 用s 表示入栈操作。X 表示出栈操作,若元素入栈的顺序为1,2,3,4,为了得到1,3,4,2出栈顺序,相应的s 和x 的操作串为SXSSXSXX 。

5.6.广义表A={{{a,b},{c,d,e}}},取出A 中的原子e 的操作是:GetT ail(GetTail(GetT ail(GetHead(A))))。

9.10.一组记录的键值为{12,38,35,25,74,50,63,90},按二路归并排序方法对该序列进行一趟归并后的结果是{12,38,25,35,50,74,63,90}。

3.9. 一个栈的输出序列是,1,2,3,4,5,则不同的输出序列有42种

4.6.设串S的长度为4,则S的子串个数最多为10。

6.6.有5种不同形态的二叉树可以按中序遍历得到相同的abc序列。

9.9.若用冒泡排序对关键字序列{50,45,35,19,9,3}进行从小到大的排序,所需进行的关键字比较总次数是15。

5.1.二维数组A[6][8]采用行序为主方式存储,每个元素占4个储存单元,已知A的起始储存地址{基地址}是1000,则A[2][3]的地址是1076。

6.4.叶子权值(5,6,17,8,19)所构造的哈夫曼树带权路径长度为121。

8.2.在顺序表(8,11,15,19,25,26,30,33,42,48,50)中,用折半法查找关键字20,需要的关键字比较次数为4。

8.3.对于具有144个记录的文件,若采用分块查找法,且每块长度为8,则平均查找长度为8.25或14。

5.2.设数组A[9][10],数组中任一元素均占内存48个二进制位,从首地址2000开始连续存放在主内存里,主内存字长为16位,那么:

{1}存放该数组至少需要的单元数是270。

{2}存放数组的第8列的所有元素至少需要的单位数是27。

{3}数组按列存储时,元素A[5][8]的起始地址是2231。

选择题(15 * 1’ = 15’)

一、叙述类

1.1.根据数据元素之间关系的不同性,以下解释错误的是()。

A集合中任何两个结点之间都有逻辑关系但组织形式松散B线性结构中结点形成1对1的关系

C树形结构具有分支、层次特性,其形态有点像自然界中的树

D图状结构中的各个结点按逻辑关系互相缠绕,任何两个结点都可以邻接

1.2.关于逻辑结构,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逻辑结构是独立于计算机的B运算的定义与逻辑结构无关

C同一逻辑结构可以采用不同的存储结构D一些表面上很不相同的数据可以有相同的逻辑结构

E逻辑结构是数据组织的某种“本质性”的东西

1.3.下面关于算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算法的时间效率取决于算法所花费的CPU时间B在算法设计中不能用牺牲空间代价来换取好的时间效率

C算法必须具有有穷性、确定性等5个特性D通常用时空效率来衡量算法的优劣

1.4.下面关于算法说法错误的是()。

A计算机程序一定是算法B算法只能用计算机高级语言来描述

C算法的可行性是指指令不能有二义性D以上几个都是错误的

1.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数据元素是数据的最小单位B数据项是数据的基本单位C原子类型不可再分解D数据项只能是原子类型

2.1.线性表是()

A.一个有限序列,可以为空

B.一个有限序列,不能为空

C.一个无限序列,可以为空

D.一个无限序列,不能为空

2.3.线性表采用链式存储时,其各元素存储地址()。

A.必须是连续的

B.部分地址必须是连续的

C.一定是不连续的

D.连续与否均可以

2.4.用链表表示线性表的优点是()。

A.便于随机存取

B.花费的存储空间较顺序存储少

C.便于插入和删除

D.数据元素的物理顺序与逻辑顺序相同

2.5.()插入、删除速度快,但不能随机存取。

A.链接表

B.顺序表

C.顺序有序表

D.上述三项无法比较

2.6.若希望从链表中快速确定一个结点的前驱,则链表最好采用()方式。

A.单链表

B.循环单链表

C.双向链表

D.任意

2.7.下面关于线性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线性表采用顺序存储,必须占用一片地址连续的单元

B.线性表采用顺序存储,便于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

C.线性表采用链式存储,不必占用一片地址连续的单元

D.线性表采用链式存储,便于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

2.9.若某线性表中最常用的操作的操作是在最后一个元素之后插入一个元素和删除第一个元素,则采用()存储方法最节省运算时间。

A.单链表

B.仅有头指针的单循环链表

C.双链表

D.仅有尾指针的单循环链表

3.1.栈和队列的共同点是()。

A.都是先进先出

B.都是先进后出

C.只允许在端点处插入和删除元素

D.没有共同点

3.4.递归过程或函数调用时,处理参数及返回地址,要用一种称为()的数据结构。

A.队列

B.多维数组

C.栈

D.线性表

3.6.用链式存储的队列,在进行删除运算时()。

A.仅修改头指针

B.仅修改尾指针

C.头、尾指针都要修改

D.头、尾指针可能都要修改

3.7.栈应用在()。

A.递归调用

B.子程序调用

C.表达式求值

D.A,B,C

4.1.如下陈述中正确的事()

A.串是一种特殊的线性表

B.串的长度必须大于零

C.串中元素只能是字母

D.空串就是空白串

4.2.设有两个串p和q,其中q是p的子串,求q在p中首次出现的位置的算法称为()

A.求子串

B.联接

C.匹配

D.求串长

4.4.串是()

A.不少于一个字母的序列

B.任意个字母的序列

C.串中所含不同字符的个数

D.串中所含非空格字符的个数

4.5.串的长度是指()

A.串中所含不同字母的个数

B.串中所含字符的个数

C.串中所含不同字符的个数

D.串中所含非空格字符的个数

5.4.对矩阵压缩储存是为了()

A.方便压缩 B.节省空间 C.方便存储 D.提高运算速度

6.1.如果T2是由树T转换而来的二叉树,那么对T中结点的后根遍历就是对T2中结点的()遍历。

A 先序B中序C后序D层次序

6.4.二叉树在线索后,仍不能有效求解的问题是()。

A 先序线索二叉树中求先序后继

B 中序线索二叉树求中序后继

C 中序线索二叉树中求中序前驱

D 后序线索二叉树中求后序后继

6.8 某二叉树的先序遍历序列和后序遍历序列正好相反,则此二叉树一定是()。

A 空或只有一个结点

B 完全二叉树C单枝树 D 高度等于结点数

6.9.在二叉树结点的先序序列,中序序列和后序序列中,所有叶子结点的先后顺序()。

A 都不相同

B 完全相同

C 先序和中序相同而后序不同D中序和后序相同而与先序不同

7.5.图的广度优先搜索类似于树的()遍历。

A.先序

B.中序

C.后序

D.层次

7.8.下面()方法可以判断出一个有向图是否有环(回路)。

A.深度优先遍历

B.拓扑排序

C.求最短路径

D.求关键路径

7.9.在有向图G的拓扑序列中,若顶点Vi在顶点Vj之前,则下列情形不可能出现的是()。

A.G中有弧

B.G中有一条从Vi到Vj的路径

C. G中没有弧

D.G中有一条从Vj到Vi的路径

7.10.下列关于AOE网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关键活动不按期完成就会影响整个工程的完成时间

B.任何一个关键活动提前完成,那么整个工程将会提前完成

C.所有的关键活动提前完成,那么整个工程将会提前完成

D.某些关键活动提前完成,整个工程将会提前完成

8.3.当采用分块查找时,数据的组织方式为()

A.数据分块若干块,每块内数据有序

B.数据分成若干块,每块内数据不必有序,但块间必须有序,每块内最大(或最小)的数据组成索引块

C.数据分成若干块,每块内数据有序,每块内最大(或最小)的数据组成索引块

D.数据分成若干块,没块(除最后一块外)中数据个数需相同

8.5.下面关于折半查找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表必须有序,表可以顺序方式存储,也可以链表方式存储

B.表必须有序且表中数据必须是整型,实型或字符型

C.表必须有序,而且只能从小到大排序

D.表必须有序,且表只能一顺序方式存储

8.11.下面关于哈希查找的说法正确的是()

A.哈希函数构造的越复杂越好,因为这样随机性好、冲突小

B.除留余数法是所有哈希函数中最好的

C.不存在特别好与坏的哈希函数,要视情况而定

D.若需在哈希表中删去一个元素,不管用何种方法解决冲突都只要简单地将该元素删去即可

8.12.将10个元素散列到100000个单元的哈希表中,则()产生冲突。

A.一定会

B.一定不会

C.仍可能会

9.1.下列排序算法中,其中()是稳定的。

A.堆排序和冒泡排序

B.快速排序和堆排序

C.简单选择排序和归并排序

D.归并排序和冒泡排序

9.3.以下时间复杂度不是O(nlog2n)的排序方法是()。

A.堆排序

B.直接插入排序

C.二路归并排序

D.快速排序

9.4.若需在O(nlog2n)的时间内完成对数组的排序,且要求排序是稳定的,则可以选择的排序方法是()。

A.快速排序

B.堆排序

C.直接插入排序

D.归并排序

9.7.在待排序的元素序列基本有序的前提下,效率最高的排序方法是()。

A.直接插入排序 B.快速排序 C.简单选择排序 D.归并排序

9.8.就排序算法所用的辅助空间而言,堆排序、快速排序、归并排序的关系是()。

A.堆排序<快速排序<归并排序

B.堆排序<归并排序<快速排序

C.堆排序>归并排序>快速排序

D.堆排序>快速排序>归并排序

9.9.一个序列有10 000个元素,若只想得到其中前10个最小的元素,最好采用()方法。

A.二路归并排序

B.直接选择排序 C .Shell排序 D .堆排序

9.10.设有字符序列{Q,H,C,Y,P,A,M,S,R,D,F,X},新序列{D,H,C,F,P,A,M,Q,R,S,Y,X}是下列()算法一趟排序的结果。

A.冒泡排序

B.初始步长为4的Shell排序

C.二路归并排序

D. 快速排序

二、数字类

1.5.程序段

for(i=n-1;i>=0;i--)

for(j=1;j<=n;j++)

if A[j]>A[j+1]

A[j]与A[j+1]互换;

其中n为正整数,则最后一行的语句频度在最坏情况下是()。

A.O(n)

B.O(n2)

C.O(n3)

D.O(nlog2n)

2.2.从一个具有n个结点的单链表中查找值为x结点,在查找成功情况下,需要平均比较()个结点。

A.n

B.n/2

C.(n-1)/2

D.(n+1)/2

2.8.带头结点的单链表head为空的判定条件是()。

A.head==NULL

B.head—>next==NULL

C.head—>next==head

D.head!=NULL

2.10.在循环双链表的p所指结点之后插入s所指结点的操作是()。

A.p—>next=s;s—>prior=p;p—>next—>prior=s;s—>next=p—>next;

B.p—>next=s;p—>next—>prior=s;s—>prior=p;s—>next=p—>next;

C.s—>prior=p;s—>next=p—>next;p—>next=s;p—>next—>prior=s;

D.s—>prior=p;s—>next=p—>next;p—>next—>prior=s;p—>next=s;

3.2.若一个栈的输入序列为1,2,3,…,n,输出序列的第一个元素是n,则第i个输出元素是()。

A.n-i-1

B.n-i

C.n-i+1

D.不确定

3.3.设a,b,c,d,e,f以给定的次序进栈,若在进栈操作时,允许出栈操作,则下面得不到的序列为()。

A.f,e,d,c,b,a

B.b,c,a,f,e,d

C.d,c,e,f,b,a

D.c,a,b,d,e,f

3.5.若一个栈以向量V[1..n]存储,初始栈顶指针top为n+1,则下面x入栈的正确操作是()。

A.top=top+1;V[top]=x

B. V[top]=x;top=top+1

C.top=top-1;V[top]=x

D.V[top]=x;top=top-1

3.8.中级表达式A-(B+C/D)×E的后缀形式是()。

A.AB-C+D/E×

B.ABC+D/E×

C.ABCD/E×+-

D.ABCD/+E×-

3.9、假设以数组A【m】存放循环队列的元素,其头尾指针分别为front和rear,则当前队列中的元素个数为()

A、(rear-front+m)%m

B、rear-front+1

C、(front-rear+m)%m

D、(rear-front)%m

3.10、循环队列存储在数组A【0..m】中,则入队时队尾的操作为()

A、rear=rear+1

B、rear=(rear+1)%(m-1)

C、rear=(rear+1)%m

D、rear=(rear+1)%(m+1)

3.11、若元素a,b,c,d,e,f依次进栈,允许进栈,退栈操作交替进行,单不允许连续三次进行进退栈工作,则不可能得到的出栈序列是()

A、dcebfa

B、cbdaef

C、dbcaef

D、afedcb

3.12、某队列允许在其两端进行入队操作,但仅允许再一端进行出队操作,则不可能得到的顺序是()

A、bacde

B、dbace

C、dbcae

D、ecbad

3.13、如果栈s和队列q的初始状态均为空,元素a,b,c,d,e,f,g依次进入栈s,如果每个元素出栈立即进入队列q,且7个元素出队的顺序是b,d,c,f,e,a,g,则栈s的容量至少是()

A、1

B、2

C、3

D、4

4.3.串“ababaaababaa”的next数组为()

A.012345678999

B.012121111212

C.011234223456

D.012301232234

4.6.若s=”1234ab567abcdab0”,t=”ab”,r=””(空串),串替换StrRep(s,t,r)的结果是()

A.”1234ab567abcdab0”

B.”1234ab567abcd”

C.”1234567cd0”

D.”1234 567 cd 0”

4.7.S为一个长度为n的字符串,其中字符各不相同,则S中的互逆的非平凡子串(非空且不同于S本身)的个数()

A.2n-1

B.n2

C.(n2/2)+(n/2)

D.(n2/2)+(n/2)-1

4.8.若串S=”English”,其中串的个数是()A.9 B.16 C.36 D.28

5.1.数组A[5][6]的每个元素占5个字节,将其按列优先次序存储在起始地址为1000的内存单元中,则元素A[4][5]的

地址是(1145 )

5.2.若对n阶对称矩阵A以行序为主序方式将其下三角的元素(包括主对角线上所有元素)依次存放于一维数组

B[1..(n(n+1))/2]中,aoo存放于数组B[1]中,则在B中确认定aij(i

A.i×(i+1)/2+j B.j×(j+1)/2+I C.i×(j-1) D.j×m+i-1

5.3.设二维数组A[1..m,1..n]按行存储在数组B[1..m×n]中,则二维数组元素A[i][j]在一维数组B中的下标为()

A.(i-1)×n+j

B.(i-1)×n+j-1

C.i×(j-1)

D.j×m+i-1

5.5.设广义表L=((a,b,c)),则L的长度和深度分别为()

A.1和1 B.1和3 C.1和2 D.2和3

5.6.有一个100×90的稀疏矩阵,非0元素有10个,设每个整型数占两个字节,则用三元组表示该矩阵时,所需的

字节数是()

A.60

B.66

C.18000

D.33

5.7.已知广义表LS=((a,b,c),(d,e,f)),运用Get Head和Get Tail函数取出LS中原子e的运算是()

A.GteHead(Get Tail(LS))

B. Get Tail(GteHead(LS))

C. GteHead(Get Tail(GteHead(Get Tail(LS)))

D. GteHead(Get Tail(Get Tail(GteHead(LS)))

5.8.已知广义表:A=(a,b),B=(A,A),C=(a,(b,A),B),求下列运算的结果:Get Tail(GteHead(Get Tail(C)))=()

A.(a)

B.A

C.a

D.(b)

E.b

F.(A)

6.2.设树T的度为4,其中度为1 、2、3、4的结点个数分别是4、2、1、1则T中的叶子数位()

A 5

B 6

C 7

D 8

6.3.由4个结点可以构造出()种不同的二叉树。

A 10

B 12

C 14

D 16

6.5.若一棵二叉树具有10个度为2的结点,5个度为1的结点,则度为0的结点个数是()

A 9

B 11

C 15

D 不确定

6.6 设高度为h 的二叉树只有度为0和2的结点则此类二叉树中所包含的结点数至少为()个。

A 2h

B 2h-1

C 2h+1

D h+1

6.7设给定权值的叶子总数有n 个,其哈夫曼树的结点总数为()。

A 不确定

B 2n

C 2n+1

D 2n-1

6.10.根据使用频率,为5个字符设计的哈夫曼编码不可能是()。

A 111,110,10,01,00

B 000,001,010,011,1

C 100,11,10,1,0

D 001,000,01,11,10

7.1.无向图G=(V,E)V={a,b,c,d,e},E={(a,b)(a,e),(a,c),(b,e),(c,f),(f,d),(e,d)},其中对该图进行深度优先遍历,得到的顶点序列正确的是()

A a,b,e,c,d,f

B a,c,f,e,b,d

C a,e,b,c,f,d

D a,e,d,f,c,b

7.2.一个n个顶点的连通无向图,其边的个数至少为()

A.n-1

B.n

C.n+1

D.nlog2n

7.3.在图采用邻接表存储时,求最小生成树的Prim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A.O(n)

B.O(n+e)

C.O(n2)

D.O(n3)

7.4.G是一个非连通的无向组,共有28条边,则该图至少有()个顶点。

A. 6

B.7

C.8

D.9

7.6.一个有n个顶点的无向图,最少有()个连通分量,最多有()个连通分量。

A.0

B.1

C.n-1

D.n

7.7.在一个无向图中,所有顶点的度数之和等于所有边数()倍,在一个有向图中,所有顶点的入度之和等于所有顶点的出度之和的()倍。

A.1\2

B.2

C.1

D.4

8.1.若查找每个记录的概率均等,则在具有n个记录的顺序文件中采用顺序查找法查找一个记录,其平均查找长度ASL 为()

A.(n-1)/2

B.n/2

C.(n+1)/2

D.n

8.2.具有12个关键字的有序表,折半查找的平均查找长度为()

A. 3.1

B. 4

C.2.5

D. 5

8.10.假定有k个关键字互为同义词,若用线性探测法把这k个关键字存入散列表中,至少要进行()次探测。

A.k-1次

B. k次

C.k+1次

D.k(k+1)/2次

9.2.若对N个元素进行快速排序,如果初始数据已经有序,则时间复杂度为()。

A.O(1)

B.O(n)

C.O(n^2)

D.O(log2n)

9.5.一组记录的关键字问{46,79,56,38,40,84},则利用快速排序方法,以第一个记录为轴值得到的一次划分结果为()。

A.{38,40,46,56,79,84,}

B.{40,38,46,79,56,84}

C.{40,38,46,56,79,84}

D.{40,38,46,84,56,79}

9.6.一组记录的关键字为{45,80,55,40,42,85},则利用堆排序方法建立的初始堆为()。

A.{80,45,50,40,42,85}

B.{85,80,55,40,42,45}

C.{85,80,55,45,42,40}

D.{85,55,80,42,45,40}

判断题(15 * 1’ = 15’)

一、正确(35个)

1.5.数据的物理结构是指数据在计算机内的实际存储形式。

2.2.顺序存储的线性表可以按序号随机存取。

2.3.线性表采用链式表存储时,存储空间可以是不连续的。

2.7.循环链表可以在尾部设置头指针。

2.8.为了方便插入和删除,可以使用双向链表存放数据。

3.2.栈是实现过程和函数调用所必须的结构.

循环结构说课教案

《循环结构》说课稿 高一数学组 宋喆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 ②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的自主性学习,让学生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三、教法分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 难点:循环结构中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教法及学法】 本节课我遵循引导发现,循序渐进的思路,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运用多媒体,投影仪辅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求新 引例:写出求100321++++ 的值的一个算法,并用框图表示你的算法。 此例由学生动手完成,投影展示学生的做法,师生共同点评。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求创。 设计引例的目的是复习顺序结构,提出递推求和的方法,导入新课。此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使学生保持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讲授新课 1.循序渐进,理解知识 【1】选择“累加器”作为载体,借助“累加器”使学生经历把“递推求和”转化为“循环求和”的过程,同时经历初始化变量,确定循环体,设置循环终止条件3个构造循环结构的关键步骤。 (1)将“递推求和”转化为“循环求和”的缘由及转化的方法和途径 引例“求100321++++ 的值”这个问题的自然求和过程可以表示为:n s s s s s s s s n n +=+=+=+=-1342312,,4,3,2 )100,,3,2( =n 用递推公式表示为:???+==-n s s s n n 111 )100,,3,2( =n 直接利用这个递推公式构造算法在步骤n s s n n +=-1中使用了100321,,,,s s s s 共100个变量,计算机执行这样的算法时需要占用较大的内存。为了节省变量,充分体现计算机能以极快的速度进行重复.. 计算的优势,需要从上述递推求和的步骤

《数据结构》教学纲要(doc 9页)

《数据结构》教学纲要(doc 9页)

《数据结构》教学大纲 2001年9月 一、开课系(部):经济信息管理系 二、教学对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 三、教学目的: 数据结构是高等教育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计算机软件的各个领域中均会使用到数据结构的有关知识。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各种常用的数据结构,为学习后续软件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提高运用数据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要求: 1. 从数据结构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数据的运算三个方面去掌握线性表、栈、队列、串、数组、广义表、树、图和文件等常用的数据结构。 2. 掌握在各种常用的数据结构上实现的排序和查找运算。 3. 对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性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4. 针对简单的应用问题.应能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及设计有效的算法解决之。 五、教学课时: 教学内容课内学时 第1章绪论 2 第2章线性表 4 第3章栈和队列 6 第4章串 4 笫5章数组和广义表 4 第6章树和二叉树 6 第7、8章略 第9章查找 4 第10章内部排序 4 课程总复习 2 六、考核形式: 期末考试与平时讨论相结合(80%和20%)。 期末试卷结构: 单项选择填空简答应用算法设计 20 15分20分15分30分

态。 3.3 算法描述和算法分析的方法,对于一般算法能分析出时间复杂度。 第2章线性表 (一)课程内容 2.1 线性表的逻辑结构 2.2 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 2.3 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 2.4 顺序表和链表的比较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目的是介绍线性表的逻辑结构和各种存储表示方法,以及定义在逻辑结构上的各种基本运算及其在存储结构上如何实现这些基本运算。要求在熟悉这些内容的基础上,能够针对具体应用问题的要求和性质,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设计出相应的有效算法,解决与线性表相关的实际问题。本章重点是熟练掌握顺序表和单链表上实现的各种基本算法及相关的时间性能分析,难点是能够使用本章所学到的基本知识设计有效算法解决与线性表相关的应用问题。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线性表的逻辑结构,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1.1 线性表的逻辑结构特征。 1.2 线性表上定义的基本运算,并能利用基本运算构造出较复杂的运算。 2. 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 2.1 顺序表的含义及特点,即顺序表如何反映线性表中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2.2 顺序表上的插入、删除操作及其平均时间性能分析。 2.3 利用顺序表设计算法解决筒单的应用问题。 3. 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 3.1 链表如何表示线性表中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3.2 链表中头指针和头结点的使用。 3.3 单链表、双链表、循环链表链接方式上的区别。 3.4 单链表上实现的建表、查找、插入和删除等基本算法,并分析其时间复杂度。 3.5 循环链表上尾指针取代头指针的作用,以及单循环链表上的算法与单链表上相应算法的异同点。 3.6 双链表的定义及其相关的算法。 3.7 利用链表设计算法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4.顺序表和链表的比较.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文章通过阐述笔者在“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最后对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结构力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前言 结构力学是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之一,在整个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不但具有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而且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习的过程。结构力学的先修课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计算机基础知识、工程力学等,作为土木工程学科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它是联系基础力学课程与工程设计课程的纽带,是从力学基本理论过渡到工程实际应用的重要桥梁。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后续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地基基础和抗震结构设计、以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是学生今后在设计或施工工作中解决工程问题的基础。因此,想要学生将大学的专业课程学习扎实,结构力学这门课程必须学好,这就对我们结构力学的教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人在结构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教学上所存在的问题,文章将从这些问题着手,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该课程的教学的改革提出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结构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少 在教育部大力推行“大土木”专业背景下,学生的课程数量大幅

增加,导致各专业课分配到的课时不可避免的减少,结构力学也不例外。而结构力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杆系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具有内容较多,理论性强,概念较为抽象,解决问题的思路多样化等特点。有很多重要的内容必须细细讲授,要耗费大量课时,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相当突出。因此,必须增加结构力学课程的学时。 (二)内容繁琐、零乱 在目前的结构力学的培养方案中,有一些内容较为繁琐、零乱。例如在理论力学中,桁架杆的内力计算已经被讲授过,而结构力学又要重新再讲一次,内容得不到很好的衔接,导致学生上课一头雾水。而像矩阵位移法这类本科学生今后在工作中很少被运用到的内容,大纲却要求重点讲授,不仅浪费课时,也浪费学生学习的精力。因此,教学内容改革势在必行。 (三)内容抽象 结构力学研究计算的是结构在各种效应作用下的响应,包括内力的计算及位移的计算。由于内力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感性的认识,学生很容易将内力等概念混淆,造成对知识点的模糊。且由于课程的内容抽象,这就造成学生在接触到这门课程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再者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怎样去学习”、“知识点该如何运用”、“如何分析力学模型”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自然而然缺乏对结构力学这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后不知道学习结构力学对今后工作有何帮助。

C语言FOR循环说课稿

C语言FOR循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FOR循环”(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学生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预测与反思这八个方面开始本次的说课。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程序设计思想、灵活的逻辑思维及较强的动手能力,是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 该课程可以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C基本概念、三种基本程序设计结构、数组与指针、函数。三种基本程序设计结构分别是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三种结构中循环结构是重点,并且也是较难的一种,而循环中for循环是程序中运用最多的。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同时for循环作为循环结构的第一课时,是学习循环结构的基础,同时也为即将学习的while循环和do-while 循环以及多重循环做准备,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在本课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学情: 对教材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来说一下学生 我所面向的是中职学生,这些学生有一定的数学逻辑思维基础,之前已经学习过顺序、选择结构程序,并具有编写调试简单程序的能力。但是C语言这门课程知识逻辑性强,较为枯燥,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并且中职学生对于上机实际操作要比学习理论知识更为兴趣,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较差,同时学生编写代码、调试程序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教学中要立足学生之间的差异,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学情分析,结合大纲要求,我制定了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for语句语法规则、for语句执行过程,而教学难点则是深入理解循环的思想、对for语句执行过程的理解、利用for循环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和学法: 教师的职责是授人与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和自主探索的能力。有由于学生在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范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学法上选取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协作学习为主的方法并配合练习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

《数据结构》教学设计方案

《数据结构》教学设计方案 1 课程的一般信息 1.1 教学对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2级本科学生 1.2 课程名称 《数据结构》 1.3 课程教材及分析 1.3.1 中文教材及分析 数据结构(C语言版),严蔚敏,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国家精品课程配套教材),2011.11。 该教材为国内关于数据结构最知名的教材之一,受到国内计算机教育界广泛的认可。 1.3.2 教材选取的背景 选取本教材的原因主要是受到本人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驱动,在该课程教学中强调实践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1.4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开设时间为计算机科学学院各专业本科生二年级第一学期) 1.5 教师的基本信息 肖冰,1981年生,博士,讲师,计算机科学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智能信息处理等。博士毕业后从事一线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了《计算机基础》、《ACCESS 数据库应用技术》,《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设计》及相关课程设计等课程。在Pattern Recognition(SCI二区)、Neurocomputing(SCI三区)、Signal Processing(SCI三区)、电子学报(中、英文版)等国际、国内权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5篇,其中SCI检索6篇,EI检索9篇,在重要期刊上发表教学论文一篇。主持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陕西省博士后科学基金、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基金、陕西师范大学青年基金各一项,以第三完成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授权专利三项,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三完成人)一项,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一项。 2 该单元的教学目标 2.1 单元内容概要 第9章查找 第3节哈希表

数据结构专升本模拟题及参考答案讲课教案

作业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 从逻辑上可以把数据结构分为()两大类。 A.动态结构、静态结构 B.顺序结构、链式结构 C.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 D.初等结构、构造型结构 2. 链表不具有的特点是() A.插入、删除不需要移动元素 B.可随机访问任一元素 C.不必事先估计存储空间 D.所需空间与线性长度成正比 3.下面程序段的时间复杂度的量级为()。 For(i=1;i<=n;i++) For(j=1;j<=I;j++) For(k=1;k<=j;k++) X=x+1; A.O(1) B.O(n) C.O(n2) D.O(n3) 4.在一个带头结点的双向循环链表中,若要在p所指向的结点之前插入一个新结点,则需要相继修改()个指针域的值。 A.2 B.3 C.4 D.6 5、一个顺序存储线性表的第一个元素的存储地址是90,每个元素的长度是2,则第6个元素的存储地址是()。 A.98 B.100 C.102 D.106 6、判定一个栈s(最多元素为m0)为空的条件是()。 A.s-〉top! =0 B.s-〉top= =0 C.s-〉top! =m0 D.s-〉top= =m0 7、循环队列用数组A[m](下标从0到m-1)存放其元素值,已知其头尾指针分别是front和rear,则当前队列中的元素个数是()。 A.(rear-front+m)%m B.rear-front+1 C.rear-front-1 D. rear-front 8、设有两个串S1与S2,求串S2在S1中首次出现位置的运算称作()。 A.连接 B.求子串 C.模式匹配 D.判子串 9、设串S1='ABCDEFG',S2='PQRST',函数con(x,y)返回x和y串的连接串,subs(s,i,j)返回串S的的从序号i的字符开始的j个字符组成的子串,len(s)返回串S的长度,则con(subs(S1,2,len(S2)),subs(S1,len(S2),2))的结果是()。

《循环的嵌套》说课

《循环的嵌套》说课 【说教材】 本课程所用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所讲内容为循环的嵌套,本章内容作为学习较复杂程序设计的基础十分重要,特别是循环结构几乎是设计各种程序必不可少的,所以正确理解、运用其形式结构更是基础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循环嵌套的形式;阅读复杂的程序;编写简单程序;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能力,逻辑判断能力,想象力,实践能力,合作精神; 3.创业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专业思想,提高创业意识,为适应职业岗位需要和具备继续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4.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愉悦的学习心情,以积极的态度接受并扩展所学知识。【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循环嵌套的基本概念 2.循环执行过程及阅读程序 3.编写简单的程序 教学难点:应用循环嵌套设计程序 【说学生】 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也不能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但作为C语言这门学科,实践性比较强,只要稍加用心,就会见到效果。而且不需要太多的理论基础,都是计算机入门课程,只要在教学中加以正确的引导,让他们体验学习上成功喜悦,从而积极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策略】 课前准备:1.学生分组 2.课件制作 教学方法:预习—示范—讲解—练习—指导法

教学课时:1课时(45分钟)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用具: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循环语句有哪几种? 有三种:(1)while() (2)do while(); (3)for() 2.什么是选择结构的嵌套? 在一个选择语句中又包括另一个选择语句。 二、新课教学 (一)基本概念(启发式讲解) 什么是循环嵌套呢? (由选择嵌套引出新课,大屏幕展示) ●在循环体语句中又包含有另一个完整的循环结构的形式,称为循环的嵌 套。如果内循环体中又有嵌套的循环语句,则构成多重循环。 ●嵌套在循环体内的循环体称为内循环,外面的循环称为外循环。 ●while 、do-while、for三种循环都可以互相嵌套.循环嵌套的形式 (大屏幕展示几种形式,启发学生思考,说出其它形式) while( ) { do { }while ( ); } for( ) { for( ) { } } do { while( ) { } }while(); for( ) { while( ) { } } 通过对比,进一步掌握循环嵌套的形式: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设计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内容体系 1. 基本描述 课程中文名称:数据结构 课程英文译名:Data Structures 总学时:授课 40 学时+实验 20 学时 授课对象:计算机专业、自动化专业、信息专业、通讯专业、数学专业 课程要求:必修课 课程分类:专业(技术)基础 开课时间:第4学期 先修课:工科数学分析、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或C++程序设计、集合与图论2. 教学定位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各专业及其相关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是设计和实现编译程序、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其它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的重要基础。其后续课程有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系统概论、算法分析、图像处理等。在整个计算机知识体系中,数据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瑞士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沃思教授曾提出:算法+数据结构=程序。算法:是对数据运算的描述;数据结构:是指数据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程序设计的实质是对实际问题选择一种好的数据结构,加之设计一个好的算法,而好的算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描述实际问题的数据结构。由此可见数据结构在解决计算机问题中的重要地位。 学习本课程旨在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各种常用的数据结构,为学习后续软件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掌握和不断提高运用数据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各种数据结构对象的特点,学会各种数据结构的组织方法和实现方法,并进一步培养良好的程序设计编程能力。同时,学习《数据结构》的过程也是复杂程序设计的训练过程,要求学生编

写的程序结构清楚、正确易读,符合软件过程的规范,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因此,要想有效地进行数据组织和程序开发,就必须掌握数据结构的知识。 课程的内容重点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掌握、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该课程通过一些最常用的数据结构的介绍,阐明了数据结构内在的逻辑关系,讨论它们在计算机中的存储表示,并结合各种典型应用说明它们在进行各种运算时的动态性质及实际的执行算法。具体来说,就是从数据结构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数据的操作三个方面使学生较好的掌握线性表、树、二叉树、图和文件等常用的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及构建方法。并掌握在各种常用数据结构上实现的查找和排序算法。同时对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性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针对简单的应用问题,能够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设计并编写出有效的算法程序。 本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不但要求学生要深刻理会相应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等知识,还要求学生亲自动手设计、上机实现各种算法,以达到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应用各知识点的目的,巩固、加深所学的理论,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知识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1学时) 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数据结构在软件系统中的作用;课程的研究和学习内容等;算法及其特征;算法性能度量指标;算法时间和空间复杂性及其分析方法。 第二章线性表(4学时) 线性表的逻辑结构、各种存储结构、基本操作(算法)的实现及性能分析、不同存储结构的比较、线性表的应用等。 第三章栈与队列(4学时) 栈和队列的逻辑结构定义及在两种存储结构上如何实现栈和队列的基本操作。栈和队列的本质区别,并且能在相应的应用问题中正确选用它们。栈和队列的应用。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大纲(精)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L263009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数: 5 学时数:80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应修基础课程:《材料力学》、《理论力学》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将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抽象为相应的力学模型并运用相应的力学计算公式进行求解的基本能力,具备解决工程实践中相应的结构力学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运用常用工程力学计算机软件进行工程力学分析、计算的基本能力。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学习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平面杆系结构分析计算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各类结构的受力性能,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以及进行结构设计和科学研究打好力学基础,培养结构分析与计算等方面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结构力学的任务,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及常见杆件结构的分类; (2)熟练掌握结构计算简图的概念和确定结构计算简图的原则; (3)熟练掌握杆件结构的支座分类和结点分类; (4)理解荷载的分类。 2、教学内容 (1)结构力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2)Δ结构计算简图 (3)Δ结构分类 (4)荷载分类 第二章体系几何组成分析 1、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几何不变体系、几何可变体系、瞬变体系和刚片、约束、自由度等概念; (2)熟练掌握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的几何组成规则; (3)应用规则分析常见体系的几何组成; (4)理解结构的几何特性与静力特性的关系。

2、教学内容 (1)几何组成分析目的 (2)*运动自由度概念 (3)Δ几何不变体系简单组成规则 (4)Δ几何组成分析示例 (5)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 第三章静定结构内力分析 1、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截面内力计算和内力图的形状特征; (2)熟练掌握绘制弯矩图的叠加法; (3)应用截面法求解静定结构,绘制其内力图; (4)理解桁架的受力特点及按几何组成分类。应用结点法和截面法及其联合应用,会计算简单桁架、联合桁架即复杂桁架。 (5)熟练掌握三铰拱的反力和内力计算。了解三铰拱的内力图绘制的步骤。理解三铰拱合理拱轴的形状及其特征; (6)理解静定结构受力分析方法,静定结构的一般性质,各种结构形式的受力特点。 2、教学内容 (1)Δ静定梁 (2)Δ*静定钢架 (3)*三铰拱 (4)Δ静定桁架和静定组合结构 (5)静定结构基本性质和受力特点 第四章虚功原理和结构位移计算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温度改变、支座移动引起的位移计算; (2)理解变形体虚功原理和互等定理; (3)理解实功、虚功、广义力、广义位移的概念; (4)熟练掌握荷载产生的位移计算; (4)应用图乘法求位移。 2、教学内容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任务书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任务书 计算机2007-1 课程设计周数:第20周指导老师:刘文娟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数据结构课程主要是研究非数值计算的程序设计问题中所出现的计算机操作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操作的学科。数据结构是介于数学、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硬件之间的一门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是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库、操作系统、编译原理及人工智能等的重要基础,广泛的应用于信息学、系统工程等各种领域。 学习数据结构是为了将实际问题中所涉及的对象在计算机中表示出来并对它们进行处理。通过课程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高。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主要达到以下目的: ?了解并掌握数据结构与算法的设计方法,具备初步的独立分析和设计能力; ?初步掌握软件开发过程的问题分析、系统设计、程序编码、测试等基本方法和技能; ?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训练用系统的观点和软件开发一般规范进行软件开发,培养软件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科 学的工作方法和作风。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中各任务的设计和调试要求独立完成,遇到问题可以讨论,但不可以拷贝。 2、做好上机准备:每次上机前,要事先编制好准备调试的程序,认真想好调试步骤和有关环境的设置方法,准备好有关的文件。 3、按照课程设计的具体要求建立的功能模块,每个模块要求按照如下几个内容认真完成; 其中包括: a)需求分析: 在该部分中叙述,每个模块的功能要求 b)概要设计 在此说明每个部分的算法设计说明(可以是描述算法的流程图),每个程序中使用的存储结构设计说明(如果指定存储结构请写出该存储结构的定义)。 c)详细设计 各个算法实现的源程序,对每个题目要有相应的源程序(可以是一组源程序,每个功能模块采用不同的函数实现) 源程序要按照写程序的规则来编写。要结构清晰,重点函数的重点变量,重点功能部分要加上清晰的程序注释。 d)调试分析 测试数据,测试输出的结果,时间复杂度分析,和每个模块设计和调试时存在问题的思考(问题是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算法的改进设想。 e)课程设计总结:(保存在word文档中)总结可以包括:课程设计过程的收获、遇到

数据结构 教学大纲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90131110 课程英文名称:Data structure 课程总学时:48 讲课:40 实验(上机):8 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1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较详细地阐述了使用计算机解 决具体问题时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的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的多种类型以及对数据具体进行操作的算法实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使用高级语言编程时组织数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方面相关专业课程的必备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的概念,掌握数据结构中的线性表、树、图等基本结构。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线性表的基本操作,栈、队列、串、数组的基本操作,树的应用方法,图的应用方法及数据的查找、排序操作等。 3.基本技能:学生应该能够使用高级语言正确定义数据的逻辑结构和选择有效的存储结构 解决具体问题,其算法实现应注重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数据对象查找与排序操作等较常用基本操作,学生应掌握算法学会合理使用。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培养学生提高利用标准、规范及手册等技术资料的能力。讲课要联系实际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要求学生有高级语言的基础知识与编程经验,应该学习过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1.对习题课的要求 学习完每部分内容,都要做相关的练习题,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引导学生对所讲例题举一反三,从而达到熟练编程的能力。 2.对实验环节的要求 上机实践环节在理论课后一周左右进行。通过上机调试运行自编程序,熟练掌握程序设计、调试程序的方法。 3. 本课程的课程设计单独设课,单独考核,具体要求参见相应的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数据结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算法设计能力。

结构力学(二)教案

第一章绪论 §1-1 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结构的定义:由基本构件(如拉杆、柱、梁、板等)按照合理的方式所组成的构件的体系,用以支承荷载并传递荷载起支撑作用的部分。 注:结构一般由多个构件联结而成,如:桥梁、各种房屋(框架、桁架、单层厂房)等。最简单的结构可以是单个的构件,如单跨梁、独立柱等。 二、结构的分类:由构件的几何特征可分为以下三类 1.杆件结构——由杆件组成,构件长度远远大于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如梁、柱、拉压杆。2.薄壁结构——结构的厚度远小于其它两个尺度,平面为板曲面为壳,如楼面、屋面等。3.实体结构——结构的三个尺度为同一量级,如挡土墙、堤坝、大块基础等。 三、课程研究的对象 ?材料力学——以研究单个杆件为主 ?弹性力学——研究杆件(更精确)、板、壳、及块体(挡土墙)等非杆状结构 ?结构力学——研究平面杆件结构 四、课程的任务 1.研究结构的组成规律,以保证在荷载作用下结构各部分不致发生相对运动。探讨结构的合理形式,以便能有效地利用材料,充分发挥其性能。 2.计算由荷载、温度变化、支座沉降等因素在结构各部分所产生的内力,为结构的强度计算提供依据,以保证结构满足安全和经济的要求。 3.计算由上述各因素所引起的变形和位移,为结构的刚度计算提供依据,以保证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不致发生过大变形,从而保证结构满足耐久性的要求。 §1-2 结构计算简图 一、计算简图的概念:将一个具体的工程结构用一个简化的受力图形来表示。 选择计算简图时,要它能反映工程结构物的如下特征: 1.受力特性(荷载的大小、方向、作用位置) 2.几何特性(构件的轴线、形状、长度) 3.支承特性(支座的约束反力性质、杆件连接形式) 二、结构计算简图的简化原则 1.计算简图要尽可能反映实际结构的主要受力和变形特点 ..............,使计算结果安全可靠; 2.略去次要因素,便于 ..。 ..分析和 ...计算 三、结构计算简图的几个简化要点 1.实际工程结构的简化:由空间向平面简化 2.杆件的简化:以杆件的轴线代替杆件 3.结点的简化:杆件之间的连接由理想结点来代替 (1)铰结点:铰结点所连各杆端可独自绕铰心自由转动,即各杆端之间的夹角可任意改变。不存在结点对杆的转动约束,即由于转动在杆端不会产生力矩,也不会传递力矩,只能传递

C语言程序设计说课教案.docx

C语言程序设计说课教案 《C语言程序设计》说课教案 从以下方面说明 : 一、课程性质、地位 二、教学对象分析及要求 三、课程体系 四、课程的重点、难点及突破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六、学生考核 七、教学计划 一、课程性质、地位 1.课程的性质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高职高专通信类和电子信息类各专业职业素质必修 课,旨在培养高职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掌握运用 C 语言编程来解决岗位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为提高职业能力和拓展职业空间打下坚实基 础。所以,本课程主要针对培养这类人才基本程序设计能力的目的而设置的课程。 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主要有计算机管理员、单片机应用设计员、网络应用等, 在计算机控制、单片机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等相关行业中都将使用 C 语言作为应用系统开发设计语言, C语言也是其它编程语言类课程的前导课程,也是信息产业部计算机专业和软件专业水平资格考试 ( 程序员、网络管理员等 ) 考试中要求的主要程序设计语言。 应用程序设计 软件工程

C++、 VC、VB 数据结构 C语言程序设计 2.课程的地位 通信技术 ( 计算机网络方向 ) 专业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C语言室基础,是计算机应用设计的基础。是学习其他程序语言的前导及基础。二、教学对象分析及要求 1( 教学对象 本系学习 C 语言课程的生源是高中生源和中专生源。高中生文化基础扎 1 实,但计算机专业知识薄弱,开始学习时较困难,但入门提高较快。中专 生,文化基础薄弱,但计算专业已经学习一些,开始学习不会很困难,但 是知识转换能力方面会有困难,学习进度会慢一点。针对不同生源学生在 教学方法和重难点方面有所区别。 ( 对同一生源不同程度学生采取如下策略2 状态策略 1 厌学扎实其理论基础,找到实践成功点 2 较差结合实际案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乐学知识转换,提高具体的应用能力 4 较好知识转换,提高综合的应用能力 高职智力不差,但自控能力相比较差。所以要从非智力因素入手,培养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3( 在教学中教与学 问题教学演示探究教

数据结构教学大纲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30731022 课程英文名称:Data Structures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40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5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数据结构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主干课。课程主要讨论现实世界中数据的各种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中的存储结构以及各种算法的设计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组织数据、存储数据以及处理数据的基本概念和软件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程序设计能力,提高程序设计兴趣,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基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其不同的实现方法;在技能方面,能够在不同存储结构上实现不同的运算,对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数据结构,并对算法设计的方式和技巧有所体会,学生应用此能力能完成将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抽象地表示的任务。 (三)实施说明 本课程主要包括基于不同数据结构的“算法思想设计”和“编程实现”两部分,要求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仅要学会较为复杂的数据结构的设计,而且要求在计算机上编程实现。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理解不同数据结构的逻辑关系,通过较多的实例说明它们的作用和应用背景,再通过大量的编程练习,使学生掌握数据结构和算法的设计和实现,进一步提高程序设计的能力。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主要的先修课程是C语言程序设计。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对重点、难点章节(如:算法分析、线性表的应用、栈和队列的应用、树的应用、图的应用、排序的应用等)应安排习题课,习题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牢固掌握基本数据结构及其实现,并利用数据结构的知识解决常见实际问题,故采取精讲多练,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2.课后布置适量的作业,适时反馈作业问题。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习题和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3.每个学生要完成大纲中规定的必修实验,通过实验环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堂上所学各种基本抽象数据类型的逻辑结构、物理结构和操作实现算法,培养学生进行模块化软件设计的能力。实验成绩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4.本课程的课程设计单独设课,单独考核,具体要求参见相应的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数据结构基本概念和实现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的算法设计和分析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占10%~20%,实践能力(结合《数据结构与算法实践》课程的最终成绩,以及依据平时学生完成算法设计与实现作业的实际情况给分)占10%,期中考试成绩(依据实际授课情况而定)占0~10%,

结构力学教学大纲

结构力学教学大纲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结构力学 英文名称:Structural Mechanics 课程编号:060111 学时数:60 其中实验学时数:0 课外学时数:0 学分数:6.0 适用专业:交通工程专业(专业基础必修课)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学习中占有重 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平面杆件结构分析计算的基本概念、基 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各类结构的受力性能,为学生学习有关专业课程以及进行结构设计和科学研究打好力学基础,为毕业后从事结构设计、施工和科研工作打好理论基础,培养结构工程分析与计算等方面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第1章绪论 1.1 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了解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1.2荷载的分类 了解荷载的分类。 1.3 结构的计算简图 掌握计算简图的绘制原则;掌握简图的简化要点。 1.4 支座和结点的类型

1.5 结构的分类 熟悉杆件结构的分类。 第2章平面体系的机动分析 2.1 概述 理解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分清几何不变体系和几何可变体系。 2.2 平面体系的计算自由度 理解掌握自由度和联系的概念。 2.3 几何不变体系的基本组成规则 熟练掌握平面几何不变体系的基本组成规则及其应用;正确、灵活地运 用基本规则对一般体系进行几何构造分析。 2.4 瞬变体系 了解瞬变体系的概念。 2.5 机动分析示例 2.6几何构造与静定性的关系 理解体系的几何组成与静定性的关系。 【重点】平面杆件体系的几何组成规律。 【难点】运用几何组成规律进行体系几何组成分析。第3章静定梁与静定刚架 3.1单跨静定梁 正确运用截面法和内力微分关系求解静定梁在荷载作用下的支座反力 和内力。 3.2 多跨静定梁 熟练掌握静定多跨梁的所有支座反力和内力的计算。【重点】判断基本部分和附属部分,求解内力的顺序。

结构力学教案

第1章绪论 一、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了解结构力学课程的性质和讨论的内容。 (2)了解杆件结构分类。 (3)了解选取结构计算的原则;初步了解杆件结构怎样简化为计算简图。 (4)了解结构力学的学习方法。 二、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1 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学时) §1-2 杆件结构的计算简图 §1-3 平面杆件结构的分类 三、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掌握杆件结构常见支座和结点的基本类型及其计算简图的变形和受力特点。 难点是怎样将实际结构简化为计算简图。 四、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适当介绍结构力学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后继专业课程的关系,以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和学习兴趣。 五、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典型的房屋和桥梁工程结构,包括我国古代的和现代的一些伟大建筑物特点。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蒙感和社会责任感。 六、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一)结构力学(Ⅰ)龙驭球包世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二)结构力学赵更新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4月 (三)结构力学(上)李廉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 (四)结构力学(上)吴德伦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年 (五)结构力学(上)张来仪景瑞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 (六)结构力学辅导—概念·方法·题解赵更新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年七、各课时单元授课教案的具体内容 §1-1 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结构及按几何特征分类 1、杆件结构 2、薄壁结构 3、实体结构 二、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 三、结构力学的任务 §1-2 杆件结构的计算简图

《循环结构》说课稿

《算法基本逻辑结构——循环结构》 一. 教材分析 (一) 教材地位 《循环结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必修3)中§1.1.2的内容. 循环结构是算法三大基本逻辑结构中最灵活,内涵最丰富的一种结构,广泛存在于许多著名算法设计中,比如二分法,欧几里德算法,秦九韶算法等,且循环结构是学习循环语句的基础,循环结构中蕴含的“递推”思想为必修五数列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是整个算法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是高考关注的重点.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顺序结构,条件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安排1课时.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循环结构概念; ②把握循环三要素:循环变量赋初值、循环体、循环的终止条件; ③能识别和理解循环结构的框图以及功能; ④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一些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由实例对循环结构的探究与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抽象能力;参与运用算法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算法分析,算法设计到算法表示的程序化算法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提高算法素养;经历体验发现、创造和运用的历程与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形式化的表达能力,构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程序化的思想意识. (三) 重难点分析 由于循环变量赋初值、循环体、循环的终止条件是在顺序结构和条件结构未出现的概念,同时也是掌握循环结构的关键,由此确立节课的重难点是: 重点:循环结构的三要素. 难点:循环三要素的确定以及循环执行时变量的变化规律.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算法的概念、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及简单的赋值问题.高一学生形象思维、感性认识较强,理性思维、抽象认识能力还很薄弱,因此教学中选择学生熟悉的,易懂的实例引入,通过对例子的分析,使学生逐步经历循环结构设计的全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表达循环结构,并整理成程序框图. 三. 教法分析 鉴于本节课抽象程度较高,难度较大.故遵循引导发现,循序渐进的思路,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贯穿本节课的主要问题是:你能在社会生活和学习中举出循环现象的例子吗?你能从循环现象抽象出循环结构概念吗?1n n s s n -=?中的S n 和S n-1能否用一个量表示?如何表达2,3, ,100n =?算法中s s i =?与1i i =+ “等号”与“变量”的涵义等同于数 学中的相应涵义吗?循环结构是通过哪些量和式将一个很长的顺序结构简化为一个精简的结构?当型循环结构与直到型循环结构框有何不同?如何转化?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本节课的

结构力学授课教案

第八章位移法 本章的问题: A.什么是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 B.为什么求内力时可采用刚度的相对值,而求位移时则需采用刚度的真值? C.在力法和位移法中,各以什么方式来满足平衡条件和变形连续条件? D.位移法的基本体系和基本结构有什么不同?它们各自在位移法的计算过程 中起什么作用? E.直接平衡法和典型方程法有何异同? F.力法和位移法的优缺点? G.在位移法中如何运用结构的对称性? §8-1位移法概述 对图8-1所示单跨梁,象力法[例题7-4]-[例题 7-6]那样进行求解,从而可建立表8-1所示杆端内力。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斜杆除表中所示弯矩、剪力外,还有轴力。 由位移引起的杆端内力称为“形常数”(shape constant)。由“广义荷载”产生的杆端 内力称为“载常数”(load constant),其中外荷载产生的杆端内力称为固端内力(internal force of fixed-end)。杆端内力的符号及正、负规定见第3章。 两端固定一固一铰一固一定向 图8-1 位移法基本单跨梁示意图 * 序号计算简图 及 挠度图 弯矩图 固端弯矩固端剪力 AB M BA M AB F Q BA F Q 1 两端固定 线位移2 6 l EI - 2 6 l EI - 3 12 l EI 3 12 l EI 2 两端固定 转角l EI 4 - l EI 2 - 2 6 l EI 2 6 l EI

P。

14 一固一定向 定向端集中力 2 P l F - 2 P l F - P F P F 15 两端固定 温差 h EIt α 2- h EIt α 2 0 0 16 一固一铰 温差 h EIt α 3- hl EIt α 3 hl EIt α 3 A B l EI q M F P 。 序号 计算简图 及 挠度图 弯矩图 固端弯矩 固端剪力 AB M BA M AB F Q BA F Q 17 一固一定向 温差 h EIt α 2- h EIt α 2 0 0 18 两端固定斜杆 满跨均布 122 ql - 12 2 ql αcos 2 ql αcos 2 ql - 19 两端固定斜杆 跨中集中力 8P l F - 8P l F αcos 2 P F αcos 2 P F - 20 一固一铰斜杆 满跨均布 8 2 ql - 0 αcos 8 5ql αcos 8 3ql - 21 一固一铰斜杆 跨中集中力 16 3P l F - 0 αcos 16 11P F αcos 16 5P F - 22 一固一定向斜杆 满跨均布 122 ql - 12 2 ql αcos 2 ql αcos 2 ql - P 有了表8-1,则图8-2 所示的两端固定单跨梁,利用形、载常数和叠加原理可得杆端内力。例如A 端杆端弯矩为 F 432212 2646AB AB M l EI l EI l EI l EI M ++-+ = ???? (a ) A 端杆端剪力为 图8-2单跨梁杆段位 移和荷载作用 A B 3 ?4 ?2?1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