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00.00 KB
- 文档页数:31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二是“分配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
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那么,如何用“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本文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作一些探讨。
一、按“生产法”计算:此种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采用的方法,本文将作详细论述。
从上面的公式反映出,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涉及到三个要素:一是现价工业总产值,二是工业中间投入,三是本期应交增值税。
以下就针对这三要素如何计算作详细介绍。
1、现价工业总产值如何计算:(1)概念:现价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总产值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报告期生产的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销售,均应包括在内,反之,凡不是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均不计入本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中。
最终产品的原则:即凡是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如果企业有中间产品(半成品)对外销售,那对外销售的中间产品也应视为企业的最终产品。
工厂法原则:即工业总产值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核算)单位,即按企业的最终产品计算工业总产值,按这种方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允许同一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生产法: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收入法: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值+营业盈余。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
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公式: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二是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
公式: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值+营业盈余。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部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附加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方法有多种,下面将介绍其中的几种常用方法。
一、产业法:根据工业各个产业部门的产出和消耗,计算各个产业的附加值,并将各个产业的附加值相加得到工业总增加值。
这种方法适用于产业结构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但对于产业结构变动较大的情况下,结果可能不够准确。
二、生产法:根据工业部门的生产活动,计算各个部门的产值和生产成本,再通过减去生产成本得到各个部门的附加值,并将各个部门的附加值相加得到工业总增加值。
这种方法适用于工业部门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工业增加值。
三、支出法:根据工业部门的支出,计算各个部门的投入和投资,再通过减去投入得到各个部门的附加值,并将各个部门的附加值相加得到工业总增加值。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投资比较关注的情况下,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工业发展的投资情况。
四、收入法:根据工业部门的收入,计算各个部门的劳动报酬和资本报酬,再通过减去劳动报酬和资本报酬得到各个部门的附加值,并将各个部门的附加值相加得到工业总增加值。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收入分配比较关注的情况下,可以更具体地了解工业发展中的收入情况。
以上是几种常用的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方法,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避免因为数据的不准确而导致计算结果的偏差。
除了计算工业增加值,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时间段的工业增加值来评估工业发展的差异和趋势。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国家或地区的整体工业发展评估,还可以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分析,对于推动工业发展和提升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是衡量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的计算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通过计算工业增加值,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工业发展的情况,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工业发展和提升经济效益。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工业增加值(Industrial Added Value)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工业部门创造的增加值,通常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主要是从产出法、支出法和收入法三个方面进行量化计算。
1.产出法产出法又称为生产法,是通过统计工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的产量和价格,计算工业增加值。
具体计算步骤如下:(1)收集工业部门的产量数据和价格指数。
产量数据可以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或者通过调查和抽样调查得出。
价格指数可以使用价格指数调整工业产量。
(2)计算各个工业部门的产量和价格指数加权平均值。
根据产量的比重和价格指数的加权平均数计算工业增加值。
(3)将各个工业部门的工业增加值相加,得到总的工业增加值。
2.支出法支出法也称为需求法,通过统计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对工业产品的支出,计算工业增加值。
具体计算步骤如下:(1)收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业产品支出数据,包括投资、消费和净出口。
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增加等。
消费包括家庭消费和政府消费。
(2)计算各个支出的比重。
根据各个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分配。
(3)将各个支出的工业增加值相加,得到总的工业增加值。
支出法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需求对工业产出的影响,可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消费和投资活动对工业经济的贡献。
3.收入法收入法又称为分配法,通过统计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部门的收入,计算工业增加值。
具体计算步骤如下:(1)收集工业部门的各类收入数据,包括工资和薪金、利润、利息、租金和间接税等。
工资和薪金包括工人和员工的工资和津贴等。
利润包括企业的净利润和非经常性损益等。
(2)计算各个收入的比重。
根据各个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分配。
(3)将各个收入的工业增加值相加,得到总的工业增加值。
以上是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的基本步骤。
在实际计算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标准化是确保计算结果准确的前提。
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
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
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⑴劳动者报酬,包括三部分:货币工资及收入、实物工资、由企业为劳动者支付的社会保险;
生产税净额=应缴增值税+应缴其它税
营业盈余=报产产品不含税总产值-报产产品不含税中间投入-折旧-劳动者报酬-应缴其它税
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折旧+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应缴其它税+报产产品不含税总产值-报产产品不含税中间投入-折旧不含税总产值-报产产品不含税中间投入-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
营业盈余=报产产品不含税产值-报产产品成本-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不含投资收益、营业外营业盈余与利润总额或营业利润不相等,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与营业收入应缴增值税也不相等
利润总额-营业盈余=(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报产不含税产值-报产产品成本)+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营业盈余=营业毛利-报产产品毛利+投资收益
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营业收入应缴增值税
=(报产产品所含销项税-报产产品中中间投入所含进项税)-(营业收入所含=报产产品所含销项税-营业收入所含销项税
入中中间投入所含进项税)
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
不含税中间投入-折旧-劳动者报酬-应缴其它税=报产产品务费用(不含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毛利-报产产品毛利+投资收
所含进项税)-(营业收入所含销项税-营业收。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在《工业增加值统计试行方案》中,工业增加值的分配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按构成项目计算):劳动者报酬+福利基金+利润和税金+折旧及大修理基金+其他。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1、“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2、“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
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计算方法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我国从1992年开始正式使用工业增加值指标,至此已走过15年历程,工业增加值已经成为衡量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就现行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的原则1、本期生产原则非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出售,也不能作为本期的生产成果。
反之,凡是报告期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已出售的、尚未出售的或是不出售的(自产自用),均应计入本期的生产成果。
2、最终成果原则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产品形态上看,体现为本期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的自产自用的产品或劳务,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产品或劳务。
从价值形态上讲,生产过程同时是价值转移的过程,生产过程中耗用的产品(中间投入)价值随生产过程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中。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有两种:生产法和收入法。
其中收入法又称要素分配法,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值+营业盈余。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公式: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二是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
公式: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值+营业盈余。
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1、本期生产的原则工业增加值的核算必须是工业企业报告期内的工业生产成果。
只有进入了工业企业报告期内的工业生产过程,通过工业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和劳务才能进行工业增加的核算,非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内出售,也不能作为本期的工业生产成果;反之,只要是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否出售,均应计入报告期生产成果。
2、最终成果的原则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产品形态上看,体现于本期生产出的、已出售、可供出售和自产自用的产品和劳务上,不包括用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劳务;从价值形态上看,产品生产的过程也是价值转移的过程,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产品(中间投入)价值随同生产过程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之中。
为了避免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必须在工业总产值的基础上扣除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
因此,要保持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价格、指标口径范围的一致性,避免工业增加值计算结果出现偏差。
3、市场价格的原则我国计算工业增加值所使用的计算价格是生产者的价格,即按生产者价格估算出的产出额减去按购买者价格估算的中间消耗额。
生产者价格对工业品来说,就是出厂价格,其中包括产品销售或使用时所支付的产品税或应得到的补贴,但不包括发票单列的增值税和单独开发票的运输费用和商业费用。
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在购买单位货物或服务所支付的价值,其中包括指定时间和地点提取货物所发生的运输和商业费用,不包括可扣除的增值税。
工业增加值最简单的计算方法
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最简单方法有以下几个:
一、依据面板企业的计算:
1.根据企业资料计算: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最简单方法是由企业资料的核算结果进行推断与求算。
即企业购买材料和被加工产品的价值,以及
它们卖给客户的价值,把这两个价值数字相减,这就得到工业增加值
数字。
2.根据企业利润计算:另外一个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最简单方法是由当年企业的经营总利润除去行政管理费用和体制性收入所属的工业增加值
之和,即可计算出企业本身的工业增加值数字。
二、依据经济总量推算法:
1.根据同比增长率方法:可根据当年与上年同期经济总量的增长率结合上年经济总量计算出本年经济总量,将剩余的增量就等于工业增加值。
2.根据产业增长率方法: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另一种最简单方法是基于某一时期,可根据各行业、各产业增长率及规模系数来统计各行业、各
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然后累加起来就能够计算出工业增加值总额。
总结:以上是计算工业增加值最简单的几种方法,他们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有利于准确快捷地了解工业增加值水平,为经济发展和企业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在《工业增加值统计试行方案》中,工业增加值的分配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按构成项目计算):劳动者报酬+福利基金+利润和税金+折旧及大修理基金+其他。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1、“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2、“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
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计算方法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我国从1992年开始正式使用工业增加值指标,至此已走过15年历程,工业增加值已经成为衡量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就现行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的原则1、本期生产原则非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出售,也不能作为本期的生产成果。
反之,凡是报告期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已出售的、尚未出售的或是不出售的(自产自用),均应计入本期的生产成果。
2、最终成果原则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产品形态上看,体现为本期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的自产自用的产品或劳务,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产品或劳务。
从价值形态上讲,生产过程同时是价值转移的过程,生产过程中耗用的产品(中间投入)价值随生产过程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中。
因此,为了避免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必须在工业总产值的基础上扣除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
3、市场价格原则工业增加值是以价值形态表现的工业生产最终成果的总量,它包括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两个因素。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附加值,是工业生产活动的经济核算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方法有多种,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计算方法。
首先,工业增加值可以通过生产法来计算。
生产法是指根据工业部门的生产活动,通过净产值和成本法来计算工业增加值。
净产值是指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销售所得的净收入,减去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能源、人工等生产成本后的剩余价值。
成本法是指通过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成本进行核算,计算出工业部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附加值。
其次,工业增加值还可以通过产出法来计算。
产出法是指根据工业部门产出的产品和服务来计算工业增加值。
这种方法通过对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和服务进行价值评估,计算出工业增加值的大小。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对工业产品的市场价格和生产成本进行比较,来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具体数值。
另外,工业增加值还可以通过收入法来计算。
收入法是指根据工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收入来计算工业增加值。
这种方法通过对工业部门的劳动报酬、生产税和利润等收入进行核算,计算出工业增加值的大小。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直观地反映工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附加值。
除了以上几种常用的计算方法,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如价值增加法、资源消耗法等。
不同的计算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计算工业增加值。
总之,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特点。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计算工业增加值,以便更准确地反映工业部门的生产活动所创造的附加值。
希望本文介绍的内容能够对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所帮助。
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增加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基础指标。
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即是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和提供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同时也反映了生产单位或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因此,建立增加值统计,将为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提供可靠依据,是建立资金流量的基础。
2022年,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6%从工业增加值的概念出发,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本期生产的原则工业增加值的核算必须是工业企业报告期内的工业生产成果。
只有进入了工业企业报告期内的工业生产过程,通过工业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和劳务才能进行工业增加的核算,非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内出售,也不能作为本期的工业生产成果;反之,只要是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否出售,均应计入报告期生产成果。
最终成果的原则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产品形态上看,体现于本期生产出的、已出售、可供出售和自产自用的产品和劳务上,不包括用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劳务;从价值形态上看,产品生产的过程也是价值转移的过程,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产品(中间投入)价值随同生产过程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之中。
为了避免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必须在工业总产值的基础上扣除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
因此,要保持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价格、指标口径范围的一致性,避免工业增加值计算结果出现偏差。
市场价格的原则当前,我国计算工业增加值所使用的计算价格是生产者的价格,即按生产者价格估算出的产出额减去按购买者价格估算的中间消耗额。
生产者价格对工业品来说,就是出厂价格,其中包括产品销售或使用时所支付的产品税或应得到的补贴,但不包括发票单列的增值税和单独开发票的运输费用和商业费用。
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People need independence to be free. October 2, 2022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2009-11-27 15:28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公式: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二是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公式: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值+营业盈余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生产法”,二是“收入法”;实际统计工作中采用哪种方法计算工业增加值由上级统计部门确定;“生产法”工业增加值是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由于工业总产值和工业中间投入是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基础资料,因此,两者的计算口径和计算原则是一致的;工业总产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本年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包括三部分:工业总产值=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工业中间投入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为了使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更加准确,将工业中间投入进一步细分为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和财务费用五个指标,企业应首先计算出这五个指标,再加总计算出工业中间投入合计;应交增值税是指企业按税法规定,从事货物销售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等增加货物价值的活动本期应交纳的税金;计算公式为:本年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减免税款+出口退税“收入法”工业增加值是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入手,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反映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应得的全部报酬;包括:①工资、奖金、津贴补贴;②职工福利费;③社会保险费,包括: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年金缴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④住房公积金;⑤非货币性福利;⑥因解除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⑦其他支付给个人的各种补贴等;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生产补贴指政府为弥补生产单位因受政策因素影响其生产水平和产品价格水平,而对生产单位的单方面的转移支付,包括政策性亏损补贴、价格补贴等;营业盈余:指生产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盈利亏损以“一”表示;。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关于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的介绍工业增加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部门所创造的附加值。
通俗地讲,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能源等资源经过一系列的技术加工和加值作用,最终呈现成产品的价值提升量。
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1.三种方法按照不同的角度,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主要分为三种:(1)生产法从生产过程出发,对工业生产的所有投入进行统计,包括原材料、能源、工资等成本,并减去这些成本所对应的收入,剩下的差额就是工业增加值。
公式:增加值=产值-消耗值其中,产值是指工业生产的总额,消耗值是指工业生产所消耗的一切物质和人力资源的价值总和,包括原材料、水、电、燃料、工资、折旧等物质和经济成本。
(2)支出法支出法则是从各类用途的角度出发,分别计算各类投入的贡献,再把它们相加起来,得出工业增加值。
公式:增加值=投入消耗-各类商品和服务支出其中,各类商品和服务支出包括资本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和进出口商品支出。
(3)收入法收入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将各类收入和支出进行对比,计算工业增加值。
公式:增加值=总收入-总支出其中,总收入包括销售收入、政府补贴、存货增值等;总支出则包括各类投入消耗和税金。
2.具体计算在具体计算工业增加值时,一般采用的是生产法。
以下是工业增加值计算的具体步骤:(1)确定增加值的范围通常以工业三大产业为基础(矿业、制造业、公用事业),进一步分为细分行业或产品类别,对每个产品的增加值进行单独计算。
(2)确定产值从生产量、平均单价等角度计算年度产值。
其中,生产量的计算涉及到销售量、购进量、在制品、存货等;平均单价则是指生产出来的不同产品在市场上的出售价格。
(3)消耗值的计算对于产品的成本,应当将其以原价计入消耗值。
其中,物资消耗的计算应当包括物料的损耗、设备的残值、运输成本等;而人力成本则是指工资、折旧等。
(4)计算增加值最终的增加值计算公式为:增加值=产值-消耗值。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在《工业增加值统计试行方案》中,工业增加值的分配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按构成项目计算):劳动者报酬+福利基金+利润和税金+折旧及大修理基金+其他。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1、“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2、“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
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计算方法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我国从1992年开始正式使用工业增加值指标,至此已走过15年历程,工业增加值已经成为衡量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就现行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的原则1、本期生产原则非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出售,也不能作为本期的生产成果。
反之,凡是报告期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已出售的、尚未出售的或是不出售的(自产自用),均应计入本期的生产成果。
2、最终成果原则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产品形态上看,体现为本期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的自产自用的产品或劳务,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产品或劳务。
从价值形态上讲,生产过程同时是价值转移的过程,生产过程中耗用的产品(中间投入)价值随生产过程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中。
因此,为了避免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必须在工业总产值的基础上扣除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
3、市场价格原则工业增加值是以价值形态表现的工业生产最终成果的总量,它包括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两个因素。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2022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增加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基础指标。
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一就是生产法,即为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构成的角度抓起,剔出生产环节中间资金投入的价值,从而获得追加价值的方法。
公式: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二就是总收入法,即为从工业生产过程中缔造的完整总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展开核算的一种方法。
公式: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值+营业盈余工业增加值就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整体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就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计入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迁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就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崭新减少的价值。
增加值就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基础指标。
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即是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期时期内所生产的和提供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同时也反映了生产单位或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因此,建立增加值统计,将为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提供可靠依据,是建立资金流量的基础。
从工业增加值的概念启程,排序工业增加值应当遵从以下三条原则:1 本期生产的原则工业增加值的核算必须就是工业企业报告期内的工业生产成果。
只有步入了工业企业报告期内的工业生产过程,通过工业生产活动所缔造的产品和劳务就可以展开工业减少的核算,非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内出售,也无法做为本期的工业生产成果;反之,只要就是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不论与否出售,均应当扣除报告期生产成果。
2 最终成果的原则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产品形态来看,彰显于本期生产出来的、已出售、可以可供出售和自产经营性的产品和劳务上,不包含用作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劳务;从价值形态来看,产品生产的过程也就是价值迁移的过程,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产品(中间资金投入)价值随同生产过程迁移至新产品的价值之中。
工业增加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二是“分配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
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那么,如何用“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本文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作一些探讨。
一、按“生产法”计算:此种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采用的方法,从上面的公式反映出,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涉及到三个要素:一是现价工业总产值,二是工业中间投入,三是本期应交增值税。
1、现价工业总产值如何计算:(1)概念:现价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总产值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报告期生产的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销售,均应包括在内,反之,凡不是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均不计入本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中。
最终产品的原则:即凡是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如果企业有中间产品(半成品)对外销售,那对外销售的中间产品也应视为企业的最终产品。
工厂法原则:即工业总产值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核算)单位,即按企业的最终产品计算工业总产值,按这种方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允许同一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相关服务的总价值,计算工业增加值的
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 产出法:按照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的实际市场价格计算工业增加值。
2. 支出法:按照工业部门的最终消费支出、投资和进出口等支出进行累加计算工业增
加值。
3. 收入法:按照工业部门所得到的报酬(如工资、利润等)进行累加计算工业增加值。
具体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步骤如下:
1. 确定计算的时间范围。
通常是按年度统计,也可以按季度或月度统计。
2. 确定计算的工业范围。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行业划分标准,确定计算的工业部门范围。
3. 收集相关数据。
收集工业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最终消费支出、投资和进出口等
数据。
4. 进行数据处理。
根据计算方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累加或加总计算工业增加值。
5. 得出工业增加值。
根据计算结果,得出工业部门的增加值数值。
需要注意的是,计算工业增加值时,也需要考虑到相关政策和统计要求的影响,遵循
统计学的原则和方法进行计算。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在《工业增加值统计试行方案》中,工业增加值的分配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按构成项目计算):劳动者报酬+福利基金+利润和税金+折旧及大修理基金+其他。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1、“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2、“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
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计算方法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我国从1992年开始正式使用工业增加值指标,至此已走过15年历程,工业增加值已经成为衡量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就现行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的原则1、本期生产原则非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出售,也不能作为本期的生产成果。
反之,凡是报告期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已出售的、尚未出售的或是不出售的(自产自用),均应计入本期的生产成果。
2、最终成果原则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产品形态上看,体现为本期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的自产自用的产品或劳务,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产品或劳务。
从价值形态上讲,生产过程同时是价值转移的过程,生产过程中耗用的产品(中间投入)价值随生产过程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中。
因此,为了避免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必须在工业总产值的基础上扣除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
3、市场价格原则工业增加值是以价值形态表现的工业生产最终成果的总量,它包括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两个因素。
因此,这一总量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数量的多少,而且取决于所采用的价格。
关于增加值的计算价格,国际上采用的有两种,即按基本价格和按生产者价格计算。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生产者价格。
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是指生产者价格估价的产出减去按购买者价格估价的中间投入。
从以上原则可以看出,企业要准确计算工业增加值,就要掌握科学的计算方法。
二、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为了确保工业增加值要素的完整,并符合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目前,工业企业计算工业增加值时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即“生产法”和“收入法”。
1、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式的角度入手,剔除了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应缴增值税工业中间投入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消耗的外购材料、燃料、动力及其它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
在其它条件一定时,其中间投入越低,则工业增加值就越高。
说明降低消耗是提高工业增加值率的关键所在。
2、收入法收入法是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
其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工业增加值直接反映工业企业的经营成果,它的增长反映了工业企业的发展速度。
工业增加值要求采用“生产法”计算。
“收入法”工业增加值只是起到一个评估验证“生产法”工业增加值数据的作用。
三、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存在的问题“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从公式可以看出,如果能够准确地计算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工业增加值就能准确计算出来。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准确计算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却是比较困难的事,通常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一)、计算工业总产量遇到的问题我国计算工业总产值的时间已经相当长了,其间计算方法虽几经变化,但其根本性的东西基本保持不变,从一般意义上讲,企业应该能够较准确的计算,但实际上大部分企业计算出来的工业总产值往往准确性相当差。
1、工业总产值包括的内容方面从制度上看,工业总产值包括本年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三部分,初看起来准确计算难度不大,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一在计算生产成品价值时或将非本企业生产的转售商品计入本企业的产值;或将本企业会计核算未包括的其他联营企业、子公司的产品计入本企业的产值;或将本企业的部分商品遗漏。
另外,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其他工程、其他非工业生产部门和生活福利部门等单位的成品价值绝大部分企业未计入本企业工业总产值。
其二在计算对外加工费收入时,不少企业全价计入,从而虚增产值。
其三会计核算包括的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相当多的企业未计入产值。
2、计算口径方面企业内部核算包含业务核算、会计核算、统计核算三方面,三种核算口径一致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从现实工作中经验看,大部分企业的统计核算很难跟上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的步伐,从而使统计核算人员对核算的准确口径难以掌握,对哪些应该计入、哪些应该不计入总产值难以把握。
3、计算价格方面制度规定,计算工业总产值的价格采用不含增值税的平均销售单价计算,正确的计算方法是采用会计核算的产品销售收入明细表中的平均销售单价。
实际操作中,企业的单价取得方式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有的企业采用含增值税价格;有的企业采用企业内部计划价格;有的企业一年就采用一个价格,价格不随市场、成本变化而变化……,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产品价格的准确往往无法保证。
(二)、计算工业中间投入遇到的问题工业中间投入,是指工业企业在核算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
准确计算工业中间投入是准确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基础和前提。
工业中间投入的准确计算对企业而言,难度比较大,一方面,工业中间投入组成较复杂,弄清其来龙去脉需要深入的研究探讨,另一方面这一部分资料的取得需要通过对企业会计明细表的有关资料进行相对而言比较繁杂的归类整理,这就要求企业的内部业务、会计核算体系健全,统计人员不单需要掌握统计知识,而且还应相当熟悉会计业务知识,并能及时获得有关会计资料,或者是兼职统计的会计人员熟悉统计业务,从而准确计算工业中间投入。
在实际工作中这些要求往往得不到满足:1、绝大部分统计人员根本不知如何计算中间投入这个复杂的指标。
据笔者多年的经验,工业企业统计人员中不了解如何计算中间投入计算方法的占大多数,这种现象在新举办企业尤其明显,这些企业的统计人员大多由财务人员及其他人员兼任,在工作中,这些兼职人员根本就不知如何计算中间投入指标,填报时基本上都是无依据的乱估。
2、统计人员对会计知识不甚了解,虽知道中间投入指标概念,但不知如何在会计报表上摘录。
中间投入的组成部分比较复杂,准确计算此指标需要对企业会计费用明细资料的脉络比较清楚,有些资料甚至要涉及具体的会计科目,就目前的情况看,如果统计人员对会计知识的学习有所懈怠,其计算中间投入指标的难度就相当大。
3、部分企业在月度、季度难以提供详细的核算资料。
中间投入指标所涉及的企业会计明细表的有关资料的取得相对于企业核算基础比较好、核算方式比较规范的企业来说都算比较繁琐,更何况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大批企业根本就无法在月度、季度提供详细的核算资料,准确计算中间投入指标就无谈起。
由于客观存在以上原因,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准确填报中间投入指标的难度相当大,企业要么就根本不填(这部分企业将近30%),要么填报出来的指标准确性太差,例如,亏损得一塌糊涂的企业有40%-50%的增加值率;非特种行业的增加率高达60%-70%等等,根本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甚至产生严重的误导作用,产生消极影响。
(三)、计算应交增值税遇到的问题按“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需要对“本期应缴增值税”的计算需要按生产口径进行换算。
本期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进项税额一般来说,我们可以直接从财务报表上取得该项数据。
但按本期生产的原则,要假定企业本期生产的产品必须在本期全部销售出去;同时,本期购进的原材料必须在本期全部投入生产,这对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很难成立。
为修正这一差距,企业在计算增加值中的增值税时,应分别对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进行调整。
计算公式繁琐复杂,而且数据准确率不高。
四、建议基层企业用“收入法”计算工业增加值现行计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所使用的方法是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工业企业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通过从总产出中剔除生产中间环节投入的产品和劳务(中间投入),从而得到新的增加价值的方法。
从理论上讲,用两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工业增加值总量应该一致,采用哪种方法都可以,我国一直沿用“生产法”核算工业增加值,但就企业而言采用“收入法”来核算工业增加值更有操作性。
企业用"分配法"计算工业增加值的优点在于方便、快捷、准确性相对较高。
(一)、从计算的角度看用“收入法”计算工业增加值,主要是为了从收入的角度观察增加值的构成要素,弥补按“生产法”计算的增加值总量无法反映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的不足。
(二)、从计算的公式看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收入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包含以下几个部分:⑴劳动者报酬,包括三部分:货币工资及收入、实物工资、由企业为劳动者支付的社会保险;⑵固定资产折旧;⑶生产税净额;⑷营业盈余。
用上述四个指标计算工业增加值,一是指标的取得较为容易,可以保证指标计算的准确性;二是克服了产成品、在产品分摊各项消耗不准确的问题;三是不用考虑企业(集团)的下属企业之间中间投入的重复计算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按“收入法”计算的指标更能反映企业(集团)的整体经营效果,可以全面反映企业集团报告期内实现的工业增加值。
(三)、从计算方法的科学性看1、采用“收入法”能更有利于控制和提高工业增加值的数据质量。
从1992年我国正式使用工业增加值指标以来,国家及地方在使用工业增加值数据时总有一种底气不足的感觉,原因就是中间投入指标计算不够准确。
工业企业中间投入计算指标即多且繁,光增加值核算表上的综合指标就有16项之多,有部分指标还涉及到如何分摊中间投入问题,非专业水准的统计人员难以算得清楚,不好把握控制其数据质量。
运用“收入法”核算工业增加值,就解决了这些问题。
“收入法”工业增加值涉及到应付工资、折旧、税金、利润等10项财务指标,从财务报表上即能取得,不需要进行任何加工,取数相对容易,质量容易控制,核算准确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