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无道诛暴秦
- 格式:ppt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2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一、知识梳理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及秦的暴政与秦朝灭亡的关系秦朝盛极而衰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研究课题,从古到今,都是重要的历史借鉴。
以当时秦统一六国的气势和国力,短短二世就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才导致了秦朝的速灭,因此,分析秦的暴政与秦朝灭亡的关系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可编排历史小短剧“秦的暴政”。
教师提前让一部分文笔好、善于表演的同学(也可以自愿报名)根据课文“秦的暴政”,查找资料,编写小短剧,形式可以是某天,秦始皇上朝,大臣向他汇报、请旨。
内容包括繁重的徭役、兵役,严酷的刑法,修阿房宫、郦山陵墓等(可利用幻灯片课件)。
教师课前发给学生有关短剧的问卷,观看完短剧后,师生一起归纳出“秦的暴政”,引出下一子目——陈胜、吴广起义。
此部分仍可安排两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
让“陈胜”和“吴广”把发动起义的原因讲述出来,在他们讲的时候把“大泽乡起义”想象画展示在大屏幕上,渲染气氛。
之后,教师利用课件“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讲述经过。
2.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要通过学习内容的前后对比,使学生了解项羽和刘邦领导的战争从反抗封建统治的单纯的农民起义发展到为争夺封建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的过程,认识到战争性质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理解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难点。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战争的目的,刘邦、项羽身份的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
三、学法指导(1)趣味引导法。
特殊时期总有一些有别于平常的事物,在秦暴政时期,出现了平时我们不能见到的历史景象,如:“当时在秦国的市场,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呢?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情境,启动思维。
进一步查阅资料,学生会揭开谜底:“行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积于市”,“劓鼻盈蔂(luó),断足盈车”,即使免去死罪,也往往要割去鼻子或砍断双腿,挖去膝盖。
2024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第12课《伐无道,诛暴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伐无道,诛暴秦》是2024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以及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具体情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事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经过,掌握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经过,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相关知识。
2.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历史事件的意义。
3.案例分析法:分析陈胜、吴广起义的具体情况,让学生深入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与秦朝暴政和农民起义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书籍、文章、图片等。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如何对待百姓?”2.呈现(15分钟)讲解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经过,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细节。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伐无道,诛暴秦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伐无道,诛暴秦》的背景及意义。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文言文翻译,鉴赏课文的美。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对秦朝的了解,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背景。
2.提问:为什么陈胜、吴广要伐无道,诛暴秦?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教师领读,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3.学生再次自读,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讨论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设问等。
2.讨论课文表达的主旨,引导学生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正义性。
3.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点评。
四、课后作业1.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摘抄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并简要分析其修辞手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2.学生分享自己的翻译成果。
二、课堂讨论1.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如叙述、议论、抒情等。
2.讨论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社会意义。
3.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教师点评。
三、课文鉴赏1.引导学生从语言、结构、情感等方面欣赏课文的美。
2.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进行欣赏,分享自己的感受。
四、课后作业2.搜集其他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课文的主旨是什么?2.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
二、课堂讨论1.分析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如陈胜、吴广等。
2.讨论课文中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3.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
三、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陈胜、吴广起义的情景。
2.学生自行编写剧本,进行排练和表演。
3.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
四、课后作业2.搜集其他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11课“ 伐无道,诛暴秦”》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重点难点】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的统治。
突破方法:通过导学案的导学及相关问题的情景设置,化难为易,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引发秦末农民战争的根本原因,最终推翻秦朝的统治。
难点: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从战争的目的,刘邦、项羽身份的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
【教学方法】教法:情景设置,史论结合分析法,讲授法。
学法:学案导学,全员参与;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学习成果。
自主学习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秦末农民战争的基本情况。
2、探究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3、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自主学案】(阅读课文,完成导学案提纲中的内容,并在课本上勾画出重要内容)秦朝暴政的表现:秦始皇在位时,_______繁重,________也很重,________残酷;秦二世更加残暴,他和宦官_______狼狈为奸,政治十分黑暗。
秦末农民战争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陈胜、吴广起义1、年,和在率领穷苦农民起义;起义军在建立政权,自立为王。
陈胜派主力军一直打到附近。
不到半年起义军失败。
2、陈胜、吴广起义是。
他们的,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第二阶段: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陈胜、吴广的起义失败后,_______和_______领导的农民起义继续反秦斗争,_________年,以少胜多,在_______大败秦军主力;秦朝统治者向_______投降,秦朝灭亡。
七年级上册第11 课《伐无道,诛暴秦》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七年级上册第11 课《伐无道,诛暴秦》,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第11 课《伐无道,诛暴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
?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的统治。
?
教学难点: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