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 格式:ppt
- 大小:3.88 MB
- 文档页数:41
部编版7-9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注释、翻译与问题分析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一、注释①半轮:半边,半个。
②平羌qiāng: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③发:出发。
二、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三、思考探究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依依惜别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全诗五个地名连用有什么作用?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注释①岐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封岐王。
②寻常:经常。
二、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三、思考探究1.“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乐师李龟年当初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2.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落花时节”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这两句诗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时代的无限怀念和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以及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一、注释①送酒:此处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就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②傍:靠近。
二、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选自《诗经•邶风》【原文及翻译】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注释】(1)式:语气助词(2)微:昏暗(3)邶(bèi)风:邶地的民歌(4)胡:何,为什么(5)微君之故:微,(如果)不是。
君,君主(6)中露:即露中,在露水中(7)微君之躬:(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赏析】在艺术上,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子衿》选自《诗经•郑风》【原文及翻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注释】(1)子衿:你的衣领(2)悠悠:深思的样子(3)宁(nìng):岂,难道(4)嗣sì:接续、继续(5)佩:指佩玉的带子(6)城阙(què):城门两边的楼台(7)挑tiāo兮达tà兮:即挑达,独自徘徊的样子(8)“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赏析】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把握诗词大意,背诵古诗词,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2.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阅读兴趣。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4.体会《咸阳城东楼》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5.体会《无题》中烘托、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6.体会《行香子》中动静结合、白描和寓情于景手法的运用。
7.体会《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词人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四首古诗词的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咸阳城东楼一、导入新课,走近诗歌教师:咸阳在古时候叫什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学生回答。
)教师:当诗人和一个充满历史故事的城市相遇的时候,会产生怎样的情思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咸阳城东楼》。
想要对一首诗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需要对作家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相关内容。
板书课题:咸阳城东楼(出示课件3)二、知识备查,扫清障碍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有一位唐朝的诗人,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他是谁呢?预设:(出示课件4)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
晚年归润州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
其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
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湿”的美名。
2.背景资料教师:了解本诗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预设:(出示课件5)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
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意蕴别致的七律。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群诗教学——秋是一种诗意的精神相遇XXX读出秋色诵出秋魂XXX在诵读中走近即景抒情诗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自学一首和多首古诗词的方法,能够做到准确且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积累诗句。
2.指导学生结合作者XXX写作背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意思,体悟诗歌情感。
3.启发学生认识古代诗词文化的丰厚博大,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二、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情感,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教法与学法六读”学诗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节奏,三读读出诗意,四读读见诗境,五读读出主旨,六读读见自我。
课前预单:1.能准确诵读《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这四首诗。
2.查资料,搜集XXX、XXX、XXX和XXX四位诗人的相关信1息。
3.查阅《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这四首诗的写作背景。
4.结合注释和资料书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这四首诗的诗句大意。
5.查资料,总结《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这四首诗主旨。
6.试着总结《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这四首诗之间的异同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语:古诗词你是我国的艺术珍宝,读你如沐曼妙的乐河,诵你如饮久香的名茶,艳丽的典范,让我们一起走近古诗词,领略诗词别样的美。
(设计思路: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
)(1分钟)二)举动一:预展示三读——遇见诗人,遇见秋诗一读读准字音——齐读.举起书,站直,大声地朗读。
(结合解释和工具书排除字音障碍,了解作者及背景。
)(5分钟)二读读对节奏——齐读。
强调七言诗的朗读规律。
(基于研究经验发现总结朗读节奏规律。
)(2分钟)三读读出诗意——自己读自己的(结合解释和工具书了解诗句意义。
)(8分钟)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强调:“掌握最基本的语文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