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在纽约有一句经典台词 如果你爱他
- 格式:docx
- 大小:16.28 KB
- 文档页数:3
留学往事作者:石志民来源:《中国摄影》2016年第04期“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这儿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这儿是地狱。
” 这是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的一段经典台词。
我1985年到美国留学,首站旧金山,一年之后就踏上了纽约的土地,并在那里生活工作了17年。
出国前,我在新华社对外部特稿组(对外称中国特稿社)工作。
当时我拍摄的照片每年在国外报刊杂志采用量超过了200幅,其中有一组少林寺的稿件就为特稿社挣到7800多美元。
上世纪80年代初,新华社稿件较难在国外落地,我这点成绩算不错,在新华社的工作也算得心应手。
一个朋友问我,你现在的工作条件在国外也很难找,为什么要去留学?当时出国留学是我最大的梦想。
我希望有一个更大的学习和竞争的舞台,能够与国际一流摄影师同台竞技,也希望能够亲身体会一下与中国完全不同的西方制度。
我虽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上过一年的英语进修班,但当时已过而立之年,再加上不肯下工夫背单词,英文水平十分有限。
到了旧金山,如愿地把自己扔进了一个室友都是美国人的公寓。
为了省钱,我选了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储藏室。
由于我已经做好了从零开始的准备,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在这样的蜗居条件下仍然是自得其乐。
1986年1月4日至15日,我在旧金山地标性建筑假日酒店的三楼的画廊举办了由柯达公司和林肯大学赞助的个人摄影展览。
美国《中报》《文汇报》和《世界日报》等华文主要媒体为这个展览发了消息或特稿。
旧金山艺术学院的摄影系主任也参加了这个展览的开幕式,他对这个展览印象不错,邀请我去旧金山艺术学院上学,并答应为我争取奖学金。
与众多捧场的人不同,一个专业摄影师对我说:“你在加州站住脚,不等于你能在纽约能够站住脚。
你能在纽约站住脚,你就能在世界任何地方站住脚。
” 比起所有的赞扬,这个摄影师的话给我留下了更深的印象,也成了我决心奔赴纽约的最主要动力。
纽约或许是与美国其他地方反差最大的城市,最穷的与最富的、最好的与最坏的都集合在一起。
《北京人在纽约》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相信许多人对大城市都有这样一种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
有一篇文章谈到这种情绪,作者说“对纽约的爱与恨成了一个不断交替变化着的情绪问题。
这种情绪的变化常常发生在同一天。
这个地方经常使人恼怒,有时也让人振奋。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取得不可或缺的经验的城市。
住在这儿,人们可以放心,一定能持续地面向生活。
”1美国作家德莱塞的小说《嘉莉妹妹》是大学生必读的经典,其中描述城市对年轻人的消极影响的著名段落常常出现在国内翻译教材中,“当一个18岁的女孩远离家门时,往往会有两种结局,或是碰到相助的人使她生活好起来,或是接触行行色色的道德观念,然后变得堕落。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根本不可能不受影响。
或是变好,或是变坏。
大城市具有自身种种诱人的花招,并不亚于那些教人学坏的男男女女,当然人比社会微小得多,也更富于人情味。
那些最有修养的人能用激情让人上当,其力量是巨大的。
闪耀的灯光和讨好挑情的追求目光一样也具有效应。
纯洁自然的心灵一半都是由超人类的力量所达到的。
喧闹的城市,沸腾的生活,鳞次栉比的楼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那受惊的感受。
身边没有一个商量的人为她指点,又有什么谬误不能进入这毫无警惕的耳朵里呢?不知事情的真相,美丽就像音乐一样会使头脑简单的人放松警惕,无力抵抗,然后堕落。
”2这样的城市论述不由得令人想起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说过的话:“城市就像梦想一样,是由渴望和恐惧组成的。
”3作为在农村出生和成长,后来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笔者对城市也有着割舍不断的复杂情感。
城市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从离开家乡到县城读书起就一直向往到更大的城市去,先后在古都洛阳、上海求学,后来在武汉工作,也曾因公前往过首尔、东京和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一方面享受城市生活的高效、便利,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生活的快节奏、高强度、以及人际关系的淡漠等往往让人怀念农村和小城镇的归属感和亲密感,留恋悠闲、自由的田园生活。
温柔的爱情尺度——《北京遇上西雅图》影评20年前有部叫《北京人在纽约》的电视剧,火的不行,大街小巷都流传着那句台词:“如果你爱她,把她送到纽约去,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她,也把她送到纽约去,因为那里是地狱”。
虽然那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没去过纽约。
20年后,我们很多人知道纽约啥样儿了,知道美国啥样儿了,那儿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就是个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还算靠谱的地儿。
所以,很多人想法和《北京遇上西雅图》一样,如果你爱她,把她送到西雅图,如果你恨她——嗯,把她留在国内吧。
我最喜欢《北京遇上西雅图》的一点,是影片传递出来的正能量:爱情恬淡又甜蜜,生活平静又积极,你爱我,我爱你,我们一起走下去。
喜欢这一点,是因为知道在中国写个正能量的剧本儿多么难——国内的朋友们为了结婚,不得不拼命买房,反过头来,为了买房,又不得不排队离婚,还有比这更跌宕起伏催人泪下的剧本儿么?每个真爱的故事都饱蘸鲜血,所以,贵国电影源于生活,但从来没有高于生活,都是低于生活。
在电影并不激烈的剧情里,吴秀波和汤唯努力不着痕迹地表现人物性格的变化,汤唯从焦躁的、虚荣的富豪情人变成踏实的、从容的单亲妈妈,吴秀波从懦弱的、匍匐的软饭主夫变成进取的、强韧的单亲爸爸。
然后,他们就在一起了。
他们让我们忘了小三和医生的标签,把两个如现实中你我一样龃龉而并不那么可爱的人变得值得同情和尊敬,也把一个美好得很难相信的故事变得生动、有趣、甚至真实。
《北京遇上西雅图》当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电影,它只是做成了一个在正常价值观社会里很小的梦。
但,这就很难了。
固然不是每个人都能用移民解决所有问题,但它至少使你在某一个时刻,可以跳脱出日常生活,白日梦地想想,毕竟还是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可以憧憬和展开。
还好此身未老,无奈仍在原地,只能抬头呼吸北京的空气。
我是没所谓西雅图的雨了,只能想:下雨也好,天晴也罢,没有雾霾,就是好天儿。
《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4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4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梦破碎的声音——《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400字: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这句话,从第一页说到最后一页。
爱与恨,也从开始辗转到结局。
先爱后恨,先恨后爱,边恨边爱,对纽约以及任何一座城市的爱与恨成为了一种不断交织的情绪变化,可能出现在同一天,可能贯穿于一辈子。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最终明白,纽约,既不是地狱,也不是天堂,而是战场。
在这场战役中,只相信一件事,成功或是失败。
你的爱恨,你的生死,在这个最热闹的地方,不值一提。
纽约,依旧来去匆匆,忙忙碌碌,西装革履,金饰香氛。
那天,阿春对初来乍到的王起明说:“人有了钱,会变。
”
那天,初来乍到的王起明说:“不一定吧。
我如果有了钱,我不会变。
”
那天,在纽约的妻子郭燕还没有疯,在北京的女儿宁宁还平凡但健康地活着。
那天,王起明还没有用一生去明白,梦实现的那一刻,原来就是离梦破碎最近的时候。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
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①跨文化传播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旅行,旅行途中能够见识各种人文风光。
风景是客观的,对风景的价值判断却因文化不同而异。
努力消除不同认识带来的种种问题,才可能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人、民族、国家之间的正常交往。
跨越文化进行交流时,原本熟悉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陌生起来,心理上的种种不适也随之而来,这种情形被称为“文化休克”。
美国人类学家奥伯格首次提出这个概念,他写道:“文化休克是由我们失去了所有熟悉的社会交流符号所带来的焦虑引发的。
这些符号包括我们适应日常生活的各种方式:怎样购物,何时回答,何时不回答。
它们可能是言语、姿态、表情、风俗或准则,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的,并且像语言和信仰一样常年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依靠这上百种符号来维持内心的平静,尽管大部分的符号我们并没有意识到。
”文化休克与人们对异文化的了解程度、在异文化中生活时间长短以及文化心态是否开放包容等因素有关,还与人们文化意识的强弱有关。
在幼儿身上,文化休克一般不会出现,因为本民族文化对他而言还很隔膜。
文化休克在成年人身上表现得比较强烈,原来的文化烙印还在,新的文化又在不停打上新的烙印,两种文化夹击的人会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磨合,这一磨合的过程甚至持续终生。
所以,上世纪80年代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有一句台词:②“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去;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去。
”在跨文化传播中,人们因缺乏对异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而下意识地认为别人与自己一样看问题,按照自身文化的价值观、信仰、模式、风俗等去要求别人,当所期望的事实没有发生时就会产生挫败感,从而形成传播障碍。
跨文化传播学者斯道蒂描述了这种认识过程:期望对方与自己一样——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现实与预期落差很大、引起文化冲突——感到愤怒、恐惧——决定退缩。
这种认识误区是造成跨文化传播障碍的重要因素。
跨文化传播学者布·霍尔谈到一个实例:一个加拿大人竞聘日本学校的英语教师职位,他在简历中写上了他担任学生会领导,曾经是运动健将,有很强的文化接受能力等。
《北京人在纽约》作者曹桂林先生接受专访:你要的好生活绝不在美国“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上世纪90年代初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和同名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里的这句话影响了太多中国人。
可以说,对今天拼尽全力想举家移民的中国人来说,更多看到的仍是“天堂”这半句。
但《北京人在纽约》的作者、美籍华人曹桂林先生近两年却更愿意讲述美国不太“nice”(好)的一面。
去年他推出新作《纽约人在北京》,讲述主人公王起明(原型为曹桂林)从纽约回中国发展的故事,并原汁原味揭示出中美两国存在的社会问题。
10月9日,年近七旬的曹先生在北京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说得很干脆,他想告诉那些要移民,想追求好制度、好生活的人说,你想要的生活也许在月亮上,在火星上,但绝对不在美国。
美国的“nice”是压抑出来的环球时报:您说过纽约曾让您“得意狂妄,也曾内外皆伤”,为什么?曹桂林:很多人不太了解美国,赴美旅游一次、两次只能看到美国好的一面:空气好,人有礼貌,生活特“ni ce”……不像我说的那么“恶”。
我接触过一些刚去美国的留学生,他们都很兴奋,特羡慕美国,但毕竟只是生活在校园内。
等他们留在美国,一结婚有孩子,安家立业后就现实多了。
我在美国生活30多年,我的认识是,美国没有什么富人,全是穷人。
我粗略算过,美国人终其一生积累的财富也就是五六十万美元,65岁退休了,房贷还完了,最终就剩个房子,得把房子卖掉才会有这个数。
死后遗产税又扣掉很多,你说亏不亏?如果你不卷进美国的金融制度内,就不知道为什么美国人生存那么艰难,我觉得中国现在要比他们强多了。
美国有很多问题都是解决不了的。
美国金融无监管、无控制。
美国政府是为华尔街服务的,而华尔街那些“混蛋”根本不考虑国家好坏和百姓苦衷,他们就是按合同来。
美国人有优越感,法治完善,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但我觉得,不管是新移民还是老移民,只要卷入美国的齿轮,就可能被碾得粉碎。
【备考2023年】四川省南充市国家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含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0题)1.《北京人在纽约》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那里是天堂;如果你不爱他,那就把他送到纽约,那里是地狱。
”这句话体现( )。
A.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又统一的两方面B.只强调矛盾双方对立,忽视统一C.矛盾双方有主次D.语言上的逻辑矛盾2.治安案件处罚决定的执行程序是治安管理处罚得以实现的()。
A.调查程序B.审查程序C.裁决程序D.法律程序3.10月6日,多所高校学生组织联合发起《学生会、研究生会干部自律公约》的倡议,要求学生干部牢记自己的首要身份是学生,牢记学生会、研究生会工作的本质是(),坚决反对"官”本位思想和作风,彼此互相帮助、平等相待,不追求头衔、不装腔作势。
A.群众工作B.联络工作C.基层工作D.政治工作4.最高人民法院10月10日部署全国法院审判执行工作,提出如期打赢"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战,确保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法定期限内实际执结率达到()。
A.100%B.90%C.80%D.70%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2013年11月25日举行的第六届世界科学论坛上.向中国科学家李象益颁发了( )。
A.科学奖B.卡林加奖C.卡洛斯.J.芬利奖D.贾韦德.胡赛因青年科学家奖6.国家药监局负责人2018年7月22日通报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违法违规生产冻干人用( )疫苗案件有关情况。
国家药监局已责令企业停止生产,收回药品GMP证书,召回尚未使用的( )疫苗。
A.狂犬病B.卡介苗C.百白破三联D.麻疹7.()成功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
A.土地革命B.解放战争C.辛亥革命D.武昌起义8.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及廉思课题组2013年6月8日在北京发布青年蓝皮书《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13)),提出了“拐点一代”的论断。
《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1000字【导语】走过那么多路,看过那么多书,一定有很多感慨和见解,见解写下来就成了读后感。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这是《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经典作品中最广为流传、最深切、最让人沉思的一句经典语句。
这句话被标识在《北京人在纽约》这本书的封面,可见它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心中便悄然升起一个大大问号,难道这句话不矛盾吗?连我小时候都可以写出这样的语句来,难道作者就这水平?可是,在我读完这部小说时,我知道我错了!我懂得这也许是曹桂林先生在美奋斗十多的感想,充分概括了中国第一批赴美淘金的人们在国外生活的事业与情感历程。
在我所知,这部小说还被改为了电视剧版《北京人在纽约》,并且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
的确,这部小说无论是语言方面的功力,还是情感方面的交流都能够深深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共鸣,给人的心灵来一次彻头彻尾的救赎。
从古至今,美国的西方文化传统与中国的东方文化就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是行义的生存,而美国则是利己的主义,由此可见,这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中西方价值观有着巨大的差别,首先体现在人们对金钱的不同认知上。
在踏上美国这片令人向往的国土之前,王起明、郭燕夫妇对人对事都抱着万分的热情,并且是典型的、具有传统观念的中国人,这些传统的思想在他们的脑海中可谓是根深蒂固。
虽然他们也急切需要金钱,但他们仅仅把它当作是一种促进自身事业发展的方法,一种精神有寄托、生活有着落的经济基础。
他们对于金钱甚至一切的美国文化可以说是一概不知。
但从实质上说,金钱文化就代表这美国文化的本质,就像小说曾非常贴切地道出了美国文化的内涵“这就是美国文化,赤裸裸的拜金文化。
”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没钱就意味着失去一切,甚至生命和感情,可以看出金钱在美国已然成为一种文化。
为了充分理解这一点,小说的开头姨妈借钱这事给他们夫妇两上了生动的一刻,让他们初来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就感到世态炎凉、幻想破碎。
北京爱情故事与经典台词八零后的年轻人似乎是一个悲壮的一代,也是幸运的一代。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有一句台词是这样说的:如果你爱一个人,你就送她去美国,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你也送他去美国,因为那里是地狱。
现在八零后的一批优秀青年正在求职与事业发展的道路上艰苦求索,他们为讨老婆,为买房子,买车子,养孩子忙得不可开交。
他们的命运就挂在个体老板的嘴皮子上。
训斥责骂是家常便饭,弄不好就滚蛋。
北京爱情故事的导演、摄制都很精细,看不到与剧情相悖的破绽。
背景及背景音乐,台词,都是精心打造的,与剧情很贴切。
有五首歌曲镶嵌其中,贴切的渲染了剧情的气氛。
加上年轻知名演员陈思成、李晨、杨幂、张歆艺、佟丽娅、莫小棋上阵,剧情还是很有感染力的。
爱情听起来很美好,实践起来却都饱含着辛酸和泪水片头曲《北京、北京》:当我走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我的心似乎从来都不能平静。
除了发动机的轰鸣和电器之音,我似乎听到了它蚀骨般的心跳。
咖啡馆离广场有三个街区,就像霓虹灯到月亮的距离。
人们在挣扎中相互告慰和拥抱,寻找着,追逐着奄奄一息的碎梦。
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离去,我希望人们把我埋在这里。
在这里我能感觉到我的存在,在这里有太多让我眷恋的东西。
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里死去。
我在这里祈祷,我在这里迷惘;我在这里寻找,我在这里失去……从这段片头曲的歌词里,我们体会到年青一代无论漂泊在祖国的哪个城市,他们奔波的都很艰辛。
当看到第十七集到十九集的时候,我感觉这爱情似乎变了味道,因为爱情成了可以卖出和买进的东西。
爱情成了买情与卖情。
北爱告诉人们,有些错不能犯,有些路不能走。
因为错了就一完到底,走进去就永远回不来。
欣赏一下那些让人感兴趣的台词吧程锋的父亲程盛恩与石小猛的对话:(程盛恩)承诺是交易的基础。
(石小猛)程叔太可笑了,在你们有钱人的眼睛里,感情是可以拿来交易的?(程盛恩)这个世上本来就没有什么不可交易的。
1993年流行词:出国热
叶匡政
【期刊名称】《观察与思考》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1993年,一部叫《北京人在纽约》的电视剧火爆一时,将出国热真切地展示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
虽然此前,已悄悄兴起了出国潮,但那还是一些红男绿女的专利,他们或者有钱有权、或者有名望有学历。
出国热真正从轻波微澜演变成沧海巨浪,是从1993年开始的。
【总页数】1页(P54)
【作者】叶匡政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相对零翻译在年度流行词英译中的运用分析--以2013年中国十大流行词英译为例 [J], 徐韬
2.相对零翻译在年度流行词英译中的运用分析--以2013年中国十大流行词英译为例 [J], 徐韬;
3.上海“出国热”降温“回国热”升温 [J], ;
4.汉语网络流行词在线意义建构研究——以百度贴吧中的流行词为例 [J], 尹铂淳;谭亚芳;
5.国内家电业掀起功能瘦身热一键通成流行词 [J], 施业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人在纽约》经典台词
1、你太势力。
是吗?如果我势力的话,就算你说对了,所以我才能生存下来,所以我才用不着回去。
2、美国既不是地狱,也不是天堂,是战场。
3、如果你爱他,请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请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以上就是北京人在纽约的全部内容,如果喜欢,欢迎分先给大家。
4、连你自己都不相信的话,谁会相信你。
5、在美国,只相信一件事情,或是。
6、我变不成美国人,也早就忘了中国人是什么滋味儿了。
7、古人怎么说来着:有便宜不占王八蛋。
8、除了上班,我只属于我丈夫。
每天有八个小时时间和你在一起,足够了。
9、这衣服怎么这么漂亮。
这是我衣服里最难看的,我正想把它扔了。
是很难看,是你把它变得漂亮了。
10、你们美国人就善于把脚迈到中国人家去。
你们中国人也善于把家搬到美国来。
11、你恨的是纽约,我恨的是你。
你为什么不去找我?
忙啊!
忙什么?
生存。
12、越是不在乎,也就越在乎。
13、把衣服穿好,已经够赤裸的了,我不想赤裸的跟你谈。
14、只有成功的人,才配说这种话。
15、我讨厌失败者,我怕沾染上晦气。
16、你说清楚谁是失败者。
我不是失败者,我是厌倦,我讨厌,
我讨厌他妈的纽约,我讨厌他妈的美国,我讨厌这的一切。
17、你要走了吗?
你不是也要走吗。
没有一句告别的话吗?
我不知道是该说再见呢,还是该说永别。
北京人在纽约经典台词《北京人在纽约》是由郑晓龙、冯小刚执导,姜文和王姬主演的第一部境外拍摄剧。
《北京人在纽约》讲述了一批北京人在纽约奋斗与挣扎的生存故事。
本剧已于1994年1月1日上演。
美国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讲是一个遥远陌生的国度,来自大洋彼岸的消息也不相同,有人说那里是天堂,有人说那里是地狱。
转眼间,《北京人在纽约》已经上映18周年了。
可是它好像从来没有从人们的视线里淡出过,只要是有关经典爱情电影的盘点,该部影片必名列其中,这就是经典,它经得住时间的打磨!这就是北京人在纽约经典台词的魅力。
1、你恨的是纽约,我恨的是你。
你为什么不去找我?忙啊!忙什么?生存。
2、越是不在乎,也就越在乎。
3、把衣服穿好,金钱已经够赤裸的了,我不想赤裸的跟你谈。
4、连你自己都不相信的话,谁会相信你。
5、在美国,只相信一件事情,成功或是失败。
6、我变不成美国人,也早就忘了中国人是什么滋味儿了。
7、古人怎么说来着:有便宜不占王八蛋。
8、除了上班时间,我只属于我丈夫。
每天有八个小时时间和你在一起,足够了。
9、这衣服怎么这么漂亮。
这是我衣服里最难看的,我正想把它扔了。
是很难看,是你把它变得漂亮了。
10、你们美国人就善于把脚迈到中国人家去。
你们中国人也善于把家搬到美国来。
11、你要走了吗?你不是也要走吗。
没有一句告别的话吗?我不知道是该说再见呢,还是该说永别。
12、我讨厌失败者,我怕沾染上晦气。
13、你说清楚谁是失败者。
我不是失败者,我是厌倦,我讨厌,我讨厌他妈的纽约,我讨厌他妈的美国,我讨厌这的一切。
14、只有成功的人,才配说这种话。
15、你太势力是吗?如果我势力的话,就算你说对了,所以我才能生存下来,所以我才用不着回去。
16、美国既不是地狱,也不是天堂,是战场。
17、如果你爱他,请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请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总之,在这些北京人在纽约经典台词衬托下,尽管这部片子有相当多的穿帮镜头,但这部投资150万美元的电视剧不仅是当时的大制作,并且,也是部杰作。
北京人在纽约开场白《北京人在纽约》每集开始的第一句话是什么If you love him,send him to New York,for it’s heaven;if you hate him,send him to New York,for it’s hell.”(如果你爱他,送他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送他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北京人在纽约~~~经典台词send him to NY if you love him,cause NY is like heaven.Send him to NY if you hate him,cause it is like hell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这儿是天堂纽约是一座时尚化的大都市,在那里你可以感受到这个世界上最时尚、最顶尖的一切。
爱他,去纽约,是因为在那里他可以寻找到他想要的一切,帮助他实现他的理想。
同样,有最尖端的也就意味着有最底层的,一旦他被金钱诱惑就会失去自我,一旦被潮流淘汰,贫民窟将是他的终结点。
我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这句话只是自己的理解,仅 -考。
至于课文,我想他想说的是我们既要努力领先于世,永不落伍同时也要提醒自己不要被外界迷惑。
一个25岁的姑娘去北京闯荡套用《北京人在纽约》的开场白:如果你爱一个人,把他送到北京,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把他送到北京,因为那里是地狱。
只要努力老天会给你回报。
我是甘肃张掖的柏维亮,我想体验下大学的生活。
那你就到河西学院看看吧!那儿就是大学啊!那就是张掖的唯一的公办大学啊求关于善良的事例1、陈光标经历的故事有“中国首善”之称的企业家陈光标小时候家里特别穷,为了分担家里的贫苦,他挑着水到几里之外的集镇上去卖。
他清楚地记得,尽管使出浑身力气吆喝,“卖水啦,卖水啦,1分钱随便喝可是没有人来买他的水。
就在这时候,一个让陈光标永生不忘的陌生人,走到了水桶前。
如果爱电视剧(共10篇)如果爱电视剧(一): 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这儿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这儿是地狱(1)请你解释一下这种复杂的情感(2)课文表达的情感(《走进纽约》)和这种情感相同吗试说明速度的(30分钟内答好的加分昂、、、、)纽约是一座时尚化的大都市,在那里你可以感受到这个世界上最时尚、最顶尖的一切.爱他,去纽约,是因为在那里他可以寻找到他想要的一切,帮助他实现他的理想.同样,有最尖端的也就意味着有最底层的,一旦他被金钱诱惑就会失去自我,一旦被潮流淘汰,贫民窟将是他的终结点.我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这句话只是自己的理解,仅供产考.至于课文,我想他想说的是我们既要努力领先于世,永不落伍同时也要提醒自己不要被外界迷惑.如果爱电视剧(二): 补充句子,如果爱,请深爱.如果爱,请深爱. 下面还有什么,最好是完整的,有结尾.如果爱,如果爱,如果爱,.如果爱,请深爱如果爱,请珍惜如果爱,请保护如果爱电视剧(三): 如果爱作文当两个人有机会相爱的时候,请一定一定要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日子,不要等到连机会也没有了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无知。
如果爱,请好好爱;若不爱,就请离开。
不要等到没有机会去爱,才想去好好爱。
在浩瀚的宇宙中,在偌大的地球里,在茫茫人海 60多亿人中,两个人能够相遇、相知、相恋,这真的很不容易,两个人在一起是缘分,彼此都应该好好珍惜,好好相爱。
爱情是美丽的传奇故事,它见不得:不相信、不理解、不宽容。
爱情是美丽的,神奇的、快乐的、伤感的如果爱,请,认真爱;如果不爱,请不要,伤害。
初一:小夕如果爱电视剧(四): 如果爱请深爱,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爱是无偿的付出,是心甘情愿的帮助,是彼此心灵的感应,既然选择了爱,就要真诚的对待它,珍惜它,在他(她)困难时予以支持,失败时与以鼓励,在他(她)开心时,一起快乐,悲伤时给他(她)安慰.而不是在拥有时无视它的存在,而在失去后才知道后悔莫及.爱一个人就要他(她)永远幸福,做他(她)永远的避风港,保护他(她),哪怕一丁点的伤害.真正的爱一个人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一次深情的拥抱,一个深深的吻,一句不变的誓言,一件不退色的信物……这一切在真爱面前时索而无味,暗而无光的. 爱一个人最为重要的是尊重他(她)自己独立的时间和空间,让他(她)全身心的把精力投入到为自己的理想事业的奋斗中去,并督促他(她)充分利用好,完全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在彼此相处短暂的空间里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同甘共苦,为彼此的理想事业添砖加瓦,为共同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奋斗..如果爱电视剧(五): 英语拼写:“如果爱,请深爱”be serious once you loved如果爱电视剧(六): 如果爱.请深爱.如何翻译If love,then love deeply或者If love,pleaes love deeply如果爱电视剧(七): 如何理解“如果爱、请深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如果爱电视剧】如果你爱着他,就深爱着他,不要把他看得很淡【如果爱电视剧】如果爱电视剧(八): 生活就是一部电视剧作文,这句话说得特别有道理,非常好!每个人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有些人过得十分困难,十分贫寒,有些人却过得十分富有,十分繁华,但他们每个人都同样拥有生活中不平凡的酸甜苦辣,这些有时让人刻目惊心,也有时让人兴高采烈,也有时让人觉得没什么,但是,这些酸甜苦辣也有时会在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回忆。
心平气和和气生财解析过“旅游病”和“生活方式病”,再说说“社会心态病” 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片首有一句引言:“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香港,其实也适用这句名言。
对于那些超越了“旅游病”和“生活方式病”的游客来说,香港是自由行和购物的天堂。
对于很多盲目贪图便宜的旅客,则常常堕入强制购物之类的陷阱,这时的香港无疑是旅行者的地狱。
此类恶性事件在最近几年越来越频繁地发生,是有深刻而必然的社会发展原因的。
一方面,现在被“强制购物”的很多商品,早年间还是抢手货,至少是稀罕物,是可以被带回内地当做礼品的,游客也就不那么较真儿了。
现而今随着内地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消费品极其丰富,再这样“强制购物”,游客肯定有意见。
另一方面,内地游客腰包日渐饱满,消费的要求和眼界日益提高,与此同时捍卫自身权益的自信心和法律维权意识也迅速增强。
于是,“强制购物”作为一种过时的消费行为,已经不能给他们带来“逛商场”的快乐了,也更容易招致他们“不平则鸣”的反弹。
此消彼涨,作为内地游客和消费者的对立面,香港的商家和服务者既想通过自己的服务赚钱,又难以适应如此迅速逆转的落差,无法摆正自己的心态,就难免在服务中暴露病态。
其实,香港人的服务意识是很到位了,只不过原本他们一直是把这种杰出的服务用于欧美日韩之类老牌殖民者和发达国家游客身上,对于内地游客则不自觉地流露出居高临下的目光与姿态。
可是短短十余年,原本被他们不屑的内地游客突然成了他们旅游业的最重要客源和收入来源,一时摆脱不了“洋奴”心态的“阿蓉”和“阿珍”们便心理扭曲起来,并进而不恰当地爆发。
“阿蓉”和“阿珍”们爆发的不恰当,还表现在她们低能的意见表达方式上。
我们在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当她们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时,不是采取积极的沟通方式打动游客,而是恶语相向加以诅咒。
譬如“阿珍”的名言:“我给你吃给你住,但是你们不付出,你这辈子不还,下辈子还是要还出来”和“阿蓉”的最新语录:“你来香港几天不开心,全年也不会开心。
《北京人在纽约》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相信许多人对大城市都有这样一种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
有一篇文章谈到这种情绪,作者说“对纽约的爱与恨成了一个不断交替变化着的情绪问题。
这种情绪的变化常常发生在同一天。
这个地方经常使人恼怒,有时也让人振奋。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取得不可或缺的经验的城市。
住在这儿,人们可以放心,一定能持续地面向生活。
”1
美国作家德莱塞的小说《嘉莉妹妹》是大学生必读的经典,其中描述城市对年轻人的消极影响的著名段落常常出现在国内翻译教材中,“当一个18岁的女孩远离家门时,往往会有两种结局,或是碰到相助的人使她生活好起来,或是接触行行色色的道德观念,然后变得堕落。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根本不可能不受影响。
或是变好,或是变坏。
大城市具有自身种种诱人的花招,并不亚于那些教人学坏的男男女女,当然人比社会微小得多,也更富于人情味。
那些最有修养的人能用激情让人上当,其力量是巨大的。
闪耀的灯光和讨好挑情的追求目光一样也具有效应。
纯洁自然的心灵一半都是由超人类的力量所达到的。
喧闹的城市,沸腾的生活,鳞次栉比的楼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那受惊的感受。
身边没有一个商量的人为她指点,又有什么谬误不能进入这毫无警惕的耳朵里呢?不知事情的真相,美丽就像音乐一样会使头脑简单的人放松警惕,无力抵抗,然后堕落。
”2
这样的城市论述不由得令人想起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说过的话:“城市就像梦想一样,是由渴望和恐惧组成的。
”3作为在农村出生和成长,后来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笔者对城市也有着割舍不断的复杂情感。
城市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从离开家乡到县城读书起就一直向往到更大的城市去,先后在古都洛阳、上海求学,后来在武汉工作,也曾因公前往过首尔、东京和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一方面享受城市生活的高效、便利,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生活的快节奏、高强度、以及人际关系的淡漠等往往让人怀念农村和小城镇的归属感和亲密感,留恋悠闲、自由的田园生活。
大城市是现代世界的象征,当今世界有数十亿人生活在城市中,城市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而且影响人们的世界观。
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当然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向往的机会之窗,是社交的天堂,是创造性的中心。
最优秀的东西无论是大学、建筑、产品、餐馆、广告公司都在城市里。
人们来到城市往往是追求一种新的生活体验,它与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上学、工作、创业、交友、或纯粹的冒险。
与城市的遭遇哪怕几天也好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变化,甚至成为人生的转折点。
不管我们生活在大城市还是在农村或小城镇,城市都是无法回避的存在,它因为促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可能去过不少地方,也渴望到世界著名的大都市游玩。
自己所在的城市或自己熟悉的城市与其他城市有什么不同吗?城市有没有独特的精神呢?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清华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贝淡宁和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艾维纳?德夏里特合著的《城市的精神》考察了世界著名的九个城市及其各自独特的精神在政治、文化和经济生活中的体现。
这些城市都各有特点,最明显的体现在建筑、历史、产业构成、人口结构、地理环境等方面,既有如耶路撒冷、牛津等有高度专业性的城市,也有更加多元化的大都市巴黎、纽约等。
作者提出的核心观点是重新发现城市的精神是哲学和社会学的重大任务,强调一个城市具有能够和愿意承受全球化压力的独特精神的重要性。
全球化有积极的一面,即开放性和宽
容性,但是它可能造成文化趋同的同质化倾向。
他们提出了一个与爱国主义不同的新词“爱城主义”(civicism)。
众所周知,归属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但民族主义往往有很强的破坏性。
与拥有军队的国家不同,城市在强调独特性或在与其他城市竞争时不至于发动战争。
市民对城市精神的自豪感将有助于激发认同感,有助于抑制民族主义情绪的泛滥。
对都市规划者、市议员或者感兴趣的公民来说,他们最关心的可能是如何找到城市的独特精神呢?作者认为,这取决于城市的具体情况和现有资源。
如果一个城市贫穷,人们被剥夺了最基本的物质需要,那么,城市的首要任务就是摆脱贫困,让人民有基本的医疗保障,不至于营养不良,而不是奢谈独特的城市精神。
以煤炭为主的城市就难以倡导环境保护方面的价值观,西班牙萧条的工业城市比尔巴鄂因为漂亮的博物馆而逐渐成为艺术界的圣城。
两位作者都是研究政治哲学的教授,但他们的这本书不像常见的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而是采用对话体和自传体的风格,文笔轻松随意,读起来引人入胜。
他们对这九个城市都非常熟悉,不仅进行了历史研究而且花时间实地考察了这些城市,时而悠闲地散步,时而与当地居民交谈。
他们对城市精神的诠释不仅依靠追溯城市的历史,而且利用小说、诗歌、传记、旅游指南、建筑标记、以及个人的独特体验和眼光。
对那些居住在大城市或者对这些城市很熟悉的读者来说,作者富于启发性的精彩描述想必会激发我们用全新的眼光来认识这些城市的热情,说不定还能找到令人惊喜的意外发现。
而对于暂时还没有机会去,渴望未来前往旅游的城市的读者来说,本书可能为我们带来先睹这些世界名城的快感。
书中的有些细节也很有意思,如在纽约一章中,作者问为什么纽约公共场所看不到孩子?那是因为孩子根本无法在街上走路,满眼看到的都是步履匆匆的人腿。
柏林是个宽容和开放的城市,众多建筑都是用玻璃建成的,象征着透明和开放,这与纳粹时代相反。
书中还有阐释气候对城市的影响的具体事例。
中文读者或许对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的城市非常感兴趣。
本书的作者之一贝淡宁教授在中国生活和工作,北京、香港和新加坡等章节都有让中文读者感到亲切的内容。
比如,他说亚洲城市应该从孔子那里汲取灵感,用儒家的道德礼仪而不是严酷的法律治国,追求和谐社会以及和而不同的政治理想,香港就是这样的城市。
除了在清华任教外,他还在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有记者请他比较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的异同。
他说中国的城市很不幸,1949年后的前30年采用苏联式的现代化,后30年采用美国式的现代化,而且保留了两者最糟糕的部分。
北京作为毛泽东选定的首都,是政治权力的中心,北京人的民族主义观念也更强烈些。
上海人则有强烈的都市自豪感,但有时候瞧不起其他地方的人,有时候表现出崇拜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的倾向。
他说在上海街头用中文向人问路,得到的却是英语回答,在北京就不可能这样。
针对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城市面貌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的倾向,他建议城市发扬自己的文化遗产,如孔子的故乡曲阜就可以利用独特的优势推广儒家文化。
不过,作者的有些观点也受到挑战。
有人用31英尺高的孔子铜像在天安门广场竖立了几个月就被移走的事实质疑贝淡宁的北京将出现儒家统治的预测。
再如,若说北京是政治权力中心,其他城市如华盛顿或堪培拉也是如此,北京作为权力中心不仅仅是城市的因素而且与共产主义国家体制有关。
再比如,纽约当然是世界金融和媒体的中心,但这种抱负并不一定体现在纽约人的生活中,大部分纽约居民并非世界领袖而是老师、医生、郊区中产阶级、店员、退休者或卡车司机、家庭妇女等,他们有领导世界的抱负吗?未必如此。
1
我们相信读者并不会因为本书有引起争议的观点就否定它的价值。
在国内很多城市因为热衷于评选“城市精神”而引起巨大争议和讨论的时刻,在有些城市准备斥资千亿建造仿古新城的时刻2,在不少城市因为拆迁而引发各种人间惨剧的时刻,这本《城市的精神》或许有助于我们把“城市精神”的讨论引向深入,思考城市精神的实质到底是什么。
正如知名网友宋石男所说,“真正的城市精神,一定是自治、自由与自我的。
它不是宏大叙事的行政精神,而是自下而上的市民精神。
什么时候我们能有不再一致通过的价格听证会,有安全的校车,有不被强拆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有完备的排水系统,有各种自治组织,这时,我们才好意思谈论城市精神。
”3
让我们每个人都尽力把自己所在的城市变成“真正伟大的城市,能够让人活着并且活得更好的城市。
”4
注:本文是作者为重庆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的《城市的精神》写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