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基础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12
校考色彩知识点总结一、色彩基础知识1. 色彩的基本属性色彩是由可见光波长的不同来决定的,主要包括色相、明度和饱和度三个基本属性。
色相是通过光的波长决定的,包括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基本颜色;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有浅色和深色之分;饱和度表示色彩的纯度,越高则色彩越纯。
2. 色彩关系色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的关系。
常见的色彩关系有对比色、互补色、类似色、冷暖色、色彩明度对比等。
3. 色彩心理学人们在接触色彩时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和联想,这种现象被称为色彩心理学。
不同的色彩能够引起人们不同的情感和心理反应,比如红色会让人产生热烈、积极的情感,蓝色则会让人感到清凉、安静。
二、色彩的应用1. 色彩搭配在视觉设计和艺术创作中,色彩的搭配是十分重要的。
良好的色彩搭配能够产生和谐的视觉效果,而不合理的搭配则会让人感到不适。
常见的色彩搭配方法有单色调搭配、对比色搭配、三角色搭配等。
2. 色彩运用色彩不仅可以用来表现物体的本来色彩,还可以利用对比、协调等手法进行调和,以达到丰富表现的目的。
同时,在设计和艺术创作中,色彩还可以用来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三、色彩的应用实例1. 建筑与色彩在建筑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可以丰富建筑物的外观形象,在不同的环境和文化背景下,色彩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比如在热带地区,亮丽的色彩可以让建筑更具活力和欢乐感;在寒冷的地区,深沉的色彩则更符合气候环境。
2. 广告与色彩广告中的色彩设计十分重要,可以通过色彩的搭配和运用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增强广告的宣传效果。
比如在销售季节,使用暖色调可以让观众感到温暖,增加购买的欲望;而在清新的季节,使用冷色调则会更具清凉感。
3. 服装与色彩服装设计中色彩的搭配和应用同样重要,不同色彩的搭配可以体现不同的风格和氛围。
比如在时尚领域中,暖色调可以增加衣服的气质与个性,冷色调则更具时尚感和清新感。
四、色彩的文化意义1. 色彩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比如在中国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和吉祥,黄色则代表财富和权力。
1. 色彩感知色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元素,人们通过色彩感知世界,表达情感。
色彩可以分为无彩色和有彩色两大类。
无彩色指白色、黑色和各种深浅不一的灰色,而有彩色则包括红、橙、黄、绿、青、蓝、紫等。
人们对色彩的感知和感受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文化、个人经验、心理状态等。
2. 色彩混合色彩混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以获得新的颜色的过程。
色彩混合有两种基本原理:加色混合和减色混合。
加色混合是指通过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的不同比例叠加来混合颜色,而减色混合则是通过黄色、品红色和青色三种基本颜色的不同比例叠加来混合颜色。
在色彩混合过程中,颜色的亮度、饱和度和色调都会发生变化。
3. 色彩对比色彩对比是指将两种或多种颜色放在一起,比较其视觉效果的过程。
色彩对比可以产生鲜明的视觉感受,如颜色和明度的对比可以使色彩更加鲜艳,色相和灰度的对比可以增强色彩的层次感,不同色彩之间的对比则可以产生冷暖、轻重等感觉。
4. 色彩调和色彩调和是指将两种或多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以获得一种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的过程。
色彩调和可以通过颜色调和和氛围调和来实现。
颜色调和是通过调整色彩的亮度、饱和度和色调来使颜色和谐,而氛围调和则是通过整体色彩的搭配和布局来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
5. 色彩心理色彩心理是指色彩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不同的颜色会引发不同的心理反应,如红色可以让人感到兴奋、热情,蓝色则可以让人感到平静、安详。
形状也是影响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如圆形可以让人感到柔和、舒适,而三角形则可以让人感到尖锐、紧张。
在色彩设计中,设计师应充分考虑色彩心理的影响,以创造出符合人们心理需求的作品。
6. 色彩模式色彩模式是指计算机中用于表示颜色的标准方式。
最常见的色彩模式有RGB、CMYK和Lab 等。
RGB模式是一种加色混合模式,它将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不同比例地混合在一起,以得到各种颜色。
CMYK模式是一种减色混合模式,它将黄色、品红色和青色三种基本颜色不同比例地混合在一起,以得到各种颜色。
色彩基础必学知识点1. 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饱和度。
- 色相:指色彩的名称,如红色、蓝色、黄色等。
- 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明度较高的颜色称为亮色,明度较低的颜色称为暗色。
- 饱和度:指颜色的纯度,饱和度较高的颜色称为鲜艳色,饱和度较低的颜色称为灰色。
2. 色彩的主要分类:- 基本色:红、蓝、黄,是色彩立体空间的三个基准点。
- 次要色:由相邻两个基本色混合而成,如橙、绿、紫。
- 范围色:介于基本色和次要色之间的色彩,例如青色、品红色。
- 冷暖色:冷色调的颜色偏向蓝色和绿色,如冷蓝、冷绿;暖色调的颜色偏向红色和黄色,如暖红、暖黄。
3. 色彩的应用原理:- 色彩搭配原理:基于色彩的互补、对比、相似、同色相邻、同色相对等原则,进行色彩的组合和搭配,以达到表达特定情感或实现特定效果的目的。
- 色彩心理学:研究色彩对人们心理和情感产生的影响,不同颜色能够引起人们不同的情绪和反应,比如红色引起激动和兴奋,蓝色引起冷静和沉稳等。
- 色彩模式和色彩空间:常用的色彩模式有RGB模式、CMYK模式、HSV模式等,色彩空间包括色彩立体空间(L*a*b*C*h*)和色彩圆形空间(RGB亮度空间、HSV圆柱空间)等。
4. 色彩的文化和象征意义:- 不同文化对颜色的理解和象征意义可能存在差异,如红色在中国象征喜庆和幸福,而在西方文化中可能象征危险和警告。
- 色彩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红色在标志设计中常用于表示力量和活力,蓝色常用于表示稳定和可靠性。
总之,色彩基础知识对于美术、设计、广告等领域的从业人员尤为重要,掌握色彩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原理,能够有助于创造出更具表现力和吸引力的作品。
色彩知识,色彩的基础知识一、色彩分类:1.无彩色系无彩色系是指黑和白,以及各种纯灰色。
试将纯黑逐渐加白,使其由黑、深灰、中灰、浅灰直到纯白,分为11个阶梯,成为明度渐变。
从最亮的白色开始,依次为白、亮灰、浅灰、亮中灰、中灰、灰、暗灰、黑灰、黑等。
2.有彩色系无彩色有明有暗,表现为白、黑,也称色调。
有彩色表现很复杂,但可以用三组值来确认。
其一是彩调,也就是色相;其二是明暗,也就是明度和亮度;其三是色强,也就是纯度和彩度,这就是色彩的三个属性。
3.特别色在实际运用中,还有一类色彩在使用时的效果不同于以上两种色彩,具有特殊性,被称为特别色,比如金色、银色、荧光色。
此类色彩的提出,是为了适应现代设计和印刷的发展,丰富设计师的表现方式和设计效果。
二、色彩分析理解和运用色彩,必须掌握进行色彩归纳整理的原则和方法。
其中最主要的是掌握色彩的属性。
1.色相色相是有彩色的一种属性,是指色彩的相貌,确切的说是以波长来划分色光的相貌。
12基本色相,按照光谱顺序依次分为:红、橙红、黄橙、黄、黄绿、绿、绿蓝、蓝绿、蓝、蓝紫、紫、红紫。
2.明度明度是指色彩的光亮程度,所有的色彩都具有自己的光亮。
其中,亮色被称为高明度,暗色被称为低明度。
无彩色中明度最高的是白色,明度最低的是黑色,其中的灰色按照顺序,明度依次降低。
在表现上,明度越高的色彩,月给人一种轻、淡、薄的感觉。
明度越低的色彩,越给人一种重、浓、厚的感觉。
3.纯度纯度用来表现色彩的鲜艳和深浅程度,也就是说,纯度是指深色、单色等色彩鲜艳度的判断指数。
随着纯度降低,就会变换为黯淡的,没有色相的色彩。
纯度降到最低时就会失去色相,变为无彩色。
同一色相的色彩,不掺杂白色或黑色,则被称为纯色。
在纯度中加入不同明度的无彩色,会出现不同的纯度。
在七色中除了各有各自的最高纯度外,它们之间也有纯度高低之分。
红色纯度最高,而青绿色纯度最低。
4.色调色调是色相饱和度、纯度之间的关系,表现色彩程度。
色彩的基础知识要理解和运用色彩,必须掌握进行色彩归纳整理的原则和方法。
而其中最主要的是掌握色彩的属性。
色彩,可分为无彩色和有彩色两大类。
前者如黑、白。
灰,后者如红、黄.蓝等七彩。
有彩色就是具备光谱上的某种或某些色相,统称为彩调。
与此相反,无彩色就没有彩调。
无彩色有明有暗,表现为白、黑,也称色调。
有彩色表现很复杂,但可以用三组特微值来确定。
其一是彩调,也就是色相;其二是明暗,也就是明度;其三是色强,也就是纯度、彩度。
明度、彩度确定色彩的状态。
称为色彩的三属性。
明度和色相合并为二线的色状态,称为色调。
有些人把明度理解为色调,这是不全面的。
明度在无彩色中,明度最高的色为白色,明度最低的色为黑色,中间存在一个从亮到暗的灰色系列。
在有彩色中,任何一种纯度色都有着自己的明度特征。
例如,黄色为明度最高的色,处于光谱的中心位置,紫色是明度最低的色,处于光谱的边缘,一个彩色物体表面的光反射率越大,对视觉刺激的程度越大,看上去就越亮,这一颜色的明度就越高。
明度在三要素中具较强的独立性,它可以不带任何色相的特征而通过黑白灰的关系单独呈现出来。
色相与纯度则必须依赖一定的明暗才能显现,色彩一旦发生,明暗关系就会同时出现,在我们进行一幅素描的过程中,需要把对象的有彩色关系抽象为明暗色调,这就需要有对明暗的敏锐判断力。
我们可以把这种抽象出来的明度关系看做色彩的骨骼,它是色彩结构的关键。
色相色相指的是色彩的相貌。
在可见光谱上,人的视觉能感受到红、橙、黄、绿、蓝、紫这些不同特征的色彩,人们给这些可以相互区别的色定出名称,当我们称呼到其中某一色的名称时,就会有一个特定的色彩印象,这就是色相的概念。
正是由于色彩具有这种具体相貌的特征,我们才能感受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如果说明度是色彩隐秘的骨骼,色相就很像色彩外表的华美肌肤。
色相体现着色彩外向的性格,是色彩的灵魂。
在可见光谱中,红、橙、黄、绿、蓝、紫每一种色相都有自己的波长与频率,它们从短到长按顺序列,就像音乐中纯度纯度指的是色彩的鲜艳程度,它取决于一处颜色的波长单一程度。
我们的视觉能辨认出的有色相感的色,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鲜艳度,比如绿色,当它混入了白色时,虽然仍旧具有绿色相的特征,但它的鲜艳度降低了,明度提高了,成为淡绿色;当它混入黑色时,鲜艳度了降低了,明度变暗了,成为暗绿色;当混入与绿色明度相似的中性灰时,它的明度没有改变,纯度降低了,成为灰绿色。
不同的色相不但明度不等,纯度也不相等,例如纯度最高的色是红色,黄色纯度也较高,但绿色就不同了,它的纯度几乎才达到红色的一半左右。
在人的视觉中所能感受的色彩范围内,绝大部分是非高纯度的色,也就是说,大量都是含灰的色,有了纯度的变化,才使色彩显得极其丰富。
纯度体现了色彩内向的品格。
同一个色相,即使纯度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也会立即带来色彩性格的变化。
什么是“三原色”和“三补色”,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得到大自然中人的视觉所能感受的任何一种色彩,但红、绿、蓝三种色光本身却不能由任何其它色光混合产生。
所以,红、绿、蓝三种色光是组成各种色彩的基本成分,称为“三原色”。
这三个原色的光波,在可见光谱中,各约占三分之一。
三个原色光,或其中两个原色光以等量增加,就可得到其它任何一种色光,其规律如下:红光+绿光=黄光1红光+蓝光=品红光2绿光+蓝光=青光3红光+绿光+蓝光=白光4根据上述色光叠加的规律,若以1、2、3三式分别代入4式,可得:蓝光+黄光=白光绿光+品红光=白光红光+青光=白光凡按适当比例相叠加而能产生白光的两种色光,或者按适当比例混合而能产生黑色或灰色的两种颜色的染料,都互为补色。
与蓝、绿、红三原色互为补色的黄、品红、青三色通常称为“三补色”。
这三个补色在可见光谱中,各约占1/3。
“三原色”和“三补色”原理是彩色感光材料料设计和制造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彩色印放中校色的理论依据。
光源色光源色即光源的本色。
不同的光源色相是不同的,例如以白炽色为主的太阳光、淡黄色的电灯光、青白色的荧光灯等。
自然界呈现各种色彩皆是由于光的作用,不同光源照射下的物象的色彩效果也不一样,物象受光部的色彩通常是光源色和固有色的间色。
例如,在白色日光的照射下,白色表面几乎反射全部光线,黑色表面几乎吸收全部光线,因此会呈现出白、黑不同的物体色。
蓝色表面吸收日光中蓝以外的其他色光而反射蓝色光。
当投照光由白色变为单色光时,情况就不同了,例如,同样是白色的表面,用绿光照射的时候因为只有一处绿色光可以反射,因此就会呈现绿的色彩,而红色表面由于没有红光可以反射,而把绿色的投照光吸收掉,因此呈现偏黑的颜色。
固有色固有色,通常是指物体在正常的白色日光下所呈现的色彩特征,由于它最具有普遍性,在我们的知觉中便形成了对某一物体的色彩形象的概念。
这是一种相对的色彩概念,然而,从实际方面来看,即使日光也是在不停地变化中,何况任何物体的色彩不仅受到投照光的影响,还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各种反射光的影响。
所以物体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强调表现自然色彩的印象派画家,反对以固有色的概念表现画面,他们认为色彩瞬息都在变化,必须从自然中观察、捕捉,才能画出真实的色彩气氛。
但即使如此,固有色的概念仍旧不能被排除,因为我们在生活中,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来自以往经验中的色彩印象来表达某一物体的色彩特征。
即使在绘画中,固有色也具有很大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性的表现价值,当画面的色彩以固有色的关系存在时,往往给人以现实主义的印象。
而固有色的印象被抽象出来使用时,会具有象征的含义,如绿色是青草、庄稼和树叶的色彩,因此它常常被作为和平的象征用在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设计中。
在具体的实用设计中,例如一个柠檬水果罐头的包装上,我们更是需要在柠檬的形象上加强它的固有色特征,以引起顾客对柠檬味道的联想,并产生获得它的欲望。
环境色环境色即影响物象的环境色。
我们所描绘的物象,总是处在一个具体的环境之中,如车间、田野……。
在车间里,周围有墙壁、地板和机器设备等;在田野里,有土地、庄稼和树木等等,它们皆有各自的颜色,组合成各种各样的色彩,这种周围环境的色彩称之为环境色。
关于绘画风景的一些总结1晨,早晨在太阳未出之前,大地刚从黑暗中醒来,由于露水和雾气较重,整个对象显得较为偏冷,朦胧。
太阳出来以后,景物的受光部分偏浅的玫瑰色、淡黄一类的暖色,背光部分相对偏紫,蓝绿一类冷色。
2傍晚,夕阳西下,全部的山川河流被抹上一层金黄,景物的受光部分为淡的橘红,橘黄色,天空则常呈现亮的黄紫灰、黄绿灰一类的补色,落日后,所有景物逐渐变成紫青色,蓝黑色,直至夜幕降临。
3晴天,阳光的映射下,景物的形体和轮廓变的清楚、明确。
光线越强,物体的反光越明显。
早、中、晚的阳光是有差别的,清晨的阳光在上午10点左右,与下午4点以后的阳光偏暖,中午呈亮白色,反光强烈。
影子偏蓝紫色,色调主要倾向是黄白色或亮黄色。
4阴天,由于阴天没有阳光的照射,光源呈散射光,景物的受光面偏银灰、蓝灰一类的冷色,而背光与立面色度较重,多呈紫褐、褐绿、赭绿等一类暖色,反光不明显。
5雪景,地面,树林,山岭上的雪色彩特别亮,天空往往处于中间色阶,如有阳光时雪的受光亮而暖,投影由于受天光影响带一点兰色,画雪时,尽量画出它的体积感和松软性。
其他地方色彩注意事项:山,远山要画的概括,简练,中,近要依据山的起伏,形态等特点画。
画山时要注意符合自然规律,注意裁减和取舍。
有阳光照射时山一般是受光暖,背光冷。
石,要注意表现体积的感觉,受光面呈亮的冷色,背光成赭褐,紫褐等一类的暖色。
树,树的色彩主要以普蓝、群青、橘黄、淡黄调出各异的绿。
受光面以粉绿,紫罗兰,钴蓝。
湖蓝与其他颜色调和后所组成。
水,一般要表现静态水和动态水,可以依靠笔触的不同来区别。
水往往受天光的影响,波浪暗部色彩偏暖,上午或下午阳光侧射时,水面倾向较深的蓝紫色,中午偏蓝灰色。
天,天空不要画的平涂一样,应该有变化,要表现出高深的空间感,有时上部颜色深,下部颜色浅,有时上部颜色浅,下部颜色深,不能平涂成一样,但差别不是太大。
云,画云时要注意表现云与天空的关系,云有厚、薄、大、小、虚、实之分。
房,在画房屋时,要注意房屋的比例结构和透视关系,以及整体的协调关系。
总之,在画景物时尽量颜色不要太单一,不如树是绿的,不要平涂成一样,树有受光和背光,受光面可能是黄绿,背光可能是绿里有蓝紫的深色,还有介于受光和背光的固有色,是树的本色,从这些再细分,树的枝杈呀,有的地方的叶子稀少有的繁茂,色彩尽量在不脱离主色调绿的基础上丰富一些,比如粉绿,淡绿,黄绿,青色,土黄,翠绿,蓝紫色,等等。
最后,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事物的投影,就是影子,在一副画面里是非常重要的,有时画面有些飘的感觉,加上深色的投影就可以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和纵深感。
任何事物都有亮部,暗部,明暗交界线,反光和投影。
抓住这这几点再注意色彩的运用就可以画出好的风景画了。
物体在光线照射下的规律:亮部色=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中间色=固有色+光源色暗部色=固有色+环境色2006-4-1 16:01双儿版主UID 713精华18等级: 20 - 已有大成HP(生命值): 60 / 494MP(魔力值): 169 / 1628EXP(经验值): 79 %积分1932发帖507注册2005-12-9来自山东济南状态离线#2 色彩功能功能的概念功,包含着力与艺;能,则可解释为能力,能量或效能。
功能一词可作作用、能量来解释。
色彩的功能是指色彩对眼睛及心理的作用,具体一点说,包括眼睛对它们的明度.色相.纯度.对比刺激作用,和心理留下的影响、象征意义及感情影响。
色彩依明度、色相、彩度、冷暖而千变万化,而色彩间的对比调和效果更加千变万化。
同一色彩及同一对比的调和效果,均可能有多种功能;多种色彩及多种对比的调和效果,亦可能有极为相近的功能。
为了更恰如其分地应用色彩及其对比的调和效果,使之与形象的塑造,表现与美化统一,使形象的外表与内在统一,使作品的色彩与内容、气氛、感情等表现要求统一,使配色与改善视觉效能的实际需求统一;使色彩的表现力、视觉作用及心理影响最充分地发挥出来,给人的眼睛与心灵以充分的愉快、刺激和美的享受,必须对色彩的功能作深入地研究。
但是,要逐一地研究数以千计的色彩功能,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只要研究一些最基本的色彩就可以了。
基本色功能红色在可见光谱中红色光波最长,处于可见长波的极限附近,它容易引起注意、兴奋、激动、紧张,但眼睛不适应红色光色光的刺激,可它善于分辨红色光波的细微变化。
因此红色光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严重的时候还会给人造成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
红色光由于波长最长,穿透空气时形成的折射角度最小,在空气中轴射的直线距较远,在视网膜上成象的位置最深,给视觉以逼近的扩张感,被称为前进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