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心理学规律
- 格式:docx
- 大小:21.57 KB
- 文档页数:3
十大规律解释
以下是十大规律的解释:
1. 阴阳根本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可以分为阴性物质和阳性物质。
阴性物质和阳性物质各有三大特征。
2. 五行生克制化律:描述五行元素之间的关系,包括相生、相克和制化。
3. 天人合一律:指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强调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
4. 中成极反律: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5. 因果律:指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一个事件(因)必然导致另一个事件(果)发生。
6. 大道自然律:指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不受外界干预。
7. 宇宙自控调谐律: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在自我调节和控制,以达到和谐的状态。
8. 质量互变律: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质和量的变化。
9. 蛹动螺旋律:描述事物发展的轨迹,如同蛹动螺旋转一样,呈现出特定的规律。
10. 位序规律:指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位置和顺序,遵循一定的规律和规则。
以上是对十大规律的解释,这些规律是宇宙万事万物内在机制、运行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心理学十大经典规律: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环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晕轮效应是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
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作用,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
而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2、心理学十大经典规律:破窗效应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
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
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破窗效应(英语: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
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3、心理学十大经典规律:鸟笼逻辑鸟笼逻辑被认为是人类无法抗拒的10种心理之一,是由一个心理学故事引出的效应。
挂一个美丽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之处,过不了几天,主人必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因为这比无休无止的解释和说明要轻易得多。
班主任必须懂得10条心理学规律班主任必须了解心理学的10条规则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移动”的艺术.如果你不能把自己的工作放在孩子的心上,那么教育的效果往往是苍白无力的.因此,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规律”的积极或消极影响,以避免利益的方式发挥作用,从而科学地引导儿童成为他们的理想.人中的龙,人中的凤凰!心理定律1:罗森塔尔效应着名的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组老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告诉A组育种者,这组小鼠非常聪明.与此同时,B组的饲养员被告知他的一群老鼠有智力.几个月后,教授通过迷宫对两组小鼠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A组小鼠比B组小鼠更聪明.他们能够走出迷宫,先找到食物.罗森塔尔教授受到启发,他认为这种影响也会发生在人身上?他来到一所普通的中学,在课堂上随便走路.然后他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并告诉他们的老师,这些学生非常聪明聪明.过了一会儿,教授再次来到中学,奇迹再次发生.他选择的学生真的成了班上最好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正是“提示”的神奇力量正在发挥作用.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会接受这种或那种心理暗示.这些提示是积极的和消极的.母亲是孩子最喜欢,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也是一个给予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负面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它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影响他的心理健康.相反,如果母亲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和积极的肯定,可以通过眼睛的期望,微笑的微笑和鼓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脏,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我提升,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就有多大!心理法则2:超限效应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曾经在教堂里给牧师做过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感动了人们并准备捐款. 10分钟后,牧师还没说完.他很不耐烦,决定只捐出一些改变.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说完,所以他决定不捐1美分.当牧师最终结束他冗长的演讲并开始筹款时,马克吐温不仅没有捐钱,而且还因为他的愤怒而从盘子里偷走了2元钱.这种过于刺激,过于强烈,太长时间无法行动,引起心理上的不耐烦或抵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为“超限效应”.家庭教育经常发生超支效应.例如,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会对一件事做出同样的批评,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这样孩子就会因内疚而烦躁不安甚至厌恶. “即时”,将会有叛逆的心理和行为,“我想要像这样”.可以看出,母亲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制,应该让孩子犯错,只批评一次.如果你不得不再次批评,那么你不应该简单地重复它.你必须改变自己的观点并改变主意.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不会感到同样的错误被耽搁,疲倦和反叛的心理将会减少.心理法3:Desi效应心理学家德西曾经讲过一个寓言:一群孩子正在一位老人面前大喊大叫.几天后,这位老人无法忍受.所以,他出来给每个孩子10美分,并对他们说:'你让这个地方非常活泼.我觉得我还年轻.我谢谢你这笔钱. “孩子们很开心,他们第二天仍然会来,他们总是在玩耍.老人再次出来给每个孩子5美分. 5美分是可以的,孩子仍然幸福地离开了.在第三天,老人给每个孩子只有2美分.孩子们都很生气. “每天只有2美分,我不知道我们有多难!“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在动机“为自己的幸福而玩”变成了一种外在的动机,可以操纵美分的外部因素,因此它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Desi效应出现在生活中.例如,父母经常对他们的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获得100分,你将获得100美元的奖励','如果你能进入前5名,你将获得一个新玩具奖励'等等.父母可能没有想到这种不正当的奖励机制会降低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学习情感和兴趣,增加学习动机,帮助孩子学习学习的快乐.家长的奖励可以是有助于学习的东西,例如书籍和学习工具,而且与学习无关的一些奖励是最好的.心理法4:南风效应南风效应也被称为“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方丹写的一个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力量更强大,看谁能脱掉外套行人.北风首先来到寒风中,寒风刺骨,因此,行人将外套紧紧包裹起来以抵御北风的侵袭.南风慢慢吹,天气很好.行人感到春天温暖,上身解开了.然后脱掉外套,南风赢得胜利.南风能够达到目的的原因在于它符合人们的内在需求.激发自我反思和满足自我要求所引起的这种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家庭教育中采用“北风”教育方法,例如“棍棒”和“恐吓”是不可取的.实施温情教育,更有“个性”风格的赞美,培养孩子自觉向上,以一半的努力达到两倍的效果.心理法五:桶效应“桶”效应意味着:一个木桶,沿着口有间隙,它占据的水量,而不是桶上最长的木板,而是桶上最短的木板.孩子学习的综合评分就像一个大木桶.每个主题都是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或缺的木头.儿童良好学业表现的稳定形成不能从某个学科的优点来判断,而应该取决于其整体状况,特别是取决于其中的一些弱点.因此,当发现某些儿童的受试者不足时,他们应该立即提醒孩子们花更多的时间在这个问题上达到“长度与长度”.心理法6:霍桑效应位于美国芝加哥的Hawthorne工厂是一家生产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它有更好的娱乐设施,医疗系统和养老金系统.但工人仍然愤慨,生产情况不理想.后来,心理学家对它进行了测试.两年后,专家们要求工人与2万多名个人交谈.规定在谈话中,要耐心倾听工人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次谈话测试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显着增加.儿童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感到困惑或不满,但他们无法充分表达自己.作为母亲,尽量挤出与孩子交谈的时间.在谈话的过程中,要有耐心并引导孩子说出来,告诉你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并告诉你的父母,学校,老师,同学等.不满意.孩子说'说'之后,会有一种发泄的满足感,他们会感到轻松和舒适.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将更加努力学习,并对生活更有信心!心理法7:增加和减少效果人际交往中的“增加和减少的效果”意味着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喜欢“越来越多”而不是“不断减少”.例如,许多推销员已经抓住了人们的心理.在向客户称重货物时,他们总是抓住一小堆并将它们放入称重盘中并稍加一点,而不是在称重盘中抓取很多东西.把它拿出来一点点.当我们评估孩子时,我们将不可避免地讲述他们的缺点和优点,并经常使用“先蹲然后蹲”的方法.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不令人满意的评估方法.在评估儿童时,我们可能希望使用“增加和减少效果”.例如,让我们谈谈儿童的天真和尊严的一些小问题,然后给予他们适当的赞扬.心理法8:蝴蝶效应根据研究,南半球的一只蝴蝶偶尔会拍打它的翅膀带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各种其他因素的混合,它将在几周内成为席卷德克萨斯州的龙卷风!这个混乱的科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提出了一个理论陈述:一个非常小的原因,经过一段时间和其他因素后,可以发展成极其庞大而复杂的影响.“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小事.一句话的表达,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生活;错误和随意,可能会延误孩子的生命.心理法9:标签效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没有足够的军队,战争确实需要一群士兵.因此,美国采埃孚决定组织囚犯在前线作战.为此,美国采埃孚派遣了一些心理学家到战前训练和动员囚犯,他们前往战线前线.在训练期间,心理学家并没有过多地教他们,特别强调囚犯每周都会给最亲近的亲属写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制定.它描述了囚犯在监狱中的表现如何良好以及他如何改变自己.专家们要求囚犯仔细复制并将其发送给他们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囚犯们前往前线,专家们要求囚犯写信告诉他们的亲人他们如何服从命令以及他们是多么勇敢.结果,在战场上表演的囚犯丝毫不逊于正规军.正如他们在信中所说,他们在战斗中听话和勤奋.后来,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标记效应”,也称为心理学中的暗示效应.这种心理定律在家庭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总是面对孩子,'愚蠢','猪头','多么愚蠢','即使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等等,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孩子可能真的成了我们说'愚蠢'.因此,母亲必须放弃窃窃私语,指责投诉,威胁恐吓和其他语言,并使用激励语言为儿童积极标记.心理法十:门槛效应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当你向别人寻求帮助时,如果你从一开始就要求更高的要求,就很容易被拒绝;如果您要求较小的请求,其他人同意增加请求的权重.实现目标更容易,这被心理学家称为“门禁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使用“门效应”.例如,先要求孩子要求较低,等待他们按要求做,给予肯定,表扬,甚至奖励,然后逐步增加要求,让孩子愿意积极而无休止地争取进步.。
10条心理学规律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位母亲都应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规律”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从而科学地引导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中之龙、人中之凤!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20个教育中的心理学规律教育中的心理学规律是指根据心理学理论和研究结果所总结出的适用于教育场景下的一系列规律。
这些规律的运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以下是20个教育中的心理学规律:1.知识结构化:学生学习的内容应按照一定的结构和层次进行组织和呈现,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2.巩固和复习:通过多次巩固和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记忆和理解能力。
3.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4.情感与认知结合: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能力相结合。
5.个体差异: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存在差异,要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
6.反馈与激励: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激励,有助于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7.潜移默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可以对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8.认知心理: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过程和思维方式,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
9.任务分解:将学习任务分解成小的任务,有助于提高学习的可行性和学习效果。
10.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11.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12.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和情绪管理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13.认知负荷:注意控制学习任务的认知负荷,避免任务过于复杂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14.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记忆规律:了解记忆规律,采用有效的记忆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16.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17.情境化学习:将学习内容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18.认知发展: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可以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和资源。
19.专注力和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注意力,使其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学习。
掌握这8个心理学规律,让你孩子一直优秀下去1. 詹森效应:小考都挺好,大考就扑街有不少孩子,平时测试成绩都是名列前茅,一到参加竞赛就发挥失常。
表现出紧张、慌乱,甚至记忆骤退,脑海里一片空白。
其主要原因是孩子对结果期望值过高,想要成功,又怕失败,患得患失,压力过大。
导致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失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各种症状就随之而生。
这种平时表现良好,因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正式比赛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孩子出现这种症状多半是来源于父母的影响。
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更多地去教会孩子注重过程,淡化结果。
学会关注过程中的付出与收获,而不是看重结果。
更不能拿当前的结果与未来作比较,吓唬孩子。
2. 超限效应:给孩子留点“空白”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很不耐烦,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决定不捐了。
在牧师最终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由于刺激过多、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那么父母应该切记,不管孩子做了哪些不对的事情,只要一个人对孩子说一次就可以了。
千万不能多次重复说教,这会让孩子出现逆反心理。
孩子考试没考好,有的父母只要一看到孩子看电视或者玩游戏就会跟孩子提起没考好的事情,让孩子感觉“又来了”,使孩子从最初的内疚不安到后来的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
父母对孩子的批评不要超过限度,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
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逆反的心理也会随之降低。
3. 德西效应:怎样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当一个人做一件事很开心时,提供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的内在吸引力,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做过一次实验,他随机挑选一些学生解答智力难题。
实验的第一阶段,所有学生都没有奖励;第二阶段,奖励组的学生完成一道难题就会得到1美元奖励,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第三阶段,让学生们自主学习,研究员通过观察学生在业余时间是否继续做题,来判断学生对解题的兴趣。
心理学十大心理学效应是什么心理学十大心理学效应是什么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
心理学规律
1. 锚定效应:人们对信息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对后续的信息产生影响。
2. 局部性思维:人们往往只关注问题的一部分,而忽视整体的影响。
3. 确认偏误:人们更容易接受和记住与自己已有信念相符的信息。
4. 权威效应:人们更容易接受权威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5. 选择支配:人们在决策时更倾向于避免失去而不是获取。
6. 社会认同:人们往往会按照社会期望和群体行为来表现。
7. 内隐偏见:人们可能潜意识地对某些群体和个体产生偏见。
8. 自我确认:人们往往更相信自己的判断和观点,因为其符合个人自我形象。
9. 可得性偏误:人们往往高估容易获得的信息和结果的概率。
10. 概率判断偏误:人们往往在概率判断时存在误差。
不可不知的十大心理学效应详解一:罗森塔尔心理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二:超限心理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
心理学有十大经典规律,它们是:1、晕轮效应2、破窗效应3、鸟笼逻辑4、罗森塔尔效应5、证人的记忆6、虚假同感偏差7、习得性无助实验8、责任分散效应9、霍桑效应10、帕金森定律一、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环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晕轮效应是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
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作用,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
而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二、破窗效应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
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
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破窗效应(英语: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
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三、鸟笼逻辑鸟笼逻辑被认为是人类无法抗拒的10种心理之一,是由一个心理学故事引出的效应。
生活中常见的社会心理学11大定律Cyan_sea心理规律看不见然而却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状态,了解这些定律,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今天,我们就一起会心理学常见定律理解下自己。
1、为什么我总是念念不忘未完成的感情或事情?——蔡戈尼效应分手数月,总是念着对方的好。
连饭喝水想的都是那个没有走到一起的人,一定是因为我很爱他吧?No,你的未完成情结或许加重了你对他的感觉。
一般人对已完成了的、已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而对中断了的、未完成的、未达目标的事情却总是记忆犹新。
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望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所以有那么多人会对初恋念念不忘。
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做了一个实验: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同时演算相同的数学题。
其间让甲组顺利演算完毕,而一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
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乙组明显优于甲组。
这种未完成的不爽深刻的留存于乙组人的记忆中,久搁不下。
而那些已完成的,“完成欲”得到了满足,便轻松地忘记了任务。
在生活中,无论是对爱情的渴望、还是对金钱的欲念都是我们难以断舍离的,蔡戈尼效应告诉我们爱与欲本身可能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强烈,适时放低,或许会有更好的结局。
2、为什么有人总是那么过分的对我提出各种要求?——登门槛效应同事让我帮一个忙,我答应了。
同事让我帮三个忙,我勉为其难的答应了,同事让我帮越来越多的忙,她怎么就那么过分,脸皮怎么就那么厚?这就要问登门槛效应了。
当我们在答应别人请求,委曲求全、舍己为人帮别人忙的时候会产生认知失调,为了克服认识失调,个体通常会进行合理化——也就是在内心说服自己:“举手之劳,这样做或许对我也有好处”然而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十大神学定律1、墨菲定律“墨菲定律”又称“倒霉定律”,就是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它的主要内容有四点: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理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揭示了一种古怪但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那么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说得通俗易懂点,就是怕什么来什么。
2、瓦伦达效应“瓦伦达效应”得名于钢索表演艺术家瓦伦达。
瓦伦达以高危表演为生,但是从未出过事故。
1978年,73岁的他觉得自己年岁已高,准备告别这个行业,不过在宣布退休前,他决定做最后一次钢索表演作为告别演出。
没想到,这次告别演出却让他送了性命。
当瓦伦达刚刚走到钢索中间,做了几个难度并不大的热身动作,还没有进入表演状态,就从钢索上掉了下来,抢救无效当场身亡。
“我知道,这次一定会出事。
因为他在出场前就不断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
以前每一次成功的表演中,他都只是想着走好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
而在最后一次的表演中,瓦伦达太想成功了,反而无法专注于事情本身,变得患得患失。
”事后,他的妻子分析道。
“瓦伦达效应”就是指人在巨大心理压力下患得患失的心态,太在乎能不能把一件事做好,心理负担过大,结果适得其反,把事情弄砸。
3、库里肖夫效应“库里肖夫效应”得名于苏联导演库里肖夫,来自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
有一天,库里肖夫给著名演员莫兹尤辛拍摄了一组没有任何面部表情的特写镜头。
然后,把这些完全相同的特写镜头与其他影片的片段连接成三种组合:第一个组合是特写后面接了一盘汤的镜头。
第二个是特写后面接了一个躺在棺材里的女尸镜头。
第三个是特写后接着一个小女孩在玩耍的镜头。
库里肖夫把这三种组合影像放映给一些观众看,发现他们有着不同的观看感受。
他们表示:莫兹尤辛看着那盘汤时,表情是沉思安静的;看着棺材时,表情是悲伤沉痛的;而看着小女孩时,表情则是愉悦轻松的。
52个心理学定律第1周刺猬法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好保持适当的距离/1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它犹如一个无形的“气泡”为自己划分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领域”被他人触犯时,人便会觉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开始恼怒。
第2周罗森塔尔效应:将军穿上士兵的制服就会变成士兵/7如果你想做一个聪明人,就必须以一个聪明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第3周詹森效应:抛开心理包袱,发挥应有水平/12“实力雄厚”而“赛场失误”的惟一解释是心理素质有问题,主要原因是得失心太重与自信心不足。
第4周登门槛效应:先得寸再进尺,循序渐进才能笑到最后/16当你请求他人帮助时,如果刚开始便提出比较高的要求,是极易遭到拒绝的;倘若你先提出比较低的要求,等他人同意之后再适机增加要求的分量,就会更易达到目标。
第5周毛毛虫效应:坚持自己的见解,杜绝盲从他人/23盲目跟随只会走向绝路,独辟蹊径才能拥抱人生的辉煌。
第6周感觉剥夺实验:积极感受外界环境,获取知识和信息/28身心如果想保持正常的状态,就要不停地获得外界刺激。
丰富而多变的环境刺激是有机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7周巴纳姆效应:正确认识自我,不受外界信息干扰/32人往往倾向于将别人的言行当做自己行动的参照,极易受到身边信息的影响与暗示。
第8周投射效应:辨证地对待他人和自己,克服投射效应的不良影响/37 所有人的四周都是一面十分巨大的镜子,镜子反射着自己生命的内在历程、价值观和自我的需要,即我们看见的并非外面的世界,而只是自己。
第9周瓦伦达心态:患得患失于事无益,专心致志方成大器/41一个人太想成功了反而会失败。
大事当前,要想获得最佳结局,就必须专注于事情的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的结果。
第10周杜根定律:信心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45坚定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强者未必是胜利者,而胜利早晚都属于有信心的人。
第11周记忆偏差:亲眼见到的,并不一定就是事实/49一个人的记忆向他提供的某些似乎真实的信息常常能影响他原来的想法,甚至让他“看到”了某些事实上并未发生过的事情。
10大心理定律。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它揭示了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在心理学中,有许多定律被广泛应用于人类行为的解释和预测。
下面将介绍10大心理定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活动。
1. 赫尔曼定律:也称为“赫尔曼效应”,它指的是人们对于一个整体的感知受到各个部分的影响。
赫尔曼定律告诉我们,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感知不仅仅取决于它的整体形象,还受到其中各个部分的影响。
2. 洞察力定律:洞察力定律认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通常会通过重新组织和重组信息来获得新的洞察力。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时,不妨换个角度思考,或者放松一下,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解决方案。
3. 形象定律:形象定律也称为“形象效应”,它指的是人们对于某个形象或符号的感知和理解往往受到其自身的特点和环境的影响。
形象定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环境来设计形象和符号,以便更好地传达信息。
4.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指出,人们倾向于将别人的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而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应该考虑到其个人特质和环境因素。
5. 权威定律:权威定律认为,人们倾向于遵从权威的指令和建议。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权威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应该警惕权威的滥用和盲目的从众行为。
6. 社会认知定律:社会认知定律指出,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倾向于使用心理学中的一些普遍规律,比如说“相似性原则”、“互惠原则”等。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应该考虑到这些普遍规律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
7. 心理对比定律:心理对比定律指出,人们往往通过将事物与其相邻事物进行比较,来评估和判断事物的价值和特性。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在设计产品和服务时,应该考虑到相邻事物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8. 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为之间存在矛盾时,就会出现认知失调,从而产生不适感。
教育方面的十条心理学规律教育方面的十条心理学规律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
心理学原理的心理规律【心理学原理的心理规律】心理学原理是指通过对心理现象和过程的研究所得出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律。
这些原理和规律揭示了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性。
心理规律是心理学原理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是指在不同情境下人类心理表现出的普遍性规律。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原理中的三个重要心理规律,即认知规律、情感规律和行为规律,并探讨它们对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影响。
一、认知规律认知规律是指人们在对信息加工和理解中表现出的一些普遍性规律。
其中,注意力是认知规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它指的是人们处理信息时的选择和集中能力。
根据注意力资源有限的原理,人们在进行认知任务时往往只能集中关注有限数量的信息,而忽略其他不相关的信息。
这意味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学会选择性地关注和处理信息,以提高认知效能。
此外,记忆也是认知规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根据记忆的规律,人们更容易记住与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相关的信息,而遗忘那些与之前知识背景不相符的信息。
因此,在学习和教育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规律,通过构建信息与学习者已有知识的联系,来提高记忆效果。
二、情感规律情感规律是指人们在情感体验和表达中表现出的一些普遍性规律。
情绪是情感规律中的关键概念之一,它是人们在不同情境下对外界事物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根据情绪的规律,人们的情绪会受到外界事件和内心认知的影响。
比如,积极情绪有助于促进个体的积极行为和社交关系,而消极情绪则会对个体的思维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除了情绪,情绪调节也是情感规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情绪调节的规律,人们在情绪受到挫折或负面刺激时,可以通过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来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并提升自身的情绪状态。
这提示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可以采取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如寻求社会支持、发泄情绪等,来改善自身情绪和心理状态。
三、行为规律行为规律是指人们在行为选择和行为表现中表现出的一些普遍性规律。
动机是行为规律中的关键概念之一,它指的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力量。
心理学注意规律的分类
1.空间注意规律:指注意力在空间上的分配和调节。
人们经常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空间位置上,例如在看电视、阅读时,我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屏幕或书本上的一个特定位置。
2. 时间注意规律:指注意力在时间上的分配和调节。
人们能够集中精力在某一时间段内完成某项任务,例如在考试或工作中,我们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因此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时间段内。
3. 特定刺激注意规律:指人们对特定刺激的注意力反应。
例如在公共场合,人们通常会对突然的响声或光线变化做出反应。
4. 分神注意规律:指人们在面对多重刺激时的注意力分配和调节能力。
例如在开车时,人们需要同时注意路况、车速、行人等多个因素。
5. 自主注意规律:指人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注意力反应。
例如在感到疲劳、压力等情况下,人们会调整自己的注意力分配和调节能力。
这些注意规律对于人们的认知和行为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了解它们的分类和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注意力。
- 1 -。
心理学规律人类的心理是一个复杂而又神奇的领域,其中有许多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
以下将介绍一些心理学规律。
凯勒效应凯勒效应是指一个品牌的价值与曝光频率呈正比关系。
当一个品牌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时,人们对该品牌的信任度也会逐渐提高,从而增加品牌的价值。
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广告、推广等方式实现。
例如,苹果公司每年都会举办产品发布会,并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从而提高人们对苹果品牌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阿特金森法则阿特金森法则是指在设计信息时,要先关注重要细节。
这一法则建议我们在传递信息时,首先要传达最重要的信息。
例如,在写文章时,我们应该注意开头和结尾,并在开头或结尾中强调文章的重点。
珍贵性效应珍贵性效应是指对于稀有或独特的事物会产生更高的评价和意价。
当一件物品或一项服务变得更加稀有或独特时,它们的吸引力也会随之提高。
例如,一些抢购限时促销商品的营销策略,就是通过减少商品数量,从而提高商品的珍贵性和吸引力。
鲁宾逊效应鲁宾逊效应是指人类在个体经历困难或孤独时,会开始寻找自我满足和愉悦的方法。
这种现象既可以产生积极影响,也可以产生消极影响。
例如,有些人在经历分手、失业等困难时,会开始健身、旅游等方式寻找自我满足。
但也有些人会通过酗酒、吸烟等方式来缓解焦虑和痛苦。
列维特定理列维特定理是指在人类做决策时,更容易从可选项中做出选择,而不是将选项与其他选择进行比较。
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将商品或服务进行分类展示来利用,从而使顾客更容易做出选择。
例如,在购买鞋子时,将鞋子按照颜色或价格进行分类展示,可以让顾客更容易做出选择。
多巴胺效应多巴胺效应是指当一个人获得积极反馈时,大脑中会释放多巴胺,这种化学物质会让人感到快乐和愉悦。
因此,当人们在做一件事情时,获得了正面反馈时,他们会感到更加有动力和热情地继续做下去。
例如,在工作中,给员工发表扬信或加薪奖金可以增加员工的动力和工作热情。
以上是几个常见的心理学规律,了解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
家长老师最应该了解的10个心理学规律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
如果孩子长期受到消极和不良心理暗示,情绪就会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如果家长不能把教育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效果往往会苍白无力。
一.罗森塔尔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
其含义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案例】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来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三个班,在学生中煞有介事地进行了一次“发展测验”。
然后,他们列出了一张学生名单,声称名单上的学生都极具潜质,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八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进步很快,性格更为开朗,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也比以前融洽了很多。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心理实验,他们所提供的名单完全是随机抽取的。
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
尽管教师们悄悄地将这份名单暗藏心中,却在不知不觉中通过眼神、微笑、言语等途径,将掩饰不住的期望传递给那些名单上的学生。
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后,变得更加开朗自信,充满激情,在不知不觉中更加努力地学习,变得越来越优秀。
罗森塔尔效应中有句名言:“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从该效应中得出这样一个启示:赞美和期待具有一种超常的能量,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激发人的潜能。
一个人得到别人的信任与赞美后,他会变得更加自信和自尊,从而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原动力。
为了不让对方失望,他会更加努力地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尽力达到对方的期望。
相反,如果向对方传递了一种消极的期望,则会让他变得自暴自弃,向着消极的一面发展。
二.超限效应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案例】马克·吐温听牧师募捐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钱;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
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
牧师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马克·吐温的不耐烦或逆反思想,这就是“超限效应”导致的不良后果。
当孩子犯错误时,如果被他人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多次地对孩子做出同样的批评,这些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厌烦,最后到厌恶。
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
三德西效应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进入第二阶段,所有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
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
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仍对解题保持了较大得兴趣。
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得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得吸引力。
这就是所谓得“德西效应”。
【案例】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奖励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
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
很多父母会对自己孩子说:“如果这次考试你得了100分,就奖励你多少钱”、“要是你能考近前3名,就奖励一个新玩具”,等等。
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方式,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下去。
四南风效应【案例】有一天,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冽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将大衣裹得紧紧的。
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有时候用温和的方法处理一些事情往往比强制手段更有效果,这就是有名的“南风效应”。
家庭中对孩子采用“棍棒”、“恐吓”之类的“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
五木桶效应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也可称为短板效应。
“木桶效应”重点在于“补缺”,而不是“拔高”和“加强”。
决定孩子发展的不是他最薄弱的部分,而应是孩子最擅长的部分。
六霍桑效应【案例】或称霍索恩效应,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
霍桑一词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座落在芝加哥的一间工厂的名称,是一座进行实验研究的工厂。
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如照明强度、湿度)以及心理影响因素(如休息间隔、团队压力、工作时间、管理者的领导力)。
为了调查研究各种工作条件对生产率的影响,工厂一个大车间的六名女工被选为实验被试。
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实验,出乎意料的是不管条件怎么改变,如增加或减少工作时间,延长或缩短工作日,每一个阶段实验时期的生产率都比前一个时期更高,女工们工作越来越努力,效率越来越高,根本就没关注过生产条件的变化。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当这六个女工被抽出来成为一组的时候,她们就意识到了自己是特殊的群体,是试验的对象,是这些专家一直关心的对象,这种受注意的感觉使得她们加倍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是值得关注的。
所以她们工作越来越努力,每一次的改变都刺激着她们去提高生产效率。
启示: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们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七增减效应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显得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显得不断减少的人,心理学家们将人际交往中的这种现象称为“增减效应”。
任何人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
评价他人时可以先说对方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八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
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孩子的教育不管事情的大小都要用正当的教育方法,往往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方法,用的方法和做的方法是否正确、合适,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判决和做法,可能耽误孩子一生。
九贴标签效应【案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
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
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了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
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地接受教育,改过自新等。
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
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
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
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十登门槛效应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坎效应”对人的影响。
明代洪自诚也曾谈到这个问题,他在《菜根谭》中说:“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当使人可从。
”在给学生制定目标时,套根据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制定特定的目标,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即“跳起够得着”,从而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