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平面几何证明的教学设计

初中平面几何证明的教学设计

初中平面几何证明的教学设计

一、引言

平面几何证明是初中数学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证明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来探索平面几何证明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证明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平面几何证明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2. 掌握平面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平面几何证明的基本概念;

2. 平面几何证明的方法和技巧;

3. 典型例题的分析和解答。

四、教学过程及设计

1. 导入

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入平面几何证明的概念和重要性,比如:

已知矩形ABCD中,AB = CD,AD = 3cm,BC = 4cm,证明矩形ABCD是正方形。

2. 讲解基本概念

介绍平面几何证明的基本概念,包括定理、证明、推理等,让学生

了解证明的重要性和方法的灵活运用。

3. 介绍证明方法和技巧

通过解析一些典型证明的方法和技巧,如利用等腰三角形性质、相

似三角形性质、垂直原理等,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

4. 分析例题

选择一些典型的平面几何证明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解答来掌

握证明的方法和技巧。每道例题都可以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实例推演,

引导学生从中总结规律和思考问题。

5. 练习和巩固

提供一些类似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个人练习或小组合作,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6. 总结与拓展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解决

更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证明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五、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以及完成的练习题,评价

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可以通过问答形式、小组合作评价

等方式进行。

六、教学资源

1. 教材:平面几何教材;

2. 小白板和标记笔;

3. 教学投影仪和相关图片;

4. 练习题集。

七、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进行证明题目的创作,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 配合实地考察,将平面几何证明与实际生活问题结合起来,增加

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八、教学反思

通过定期的教学反思活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注重与同行教师的交流和讨论,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了解平面几何证明的基本概念、

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证明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要注

重实践和练习,培养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能力。同时,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初中平面几何证明的教学设计

初中平面几何证明的教学设计 一、引言 平面几何证明是初中数学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证明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来探索平面几何证明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证明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平面几何证明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2. 掌握平面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平面几何证明的基本概念; 2. 平面几何证明的方法和技巧; 3. 典型例题的分析和解答。 四、教学过程及设计 1. 导入 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入平面几何证明的概念和重要性,比如:

已知矩形ABCD中,AB = CD,AD = 3cm,BC = 4cm,证明矩形ABCD是正方形。 2. 讲解基本概念 介绍平面几何证明的基本概念,包括定理、证明、推理等,让学生 了解证明的重要性和方法的灵活运用。 3. 介绍证明方法和技巧 通过解析一些典型证明的方法和技巧,如利用等腰三角形性质、相 似三角形性质、垂直原理等,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 4. 分析例题 选择一些典型的平面几何证明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解答来掌 握证明的方法和技巧。每道例题都可以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实例推演, 引导学生从中总结规律和思考问题。 5. 练习和巩固 提供一些类似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个人练习或小组合作,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6. 总结与拓展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解决 更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证明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五、教学评价

青岛版第五章《几何证明初步》单元教学设计

青岛版第五章《几何证明初步》单元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章的主要知识有以下几点: 命题的概念、定义的概念、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如果。。。。。,那么。。。。。”形式的命题、真命题与假命题、为什么要证明、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互逆命题、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的方法及步骤、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几何证明的条件及应用、反证法的概念及证明过程。 2、地位与作用 本章是在学习了角、平行线、平面图形的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以及全等形与相似形等内容的基础上安排的。在这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测、和反思等数学活动经验,探索出了一些基本的平面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具有了一定的作图、表达的技能和合情推理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几何证明初步这一章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与类比,探索并掌握几何证明的方法与步骤。理解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定理的含义,特别是全等三角形的特征与性质以及识别方法。让学生在以前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一些主要的推理论证的方法,加强数学的理性训练。引导学生认识证明的必要性,学会由定理、公理出发,证明有关的命题,解决一些简单的

逻辑推理问题,使学生养成言必有据的正确思维习惯。 三、教案目标 1、了解定义、命题、公理、定理、推论的意义,会区分命题的条 件和结论,了解原命题与逆命题的概念。 2、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知道 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学会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3、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4、掌握八条公理。 5、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 6、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掌握它的推论。 7、证明两角及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8、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 9、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 10、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性 质定理及判定定理。 1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 定定理。 12、了解原命题及其逆命题的概念,识别两个互逆的命题,知道原 命题成立,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四、重难点 1、重点: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学会用综合

平面解析几何教案

学港教育 第2章 平面解析几何 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直线的倾斜角: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x 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x 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 方向旋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 倾斜角)180,0[?∈α,?=90α斜率不存在. (2)直线的斜率:αtan ),(211 21 2=≠--= k x x x x y y k .(111(,)P x y 、222(,)P x y ). ①k=0时,直线平行于x 轴或与x 轴重合,倾斜角为0 。 ②k>0时,直线倾斜角为锐角,k 增,倾斜角增。 ③k<0时,直线倾斜角为钝角,k 增,倾斜角增。 ④直线与x 轴垂直,斜率不存在,倾斜角等于90 。 2.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1)点斜式:)(11x x k y y -=- (直线l 过点),(111y x P ,且斜率为k ). 注: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不能用点斜式表示,此时方程为0x x =. (2)斜截式:b kx y += (b 为直线l 在y 轴上的截距,不能表示与x 轴垂直). (3)两点式: 1 21 121x x x x y y y y --=-- (12y y ≠,12x x ≠). 注:① 不能表示与x 轴和y 轴垂直的直线; ② 方程形式为:0))(())((112112=-----x x y y y y x x 时,方程可以表示任意直线. (4)截距式: 1=+b y a x ( b a ,分别为x 轴y 轴上的截距,且0,0≠≠b a ) . 注:不能表示与x 轴垂直的直线,也不能表示与y 轴垂直的直线,特别是不能表示过原点的直线. (5)一般式:0=++C By Ax (其中A 、B 不同时为0). 一般式化为斜截式:B C x B A y -- =,即,直线的斜率:B A k -=. 3.直线在坐标轴上的截矩可正,可负,也可为0. (1)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 (2)直线两截距互为相反数.......?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 (3)直线两截距绝对值相等.......?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 4.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 (1)若111:l y k x b =+,222:l y k x b =+ ① 212121,//b b k k l l ≠=?; ② 12121l l k k ⊥?=-. (2)若0:1111=++C y B x A l ,0:2222=++C y B x A l ,有 ① 1221122121//C A C A B A B A l l ≠=?且.② 0212121=+?⊥B B A A l l . 5.平面两点距离公式: (111(,)P x y 、222(,)P x y ),22122121)()(y y x x P P -+-=.x 轴上两点间距离:A B x x AB -=. 线段21P P 的中点是),(00y x M ,则??? ???? +=+=22 21 0210y y y x x x .

初中数学平面几何教案

初中数学平面几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平面图形的绘制方法; 3. 学会运用平面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 1. 平面几何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平面图形的绘制方法的掌握; 3. 运用平面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难点 1. 平面几何中的定理和证明方法的学习; 2.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路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 1. 教材教具:《初中数学教材》、白板、彩色粉笔等; 2. 学生学具:铅笔、尺子、直角尺、图钉等。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

1. 引入 介绍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并与学生分享一些与平面几何相关的日 常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定义和性质 依次介绍平面、线段、直线、射线、角等基本概念的定义和性质, 并通过实例向学生展示。 3. 平面图形的绘制方法 (1)直线的绘制方法:用尺子和铅笔绘制直线段; (2)角的绘制方法:用直角尺绘制角; (3)三角形的绘制方法:给出三边的长度,用尺子和图钉绘制三 角形。 4. 平面几何的应用 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平面几何知识应用于 实际生活中,例如:测量房间的面积、计算图形的周长等。 5. 归纳总结 让学生展示他们学到的知识,并对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 用进行归纳总结。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并检查及订正错误。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总结,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对于更好地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例如利用几何软件绘制平面图形。以此提高学生对平面几何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初中数学教案平面几何中的相似与全等三角形

初中数学教案平面几何中的相似与全等三角 形 相似与全等三角形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相似与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 能够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或全等; 3. 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和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关系; 4. 能够应用相似与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进行解题。 教学重点: 1.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关系。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个不同大小的三角形模型; 2. 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不同大小的三角形模型,并询问学生它们之间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从而引入相似与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二、概念解释 1. 教师对相似三角形进行解释,即对于两个三角形来说,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2. 教师对全等三角形进行解释,即对于两个三角形来说,它们的三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3.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际三角形模型的比较,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相似和全等的概念。 三、判断相似三角形 1. 教师列出两个三角形的角度和边长数据,让学生通过比较判断它们是否相似。 2. 学生们分组合作,互相判断给出的三角形是否相似,并进行讨论和解释自己的判断过程和方法。 3.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判断相似三角形的条件,并记录在黑板上。 四、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 1. 对于已知相似三角形,教师给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的边长,让学生推算出其他边的长度。

2. 学生们进行练习,通过观察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发现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3. 教师解释和引导学生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并进行展示和练习。 五、判断全等三角形 1. 教师列出两个三角形的所有角度和边长数据,让学生通过比较判断它们是否全等。 2. 学生们进行个人或小组活动,互相判断给出的三角形是否全等,并进行讨论和解释自己的判断过程和方法。 3.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判断全等三角形的条件,并记录在黑板上。 六、应用实例 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相似与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进行解题。 2. 学生们分组合作,解答实际问题,并进行讨论和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七、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相似与全等三角形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八、作业布置

初中数学教案平面几何的应用与解析几何

初中数学教案平面几何的应用与解析几何初中数学教案 平面几何的应用与解析几何 引言: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初中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到平面几何和解析几何的概念与应用。本教案旨在帮助初中数学教师有效教授平面几何的应用以及解析几何的相关知识。 一、平面几何的应用 1. 直线的性质与应用 直线是平面几何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直线的定义、性质以及应用来引导学生理解直线的重要性。例如,可以通过实际问题的展示,如航海、建筑设计等,来说明直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角的性质与应用 角是平面几何中的重要概念,其性质和运用也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角的定义、类型以及性质,并结合实际问题,如航空、地理测量等,来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应用。 3. 相似与全等

相似和全等是平面几何中的重要概念,对于理解和解决几何问题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相似和全等的定义、判定条件以及应用,如图形的放缩、建筑设计等,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相似和全等的理解。 二、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 1. 坐标系的建立与应用 解析几何中,坐标系是基础工具之一。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二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坐标的表示方法以及坐标的应用,如图形的表示、运动方程等,来引导学生掌握坐标系的使用技巧。 2. 直线的方程与性质 解析几何中,直线的方程是重要的内容之一。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直线方程的求解方法以及直线的性质,如斜率、截距等,来帮助学生理解直线的表示方式和性质。 3. 圆的方程与性质 解析几何中,圆是常见的图形之一。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圆的方程表示方法、圆的性质以及圆与直线的关系,如切线、切点等,来引导学生掌握圆的方程和性质的运用。 三、平面几何与解析几何的综合应用 1. 问题解决与证明

平面解析几何教案

平面解析几何教案 一、引言 平面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研究平面上的点、直线、圆等几何图形的性质,来探索空间中的几何问题。本教案旨在 系统地介绍平面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全面理解 和掌握该领域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平面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如坐标、向量等; 2. 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方程表示方法; 3. 熟练运用平面解析几何的定理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几何推理能力; 5. 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坐标系与坐标 1.1 直角坐标系的建立 1.2 平面上的点的坐标表示 1.3 坐标变换与平移 2. 点与向量

2.1 点的向量表示 2.2 向量的基本运算(加法、减法、数乘) 2.3 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 3. 直线的方程 3.1 直线的一般方程 3.2 直线的点斜式和两点式方程 3.3 直线的截距式方程 4. 圆的方程 4.1 圆的标准方程 4.2 圆的一般方程 4.3 圆的切线和法线方程 5. 平面几何问题的应用 5.1 两条直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5.2 直线与圆的性质及其应用 5.3 圆与圆的性质及其应用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与归纳法:通过讲解和举例,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2. 典型例题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例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3. 练习与拓展法:布置大量练习题和拓展问题,让学生巩固知识和拓展思维。 五、教学步骤 1. 第一课时:坐标系与坐标 1.1 引入课题,介绍平面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 1.2 讲解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和平面上点的坐标表示。 1.3 练习与巩固。 2. 第二课时:点与向量 2.1 讲解点的向量表示及向量的基本运算。 2.2 引入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的概念。 2.3 练习与巩固。 3. 第三课时:直线的方程 3.1 讲解直线的一般方程和点斜式、两点式方程的表示方法。 3.2 引入直线的截距式方程。 3.3 练习与巩固。 4. 第四课时:圆的方程

初中三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几何学习平面形的性质和计算面积的方法

初中三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几何学习平面形的 性质和计算面积的方法 初中三年级数学教案 一、引言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学生要逐渐掌握和应用几何学的基本概念和 方法。本教案是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几何学习内容,重点介绍平面形的 性质和计算面积的方法。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加深对几何 学的认识,提高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二、认识几何学 几何学是研究形状、大小和相对位置关系的数学学科。在几何学中,我们主要研究平面形和立体形。平面形是指在一个平面内的图形,如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要认识几何学,就需要了解平面 形的性质和计算面积的方法。 三、平面形的性质 1. 三角形 三角形是指有三条边和三个角的平面形。根据边的长短和角的大小 关系,三角形可以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等边 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普通三角形的三条 边都不相等。 2. 矩形

矩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边相等,并且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计算矩形面积的方法是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3. 圆形 圆形是指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平面形,这个曲线称为圆。圆的性质有 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圆的面积公式:面积等于π乘以半径的平方。 4. 正方形 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它的四个边都相等且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计算正方形面积的方法也是面积等 于边长的平方。 五、计算面积的方法 计算平面形的面积有不同的方法,根据形状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 公式。 1.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面积等于底边乘以高再除以2。 2. 矩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已经在前面提到过,即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3. 圆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已经在前面提到过,即面积等于π乘以半径 的平方。 4. 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也已经在前面提到过,即面积等于边长的 平方。 六、综合练习

初中几何活动教案

初中几何活动教案 教案标题:初中几何活动教案 教案目标: 1. 通过几何活动,激发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 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概念、性质和定理。 4. 发展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资源: 1. 几何图形模型:平面图形的模型、立体图形的模型。 2. 几何工具:直尺、量角器、传统几何工具箱等。 3. 教学投影仪、计算机和相关软件。 教学步骤: 引入活动: 1. 展示一些有趣的几何图形和立体模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出问题,如:“你见过这些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我们如何描述和分类它们?”激发学生思考。 活动一:图形探索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几何图形。 2. 要求学生观察、测量和描述所分配的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3. 学生将他们的观察结果汇总并展示给全班。 活动二:图形分类游戏 1. 准备一些图形卡片,包括不同种类的平面图形。

2.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派出一名代表。 3. 教师出示一张图形卡片,代表迅速将其分类到正确的几何图形类别中。 4. 答对的小组得分,最终得分最高的小组获胜。 活动三:立体模型构建 1. 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个立体模型构建任务。 2. 学生使用纸板、剪刀、胶水等材料,按照给定的要求构建立体模型。 3. 学生在构建过程中记录所使用的几何概念和技巧。 4. 学生展示他们的成果,并互相评价。 活动四:几何问题解决 1. 提供一些几何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几何知识解决。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解答问题,并给出解决思路和步骤。 3. 学生展示他们的解答过程和答案,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活动五:几何思维游戏 1. 准备一些几何思维游戏,如数独、填图、迷宫等。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解答游戏问题。 3. 学生分享他们的解题思路和策略。 总结: 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几何概念、性质和定理。 2. 引导学生总结几何活动对他们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帮助。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探索几何图形的应用。 扩展活动: 1. 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和组织几何活动,展示给全班。

浅谈初中数学平面几何证明题教学

浅谈初中数学平面几何证明题教学 初中数学平面几何证明题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 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方法的任务之一。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示范教学和问题解 决四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平面几何证明题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 1.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指运用数学方法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 平面几何证明题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抽象思维和创造性 思维等。 2. 培养学生的证明能力:证明是数学学科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平面几何证明题 是培养学生证明能力的最佳途径。通过实际的证明操作培养学生的证明能力,提高解决问 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平面几何证明题的教学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并在应用中进行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通过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平面几何证明题的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相关性比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研究、探索,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2. 演示教学法:演示教学法是一种通过示范操作,带领学生掌握技能和方法的教学 方法。在平面几何证明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演示几何图形的绘制和基本的证明方法,让 学生参与操作,加深对证明操作的理解和掌握。 3. 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和协作的学习方法。在平面几何证 明题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共同研究证明题目,提高学生的合作意 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示范教学 1. 如何证明三角形相似 首先绘制两个三角形ABC和A'B'C',然后通过观察三角形的形状和对应角度的大小,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则需要证明两个三角形的三个对应角度 相等或两个对应角度相等,而第三个对应角度也相等。最后需要证明两个三角形的对应线 段成比例,即AB/A'B'=BC/B'C'=AC/A'C'。

初中数学_《基本平面图形》章节起始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畅所欲言 此环节先让孩子们从数学的世界里找到几何这一领域,进而再从中找到基本平面几何这一大模块,通过这一环节先让孩子们感知基本平面几何在的数学中的位置。

二、言我所见 此环节,我和孩子们一起从实际生活的图中找出一系列他们曾经接触过的具体的平面几何,通过这一环节既可以锻炼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平面几何图形,使平面几何图形变具体。 三、化繁为简

复杂的图像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是杂乱无章的,通过学生和老师的交流进行分类,使刚刚得到的具体但杂乱的多种图形系统化,进而引出了初中数学将要学习的基本平面图形。 四、事半功倍

此环节我先请学生说一说他们想知道了解哪些问题,然后我和孩子们一起进行解答。什么是线段;线段如何表示;线段有多长,这一问题我让孩子们用手中的工具进行了测量,然后引出了几何问题代数化(数形结合)这一思想;线段比较长短,这一问题先让孩子们自己回答,然后我给出了如何用圆规进行叠合,圆规是可以测量线段的,如何从圆规上抽取线段,这也可以对线段概念进行应用;线段的和差及倍分,再次提及数形结合;哪条路更近,引出基本事实。这一过程中便可比较自然的渗透数学思想“数形结合”,尺规作图中的圆规也让孩子们知道不仅仅可以用来做圆。 据此先总结出几何研究的一般步骤 接下来在让孩子们类比说出角的研究内容

五、数学之美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最后我带领学生们一起欣赏一段舞蹈和几幅图片,通过欣赏和创作,即让学生感受了数学之美,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六、浅谈收获 小结,请孩子们说一说收获,我再送给孩子们两句话,“勤于思考”,“刨根

几何证明案例分析教案

几何证明案例分析教案 教案目标: 通过分析几何证明案例,帮助学生提高几何证明的能力,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教学步骤: 引入: 欢迎学生们进入几何证明的世界!今天我们将一起分析几何证明案例,通过实际的案例来学习几何证明的方法和技巧。 案例一:等边三角形的内角 案例描述:在平面上给定一个等边三角形ABC,求证其内角都是60度。 解析: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首先我们可以利用等边三角形的定义:三条边长度相等。我们可以用边长相等的性质来推导出角度的相等。假设∠ABC = x, ∠BCA = y, ∠CAB = z,因为ABC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B = BC = AC。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有x + y + z = 180度。因为ABC是等边三角形,所以x = y = z。

将x = y = z代入x + y + z = 180度的等式中,得到3x = 180度,解得x = 60度。同理可证y = z = 60度。所以等边三角形的任意内角都是60度。 案例二:垂直平分线 案例描述:在平面上给定一个三角形ABC,P是边BC的中点,证明AP与BC垂直。 解析: 我们可以利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来证明这个结论。首先连接AP,并延长AP至点D,使得PD与BC相交于点E。根据垂直平分线的定义,PE = ED。 考虑△APD和△CED两个三角形,观察它们的三边。注意到AD = CD,PD = PD(自反性),PE = ED(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由SSS(边-边-边)三边相等定理可知,△APD ≌△CED。而对于全等的三角形,对应的角一定相等。因此,∠APE = ∠ECD。 我们知道∠APE + ∠ECD = 180度(补角),所以∠APE + ∠APE = 180度。解得∠APE = 90度,即AP与BC垂直。 案例三:三角形内角和 案例描述: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解析:

平面几何教案

平面几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平面几何中的基本图形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推理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点、线、线段、射线、角的概念; 2. 平面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圆的性质和分类; 3. 平面几何中的基本计算方法:计算线段长度、角度等; 4. 平面几何中的定理和定律:皮亚诺公理、勾股定理、垂线定 理等; 5. 平面几何中的实际应用:地图测量、房屋设计等。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结合实例演示:通过实例引发学生对几何概念和性质的 认识;

2. 分组合作探究: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堂讨论和展示:在课堂上进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展示,提高他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4. 案例分析和实践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应用让学生将几何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学评价方式 1. 平时表现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小组合作评价:根据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和展示情况进行评价; 3. 知识应用评价: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 4. 考试评价:综合考察学生对平面几何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 1. 平面几何教材和题集; 2. 动画和多媒体资料; 3. 模型和实物; 4. 课件和投影仪。

六、教学安排 1. 第一周: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第二周:平面几何中的基本图形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3. 第三周:平面几何中的定理和定律; 4. 第四周:平面几何中的实际应用; 5. 第五周:复和总结。 七、教学参考 1. 《平面几何教程》; 2. 《几何学导论》; 3. 《高中数学教学参考书》; 4. 互联网资源:有关平面几何的视频、文章和题等。 以上是《平面几何教案》的内容安排,希望能帮助到您!

初中数学教案:平面几何中的相似与全等

初中数学教案:平面几何中的相似与全等 一、相似与全等的概念及特性 相似和全等是平面几何中重要的概念,它们描述了图形之间的关系。在数学中,相似指的是两个或多个图形在形状上相同但大小可以不同,而全等则表示两个或多个图形在形状和大小上完全相同。在初中数学阶段,我们需要掌握相似与全等的定义、判定条件以及它们的性质。 1. 相似与全等的定义 相似:如果两个图形对应部分的边成比例,并且对应角度相等,则这两个图形 是相似的。简而言之,如果两个图形的边长之比和对应角度都相等,则它们是相似的。 全等:如果两个图形各边长度完全相等,并且对应角度也完全相等,则这两个 图形是全等的。换句话说,如果两个图形既边长完全一致又对应角度都一致,则它们是全等的。 2. 相似与全等的判定条件 判定二维平面上任意两个三角形是否为全等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a) 三条边全部一致; b) 两边一夹角一致; c) 一个边和两边夹角一致。 判定二维平面上任意两个三角形是否为相似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a) 两个对应角度相等; b) 对应边的比例相等。

3. 相似与全等的特性 (1)全等的图形拥有相同的周长和面积,因为它们在形状和大小上完全相同。 (2)相似的图形之间,对应边的比例与周长之比、面积之比相等。这是因为 相似图形的边长成比例。 (3)全等的三角形拥有完全一致的内角度数,这被称为“SSS”或“AAA”定理。 (4)如果两条直线分别与两个三角形中一对对应边平行,则这些三角形是相 似的。 二、如何利用相似与全等解决问题 利用相似与全等可以解决很多平面几何问题。下面以几种常见问题作为例子, 来说明如何运用这些概念进行解答。 1. 利用全等解决问题: 例如,在证明一个四边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时,我们可以通过证明其对边全部 全等从而得出结论。 又如,在计算一个孤立点到已知三点围成三角形的最短距离时,我们可以通过 寻找与已知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然后计算相应边长来求解。 2. 利用相似解决问题: 例如,在计算城市中高楼大厦的高度时,我们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原理,在给 定的位置测得一段长度,并利用该长度与观察者到目标建筑物底部的距离比例关系,推算出建筑物的实际高度。 又如,在测量陡峭斜坡上某些难以直接获取长度的距离时,我们可以利用相似 三角形原理,在水平路面上测得一个已知长度,并根据两个相似三角形间对应边的比例关系来推算出斜坡上不可测量的距离。

初中三年级数学教案:平面几何

初中三年级数学教案:平面几何 一、引言 平面几何作为数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 平面几何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教案旨在帮助初中三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平面几何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 二、基本概念与性质 1. 点、线和面的定义及关系:首先介绍点、线和面的概念,并讲解它们之间的 关系。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基本概念。 2. 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详细解释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定义及特征,并结 合具体图形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 3. 角度及其分类:介绍角度的定义,并根据角度大小将其分为锐角、直角、钝 角和平角。通过实际测量与判断,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不同类型角度。 三、图形认识与构造 1. 三角形:依次介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通 过图形举例和比较,让学生理解其特点和区别。 2. 四边形:介绍矩形、正方形、菱形、长方形以及梯形的定义、性质和构造方法。通过实际测量与对比,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四边形的特征。 3. 圆与圆的关系:详细介绍圆的定义及其各种常见类型(如半径、直径等)的 特点,并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四、相关定理与应用

1. 平行线与平行四边形:讲解平行线的定义及判定方法,并结合平行四边形的 性质进行实例分析。通过推理和证明过程,引导学生掌握平行线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2.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介绍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各内角之 间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详细介绍直角三角形和勾股定理,通过具体案例演 示数学公式推导过程,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五、题型示例与练习 为了巩固学生对平面几何知识的掌握,教案提供一系列的题型示例和练习。包 括根据图形特征判断真假、计算角度大小、构造特定图形等。要求学生在课后认真完成,并及时订正错题,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总结与展望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初中三年级学生将初步掌握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能够认识并运用常见几何图形进行分类和构造,并熟悉一些重要定理与公式。同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下一步,我们还将深入拓展平面几何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提升数学素养。

初中几何教学公开课教案设计

初中几何教学公开课教案设计 教案标题:初中几何教学公开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几何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 掌握几何学中的基本性质和定理; 3. 能够运用几何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几何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 掌握几何学中的基本性质和定理。 教学难点: 1. 运用几何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器、白板、彩色粉笔; 2. 教学材料:教科书、练习册、几何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投影仪或白板展示一些有趣的几何图形,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并提问:你们对这些图形有什么了解?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描述它们? 二、知识讲解与讨论(15分钟)

1. 讲解几何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点、线、面、角等; 2.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几何图形,并讨论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3. 讲解几何学中的基本性质和定理,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和讲解。 三、示范与练习(20分钟) 1. 示范解决一个几何问题,注重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讲解; 2. 给学生分发练习册,让他们在小组内完成一些练习题; 3.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四、实践应用(15分钟) 1. 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公园的平面布局图; 2. 引导学生运用几何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讨论各自的设计方案; 3. 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进行评价和讨论。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几何知识和技能; 2. 引导学生思考几何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推荐相关的几何学习资源和参考书籍; 2. 布置一些拓展性练习,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几何学知识。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情况; 2. 收集学生完成的练习册和设计方案,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3. 组织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几何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初中数学_5.6几何证明举例第一课时《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证明角角边定理,理解定理的作用,并会运用上述定理,证明有关的命题。 2、能够根据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进而推证有关线段和角相等。 3、进一步体会通过合理推理探索数学结论,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过程,发展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问题归纳“已知”和“求证”。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准备:认真备课,精心设计问题,充分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根据本章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思考 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它有什么性质?其中哪些是基本事实? 2.几何证明的步骤是什么? 3.预习检测:四个判定方法的简单证明 本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基本事实,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作了铺垫。 二、学习目标 三、合作与交流 1.求证: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也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符号语言: 已知:如图,在△ABC和△A′B′C′中,AB=A′B′, ∠B=∠B′,∠C=∠C′ 求证:△ABC ≌△A′B′C′。

四、典型例题 1.已知:如图,AB=AC,DB=DC. 求证:∠B=∠C. 2.变式练习 已知:如图,AB=AC,DB=DC. 求证:∠B=∠C. 五、自主探究 1.对点训练1 如图,已知AB=AD,AC=AE,∠1=∠2,求证:BC=DE

2.对点训练2 如图,点A,B,C,D在一直线上,AB=CD,AE∥BF,CE∥DF.求证:AE=BF. 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拔尖自助餐 如图,已知E在AB上,∠1=∠2,∠3=∠4,那么AC等于AD吗?为什么? 2.中考链接 (2012*苏州中考)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 中,已知AD∥BC,AB=CD,延长线段CB到E, 使BE=AD,连接AE,AC. 求证:(1)△ABE≌△CDA (2)若∠DAC=40°,求∠EAC的度数.

初中几何全集教案

平行四边形 概念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称为平行四边形。 注:在用字母表示四边形时,一定要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注明各顶点,否则则是错误的。 判定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定义判定法);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平行判定)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 (矩形(长方形)、菱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 (4)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的高相等 (5)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6)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的中点所得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7)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和高的积。(可视为矩形)• (8)过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交点的直线,将平行四边形分成全等的两部分图形。 (9)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两对角线的交点. (10 )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矩形 概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性质 1. 从边看,矩形对边平行且相等。 2. 从角看,矩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3. 从对角线看,矩形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 4. 矩形的代表:正方形一一具有菱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5. 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两条对称轴,它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 6.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7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判定 1. 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 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菱形 概念在一个平面内,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两条对称轴。 特点 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为矩形 正方形是特殊的菱形,菱形不一定是正方形,所以,在同一平面上四边相等的图形不只是正 方形。 判定 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正方形 概念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性质 1. 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2•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 3•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 正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有四条对称轴 判定 1. 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2. 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 3.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 4•既是矩形,又是菱形的四边形。 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也是特殊的菱形!

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十一章 几何证明初步教学案(无答案) 青岛版

§11.1定义与命题 教师寄语:有恒心,有毅力,方能成功。 学习目标: 1.理解定义的概念及根本特性,知道定义的叙述方式; 2.理解命题的概念,知道命题的叙述方式及组成; 3.会判断命题的真假。 学习重难点: 重点:定义及命题的概念、叙述方式及命题的组成 难点:判断命题的真假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必须在对某些名称和术语有共同认识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为此,我们需要给出它们的定义.这节课我们就要研究:定义与命题 二、自主探究 探究一:填空 (1)叫做角; (2)叫做平行线; (3)叫做直角三角形。 以上语句有什么共同点?它们是用来说明什么的? 归纳总结: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定义。 (2)、定义常用的叙述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定义一方面可以作为使用,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的方法,例如。 探究二:以下语句有什么共同点?它们是用来说明什么的?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3)如果a=b,那么a+c=b+c. 归纳总结: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命题; (2)命题的一般叙述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命题组成部分:________ 和_____ ___; 三、典型示例 例1、说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1)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平面内,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四、合作交流: 1、例1中哪些命题是错误的? ______________叫做真命题;______________ 叫做假命题。 2、你是如何说明该命题是错误的?与同伴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反例。 注意: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五、随堂练习 1、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①如果两直线相交,那么他们只有一个交点; ②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2、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并说明理由。 ①两个锐角的和等于直角; ②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3、课本116页:练习1、2、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