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复习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26.29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社会工作理论

理论: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

理论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指导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

社会工作理论:蒂姆斯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理论基础(外借理论)和实施理论两个层次。外借理论:来自其他科学,如社会学、心理学、精神医学、医学、经济学等,它是人们通常所称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实施理论:来自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是直接用于指导社会工作实践与达成社会工作的目标。

第二章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式(四个理论范式)

什么是范式:指的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由若干相关的理论模式所构成的一个理论取向,它们共享一组基本的理论假设,使得研究者在心理上形成的共同信念。

1、实证传统:(最基本、最主流的社会科学理论范式)建立在自然科学的方法之上,证据为本。

实证主义的理论观:经验至上;证据为本;客观现实;价值中立。

2、人本传统:(既是基本亦是边缘)全人的观点,尊重个人对自己经历的理解。

人本主义的理论观:以人为本;意义和阐释;尊重价值观;高度的个别化。

3、激进传统:从结构的层面推进社会变迁。

激进主义的理论观:对实证主义的全面宣战;价值无涉是不可能的;实证主义本身是一种政治,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顺从、维持现状;不同的话语体现不同的政治利益。

4、社会建构传统:强调知识是社会建构的,变化的动力来自发现,讲述新的故事或探索优势。

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观: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客观事实,所有的知识都是社会建构的,人们总是习惯于依照社会一致认定为正确的理论去理解我们周遭的事物;理论是相对的,具有历史的特殊性;历史也是非连续的,充满了偶然。

第三章心理动力理论(上)精神分析与自我心理学

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觉察到的想法和感受;很容易变成意识的潜意识;不得不假定其存在但又无从觉察的心理过程。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

口欲期(0-1岁)、肛门期(1-3岁)、生殖器崇拜期(3-6岁)、潜伏期(6-12岁)、

生殖期(青春发动期)

自我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自我功能:人们适应和应对世界的手段,自我承载着能量和动机。

12个自我功能:现实检验、判断、关于自我和世界的现实感、规范和控制、客体关系、

思维过程、适应性退行、防卫机制、刺激障碍、自主功能、自我掌控感、综合/整合功能。

1、自我呈现:社会互动中任何旨在创造、修改和保持别人对自己印象的行为。

2、自我监控: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对自我的呈现进行监视和控制的程度。

3、自我控制:对冲动和欲望的控制、对思想和感觉的控制、对行为的控制。

防卫机制:每个人都会潜意识的以不同的防卫功能去保护自己受到伤害。

作用:积极的作用:调试

消极的作用:当心理防御机制失效、使用不当、或过多的依赖,以致破坏了正常的心理活动,妨碍了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被视为异常,甚至病态。

防卫机制内容:(15个)

●利他:自我牺牲服务他人而获得满足

●禁欲:抑制某些欲望从而避免焦虑和冲突

●否认:指对某种痛苦的现实加以否定

●移置:把关于某人的不可接受的感觉放置到另外的人或情景上

●合理化:通过歪曲现实达到保护自己的作用

●分离:将感觉和特定的内容分开

●理想化:将自己赋予感情的人或事物完美化

●反应构成:用对立的感觉或冲动替代不适的感觉或冲动

●退行:为了回避目前的焦虑,返回到早期发展阶段和行为方式

●压抑:对不适的情感、冲动和体验视而不见,把他们压抑到潜意识中去

●躯体化:不能接受的冲动或冲突被转化为躯体症状

●升华:将不可接受的冲动和欲望通过某种高尚的行为转化为社会接受的东西

●投射:将不能接受的感觉和冲动赋予别人

自我掌控感:理解适应性行为的重要概念,一种使自我呈现最佳发展的能力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八阶段理论:

●婴儿前期(0-3岁):信任与不信任

●婴儿后期(1-3岁):自主与羞怯、怀疑

●学前期(3-6岁):主动与负疚

●学龄期(6-12岁):勤勉与自卑

●青少年期(12-20岁):认同与认同混乱

●青年期(20-40岁):亲密与孤立

●中年期(40-65岁):精力充沛与颓废

●老年期(65岁以上):完满与绝望

自我心理学在社工实务中的运用

基于自我心理学的社工实务将案主的问题界定为案主的自我功能失调

主要做法:

1、辨识案主的自我功能失调与当前问题的关联

2、考察案主的问题、自我功能和外在环境的关联

3、提升案主的自我功能(自我支持和自我修正)

4、改变环境条件

5、促进个人自我功能与环境之间的配合度

第四章心理动力理论(下)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

客体:源自弗洛伊德:仅指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对象。广义上讲,客体指充当一个人情感或驱力的目标对象,重要的人或事物。客体关系心理学中,客体主要是指重要他人、早期照顾者外在客体:真正的人(或真正的东西)。被投注的情感能量的人物(地方或东西)。

内在客体:(客体表征):和他人(属于这些人物、地方、东西)有关的影像、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

自体表征:在与客体或者重要他人的交往中,所体验到的自我的心理表征。

客体关系主要观点:

(1)强调关系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2)强调早年关系的重要性【分离与个体化的过程:1)正常的孤独性2)正常的共生3)分离与个体化:分化亚阶段、实践亚阶段、和解亚阶段和客体恒定亚阶段】

(3)强调关系对自体形成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