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 格式:ppt
- 大小:10.56 MB
- 文档页数:19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课后作业及答案一、拼一拼,写一写。
zhòu()夜耕yún() sānɡ()树短dí()拂xiǎo()ɡònɡ()耕织二、看图连一连。
麻钲má qìnɡ磬笛zhēnɡ dí三、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 草满池塘水满陂.。
()A.池塘。
B.池岸。
C.山坡。
2. 童孙未解供.耕织。
()A.供给。
B.从事。
C.供奉。
3. 短笛无腔.信口吹。
()A.口腔。
B.曲调。
4. 山衔落日浸寒漪..。
()A.带有寒意的水中波纹。
B.寒冷冬天的水中波纹。
四、读下面的诗句,然后回答问题。
1.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两句诗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
“____”字表明牧童不是规规矩矩地骑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这两句诗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小孩做了什么)的情景,表现了小孩________的心情。
五、理解课文内容,填一填。
1. 《稚子弄冰》一诗中表示颜色的字词有____、____、____,“玉磬穿林响”“玻璃碎地声”描写了________,全诗有声有色,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2. “山衔落日浸寒漪”中,一个“____”字写出了日落西山时的样子,一个“____”字写出了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样子。
六、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
2.解释诗中加点的字词。
耘田:____________________ 绩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中哪两句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景?请画上横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和修辞能力。
3.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古诗三首-稚子弄冰》。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学习诗歌的韵律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掌握古诗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理解古诗中隐藏的哲理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古代孩童玩耍冰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学习1.听诵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解读诗歌内容,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3.学习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4.分组讨论,尝试朗读和演绎诗歌。
3. 拓展1.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2.探索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4. 总结回顾课堂内容,总结所学知识点,并展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堂练习1.默写古诗《稚子弄冰》。
2.分组朗诵古诗,展示诗歌的节奏和表达技巧。
六、教学反思本课主要围绕古诗《稚子弄冰》展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感,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得到乐趣和启发。
以上是本次《古诗三首-稚子弄冰》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进行集体备课,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单元课内阅读+类文阅读第1课《古诗二首》【课内阅读】(一)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村(cūn chūn )居(jū jǜ)醉(zuì zhuì )散(sàn shàn2.《村居》的作者是( )朝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 )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 )的情景。
3.诗歌用一个“_______”字,一个“______”字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
4.给词语选择正确的注释,把序号填入括号里。
(1)村居( )①在乡村里居住。
②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拂堤杨柳( )①柳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②春风吹拂着堤岸上的杨柳。
(3)春烟( )①春天的烟雾②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的雾气(4)醉( )①喝醉②迷醉,陶醉。
(二)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这首诗的作者是()。
A.贺知章B.高鼎2.《咏柳》中“咏”的意思是()。
A.唱B.用诗词等来叙述3.“丝绦”在诗中指()。
A.用丝织成的带子B.细长而柔嫩的柳枝4.裁出细叶的是()。
A.剪刀B.燕子C.春风5.在这首诗中,诗人把春风比作______。
在我眼中,春风还像__________。
【类文阅读】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诗中描写的动物有________、________。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第一、二句诗的意思是: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 )(2)第三句写的是静景,第四句写的是动景。
这两句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 )3.请再写出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课《找春天》【课内阅读】(一)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课文知识点一我会写、我会认昼(zhòu)昼夜白昼极昼耘(yún):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sāng):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晓(xiǎo):拂晓破晓报晓知晓供(gòng):上供、口供稚(zhì):幼稚、稚气磬(qìng):石磬、编磬陂(bēi):陂塘漪(yī):涟漪、清漪二、多音字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 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三、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四、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五、古诗赏析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 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作者介绍:范成大,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
南宋诗人。
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著有《石湖集》《吴船录》等。
主要作品:《夏日田园杂兴》《喜晴》《卖痴呆词》等。
主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以朴实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乡村农人耘田绩麻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闹的劳动场面,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译文:白天在田里除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男村里的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织之事,却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桑树的树荫旁学着种瓜。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
1 古诗三教学反思3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一、熟读深思,层层深入
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诗题及作者,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读、感悟。
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梳理诗中的重点词句,抓住诗中的字眼,理解整首诗的诗意。
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歌的意境,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最后又为学生补充了《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其他诗句,让学生自己分析、感悟。
二、抓住字眼,品味意境
在教学《稚子弄冰》时,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细细品味,鼓励学生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
三、以画激趣,读中感悟
在《村晚》这首诗的教学中,改变了古诗教学一味讲解、生硬体会诗意的传统教法,从插图激趣、读中自悟、延伸阅读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力求让学生从画中体验古诗的意境,在个性化朗读中感悟诗意和情感,很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得快乐,体现了让学生“乐学”的教学新理念。
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第三首《古诗三首——村晚》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诗三首——村晚》的内容和背景。
2.熟悉古诗的韵律和语言特点。
3.能够朗读古诗并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
4.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2.培养学生对乡村生活和自然景观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村晚》的意境和情感。
2.熟悉古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2.引导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在课堂上播放与乡村夜晚相关的音乐或自然声音,引导学生进入《古诗三首——村晚》的诗境。
二、呈现1.学生跟读诗歌,交流对诗歌的第一印象。
2.教师解读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三、理解1.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
2.整合各组讨论成果,共同理解古诗。
四、感悟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体味古诗中的美感和哲理。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五、拓展1.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写下对乡村夜晚的感悟和描述。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交流感受。
五、归纳总结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梳理古诗的核心意义。
六、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古诗三首——村晚》中的部分内容,并写下对古诗的感悟。
七、板书设计•《古诗三首——村晚》•诗中景物描写•感悟与表达八、黑板报设计设计一个以《古诗三首——村晚》为主题的黑板报,展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九、教学反思教师可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建议。
以上是针对《古诗三首——村晚》的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草原》知识点总结一、课文简介《草原》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
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描绘了草原风光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风俗习惯,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人民友谊的赞美。
二、生字与词语1.生字毯(tǎn):毯子、地毯、壁毯陈(chén):陈列、陈旧、陈述裳(shang):衣裳、霓裳、红裳虹(hóng):彩虹、长虹、虹膜蹄(tí):马蹄、蹄疾步稳、蹄声腐(fǔ):腐烂、豆腐、腐朽稍(shāo):稍微、稍许、稍纵即逝微(wēi):微笑、微风、微妙2.词语解释渲染: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加质感和立体感,加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
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用简单的笔墨描写事物的大致情况。
翠色欲流: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随风飘动,形容一个人奔跑或快速走动时,衣服飘动的样子。
陈巴尔虎旗: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下辖的一个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西北部,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东部和东北部分别与牙克石市、额尔古纳市接壤,南部与鄂温克族自治旗毗连,西部同新巴尔虎左旗交界,北部和西北部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边境线总长达677公里。
三、重点句子解析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这句话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在这句话中,“一”字用在“碧”的前面,让人感到“碧”的范围是那样的广,是那样的无边无际;“千里”这个词语也说明草原的辽阔;“并不茫茫”说明了草原不仅辽阔,而且碧绿,给人一种明朗、开阔的感觉。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句话把小丘比作中国画,突出了小丘线条的柔美,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导言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第一课是学习的起点。
这一课的内容丰富,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关于语文学习的基本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课的内容和学习要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课文概述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一篇阅读材料,题目为《诗意妙语》。
课文通过介绍不同的古代诗人和他们的妙语,展示了诗歌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阅读这篇课文,学生将了解到不同的诗人和他们的作品,培养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学习要点学习这一课的核心要点如下:1. 古代诗人及其作品在本课中,我们将认识到一些著名的古代诗人,如杜甫、李白、王维等。
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作品。
学生需要了解每位诗人的代表作品以及诗人的特点。
通过学习他们的作品,可以丰富自己的诗词素养,并培养对诗歌的喜好和欣赏能力。
2. 妙语的理解与运用本课文中介绍了一些古代诗人的妙语,学生需要理解这些妙语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同时,学生也可以分析这些妙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通过学习这些妙语,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且在日常交流中更好地运用语言。
3.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有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需要学会分辨不同类型的诗歌,并了解其中的韵律和节奏规律。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同时也对其他文学作品的阅读有一定的帮助。
4. 阅读理解技巧本课文为学生提供了阅读材料,通过阅读和理解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抓住关键信息,分析句子结构和上下文逻辑关系,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这些阅读理解技巧不仅对语文学习有帮助,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总结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诗意妙语》是一节重要的课程。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古代诗人和他们的作品,培养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同时,学生还能掌握妙语的理解与运用、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以及阅读理解技巧等重要知识和能力。
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昼、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4.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每个人都要度过幸福的童年,童年那纯真、幼稚的岁月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身处童年的我们,身上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儿时的快乐、梦想和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古代儿童多彩的童年生活。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稚子弄冰》。
通过学习,了解发生在古代儿童身上的趣事。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教师范读,注意朗读节奏和停顿。
(多媒体课件)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指名试读,评议。
2.释题:“兴”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兴”在这里读第四声,意思是“兴致”,题目的意思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3.带着对题目的理解,齐读古诗。
边读边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夏季,从“桑阴”一词可以看出;村庄儿女:昼耘田、夜绩麻;童孙:学种瓜)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同桌之间互相补充和订正。
2.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1)昼出耘田夜绩麻,(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
【 - 小学作文】【篇一】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总结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走进西部第1课:《草原》1.本课的作者是老舍,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3.句子理解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理解:涯,边际。
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4.课文的五个自然段,我们可以分别拟一个小标题为:自然风光、盛装迎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依依惜别。
5.拓展延伸: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第一部作品《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猫城记》、《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长篇巨作《四世同堂》。
第2课:《丝绸之路》1.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1.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写作手法。
2.中心思想: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服务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线索:望白杨——说白杨(爸爸介绍白杨,同时也借白杨表露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希望孩子成为白杨(借物喻人)4.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理解:这是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的特点(分别是:直;适应力强;坚强不动摇),表现了白杨树的两种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课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课是《草原》。
本课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描写大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的赞颂。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并流露出惊喜、赞叹之情。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作者在草原上看到的美丽景色。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讲蒙古族主人热情好客,使作者深受感动。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原、德、卓、英、任、重、道、貌、似、舞、勤、群。
要求会认的字有:蒙、似、谊、责、畜、幕、引、论、港。
语文五下第一课笔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语文五下第一课是《雨花和雨蓉》,是一篇关于感动与责任的故事。
文章讲述了两个姐妹雨花和雨蓉在家中照顾父亲,充满了责任和爱心。
这一课内容朴实感人,教会我们尊重、关爱和责任。
文章的开头是介绍了姐妹俩的生活背景,她们家庭贫困,母亲病逝,父亲患眼病,需要人照顾。
但是姐妹俩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帮助父亲,相反,她们更加努力地照顾父亲,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在雪天里,雨花和雨蓉冒寒送父亲去看眼科,虽然双手冰冷,但她们仍然坚持。
这种无私的爱让人动容,也让我们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和责任感的重要性。
在课文中,作者通过雨花和雨蓉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家庭的重要性和责任感的重要性。
在这个物质社会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家庭的温暖和责任感。
而雨花和雨蓉的故事告诉我们,家庭是最重要的,爱和责任是家庭的纽带。
我们是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对待家庭,如何履行责任。
责任不仅是尊重父母的义务,还是我们对自己的尊重。
只有担起责任,才能走得更远,才能拥有更多。
这一课的故事情节简单,但真实感人。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见到许多类似的事例,一边忙碌着工作,一边还要照顾家人。
笔记本中记载了这一课的故事,让我们通过阅读和品味,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和精神。
语文课本中的故事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学会阅读,更是为了教育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语文五下第一课《雨花和雨蓉》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告诉我们家庭的重要性和责任感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不仅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更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希望我们能够时刻牢记这一课的故事,将其中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负责任的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第二篇示例:语文五下第一课《饭邀》笔记本课主要讲述了小女孩美美在外婆家吃饭的故事。
美美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外婆很疼爱美美,每天精心准备美味的饭菜供她享用。
1 古诗三首课时练第一课时一、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并完成后面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 ,村庄儿女各当家 .,也傍学种瓜。
1.选择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
耘田 ( )①在田里锄草②犁地傍( )①靠近②并排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后两行的意思。
二、查资料,抄写一首自己喜欢的其他田园诗。
【答案】一、1。
夜绩麻童孙未解供耕织桑阴 2。
①①3. 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二、乡村四月作者:翁卷(宋)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第二课时一、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稚子弄冰宋代: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1.稚子: 。
2.钲: .3.磬(qìng): .4.玻璃:。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稚子弄冰》前两句的意思.【答案】一、1。
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2.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3.磬(qìng):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击乐器。
4。
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二、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取,当做银钲。
第三课时一、把诗句补充完整,并用自己的话写出所填字词的意思.村晚宋代:雷震草满池塘水满( ),山衔落日()寒漪。
牧童()横牛背,短笛无腔()吹。
1。
2。
3. 。
4。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村晚》后两句的情景。
【答案】一、陂浸归去信口1.陂(bēi):池塘。
2。
浸:淹没. 3.归去:回去。
4.信口:随口。
二、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游园不值交流平台及初试身手这两个板块主要是引导学生交流说明文的特点及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能运用说明方法描写身边的事物,再将课文《白鹭》第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的特点已有较深的了解,所以交流时能畅所欲言.在学习中,学生跟随老师也了解到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能运用这些说明方法来说明身边的一个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