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俗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_曲凤荣

民俗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_曲凤荣

民俗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_曲凤荣
民俗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_曲凤荣

收稿日期:2006-08-08

作者简介:曲凤荣,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民俗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曲凤荣

(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摘要: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已受到了普遍重视,而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与构建却少有论及,民俗文化不仅是一种原生态文化,而且是一种生活文化,又与语言的关系极为密切,文章主要从民俗文化特点的角度谈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民俗;原生态文化;生活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06)10-0125-02

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重要地位,但上下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容量巨大,对留学生来说可望而不可及,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文化教学的内容要有所侧重,民俗文化是人类最早创造的文化,是整个文化意识形态的基石,语言中积淀着大量民俗文化信息,民俗文化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因此民俗文化应该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对留学生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传播民俗文化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一、加强民俗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文化的深层内涵

民俗文化是文化教学的基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之所以要重视民俗文化的教学,是因为民俗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原生态文化,是各国各民族所固有的社会生活文化,是各国各民族的本质文化所在,这种原生态文化的反复出现,形成了各国各民族的潜意识和社会心理积淀,这种潜意识和社会心理规范和束缚着人们的行为和生活,奠定了其理性基调和现实的倾向性,这种文化的积淀对人类的精神活动,尤其是思维能力与习惯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它直接决定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题、待人接物的习惯与方式。比如,在爱的表达方式方面,中国人固然懂得爱,但是由于封建社会长期以来所存在的/男女授受不亲0,社会被分成了两大性别集团,相爱的双方在中国受到时空和对象等条件的严格限制,即使是夫妻在公开场合一般也很少拥抱和亲吻。因为在中国异性之间过于亲密的身体接触,经常被视为轻浮与无礼,而同性之间的亲密接触则被视为关系好的表现,这与西方人的看法正好相反。东西方文化分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它们的起源、发展、特质等很多方面都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简单的寒暄语与问候方式,如果能从民俗学的角度讲解,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文化的深层内涵。同时也可以避免西方学生初来中国时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疑问与尴尬。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由表层文化和本质文化两个层次组合而成,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原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基石,也是当今各类分支学科的源头所在,当今人类所有的

知识几乎都能在民俗中发现痕迹和源头。如5山海经6中记录了很多中国远古时代的风俗事象,其中既包含着我们的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初步认识,也包含着他们已经拥有的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和理论,所体现和反映的是远古社会的一部分科学,也是人类的一部包罗万象的风俗书,既是人类文化的初级形态,也是后代各种分类学科的神圣源头。同时这种地域性的原生态文化有一种顽强的难以变异性,虽然伴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和广泛,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传统文化都曾经历过一番改造和变革,但各民族的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不断的累积已逐渐形成了自身相对稳定的体系,同时也就具备了一定的排他性,不同的民俗文化体现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因此,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不可能将对方的文化特点予以消灭和蚕食,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这种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语言现象,如果仅仅把它局限在本体与静态的狭小圈子里进行研究,往往难以做出深入透彻的解释,只有把它放在民俗文化这个悠久、广阔的背景下,将语言与社会现实、民俗事象结合起来进行动态研究,才能追溯其源头,把握其流变,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视民俗文化背景的教学,导入文化中最稳定最根源的部分,使留学生从根本上了解中国的文化特质,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人行为方式的文化习惯和文化心理,增加学习者对汉民族民俗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克服跨文化言语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有效缩短他们的文化接受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语言,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可以说要真正地了解和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不能脱离其民俗文化背景的。

二、加强民俗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和学习语言

民俗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与生活的密切程度是其他任

2006年第10期总第150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No.102006

serial.No.150

何文化都不能与之相比的,它是生活与文化的复合体,一些完全生活化的民俗,其生活色彩的浓厚程度甚至已经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完全丧失和淡化了这是一种民俗事象的认识,如中国人普遍以筷子为餐具,中国人在生活中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一种风俗,但是在外国人眼中,使筷子倒成了一种奇异而有趣的风俗。可以说从传统节日的程式安排、内容及模式,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劳动的各个环节,到人们内心所具有的心理定势,无不蕴含着民俗文化的内容,民俗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模式,特定的民俗文化营构出特殊的生活氛围,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民俗之中,无法离开。留学生来到中国面对的是与其本国风俗习惯截然不同的全新环境,学生置身于新的文化背景下,在交流对话、生活习惯、行为心理等方面不可避免的产生疑问甚至是批判抵制的态度,往往要经历一系列的精神上的适应阶段,才能最后真正适应新的环境,如:为什么第一次见面中国人就会问很多属于个人隐私的问题;中国人请客为什么明明知道吃不了,还要点一大桌子菜;中国人接到别人的礼物为什么不当面打开看看,而是漫不经心地放到一边等等。一连串的问题都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待客礼仪、民俗心态等民俗现象有关,中国民俗文化是他们必须首先了解、掌握的。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都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色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民俗文化的内容。如年节文化,年节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从农历正月初一数起,就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一个节日都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气息。春节是最热闹的节日,守岁、放鞭炮、吃饺子、拜年都有古老的文化背景,而贴春联、挂灯笼也体现了汉民族辞旧迎新的独特方式。年节文化还有一个特点:传统节日大多与中国的饮食文化有天然的联系。春节的饺子和年糕、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岁末的腊八粥等传统食品千百年沿袭至今,人们在节日的喜庆中饱尝了美食,在美食中又感受了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是社会生活中最富情趣的领域,也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在生活中,结合语言教学,给留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讲授节日文化的内涵,可以引发他们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加强民俗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理解中国文化,降低语言文化教学的难度,增强趣味性,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大大缩短文化适应过程。

三、民俗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极为密切

语言是长期相沿的社会民俗文化的产物,语言和民俗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民俗文化是民俗语言的重要内涵,有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民俗事象,记载传承着民俗文化。因此民俗语言应该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民俗语言研究,重视民俗文化在教学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可以有效避免学习者对某些语言的误解,规范其语用,使教学成为连通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传播中国的民俗文化。

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语汇,民俗语言研究的重心是民俗文化语汇研究,汉语中很多语汇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如龙凤、牡丹、鸳鸯、福、禄、寿、喜等等,从它们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生动丰富的文化信息。西方人不理解中国人对/龙0的崇拜和信仰,在他们心目中的/龙0是一种凶恶的怪兽,对它并无好感,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的/龙文化0。/龙0最早产生于中国古代神话,它能给人类带来风雨雷电,以雨水滋润万物,给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无限生机。年节时,百姓要准备丰厚的祭品祭龙王,以求风调雨顺。对于千百年来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中国人来说,/龙王0至尊至贵,能降福于天下。中国的皇帝为显示其最高的地位和权利,称为/真龙天子0,皇帝的子孙则是/龙子龙孙0,可见龙之显贵。另外,中国人还认为/龙0是中华民族祖先的象征。以/龙0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志,中华民族的子孙称自己为/龙的传人0,中国的父母们希望孩子能有出息是/望子成龙0。当留学生了解中国的/龙0文化以后,自然会举一反三,理解汉语中有关/龙0这一词语的使用。

此外成语、谚语、惯用语也是中国语言中文化性很强的词语。汉语中常用成语近三千条,在语言中运用较普遍。外国留学生如果不了解成语的文化内涵,仅从字面上是无法理解成语的真正含义的。语汇中最能充分典型地反映丰富民俗内容的,就是俗语,例如/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识自家人0比喻人们内部相斗的民俗;/哪头炕热往哪头钻0反映了北方地区民居冬季烧火炕的民俗。

汉语还通过语音的特点反映汉民族社会习俗:结婚或老人过生日时不能以钟为礼物,因为/送钟0与/送终0谐音,会破坏喜庆气氛,年轻人结婚的时候要在床上放上/枣和栗子0谐音/早立子0,意为/早生贵子0。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但很多汉字都不仅仅是语言符号,负载着大量的民俗文化信息通过汉字把文化因素直接注入教学中,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所记录词义的理解,又方便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接触和了解。例如,/筷子0的/筷0就跟民俗有关。/筷0,古代写作/著0,见于东汉许慎的5说文解字6。/著0与/住0声音相同,因船家忌讳/住0,于是反其意取名为/快0,后来又加上了竹字头,变成了今天的/筷0。在初级阶段的汉字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的教学,探求字的原始意义,不仅能加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分析汉字所负载的文化意义,寻找汉字发展演化的轨迹,对整理、继承文化遗产,传播中华文化都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112钟敬文1民俗学概论[M]1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1

122吕必松1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1内部发行稿, 19961

132何清强1文化差异中的对外汉语教学[J]1语文学刊,2004,(1)1

142曲彦斌1中国民俗语言学[M]1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152岱年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1责任编辑:吴井泉2

126民俗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衔接

每月一家 2007.091 文学教育 语言教学的内容是语言要素和文化要素共同组成的,对外汉语教学同样包括这不可或缺的两部分。关于汉语语言教学,目前已经有许多系统而优秀的成果,随着汉语和汉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对外汉语教学界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随之出现了一些专门介绍中国文化的教材,如《中国概况》、《中国文化史》、《中国书法》、《中国文化地理》、《中国文学》等,很多院校还开设了相应的文化课。这些文化知识对留学生了解中国、学习汉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除了这种文化课上系统的文化教学,我们认为,文化教学还有很多是应该而且可以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的。 在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词汇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和文化教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内容,因为汉语的词汇里包含着大量丰富的文化信息。这里要谈的就是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衔接问题。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关于文化的界定。季羡林先生说:“凡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物质两个方面,并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就叫‘文化’”。也就是说文化包括表层的 物质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表层的物质文化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礼仪等,深层的精神文化包括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即文化的精神内核。 以上两种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是有一定层次的。表层的物质文化教学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所以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应侧重于表层物质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教学则难度较大,因为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容易理解,所以,到了中高级再介绍深层的精神文化。这是就文化教学的阶段性而言。(这种划分只是就总体原则侧重点而言,实际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授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所体现。)不管表层物质文化还是深层精神文化,可以说都离不开词汇的教学。这是因为语言中的词汇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不同语言的词义由于历史、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心理素质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民族特点。因此,从词汇中可以反应很多文化要素,这就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词汇教学来传授文化知识。下面结合实例分阶段讨论一下词汇教学和文化教学的衔接。 在初级阶段进行文化教学 时,可以通过词汇教学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如:解释“聘礼”、“迎亲”等词汇时介绍中国的礼俗文化;介绍“姑妈”、“姨妈”这些亲属称谓时,可以对比汉英亲属称谓的不对称性来介绍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解释“龙井”、“旗袍”等词汇时介绍中国的饮食、服饰文化;遇到“中秋”、“端午”等节日的词时,可以介绍与之相关的风俗和节日来历;解释“京剧”、“唐诗”等词汇时介绍文学艺术文化;解释“胡同”、“园林”等词汇时介绍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这样留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又了解了中国文化,既有利于他们了解中国,又能增加学习汉语的兴趣。而到了中高级阶段,再介绍深层的精神文化。 精神内容的教学,比物质文化的教学困难得多,除了讲授词汇和成语的表面意义之外,还要介绍较深层次的引申意义。比如不同文化对同一动物不同的隐含意义,大家所熟知的“狗”在东西方文化中就有截然不同的感情色彩,这样在介绍到相关词或熟语时就要介绍相关的隐含义;同样的例子还有对“鼠”的不同态度,中国文化贬鼠,有“鼠辈、鼠目寸光、鼠窃狗盗、贼眉鼠眼”等;而英语mouse却可喻指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衔接 石 瑛 硕士论坛

民俗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_曲凤荣

收稿日期:2006-08-08 作者简介:曲凤荣,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民俗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曲凤荣 (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摘要: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已受到了普遍重视,而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与构建却少有论及,民俗文化不仅是一种原生态文化,而且是一种生活文化,又与语言的关系极为密切,文章主要从民俗文化特点的角度谈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民俗;原生态文化;生活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06)10-0125-02 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重要地位,但上下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容量巨大,对留学生来说可望而不可及,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文化教学的内容要有所侧重,民俗文化是人类最早创造的文化,是整个文化意识形态的基石,语言中积淀着大量民俗文化信息,民俗文化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因此民俗文化应该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对留学生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传播民俗文化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一、加强民俗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文化的深层内涵 民俗文化是文化教学的基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之所以要重视民俗文化的教学,是因为民俗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原生态文化,是各国各民族所固有的社会生活文化,是各国各民族的本质文化所在,这种原生态文化的反复出现,形成了各国各民族的潜意识和社会心理积淀,这种潜意识和社会心理规范和束缚着人们的行为和生活,奠定了其理性基调和现实的倾向性,这种文化的积淀对人类的精神活动,尤其是思维能力与习惯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它直接决定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题、待人接物的习惯与方式。比如,在爱的表达方式方面,中国人固然懂得爱,但是由于封建社会长期以来所存在的/男女授受不亲0,社会被分成了两大性别集团,相爱的双方在中国受到时空和对象等条件的严格限制,即使是夫妻在公开场合一般也很少拥抱和亲吻。因为在中国异性之间过于亲密的身体接触,经常被视为轻浮与无礼,而同性之间的亲密接触则被视为关系好的表现,这与西方人的看法正好相反。东西方文化分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它们的起源、发展、特质等很多方面都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简单的寒暄语与问候方式,如果能从民俗学的角度讲解,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文化的深层内涵。同时也可以避免西方学生初来中国时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疑问与尴尬。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由表层文化和本质文化两个层次组合而成,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原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基石,也是当今各类分支学科的源头所在,当今人类所有的 知识几乎都能在民俗中发现痕迹和源头。如5山海经6中记录了很多中国远古时代的风俗事象,其中既包含着我们的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初步认识,也包含着他们已经拥有的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和理论,所体现和反映的是远古社会的一部分科学,也是人类的一部包罗万象的风俗书,既是人类文化的初级形态,也是后代各种分类学科的神圣源头。同时这种地域性的原生态文化有一种顽强的难以变异性,虽然伴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和广泛,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传统文化都曾经历过一番改造和变革,但各民族的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不断的累积已逐渐形成了自身相对稳定的体系,同时也就具备了一定的排他性,不同的民俗文化体现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因此,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不可能将对方的文化特点予以消灭和蚕食,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这种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语言现象,如果仅仅把它局限在本体与静态的狭小圈子里进行研究,往往难以做出深入透彻的解释,只有把它放在民俗文化这个悠久、广阔的背景下,将语言与社会现实、民俗事象结合起来进行动态研究,才能追溯其源头,把握其流变,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视民俗文化背景的教学,导入文化中最稳定最根源的部分,使留学生从根本上了解中国的文化特质,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人行为方式的文化习惯和文化心理,增加学习者对汉民族民俗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克服跨文化言语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有效缩短他们的文化接受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语言,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可以说要真正地了解和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不能脱离其民俗文化背景的。 二、加强民俗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和学习语言 民俗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与生活的密切程度是其他任 2006年第10期总第150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No.102006 serial.No.150

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

民俗文化节策划方 案 1

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 【篇一: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 民俗文化节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传统和美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开展“民俗文化节”活动,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把民俗文化和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并把民族精神的传承与道德好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本活动为期一个月,从“五一”劳动节放假回校开始持续到端午节,在此期间展开关于名俗文化的各项活动。 活动流程 第一周: 1、关于名俗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班级文化的布置。 2、主题班会的开展。 第二周: 1、手抄报的评比。

2、周五班级板报的评比。 3、诗文朗诵比赛。 第三周: 1、“名俗文化”为主题的书画评比,展览。 第四周: 1、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周五下午开展的关于端午节的校园传统小游戏。如包粽子,用雄黄酒在孩子脑门写“王”,插艾叶,做香囊、编蛋带,撞蛋等。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全过程,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积极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氛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和人民是最大光荣;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1.在此期间学校每周一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全体师生齐唱国歌。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学校、爱集体、文明守纪、文明礼仪等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性强。 2.充分利用校园网、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俗文化。专题为“民俗文化润我心”“民族精神代代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宣传和介绍,在校园内营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及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出来进行推广,对活动中典型的事例及时进行宣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3.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氛围,确保活动有条不紊,丰富多彩。 (1)张贴有关宣传标语;把学生的优秀书画、摄影、制作成一幅幅壁挂,点缀教室、走廊,达到既美化环境,又鼓舞学生、启迪学生的目的。 (2)各班利用晨会、班会、等时间组织学生背礼仪规范、看经典书籍、唱文明礼仪歌曲、办手抄报和黑板报、写文明礼仪文章等。(3)建立班级名俗文化学习园地,形成独特个性的班级文化。 三、开展丰富的活动,进行民俗文化及民族精神教育 1.加强各种民俗节日的宣传,营造学习氛围。 2.将民俗文化与的主题班队会活动相结合,创新活动载体。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课件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课件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课件 一.背景 1.教学内容: 1.1讲解十二生肖的代表 1.2分析中国十二生肖的含义及所含文化。 1.3十二生肖各属相的成语解析。 2.教学目的: 2.1外国学生能鉴别中国十二生肖的代表及象征意义。 2.2外国学生能描述十二生肖的特殊含义及其所包含的文化知识。 2.3能说出十二生肖各属相的成语 3.教学对象:学到一定程度汉语的外国学生 4.教学手段:黑板、PPT 5.教学地点和时间: 二.教学过程 1.讲解十二生肖的代表 1.1你们了解中国的十二生肖吗你能说出来有那些生肖吗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1.2讲解各生肖的来历:(1)怎么让小小的老鼠排在第一名呢?这里也有个故事。(讲故事) 1.3你们知道自己的属于哪一个生肖吗(

5) 课堂活动:12年一个轮回,推测所给出年份的属相 1999兔2004猴1987兔2015羊 2.你们知道每一个属相的含义吗? 十二生肖是的中国人的祖先很实在.我们十二生肖两两相对,六道轮回,体现了我们祖先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 老鼠和牛.老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奋.智慧和勤奋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如果光有智慧,不勤奋,那就变成小聪明;而光是勤奋,不动脑筋,那就变成愚蠢.这两者一定要结合.这是祖先对我们第一组的期望和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组. 老虎和兔子.老虎代表勇猛,兔子代表谨慎.勇猛和谨慎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才能作到胆大心细.如果勇猛离开了谨慎,就变成了鲁莽,而没了勇猛,就变成了胆怯.这一组也非常重要,所以,防在第二位置上.中国人看者这些贵族,补上一句:当我们表现出谨慎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中国人没有勇敢的一面. 龙和蛇,龙代表猛,蛇代表柔韧.所谓刚者易折,太刚了容易折断,但是,如果只有柔的一面就易失去主见,所以,刚柔并济是我们的祖训. 马和羊,马代表勇往直前,羊代表和顺.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直奔目标,不顾及周围环境,必然会和周围不断磕碰,最后不见得能达到目标.但是,一个人光顾及和顺,他可能连方向都没有了.所以,勇往直前的秉性,一定要和和顺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是祖先对我们的第四组期望.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记整理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记整理 一、总论 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第二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96年解释;99、02、03年填空)(2)任务:研究—— 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理; ②教学的全过程; ③教学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④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并由此制订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差不多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3)目的: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9年填空)2.建国以后对外汉语教学的进展概况 (1)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进展 ①初创时期(20C 50’s初—60’s初) 汉语预备教育:

a. 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周培元、吕叔湘负责业务工作;邓懿、王还等6人授课。 b. 1952年,由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该班调到北大,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c. 1960年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洲留学生办公室。什么缘故讲对外汉语教学的差不多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6年问答) ②巩固和进展时期(60’s初—60’s中) a. 1962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部独立,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是我国第一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为要紧任务的高校)。 b. 1964年,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 c. 1964年暑假,越南政府派来2000名留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单位扩展到23所。 d. 1965年暑假,北语为新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22所院校举办了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e. 1965年下半年,北语创办《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是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综述 一、引言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一门正式学科的历 史还不到两百年[1],但是学者们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 言与文化关系的讨论却没有停止过。同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一直也是饱受争议的对象。语言教学的研究早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就已经成为对外汉语学界的探讨话题,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紧密相关,很少有人去质疑它的地位(限于年代久远,本文所涉及到的研究以20 世纪90年代之后的文献为主)。但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文化的渗入,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被推上风口浪尖被迫进行对比,对二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的争论也未曾间断。到21世纪,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关系的研究基本上形成 了定论――将文化作为教学因素导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因此,这时期的研究主要以“如何有效地将文化导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为主。 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与文化关系 的研究中主要盛行着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以纯语言教学为主,忽视了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并且提出语言只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的教学不能离开文化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因此,主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提升文化

教学的地位,打破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纯语言教学,以此来建立一种新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语言文化教学 或者称“文化语言教学”。另一种则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本来 就是语言的教学,文化只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因素。主张减少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确保语言教学的首要地位。 21世纪期间,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以及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依然是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领域的热议话题。在这期间,由于孔子学院的开办,使得文化教学的呼声日益高涨。这时期的研究主要以“如何有效地将文化导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为主。总体上看,21世纪在有关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研究中重心已经开始偏移,具体表现为从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争议探讨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研究。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初探阶段 在众多的研究之中,金路(1993)可以作为语言教学地位发生变化的正式开端。文章明确提出了语言教学以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教学为主,语言教学是一种纯语言的教学,是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2]。并且认为这种传统的 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存在重语言轻文化的问题,即注重语言本身而轻视语言行为。于是,开始提倡将语言与文化综合起来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复习题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复习题《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复习题一、名词解释 1(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母语和外国语 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外国语:指外国的语言 2( 本族语和非本族语 本族语:指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与“母语”可以通用。非本民族语:指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3( 目的语 目的语: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二、判断正误 1. 母语就是第一语言。错 2. 对我校的英语系的学生来说,英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对 3. 中国移民在英国学习英语,英语是他们的外语。错 4. 对正在学习汉语的维吾尔族学生来说,汉语是他们的目的语。对 5. 汉族的孩子出生后,他的第一语言是汉语,入学后,他学习蒙语或者藏语,那么蒙语或者藏语是他的第二语言。对三、问答题 1( 对外汉语专业的理论基础(支撑理论)有哪些, 理论基础包括与本学科发展关系最紧密的7个基础学科,即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学科及哲学。这七个学科本身是独立学科,其理论不能直接应用于本学科的语言教学,但是他们从语言的本质、语言学习的本质、语言运用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四个主要方面对本学科产生影响,当然本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也对这些学科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这一部分可以看做是本学科的理论基础或者叫做支撑理论。

2( 对外汉语专业的基础理论有哪些, 对外汉语专业的基础理论包括对外汉语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汉语习得理论、学科研究方法学。作为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对以后研究及运用影响深远。 3( 对外汉语语言学和汉语语言学有何区别, 对外汉语语言学是对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研究,也是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客体的研究。而汉语语言学因为已经有丰硕的研究成果,这将对对外汉语语言学研究有指导作用,但不能替代,因为对外汉语语言学需要从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这一新角度描写研究汉语。 不同对外汉语语言学汉语语言学 1.研究目的培养运用汉语交际对语言规则系统的 的能力理性的认识 2.研究内容通过与学习者母语追求理论知识的系 对比得出的汉语特统性与完整性 殊规律,并研究如 何将这些规律、知 识转化为学习者的 技能 3.研究的侧重点从意义表达出发,单纯从语言结构出 突出用法和功能研发,集中于描写、 究,多讲句子条件,分析语言现象 建立汉语组装规则 体系 4.研究的角度从语言学、汉外对从语言学角度 比、跨文化交际、 语言习得、学习者

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文化 语言蕴藏着民族文化的内涵,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表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修辞特征往往与汉文化思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 为汉语修辞就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修辞现象是一种外部因素影响与制约下的一种内部语言结构的生成活动。外部因素主要指题旨、情境与文化语境;文化语境包括历史 的与现代的,是其中关联紧密、至关重要的一种关系,它决定语言 内部词语与句式的选择和调整。具体到汉语中的修辞文化,我们还 要了解汉文化及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1.修辞现象的文化心理 第一,炼字与求新求异的文化心理。常用的修辞手段是使词语变异,突破一般词语搭配的习惯,比如临时改变词性,临时仿造词语,成语的活用和翻造。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是“气管炎”,就是因为 “气管炎”和“妻管严”谐音而有了新的含义。第二,认同与谦逊 的文化心理。受儒家文化影响,谦逊、谦和是汉民族文化心理的重 要组成部分。我们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中国人之间拉家常的时 候常常问一些能拉近彼此距离的问题,来达到一种认同,比如:你 今年多大了?你家孩子多大了?在送别时,我们说:“慢走,走 好!”“别送了,请留步”,突出了谦逊的心理特征。第三,求吉避 凶的文化心理。戴昭铭曾说:“耽于语言幻想大概是因为李泽厚说 的中国人‘乐感文化’的国民性表现之一。”这里的“乐感文化” 体现在汉民族在生活中处处讲究“讨个好彩头”,如短信中的祝福语,命名(人名、地名、商店名)的'含义。第四,追求美辞的文化心理。其中包括以“均衡”为美的审美心态。体现在修辞里的对偶和 排比,诗歌里的平仄和押韵;追求“典雅”“含蓄”的审美心态,体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教学文案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填空:2*5 1、汉语教科书是中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 2、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 3、语言学的发展流派及代表人物:历史比较语言学学派:琼斯;结构主义语言学学派:索绪尔;转换生成语法学派:乔姆斯基;功能主义语言学学派:韩礼德 4、英●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包括: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 5、17世纪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建立教学论的开始。 6、习得理论代表人物及观点:刺激——反应论,斯金纳;先天论,乔姆斯基;认知论,皮亚杰;语言功能论,韩礼德;社会相互作用论,贝鲁姆。 7、教学目的是总体设计中的首要问题;布龙菲尔德是美国语言学家之首。 名词解释:5*4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取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也是语言教学理论中运用最多的概念。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取的语言;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在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这里存在一种情况是,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更多种的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都达到同等运用熟练程度,这就成为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母语是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一般母语是人们出生后接触的第一语言,但对一些移居国外的人来说,其子女首先接触的可能是居住地的语言而非母语。因此,不能把第一语言和母语两个概念混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因此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非本族语指的是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从语言掌握的程度和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往往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但也存在相反的情况。 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目标,都可以称为目的语。 5、对外汉语教学:《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中写道:“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这一名称基本上体现了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简洁上口、符合汉语习惯,因此从1982年提出一直使用至今,人们也没有找到更能为大家所接受的表达法。 6、关键期假说:伦尼伯格于60年代提出语言习得“关键期”或称“临界期”假说。所谓语言习得关键期,就是指在青春期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

谈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谈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摘要]中国文化深层次渗透于汉语言中,使汉语成为中国文化的特殊标志,因而学习汉语必须深刻理解中国文化,树立文化习得意识,重视中国文化在汉语释义中的作用,以及汉语词语对中国文化内涵的依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具有渗透中国文化的意识,以提高汉语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汉语技能专业术语 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怎样把传统文化教育与语言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已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中国文化与汉语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文化深层次渗透于汉语言中,汉语成为中国文化的特殊标志,所以学习汉语必须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否则要学好汉语是不可能的。 一、树立文化习得意识,运用文化语言观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 在长期的语言教学过程中,工具主义语言观在语言教学和研究中起着主导作用,使人们只注意对语言系统内部组织规律的学习和研究,忽视了对制约工具使用的外部因素的学习和研究。其结果是:使语言学习者只能学到静态的语言知识,而不能学到运用语言的知识;使他们只能了解语言符号的语言意义,而不能真正把握言语的语用意义。“文化语言观”是从文化的角度学习语言,不是把语言视为独立于文化系统之外的语符系统,而是把语言系统视为文化大系统的要素之一,是构成文化大系统其他要素赖以存在的基础。它强调,学习语言必须学习文化,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时,要大量接触所学语种的文化,注意考虑语言以外的行为和各种环境,养成一种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 二、中国文化在汉语释义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文化里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有着几种不同的传说和记载。如其中一种是《易经·系辞》上有关八卦产生的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者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使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牺在“仰天”“俯地”以及观察天地之间万物后,

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

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 作者:常峻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国际交流学院,上海 200072 刊名: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2,9(1) 被引用次数:10次 参考文献(4条) 1.林纪诚语言与文化综论.语言与文化 1998 2.王德春国俗语义学略论.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 1993 3.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 1985 4.恩斯特·卡西尔人论 1985 引证文献(10条) 1.李旭明.杨颖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10(32) 2.周国宝英汉牛隐喻的偶合与失配[期刊论文]-社会科学论坛 2009(22) 3.周国宝跨文化视域中的英汉"马"隐喻对比研究[期刊论文]-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 4.席晓由《走遍美国》对比中西婚礼文化之异同(二)[期刊论文]-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8(7) 5.席晓由《走遍美国》对比中美婚礼婚文化之异同(一)[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08(21) 6.席晓浅谈中西方婚礼文化异同[期刊论文]-科教文汇 2008(23) 7.席晓由中西婚礼习俗看东西方价值观之异同[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08(29) 8.席晓浅谈中西方婚礼文化异同[期刊论文]-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8(8) 9.王衍军谈对外汉语"中国民俗"课的教材编写及教学思路[期刊论文]-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7(1) 10.王贵生跨文化视野中的民族教育[期刊论文]-贵州民族研究 2005(4)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286719004.html,/Periodical_shdxxb-shkxb200201012.aspx

挖掘民俗文化

作文采风,风采文作 ——浅谈民俗文化在初中作文中的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树立生态语文的实践观念,引导学生关注本土的民俗资源,实现语文学科与民间文化的有机整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热爱民俗传统,传承祖国灿烂的民俗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作文兴趣,增添学生作文底蕴,使学生的文章在文化作文风靡一时的今天独树一帜。 一、采集民俗成系统 民俗文化正在全球化浪潮中逐渐迷失,对于每一个华夏儿女来说收集民风民俗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不同的风俗,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利用每一个接触了解的机会,采用尽可能多的形式去了解、记录风俗习惯。并且抓住那些有着特殊含义的民俗去深入了解,把握民风民俗与自然变化、人类活动的关系,按照一些特征把景、事、人串联起来,从而形成自己对于当地民风民俗深刻印象和独到见解。就比如说南方以大米为主食,形成了粽子、糍粑、甜糕、米豆腐等特色食品,而北方的主食则是面。我们四川彝族的彝族年、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摔跤大会等,这些都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闪光点。 二、品味素材思泉涌

当然,有着这么多的素材并不足够。作文出了考查语言运用能力以外还要考查考生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阅读视野、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因此作文素材的整理和筛选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觉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就此做以下的梳理。 熟悉至少一种民俗习惯。这样的民俗要求鲜明又亮点。我们要了解这个民俗的形式,历史来历,发展变化以及现在人们对于这民俗的看法。 贮藏至少两三个民俗细节。光记住这些细节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玩味生活细节,找到感动自己让自己深刻记忆的瞬间,揣摩出触动自己内心的原因,挖掘出这些民俗瞬间包裹的核心价值。这些价值包括自然的,社会的,甚至伦理的价值。通过这些反思当下社会的麻木、无奈、缺失、困境及潜藏的危机,从而引出更深刻的东西来,并试着在民俗文化中找到解决现在社会问题的答案。 三、立意高远则文胜 唐代王维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张彦远也说:“意在笔先,画尽意在。”“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立意有高低深浅之分。清代王原祁说:“如命意不高,眼光不到,虽渲染周致,终属隔膜。”这就是说我们写好一片文章,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恰当的立意。 当然,立意还需新颖,需要我们发现生活中与众不同的美,融入我们自身的观点从而来表达我们对祖国民风民俗的热爱,对祖国各色山水的赞美。立意新颖需要与众不同的多向思维,跳出陈旧的思维框条,在顺向思维的基础上更要注重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打破原有的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笔记赵金铭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名称之由来及发展 1、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 2、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创始于1950年。1978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召开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根据国外第二语言教学学科提点和规律的研究以及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科的看法。《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简况》提出:“要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来研究,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培养专门的人才。”此后,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创刊刊物:《语言教学与研究》(1979),《世界汉语教学》(1987)专业出版社: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5)、华语教学出版社(1986);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1984)。专家言论:王力:“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朱德熙:“实际上,这是一门学问。在国外已经变成了一门学问,这需要研究。”;王还:“如果教外语是一门科学,我们教汉语就是作为一种外语来教,自然也是一门学问。”1983年又成立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这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属性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学科归属: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对外汉语教学下属于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研究对象: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它与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一样,都归属于应用语言学。(杨庆华,1995)出于汉语的习惯,我国学者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定名为:“对外汉语教学”(崔永华,1997) 19世纪初,语言理论方面的研究和语言应用方面的研究开始分化。语言教学,是应用语言学中最老的一个分支。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是以语言教学为对象的应用学科。 “两属性,三要素”说:学科以汉语为主,以对外教学为用。汉语是学科的本体属性,是学科构成的第一要素。对外教学是学科的应用属性,“对外”是学科构成的第二属性,“教学”是学科构成的第三要素。(邢福义)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框架 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从根本上说,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研究对外汉语的目的:在于让学习者掌握汉语的语音与韵律,了解汉语词语用法与搭配习惯,明白造句原理与句子的组装规则以及正确得体的汉语表达方法,从而养成新的语言习惯,培养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陆俭明论及对外汉语研究的建议:“研究工作应仅仅围绕…怎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让外国学生尽快学好汉语?这么一个问题。首先需做基础研究,其次需要加强汉外对比研究和外国学生偏误分析研究,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再其次,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编订出各种门类的高质量教材。最后,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教学法”(陆俭明,1999) 综观全局,对外汉语研究的四个层面研究: 第一层面——本体论:从事汉语本体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语言学。 第二层面——认识论:从事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其理论基础为心理学。 第三层面——方法论:从事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其理论基础为教育学。 第四层面——工具论:从事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教学与学习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计算语言学和现代教育技术。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 近几年来,我国与各国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或出于对我国当前经济持续发展的看好,或出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 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数字, 2006年在华留学生来自184个国家,总人数已超过16万。随着外国留学生规模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的留学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语言机能训练为核心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各国来华留学生渴望了解中国文化、进行深层交流沟通的需求。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能力是首要的。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学习者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并培养他们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注重语言教学中蕴含着的文化因素教学。一方面,积极而充分的文化因素教学对语言教学本身十分有利,能起到促进和深化语言能力的作用;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为后者提供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因此,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完全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以往的语言教学,重视语言结构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忽视文化的教学,尤其是忽视不同文化在语言上的反映。虽然现在的“汉语热”日渐升温,但是从总体上看,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较低。很多教师在汉语教学中,仅仅教给学生最基础的语言文字知识,就汉语讲汉语,重视了语言结构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却忽视了文化的教学。有的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虽然没有什么问题,能说比较标准的汉语,但对汉文化知之甚少,在交际中不懂汉民族的风俗习惯,尤其是不懂交际礼节和规则,常常会使用一些不得体以致不正确的话语。对外汉语教学中这种只重表层因素而忽视其他文化因素渗透和拓展的做法影响了留学生对汉语的深入学习和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应面对这一事实,将汉语教学与汉文化熏陶结合起来,提高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要进行文化教学,选择恰当的文化教学手段,这一点已逐步成为共识。 那么对外汉语的教学与中国文化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又该如何运用呢? 语言是在人类社会生活日渐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符号系统,这套符号系统总是代表一定的意义和内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利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应用

2012年第9期山东社会科学No.9总第205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5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应用 阮静 (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民俗文化是国家文化体系的基石,承载并传递着民族精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视汲取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内容,将有助于我们向外国学生全面完整、科学准确地推介 和传播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此基础上他们能更加理性和客观地去认识中国、理解中国、喜 欢中国,因此将民俗文化应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9-0043-05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特有的标记。“保护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文化,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①民俗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人们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应该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与弘扬。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民俗文化作为国家文化体系构成的基石部分,如果能够被充分地利用,将有助于外国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与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 一、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民俗文化的关系 钟敬文先生指出:“像鱼儿生活在水里一样,经营着社会生活的人们,无时无刻不泡在广泛的各类民俗文化之中。他们从日常必需的衣、食、住、行,从他们置身其中的家庭、村镇、城市和有关的各种团体、机构,从他们所参与和接触的信仰、说唱活动到日常会话,无不存在着民俗文化……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对民族具有凝聚力的,有语言、道德、艺术、宗教及民俗等民俗文化,由于它的广泛存在和潜在作用,它在凝聚团结民族成员的作用方面,特别显得重要。”②因此,对于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而言,民俗文化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呼吸的新鲜空气一样,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同时,我们还必须深刻认识到:“民俗文化是精英文化,它就是用来规范俗人和整个社会群体的。我们必须把民俗之‘俗’与通俗之‘俗’彻底区别开来,前者是审美与信仰结合的规则,后者不过是‘普通’的意思,二者的意义完全不同。”③也许正是借助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当中的各种行为举止和情感表达方式不断传递和展示出来的这些特有的民俗文化现象,才使得这个国家和民族通过对自身民族的民俗文化的尊崇与传承而更加具有国家的认同感与民族的凝聚力,才使得这个国家和民族具备了与其他国家和民族迥异区分的文化身份象征。 林国立认为,编写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大纲应从民族观念、民族心理以及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去考虑,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说”和“这么说的含义是什么”的问题。④他这里谈到的内容,大都囊括在民俗文化的范畴之内。也就是说,与民俗有关的文化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容忽视、也不容割舍的重要内容。李泉在谈到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应该重视的文化因素时,所界定的文化内容也大都属于民俗民 收稿日期:2012-04-06 作者简介:阮静(1970—),女,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①吴效群:《回到原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中国民俗学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②钟敬文:《民俗文化的性质与功能》,《哲学动态》1995年第1期。 ③田兆元:《民俗本质的重估与民俗学家的责任》,《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④周思源、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版,第20、24页。 34

传承民俗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作者:吴丽贝 学校: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工人第二新村小学

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一、方案的名称 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二、方案的背景与目标 1、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充分展示中原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原民俗文化,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和表现形式,了解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和其蕴含的文化价值,领略民间古老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以“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2、在全面学习和深刻领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之际,学校大力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这不仅是对历史与文化价值突出的民间文化艺术的一种保护与传承,更是对中学生校园文化视野的一次丰富与延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而且对学校培养多元化、可持续性发展人才具有特殊的意义。 3、活动的目的 第一,加强学生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了解。 第二,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第三,在手脑并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三、方案所涉及的对象、人数

三至六年级全体学生,共计1000多人。 四、方案的主体部分 (一)活动内容 本次活动以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通过节日渗透、校园民俗、成果展示精心设计、打造“民俗文化”校园,开设“民俗文化”特色课堂,建立学生社团,体验“民俗文化”魅力。主要内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开展三月三亲子风筝节、端午节包粽子、冬至包饺子等节日活动。 2、丁酉年春节系列民俗活动,邀请民间艺术家来校现场表演。 3、邀请民间艺人到学校传授捏面人、武术、剪纸、书法、空竹等民间艺术。 4、开设“民俗文化”特色课堂,建立学生社团。 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活动方式: 1、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2、邀请民间艺人向学生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3、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节日活动当中。 4、成果展示,建设参观民俗展览馆。 (二)难点、重点、创新点 难点:邀请民间艺人到学校传授民间艺术。 重点:开设“民俗文化”特色课堂,建立学生社团。 创新点:开发相关的“民俗文化”校本课程,开设相关民俗社团

“一带一路”战略下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

“一带一路”战略下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8.06.016 收稿日期20180311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科学研究课题(2018―2018Y007);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中部地区留学生的学习适 应研究(16NDJC309YBM);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2018年度自设资助项目“来华尼日尔商人迁移行为研究――基于义乌与广州的调查分析” (FYZS201808);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跨文化交流与研究中心项目 陈宇鹏(1979―),男,吉林白山人,副教授,硕士,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从事国际教育研究。 随着中非贸易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非洲人来华交流和学习,汉语学习成为非洲国家来华留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来华非洲留学生不仅是汉语的学习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注重中华文化的传播,对外汉语教学要强化实践教学,优化教学体系。培养知华、友华的非洲朋友,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中非关系健康发展。 一带一路;文化传播;非洲;对外汉语教学 H195A10017836(2018)06004403 一、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新中国成立后,中非教育交流重要的方式是中国为非洲国家提供学生培养和派遣援非教师。由于受到国际和国内实际情况的影响,培养学生数量和援非教师数量不多。改革开放以来,中非在政治、经济、贸易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非国家教育支援力度,探索开展多种类型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形式。随着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逐渐成为一种新形式的南南合作。中国政府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推动孔子学院在全世界范围的建立,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海外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同时,中国政府加大奖学金力度,吸引国外留学生来华学习。北京语言大学崔希亮定义“对外汉语教学”为在国内对来华留学生进 行的汉语教学,定义“汉语国际教育”为在海外把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立足“请进来”,汉语国际教育立足“走出去”[1]。2018年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 63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中,非洲来华留学生数增长显著,为49 792名,占同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12.52%,位居亚洲、欧洲、美洲之后的第三位。2018年非洲来华留学生数同比增长为19.47%。2018年来华留学生中,非学历留学生所占比例为53.53%,而非学历生中大部分是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加上专业中学习汉语言和汉语国际教育的留学生,来华的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数量比例明显高于学习专业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