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鼠缺氧模型及其分析

小鼠缺氧模型及其分析

小鼠缺氧模型及其分析
小鼠缺氧模型及其分析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高伟飞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10级临床专业临滨1班4组20102090114)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复制几种类型缺氧的模型,观察血液颜色的特点,分析其机制

根据大纲要求:

掌握概念:缺氧、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紫绀、肠源性紫绀。

熟悉并理解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熟悉反映血氧情况的一些指标(氧分压、氧含量、氧容量、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掌握各型缺氧发生的原因及主要发病机制,掌握各型缺氧的特征(血氧变化的特点和皮肤黏膜颜色变化)。

二、实验原理:

当组织供应组织的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可发生异常变化,这种病理过程称为缺氧。不同类型的缺氧,其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和症状也不同。根据缺氧原因不同可将缺氧分为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四种类型。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很多,如年龄、机体的代谢、功能状况以及锻炼适应等。本实验才缺氧的不同环节入手观察呼吸变化及皮肤黏膜的颜色改变。实验通过动物的不同代谢状况、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动物所处环境温度,观察动物的缺氧耐受性。

三、实验对象:小鼠

四、实验材料:电子秤、注射器、钠石灰、广口瓶、测耗氧量装置、剪刀、镊子、滤纸;生理盐水、美兰亚硝酸钠、氯丙嗪、冰块、量筒等

五、实验方法:

1、取2只小鼠,注射及处理:

1号:亚硝酸钠及美兰0.2ml ,左下腹注射

2号:亚硝酸钠及生理盐水各0.2ml ,左下腹注射

注射完,观察,2号小鼠立即死亡,1号小鼠仍存活;然后处死解剖,剪下一片肝脏组

织放于滤纸上,观察肝的颜色。

2、取2只小鼠称重,编号

3、4

注射及处理:

3号:氯丙嗪0.2ml,左下腹注射

4号:生理盐水0.2ml 左下腹注射

将3、4号小鼠分别分别放入钠石灰的广口瓶,塞上塞子,记录下量筒的液面,连通耗氧装置,开始计时,直至小鼠死亡,记录下时间和量筒下降的液面刻度

计算两只小鼠的耗氧量

小鼠耗氧率R(ml/min/g) =A/(W*t.)

六、实验结果:

1、几种类型的缺氧

序号注射及处理缺氧类型肝脏颜色

1 NaNO2+美兰

0.2ml

血液性缺氧暗红色

2 NaNO2+生理盐

水0.2ml

血液性缺氧青石板色

2、不同条件下小鼠缺氧耐受性

序号体重

(g)

注射及处理存活时

总耗氧

量(ml)

耗氧率

(ml/min/g)

3 18.8 氯丙嗪0.2ml

(冰浴)

27分8 0.016

4 20.6 生理盐水(常

温)

27分18 0.032

七、实验分析:

1、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的质或量的改变引起的缺氧。

亚硝酸盐可使血红素中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美兰为还原剂,可抑制氧化剂的中毒反应。因此1号小鼠存活,2号小鼠死亡。

2、不同条件下小鼠缺氧耐受性

氯丙嗪是中枢多巴胺受体的阻断剂,具有镇静、抗精神病、镇吐、降低体温及基础代谢、α-肾上腺素能受体及m-胆碱能受体阻断、抗组织胺、影响内分泌等作用,再加上冰浴,制造低温环境,使得3号小鼠的基础代谢率将为最低,可延长其死亡时间。

八、实验结论:

1、缺氧是这2小鼠死亡的共同原因,不同的药物是小鼠死亡的条件,氯丙嗪加上低温可延长小鼠的死亡时间。

2、高铁蛋白血症(亚硝酸盐中毒)属于血液性缺氧,原因:二价铁离子被氧化为三价铁离子,肝脏呈青石板色。

家兔缺氧实验报告doc

家兔缺氧实验报告 篇一:家兔解剖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对家兔的外形观察、骨骼系统及内部解剖的观察,掌握哺乳类躯体轮廓、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结构特点 2. 掌握哺乳纲动物的主要特征,理解其进步性特征 3. 熟练解剖动物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将家兔处死是利用静脉注射空气致死:向静脉注射空气后,进入血液形成空气栓,空气栓随血流回流至右心室,然后被送到肺动脉,造成肺栓塞,大面积的肺栓塞使人体不能进行气体交换,发生严重的缺氧和二氧化碳储留,导致猝死。 三、实验器材 活家兔、解剖盘、酒精棉球、注射器、镊子、烧杯、手术刀、手术剪、骨钳、止血钳等 四、实验步骤 1、外形观察,处死 家兔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五部分。颈很短,躯干较长,背部有明显的腰弯曲。前肢短小,有5指,后肢较长,具4趾。尾短小,位于躯干末端,腹部腹面近尾根处有泄殖孔和肛门,肛门在后。肛门两侧各有一个无毛区,提

起此处皮肤,开口,打开皮肤。 取10ml注射器,抽入10ml空气,三个人按住兔子,用酒精棉球将其一侧耳外侧毛擦湿,注射空气,到静脉血管。挣扎一会后死亡。 2、打开皮肤 润湿腹部中间的毛,小心用剪刀从泄殖孔稍前方剖一横口,向上剪至颈部,用手术刀使皮肤和肌肉分离,将剥下的皮肤向左右尽可能拉开露出腹部。 3、开腹腔:原位观察膈、胰腺、肝脏、各系统观察,肾脏冠切 从泄殖孔的切口处沿腹中线同样左右割开腹壁至胸骨剑突处,暴露腹腔。先观察各器官的自然位置。可观察到:胰腺:分散附着于(十二指肠)弯曲处的肠系膜上,为粉红色、分布零散而不规则的腺体。胃:囊状,横卧于膈肌后面,入口称喷门,出口称幽门。 小肠:肠管长而细,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段。十二指肠呈“ U ”形,空肠和回肠界限不易区分。 大肠: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三段。盲肠为大肠的起始段,肠管最粗大,相当于一个发酵罐,其末端有蚓突,结肠表面有横褶,直肠细长。 膈肌:呈粉色,上面血多有放射状红色细丝 肾脏:移开胃后,可在其下观察到两肾,分布于两侧,

缺氧模型,胰岛素过量中毒及其解救

缺氧模型 缺氧指组织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从而引起其代谢、功能以致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低张性缺氧(hypotonic hypoxia):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引起的组织供应不足。 血液性缺氧(hemic hypoxia):血红蛋白的质或量改变,导致血氧容量降低或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出所引起的缺氧。 循环性缺氧(circulatory hypoxia):组织血流量减少引起的组织供应不足。 组织性缺氧(histogenous hypoxia):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所至。 实验目的 通过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模型的复制,了解缺氧的原因与分类;通过观察不同类型缺氧时呼吸、血液颜色的变化,了解不同类型缺氧的特点。 实验动物小鼠 实验器材小鼠,缺氧瓶,天平,剪刀,镊子,1ml注射器。 实验药品5%亚硝酸钠,1%美兰,钠石灰,生理盐水。 实验步骤 1.乏氧性缺氧:取小鼠1只称重后放入装入钠石灰(吸收CO2)的缺氧瓶,观察小鼠的呼吸频率、深度及唇、趾、尾部颜色后,塞紧瓶塞并记录时间。每3分钟重复观察上述指标一次,直到小鼠死亡。鼠尸体留待其他实验完成后解剖。将结果记入表一。 2.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取体重相近的小鼠2只,观察正常表现后,分别向甲乙两鼠腹腔内注入5%亚硝酸钠各0.3ml。2分钟后向甲鼠腹腔注入生理盐水0.3ml,向乙鼠腹腔注入1%美兰0.3ml,比较两鼠存活时间。将结果记入表二。 结果与分析将全部实验死亡小鼠进行解剖。并排列对比观察小鼠心、肺、肝、肾和血液的颜色。 思考题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各型缺氧的特点,发生机制。

胰岛素过量中毒及其解救 实验目的观察胰岛素过量引起的低血糖反应症状及葡萄糖的解救作用。 实验对象小鼠(体重18~22克,雌雄不限)。 实验器材鼠笼、天平、1ml注射器、恒温水浴槽。 实验药品胰岛素、10%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 方法与步骤 1.实验前日,将小鼠禁食18小时。 2.取体重相近的小鼠2只,称重后编甲、乙号标记。观察其正常活动情况。 3.分别腹腔注射2U/ml的胰岛素0.2ml/10g,观察胰岛素引起低血糖的中毒症状(乏力、四肢伏倒、不活动、惊厥等)。待中毒症状明显时,甲鼠腹腔注射10%葡萄糖溶液0.5 ml,乙鼠腹腔注射0.5ml生理盐水作对照,观察二鼠的症状有何不同。

缺氧动物模型复制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

缺氧动物模型复制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 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 摘要目的本实验学习复制乏氧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动物模型的方法,观察缺氧过程中呼吸的反应及血液色泽和全身一般情况的变化,并了解温度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缺氧耐受的影响以及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方法通过测定耗氧量和小鼠的存活时间来观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通过复制乏氧性缺氧、CO中毒、注射NaNO2及注射NaNO2和美蓝的动物模型,来观察不同缺氧类型动物在缺氧过程中呼吸、黏膜和血液色泽的变化。结果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的存活时间为24.63±7.29min,注射氯丙嗪的小鼠的存活时间为45.75±13.64 min,两者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的耗氧量为14.59±2.92 ml,注射氯丙嗪的小鼠的耗氧量为9.64±3.61 ml。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的耗氧率0.03±0.012(ml/g/min), 注射氯丙嗪的小鼠的耗氧率为0.01±0.004 (ml/g/min),两者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在复制乏氧性缺氧、CO中毒、注射NaNO2、注射NaNO2和美蓝的动物模型过程中,CO中毒的小鼠比乏氧性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短,注射NaNO2小鼠比注射NaNO2和美蓝的小鼠存活时间短。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并处于低温的小鼠对缺氧耐受性增强。不同缺氧模型有不同的死亡表现和死亡后体征。 1. 材料和方法 1.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 1.1.1实验动物小鼠(mouse) 1.1.2药品0.25%氯丙嗪(chlorpromazine) 、钠石灰(soda Lime) 1.1.3器材密闭瓶、注射器,测耗氧装置(oxygen consumption gauge) 图1 图2 1.1.4方法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2只,准确称取其体重。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中1只小鼠做为实验组,另一只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按0.1ml/10g体重腹腔内注射 2.5g/L 氯丙嗪,安放在冰浴的纱布上10~15min,使呼吸频率降为70~80次/min;对照组鼠按0.1ml/10g体重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室温放置10~15min。将2只鼠分别放入100mL的广口瓶内,按图1连接测耗氧装置。 1.2缺氧动物模型的复制 1.2.1实验动物小鼠(mouse) 1.2.2药品钠石灰(soda lime) 亚硝酸钠(sodium nitrite ) 、亚甲基蓝(美蓝)(methylene blue)、0.9%NaCl (physiological saline solution) 、CO(carbon monoxide)。 1.2.3装置:缺氧装置(hypoxic gauge)

小鼠缺氧实验实验报告

\篇二:缺氧 缺氧动物模型复制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地影响 【摘要】目地:本实验学习复制乏氧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地动物模型方法,观察缺氧过程中呼吸地反应及血液色泽和全身一般情况地变化,并了解温度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缺氧耐受地影响以及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重要性.方法:通过复制缺氧动物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缺氧过程中呼吸、黏膜和血液色泽地变化.通过测定耗氧量和小鼠地存活时间来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地影响.结果: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动物耐受缺氧地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存活时间和总耗氧率有显著性差异;复制不同原因造成地不同缺氧类型小鼠都表现出了不同地呼吸频率和存活时间地变化.结论:给小鼠注射氯丙嗪、冰浴降温可显著降低总耗氧率,延长其存活时间().中毒、亚硝酸盐可显著缩短小鼠存活时间,降低呼吸频率.美兰可以缓解亚硝酸盐对小鼠地作用,已定程度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延缓呼吸频率地下降. 【关键词】缺氧氯丙嗪总耗氧率亚硝酸盐美兰存活时间 当供应组织地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时,机体地机能和代谢可发生异常变化,这种病理过程称为缺氧.根据缺氧地原因不同可将缺氧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四种类型,不同类型地缺氧,机体地代偿适应性反应和症状表现有所不同. 1.材料和方法 1.实验动物:小白鼠(雌性). 药品:氯丙嗪() 、钠石灰( ),亚硝酸钠( ) 、亚甲基蓝(美蓝)(,)、% ( ) 、( ). 器材:、广口瓶和测耗氧装置. 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地影响 取只性别相同体重相近地小鼠,准确称取体重,并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氯丙嗪组.氯丙嗪组按体重腹腔注射%氯丙嗪,随即安放在冰浴地纱布上 ,使呼吸频率降至次;生理盐水组按体重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室温放置-,作为对照.之后将只小鼠分别放入地广口瓶内,连接好测耗氧装置.如右图. 不同原因造成地缺氧 取只性别相同体重相近地小鼠随机分为乏氧性缺氧组和一氧化碳中毒组.乏氧性缺氧组小鼠放入含有钠石灰地密闭瓶中;一氧化碳中毒组小鼠放入密闭瓶,注入气体. 另取只性别相同体重相近地小鼠随机分为亚硝酸纳组和亚硝酸纳治疗组.亚硝酸纳组小鼠腹腔注射亚硝酸纳,并随即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亚硝酸纳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亚硝酸纳后即刻腹腔注射亚甲基蓝 . 2.观察项目 2.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地影响 记录下小鼠地体重().从密闭测耗氧装置开始记时到小鼠死亡,分别观察氯丙嗪组和生理盐水组小鼠地存活时间()、总耗氧量().按以下公式计算出总耗氧率[(·)]: [(·)] ()÷()÷() 2.2.不同原因造成地缺氧 乏氧性缺氧组和一氧化碳中毒组:处理前分别测出两鼠地正常呼吸频率(次).待塞紧瓶塞开始记时后,每隔测一次呼吸频率(次),并观察两鼠地行为以及耳、尾、口唇等地颜色变化,直至小鼠死亡.记录死亡时间. 亚硝酸纳组和亚硝酸纳治疗组:处理前分别测出两鼠地正常呼吸频率(次).待注射药品后,每隔测一次呼吸频率(次),并观察两鼠地行为以及耳、尾、口唇等地颜色变化,直至小鼠死亡.记录死亡时间. 将只鼠分别解剖取出小块肝脏组织置于滤纸上观察颜色地不同. 3.实验结果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地影响氯丙嗪组小鼠体重与生理盐水组小鼠体重 无显著性差异();氯丙嗪组小鼠地耗氧量为± ,生理盐水组小鼠地耗氧量为± ,两者无

小鼠缺氧模型及其分析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高伟飞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10级临床专业临滨1班4组20102090114)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复制几种类型缺氧的模型,观察血液颜色的特点,分析其机制 根据大纲要求: 掌握概念:缺氧、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紫绀、肠源性紫绀。 熟悉并理解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熟悉反映血氧情况的一些指标(氧分压、氧含量、氧容量、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掌握各型缺氧发生的原因及主要发病机制,掌握各型缺氧的特征(血氧变化的特点和皮肤黏膜颜色变化)。 二、实验原理: 当组织供应组织的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可发生异常变化,这种病理过程称为缺氧。不同类型的缺氧,其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和症状也不同。根据缺氧原因不同可将缺氧分为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四种类型。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很多,如年龄、机体的代谢、功能状况以及锻炼适应等。本实验才缺氧的不同环节入手观察呼吸变化及皮肤黏膜的颜色改变。实验通过动物的不同代谢状况、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动物所处环境温度,观察动物的缺氧耐受性。 三、实验对象:小鼠 四、实验材料:电子秤、注射器、钠石灰、广口瓶、测耗氧量装置、剪刀、镊子、滤纸;生理盐水、美兰亚硝酸钠、氯丙嗪、冰块、量筒等 五、实验方法: 1、取2只小鼠,注射及处理: 1号:亚硝酸钠及美兰0.2ml ,左下腹注射 2号:亚硝酸钠及生理盐水各0.2ml ,左下腹注射 注射完,观察,2号小鼠立即死亡,1号小鼠仍存活;然后处死解剖,剪下一片肝脏组

缺氧实验最终报告

昆明医科大学机能学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5年9月17日 带教教师: 小组成员: 专业班级:临床医学二大班 缺氧实验 一、实验目得 1、复制不同病因导致小鼠缺氧得模型,了解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 性缺氧得分类。 2、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系统得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得因素。 二、实验原理 分别复制三型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机体得影响。 三、实验仪器设备 小鼠缺氧瓶(100ml125ml 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广口瓶,恒温水浴箱,5ml 或2ml 刻度吸管,1ml 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取小鼠四只,标记编号(甲,乙,丙,丁) 分别称重记录 甲:NS(0、1ml/10g) 腹腔注射 乙:0、25%水合氯醛(0、1ml/10g) 放进缺氧装置中 丙:1%咖啡因 (0、1ml/10g) 等待10min 每2min 记录呼吸频率 死亡((记录时间及耗氧量,甲鼠尸体待留)→计算耗氧量 观察皮肤颜色,活动度 丁:放入缺氧装置,40℃水浴锅放入装小鼠缺氧瓶,记录死亡时间,活动状态以及耗氧量 ②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小鼠一只):检查装置气密性 ,连接一氧化碳发生装置 , 将一只小鼠放入广口瓶,然后与一氧化碳发生装置连接;先取甲酸1、5ml 放入试管内,再加入浓硫酸1ml 。 连接 加热试管(用酒精得间断加热,加速CO 产生,不可使液体沸腾) 观察记录一般状况* 观察记录如下: 死亡(记录时间), 计算小鼠耗氧率(R)* 3、亚硝酸中毒缺氧(小鼠一只) 观察记录一般状况 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0、3ml 观察记录如下: 死亡(记录时间),计算小鼠耗氧率(R)* 4、取出甲鼠及2,3实验小鼠尸体部分肝叶进行对比,记录颜色。 五、实验结果

缺氧实验最终报告

昆明医科大学机能学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5年9月17日 带教教师: 小组成员: 专业班级:临床医学二大班 缺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复制不同病因导致小鼠缺氧的模型,了解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分类。 2、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 分别复制三型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设备 小鼠缺氧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广口瓶,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取小鼠四只,标记编号(甲,乙,丙,丁)分别称重记录 甲:NS(0.1ml/10g) 腹腔注射乙:0.25%水合氯醛(0.1ml/10g)放进缺氧装置中 丙:1%咖啡因(0.1ml/10g)等待10min 每2min记录呼吸频率 死亡((记录时间及耗氧量,甲鼠尸体待留)→计算耗氧量观察皮肤颜色,活动度 丁:放入缺氧装置,40℃水浴锅放入装小鼠缺氧瓶,记录死亡时间,活动状态以及耗氧量 ②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小鼠一只):检查装置气密性,连接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将一只小鼠放入广口瓶,然后与一氧化碳发生装置连接;先取甲酸1.5ml 放入试管内,再加入浓硫酸1ml。连接加热试管(用酒精的间断加热,加速CO产生,不可使液体沸腾)观察记录一般状况* 观察记录如下:死亡(记录时间),计算小鼠耗氧率(R)* 3、亚硝酸中毒缺氧(小鼠一只) 观察记录一般状况

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0.3ml 观察记录如下:死亡(记录时间),计算小鼠耗氧率(R)* 4、取出甲鼠及2,3实验小鼠尸体部分肝叶进行对比,记录颜色。 五、实验结果 表2.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乏氧性缺氧) 六、分析与讨论

家兔缺氧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家兔缺氧实验报告 篇一:家兔缺氧实验 家兔低张性缺氧(hypotonichypoxiaofRabbit) [实验目的]:缺氧指组织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从而引起细胞代谢,功能以致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缺氧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四种类型。本次实验通过复制低张性缺氧动物模型,观察急性缺氧过程中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变化,分析其发生机制。 [实验动物]:家兔 [实验药品及器材]: 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动脉插管,气管插管,缺氧瓶,注射器,注射针头,动脉夹,常规手术器械,血气分析仪,针;1%普鲁卡因,钠石灰,肝素生理盐水。 [实验步骤]: 1.称重,全麻(3%戊巴比妥钠,1ml/kg),固定,剪毛。 2.气管插管,颈总动脉插管,剑突连拉力换能器描记呼吸。

3.描记正常血压,呼吸(频率/节律),心率,口唇颜色。 4.将气管插管与缺氧瓶连接,记录缺氧开始后上述指标变化。 〔实验结果〕 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呼吸幅度动脉血液颜色粘膜颜色 正常 缺氧5min 缺氧10min 缺氧20min 〔讨论〕: 1.缺氧早期,呼吸加深加快,心率加快,粘膜及血液颜色变化不大。机制如下: 本实验中,家兔的呼吸仅与缺氧瓶相通,呼出的co2被钠石灰吸收,吸入气体的氧分压不断下降,最终导致pao2下降,当pao2<60mmhg的时候,便可以引起如下变化:由于上述机体代偿性改变,pao2有所恢复,脱氧血红蛋白仍小于5g/dl,故不能出现发绀,血液及粘膜颜色无明显变化。 2.缺氧晚期:pao2越来越低,过低的pao2可抑制呼吸、心血管、神经等系统的功能。使机体处于失代偿状态,出现呼吸减慢或不规则,血压↓,心率↓此时pao2↓↓,cao2↓↓。脱氧血红蛋白可超过5g/dl,出现发绀(cyanosis)。

小白鼠的缺氧实验

缺氧对小白鼠体征的影响 (潍坊医学院2009级临床26班山东潍坊261053) [摘要]目的:观察缺氧对小白鼠体征的影响。 方法:取五只小白鼠,通过制作小白鼠的乏氧性缺氧、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三种模型并与正常状态的小白鼠作对比,观察小白鼠的行为及皮肤、黏膜、肝脏的变化。 结果:小白鼠的乏氧性缺氧模型肝脏为青紫色,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模型为樱桃红色,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模型肝脏青石板颜色,正常小白鼠肝脏为红色。 结论:不同的缺氧因素对小白鼠肝脏颜色有不同影响。 [关键词]乏氧性缺氧,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青石板颜色 前言 缺氧是由于机体供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引起的机体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改变的病理过程[1]。理论上由于不同机制的缺氧通过对血红蛋白的影响改变了血红蛋白的颜色从而我们可以复制相应模型以观察其血液的变化。至于类似的实验,前人已经将其机制研究清楚了,做本次实验只是加以验证,观察是否与理论相符合,有时也许会有新的发现,但主要是为以后的临床学习打下基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器材:小白鼠缺氧瓶、CO发生装置、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 药品: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亚硝酸钠、1%亚硝酸钠、1%美兰、生理盐水。

动物:小白鼠 2 缺氧模型的制备 2.1乏氧性缺氧模型的制备 (1) 取钠石灰约5g及小白鼠一只放入缺氧瓶内。观察动物的一般情况,呼吸 频率(次/10s),深度,皮肤和口唇粘膜颜色,然后紧塞瓶塞,记录时间,以后每3min重复观察上述指标1次(如有其他变化则随时记录)直到动物死亡为止。 (2) 动物尸体留待2.2、2.3、2.4实验做完后,再依次打开其腹腔,比较血液 或肝脏颜色。 2.2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模型的制备 (1) 装好CO发生装置。 (2) 将小白鼠放入广口瓶中,观察其正常表现,然后与CO发生装置连接。 (3) 取甲酸3ml放入试管中,加入浓硫酸2ml,塞紧。(可用酒精灯加热,加速 CO产生,但不可过热以至液体沸腾,因CO产生过多过快动物迅速死亡,血液颜色改变不明显。) (4) 观察指标与方法同上。 2.3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模型的制备 (1) 取体重相近的两只小鼠,观察正常表现后,向腹腔注入5%亚硝酸钠 0.3ml,其中一只注入亚硝酸钠后,立即再向腹腔注入1%美兰溶液0.3ml,另 一只再注入生理盐水0.3ml。 (2) 观察指标与方法同2.1,比较两鼠表现及死亡时间有无差异。 2.4解剖正常小白鼠

缺氧动物模型复制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预习

实验21 缺氧动物模型复制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 【目的】 本实验学习复制乏氧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的动物模型方法,观察缺氧过程中呼吸的反应及血液色泽和全身一般情况的变化,并了解温度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缺氧耐受的影响以及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重要性。 【原理】 当供应组织的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可发生异常变化,这种病理过程称为缺氧。缺氧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许多原因都能使机体发生缺氧。不同类型的缺氧,其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和症状表现有所不同。根据缺氧的原因不同可将缺氧分为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四种类型。 将动物放置于密闭的容器内,使其吸入气中的氧分压逐步降低以复制乏氧性缺氧模型。乏氧性缺氧(又称低张性缺氧),主要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氧含量减少,组织供氧不足。正常毛细血管血液中氧离血红蛋白浓度约为26g /L。乏氧性缺氧时,动、静脉血中的氧离血红蛋白浓度增高。当毛细血管血液中氧离血红蛋白浓度达到或超过50g/L时,可使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称为紫绀)。抑制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降低体温,降低其代谢率可增强机体的缺氧耐受性。 一氧化碳(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高2l0倍.当吸入气中含有0.1%的CO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可能有50%为碳氧血红蛋白(HbCO)。HbCO不能与O2结合,同时还可抑制红细胞的糖酵解。使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生成减少,氧离曲线左移,HbO2中的O2不易释放,从而加重组织缺氧。当血液中的HbCO增至50%时,动物可迅速出现痉挛、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此时,动物的动脉血含过多的HbCO,其皮肤、粘膜呈HbCO的樱桃红。 亚硝酸盐可使血红素中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HbFe3+OH),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高铁血红蛋白中的三价铁因与羟基结合牢固,失去结合氧的能力,或者血红蛋白分子中的四个二价铁中有部分氧化成三价铁,剩余的二价铁虽能结合氧,但不易解离,导致氧离曲线左移,使组织缺氧。低浓度美兰为还原剂,可抑制氧化剂的中毒反应。亚硝酸盐等氧化剂中毒时,如高铁血红蛋白含量超过血红蛋白总量的10%,就可出现缺氧表现,当血液中HbFe3+OH达到15g/L,皮肤、粘膜可出现青紫颜色。达到30%~50%,则发生严重缺氧。 【预习要求】 1. 预习相关理论预习病理生理学教材中缺氧内容。 2.实验方法第三章实验动物基本知识,第四章动物实验技术,统计学知识参见第5章第四节常用统计指标和方法;

小鼠 缺氧实验指导()教学内容

小鼠缺氧实验指导 (2016)

实验三实验性缺氧 【实验目的】 1.掌握各型(低张性和血液性)缺氧动物模型复制的方法,了解缺氧的分类。 2.观察不同类型缺氧时机体的变化(活动状况、呼吸、粘膜及肝脏的颜色)及存活时间; 3.观察不同年龄和中枢兴奋状态对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影响,理解条件因素在缺氧发病中的重要性。 4.掌握各型缺氧的发生机制及特点。 5.了解常见血液性缺氧的解救措施。 【实验原理】 导致低张性缺氧最常见的原因包括吸入气氧分压过低和外呼吸功能障碍。本实验将小鼠放置于加入钠石灰的密闭广口瓶内,随着小鼠的呼吸消耗,广口瓶中氧气含量逐渐降低,模拟外环境氧分压过低引起的低张性缺氧。观察低张性缺氧时机体的变化(活动状况、呼吸、粘膜及肝脏的颜色)及存活时间。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很多,除缺氧时间、速度、类型和程度外,还与缺氧时中枢功能状态和年龄等因素有关。本实验通过应用药物改变小鼠的中枢兴奋状态及选择不同年龄的小鼠,观察不同条件下低张性缺氧小鼠的活动状况和存活时间。 血液性缺氧是由于血红蛋白的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从而降低血液携氧能力或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出所引起的缺氧。本实验将复制两种常见血液性缺氧模型:一氧化碳中毒和亚硝酸盐中毒引起的血液性缺氧。一氧化碳可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而失去结合氧的能力,从而导致血液携氧能力降低而引起机体缺氧。亚硝酸钠是强氧化剂,可使血红蛋白分子内二价Fe2+氧化成为三价Fe3+而形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同样失去携氧能力而引起血液性缺氧。 【实验对象】 成年小鼠(性别、年龄、体重近似、雌雄不拘)、新生小鼠 【实验药品和器材】 3.75%尼可刹米、0.25%氯丙嗪、生理盐水、钠石灰、5%亚硝酸钠、1%亚甲兰、浓硫酸、草酸。 缺氧瓶带气压平衡装置、耗氧量测定装置(图1)、1 ml注射器、5 ml注射器、电子天平、纱布、滤纸、眼科剪、眼科镊、小烧杯、酒精灯、火柴、CO 发生装置(图2)、气囊袋。

不同类型的缺氧实验报告

机能实验学实验报告 日期:××× 实验项目名称不同类型缺氧成绩实验人员撰写报告人: ×××小组成员: ××× 专业年级信息×××年级×××专业第×××班第×实验室第×组

1.实验目的 (1)通过了解缺氧的分类; (2)复制不同类型缺氧模型; (3)观察不同类型缺氧时呼吸节律和皮肤黏膜颜色的变化规律,了解不同类型缺氧的表现特征。 2.实验原理 (1)乏氧性缺氧 将小白鼠置于密闭的盛有钠石灰(NaOH·CaO)的容器中,容器中的O2而呼出的CO2则和水蒸气一起被钠石灰吸收。 因此,在缺氧瓶中的小鼠,瓶内氧气逐渐被小鼠所利用,而小鼠呼出来的二氧化碳被缺氧瓶中钠石灰所吸收,从而复制出乏氧性缺氧的动物模型。 (2)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 利用甲酸(HCOOH)在浓硫酸中加热可释放出CO的反应,将CO通入放置小白鼠的容器中,CO与Hb结合形成碳氧Hb,使Hb失去与O2的结合能力。 因为一氧化碳中毒时,一氧化碳与氧气竞争与血红蛋白结合,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为氧气的210倍,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后就不能与氧气结合,从而复制出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的动物模型。(3)亚硝酸钠中毒性中毒 NaNO2为一强氧化剂,当注入小鼠腹腔后经吸收进入体内,可使Hb分子中的二价铁离子氧化为三价铁离子,形成高铁Hb(MHb),从而失去携氧能力。 3.材料与方法 材料或/和动物

动物:成年小白鼠,雌雄不拘 材料: (1)药品: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亚硝酸钠、1%亚甲蓝 (2)器材:密封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酒精灯、注射器及针头、粗剪刀、组织镊等 方法(即实验步骤) (1)乏氧性缺氧 1)观察记录小白鼠正常呼吸频率、深度和皮肤、黏膜颜色等指标; 2)将小白鼠放入装有钠石灰的密封广口瓶中,塞紧瓶塞; 3)每3分钟重复观察上述指标1次,如有其它变化,随时记录,直至动物死亡。 (2)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 1)准备一氧化碳发生装置; 2)将一只小鼠放入广口瓶中,观察其正常表现后与一氧化碳发生装置连接; 3)用量杯先取甲酸3ml放于试管中,再沿试管壁缓慢加入浓硫酸2ml,塞紧瓶塞; 4)观察并记录呼吸频率、深度和皮肤、黏膜颜色各项指标的改变。 (3)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 1)选取体重相近的小鼠2只,观察正常指标; 2)分别通过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ml/只; 3)随后立即取其中1只小白鼠腹腔内注入1%亚甲蓝溶液ml; 4)另1只立即注入生理盐水ml; 5)观察并记录呼吸频率、深度和皮肤、黏膜颜色各项指标,比较2只小白鼠的表现及死亡时间。 4.结果(文本,图,表等表示)与讨论(针对结果的分析) 实验结果 观察指标 一般状况呼吸频 率(次 /min) 呼吸 幅度 皮肤黏膜 颜色 存活时间 缺氧类型

休克模型的复制与解救

休克模型的复制与解救 王龙刚*,雷婷*,张凯,吴东荣,张嘉峻,蔡燕君 (潍坊医学院2009级临床9班,山东潍坊 261053)[摘要] 目的:1.复制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 2.了解休克的发生机制 3. 熟悉休克的主要表现及抢救措施 4.掌握气管、动脉的手术操作方法,血压测量方法 方法:通过对家兔股动脉放血模拟失血性休克,再从静脉回输放出的血对家兔进行解救。 结果:在对家兔进行股动脉放血时,血压剧烈下降;停止放血时,血压较开始时有所升高;抢救后血压接近正常。 结论:由于对家兔进行股动脉放血,成功的建立了失血性休克模型,家兔表现出呼吸频率和心率的加快。对家兔进行抢救后后,血压恢复正常。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微循环;抢救 失血性休克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如不及时救治,常危及生命。大量失血可引起失血性休克,见于外伤出血、胃溃疡出血、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及产后大出血等。休克发生与否取决于失血量和失血的速度:一般15~20min内失血少于全身总血量的10%~15%时,机体可通过代偿使血压和组织灌流量保持基本正常;若短时间内失血超过总血量的25%~30%,超出机体代偿的能力,即可引起心排出量和平均动脉压下降而发生休克;失血超过总血量的45%~50%,往往迅速导致死亡[1]。本实验通过家兔股动脉放血方法来构建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出休克的主要表现。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家兔(潍坊医学院病生实验室) 2 药品 25%氨基甲酸乙酯、肝素生理盐水、生理盐水 3 实验器材兔手术台、手术器械一套、注射器、BL-420E机能实验系统、气管、动脉插管 4 实验步骤: 4.1 称重、麻醉、固定——耳缘静脉注射25%氨基甲酸乙酯(4ml/kg) 4.2颈部手术——气插管、分离左侧颈总动脉 4.3股动脉分离——腹股沟内1/3 与外2/3交点处摸到股动脉。 4.4全身肝素化——耳缘静脉注射5% 肝素生理盐水(3ml/kg) 4.5 插管——颈总动脉、股动脉 4.6 休克模型制备——股动脉放血(15ml/kg) ,停止放血。 4.7抢救——5分钟内回输放出的血

全自动缺氧动物模型饲养箱的研制和应用

四论著四 D O I :10.3760/c m a .j .i s s n .1673-436X.2012.023.011基金项目:广东省国际合作项目2009B 050700041;广州医学院青年项目2010A 10 作者单位:510120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医学院)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通信作者:王健,E m a i l :j i a n w a n g 1986@y a h o o .c o m 全自动缺氧动物模型饲养箱的研制和应用 陈豫钦 江倩 云昕 赵磊 付欣 王宁 叶婧美 卢文菊 王健 ?摘要? 目的 为建立符合低氧性肺动脉高压(C H P H )的实验动物模型,设计制造全自动控制的常压持续性低氧动物饲养舱三方法 ①将氧气浓度控制系统二箱体换气系统二低氧报警系统及缺氧箱箱体系统四个相互独立的功能系统进行有机整合,通过软件程序的集成控制,制作一种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实验成本低,系统稳定的全自动缺氧动物培养箱,通过设定使箱体氧浓度稳定在10%左右,箱体内其他指标符合国家S P F 动物饲养标准三②10只S D 大鼠随机分为低氧组和常氧对照组, 每组各5只三低氧组大鼠饲养于全自动动物模型饲养箱,设定好参数,低氧箱放置于S P F 环境内, 饲养三周三常氧对照组大鼠置于同一间S P F 动物房内给予相同饮食饲养,观测大鼠体质量二平均右心室压(M R V P )二右心室收缩压(R V S P )二右心室肥厚指数[R V /(L V+S )],并观测肺血管病理学改变三结果 缺氧组大鼠体质量增长缓慢,M R V P 二R V S P 二R V /(L V+S )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1)三肺组织病理检查示缺氧组大鼠肺内血管管壁明显增厚三结论 研制的缺氧动物模型饲养箱自动化程度高,应用方便,调节灵活,结构简单,性能稳定,低成本,易操作三能复制出比较符合C H P H 病理生理变化特征的大鼠模型, 并能满足其他缺氧性动物实验的需要三 ?关键词?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动物模型;缺氧;大鼠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f o r t h ea u t o m a t i ch y p o x i ca n i m a l f e e d i n g c h a m b e r C H E N Y u -q i n ,J I A N G Q i a n ,Y U N X i n ,Z HA OL e i ,F U X i n ,WA N G N i n g ,Y EJ i n g -m e i ,L U W e n -j u ,WA N GJ i a n .S t a t e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R e s p i r a t o r y D i s e a s e s ,G u a n g z h o uI n s t i t u t eo f R e s p i r a t o r y D i s e a s e ,t h eF i r s t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G u a n g z h o u 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G u a n g z h o u 510120,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WA N GJ i a n ,E m a i l :j i a n w a n g 1986@y a h o o .c o m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oe s t a b l i s ht h ee x p e r i m e n t a l a n i m a lm o d e l so f c h r o n i ch y p o x i c p u l m o n a r y h y p e r t e n s i o n (C H P H ),s u s t a i n e d h y p o x i a a n i m a lf e e d i n g t a n k w i t h a u t o m a t i c c o n t r o l u n d e r t h e a t m o s p h e r i c p r e s s u r ew a s d e s i g n e da n dm a n u f a c t u r e d .M e t h o d s ①T h e t a n kc o n t a i n e d f o u r i n d e p e n d e n t s y s t e m s o x y g e n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 ,t a n kv e n t i l a t i o n s y s t e m ,h y p o x i a a l a r ms y s t e ma n d t a n k e n c l o s u r e s y s t e m.T h r o u g hs o f t w a r e i n t e g r a t e dc o n t r o l ,t h i s a u t o m a t i ch y p o x i c a n i m a l t a n kw a s f e a t u r e d b y h i g hd e g r e e o f a u t o m a t i o n ,s i m p l e o p e r a t i o n ,l o wc o s t ,a n d s t a b l e s y s t e m.T h e o x y g e n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i n t h e t a n kw a s s t a b i l i z e d a t a b o u t 10%b y s e t t i n g ,a n d t h e o t h e r i n d i c a t o r s i n i tw e r e i n a c c o r dw i t hn a t i o n a l S P Fa n i m a l h u s b a n d r y s t a n d a r d s .②10S Dr a t sw e r er a n d o m l y d i v i d e di n t ot h eh y p o x i c g r o u p a n dt h e n o r m o x i c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n =5).T h o s e i nt h eh y p o x i c g r o u p h a d b e e nr a i s e d i nt h i sa u t o m a t i ca n i m a l m o d e l s t a n k w i t hs e t p a r a m e t e r s i nS P Fe n v i r o n m e n t f o rt h r e e w e e k s ,m e a n w h i l e ,t h o s e i nn o r m o x i c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w e r e p l a c e d i n t h e s a m e S P F a n i m a l r o o ma n d g i v e n t h e s a m e d i e t .B o d y w e i g h t o f r a t s ,t h e m e a n r i g h t v e n t r i c u l a r p r e s s u r e (M R V P ),r i g h t v e n t r i c u l a r s y s t o l i c p r e s s u r e (R V S P ),r i g h t v e n t r i c u l a r h y p e r t r o p h y i n d e x [R V /(L V+S )]a n d p u l m o n a r y v a s c u l a r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c h a n g e sw e r e o b s e r v e d .R e s u l t s R a t s i nh y p o x i c g r o u pg a i nw e i g h t s l o w l y ,a n d M R V P ,R V S P ,R V /(L V+S )w e r e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h i g h e r t h a nt h o s e i n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P <0.01).T h e l u n g p a t h o l o g y e x a m i n a t i o n r e v e a l e d t h e i n t r a p u l m o n a r y v a s c u l a rw a l l o f r a t s i nh y p o x i c g r o u p w 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t h i c k e r .C o n c l u s i o n s T h i s h y p o x i a a n i m a l f e e d i n g t a n ka r ei nh i g hd e g r e eo fa u t o m a t i o n ,c o n v e n i e n ta p p l i c a t i o n ,f l e x i b l ea d j u s t m e n t ,s i m p l es t r u c t u r e ,四 9971四国际呼吸杂志2012年12月第32卷第23期 I n t JR e s p i r ,D e c e m b e r 2012,V o l .32,N o .23

小鼠缺氧模型及其分析

课程名称:机能实验学教研室: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任课教师:张彩华 授课章节:缺氧与普鲁卡因对神经干的作用授课专业和年级:2005级医疗 授课学时:8学时授课时间:2007年3-7月 实验题目:缺氧 实验目的:1.观察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复制几种类型缺氧的模型,观察血液颜色的特点,分析其机制 根据大纲要求: 掌握概念:缺氧、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紫绀、肠源性紫绀。 熟悉并理解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熟悉氧代谢的四个环节(摄取、携带、运输和利用)及反映血氧情况的一些指标(氧分压、氧含量、氧容量、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掌握各型缺氧发生的原因及主要发病机制,掌握各型缺氧的特征(血氧变化的特点和皮肤黏膜颜色变化)。 实验原理: 1.现代病因学认为,疾病是由于原因和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原因是引起疾病所不可缺 少的因素,并且往往决定疾病的特异性,它与相应的疾病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而条件则不是疾病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它往往是通过作用于致病因子或改变机体反应性,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2.缺氧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供氧不足或利用氧障碍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功能代谢和形态 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根据不同的病因,可以把缺氧分为四种类型: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不同类型的缺氧具有不同的病因以及不同的血液颜色和血氧变化特点。 实验对象:小鼠 实验器械和药品:电子秤、注射器、钠石灰、小鼠缺氧瓶、测耗氧量装置、剪刀、镊子、滤纸、苦味酸、一氧化碳包;生理盐水、1.25%尼可刹米、2%水合氯醛、5%亚硝酸钠、0.1%氰化钾 实验方法: 一、原因和条件作用的分析 1.取3只小鼠称重,编号1、2、3,用苦味酸做好标记 2.注射及处理: 1号:生理盐水,0.2ml/10g ,腹腔注射 2号:1.25%尼可刹米,0.2ml/10g ,腹腔注射 3号:2%水合氯醛,0.2ml/10g ,腹腔注射 给药后分别放入三个缺氧瓶中,密闭计时,观察动物活动情况至死亡。 3.用测耗氧量装置测定总耗氧量(A) 4.计算耗氧率(R):根据小鼠体重(W),存活时间(t),总耗氧量(A)计算 小鼠耗氧率R(ml/min/g) =A/(W*t.)

小鼠-缺氧实验指导(2020)

实验三实验性缺氧 【实验目的】 1.掌握各型(低张性和血液性)缺氧动物模型复制的方法,了解缺氧的分类。 2.观察不同类型缺氧时机体的变化(活动状况、呼吸、粘膜及肝脏的颜色)及存活时间; 3.观察不同年龄和中枢兴奋状态对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影响,理解条件因素在缺氧发病中的重要性。 4.掌握各型缺氧的发生机制及特点。 5.了解常见血液性缺氧的解救措施。 【实验原理】 导致低张性缺氧最常见的原因包括吸入气氧分压过低和外呼吸功能障碍。本实验将小鼠放置于加入钠石灰的密闭广口瓶内,随着小鼠的呼吸消耗,广口瓶中氧气含量逐渐降低,模拟外环境氧分压过低引起的低张性缺氧。观察低张性缺氧时机体的变化(活动状况、呼吸、粘膜及肝脏的颜色)及存活时间。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很多,除缺氧时间、速度、类型和程度外,还与缺氧时中枢功能状态和年龄等因素有关。本实验通过应用药物改变小鼠的中枢兴奋状态及选择不同年龄的小鼠,观察不同条件下低张性缺氧小鼠的活动状况和存活时间。 血液性缺氧是由于血红蛋白的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从而降低血液携氧能力或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出所引起的缺氧。本实验将复制两种常见血液性缺氧模型:一氧化碳中毒和亚硝酸盐中毒引起的血液性缺氧。一氧化碳可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而失去结合氧的能力,从而导致血液携氧能力降低而引起机体缺氧。亚硝酸钠是强氧化剂,可使血红蛋白分子内二价Fe2+氧化成为三价Fe3+而形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同样失去携氧能力而引起血液性缺氧。【实验对象】 成年小鼠(性别、年龄、体重近似、雌雄不拘)、新生小鼠 【实验药品和器材】 3.75%尼可刹米、0.25%氯丙嗪、生理盐水、钠石灰、5%亚硝酸钠、1%亚甲兰、浓硫酸、草酸。 缺氧瓶带气压平衡装置、耗氧量测定装置(图1)、1 ml注射器、5 ml注射器、电子天平、纱布、滤纸、眼科剪、眼科镊、小烧杯、酒精灯、火柴、CO发生装置(图2)、气囊袋。 【实验步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