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权平均分的计算原则

加权平均分的计算原则

加权平均分的计算原则

加权平均分的计算原则

加权平均分=∑

∑总学分每科成绩每科学分*+∑及格的学分*0.2 这里所计算的课程为我们的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限选课,通识任选课不计算在内

及格的总学分为每科成绩超过60分的所有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限选课的总学分

有的课程老师给的分数为合格,我们按85分计算

对于及格的总学分不满12学分的,我们将在加权平均分的基础上减去(12-及格的总学分)*5

厦门大学绩点计算办法完整版

厦门大学绩点计算办法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附件5:关于试行厦门大学本科课程学分绩点计算办法的通知 (2012)厦大教10号 各学院: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进学分制改革,提升学校本科教育国际化水平,在参考国内外高校“绩点制”的成熟经验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厦门大学本科课程学分绩点计算办法,现将课程学分绩点计算办法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课程学分绩点定义 绩点(Grade Point Average 缩写GPA)是对学生各门课程所获学分的加权平均值,是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指标。 二、课程学分绩点计算方法 单门课程学分绩点=该课程的学分×成绩绩点 三、课程学分绩点计算的相关说明 1.课程成绩与绩点之间的换算关系按如下对照表计算: 2.原有四级记分制的成绩:优(85-100)、良(70-84)、及格(60-69)、不及格(未达60分为不及格),按照就高不就低原则对应绩点。

其中“优”对应绩点为,“良”对应绩点为,“及格”对应绩点为 “1.3”,“不及格”对应绩点为“0”。两级记分制(合格、不合格)的课程成绩,不纳入课程学分绩点计算。从2012-2013学年开始,成绩登记将不再采用四级记分制。 3.原有《厦门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厦大教[2005]38号)和《厦门大学本科课程考核管理办法》(厦大教[2005]21号)规定的百分制与等级制之间换算标准,如与本办法不一致或有冲突,则以本办法为准。 4.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本办法自公布日试行。 厦门大学教务处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三

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在土方测量中运用革新 地质测量部――李建政 随着我矿地面工业民用建筑的迅猛发展,土方测量、计算在各项工程预算、决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我矿地处太行山脉,地貌复杂多变,为各项工程的土方测量、计算带来了新的技术难题,只采用传统的分块测量计算或简单的整体加权平均平均法计算工程的填、挖方量,已不能满足我矿各项工程的预算、决算要求。通过不断的测量方法改进和计算求索,我们采用了整体地形特征点标高测量和分块段加权平均法计算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对传统方法进行改进,有效地提高了土方计算的精度,攻克了这一新的技术难题。通过测量计算中的实际运用,该项技术革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该项技术革新的具体方法。 一、传统土方测量及计算方法的缺点: 传统土方测量和计算方法是对土方计算区域采用整体划分网格进行标高测量和分格计算或采用整体加权平均计算的方法计算出土方量。该方法运用的前提是对土方计算区域网格划分时必须是等网格划分,这种测量方法有着很大的缺点,在平原地区等网格划分可以做到,但在丘陵地区就会有很大的困难,而在山势峻险复杂的山区,这种测量方法即便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特别是山区,因为不能有效的做到土方计算区域等网格划分就为下一步土方计算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如采用逐一分格计算,计算工作量就会增加数十倍,分块面积计算会和整体面积计算结果相差较大,而大量的数据计算过程也会提高计算本身的错误机率。而采用整体加权平均法计算土方量其前提也是等格网测量的配套计算方法,在没有做到等格网测量

的基础上强行进行加权平均法计算,其结果也会相差很大。 二、整体地形特征点标高测量和分块段加权平均法计算相结合的综合方法: 根据对传统方法的分析研究,为了有效的克服其缺点,我们在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上进行同时改进。在现场测量过程中,我们根据土方量计算区域的具体地形、地貌特点,将其划分成几个任意块段区域,并根据不同块段的特点进行地形特征点和地貌标高点的测量,地貌标高点的密度也会根据地形的复杂程度进行调整,结合计算精度要求和测量工作量进行块段密度科学布局(如图所示)。下图为我矿塔里风井工业广场局部地形图,在土方量测量计 算时,根据地形实际的地貌情况我们将整个土方计算区域划分成A、B、C三个任意的块段,A块段地形复杂,标高点明显测量密度较大,B区域次之,C 区域地形最为简单,相对标高点密度最小。在内业土方量计算过程中,首先绘制出CAD电子版地形图,根据实际地形测量所划分的块段区域和和地貌高程点的测量密度,相应的在地形图上画出密度格网线,并根据地貌标高点用

2020年整理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和移动平均法.doc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 本月有300件产品,单价为2万元/件,6号出售100件,12号购入300件,单价为2.2万元/件,15号出售200件,请问使用加权平均法的月末成本为多少? 加权平均单价:(300*2)+(300*2.2)/(300+300)=2.1(万元) 发出产品的成本:(100+200)*2.1=630(万元) 期末结存成本:(300*2)+(300*2.2)-630=630(万元) 区别: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在期末计算存货的平均单位成本时,用期初存货数量和本期各批收入的数量作为权数来确定存货的平均单位成本,从而计算出期末存货和已销存货成本的一种计价方法。这种方法只需在期末计算一次加权平均单价,比较简单。 ?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在每次收到存货以后,以各批收入数量与各批收入前得结存数量为权数,为存货计算出新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的一种方法。每次进货后,都要重新计算一次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本批销售或耗用存货成本=本批销售或耗用存货数量*本批存货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加权平均法与移动平均法有什么区别? 两种方法都是实际成本法。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某段时间内的加权。适用于价格变化不大或要求不是特别 精确的成本核算。核算起来比较简单,省时省力。 ●移动加权是指按照上一日结存来加权的。适用于价格变化大或要求精确核算的成本核算。 核算比较费时。 公式: 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结存存货成本+本批进货成本)/(结存存货数量+本批进货数量) a.移动加权平均单价=(上次结存数量×上次结存单价+本次入库数量×本次入库单价)÷(上次结存数量+本次入库数量) b.本期(月末一次)加权平均单价=(上期结存数量×上期结存单价+∑本期入库数量×本期入库单价)÷(上期结存数量+∑本期入库数量) 1

常用的几种成本核算方法

常用的几种成本核算方法 1)、移动平均 存货的计价方法之一。是平均法下的另一种存货计价方法。即企业存货入库每次均要根据库存存货数量和总成本计算新的平均单位成本,并以新的平均单位成本确定领用或者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单位成本=存货成本/存货数量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以每次进货的成本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成本,除以每次进货数量与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之和,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当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永续制下加权平均法的称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下库存商品的成本价格根据每次收入类单据自动加权平均;其计算方法是以各次收入数量和金额与各次收入前的数量和金额为基础,计算出移动加权平均单价。其计算公式如下: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数量本次收入商品数量)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来的商品成本比较均衡和准确,但计算起来的工作量大,一般适用于经营品种不多、或者前后购进商品的单价相差幅度较大的商品流通类企业。 2)、全月平均 加权平均法,亦称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以当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当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当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加权单价=(月初结存货成本+本月购入存货成本)/(月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月购入存货数量)注:差价计算模块中原来就是按这种方法处理月综合差价率=(期初差价+入库差价)/(期初金额+入库金额)差价=出库金额*月综合差价率 3)、先进先出 物料的最新发出(领用)以该物料(或该类物料)各批次入库的时间先后决定其存货发出计价基础,越先入库的越先发出。采用先进先出法时,期末结存存货成本接近现行的市场价值。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企业不能随意挑选存货的计价以调整当期利润;缺点是工作量比较繁琐,特别是对于存货进出量频繁的企业更是如此。同时,当物价上涨时,会高估企业当期利润和库存价值;反之,会低估企业存货价值和当期利润。 4)、后进先出 与先进先出发正好相反。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使当期成本升高,利润降低,可以减少通货膨胀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也是会计实务中实行稳健原则的方法之一 5)、个别计价法 个别计价法是指进行存货管理时存货以单个价格入帐 6)、计划成本法

c语言计算一学年加权平均分

功能:计算一整学年的加权平均分,输出各科成绩及加权平均分。流程图: …… N-S图:

源代码: #include void main () { unsigned long No; //学号// unsigned int Year,Month,Day; //生日// float Math1,Math2,English1,English2,MilitaryTheory,Chemistry,Physics,theModernHistoryofChina,Computer; //成绩// float MathematicalExperiment1,MathematicalExperiment2,Circuit,LinearAlgebra,PrincipleofMarxism; //成绩// float MentalHealth,EngineeringGraphics,IdeologicalandMoralCultivationandBasicLawEducation; //成绩// float Total,Average,WeightedAverage; //总分、平均分、加权平均分// printf("input the student's No:"); scanf("%8ld",&No); printf("input the student's Birthday(YYYY-MM-DD):"); scanf("%4d-%2d-%2d",&Year,&Month,&Day); printf("input the student's Scores(Math1):"); scanf("%f",&Math1); printf("input the student's Scores(Math2):"); scanf("%f",&Math2); printf("input the student's Scores(English1):"); scanf("%f",&English1); printf("input the student's Scores(English2):"); scanf("%f",&English2); printf("input the student's Scores(MilitaryTheory):");

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亦称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以当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当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当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 (加权平均法,平时只计算增加,不计算减少,月末一次计算减少数)计算过程及公式如下: 1、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月初结存货成本+本月购入存货成本)÷(月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月购入存货数量) 2、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数量×存货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3、本期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期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加权平均单位成

本 或=期初存货成本+本期收入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加权平均法,在市场预测里,就是在求平均数时,根据观察期各资料重要性的不同,分别给以不同的权数加以平均的方法。 举例:假设期初库存10个,金额60元。 1、1月1日进货10个,每个5元,小计50元。 2、1月10日进货10个,每个6元,小计60元。 3、1月11日发出15个, 4、1月15日进货10个,每个7元,小计70元。 5、1月20日发出10个, 6、1月21日进货10个,每个8元,小计80元。

7、1月22日发出8个 解答: 1、加权平均单价=(月初结存货成本+本月购入存货成本)÷(月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月购入存货数量) =(60+50+60+70+80)÷(10+10+10+10+10)= 2、发出数量=15+10+8= 3、发出商的成本=发出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自己动手练习: 期初A材料库存:3 000千克,单价4元,金额12 000元。7月8日购入2 000千克,单价4.4元,金额8 800元。 7月18日领用4 000千克。 7月25日购入3 000千克,单价4.6元,金额13 800元。7月29日,领用2 000千克。 7月31日,领用500千克。 请用加权平均法计算7月份发出材料的成本。 1、加权平均单价= 2、发出材料数量= 3、发出材料的成本=

教你如何计算平均学分绩点

教你如何计算平均学分绩点 百分制换算绩点方法: 百分制 90-100算9个绩点, 80-89算8个绩点, 70-79算7个绩点, 60-69算6个绩点, 如果有补考重修的情况那么在最后通过成绩的基础上所得绩点减去2,比如高数补考(或重修)得80分,那么高数的绩点为8-2=6。 级别制优秀9个绩点,良好8个绩点,中等7个绩点,及格6个绩点。有补考或重修的计算和上面的相同。 所算科目的代号:A A1 B B1 C1 G1 S X1 Z1 Z3 代号在成绩单里面有,对于一些目前还没有成绩的代号为 S 的科目先不算。所有成绩在教务信息网站可以查到。另外院级公共选修课成绩不是学分绩计算的范围,但至少要修够10个学分;还有每个系的某些科目可能也不计算学分绩。 无论补考或重修多少次,只算最后一次通过的成绩,换算方法和前面一样。如;XX同学重修一门课N次,最后通过的成绩为80分,那么他的绩点就是8-2=6个,按照加权平均计算: 总学分绩点=∑(课程成绩换算后的绩点×课程学分)÷课程总学分下面举例: 假如这位同学就只有三门课程:高数、英语、结构力学 高数85分6个学分、英语78分4个学分、大学物理65分5.5个学分、那他的总绩点: (8×6+7×4+6×5.5)/(6+4+5.5)=7.032 请同学们自己算下目前的绩点,了解一下自己的情况,至少要6.6个绩点还有毕业设计达到合格才能拿到学位证。成绩好的同学戒骄戒躁、再接再厉,成绩暂时落后的同学要加倍努力、迎头赶上,争取每位同学都能拿到学位证! 特别是07级大四的同学最好计算一下,看看是否能拿到学位证。如果差一点没达到,那么努力一下,毕竟大四还有机会,何况毕业设计或者论文占的比重比较大,学分多,能拿个良好或者优秀的拿学位就更容易了。 我计算一下自己的平均学分绩点了,大概是7.0这样,拿学位不成问题了。各位加油啊!本人大四。。。

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利用过去若干个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的同一变量的观测值并以时间顺序数为权数,计算出观测值的加权算术平均数,以这一数字作为预测未来期间该变量预测值的一种趋势预测法。 加权平均法可根据本期期初结存存货的数量和金额与本期存入存货的数量和金额,在期末以此计算本期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价,作为本期发出存货和期末结存存货的价格,一次性计算本期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公式 加权平均法是指标综合的基本方法,具有两种形式,分别为加法规则与乘法规则。 加权平均法又称“综合加权平均法”、“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一个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 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结存存货成本+购入存货成本)/(结存存货数量+购入存货数量)

库存存货成本=库存存货数量×存货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本期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期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或 =期初存货成本+本期收入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加权平均法,在市场预测里,就是在求平均数时,根据观察期各资料重要性的不同,分别给以不同的权数加以平均的方法。 其特点是:所求得的平均数,已包含了长期趋势变动。 优缺点 这种方法适用于前后进价相差幅度不大且月末定期计算和结转销售成本的商品。 优点:只在月末一次计算加权平均单价,比较简单,而且在市场价格上涨或下跌时所计算出来的单位成本平均化,对存货成本的分摊较为折中。 缺点:不利于核算的及时性;在物价变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按加权平均单价计算的期末存货价值与现行成本有较大的差异。适合物价变动幅度不大的情况。这种方法平时无法从账上提供发出和结存存货的单价及金额,不利于加强对存货的管理。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或按上月月末计算的平均单位成本计算。 举例 事例1 A产品34元一个,买了10个,B产品45元一个,买了20个,问买了A产品和B产品的平均价格是多少? 这时肯定不能用算术平均,直接(34+45)/2,因为他们买的数量不一样,因此要计算他们的平均价格,只能用所买的数量作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 (34×10+45×20)/(10+20)= 1240 /30 = 41.33元/个 事例2 数A有2个,数B有3个,数C有5个,求他们的加权算术平均数。方法一:(2A+3B+5C)/(2+3+5),意思是各个数与它们各自个数的乘积之和,再除以总个数,这是初级时期所学的形式。方法二:A*所占权数+B*所占权数+C*所占权数,这条公式由上面的式子变化而来,公式中的权数就是各数的个数在总个数中所占的比例。A的权数是2/ (2+3+5)=20%,B的权数是3/(2+3+5)=30%,C 的权数是5/(2+3+5)=50%,所以式子是20%A+30%B+50%C。

厦门大学成绩绩点换算

关于试行厦门大学本科课程学分绩点计算办法的通知 来源:转教务处通知作者:管理员发布者:黄木河发表时间:2013-01-18 浏览次 数:1294 关于试行厦门大学本科课程学分绩点计算办法的通知 (可到资料下载栏下载PDF版) 各学院: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进学分制改革,提升 学校本科教育国际化水平,在参考国内外高校“绩点制”的成熟经验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厦门大学本科课程学分绩点计算办法,现将课程学分绩点计算办法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课程学分绩点定义 绩点(Grade Point Average 缩写GPA)是对学生各门课程 所获学分的加权平均值,是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二、课程学分绩点计算方法 单门课程学分绩点=该课程的学分×成绩绩点 三、课程学分绩点计算的相关说明 1.课程成绩与绩点之间的换算关系按如下对照表计算: 百分制等级制绩点 95-100 A+ 4.0 90-94 A 4.0 85-89 A- 3.7

81-84 B+ 3.3 78-80 B 3.0 75-77 B- 2.7 72-74 C+ 2.3 68-71 C 2.0 64-67 C- 1.7 60-63 D 1.0 60 以下 F 0 2.原有四级记分制的成绩:优(85-100)、良(70-84)、及格(60-69)、不及格(未达60 分为不及格),按照就高不就低原则对应绩点。其中“优”对应绩点为4.0,“良”对应绩点为 3.0,“及格”对应绩点为“1.3”,“不及格”对应绩点为“0”。两级记分制(合格、不合格)的课程成绩,不纳入课程学分绩点计算。从2012-2013 学年开始,成绩登记将不再采用四级记分制。 3.原有《厦门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厦大教[2005]38 号)和《厦门大学本科课程考核管理办法》(厦大教[2005]21 号)规 定的百分制与等级制之间换算标准,如与本办法不一致或有冲突,则以本办法为准。 4.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本办法自公布日试行。

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平均数,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1.1.20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数 【目标】1、能利用公式n x x x x n +++= 21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2、能利用公式 n n n w w w w x w x w x x +++++= 212211(的权重、出现次数为对应数据n n x w )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3、经历运用 平均数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 【学习重难点】重点:算术、加权平均数的计算;难:运用平均数描述信息,作出推理。 【学习流程】I 、自主、合作学习 一、前提测评:三位好朋友身高分别为156,158,160(单位:cm ),她们平均身高的算式是 ,所依据的公式是 ,平均数的数学符号为- x (读音为x 拔)。 二、情境创设: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 ,B ,C 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 ⑴若根据三项测评的算术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则=- A x = , 则=-B x = , 则=- C x = , 若择优录取,应该录用 ⑵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1:3:4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则 加权=-A x = , 加权=- B x = , 加权=- C x = , 若择优录取,应该录用 二、自学:《数学》115111-P 三、探究一:加权平均数——加权n n n w w w w x w x w x x +++++= 212211(的权重、出现次数为对应数据n n x w )

1、小明是这样计算新疆广汇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的: 则平均年龄1 11321121 31129128326225124123221+++++++?+?+?+?+?+?+?+?= 4.25=(岁) ⒉小明的做法 (填正确或不正确),此平均数的分母的含义是 ,分子的含义是 。 【活动二】如图,某块田地面积为m 平方米,每平方米产量为a 千克,另一块田地面积为n 平方米,每平方米产量为b 千克,计算其平均产量: 1、小明的计算方法是:平均产量2 b a += 2、小敏的计算方法是:平均产量n m n b m a +?+?=,你认为 的算法正确,此平均数的分母的含 义是 ,分子的含义是 。 求主科(语数英物化)加权=- 刘x = 此平均数的分母的含义是 ,分子的含义 是 。 ⑴混搭糖果售价= , (填是或否) 元7.233 =, 此平均数的分母的含义是 ,分子的含义是 。 【活动五】归纳:在实际生活中,求平均数时需要考虑到各数据的权重——重要性不同,频数多少,面 积大小等,由此产生了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其计算公式为“加权平均数=

移动加权平均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下库存商品的成本价格根据每次收入类单据自动加权平均;其计算方法是以各次收入数量和金额与各次收入前的数量和金额为基础,计算出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其计算公式如下: 移动加权平均单价=(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数量+本次收入商品数量) 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来的商品成本比较均衡和准确,但计算起来的工作量大,一般适用于经营品种不多、或者前后购进商品的单价相差幅度较大的商品流通类企业。 以下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例1:货品A,期初结存数量10,加权价10,金额为100,发生业务如下: 销售11;采购10,采购价格11; 成本计算过程如下: 销售时,成本金额为11*10=110;销售后结存数量:-1;加权价:10;结存金额:-10;采购后,结存单价位:(-10+10*11)/(-1+10)=11.111111 一、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也叫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指以本月收入全部存货数量加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本月收入全部存货成本加月初存货成本的和,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从而确定存货的发出成本和库存成本的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加权平均单价=(本月收入全部存货成本+月初存货成本)/ (本月收入全部存货数量加+月初存货数量) 本月发出存货成本=本月发出存货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月末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二、移动加权平均法。 移动平均法亦称移动加权平均法,指本次收货的成本加原有库存的成本,除以本次收货数量加原有存货数量,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价,并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移动平均法与加权平均法的计算原理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加权平均法一个月计算一次单位成本,而移动平均法每收进一次存

考研复试成绩权重分配,总成绩计算方式

考研初试、复试成绩权重分配,总成绩计算方式 总成绩=(初试总成绩÷5)×55% + 复试笔试成绩(满分100分)×20% +复试面试成绩(满分15分)+平时成绩(满分10分) +附加分。 1.平时成绩 = 平时学习成绩(4分) + 在本专业的成绩排名(6分) (1)平时学习成绩:如果考生成绩必修课加权平均分低于65分者取1;其余=(考生成绩单必修课加权平均分÷100)×4,(没有提供学校出具的成绩单,则 取平时学习成绩=1); (2)在本专业的成绩排名分=[(所在学校专业学生总人数-本人排名+1)÷所在学校专业学生总人数] ×6,(应届生按大学前三年排名,往届生按大学四年排名。不能提供考生所在学校出具的专业成绩排名的,则按最后一名计)。 说明: (1)成绩排名指专业的综合排名,如果考生所在学校只提供了智育排名,则直接取为智育排名,不再另算。考生所在学校只提供分年排名的,则总排名分数的计算方法为: (2)平时学习成绩和本专业的成绩将张榜公示,排名作假者将取消入学资格(录取 时发现)或学籍(入学后发现)。 2.附加分原则和依据 (1)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正式刊物上发表论文,被SCI检索者加3分,被EI检索者加1分,未被检索但属核心刊物的加0.5分。 (2)获得省(直辖市、自治区)三好学生者加1分。 (3)以排名第一的身份获得全国“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一等奖者,加2分,以排名第一的身份获得二等奖或三 等奖者加1分。 说明:每个考生总的附加分不超过3分。所有材料将张榜公示,作假者将取消入学资格(录取时发现)或学籍(入学后发现)。 3.其中面试成绩为各复试小组平均分取平后的成绩; 4.笔试成绩需满足各专业最低分数要求;

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加权平均法

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 2006-12-28【大中小】【打印】 商品销售成本是指已销商品的进价成本,即购进价格。由于批发商品的进货渠道、进货批量、进货时间和付款条件的不同,同种规格的商品,前后进货的单价也可能不同。除了能分清批次的商品可以按原进价直接确定商品销售成本外,一般情况下,出售的商品都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来确定一个适当的进货单价,以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和确定库存价值,据以核算商品销售损益,以反映经营成果。 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程序,有顺算和倒算两种方法。顺算法先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再据以计算期末结存金额;倒算法先计算期末结存金额,再据以计算商品销售成本。 顺算法的计算公式: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数量×进货单价 期末结存商品金额=期末结存数量×进货单价 倒算法的计算公式: 期末结存金额=期末结存数量×进货单价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期初结存金额+本期增加金额-本期非销售减少金额-期末结存金额 按照以上计算方法和商品的不同特点,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假定按最早购入的商品进价作为出售或发出商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即先购入先销售。因此,每次发出的商品都假定是库存最久的存货,期末库存则是最近购入的商品。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先入 库必须先发出的商品,如易变质的鲜活商品。 根据A商品明细账资料,7月份的商品销售成本计算如下: 月内销售数量为1 300包,按先进先出法计算为: (400×2.00)+(300×2.20)+(200×2.40)+(400×2.60)=2 980(元) 期末库存商品金额=200×2.80=560(元) 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可以逐笔结转,不需计算商品单价,但工作量较大,如购进批次多,而单价又各异,则计算工作较为复杂,一般适用于经营品种简单的企业。 (二)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是以每种商品库存数量和金额计算出加权平均单价,再以平均单价乘以销售数量和期末库 存金额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20.1.1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平均数,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潘举标]【市一等奖】优质课

教学目标 1.理解算术平均数的简便算法与加权平均数的一致性,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 2.会根据频数分布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它所体现的统计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能力. 2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是学生智力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初中生具有活泼好动、好表现特点,他们喜欢自主观察、亲身地感受、适应的交流。八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已具有一定的分析、归纳的能力,但对于较复杂的平均数计算—加权平均数的计算与理解,还不熟悉研究问题的方向和方法,这包括:1.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2.借助几个加权平均数的实例,通过观察、归纳、猜想、验证并推广到一般方法,3.理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感受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区别与联系,亊实上,这个过程的处理,就是希望学生在初步感受—充分感知—形成方法—理解应用—深入感知—内化新知的学习过程中能得到全面发展 3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难解并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难点:理解权的意义,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 复习箅术平均数及加权平均数公式 活动2【练习】问题1 :求数据1,1,2,2,2,3,3,3,3,3的平均数 两个解法不同学生板演后教师归纳导出数据重复出现求加权平均数公式 活动3【讲授】问题2 :某班级为了解学生年龄情况,作了一次年龄调查,结果如下:13岁8人,14岁16 人,15岁24人16岁2人,求这个班级学生的平均年龄(结果取整数)

教师提问13岁8人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提问学生后归纳:即13这个数重复 出现8次,最后由学生自主完成 活动4【活动】问题3 为了解5路公交车的运营情况,某公交公司统计了某天5路公交车每个运营班 次的载客量,得到下表: 载客量/人组中值频数(班次) 1≤x<21 11 3 21≤x<41 31 5 41≤x<61 20 61≤x<81 22 81≤x<101 91 18 101≤x<121 111 15 (1)补全表格(提问两个不同解法学生回答,教师说明组中值求法) (2)这天5路公交车平均每班载客量是多少?(让学生用计算器完成) 活动5【练习】问题4 课本115练习第1,2题 学生先自主完成,然后两学生板演,提问学生板演存在问题, 活动6【活动】小结 1.数据分组后,一个小组的组中值是如何确定的?(提问学生回答) 2.根据频数分布求加权平均数时,你如何确定数据与相应的权?(提问学生来完 成) 活动7【作业】课后作业 课本121页习题20.1第1,3,4,题

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详细解说

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详细解说 一、移动加权平均的缺点 随着ERP系统的普及,企业数据计算能力大为提高,多数的企业已经不再使用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而是使用广泛使用移动加权平均,发生一笔就计算一笔,但是一旦账务有差异,核对起来太麻烦,绝对的不发生差错是不可能的,而一旦发生,则不可追溯,也很难讲数据按指定的时点还原,即使系统逻辑是正确的,但是数据的输入是靠人工采集的,有时也难免发生遗漏、重复或错误,然后再重新核对、计算、调整就相当困难了。 二、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的优缺点 对于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月末才进行单价计算,计算方法较简单;在物价上涨或下跌时,对存货成本的分摊较为折衷;企业不能随意挑选进货成本以调整当期利润。但是,这种方法下个月才能确定发出存货成本和结存存货成本,平时不能提供发出和结存的单价和金额,不利于对存货加强日常管理;而且,期末核算工作量较大。因此,这种方法只适于存货品种较少,而且前后收入存货单位成本较大的企业采用。 三、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的优缺点 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各批进货金额】÷(月初库存存货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 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试用这种方法,当月发出和结存存货的单价及金额必须要等到下个月才能得到。 例如:采用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及期末结存存货的成本。 8月份物料A的平均单位成本= ==12.727(元) 8月份物料A发出成本=400×12.727=5090.8(元) 8月份物料A的期末结存成本=1500+5500-5090.8=1909.2(元) 或者:期末结存成本=150×12.727=1909.05(元)

Excel计算含有不同项目个数的加权平均值

Excel计算含有不同项目个数的加权平均值 在计算学生成绩时会遇到下面的问题: 每一位学生所选的课程不同,导致每个学生的学分数不同,这样计算加权平均分时会出现问题。如图 采用的解决方法是,使用VBA功能,自定义函数。 如上图,点击开发工具>Visual Basic,进入VBA编辑窗口。如果没有“开发工具”选项,请点击文件>选项,进入Excel选项窗口,如下图。点击“自定义功能区”,右侧勾选“开发工具”。 VBA窗口如下图所示

2 1 在图中“1”处空白区域点击右键,选择“插入”>模块,双击新建的模块1,打开程序编辑窗口。注意:图中“2”区域显示为“模块1”.程序代码如下 Function zyRowAverage(a, b) If a.Columns.Count <> b.Columns.Count Or a.Rows.Count <> 1 Or b.Rows.Count <> 1 Then MsgBox ("所选单元格必须具有相同的列数(行数),且行数(列数)为1") Exit Function End If s = 0 For i = 1 To a.Columns.Count s = s + a.Cells(1, i) * b.Cells(1, i) Next i m = 0 For i = 1 To a.Columns.Count If a.Cells(1, i) <> 0 Then

m = m + b.Cells(1, i) End If Next i zyRowAverage = s / m End Function Function zyColumnAverage(a, b) If a.Rows.Count <> b.Rows.Count Or a.Columns.Count <> 1 Or b.Columns.Count <> 1 Then MsgBox ("所选单元格必须具有相同的行数,且列数为1") Exit Function End If s = 0 For i = 1 To a.Rows.Count s = s + a.Cells(i, 1) * b.Cells(i, 1) Next i m = 0 For i = 1 To a.Rows.Count If a.Cells(i, 1) <> 0 Then m = m + b.Cells(i, 1) End If Next i zyColumnAverage = s / m End Function 含有两个函数,分别计算行平均值(zyRowAverage)和列平均值(zyColumnAverage)。 下面使用该函数计算加权平均值。如下图,在G3单元格内输入公式如红圈内所示。该处使用了符号“$”,是为了后续拖动公式时,权值项保持不变。

什么是加权平均法

什么是加权平均法 菜鸟操盘 加权平均法,在市场预测里,就是在求平均数时,根据观察期各资料重要性的不同,分别给以不同的权数加以平均的方法。其特点是:所求得的平均数,已包含了长期趋势变动。 库存存货成本=库存存货数量×存货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本期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期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或=期初存货成本+本期收入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加权平均法是利用过去若干个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的同一变量的观测值并以时间顺序数为权数,计算出观测值的加权算术平均数,以这一数字作为预测未来期间该变量预测值的一种趋势预测法。 加权平均法可根据本期期初结存存货的数量和金额与本期存入存货的数量和金额,在期末以此计算本期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价,作为本期发出存货和期末结存存货的价格,一次性计算本期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公式加权平均法是指标综合的基本方法,具有两种形式,分别为加法规则与乘法规则。加权平均法又称“综合加权平均法”、“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一个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 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结存存货成本+购入存货成本)/(结存存货数量+购入存货数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前后进价相差幅度不大且月末定期计算和结转销售成本的商品。 优点: 只在月末一次计算加权平均单价,比较简单,而且在市场价格上涨或下跌时所计算出来的单位成本平均化,对存货成本的分摊较为折中。 缺点: 不利于核算的及时性;在物价变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按加权平均单价计算的期末存货价值与现行成本有较大的差异。适合物价变动幅度不大的情况。这种方法平时无法从账上提供发出和结存存货的单价及金额,不利于加强对存货的管理。

例说加权平均数的求法

例说加权平均数的求法 你的小测成绩是80分,期末考成绩是90分,老师要计算总的平均成绩,就按照小测40%、期末成绩60%的比例来算,所以你的平均成绩是: 80×40%+90×60%=86 学校食堂吃饭,吃三碗的有 x 人,吃两碗的有 y 人,吃一碗的 z 人。平均每人吃多少?(3*x + 2*y + 1*z)/(x + y + z) 这里3、2、1分别就是权数值,“加权”就是考虑到不同变量在总体中的比例份额。 当一组数据中的某些数重复出现几次时,那么它们的平均数的表示形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例如,某人射击十次,其中二次射中10环,三次射中8环,四次射中7环,一次射中9环,那么他平均射中的环数为 (10*2 + 9*1 + 8*3 + 7*4 )/10 = 8.1 这里,7,8,9,10这四个数是射击者射中的几个不同环数,但它们出现的频数不同,分别为4,3,l,2,数据的频数越大,表明它对整组数据的平均数影响越大,实际上,频数起着权衡数据的作用,称之为权数或权重,上面的平均数称为加权平均数,不难看出,各个数据的权重之和恰为10. 在加权平均数中,除了一组数据中某一个数的频数称为权重外,权重还有更广泛的含义. 比如在一些体育比赛项目中,也要用到权重的思想.比如在跳水比赛中,每个运动员除完成规定动作外,还要完成一定数量的自选动作,而自选动作的难度是不同的,两位选手由于所选动作的难度系数不同,尽管完成各自动作的质量相同,但得分也是不相同的,难度系数大的运动员得分应该高些,难度系数实际上起着权重的作用. 而普通的算术平均数的权重相等,都是1,(比如,3和5的平均数为4)也就是说它们的重要性相同,所以平均数是特殊的加权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加权平均数是不同比重数据的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例1,某学生某科平时考试成绩为80分,期中考试成绩为90分,期末考试成绩为95分。按学校规定学期成绩中平时成绩占20%,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50%。问该学生学期总评成绩应为多少分? 所以,该学生学期总评成绩为90.5分。 例2,某年级各班的一次考试成绩如下表,求全年级的总平均分。 按公式(4.3)计算如下: 所以,全年级的总平均分为69.4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3.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该法平时无法从账上提供发出和结存存货的单价及金额,因此不利于存货成本的日常管理与控制。 【例题8:教材例1-28】接【1-26】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及期末结存存货的成本。 5月份D商品的平均单位成本= ==(元) 5月份D商品发出成本=400×=(元) 5月份D商品的期末结存成本=1500+=(元) 或者:期末结存成本=150×=(元)【二者小数差异是由于单位成本小数点保留问题引起的,可忽略不计】 【例题9:2007年单选】某企业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计算发出原材料的成本。20×7年2月1日,甲材料结存200公斤,每公斤实际成本为100元;2月10日购入甲材料300公斤,每公斤实际成本为110元;2月25日发出甲材料400公斤。2月末,甲材料的库存余额为()元。 A.10000 B.10500 C.10600 D.11000 答案:C 解析:先计算全月一次加权平均单价=[200×100+300×110]/[200+300]=106,再

计算月末库存材料的数量200+300-400=100公斤,甲材料的库存余额=100×106=10600(元)。 4.移动加权平均法。 存货单位成本 =(原有库存存货实际成本+本次进货实际成本)÷(原有库存存货数量+本次进货数量) 本次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次发出存货数量×本次发货前存货的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月末存货单价 【例题10:教材例1-29】接【1-26】假设甲公司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核算企业存货,计算存货发出成本及期末结存存货成本。 5月5日购入存货后的平均单位成本==(元) 5月11日发出存货的成本=200×=2160(元) 5月16日购入存货后的平均单位成本==(元) 5月20日发出存货的成本=100×=1336(元) 5月23日购入存货后的平均单位成本==(元) 5月27日发出存货的成本=100×=(元) 本月发出存货成本=2160+1336+=(元) 月末结存存货成本=1500+=(元) 或者:月末结存存货成本=150×=(元)

《初级会计实务》知识点: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初级会计实务》知识点:月末一次加权平 均法 ★详细描述: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以本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本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 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x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 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x存货单位成本=总成本-月末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x存货单位成本 或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初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收入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例题 单选题某企业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算发出材

料成本。2010年3月1日结存甲材料200件,单位成本40元;3月15日购入甲材料400件,单位成本35元;3月20日购入甲材料400件,单位成本38元;当月共发出甲材料500件。3月发出甲材料的成本为( )元。 A.18 500 B.18 600 C.19 000 D.20 000 答案B 解析月末一次加权平均单价 =(200x40+400x35+400x38)/(200+400+400)=37.2(元/件);发出甲材料的成本=37.2x500=18 600(元)。 单选题某企业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计算发出原材料的成本。2013年8月1日,甲材料结存200公斤,每公斤实际成本为10元;8月10日购入甲材料300公斤,每公斤实际成本为11元;8月25日发出甲材料400公斤。8月发出甲材料成本为()元。 A.4000 B.4050 C.4060 D.4240 正确答案: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