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生产要素流动性与国际贸易.
- 格式:ppt
- 大小:616.00 KB
- 文档页数:65
国际贸易与国际生产要素配置在当今的全球经济中,国际贸易和国际生产要素配置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
国际贸易是指各国之间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流,而国际生产要素配置是指各国对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资源的配置和利用。
本文将深入剖析国际贸易与国际生产要素配置的关系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的意义国际贸易是各国在经济上进行资源和财富的交换,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国际贸易的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存在着资源禀赋差异和相对成本差异,因此能够通过贸易进行互补,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
比如,某国拥有大量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另一国则拥有技术先进的采矿设备,这两国通过互相交流可以实现双赢。
此外,国际贸易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丰富了各国的选择,能够让不同国家的人们享受到更广泛的商品和服务。
第二,国际贸易能够促进国际劳动分工,让各国在发展中互相合作,形成交流和互动。
第三,国际贸易可以让经济成员国通过特定的竞争关系,从而提高经济的效率。
总体而言,国际贸易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国际生产要素配置的意义国际生产要素配置是指不同国家之间对于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利用,这些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
国际生产要素配置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各国经济发展、国际关系和贸易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国际生产要素配置可以使资源的利用更加高效。
资源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一些资源在某些国家可能很匮乏,而在另一些国家可能却丰裕得多,因此各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和投资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其中,资本的国际流动在国际生产要素配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资本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之一,通过国际资本流动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
比如,投资外瓶可以使得一些发展中国家获得技术和资本的支持,从而优化其生产结构、提高经济水平。
对于资本流的展望,也一直是各国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另外,土地和劳动力在国际生产要素配置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五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在微观经济学中,关于供给面的分析通常分为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两种。
短期和长期并不是完全按时间长短划分的,而主要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而定。
在长期条件下,假设生产要素是同质的。
由于同质性,不同部门中的生产要素可以互相使用。
另外,在长期条件下,厂商所使用的所有生产要素投入量都可以自由调整。
也就是说,长期条件下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间可完全自由流动。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前一章所介绍的要素禀赋理论实际上是一种长期分析,是在长期条件下,从供给方面来探讨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间的关系。
要素禀赋理论出现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学家又将短期因素引入到要素禀赋理论框架中,进一步丰富了原有的理论。
本章着重介绍要素禀赋理论的短期分析——特定要素模型。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特定要素模型主要用于解释在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与前面的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相比,特定要素模型关于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分析更接近于现实,可以更好地解释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根源。
第一节特定要素模型的假设一、特定要素的含义关于要素禀赋理论的短期分析是由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罗纳德·琼斯(Ronald Jones)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假设生产要素可以在一国的不同部门自由流动,而在国家之间不可以流动。
尽管在长期内会发生要素投入在产业之间的流动,但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
例如,实物资本纺织机等只能用于特定的用途,它不能被立即被用于汽车的生产。
所谓特定的要素是指短期内不能够流动的要素。
这里仍然假设生产要素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
在短期内,通常,我们视资本为特定要素在短期内是固定不变的,即在不同部门间不能自由流动。
而劳动为非特定要素,在不同的部门可自由流动。
但资本的特定性只是一种暂时现象,不会长久存在。
当时间足够长时,所有部门的资本都可以调整。
例如,纺织行业的资本可经加速折旧转化为货币资本,然后转向汽车行业再进行固定资产投资。
学科名著阅读报告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国际贸易和要素流动一、前言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教授、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主席、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奠基人,被誉为“欧元之父”。
他具有革新意义的研究为欧元汇率奠定了理性基础,他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优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蒙代尔教授对经济学的伟大贡献,一是开放条件下宏观稳定政策的理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二是最优货币区域理论。
蒙代尔教授敏锐地观察到,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的发展,产品、服务、尤其是资本可以通过贸易和投资大规模的跨国界流动。
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经济体系中,一国的货币主权和财政政策效果更多的受到外部世界的制约,宏观调控能力下降。
经济学越来越难以对经济前景进行预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学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面临新的挑战。
可以说,蒙代尔教授关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正是在迎接这样的挑战,他是一位伟大的先行者和预言家。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无论是国际经济一体化还是区域经济圈,其实质就是生产要素不断趋向自由流动的一个动态的过程。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每一个阶段,都表现为具体的要素自由流动程度的一种状态。
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的实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创造了条件,国际贸易为生产要素国际流动提供了内在的动力,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其全球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资本和技术等,推进了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贸易壁垒的存在也成为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促成了当代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迅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呈现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国际经济联系加强,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随着市场的开放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速,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成为了全球经济联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要素指的是劳动力、资本、技术和原材料等与生产有关的各种要素,它们的流动性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合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自由贸易带来的生产要素流动性增加为什么全球化趋势下生产要素可以流动更加自由呢?一个非常重要的推手是自由贸易,因为自由贸易将不同国家之间的开放程度提高,从而各种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可以更加方便。
比如,在全球资本市场,资本流动急速增大,资本可以跨越国家和地域,进入更多的市场和领域,实现投资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提高资源的效益。
同样的,在全球劳动力市场,国际人才流动成为经济领域逐渐普及的现象,尤其是在高科技、金融和文化领域里,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可以在全球资本和技术流动的背景下,流动到更多的工作地点,实现交流与共享,并促进经济发展。
二、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对产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不仅对跨国公司的发展有着广泛的影响,对于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布局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流动性和灵活性”成为了新一轮科技革命下产业转型升级的口号,充分体现了生产要素流动性发挥的重要作用。
这就意味着,生产要素流动性不仅影响跨国公司的投资偏好和经济战略,还将对一个国家的工业结构、经济发展战略产生直接影响。
流动性的发挥,使得特定的领域可以同时借助外部资本、技术与人才,实现了资源的互补和协同,达到了更好的发展效果。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特殊的区域会成为行业的“热门”,如以硅谷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要素地缘集聚,以及以浙江义乌为代表的小商品产业要素地缘集聚。
三、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对地缘经济和区域发展的影响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使得不同产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得到更好地协调和优化,这也将对地缘经济和区域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国际贸易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导论1.1 国际贸易的含义和基本范畴-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
- 国际贸易的基本范畴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要素流动。
1.2 国际贸易的作用-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全球生产效率。
-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
-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传播,推动全球技术进步。
-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友好关系。
1.3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出口: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出售商品和服务。
- 进口: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购买商品和服务。
- 贸易顺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
- 贸易逆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额大于出口额。
- 贸易平衡: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额等于进口额。
- 自由贸易:指国家间对进出口商品和服务不设限制或关税。
- 保护贸易:指国家采取措施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
- 关税:指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
- 非关税壁垒:指除关税以外的限制进口的措施,如配额、许可证等。
2.1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历史演进-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和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四个阶段。
-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2.2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即生产效率高于其他国家。
- 通过专业化和自由贸易,各国可以最大化全球生产效率和福利。
2.3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即相对生产效率高于其他国家。
- 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另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劣势,两国之间仍然可以通过比较优势进行贸易,实现互利共赢。
-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机会成本的概念,即生产一种商品所放弃的其他商品的生产能力。
05第五章国际贸易理论第五章国际贸易理论⼀、贸易理论综述国际贸易是在⼀定的历史条件下产⽣和发展起来的。
形成国际贸易的两个基本条件是:社会⽣产⼒的发展和国家的形成。
国际贸易可以按商品移动的⽅向分为进⼝贸易、出⼝贸易和过境贸易,按商品的形态分为有形贸易和⽆形贸易,也可以按⽣产国和消费国在贸易中的关系分为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与转⼝贸易。
16-17世纪盛⾏的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应当⿎励出⼝,同时限制进⼝。
Adam Smith的绝对优势理论第⼀次解释了为什么不受限制的⾃由贸易对⼀个国家是有利的,Smith认为应当由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不是政府决策来决定⼀国进⼝什么商品和出⼝什么商品。
他的论点还表明对贸易采取的这种⾃由放任的态度符合⼀国的最⼤利益。
在Smith理论的基础上,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David Ricardo提出相对优势理论,是现代不受限制的⾃由贸易论的理论基础。
20世纪,两位瑞典经济学家Eli Heckscher和Bertil Ohlin改进了Ricardo的理论,创⽴了著名的Heckscher-Ohlin理论。
1. 贸易利益①国际贸易为各国的企业家打开了机遇之门,同时也为各国消费者提供了更为⼴阔的选择空间;②国际贸易能有效利⽤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国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地丰富和⽅便了⼈们的⽇常⽣活;③由于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国际贸易使每个民族和国家都能在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中得到⼀份机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民财富都在⽇益增长,⼀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贸易抓住了新的发展机遇,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有所提⾼;④国际贸易促进了国家间特别是⼤国间的协调与合作,使⼀些国家变得更具有竞争⼒和创造⼒,从⽽富裕起来。
Smith,Ricardo和Heckscher-Ohlin的理论精确地确认了国际贸易的特定利益。
⼀国⽣产不了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得到,绝⼤多数国际贸易是有利的。
另外,他们的理论还解释了为什么⼀个国家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可以⽣产的产品仍能获得利益。
国际贸易学各章的知识点第一章导论,主讲范爱军教授(博导)重点难点: 1、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国际贸易的各种基本概念。
3、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相比有何特点? 4、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知识点:1.出口依存度: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贸易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间接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没有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通过第三国买卖商品的行为。
3.转口贸易:是间接贸易的主要表现形式。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方进行贸易,对第三国来讲,属转口贸易。
即使有些商品是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的,但只要两国之间并未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商人分别与生产国和消费国发生的贸易关系,这种活动仍然属于转口贸易。
4.贸易条件指数: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历史与现状,主讲范爱军教授(博导)讲授重点难点:1、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
2、当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知识点:1.国际贸易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经济条件,即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发展,能提供交换用的剩余产品;第二是政治条件,即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发展到奴隶社会之后,才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是指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工场手工业大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既表现出了开拓性,也表现出了掠夺性。
3.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这一时期欧洲主要国家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确立。
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提高,社会产品快速增加,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4.当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虽然还不断爆发地区性的局部战争,但总体上看,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与发展时期。
国际贸易第一章导论1.何谓国际贸易?答: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交换的活动。
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
从国家角度可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角度可称为国际贸易。
2.对外贸易产生需要什么条件?答:对外贸易产生需要的条件是:(1)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2)出现了政治实体。
它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3.国际贸易如何分类?(1)按交易内容划分①货物贸易,指有形商品的国际交易,也称为有形贸易,《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把国际货物分为10大类。
②服务贸易是指无形商品的交易,也称为无形贸易。
服务业包括12个部门。
即商业、通讯、建筑、销售、教育、环境、金融、卫生、旅游、娱乐、运输、其他。
③国际技术贸易是指技术跨越国界进行有偿转让的交易。
主要包括:许可贸易,工业产权、非工业产权的转让,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合作生产与合作设计,工程承包,与设备买卖相结合的技术贸易。
(2)按商品移动方向划分①出口贸易,是指将本国生产和加工的货物因外销而运出国境,作为出口贸易或输出贸易。
②进口贸易:是指将外国生产和加工的货物外购后,因内销而运进国境。
③过境贸易,是指从甲国经过丙国国境向乙国运送的货物,而货物所有权不属于丙国居民,对丙国来说,是过境贸易。
④复出口与复出口:复出口是指输入本国的外国货物未经加工而再输出。
复进口是指输出国外的本国货物未经加工而再输入。
⑤净出口与净进口:净出口是指一国在某种货物贸易上既有出口又有进口,如出口量和值大于进口量和值。
一国在某种货物贸易上既有出口也有进口,如出口量和值小于进口量和值称为净进口。
(3)按交易对象划分①直接贸易,是指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直接卖、买货物的行为。
对生产国而言,是直接出口贸易,对进口国而言是直接进口贸易。
②间接贸易,是指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之间经由第三国商人进行贸易的行为。
对生产国来说,是间接出口贸易;对消费国来说,是间接进口贸易。
国际贸易和要素流动蒙代尔在一定程度上,商品流动至少代替了要素流动。
不存在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即使是要素不流动,当商品价格趋于均衡时,要素价格也有趋于均等化的倾向。
同样的事实是要素的完全流动性会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即使没有发生商品的流动,商品价格最终会趋于均等化。
在现实世界中能找到两种极端情况:在没有贸易时有可能存在要素的完全流动;或在不受限制的贸易下要素不流动。
古典经济学家普遍选择了生产要素的国际不流动这一特殊情况。
本文将描述放宽后者假设而产生的效用,不仅允许商品流动,还有一些要素流动。
具体来说,贸易壁垒增加会促进生产要素流动,要素流动限制的增多会刺激贸易。
它将会形成更具体的古老的保护学说。
I 贸易障碍刺激要素流动在某些严格的假设下,要素的流动来代替商品是完整的。
在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要素的模型,商品价格均等化能足以保证要素价格均等化并且要素价格均等化也能足以确保商品价格均等化,如果:(a)首先生产函数是同质的(即相对和绝对的边际生产率只依赖于要素的组合比例)并在这两个国家是相同的;(b)对于任何生产函数,一种商品要求某种要素在所有点上其他任何要素价格的商品中都占有更大比例。
(c)排除专业化的要素禀赋。
在现实世界中,这些假设并不总是满足,所以包含这些假设的模型是受限的。
但是它们确实排除了一些重要的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坚持着当前的目的。
后来,这将成为明确以后,放宽假设并不会严重影响文章的结论变得越来越清晰。
首先,我们证明了贸易障碍的增多会鼓励生产要素流动。
为此,我们做出一些相当极端的关于流动性的假设。
假定有两个国家A和B,两种商品分别为棉花和钢铁,还有劳动力和资本两种因素。
A 国相对于B国来说劳动丰富但资本贫乏;钢铁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而棉花是劳动密集型商品。
为了解释方便,我们下面将使用商品无差异曲线。
目前,我们假设B国是世界的一部分,A国相对于B很小,其生产条件和要素禀赋对于B国的价格无影响。
考虑这样的一种情况:要素在A、B两国之间是不流动的,但不存在贸易障碍。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讲义一、引言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是指资本、劳动力和技术在国际间的跨国流动。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现象。
本讲义将探讨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对全球经济产生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理论和政策。
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形式1.资本的国际流动:资本是生产的重要要素之一,资本的国际流动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等形式。
直接投资是指企业在海外设立子公司或参股投资,通过在当地市场上的经营活动实现利润。
证券投资是指通过购买外国企业的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来获取收益。
2.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劳动力是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主要体现在人员的跨国迁移。
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可以通过合法移民、就业机会的增加等方式实现。
例如,许多人选择去发达国家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3.技术的国际流动: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技术的国际流动主要是指技术的跨国传播和转移。
技术的国际流动可以通过研究合作、知识产权转让等方式实现。
发达国家经常通过技术转让来获取市场份额和利润,而发展中国家则通过引进外来技术来提高自身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三、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对全球经济的影响1.经济增长: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有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利用,从而促进各国经济的增长。
资本的国际流动可以带来资金和技术的引进,促进各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可以缓解人口过剩和人才流失的压力,促进各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效率。
技术的国际流动可以加速技术创新和进步,提高全球经济的生产力水平。
2.跨国公司的发展: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为跨国公司的兴起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跨国公司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和销售,实现规模经济和资源配置的灵活性。
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使得跨国公司可以在各国招聘和调动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创造力。
技术的国际流动使得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合作研发和技术转让,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