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

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

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
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土壤

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

松而不均匀的聚积体,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2、土壤背景值反映了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土壤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环境科学的一项基本数据和重要的科学信息。[ 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3、土壤环境容量指一定环境单元和一定时限内,土壤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能保证土壤质量,又不产生次生污染时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最大负荷量。

4、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5、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里摩尔数表示。【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即CEC 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其数值以每千克土壤中含有各种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即

mol/kg 。】

6、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

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

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7、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8、同晶置换

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互相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

9、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意义。

10、土壤缓冲性能

在一定的范围内,土壤这种特殊的抵抗能力,称为缓冲性。

11、土壤容重

单位容积的土体(包括粒间空隙)的烘干重。

12、土壤自净作用

土壤自净作用是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污染

在自然条件下,土壤pH值不因土壤酸碱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剧烈的变化, 而是保持物浓度降低甚至消失的过程。

二、填空题

1、地球表面五大圈层分别是 :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

2、影响土壤酸碱度的因素:

酸性类型:(1)活性酸(2)潜在酸影响因素:(一)土壤胶体类型和性质①土壤胶体的极限PH值②土壤胶体上酸基的解离常数K对PH值的影响(二)土壤盐基饱和度(三)土壤空气中的CO2的分压(四)土壤水分含量(五)土壤氧化还原条件酸性的调节:通常以施用石灰或石灰粉来调节改良。沿海地区可以用蚌壳灰、草木灰,它们既是良好的钾肥,同时也起中和酸性的作用;沿海的咸酸田在采用淡水洗盐的同时,也能把一些酸性物质除掉。土壤碱性的调节:(1)施用有机肥料(2)施用硫磺、硫化铁及废硫酸或黑矶(FeS04)。

3、放射性核素污染主要由四个评价指标:

放射性活度、放射性粒子的能量、吸收剂量以及放射性核素的物理半衰期t1/2

4、土壤污染物包括哪些

有机物污染、无机物污染、土壤生物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

5、生物多样性包含:

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直观体现,遗传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6根据存在状态可以将土壤水分为:

气态水、固态水、液态水。

7、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

指标:交换性H+与ALT的饱和度

因素:气候、地形、母质、植被、人类耕作活动。

三、简述题

1.简述土壤圈的功能。

①对生物圈

②对大气圈

③对水圈

④对岩石圈

2.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分为那些类组?分别简述其一般特性。高岭组:水铝片和硅氧片相间重叠组成的1:1 型矿物。

蒙蛭组:2:1 型膨胀性矿物。

水化云母组:2:1 型非膨胀性矿物。

绿泥石组:具有2:1:1 型结晶层结构、同晶置换较普遍和颗粒较小等特征。氧化物组:其电荷的产生都不是通过同晶置换获得的,而是由于质子化和表面羟基中H+的离解。

3.简述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性。

①对环境的影响:土壤碳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

生存环境有着很大影响。

②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土壤中各种有机化合物影响黏粒矿物的组合、土粒的聚集

状态离子移动、土壤持水量、通气性和盐基交换等各种性质。

4.简述土壤退化类型。

①地沙化和荒漠化。②土地盐碱化。③水土流失。④土壤污染。⑤土壤肥力下降

5.简述土壤有机质各组分的转化

动植物残体的转化;腐殖质组分的转化;微生物生物量的转化。

6.简述土壤有机碳分解与转化的影响因素

主要受外源有机物的化学组成、土壤水分条件、温度、质地和土壤PH等因素影响。

7.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有哪些?简述其优缺点。

主要有客土、翻土、热处理、淋洗、固化和填埋等。

8.简述超富集植物的特点。

是指对重金属的吸收量超过一般植物100 倍以上的植物,积累Cr,Co,Ni ,Cu, Pb 含量一般在110mg/L,积累Mn Zn含量一般在10mg/L (干重)以上。

超富集植物应同时具备以下3 个基本特征:植物吸收的重金属大部分分布在地上部,即具有较高的地上部/根浓度比率;体内某一元素浓度大于一定的临界值

(是普通植物在同一生长条件下的100 倍);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能正常生长, 不会出现重金属毒害现象。

9.简述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主要组成。

来源:主要来源于动植物及微生物的残体。含量:有机质的含量在不同土壤中差异很大。

主要组成:主要元素组成是C、O H和N;主要化合物组成是类木质素和蛋白质。10.简要说明土壤有效水的范围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萎蔫系数为土壤有效水下限,田间持水量为土壤有效水的上限。有效水在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水断裂量之间, 土壤中水分容易被植物吸收; 当土壤含水量低于毛管断裂量,植物根系吸水困难。

11.简述土壤生物污染的来源。

土壤生物污染, biological pollution of soil ,病原体和带病等有害生物种群从外界侵入土壤, 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引起土壤质量下降的现象。有害生物种群来源是用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施肥、生活污水、垃圾、医院含有病原体的污水和工业废水(作农田灌溉或作为底泥施肥) ,以及病畜尸体处理不当等。通过上述主要途径把含有大量传染性细菌、病毒、虫卵带人土壤, 引起植物体各种细菌性病原体病害, 进而引起人体患有各种细菌性和病毒性的疾病, 威胁人类生存。

12.土壤中H+离子来源有哪些?简述土壤酸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水的解离、H2CO3 的解离、有机和无机酸的解离、酸雨。

互相关系:土壤潜在酸是与固相有关的全部滴定酸,大小等于交换酸与非交换酸之和。

补充:土壤中H+的来源。由C02引起(土壤空气、有机质分解、植物根系和微生物呼吸)

土壤有机体的分解产生有机酸,硫化细菌和硝化细菌还可产生硫酸和硝酸;生理酸性肥料(硫酸铵、硫酸钾等)。

四、论述题

1.论述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主要生态效应及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2.论述防治土壤生物污染的主要措施。其实土壤中本来就有很多具有生物防治潜力的有益微生物,不仅可以对病原菌进行有效的拮抗抑制,而且还有促进植物生长和增产的作用。江木兰等从油菜

植株体内分离出的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Y-2 可以使油菜核盘菌菌丝细胞浓缩变短,细胞壁破裂,原生质外溢,从而抑制真菌生长发育和菌核萌发,其抑制率高达60%-70% Boer等研究表明,假单胞菌菌株PseudomonaSWCS35可以强烈分泌嗜铁素,与病原菌竞争Fe3 ,从而抑制萝卜枯萎病。赵国其等用绿色木霉处理西瓜幼苗,能有效增强瓜苗长势,使其根系发达,以抑制西瓜枯萎病菌生长。另外毛壳菌可以有效降解纤维素和有机物,对土壤病原菌有拮抗作用。

植物根系分泌物对某些病原菌也有抑制作用。根系分泌物包括大分子有机物,如糖、蛋白质、酶和凝胶,还有小分子酸、酚、铜以及一些生长激素和黄酮等,其中有一部分或其进一步的分解产物具有化感作用。如小麦根系分泌物能直接抑制小麦全蚀病原菌的菌丝发育。化感物质还可以抑制土壤的硝化作用,对一些通过硝化作用获取物质和能量的病菌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3.以SARS非典型肺炎)为例,阐述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

4.论述土壤磷素与水体富营养化

5.试论述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

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性不一样,施肥需根揺土壤的肥力特性而定,下面軌来了解下砂展土、粘质土以及壌质土的肥力特点吧!

(1)砂质土

砂质土的通气好,眸水和灌漑水容易逡入,內部排水快,但蕃水量少而蒸发失水强烈。砂质土的养分少,又因缺少粘粒和有机质而保肥性弱,人畜戏尿和一些速效肥料易随雨水和灌漑水流尖。所以砂质土的透气请水性能较好,而保水保肥能力较弱。

(2)粘质土

粘质土通气不畅,雨水和堰漑水难以下遨而排水困难。也因为通气不畅,有机质分解缓慢,因而咨易稅累?所以粘质土的匮气懂水性能差,而保水保肥能力强。

⑶壤质土

壌质土兼有砂质土和粘质土的优点,即具有一定的透气透水性能,又县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较为理想的土燥,其耕性优良,适种的作物种类多。

环境土壤学

土壤剖面:土壤垂直向下的一个切割平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为止。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层和母质层。 粘粒矿物:基本结构由硅氧四面体(硅片)和铝氧八面体(铝片)构成,层状硅酸盐粘粒矿物一般粒径小于5um。同晶置换:矿物形成时,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代替而晶体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土壤有机质:来源于动植物及微生物的残体,主要为土壤腐殖质(90%)。 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腐殖化系数:土壤中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所形成的腐殖物质的数量。腐殖化系数=每年残留的碳(kg/hm2)/每年进入土壤的有机碳(kg/hm2) 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来划分的土壤类型,是土壤粒级组合比例所表现的土壤粗细程度。 土壤结构体:自然界中土壤固体颗粒很少完全呈单粒存在,多数情况下土粒相互团聚成一定形状和大小且性质不同的团聚体,是土粒的规律性结合体。 土壤胶体:土壤中粒径小于1um的颗粒,它是土壤颗粒中最细小而最活跃的部分。 土壤pH:用土壤溶液是pH表示,是土壤性质的主要变量,对土壤的氧化还原、沉淀溶解、吸附解吸和配位反应起支配作用。 土壤缓冲性:广义上土壤自身多具有的各种调控能力,狭义上称为土壤的对酸碱的缓冲性,即抵御酸碱物质,缓解PH变化的能力,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 土壤退化:除土壤侵蚀和污染之外的所有其他利用管理不当所造成的土壤性质恶化和生产力下降的现象和过程。主要包括土壤沙化,次生盐渍化和次生潜育化等。 土壤沙化和沙漠化:在沙漠周边地区地区,由于植被破坏,或草地过度放牧,或开退为农田,土壤中水分状况变为缺水,土壤粒子分散缺乏凝聚,被风吹蚀;而在风力过后或减弱的地段,风沙颗粒逐渐堆积于土壤表层的过程。其中土壤沙化包括土壤沙漠化和砂砾化。 水土流失:由于水力以及水力加重力作用而搬运移走土壤物质的过程。 土壤侵蚀:土壤在风,水等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剥蚀,搬运和沉积的现象。主要有流水侵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类型。 土壤盐渍化:易溶性盐分主要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次生盐渍化:由于不恰当的利用活动,是潜在盐渍化土壤中盐分趋向于表层积聚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壤潜育化:土壤处于地下水位长期浸润状态下,在1m内土体中某些层段Eh<200mv,并出现因Fe,Mn还原而生成的灰色斑纹层,腐泥层,青泥层或泥炭层的土壤形成过程。 次生潜育化:因灌溉不当或排水差而引起的土壤Eh低,水土温较低,土烂泥深,还原物质过多,养分转移慢等不良的土壤性能。(因耕作或灌溉等人为原因,土壤从非潜育型转变为高位潜育型的过程,常表现为50cm土体内出现青泥层。) 简述土壤定义和特征。 土壤是历史的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露地表面和浅水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集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特征:生产力、生命力、环境净化能力、中心环境要素。 简述土壤在人类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殖和人类生产的基地。作用:植物营养库、转化和循环养分、涵养雨水、支撑生物、稳定和缓解环境变化。2)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3)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重要作用;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和其他元素的功能。4)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质量的可变性,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简要说明环境土壤学研究的主要方面。 1从环境学的角度研究土壤环境的物质组成、环境结构和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2从系统论和环境化学观点研究土壤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地球表层系统中土壤与其它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迁移和转化过程。3从生态系统观点研究土壤生态系统中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对生物的生态效应和环境效应。4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土壤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相应和反馈作用。5土壤环境的评价、区域、规划和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土壤环境的预测与调控,土壤环境保护的方法、对策与措施研究。 自然成土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环境土壤学试卷(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亦称土壤机械组成。 2、菌根:土壤中某些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体。凡能引起植物形成菌根的真菌称为菌根真菌。 3、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指每千克土壤或胶体吸附或代换周围溶液中阳离子的厘摩尔数,单位为cmol/1000g土。 4、土壤缓冲性能:指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土壤后,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反应变化的性能。 5、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简述土壤圈的功能。 答:(1)对大气圈:频繁的水、热、气地交换和平衡,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方面。 (2)对生物圈:支撑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物理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 (3)对水圈:降水在陆地的重新分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水分平衡、分异、转化及水圈的化学组成。 (4)对岩石圈: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以减少其受各种外营力破坏,与岩石圈进行物质交换与地质循环。(依内容酌情给分) 2、简述土壤的物质组成。 答: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土壤是一个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组成的多孔多相分散体系。(依内容酌情给分)3、简述菌根的作用。 答:①通过无数细长菌丝和菌索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和水分,扩大根系的吸收面积,提高吸收能力。 ②菌根分泌的多种酶,能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和矿物质,并把它们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养分。 ③菌根还能产生多种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物质,调控植物生理活动,促进植物健康的生长,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和生存能力。 ④菌根的形成,提高了土壤活性和肥力,改良了土壤。(依内容酌情给分) 4、简述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点。 答:1)绝大多数微生物分布在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颗粒的表面,附着或缠绕在土壤颗粒上,形成无机-有机-生物复合体或无机-有机-生物团聚体。 2)根系周围的土壤(根际土壤)比根外土壤更有利于微生物的旺盛生长。 3)表层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一般要比底层高。 4)土壤微生物在分布上也有地域特点,在不同气候、植被、土壤类型下,微生物的类群、数量都有很大不同。 5)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和数量,随土壤熟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多。 6)土壤是个不均质体,能同时为要求不同的多种微生物类群提供生存条件。因此,土壤中同时存在着各种类群的微生物。(依内容酌情给分) 5、简述影响土壤氧化还原体系的因素。 答:1)土壤结构(土壤通气性);2)微生物活动:好氧活动;3)易分解有机质的含量:好氧分解;4)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分泌物;5)土壤的pH:影响土壤Eh (每个因素1分) 6、何为盐基饱和度?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环境土壤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土中借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 物。包括细胞核构造不完善的原核生物和具完善细胞核结构的真核生物。

19、土壤有机物质分解转化可以分为_有机质的矿化过程_、_腐殖化过程_、_有机残体的矿化_、__有机残体的腐殖化过程__。 20、禾本科秸秆C/N比值较高,在还田时,应同时向土壤补施_氮__肥,以防植物发生缺素症状。

3、农业土壤有机质来源包括( A B C )。 A. 作物根茬 B. 各种有机肥料 C. 工农业废水、废渣 D. 农田深井灌水 4、土壤腐殖物质的性质是( A B D)。 A. 土壤有机质的主体 B. 呈胶体状态 C. 结构简单,分子量小 D. 黄色或棕黑色 5、矿质化过程特点( B D )。 O B. 分解产生矿质养分 C. 吸收能量 D. A. 最终产物只有H 2 微生物参与 6、蛋白质组分特点( A B D )。 A. 分解难 B. 好氧条件下,分解快

C. 嫌气条件下,经微生物作用,分解很快 D. 氨化过程形成的氨能够全部被吸收利用 7、下列土壤微生物最适于酸性条件下活动的是( C )。 A. 细菌 B. 放线菌 C. 真菌 D. 以上都不是 8、胡敏酸的特性是(D)。 A. 棕黑色 B. 分子量高,溶于碱 C. 结构复杂,溶于酸 D. 芳香族结构比例小 9、土壤容重是指(D)。 A.单位容积自然状态土壤的风干重B.单位容积自然状态土壤的烘干重 C.单位容积不包括孔隙土壤的风干重D.单位容积包括孔隙土壤的烘干重 10、下列土壤孔隙所吸附的土壤水,有效性最高的是( C )。 A.非活性孔隙B.通气孔隙 C.毛管孔隙D.无效孔隙 11、土壤耕作目的是( A B C D)。 A 改良土壤结构 B 增厚犁底层 C 翻压残茬和肥料 D 控制杂草生长 12、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特点是( B D)。 A.土壤水吸力随含水量增加而增加 B.土壤水吸力随含水量增加而降低 C.与土壤质地无关 D.与土壤质地有关 13、土水势特点( A B)。 A.一般情况下负值 B.土壤水由土水势高处流向低处 C.土壤水由土水势低处流向高处 D.表示土壤水分的能态 14、下列土壤水分类型属于无效水的是( D )。 A.毛管水 B.毛管上升水 C.吸湿水 D.重力水 15、下列引起土壤水自由能降低的土水势分势为( C)。 A.重力势 B.压力势 C.溶质势 D.基质势 16、土壤胶体的基本构造有( A B C D )。 A 胶核 B 决定电位离子层 C 非活性补偿离子层 D 扩散层 17、阳离子交换作用特点是( B D )。

环境土壤学

环境土壤学 Environmental Soil Science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时:40(理论24,实验16) 学分:2.5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实验)。 中文简介: 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调控技术的一门学科,主要讲授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土壤的形成与分类,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环境意义,土壤圈元素循环与环境效应,土壤污染及污染源,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污染土壤的修复等内容。 环境土壤学是环境科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既是环境地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土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作为自然体、生产资料和环境条件的“环境土壤”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掌握化学物质在土壤环境系统中反应行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土壤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以及调节、控制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的优化途径、有效防治技术及治理方法,为学好环境科学类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能应用这些理论与方法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农业环境生态建设、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目的:学习环境土壤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利用环境土壤学知识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为本专业的后续课程学习、毕业论文及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要求:掌握土壤的物质组成和土壤的基本形成过程,正确认识土壤的基本性质和环境功能,理解、掌握土壤圈元素循环及其环境效应,掌握土壤污染的来源及污染类型,理解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了解污染土壤修复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综合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学生讲授等,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讲授与提问、引导和自学、观察与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和教师之间能相互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实物、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视频手段等有机结合,将原来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用生动的图像、动画和视频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四、教学内容及目标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篇1 土壤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涉及内容广泛,实践性强,它不仅具有完整的理论,而且有一整套实验的方法。土壤学实习是研究土壤科的基本方法,是搞好林业和实行科学种树的前提,也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工作。 土壤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又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生产资料。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锐减,资源耗竭,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迅速扩大,人们对土壤的认识才不断加深,土壤和水空气一样,既是生产食物、纤维及林产品不可代替或缺乏的自然资源,又是保持地球系统的生命活动,维护整个人类社会和生物圈共同繁荣的基础。 土壤是农林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基地,土壤的性质不仅影响农林产品的产量,还影响其品质。土壤是生命活动的产物,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低等生物的固氮作用使土壤具有了生长植物的肥力,而植物的生长促进了土壤的腐殖化过程和养分的富集过程,从而使土壤肥力进一步发展,在茂盛的植被下,强烈的生物风化推动着母质向土壤的演化。土壤又是生命的摇蓝。土壤不仅是生物的栖息地,而且是生物作用的对象,同时也是地球生命诞生与进化的温床。有证据表明,土壤巨大的表面及复杂的多孔多相体系,对于生命的产生与进化至关重要。

学习土壤学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认识和了解土壤,野外实习就是一种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土壤的方法。土壤学实习是为了探明土壤的发生发育和分布规律,查清土地资源及其生产条件,以便按不同需要利用和改良土壤。土壤学实习通过实际观察,了解成土因素的作用和土壤形态、性状上的特征,找出影响植物正常长的限制因素和障碍因素,解决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具体土壤问题。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中污染物迁移转化、富集循环的重要场所。因此土壤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特殊的意义。土壤又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因此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它。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篇2 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土壤学是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土壤学的教学实习是游憩等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其目的、任务及要求如下: 1.通过实习验证巩固该学科的理论知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熟悉本省地带性土壤及非地带性土壤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土壤性状、利用改良措施。 3.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土壤特点,为水保规划和森林植物更新等提供依据。 4.了解全国土壤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土壤类型。 5.熟悉我省土地资源退化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措施。 6.掌握土壤剖面挖掘方法,掌握剖面形态特征和自然条

环境土壤学复习要点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的和浅水域底部的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集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它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其它圈层的交接面上(中心位置),即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它们的支撑物。Sq=f(L,H,B,A,i) 土壤污染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它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内容:土壤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化学物质在土壤环境系统中的行为、土壤环境与人体健康、人为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冲击、土壤环境工程等 环境土壤学的研究方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综合与交叉的方法;野外调查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传统的研究方法与现代新技术相结合。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土壤生态系统:土壤同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网络,或者说是物质流与能量流所贯穿的一个开放性网状系统。其结构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土壤内部水、气、固体物质等环境因子。 土壤的机械组成(质地):土壤颗粒(土粒),构成土壤固相骨架的基本颗粒。 土壤粒级:土粒大小分成若干组,称土壤粒级(粒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壤颗粒划为一组。粒级制: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土壤颗粒分级:(mm) 直径国际制美国制卡庆斯制中国制(1987) 石砾>2 >2 > 1 >1 砂粒2-0.02 2-0.05 1-0.05 1-0.05 粉粒0.02-0.002 0.05-0.002 0.05-0.001 0.05-0.002 粘粒〈0.002 〈0.002 〈0.001 〈0.002 物理性砂粒:1-0.01mm 物理性粘粒:〈0.01mm 土壤质地分为:砂性土、壤性土、粘性土。 1、砂质土壤主要特性:砂粒大于50%;通气透水;养分少,不保水肥;环境容量小;易耕;温度变化快,暖性土。 2、粘质土壤主要特性:粘粒高于30%;通气透水不良;保水保肥、养分含量高;升温慢,冷性土;耕性差,适合于禾谷类作物。 3、壤质土壤主要特性:粉粒大于30%;环境容量相对大;性质介于黏土与砂土之间。 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和土壤生物体四部分组成。

土壤学(环境土壤学)试题题库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是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土壤肥力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是指生态上不同的植物,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也是不同的,某种肥沃的土壤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植物而言的,而不是针对任何植物。 二、单项选择题 1、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这里是指土壤资源(A)。 A相对不可再生性 B数量的有限性 C质量的可变性 D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2、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相对固定,加之土壤形成的时间长;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及退化日趋严重的特点表明了土壤资源的(B)。 A相对不可再生性 B数量的有限性 C质量的可变性 D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3、土壤肥力可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但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的特点是指土壤资源(C)。 A相对不可再生性 B数量的有限性 C质量的可变性 D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4、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的特点是指土壤资源(D)。 A相对不可再生性 B数量的有限性 C质量的可变性 D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5、通常把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和土壤圈作为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其中(D)是它们连接的纽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 A大气圈 B生物圈 C岩石圈 D土壤圈 五、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地作解释) 1、土壤在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土壤是人类食物、居住、活动、生产等的基础。土壤具有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及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和其它元素的功能。 2、土壤资源的特点 答案要点: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相对固定,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土壤形成的时间长;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土地退化日趋严重;人口剧增。 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土壤肥力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 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受区域性地质地形、母质、水文等条件的影响。人类的耕作活动也改变了土壤的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的空间分布。 第二章地学基础知识 一、名词解释: 矿物:是天然存在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 岩石:是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 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土中借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 到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胞核构造不完善的原核生物和具完善细 胞核结构的真核生物。 2. 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后,在以土壤微生物 为主导的各种作用综合影响下,向着两个方向转化:一是在土 壤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而最终释放出 CO2、H2O和能量;所含N、P、和S等营养元素在一系列特定反应 后,式方程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这一过程称为有机质的矿 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 的过程. 3. 土壤比重:单位容积的固体土粒(不包括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 与4℃时同体积水重之比。 4. 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溶液在一定的pH值时,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 阳离子的最大量,称为阳离子交换量(即CEC)。每千克土壤中所 含全部阳离子的总量。 5.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 6. 土壤凋萎系数:当植物因根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 水量称为萎蔫系数或萎蔫点。 7. 土壤污染:只认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 有害的物质或制剂施加到土壤中,使其增加了新的组分或某种 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 境质量恶化和相应危害的现象。 8. 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容量又称土壤负载容量,是一定土壤 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 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又不 使环境系统污染超过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9.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固相的主体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 站土壤固相总量的90%以上。 10. 土壤机械组成: 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其各粒级的相对 含量。 11.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壤: 2.土壤特性:①具有生产力;②具有生命力;③具有净化力;④具有交换力。 3.土壤圈: 4.土壤圈的功能:①支持和调节生命过程;②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的平衡;③影响水的溶质组成及其在陆地、水体和大气的分配;④对岩石起到保护作用。 第二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 1.土壤母质(P6):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 2.土壤母质是形成土壤物质基础。 3.长石、石英和云母等是构成土壤的骨骼—土粒。 4.矿物是土壤矿物质主要来源。 5.主要的成土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6.风化过程是形成土壤的基础。 7.参与化学风化的因素主要是水、二氧化碳和氧气,作用方式包括溶解、水化、水解(最基本且最重要)和氧化。 8.五大成土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 9.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而形成的。 10.风化因子=风化天数×水解离度。 11.土壤湿度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12.土壤剖面(P20):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1~2米深) 13.淋溶作用:土壤中的下渗水,从土壤剖面上层淋溶带走土壤中某种成分的作用。 14.土壤的分层:①枯落物层(O层);②腐殖质层(A层);③淋溶层(E层); ④沉积层(B层);⑤母质层(C层);⑥基岩层(R层)。 15.土壤的重要形态特征:颜色、湿度、紧实度、结构、质地、PH、新生体、入侵体、孔隙和动物孔穴。 第三章土壤固体物质组成 1.土粒分类:矿质土粒(占绝对优势)和有机质土粒。 2.土壤质地: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 3.土壤质地三大类:砂土、壤土和黏土。 4.土壤质地改良:①溶土法;②深耕,深翻;③施有机肥。 5.壤质土兼具砂质土和黏质土的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土壤。 6.土壤有机质的来源(P39):①植物残体;②动物和微生物残体;③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排泄物及分泌物;④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物料。 7.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在0~5%左右,泥炭土可高达20%或30%以上。 8.矿质土壤: 9.决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①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数量;②土壤有机质的损

环境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

1、土壤环境质量: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土壤自身性状对其持续利用以及对其他环境要素,特别是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性。 2、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积聚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3、土壤污染: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它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4、环境土壤学:是研究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影响及其调控的一门学科。 5、土壤环境问题:土壤荒漠化、盐渍化、侵蚀等退化过程,以及土壤污染。 6、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包括哪些内容:(1)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土壤及其环境特征,外援物质的种类、数量、来源(2)土壤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土壤自身对人和其他生命体以及环境要素的影响,拟议的开发行动方案或规划、人为活动等对土壤的影响。 7、土壤圈的功能:(1)对生物圈: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物理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 (2)对大气圈: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的影响。(3)对水圈: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水分平衡、分异转化及水圈的化学组成;影响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4)对岩石圈:作为地球的“皮肤”,对岩石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减少各种外营力。 8、土壤污染的特点:1 隐蔽性和潜伏性,2 不可逆性和长期性,3 后果的严重性,4 治理难而周期长(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 9、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内容:环境土壤学主要研究(1)人为条件下和自然因素下引起的土壤质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土壤-水-植物-动物-环境-人类这一系统现存的或潜在的冲击、对策与修复。(2)外源物质在土壤环境系统中的反应行为,包括迁移、转化、效应、归属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二、 10、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 1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形态:来源1)高等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2)土壤中的动物,3)土壤中的微生物,4)施用的有机肥。形态:1)新鲜有机质(未分解有机质),2)半分解有机质,3)腐殖质。 12、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影响因素:内部因素:动、植物残体的特性。如:物理状态(分散性或致密性)、有机质的碳氮比(C/N=25)。外部因素:土壤温度状况(最适25-35℃),土壤水分、通气状况(影响复杂),土壤特性(黏粒含量(正相关)和pH)。 13、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1)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2)促进土壤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3)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4)腐殖质具有生理活性,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5)腐殖质具有络合作用,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 14、土壤有机质的分类:(1)新鲜的有机物,(2)分解的有机物,(3)腐殖质 15土壤水分的类型和性质:1. )土壤吸湿水,固相土粒靠其表面的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从大气和土壤空气中吸附气态水,附着于土粒表面成单分子或多分子层,称为吸湿水。 2.)膜状水,吸湿水达到最大后,土粒还有剩余的引力吸附液态水,在吸湿水的外围形成一层水膜,这种水分称为膜状水。当膜状水达到最大厚度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最大分子持水量。膜状水能从膜厚的地方向薄的部位移动,这部分能移动的水可被作物吸收利用。作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呈现永久凋萎,此时的土壤含水量就称为凋萎系数。

《环境土壤学》讲义

《环境土壤学》讲义 SATELLITE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土壤与生态系统 1.土壤的概念 定义1: 存在于地球表层的含有生命物质,植物可以生长的自然集合体。 定义2: 土壤是能产生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的疏松表层,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产物,是在母质(岩石及其风化物)、气候、生物、地形、时间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 土壤圈Pedosphere:地球陆地表层由所有土壤所构成的具有重要特征的圈层。土壤圈是地球圈层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一个圈层,界于岩石圈和大气圈、生物圈、水圈之间。 成土条件Siol Forming Condition: s = f(cl,o,r,p,t)式中: s土壤soil cl气候climate o生物organism (Vegetation) r地形relief p岩石或母质rock or parent materials t 时间(年龄) time The type of soil developed depends on the amount of time a parent material on a specific topography is exposed to the effects of climate and vegetation. "Why do I have so many different soil series on my land?" The answer is quite simple. If you had three parent materials on five topographies developed under two vegetations, one climate, and two periods of time, you would have the following number of soil series: 3 parent materials × 5 topographies × 2 vegetations × 1 climate × 2 time intervals = 60 soil series(土系). 土壤的作用Role of Soil: They help supply our food, support our homes and highways, act as building materials for our construction, absorb our waste materials, and give us many beautiful and scenic areas for relaxation and recreation.

环境土壤学

●原生矿物: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土 壤粗粒部分主要由原生矿物组成。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经过风化、成土过程分解转化而形成的矿物。粘粒主要由次生矿 物组成。 ●同晶替代: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通、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不变的 现象 ●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 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腐殖质: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根际:通常是指直接受植物根系影响的土壤区域。 ●根土比:指单位植物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邻近单位根外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比。 ●土壤水吸力: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土水势:把单位数量纯水可逆地等温地以无穷小量从标准大气压下规定水平的水池中移 至土壤中某一点而成为土壤水所需做功的数量。 ●母质:是风化壳的表层,是原生基岩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 松、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潜性酸: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所反映出来的酸度。 ●水解酸:用弱酸强碱的盐类溶液,如醋酸钠与土壤作用,使胶体吸附的H+、Al3+释放 到溶液中表现出来的酸度。 ●交换酸:土壤胶体吸附H+或Al3+通过交换进入溶液后所反映出的酸度。 ●ESP: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 ●土壤eh:土壤溶液中氧化态物质和还原态物质的浓度关系变化而产生的电位。 ●土壤背景值:指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 ●土壤自净作用: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在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 系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反应过程,降低其浓度或改变其形态,从而消除污染物毒性的现象。 ●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 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 象。 ●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 的能力。 ●腐殖化系数:进入土壤的有机物经过一年的腐殖化过程后所残留的碳占原总碳量的比率, 或单位重量的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的碳量。 ●土壤污染类型: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固体废物与放射性污染 ●土壤污染的修复: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物理修复. ?微生物修复更适用于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 ?化学治理方法可显著降低土壤中镉等重金属的有效态浓度,但费用高,化学法对环 境造成二次污染的风险性高。 ●土壤组分:污染物进入土壤后,与土壤组分发生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反应。土壤中 污染物的水溶态或交换态有效浓度越大,其生物毒性越大;专性吸附态、氧化物态或矿物固定态含量越高,生物毒性越小。 ?土壤有机质组分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通过静电吸附和络合(鳌合)作用实现。pH 改变污染物和土壤组分电荷特性,改变反应平衡,导致污染物有效度改变。

(完整版)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土壤 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积体,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2、土壤背景值 反映了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土壤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环境科学的一项基本数据和重要的科学信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3、土壤环境容量 指一定环境单元和一定时限内,土壤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能保证土壤质量,又不产生次生污染时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最大负荷量。 4、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5、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里摩尔数表示。【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即CEC 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其数值以每千克土壤中含有各种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即mol/kg。】 6、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7、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8、同晶置换 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互相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 9、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意义。 10、土壤缓冲性能

(环境土壤学复习整理资料)

1.土壤:是地球表面能够持续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特性:1.具有生产力 2.具有生命力 3.具有净化力 4.具有交换力 3.岩石:是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4.矿物的组成:1.原生矿物 2.次生矿物 3.变质矿物 5.风化作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6.风化作用的类型:1.物理风化 2.化学风化 3.生物风化 成土母质分为定积母质,运积母质。 7.土壤形成因素:1.母质 2.生物 3.气候 4.地形 5.时间 6.人为(因素) 8.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通常挖到1到2米深 9.自然土壤剖面的发育:1.枯落物层(O)2.腐殖质层(A)3.淋溶层(E)4.淀积层(B)5.母质层(C)6.基岩层(R) 10.国内外土壤文献常用的几种粒级划分:1.国际粒级制2.美国农部粒级制3.卡庆斯基粒级制4.中国粒级制 11.土壤质地:按照土壤中不同粒级土粒的相对比例把土壤分为若干组合,而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叫做土壤质地 12.土壤质地分类:1.国际制2.美国农制3.卡庆斯基制4.中国土壤质地暂行分类方案 13.土壤质地的肥力特征:1.砂质土2.黏质土3.壤质土 14.单位晶层类型: 1:1型单位晶层 2:1型单位晶层 2:1:1型单位晶层,同晶置换现象多发生在后两者型的黏粒矿物中。 15硅氧四面体:硅氧四面体的基本结构是由1个硅离子和4个氧离子构成,4个氧离子构成一个四面体结构的晶体单元,硅离子处于四面体的中心,称为硅氧四面体。 16铝氧八面体:6个氧离子排列成两层,每层都由3个氧离子排列成三角形,上层氧离子的位置与下层氧离子交错紧密排列,铝离子位于两层氧的中心空穴内。其晶体单元具有8个面,铝离子位于8个面的中心位置。 17.土壤腐殖质:由芳香族有机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缩合成的一类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 18.腐殖质的元素组成:腐殖质可分为胡敏素,胡敏酸和富里酸,后二者合称腐殖酸。腐殖质主要由C,H,O,N,S等元素组成,还有少量的Ca,Mg,Fe,Si等元素。 19.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20.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21.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1.土壤pH(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 2.石灰位(既反映氢离子也反映钙离子的有效度) 23.氧化还原电位:凡是元素的氧化数发生变化的反应都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24.土壤胶体:指土壤中粒径小于2μm(或小于1μm)的颗粒,为土壤中颗粒最细小而最活跃的部分 25.土壤胶体种类:按成分和来源分为1.无机胶体2.有机胶体3.有机无机复合体 26.土壤电荷的种类:1.永久电荷2.可变电荷3.正电荷4.净电荷 27.土壤电荷数量:土壤电荷的数量一般用单位土壤吸附离子的厘摩尔数 来表示,通常所谓阳离子交换量(CEC)就是pH7时土壤净负电荷的数量 阳离子交换量(CEC)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容量。 28.影响阳离子交换量大小的因素:1.土壤质地2.土壤胶体的类型3.土壤pH

环境土壤学期末复习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 1、土壤侵蚀 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与沉积得过程。例:水土流失 2、生物降解 微生物作用下由大分子化合物转变为简单小分子化合物 3、同晶替代 组成矿物得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得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不变得现象叫做同晶替代(同型异质替代)。 4、土壤元素背景值 不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得土壤化学元素得原始含量。 5、污染土壤修复 通过技术手段促使受污染得土壤恢复其基本功能与重建生产力得过程。 6、腐殖化系数 进入土壤得有机物经过一年得腐殖化过程后所残留得碳占原总碳量得比率,或单位重量得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得碳量。 7、土壤环境容量 指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与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得污染物得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8、土壤污染 指认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与其她生命体有害得物质制剂施加到土壤中,使其增加了新得组分或某种成分得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得或潜在得土壤环境质量恶化与相应危害得现象。 9、土壤资源 土壤资源就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得土壤类型得总称,就是人类生活与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得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得重要组成部分。 10、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得组成比例在土壤学上称为颗粒组成(或机械组成)。 11、土壤质地 按土壤颗粒组成进行分类,将颗粒组成相近而土壤性质相似得土壤划分为一类并给予一定名称,称为土壤质地 12、PCBs:多氯联苯就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得氯代芳烃。

PAHs:多环芳烃就是指两个以上得苯环连在一起得化合物。根据苯环得连接方式分为联苯类、多苯代脂肪烃与稠环芳香烃三类。多环芳烃就是最早发现且数量最多得致癌物。 13、土壤得基本(物质)组成 土壤就是由固体、液体与气体三相物质组成得疏松多孔体。固相物质包括岩石风化后得产物,即土壤矿物质;土壤中植物与动物残体得分解产物与在合成得物质;以及生活在土壤中得微生物。在土壤固相物质之间为形状与大小不同得孔隙。在空隙中充满水分与空气。 14、土壤形成要素 又称成土因素,就是影响土壤形成与发育得基本因素,它就是一种物质、力、条件或关系或它们得组合,其已经对土壤形成发生影响或将影响土壤得形成。自然成土要素包括母质、生物、气候、地形与时间。人类活动也就是土壤形成得重要因素。 15、土壤样品采集方案制定得一般步骤 采样方案得一般步骤 (1)明确采样得目得:如土壤背景值研究、污染调查研究等 (2)了解采样工作区得基本情况: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农业、工业等等 (3)采样方案得初步制订:采样点得布置、数目、采样工具等 (4)采样方案得修订:实际工作中进一步修正 16、 (1)土壤有机碳得形态 土壤有机碳得存在形态包括以粗有机质与有机质-土壤矿物质结合得细颗粒态两类。 (2)土壤无机硫得形态(按物理化学性质划分哪四种形态) 无机硫主要来自岩石或成土矿物得自然风化。土壤中得无机硫按其物理﹑化学性质又可划分为四种形态:水溶态硫酸盐;吸附态硫;与碳酸钙共沉淀得硫酸盐;硫化物。 17、土壤水势包括哪些分水势 土壤水势:单位数量土壤水得自由能与标准状态水得自由能得差值,为一负值。 由于引起土壤水势变化得原因或动力不同,土壤水势(Ψt)分为:基质势(Ψm) 、压力势(Ψp) 、溶质势(Ψs)与重力势(Ψg)等。 18、土粒分级,四级 按土粒成分分为矿物质土粒与有机质土粒。土粒分级就是根据矿物质单粒得大小来划分,不考虑化学成分得差异。 均为四级:gravel石砾、sand 砂粒、silt粉粒与clay黏粒 19、土壤重金属污染得来源

环境土壤学复习

土壤环境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一组具有毒性、持久性,并易于在生物体内富集的有机化合物;他们能进行长距离的迁移和沉积,且对源头附近或远方环境与人体产生危害。 2.电动力学技术:向土壤施加直流电场,在电解、电迁移、扩散、电渗透、电泳等作用的共同作用下,使土壤溶液中的离子向电极附近富集从而被除去的技术。 3.多环芳烃:两个以上的苯环连接在一起的化合物,根据苯环的连接方式可分为:联苯类、多苯代脂肪烃和稠环芳香烃三类。 4.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 5.非点源污染:狭义:各种没有固定排放口或地点的环境污染。广义:难于按点污染源管理的污染源的统称。 6.反硝化作用:又称生物脱氮作用,是指在嫌气条件下,NO3-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NO、N2O、N2的过程。 7.根际降解作用:就是指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通过根际微生物的活动而被降解的过程,是一个植物辅助并促进的降解过程,是一种就地的生物降解作用。 8.化学定时炸弹:环境的延缓效应及其危害。指在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使长期储存于土壤中的化学物质活化,而导致突然爆发的灾害性效应。 9.激发效应: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 10.磷的闭蓄机制:有效P被难溶性化合物包被。 11.生物固磷:土壤水溶性无机磷因植物和微生物的吸收而转化为难效或缓效的有机磷。当土壤有机质的碳磷比<200:1,不大可能产生磷的生物固定。 12.生物质炭:在厌氧或者绝氧的条件下对生物质进行热解,产生的含碳丰富的固体物质。 13.替代种植技术:利用农业经济作物及其他产业代替罂粟及所有可制成毒品原料的作物,即用有益的经济作物替代有害经济作物。 14.碳负效应:CO2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生物质中,生物质分解释放CO2,生物质炭间接阻止了生物质的分解过程,使碳以一种稳定的形式储存起来,阻止碳向大气的再释放。 15.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数值,但不是不变的)。 16.土壤环境基准值:(土壤临界含量)是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浓度,是决定土壤负载容量的关键因子。 17.土壤环境容量:(土壤负载容量)一定环境单元和一定时限内,土壤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能保证土壤质量,又不产生次生污染时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18.土壤环境质量:土壤环境因子对人类及陆地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的适宜程度。 19.土壤淋洗技术:指在淋洗剂的作用下,将土壤污染物颗粒去除的一种修复技术,包括原位淋洗技术和异位淋洗技术。 20.土壤生物污染:指一个或几个有害的生物种群,从外界环境侵入土壤并大量繁衍,破坏原来的动态平衡,对人类健康和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