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6.49 KB
- 文档页数:7
土壤环境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一组具有毒性、持久性,并易于在生物体内富集的有机化合物;他们能进行长距离的迁移和沉积,且对源头附近或远方环境与人体产生危害。
2.电动力学技术:向土壤施加直流电场,在电解、电迁移、扩散、电渗透、电泳等作用的共同作用下,使土壤溶液中的离子向电极附近富集从而被除去的技术。
3.多环芳烃:两个以上的苯环连接在一起的化合物,根据苯环的连接方式可分为:联苯类、多苯代脂肪烃和稠环芳香烃三类。
4.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
5.非点源污染:狭义:各种没有固定排放口或地点的环境污染。
广义:难于按点污染源管理的污染源的统称。
6.反硝化作用:又称生物脱氮作用,是指在嫌气条件下,NO3-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NO、N2O、N2的过程。
7.根际降解作用:就是指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通过根际微生物的活动而被降解的过程,是一个植物辅助并促进的降解过程,是一种就地的生物降解作用。
8.化学定时炸弹:环境的延缓效应及其危害。
指在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使长期储存于土壤中的化学物质活化,而导致突然爆发的灾害性效应。
9.激发效应: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
10.磷的闭蓄机制:有效P被难溶性化合物包被。
11.生物固磷:土壤水溶性无机磷因植物和微生物的吸收而转化为难效或缓效的有机磷。
当土壤有机质的碳磷比<200:1,不大可能产生磷的生物固定。
12.生物质炭:在厌氧或者绝氧的条件下对生物质进行热解,产生的含碳丰富的固体物质。
13.替代种植技术:利用农业经济作物及其他产业代替罂粟及所有可制成毒品原料的作物,即用有益的经济作物替代有害经济作物。
14.碳负效应:CO2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生物质中,生物质分解释放CO2,生物质炭间接阻止了生物质的分解过程,使碳以一种稳定的形式储存起来,阻止碳向大气的再释放。
15.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数值,但不是不变的)。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1、土壤:是地球表面能够持续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特征:具有生产力、生命力、净化力、交换力2、土壤形成的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人为因素。
3、对土壤的影响:各种成土因素对土壤的作用各不相同,但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气候中的热量要素是能量的基本来源,水是最重要的溶解和迁移介质。
生物的活动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使母质转变为土壤。
地形通过水热调节的重新分配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而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或它们的综合影响都随着时间的加长而加强。
人类因素影响土壤的形成的速度、发育程度和方向。
4、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以及相互关系:(1) 地质大循环:地面的岩石在矿物经风化作用所释放出来的可溶性养料和黏粒等,受雨水的淋溶,使其随雨水流到低处进入河流,最后汇入海洋,沉积以后,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和各种成岩作用又重新形成岩石。
经地壳抬升作用,海底变成陆地,岩石重新露出地表,又可再次进行风化、淋溶和沉积等过程。
(2) 生物小循环:着生在岩石风化物中的植物,从中吸收养分,利用光能、二氧化碳和水等合成生物有机体,而植物提体又可供动物生长,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供下一代生物吸收利用。
(3) 相互关系: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
两者既是相互矛盾又是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
地质大循环是营养元素的淋失过程,但无地质大循环,就无营养元素的释放,生物无法着生,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就没有生物小循环对养分的集中累积,就没有肥力的产生于发展,生物小循环是构成地质大循环中地表物质运动过程的一个部分。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的同时同地地进行着,它们之间通过土壤互相联系在一起。
5、自然土壤、耕作土壤的剖面层次(1)自然土壤:枯落物层(O层覆盖物层)、腐殖质层(A层)、淋溶层(E层)、淀积层(B层)、母质层(C层)、基岩层(R层)(2)耕作土壤: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6、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地所占的质量百分数称为土壤机械组成(或土壤颗粒组成)7、土壤质地:按照土壤中不同粒级土粒的相对比例分为若干组合,而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叫做土壤质地。
土壤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土壤:土壤就是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水、肥、气、热的能力。
同晶替代: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其它离子所代替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
它是反映土壤保水能力大小的一个指标。
凋萎系数:植物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
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中带负电荷的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在静电引力、离子本身的热运动或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可以和土壤溶液或其它胶体表面的阳离子进行交换。
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容量,单位重量的土壤所含交换性阳离子(一价)的总量,简称CEC。
单位是cmol/kg。
土壤活性酸:扩散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所反映出来的酸度。
潜性酸:土壤胶体吸附的H+、Al3+离子,在被其它阳离子交换进入溶液后,才显示酸性。
土壤交换性酸:用过量的中性盐(如KCl)溶液与土壤作用,将胶体上吸附的氢离子和铝离子代换出来,测得的酸度.土壤水解性酸:用弱酸强碱盐(通常用pH8.2的醋酸钠)浸提的土壤溶液的酸度。
石灰性土壤:含有游离碳酸钙的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率。
土壤缓冲性:当土壤溶液中的H+或OH-离子浓度发生较大变化时,土壤通过自身的调节能力使土壤酸碱性不致于发生太大变化的能力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孔隙)的烘干重。
一、名词:1.土壤形成过程:地表岩石逐渐风化,形成风化壳,风化壳表生物,活动多,有机质不断积累而形成土壤。
2.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综合体,大自然的结构功能单位,包括生物和非生物两个方面。
3.生态平衡:相对稳定状态,物质和能量的输出与输入近等。
4.肥力:土壤满足作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5.原生矿物:原始成岩矿物。
6.次生矿物:在风化成土过程中形成的矿物。
7.同晶置换: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保持不变的现象。
8.土壤质地剖面:土壤在垂直方向上质地层次的厚度与排列状况。
9.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的组合比例。
10.矿质化过程:有机物进入土壤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而最终释放出CO2,水和能量,所含的营养元素释放成为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的过程。
11.腐殖化过程:有机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者在原植物组织中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物复杂的新的有机物的过程。
12.菌根: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
13.土壤胶体:土壤中最微细的颗粒部分。
14.阳离子交换容量(CEC):每百克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量。
[cmol(+)/kg mmol(+)/100g ],质地越粘,胶粒越多,CEC越大。
15.动电性质:土壤胶体微粒作为分散相,分散于分散介质(土壤溶液) 中,形成土壤胶体分散体系,在土壤溶液中,土壤胶体是带电的,并在固定液界面上存在着双电层(DDL: Diffuse Electrical Double Layer),在电场的作用下,土壤胶体颗粒性对于液相作向移动,此为动电性质。
16.胶粒:土壤胶体的固体粘土部分。
由粘粒,腐殖质,蛋白质,有机酸的分子群组成。
17.扩散双电层:带电胶粒在土壤溶液(电解质)中时,由于静电吸引力,在胶粒周围形成一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层,胶粒表面的电荷层与其周围的离子层,就构成了胶体粒子的双电层。
18.决定电位离子层:双电层的内层,固定在胶粒表面决定其表面电位的离子层。
环境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土壤是地球吸收和转化太阳能的最重要的过程媒介与物质载体,在其中发生着最重要的生命过程-呼吸与光合作用。
土壤环境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与土壤环境的特殊矛盾1.土壤的概念:位于地球陆地的、具有肥力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河流的底泥称为沉积物,其和沙漠都不是土壤。
)2.土壤的性能:生产、净化、生态。
(有可能考大题)生产:土壤首要的基本功能是具有生产性能,其本质属性是具有肥力。
净化:土壤的第二个基本功能是土壤的净化作用,即通过土壤生物对有毒有机和无机物质进行迁移转化(生物降解作用),通过土壤粘粒进行离子吸附与交换,通过土壤水分和空气对物质进行的稀释、扩散、溶解与沉淀的过程;以及因土壤的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而致使有毒物质赋存形态的改变以及减少或降低、缓解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浓度、毒性(或活性)的过程。
(土壤的净化作用体现在哪?)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降解、转化和生物固定化作用.生态:土壤圈是一个开放复杂的耗散系统,是地表系统整体的组成部分。
3.土壤的特性:物理特性、生物特性、化学与物理化学特性物理特性:土壤圈是由固(有机物质和矿物质)、液(土壤水分和溶质)、气(土壤空气)多相物质、多层次组成的疏松多孔的复杂体系。
土壤的物理特征包括土体厚度、土体的垂直变异结构、质地、孔隙度和大中小空隙的比例、紧实度、土壤密度等。
良好的土壤应具备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既有保水性、保肥性,又有透水性、透气性,还能有效抵抗雨蚀和风蚀,防止水土流失。
生物特性:土壤生物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生物至高等动植物,体现了从微观到全球陆地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生物多样性。
土壤生物可分为小型动物区系、中型动物区系、大型动物区系化学与物理化学特性(有可能考大题):A.土壤圈中的化学、物理化学过程的离子吸附和解吸作用。
土壤胶体表面和溶液间的离子吸附和解吸作用,土壤胶体表面和溶液间的离子吸附交换量以每千克土壤吸附或交换溶液中的阳离子的摩尔数(mol/kg-1)表示,即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1.土壤侵蚀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例:水土流失2.生物降解微生物作用下由大分子化合物转变为简单小分子化合物3.同晶替代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不变的现象叫做同晶替代(同型异质替代)。
4.土壤元素背景值不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原始含量。
5.污染土壤修复通过技术手段促使受污染的土壤恢复其基本功能和重建生产力的过程。
6.腐殖化系数进入土壤的有机物经过一年的腐殖化过程后所残留的碳占原总碳量的比率,或单位重量的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的碳量。
7.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8.土壤污染指认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制剂施加到土壤中,使其增加了新的组分或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和相应危害的现象。
9.土壤资源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0.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的组成比例在土壤学上称为颗粒组成(或机械组成)。
11.土壤质地按土壤颗粒组成进行分类,将颗粒组成相近而土壤性质相似的土壤划分为一类并给予一定名称,称为土壤质地12.PCBs:多氯联苯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
PAHs: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根据苯环的连接方式分为联苯类、多苯代脂肪烃和稠环芳香烃三类。
多环芳烃是最早发现且数量最多的致癌物。
13.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疏松多孔体。
固相物质包括岩石风化后的产物,即土壤矿物质;土壤中植物和动物残体的分解产物和在合成的物质;以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
1、土壤环境质量: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土壤自身性状对其持续利用以及对其他环境要素,特别是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性。
2、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积聚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3、土壤污染: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它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4、环境土壤学:是研究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影响及其调控的一门学科。
5、土壤环境问题:土壤荒漠化、盐渍化、侵蚀等退化过程,以及土壤污染。
6、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包括哪些内容:(1)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土壤及其环境特征,外援物质的种类、数量、来源(2)土壤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土壤自身对人和其他生命体以及环境要素的影响,拟议的开发行动方案或规划、人为活动等对土壤的影响。
7、土壤圈的功能:(1)对生物圈: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物理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
(2)对大气圈: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的影响。
(3)对水圈: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水分平衡、分异转化及水圈的化学组成;影响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4)对岩石圈:作为地球的“皮肤”,对岩石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减少各种外营力。
8、土壤污染的特点:1 隐蔽性和潜伏性,2 不可逆性和长期性,3 后果的严重性,4 治理难而周期长(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9、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内容:环境土壤学主要研究(1)人为条件下和自然因素下引起的土壤质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土壤-水-植物-动物-环境-人类这一系统现存的或潜在的冲击、对策与修复。
(2)外源物质在土壤环境系统中的反应行为,包括迁移、转化、效应、归属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二、10、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土壤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1.土壤的重要:○1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2土壤是陆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3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4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是持续农业的基础2.土壤在植物生长的作用:○1营养库作用○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3雨水涵养作用○4生物支撑作用○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3.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厚度一般在2m左右作用:○1支撑植物生长○2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水、肥、气、热等要素○3人类生存的资源4.土壤环境:指岩石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侵蚀和风化作用,以及地貌、气候等诸多因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土壤生态环境组成:○1固相(矿物质、动植物残体腐烂分解产生的有机物质)○2液相○3气相作用:○1净化功能(实施污染土壤的清洁生产)○2肥力功能(保障粮食与食品安全)5.环境保护: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6.土壤资源的现状:○1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衡○2耕地损失不断增加,土壤资源整体质量下降○3土壤退化严重(在各种不利自然因素及人类对土壤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的影响下,土壤的质量和生产能力下降甚至丧失的过程)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经过长期的积累后,超出土壤的自身净化能力,导致土壤的性状和质量发生变化,对农作物产品和人体健康构成影响和危害的现象。
具有隐蔽性、滞后性、长期积累性、不可逆性和难治理性的特点8.土壤污染表现在几方面:○1对水体的影响○2对空气质量的影响○3导致严重经济损失9.土壤环境有机物存在形式:挥发态、自由态、溶解态和固态10.有机物进入地下水阶段:○1包气带渗漏○2包气带向包水带扩散○3进入包水带污染地下水11.污染物迁移的分类:○1物理迁移:土壤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吸附于土壤矿物颗粒表面进行水迁移的过程,以及吸附和解吸作用○2化学迁移:重金属难溶电解质在土壤固相与液相之间的离子多相平衡,包括重金属与土壤胶体结合,发生非专性吸附或专性吸附,络合或螯合作用,以及重金属化合物的溶解和沉淀作用○3生物过程:是指土壤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的影响或对植物的有效性12.环境背景值:在未受或者少受人类活动及及工业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中,各类化学元素的组成结构及其含量○1影响因素:母岩、气候、地形、植被、淋浴、沉积等○2土壤环境背景值是一个范围值,不是一个确定值○3在目前环境条件下、研究区域内相对清洁区化学元素的含量及能量值研究的意义:○1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土壤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依据○2研究和确定土壤容量,制定土壤环境标准的基本数据○3研究污染元素和化合物在土壤环境中化学行为的依据13.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其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自然值14.区分环境本底值和背景值:○1土壤环境背景值在环境质量评价过程中它可以作为环境污染的起始值,也可以作为衡量环境污染程度的基准,由于该数值比较容易获得(相对清洁区环境监测结果的统计平均值),并且也客观地反映着目前全球环境普遍遭到不同程度污染的状况,因此该值具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2本底值即严格按照土壤背景值研究方法所获得的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中污染物的原始含量○3土壤背景值指一定区域和时间范围内土壤中某些成分的代表性背景含量15.背景值异常在找矿上的意义:土壤背景值元素来源于母岩、母质,因此,土壤背景值是母岩、母质化学特征的反映,土壤中某些化学元素背景值异常,可能是成矿元素的指示标志,是区域找矿的依据16.土壤环境容量:在一定区域与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未造成环境污染时,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其数量等于土壤污染物最大允许含量和本底值之间的差值分类:○1静容量: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2动容量: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研究意义:○1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2土壤环境容量是对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和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限制人类破坏土壤资源的主要指标○3是联结土壤容纳污染物能力和污染源允许排放量的纽带13.环境污染监测的主要目的:○1了解土壤是否受到污染或收到污染的程度○2分析土壤污染与粮食安全,地下水污染及对生长其上和周边生物的关系○3对人类的危害监测类型:○1区域土壤污染环境背景监测○2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3建设项目环境评价监测土壤○4土壤污染事故监测14.土壤修复技术:○1物理修复:是指利用污染物与土壤颗粒之间、不同土壤颗粒之间物理特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以实现污染物从污染土壤中的分离与去除15.基本的物理分离技术:借助物理手段将污染物从土壤胶体上分离开来的技术。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土壤肥力:指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四大肥力因子:水、肥、气,热)土壤圈:覆盖与地球陆地表层,处于其它层面的交界面上,构成了结合有机界和无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
土壤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又称成土母质,简称母质。
风化作用:岩石在地表受到种种外力作用,逐渐破碎成为疏松物质,这一过程叫做风化作用。
所产生的疏松物质就是土壤母质。
比表面积:可以与气体或液体相接触的面积。
在相同的体积内,颗粒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土壤质地:指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数,也叫土壤的机械组成。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进一步风化形成的新的矿物。
如方解石是有碳酸钙溶液沉淀而来的;高岭石是由钾长石风化来的粘粒矿物:组成粘粒的次生矿物叫粘粒矿物。
硅氧四面体:是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的基本构造单元。
它是由位于中心的一个硅原子与围绕它的四个氧原子所构成的配阴离子[SiO4]4-,因周围的四个氧原子分布成配位四面体的形式,故名。
铝氧八面体:是层状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的基本构造单元之一。
它是铝离子等距离地配上六个氧,三个在上,三个在下,相互错开作最紧密的堆积,配位形成八面体的形式,而得名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硅铝铁率(SiO2/R2O3):是判断土壤矿物的风化程度与成土阶段;作为土壤分类的数量指标之一;代表土壤中酸胶基和碱胶基的数量;土壤有机质: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化合物。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1.土壤侵蚀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例:水土流失2.生物降解微生物作用下由大分子化合物转变为简单小分子化合物3.同晶替代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不变的现象叫做同晶替代(同型异质替代)。
4.土壤元素背景值不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原始含量。
5.污染土壤修复通过技术手段促使受污染的土壤恢复其基本功能和重建生产力的过程。
6.腐殖化系数进入土壤的有机物经过一年的腐殖化过程后所残留的碳占原总碳量的比率,或单位重量的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的碳量。
I座殖卜浜数单储卜二捋牛城留'暇量腐殖—每年进入单位土携^^总量7.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8.土壤污染指认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制剂施加到土壤中,使其增加了新的组分或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和相应危害的现象。
9.土壤资源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0.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的组成比例在土壤学上称为颗粒组成(或机械组成)。
11.土壤质地按土壤颗粒组成进行分类,将颗粒组成相近而土壤性质相似的土壤划分为一类并给予一定名称,称为土壤质地12.PCBS:多氯联苯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
PAHs: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根据苯环的连接方式分为联苯类、多苯代脂肪烃和稠环芳香烃三类。
多环芳烃是最早发现且数量最多的致癌物。
13.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疏松多孔体。
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积体,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2、土壤背景值反映了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土壤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环境科学的一项基本数据和重要的科学信息。
[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3、土壤环境容量指一定环境单元和一定时限内,土壤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能保证土壤质量,又不产生次生污染时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最大负荷量。
4、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5、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里摩尔数表示。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即CEC 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其数值以每千克土壤中含有各种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即mol/kg。
】6、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7、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8、同晶置换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互相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
9、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
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意义。
、名词解释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土中借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包括细 胞核构造不完善的原核生物和具完善细胞核结构的真核生物。
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I :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后,在以土壤微生物为主导的各种作用综合影响下,向着两个方向转化: 一是在土壤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 彻底分解而 最终释放出CO2 H2O 和能量;所含 N P 和S 等营养元素在一系列特定反应后,式方 程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这一过程称为有机质的矿化过程。
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 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比。
I 阳离子交换量I : 土壤溶液在一定的pH 值时,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最大量 ,称为阳离子交换量((即CEC )。
每千克土壤中所含全部阳离子的总量。
矿质土壤:含有机质在200g /kg 以下的土壤称为矿质土壤。
矿质化过程I:是指土壤动、植物残体及腐殖质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 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17.腐殖化过程I: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土壤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装 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腐殖 化过程。
18. 有机质土壤土壤容重I :单位容积的土体(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重 19. 土壤孔性:土壤孔径是指土壤孔隙总量及大、小孔隙分布。
1. 2. 3. 土壤比重:单位容积的固体土粒(不包括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与4C 时同体积水重之4. 5. I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
6. 土壤凋萎系数 ^萎焉点。
:当植物因根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萎蔫系数或7. 土壤污染:只认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或制剂施加到土壤中,使其增加了新的组分或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 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和相应危害的现象。
8. 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容量又称土壤负载容量,是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 生物学产量与质量,又不使环境系统污染超过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 荷量。
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主要包括土壤的形成、分类、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以及土壤污染与修复等内容。
下面我将对环境土壤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基本知识进行总结和复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1.土壤的形成土壤是由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天然的资源。
土壤形成的关键过程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有机物分解和淋溶等。
这些过程导致了土壤中不同粒径的颗粒分布、土壤颜色、土壤质地以及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等。
2.土壤的分类土壤可以根据其成分、颗粒大小、性质和用途等因素进行分类。
常见的土壤分类系统包括美国土壤分类系统(USDA Soil Taxonomy)、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等。
这些分类系统都是根据土壤的主要特征和功能来进行分类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土壤。
3.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质地、结构、孔隙度、含水量、孔隙度、酸碱度以及渗透性等。
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粒径的颗粒所占比例,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结构是指土壤中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可以分为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等。
孔隙度是指土壤中各种类型孔隙的占比,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酸碱度是指土壤中氢离子的浓度,影响土壤中的养分利用和植物生长。
4.土壤的生物学性质土壤的生物学性质主要包括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动物和土壤植物等生物组成及其功能。
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它们能够分解有机质、释放养分、促进土壤结构形成等。
土壤动物包括蚯蚓、线虫、螨虫等,它们能够促进土壤通气和水分渗透,促进土壤酶活性等。
土壤植物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和树木等,它们能够改善土壤结构、透气性和保水性。
5.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有害物质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状态。
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工业废弃物排放、农药和化肥使用、城市建设等。
土壤修复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手段将污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还原至安全水平的过程。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1、土壤侵蚀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与沉积得过程。
例:水土流失2、生物降解微生物作用下由大分子化合物转变为简单小分子化合物3、同晶替代组成矿物得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得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不变得现象叫做同晶替代(同型异质替代)。
4、土壤元素背景值不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得土壤化学元素得原始含量。
5、污染土壤修复通过技术手段促使受污染得土壤恢复其基本功能与重建生产力得过程。
6、腐殖化系数进入土壤得有机物经过一年得腐殖化过程后所残留得碳占原总碳量得比率,或单位重量得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得碳量。
7、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与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得污染物得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8、土壤污染指认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与其她生命体有害得物质制剂施加到土壤中,使其增加了新得组分或某种成分得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得或潜在得土壤环境质量恶化与相应危害得现象。
9、土壤资源土壤资源就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得土壤类型得总称,就是人类生活与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得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得重要组成部分。
10、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得组成比例在土壤学上称为颗粒组成(或机械组成)。
11、土壤质地按土壤颗粒组成进行分类,将颗粒组成相近而土壤性质相似得土壤划分为一类并给予一定名称,称为土壤质地12、PCBs:多氯联苯就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得氯代芳烃。
PAHs:多环芳烃就是指两个以上得苯环连在一起得化合物。
根据苯环得连接方式分为联苯类、多苯代脂肪烃与稠环芳香烃三类。
多环芳烃就是最早发现且数量最多得致癌物。
13、土壤得基本(物质)组成土壤就是由固体、液体与气体三相物质组成得疏松多孔体。
固相物质包括岩石风化后得产物,即土壤矿物质;土壤中植物与动物残体得分解产物与在合成得物质;以及生活在土壤中得微生物。
土壤: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命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积聚层。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土壤质量:正常或胁迫条件下土壤履行、维持和改善其生产力、生命力和环境净化能力的综合体现与度量。
土壤肥力质量: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供应能力和环境条件。
土壤环境质量: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土壤自身性状对其持续利用以及对其他环境要素的量度。
矿物质:土壤固相的主要物质,岩石风化后的产物。
原生矿物:风化过程中未改变化学组成的原始成岩矿物。
次生矿物:风化成土过程中形成的矿物。
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土壤腐殖质: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质的总称。
腐殖物质: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非晶形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根际效应:根际中根系分泌物提供特定的碳源及能源使根际微生物数量和活性明显增加。
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土壤质地:按土壤颗粒组成进行分类,将颗粒组成相近而土壤性质相似的土壤划分为一类并给予一定名称,称为土壤质地。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的百分含量。
土壤孔性:土壤空隙总量及大、小孔隙分布。
土壤结构性:土壤固体颗粒的结合形式及其相应的孔隙性和稳定性。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能量指标(基质势或水吸力)与数量指标(容积含水量)的关系曲线。
土壤通气性:气体透过土体的性能。
土壤胶体:是指土壤中粒径小于2um或小于1um的颗粒。
土壤酸度:土壤总酸度用碱,如Ca(OH),进行滴定而获得它包括各种形态的酸。
土壤碱度:碳酸根碳酸氢根含量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将重金属带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含量、并可能造成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质量退化、生态与环境恶化的现象。
绪论1.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特殊的形态、性质和功能的自然体。
2.土层: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
3.土壤剖面: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
4.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的表面,处于其他圈层的交接面上,成为了连接的纽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
5.土壤肥力:指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6.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所发展起来的肥力,是成土作用的产物)7. 人为肥力(在耕作熟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是劳动的产物)8.有效肥力(指在生产上表现出来的肥力)9. 潜在肥力(指在生产上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肥力10.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一、土壤是农林业生产的基础二、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三、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四、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是持续农业的基础。
11.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肥力的四大因子是水、肥、气、热。
12.土壤组成如何?土壤学发展过程的三大学派?固相(矿物质95%;有机质5%)液相(土壤水)气相(土壤空气)。
a.农业化学土壤学派(德国,李比希)b.土壤地地质学派(德国—法鲁)c.土壤发生学派(俄国-倒库切耶夫)固体颗粒(38%)固相(50%)土壤有机物(12%)气相(50%)粒间空隙(50%)液相(50%)土壤学发展过程的三大学派:1.农业化学学派。
(提出矿质营养学说)。
2.农业地质学派(19世纪后半叶)。
3.土壤发生学派(提出土壤是在五大成土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第一章土壤矿物质1.同晶替换: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2. 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 一 ) 原生矿物1. 原生矿物以硅酸盐和铝硅酸盐为主;以氧化硅和硅酸盐矿物占绝对优势。
常见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等。
2. 原生矿物类型和数量决定于矿物的稳定性;石英最稳定,是粗土粒的主要成分;白云母和长石较稳定,在粗土粒中较多;黑云母、角闪石、辉石等暗色矿物易风化。
环境土壤学复习要点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的和浅水域底部的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集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它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其它圈层的交接面上(中心位置),即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它们的支撑物。
Sq=f(L,H,B,A,i)土壤污染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它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内容:土壤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化学物质在土壤环境系统中的行为、土壤环境与人体健康、人为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冲击、土壤环境工程等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土壤生态系统:土壤同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网络,或者说是物质流与能量流所贯穿的一个开放性网状系统。
其结构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土壤内部水、气、固体物质等环境因子。
土壤的机械组成(质地):土壤颗粒(土粒),构成土壤固相骨架的基本颗粒。
土壤粒级:土粒大小分成若干组,称土壤粒级(粒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壤颗粒划为一组。
粒级制: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土壤颗粒分级:(mm)直径国际制美国制卡庆斯制中国制(1987)石砾>2>2>1>1砂粒2-0.022-0.051-0.051-0.05粉粒0.02-0.0020.05-0.0020.05-0.0010.05-0.002粘粒〈0.002〈0.002〈0.001〈0.002物理性砂粒:1-0.01mm物理性粘粒:〈0.01mm土壤质地分为:砂性土、壤性土、粘性土。
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积体,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2、土壤背景值反映了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土壤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环境科学的一项基本数据和重要的科学信息。
[ 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3、土壤环境容量指一定环境单元和一定时限内,土壤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能保证土壤质量,又不产生次生污染时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最大负荷量。
4、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5、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里摩尔数表示。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即CEC 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其数值以每千克土壤中含有各种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即mol/kg 。
】6、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7、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8、同晶置换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互相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
9、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
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意义。
10、土壤缓冲性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土壤这种特殊的抵抗能力,称为缓冲性。
11、土壤容重单位容积的土体(包括粒间空隙)的烘干重。
12、土壤自净作用土壤自净作用是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污染在自然条件下,土壤pH值不因土壤酸碱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剧烈的变化, 而是保持物浓度降低甚至消失的过程。
二、填空题1、地球表面五大圈层分别是 :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2、影响土壤酸碱度的因素:酸性类型:(1)活性酸(2)潜在酸影响因素:(一)土壤胶体类型和性质①土壤胶体的极限PH值②土壤胶体上酸基的解离常数K对PH值的影响(二)土壤盐基饱和度(三)土壤空气中的CO2的分压(四)土壤水分含量(五)土壤氧化还原条件酸性的调节:通常以施用石灰或石灰粉来调节改良。
沿海地区可以用蚌壳灰、草木灰,它们既是良好的钾肥,同时也起中和酸性的作用;沿海的咸酸田在采用淡水洗盐的同时,也能把一些酸性物质除掉。
土壤碱性的调节:(1)施用有机肥料(2)施用硫磺、硫化铁及废硫酸或黑矶(FeS04)。
3、放射性核素污染主要由四个评价指标:放射性活度、放射性粒子的能量、吸收剂量以及放射性核素的物理半衰期t1/24、土壤污染物包括哪些有机物污染、无机物污染、土壤生物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
5、生物多样性包含: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直观体现,遗传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6根据存在状态可以将土壤水分为:气态水、固态水、液态水。
7、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指标:交换性H+与ALT的饱和度因素:气候、地形、母质、植被、人类耕作活动。
三、简述题1.简述土壤圈的功能。
①对生物圈②对大气圈③对水圈④对岩石圈2.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分为那些类组?分别简述其一般特性。
高岭组:水铝片和硅氧片相间重叠组成的1:1 型矿物。
蒙蛭组:2:1 型膨胀性矿物。
水化云母组:2:1 型非膨胀性矿物。
绿泥石组:具有2:1:1 型结晶层结构、同晶置换较普遍和颗粒较小等特征。
氧化物组:其电荷的产生都不是通过同晶置换获得的,而是由于质子化和表面羟基中H+的离解。
3.简述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性。
①对环境的影响:土壤碳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有着很大影响。
②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土壤中各种有机化合物影响黏粒矿物的组合、土粒的聚集状态离子移动、土壤持水量、通气性和盐基交换等各种性质。
③4.简述土壤退化类型。
①地沙化和荒漠化。
②土地盐碱化。
③水土流失。
④土壤污染。
⑤土壤肥力下降5.简述土壤有机质各组分的转化动植物残体的转化;腐殖质组分的转化;微生物生物量的转化。
6.简述土壤有机碳分解与转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受外源有机物的化学组成、土壤水分条件、温度、质地和土壤PH等因素影响。
7.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有哪些?简述其优缺点。
主要有客土、翻土、热处理、淋洗、固化和填埋等。
②③④8.简述超富集植物的特点。
是指对重金属的吸收量超过一般植物100 倍以上的植物,积累Cr,Co,Ni ,Cu, Pb 含量一般在110mg/L,积累Mn Zn含量一般在10mg/L (干重)以上。
超富集植物应同时具备以下3 个基本特征:植物吸收的重金属大部分分布在地上部,即具有较高的地上部/根浓度比率;体内某一元素浓度大于一定的临界值(是普通植物在同一生长条件下的100 倍);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能正常生长, 不会出现重金属毒害现象。
9.简述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主要组成。
来源:主要来源于动植物及微生物的残体。
含量:有机质的含量在不同土壤中差异很大。
主要组成:主要元素组成是C、O H和N;主要化合物组成是类木质素和蛋白质。
10.简要说明土壤有效水的范围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萎蔫系数为土壤有效水下限,田间持水量为土壤有效水的上限。
有效水在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水断裂量之间, 土壤中水分容易被植物吸收; 当土壤含水量低于毛管断裂量,植物根系吸水困难。
11.简述土壤生物污染的来源。
土壤生物污染, biological pollution of soil ,病原体和带病等有害生物种群从外界侵入土壤, 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引起土壤质量下降的现象。
有害生物种群来源是用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施肥、生活污水、垃圾、医院含有病原体的污水和工业废水(作农田灌溉或作为底泥施肥) ,以及病畜尸体处理不当等。
通过上述主要途径把含有大量传染性细菌、病毒、虫卵带人土壤, 引起植物体各种细菌性病原体病害, 进而引起人体患有各种细菌性和病毒性的疾病, 威胁人类生存。
12.土壤中H+离子来源有哪些?简述土壤酸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水的解离、H2CO3 的解离、有机和无机酸的解离、酸雨。
互相关系:土壤潜在酸是与固相有关的全部滴定酸,大小等于交换酸与非交换酸之和。
补充:土壤中H+的来源。
由C02引起(土壤空气、有机质分解、植物根系和微生物呼吸)土壤有机体的分解产生有机酸,硫化细菌和硝化细菌还可产生硫酸和硝酸;生理酸性肥料(硫酸铵、硫酸钾等)。
四、论述题1.论述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主要生态效应及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2.论述防治土壤生物污染的主要措施。
其实土壤中本来就有很多具有生物防治潜力的有益微生物,不仅可以对病原菌进行有效的拮抗抑制,而且还有促进植物生长和增产的作用。
江木兰等从油菜植株体内分离出的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Y-2 可以使油菜核盘菌菌丝细胞浓缩变短,细胞壁破裂,原生质外溢,从而抑制真菌生长发育和菌核萌发,其抑制率高达60%-70% Boer等研究表明,假单胞菌菌株PseudomonaSWCS35可以强烈分泌嗜铁素,与病原菌竞争Fe3 ,从而抑制萝卜枯萎病。
赵国其等用绿色木霉处理西瓜幼苗,能有效增强瓜苗长势,使其根系发达,以抑制西瓜枯萎病菌生长。
另外毛壳菌可以有效降解纤维素和有机物,对土壤病原菌有拮抗作用。
植物根系分泌物对某些病原菌也有抑制作用。
根系分泌物包括大分子有机物,如糖、蛋白质、酶和凝胶,还有小分子酸、酚、铜以及一些生长激素和黄酮等,其中有一部分或其进一步的分解产物具有化感作用。
如小麦根系分泌物能直接抑制小麦全蚀病原菌的菌丝发育。
化感物质还可以抑制土壤的硝化作用,对一些通过硝化作用获取物质和能量的病菌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3.以SARS非典型肺炎)为例,阐述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
4.论述土壤磷素与水体富营养化5.试论述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性不一样,施肥需根揺土壤的肥力特性而定,下面軌来了解下砂展土、粘质土以及壌质土的肥力特点吧!(1)砂质土砂质土的通气好,眸水和灌漑水容易逡入,內部排水快,但蕃水量少而蒸发失水强烈。
砂质土的养分少,又因缺少粘粒和有机质而保肥性弱,人畜戏尿和一些速效肥料易随雨水和灌漑水流尖。
所以砂质土的透气请水性能较好,而保水保肥能力较弱。
(2)粘质土粘质土通气不畅,雨水和堰漑水难以下遨而排水困难。
也因为通气不畅,有机质分解缓慢,因而咨易稅累®所以粘质土的匮气懂水性能差,而保水保肥能力强。
⑶壤质土壌质土兼有砂质土和粘质土的优点,即具有一定的透气透水性能,又县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较为理想的土燥,其耕性优良,适种的作物种类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