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81.00 KB
- 文档页数:26
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原则范文企业管理是指对企业进行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等活动的过程。
它是在现代企业经营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管理学科。
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是指指导和规范企业管理活动的基本理念和准则,它们对正确和有效地进行企业管理起着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下面将介绍企业管理的几个基本原理和原则。
第一、目标导向原则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确立明确的目标,作为管理的方向和依据,并且通过管理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
目标导向原则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原则,它包括明确目标、合理规划、科学组织和有效控制等内容。
企业管理者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市场环境和内外部资源条件,确立明确的目标,然后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保证实现这些目标。
第二、综合协调原则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不同的部门、职能和利益相关方,因此在进行企业管理时,需要注意协调各个方面的利益和活动。
综合协调原则是指在管理中要求综合考虑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规范化和人际关系,以实现整体的高效运营。
企业管理者应该善于整合各类资源,协调内外部关系,确保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科学决策原则企业管理的决策是指通过判断、选择和采取行动等过程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科学决策原则是指在进行企业管理时,应该借助科学方法来进行决策,遵循科学规律和原则,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企业管理者应该具备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合理利用各类信息数据,运用科学决策方法,做出正确的决策。
第四、激励约束原则激励约束原则是指在企业管理中,通过激励和约束的手段,来促使员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企业管理者应该根据员工的特点和工作需求,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报酬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造力。
同时,也需要进行适度的约束和监督,确保员工的行为符合企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要求。
第五、持续改进原则企业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不能停滞不前,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
持续改进原则是指企业管理者应该积极研究市场变化和业务需求,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和效果。
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首先,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目标导向。
企业需要明确明确工作目标,并将其分解成具体的任务和指标,以确保每个员工的工作都与企业目标相一致。
通过目标导向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是科学决策。
科学决策要求管理者基于科学分析和决策模型进行决策,而不是凭个人经验和直觉。
科学决策的基础是数据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在决策过程中考虑各种因素,科学地评估各种风险和利益,并根据实时数据调整决策。
第三,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团队合作。
现代企业已经从传统的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强调团队合作的管理模式。
团队合作不仅可以整合和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还可以促进信息和知识的共享,提高决策质量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四,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是适应变化。
现代企业面临着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因此必须具备适应变化的能力。
适应变化的关键是灵活性,包括灵活调整组织结构、灵活分配资源、灵活应对市场需求等。
第五,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是持续改进。
现代企业追求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管理效率和提高业绩表现。
持续改进的原则基于质量管理的理念,强调持续改善过程、追求零缺陷和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第六,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是资源优化。
资源优化包括对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和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价值和利用效率。
资源优化可以通过精细管理、创新管理和合作伙伴关系来实现。
最后,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是社会责任。
现代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承担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包括对员工的关心和保障、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的贡献和回报。
企业应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建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品牌形象。
总之,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是目标导向、科学决策、团队合作、适应变化、持续改进、资源优化和社会责任。
这些原理是企业管理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全球化竞争的挑战。
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原则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该遵循企业管理的普遍规律,服从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原则。企业管理学原理是从企业管理的共性出发,对企业管理工作实质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后所得出的企业管理的规律。企业管理学的原则是指在企业管理学原理的基础上,指导企业管理活动的通用规则。1.系统原理系统原理是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它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的同时,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即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认识和处理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任何管理对象都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系统,它包含若干个子系统,同时本身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系统,并且和外界的其他系统发生各种横向的联系。生产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将材料、能量、人员、资金、设备、信息等要素经过变换和组织,形成满足社会和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劳务和服务。企业系统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企业系统内形成了三种最基本的运动:物质运动、资金运动和信息运动。企业为了生产经营活动或者为了管理上述三项基本运动而设置的经营管理、辅助服务、信息处理等部门及有关的管理制度、工作方法等,统称为企业管理系统。企业通过这一系统,充分发挥企业管理的各项职能,使各基本要素得以合理组织、充分利用,并最终以较少的资金投入和劳动耗费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安全管理系统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构成包括各级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防护设施设备、安全管理与事故信息以及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安全贯穿于企业各项基本活动之中,安全管理就是为了防止意外的劳动(人、财、物)耗费,保障企业系统经营目标的实现。对企业安全管理来说,首先要把全企业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从安全的角度对其进行充分的研究,而不能只局限于某个部门、某个环节或某个过程的安全问题。其次,明确与安全有关的都有哪些要素,这些要素构成哪些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中存在哪些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是怎样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事故等。第三,分清安全管理的层次结构,即明确从公司(工厂)、车间到班组的各级安全管理层次及各层的管理职责和权利。第四,对企业安全隐患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包括对曾经发生过的事故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安全工作的管理重点,制定管理的总目标和各层次、各环节的局部目标。第五,落实各级安全管理的职能和任务,选择最优的工作方案,以保证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2.运用系统原理的原则(1)动态相关性原则构成企业管理系统的各个要素是运动和发展的,而且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任何企业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转,不仅要受到系统本身条件的限制和制约,还要受到其他有关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并随着时间、地点以及人们的不同努力程度而发生变化。要提高管理的效果,必须掌握各管理对象要素之间的动态相关特征,充分利用相关因素的作用。掌握人与设备之间、人与作业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资金与设施设备改造之间、安全信息与使用者之间的动态相关性,是实现有效安全管理的前提。(2)整分合原则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这就是整分合原则。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充分发挥各要素的潜力,提高企业的整体功能,即首先要从整体功能和整体目标出发,对管理对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谋划;其次,要在整体规划下实行明确的、必要的分工或分解;最后,在分工或分懈的基础上,建立内部横向联系或协作,使系统协调配合、综合平衡地运行。其中,分工或分解是关键,综合或协调是保证。整分合原则在安全管理中也有重要的意义。整,就是企业领导在制定整体目标、进行宏观决策时,必须把安全纳入,作为整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考虑;分,就是安全管理必须做到明确分工,层层落实,要建立健全安全组织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使每个人员都明确目标和责任;合,就是要强化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能,树立其权威,以保证强有力的协调控制,实现有效综合。(3)反馈原则反馈是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是指被控制过程对控制机构的反作用。反馈大量存在于各种系统之中,也是管理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管理系统达到预期目标的主要条件。反馈原则指的是:成功的、高效的管理,离不开灵敏、准确、迅速的反馈。现代企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在不断变化,所以,管理系统要实现目标,必须根据反馈及时了解这些变化,从而调整系统的状态,保证目标的实现。管理反馈是以信息流动为基础的,及时、准确地反馈所需的、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有效的安全管理,应该及时捕捉、反馈各种安全信息,及时采取行动,消除或控制不安全因素,使系统保持安全状态,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的信息系统应该是由人和计算机系统组成的、匹配良好的人机系统。(4)封闭原则在任何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这就是封闭原则。该原则的基本精神是企业内各种管理机构之间,各种管理制度、方法之间,必须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管理才能有效。这种制约关系包括各管理职能部门之间和上级对下级的制约。上级本身也要受到相应的制约,否则会助长主观臆断、不负责任的风气,难以保证企业决策和管理的全部活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3.人本原理(1)人本原理的含义人本原理,就是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一切管理活动均是以人为本体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管理者),又是管理的客体(被管理者),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次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因此,人是管理活动的主要对象和重要资源。二是在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诸要素(资金、物质、时间、信息等)和管理系统的诸环节(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都是需要人去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的。因此,应该根据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人的内在潜力。搞好企业安全管理,避免工伤事故与职业病的发生,充分保护企业职工的安全与健康,是人本原理的直接体现。(2)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1)动力原则推动管理活动的基本力量是人,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这就是动力原则。动力的产生可以来自于物质、精神和信息,相应的就有三类基本动力:①物质动力,即以适当的物质利益刺激人的行为动机,达到激发人的积极性的目的。②精神动力,即运用理想、信念、鼓励等精神力量刺激人的行为动机,达到激发人的积极性的目的。③信息动力,即通过信息的获取与交流产生奋起直追或领先他人的行为动机,达到激发人的积极性的目的。动力原则运用得当,就能够使管理活动持续而有效地进行下去;动力原则得不到正确应用,不仅会使管理效能降低,而且会起到负面的作用。首先,要注意综合协调地运用三种动力,不要仅仅孤立地使用某一种动力;其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动力与集体动力的辩证关系,集体的前进是管理的根本,在此前提下让个体充分地自由发展;第三,要处理好暂时动力和持久动力之间的关系;第四,要掌握好各种刺激量的阈值,避免物极必反的结果出现。2)能级原则能级的概念来自于物理学,指的是原子中的电子分别具有一定的能量,并按能量大小分布在相应的轨道上绕原子核心运转。这些轨道所对应的能量数值是不连续的,按大小排列的,称为"能级"。现代管理引入这一概念,认为组织中的单位和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并且可按能量大小的顺序排列,形成现代管理中的能级。能级原则是说:在管理系统中建立一套合理的能级,即根据各单位和个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地位和任务,做到才职相称,才能发挥不同能级的能量,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管理的有效性。管理能级不是人为的假设,而是客观的存在。在运用能级原则时应该做到三点:一是能级的确定必须保证管理系统具有稳定性;二是人才的配备使用必须与能级对应;三是对不同的能级授予不同的权力和责任,给予不同的激励,使其责、权、利与能级相符。3)激励原则管理中的激励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的刺激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是激励原则。企业管理者运用激励原则时,要采用符合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规律的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手段。企业员工积极性发挥的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内在动力,指的是企业员工自身的奋斗精神;二是外在压力,指的是外部施加于员工的某种力量,如加薪、降级、表扬、批评、信息等;三是吸引力,指的是那些能够使人产生兴趣和爱好的某种力量。这三种动力是相互联系的,管理者要善于体察和引导,要因人而异、科学合理地采取各种激励方法和激励强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员工的内在潜力。4.弹性原理(1)弹性原理的含义企业管理必须保持充分的弹性,即必须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及时适应客观事物各种可能的变化,实行有效的动态管理,这称之为企业管理的弹性原理。管理需要弹性是由于企业系统所处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以及企业管理运动的特殊性所造成的。企业的外部环境十分复杂,既有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等因素,又有国内外的政治、军事、经济变化等因素,还有竞争对手的因素。这些因素都是企业难以控制的,企业根据以往信息所作出的分析预测总会与当前的实际有差异。因此,应该摒弃僵化管理,实行弹性管理。企业的内部条件相对来说是可控的,但可控的程度是有限度的。内部条件既要受到企业资源的限制,又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其自身也存在许多捉摸不定、难以完全预知的情况。尤其是人这一因素,作为有思维活动、有自由意志的生命,更是会变化不定的。企业管理若对此重视不足,只是从理想状态出发,不留任何余地,则往往会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企业管理运动自身的特殊性更需要企业管理实行弹性原则。首先,企业管理所碰到的问题从来都是涉及众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因素,全面考察也难以周到,因此要掌握规律,不断改进管理;其次,企业管理既要抓住主要因素,又要不忽略细节,只能留有余地,综合平衡;再次,企业管理面对许多不确定性,因而任一方法、制度都不可能长期有效和适应,必须经常调整;最后,企业管理是行动的科学,有后果问题,正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必须有及时、灵活的对策,以求应付自如。(2)弹性原理的应用要点弹性原理是一条对企业管理工作普遍适用的基本原理,只要运用得当,企业的管理效果会因此得到较大提高。在将弹性原理应用于管理实践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要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包含着局部,局部是相对整体而言的。整体弹性是企业管理弹性中的主要部分,因此,处理问题必须在考虑整体弹性的前提下进行。在此前提下,方可解决、协调或调整局部问题。2)要严格分清积极弹性和消极弹性的界限。积极弹性就是在制定目标和计划时留有余地,在处理问题时多备几套方案等;而消极弹性则过分强调留有余地,保守畏缩。分清弹性问题在积极与消极方面的界限,是应用弹性原理的重要问题。3)企业弹性是有限的。企业管理的弹性是有限的,不能绝对地无限地伸缩张弛。那种管理思想、组织、方法、制度变换不停,要求松紧变化不一,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余地过大的企业管理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弹性原理的应用要恰到好处。弹性原理对于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安全管理所面临的是错综复杂的环境和条件,尤其是事故致因是很难完全预料和掌握的,因此安全管理必须尽可能保持好的弹性。一是要不断推进安全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加强系统安全性分析和危险性评价,尽可能做到对危险因素的识别、消除和控制;二是要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事故预防对策,实行全面、全员、全过程的安全管理,从人、物、环境等多方面层层设防。此外,在安全管理中必须注意协调好上下、左右、内外等各方面的关系,尽可能取得各级人员的理解和支持。这样,安全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地开展。。
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原则是指在企业管理活动中,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规范。
它们是管理者制定和实施管理策略和决策的依据,也是企业健康运作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下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原则。
一、全员参与原则全员参与原则是指企业管理中,每个员工都应当参与到管理活动中去。
它强调的是企业是一个整体,每个员工都是整体的一部分,不论其在组织中的地位如何,都应该参与到管理中来。
全员参与原则的目的是有效地发挥每个员工的潜力,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益。
在实践中,管理者可以通过开展员工参与决策、设立鼓励创新的机制等方式来贯彻全员参与原则。
二、科学决策原则科学决策原则是指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应该以科学、客观的方法来进行决策。
管理工作离不开决策,而科学决策原则可以确保管理者在面对各种问题时能够做出正确和有效的决策。
科学决策原则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制定方案、评估方案和实施方案。
在日常工作中,管理者应当注重数据的分析和对信息的挖掘,以便更加准确地做出决策。
三、目标导向原则目标导向原则是指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应该以企业的目标和任务为导向进行管理。
企业的目标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的具体表现,而任务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计划和工作。
目标导向原则要求管理者在制定管理策略和决策时必须以实现企业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和员工一起制定有挑战性的个人和团队目标。
在落实目标导向原则的同时,管理者还要加强对目标的监测和调整,以确保企业的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四、权责一致原则权责一致原则是指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应该将权力和责任相一致。
权责一致原则强调的是管理者应该担负起沟通、协调、决策和控制等全面的责任。
权责一致原则的实施需要管理者有清晰的组织结构和明确的职责分工,同时要注重强化授权和责任制度的执行。
只有在权责一致的环境下,管理者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和作用,推动企业的发展。
五、绩效评估原则绩效评估原则是指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应该以绩效为导向来评价工作。
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现代管理的基本原则现代管理是指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对于组织、企业或团队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和理论体系。
现代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些基本规范和原则。
下面将介绍几个现代管理的基本原则。
1. 统一指导思想:现代管理的首要原则是要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
这是因为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法,统一的指导思想可以帮助管理者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提高管理效率。
2. 以人为本:现代管理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人是组织的核心资源。
因此,管理者应关注员工的需求和利益,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组织绩效。
3. 科学决策:现代管理强调科学性和系统性,要求管理者在决策时要依据科学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
科学决策需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的信息,进行合理的预测和评估,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4. 分权管理:现代管理鼓励分权,即将权力下放到更低的层级,让更多的员工参与决策和管理。
这样可以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使员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
5. 激励机制:现代管理认为激励是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关键。
管理者应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如奖励制度、晋升机制等,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提高员工的绩效。
6. 团队合作:现代管理强调团队合作,认为团队的力量比个人的力量更强大。
管理者应倡导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团队意识,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使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实现组织的目标。
7. 持续改进:现代管理认为管理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改进的过程。
管理者应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及时调整管理策略和方法,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8. 透明沟通:现代管理要求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保持信息的透明和畅通。
管理者应及时与员工分享组织的目标和决策,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员工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以上是现代管理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在实际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现代企业管理》完整课件一、内容描述企业组织结构与战略管理:讲解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设计原则和优化方法,以及企业战略分析、选择和制定等核心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阐述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选拔、培训与发展、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市场营销管理:介绍市场分析、市场调研、营销策略、营销组合、品牌建设等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
财务管理与会计基础:讲解财务报表分析、成本控制、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等财务管理知识,以及会计基础知识的应用。
生产与运营管理:介绍生产过程管理、生产成本控制、生产计划与控制、供应链管理等内容,以及运营管理的现代化趋势。
企业文化与领导力:探讨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建设,领导力的要素和塑造,以及领导力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企业风险管理:讲解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企业信息化与数字化转型:介绍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以及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路径和方法。
本课件还将注重实际应用和实践操作,结合案例分析、讨论和实践项目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技能。
课件中还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介绍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有效的企业管理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促进企业创新:企业管理不仅关注企业的日常运营,更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
通过推动创新,企业管理能够引导企业在市场变化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维护企业与员工关系:良好的企业管理可以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度,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不断变化,现代企业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学习现代企业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全球化竞争的挑战:企业需要与国际接轨,以全球化视角看待问题,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以适应全球化竞争。
技术创新的挑战:企业需要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不断更新管理模式和工具,提高管理效率。
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一、引言现代企业管理是指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和使命,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策略来组织、协调、控制和指导企业内部各项活动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目标导向、系统思维、组织协调、人力资源管理和持续改进等方面。
二、目标导向目标导向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原则之一。
企业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
目标应该具有可衡量性、可实现性和可追踪性。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企业可以更好地指导员工的行为和决策,确保整个组织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
三、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部门和功能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系统思维要求管理者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关注各个部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惟独通过系统思维,企业才干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提高整体绩效。
四、组织协调组织协调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
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和个体需要相互协作,共同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者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促进信息的流动和共享。
同时,管理者还需要合理分配资源,确保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惟独通过有效的组织协调,企业才干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五、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人材的培养和利用。
管理者应该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招聘、培训、激励和绩效评估等方面。
通过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企业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满意度,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六、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
企业应该不断寻求改进和创新的机会,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竞争力。
管理者应该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文化,鼓励员工提出改进意见,并及时采用和落实。
通过持续改进,企业可以不断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保持竞争优势。
七、结论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目标导向、系统思维、组织协调、人力资源管理和持续改进等方面。
这些原理可以匡助企业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竞争力。
现代企业管理现代的企业管理是怎样的呢?管理的理念是什么?看完店铺整理的现代企业管理后你就会明白了!文章分享给大家,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哦!现代企业管理现代企业管理就是指为达到企业最大效益对具有现代企业制度、采用现代化大生产方式和从事大规模产销活动的企业进行的现代化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基本含义一是企业的产权制度,它是指界定和保护参与企业的个人或经济组织的财产权利的法律和规则二是企业的组织制度,即企业组织形式的制度安排,它规定着企业内部的分工协作、权责分配关系三是企业的管理制度,它是指企业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人才、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方法的安排现代企业管理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已成为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源, 管理要对知识有效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存储和共享,运用智慧提高竞争力。
知识管理将成为推动知识经济时代前进的重要动力,提高知识的生产力和创新能力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1. 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观念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不再过分依赖于传统型的经济资源, 而更加取决于知识资源。
在传统管理中,基本上是人异化为物的管理,对活生生的人是一种压力,人的主动性遭到压制。
知识经济条件下, 非一线作业的一些管理企业对工作时间和地点的要求可能不再那么统一, 工作中的弹性加大。
现代企业管理者必须营造一种使企业员工自愿地交流与共享知识的意识, 结合现代企业自身特点, 开发利用企业的知识资源去创造新环境。
2. 现代企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现代企业不再把传统工业经济时代沿袭下来的速度、数量、产值作为追求的惟一目标, 在注重以往的流水线、节拍等严密的分工组织形式和工艺流程的同时,更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
虚拟企业、网上经营等新的组织及管理模式正在冲击着传统的企业生产管理方式。
3. 经营方式的转变。
Internet浪潮冲击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由于它使用的广泛性及信息传输的方便快捷等优点,在现代企业经营上具有巨大应用价值。
企业管理基本原理是什么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企业管理基本原理是什么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企业管理基本原理是什么企业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是指企业管理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规律。
掌握了就可以提纲挈领,举一反三,有效的处理各管理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以达到管理的基本目的。
所谓基本原理是指:(1) 这些原理是为了保证实现管理的基本目标管理的基本目标是高效、低耗、可靠的输出高功能。
换句话说,管理体制的基本目标就是投入少、产出多。
但是外界环境和内部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怎样才能持久地维持高效、低耗、可靠地输出高功能?因此,管理的目标还必须能灵敏地自我适应,具有不断再生的创造能力。
(2) 这些原理具有普遍适用性。
对各行各业,各项管理活动都有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
(3) 这些原理是研究管理体制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之间辩证关系的。
管理体制有八大要素,分为两类:三大管理手段——机构、法和人。
五大管理内容——人、财、物、时间和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人是身兼二任的。
管理者是人,被管理者也是人。
因此,现代企业管理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人的集体意识等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这里的时间主要是指管理的时效问题。
例如企业根据市场需要确定了某项新产品开发任务,它必须及时出成果,否则市场需求变化了,或者别人先研究成功投产了,而你还在研究,这就是没有效益的。
所以对于管理而言,永远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一个管理工作者应有强烈的时间紧迫感。
以下我们在辩证唯物论的指导下,根据我国工业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某些实践和理论,分别叙述这些原理:所谓系统原理,就是把同某一事物有关的全部组成要素的总体,看作一个系统,并从整体出发而不是从局部出发实施最佳化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不再是过去的小生产管理,它总是处在各个层次的系统之中。
每个企业,每种管理法,每个人都不可能再是孤立的,它即在自已的系统之内,又与其它各系统发生各种形式的“输入”或“输出”,同时还处在一个更大系统的统一范畴之内。
管理的四个基本原理管理的四个基本原理是指由美国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詹金斯(Frederick Winslow Taylor)所提出的四个管理原则,即“科学管理、劳动分工、效益最大化和标准化”。
这四条原则代表了现代管理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当今的管理理念以及企业的组织结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学管理”原则是指将科学方法应用于管理活动,使企业管理更加有效、更加精确。
詹金斯认为,管理者需要通过科学研究,对劳动生产率、效率、成本进行分析,以达到优化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因此,科学管理就是指在改进管理活动时,要采取严格的科学原则,根据客观实际,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分析、改造企业的管理系统。
其次,“劳动分工”原则是指将管理活动中不同的任务分配给不同的人员,使每个人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完成任务。
詹金斯认为,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任务存在限度,但是一个集体却可以达到更高的效果,因此,劳动分工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此外,劳动分工还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有效地控制生产流程,使企业的组织结构更加有效、更加紧凑。
第三,“效益最大化”原则是指在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尽可能满足员工的需求,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詹金斯认为,企业的经济利益是最重要的,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利用科学管理的手段,尽可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以达到最大化经济效益的目的。
最后,“标准化”原则是指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分析企业的管理活动,并将其纳入标准化体系,以保证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詹金斯认为,标准化可以提高企业生产的质量,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总之,管理的四个基本原则是现代管理思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企业的管理活动带来了重大的改变。
科学管理、劳动分工、效益最大化和标准化这四大原则,将有助于企业把握管理活动,确保企业能够高效、稳定地运营,从而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第四章企业治理的差不多原理企业治理的差不多原理是人们在长期的企业治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治理工作的差不多规律。
它是对企业治理工作客观必定性的揭示,对企业治理者的治理活动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
企业治理者假如违背了治理原理,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处,就要承受严峻损失。
第一节系统原理企业治理的系统原理,是系统论在企业治理中的应用。
掌握这一原理,首先应了解一般系统的概念,掌握系统论的差不多观点和思想方法,然后将它们应用于企业治理之中。
一、一般系统的概念系统论的要紧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ertalanfeg)。
他于1945年发表了《关于一般系统论》的论文,宣告了这一理论的诞生。
贝塔朗菲把系统确定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联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合)”。
关于系统的概念,由于涉足的领域不同、理解的角度不同,因而会产生不同的定义。
我们认为,下面关于系统的定义具有代表性。
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靠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那个地点所谓“组成部分”,通常称为“子系统”,或“要素”。
应该强调的是,子系统或要素,是相关于具体系统而言的,要素假如离开了它所从属的具体系统,它就失去了要素的属性,也就没有意义了。
例如一个企业中的班组,在本企业是构成企业系统的要素,而关于另外一个企业来讲就没有意义了。
另外,系统中子系统或要素的划分也是相对的,一般是依照系统的性质、系统的功能和研究问题的需要,将那些相对独立的、对系统的构成和功能起重要作用的部分划分为一个要素。
从系统的定义能够看出,一个具体的系统必须具备三个差不多条件:一是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二是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三是系统具有确定的功能。
这三个差不多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一个系统。
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机器是一个系统,一个单位是一个系统,一套制度也是一个系统。
为便于研究和更深刻地认识系统,我们可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系统进行分类。
按照系统形成的方式可将系统分为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自然系统是由自然物自然形成的,人工系统是用人工方法建筑起来的系统;按照系统组成的要素的特征可将系统分为物质系统和概念系统,物质系统是由物质实体组成的系统,概念系统是由概念、原理、原则、制度、程序等非物质实体组成的系统;按照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将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孤立系统是指与环境不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封闭系统是指与环境之间仅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开放系统是指与环境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按照系统状态和时刻的关系可将系统分为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静态系统的状态参数不随时刻变化,动态系统的状态参数则随时刻而变化。
除此以外,还可按系统的其他特征进行分类。
实际的系统通常具有复合性。
如企业系统既是一个人工的系统, 又是开放的、动态的系统,而且是由物质和概念复合而成的系统。
商品流通企业确实是一个复合系统。
二、系统论的差不多观点系统论的差不多观点是有关系统属性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系统论的核心内容。
1.要素相关性观点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种相互联系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靠、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一个系统中,不应该存在与其他要素不相关的孤立要素,这种要素的存在讲明系统结构不合理,是一种资源的白费。
要素之间的联系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来实现。
关于企业系统来讲,其中作业子系统之间要紧是物质的传递,作业子系统与治理子系统之间或治理子系统与治理子系统之间则以信息传递为主。
要素间相关性的强弱程度用相关度来表示,相关度越大,讲明要素之间的关系越紧密,反之则比较疏远。
关于社会经济系统来讲,用相关度进行定量计确实是困难的,只能从概念上予以定性描述。
进行系统组织结构设计时,相关强度既是组织结构设计的依据,也是衡量组织结构好坏的测度标准。
一般来讲,合理的组织结构,要素间的相关强度低些为好,如此能够幸免相互之间过多的牵制,有利于发挥专业化分工和各部门的积极性。
然而强度太弱,割断了相互之间的联系,信息沟通困难,容易造成工作脱节。
因此,从组织结构的角度考虑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强弱程度应该适中。
合理的相关性,有利于促进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称为正相关;不合理的相关反而会降低系统的整体功能,称为负相关。
因此,相关性是系统功效整体性的基础。
作为现代企业中的治理,应该使系统保持正相关状态,克服负相关的出现。
2.结构有序性观点结构有序性,是指系统内的各要素按照一定的层次和顺序,在空间和时刻位置上形成有序结构。
这种有序结构能使系统的整体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破坏了这种有序结构,或者没有形成这种有序结构,系统的功能就会受到阻碍。
系统功能与要素结构有序性之间的关系确实是系统的结构效应。
系统要素的结构有序性要紧体现在三个方面:⑴要素空间排列的有序性。
要素空间排列,一是形成层次等级链,不同层次的要素之间,上层要素处于决定的地位,下层要素处于从属的地位。
二是同层要素有主有次形成一定的状态次序。
⑵要素时刻排列的有序性。
要素时刻排列是依据它在时刻位置上的先后次序或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的时刻要求进行的,从而幸免要素之间的冲突和相互脱节。
⑶要素运动的规则性。
系统要素的运动总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使整个系统有条不紊地运行。
系统结构的有序程度可用“熵”那个物理量来表示。
“熵”是统计力学中用以描述物质系统热运动变化过程中关于无序程度的物理量。
熵值越大,系统的无序程度越高,有序程度就越低;熵值越小,有序程度越高,无序程度就越低。
熵值的定义公式是: H P P j i nj =-⨯=∑1log式中P j 表示系统可能出现的第i 种状态的概率,系统所有可能出现的概率之和为1,即:P j i n==∑1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观点揭示了系统要素结构与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它指导人们通过系统要素的有序结构来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或进行系统结构优化。
由此可见,系统结构要素的有序性也是系统整体功能的基础。
3.系统整体性观点系统整体性是系统最本质的属性。
系统整体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素对系统整体效益的不可分割性。
二是系统整体功能对要素功能的非加和性,即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
要素是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其他要素一起共同对系统的整体功能发挥作用,缺乏某个要素,系统的功能就要受到阻碍。
要素对系统来讲,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企业系统中的每一个局部差不多上企业不可缺少的部分,任何部门都不能独立于企业之外。
因此,企业既要依照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给予子系统一部分权利,但又要强调集中统一指挥,确实是那个道理。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要发挥它的整体功能,这一整体功能是各要素有机结合的结果。
但整体功能不是各要素功能的简单叠加,而具有放大和创新。
系统整体功能的非加和性是贝塔朗菲最闻名的定律,即是讲,在系统中1+1≠2,而是大于2。
我国的治理学者周吉在他编写的《现代治理学基础》一书中称其为“系统的功能、功效不守恒定律”。
他把系统的整体功能看成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称各要素的功能,用e i表示;另一部分称结构功能,用P表示。
用E表示系统整体功能,则有:∑=+=nii P eE1P与系统中的要素结构有关。
企业治理要想提高系统整体功能,关键在于优化系统结构,提高P值。
4.系统动态性观点系统的动态性是指系统的状态是随时刻变化的。
系统的动态性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平衡动态,即在不改变系统内部结构的条件下,系统状态随时刻变化,它是系统的微观特性;二是演化动态,这时系统的内部结构和行为功能会发生变化,而造成系统状态随时刻的变化。
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时,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其内部要素会不停地运动,但这种运动并不改变系统的内部结构,只是量的变化,这确实是平衡动态。
但在有些情况下,由于外界的阻碍,系统要素的运动,离开了平衡状态,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产生自组织现象,在远离原平衡状态的情况下形成新的系统结构,称“耗散结构”,是一种新的平衡状态,它比原先的平衡状态前进了一步,即系统演进。
企业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对系统阻碍较大时,原来的内部结构所体现的功能已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这时系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自行调整结构,产生新的功能,使企业向前进展。
耗散结构是比利时化学家普利高津于1969年提出来的。
在此理论产生之前,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物理系统由于热运动总是自发地从有序变为无序,即熵增原理;生物进化论则认为,生物系统总是自发地由低级进化到高级,从无序进展到有序,即熵减原理。
这两种对立的观点曾长期共存于科学界,直到耗散结构理论的诞生才使他们统一了起来。
耗散结构产生的条件和作用机制是:(1)系统必须是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2)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3)系统外部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4)在远离平衡状态的非线性区,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这时系统一个微观随机的小扰动就会通过相干作用进行放大,成为一个整体的、宏观的巨大涨落,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
企业系统,其本质确实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耗散结构系统。
当外界环境变化到一定的程度时,企业就会不断与外界进行人、财、物的交换,主动调整内部结构,使企业向前进展进步,适应新的变化了的环境。
我国国有企业从打算经济下作为政府机关的附属,通过不断改革变成适应市场经济的法人企业,确实是那个道理。
第二节信息沟通原理我们差不多明白,所谓治理,是人们对系统中人、财、物等差不多要素的治理。
那么,人们的治理活动又是如何实现的呢?我们讲,治理活动是以信息为媒介来实现的,是通过信息的传递来进行的。
信息传递必有发信方和收信方,发信方或收信方为了某种目的而使信息从发信方向收信方传递确实是信息沟通,或简称沟通。
因此,信息沟通在治理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能够讲,没有信息,沟通就没有治理。
在企业治理中,研究信息的本质以及信息沟通的规律性,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治理企业,这确实是信息理论在治理中的应用。
一、信息与数据什么是信息?广义地讲,信息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关于一个治理的对象系统来讲,信息反映了系统的结构、状态、特征和外部环境等。
信息的概念是抽象的,但它是客观存在的。
从形式上讲,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