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井底之蛙”写作指导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12
2010届高考作文素材展示:《井底之蛙》完整版如果始终保守,那你终将平庸地死去,相反,如果你打开封闭的心扉,你的生活将会变得快乐、幸福和充实。
井里我是一只老青蛙,从出生到现在我一直呆在一口井中,这口井很深很深,与我做伴的只有一潭死水,我准备就这样慢慢地老死。
有一天,一只乌鸦落在井边喝水,它向我打招呼说:“嗨,朋友!”我没有理会它。
“你一直住在这口井里吗?”看它实在令人厌烦我就说道:“是的。
”本以为它会马上走开,可是它又说:“你一定没见过外面的世界吧,外面的蓝天很广阔,草地也很美丽,而且还有很多很多动物……”说完,它就拍着翅膀高兴地飞走了。
出井乌鸦走了以后,我的心便难以再平静了。
以前我也知道天空很蓝,很美丽,可是我看到的可能只是天空的一角,于是,我不断地想象外面的世界,广阔的天空,青青的草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我终于忍不住了,外面的世界对我充满了极大的诱惑。
真的想去看看,否则我这一生会非常遗憾的。
就这样,我开始努力地向井口跳跃,终于苍天不负有心“蛙”,经过一番努力,我凭借自己的努力跳进了人们打水的铁桶,于是我被带到了井外。
井外我刚刚跳出井外,揉了揉眼睛,哇!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外面的天比井里的天大无数倍,我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花朵,它们还散发着阵阵芳香;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它们欢快地玩耍着;我看到了潺潺流淌的流水,它们不时发出悦耳的响声;我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它总是用真心温暖我……在井外我不光看到了这些,而且还受到了赞扬。
有一次,我在捕捉害虫的时候,农民伯伯赞扬我:“真是好样的,一只青蛙一年可以消灭几千只害虫,可以保护庄稼……”听完之后,我心里美滋滋的,人类把我当作了朋友,我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那一刻,我好高兴。
再见乌鸦“嗨!朋友!”我又遇到了那个向我介绍外面美丽的乌鸦,刚开始的时候它很吃惊,当听我介绍完之后,它就明白了,它还称赞我是一个很有魄力的青蛙。
其实,我最应当感激的是它,“多亏了你,不然我现在还不知道外面的世界这么美好呢!”我赶紧说。
高中议论文作文范文模板汇总5篇篇一:井底之蛙黑色的翅膀划破湛蓝的天幕,一线灰暗的裂口慢慢胀成阴霾的天,挡住了阳光的温暖,也屏住了泥土的呼吸,大地憋得异常沉闷。
大概是风要来了、雨要来了,那躁动中的比诅咒还要可怕的字符,借着乌鸦的嘴充斥着河流,草原,森林。
于是,鱼儿的水泡破灭了童话,牛羊的嘶鸣不再惬意悠然,飞鸟再也不肯轻易小憩。
是鄙陋无知被文明奚落?还是流言蜚语戏弄真诚?青蛙用幽深的古井装满沉默,乌鸦拿广阔的森林网下碌忙,无心回答与无闲回答交织出无法预知的神秘,而境像却早又指向了前者。
青蛙不再守望圆形的天穹,自乌鸦飞走后;乌鸦不再传递悲伤的信件,自遇到青蛙后。
井内,青蛙恰如一道行高深的禅者,于爬满古痕沧桑的静壁思索;奚落也好,流言也罢,一切俗尘啁哳拒之于井外,静之于心中,大有枯禅之境。
然而,这究竟是真我,还是做秀?是以道家灵性饰掩无知,还是以禅宗空盾回避现实?其实无论何种事实,青蛙注定不能摆脱它的窘境,因为平凡的生活太需要惊澜一笔。
当一个绝好的机会来临,谁会放弃?厚厚的一笔谈资,足以丰富茶前饭后,以打发无聊驱赶苦闷。
于是乎,动物王国沸腾起来,撕破宁静。
想想,大概一个笑话可以连锁快乐,或许一种无知能够成就快乐。
然而这快乐到了极至便是反向的延伸,快乐在喋喋不休地疯狂中暗暗疲倦。
毕竟,一个事物终究还是要追溯到它真实的一面。
天比井口还大?乌鸦就是将这样所谓天大的笑话传遍于动物王国,乃至人类。
因此,一个个崭新的寓言故事出现了,诸如“坐井观天,井地之蛙”一类,把青蛙贬得一文不值。
当然,以某物的无知当作后世的警训,未尝不是件好事。
不过若把意愿强加于身,酿一场窦娥冤,那只怕不是以一件歹事轻言敷衍了的。
而恰恰可怜的是,乌鸦不是什么耐性子,它不曾听完青蛙要讲的话,自然也就不能理会其真正的内涵。
于是乎,笑话,亦或称其悲剧,如上上幕。
天比井口还大?看似是无知的惊叹,实则大有深度。
从佛学角度而谈:生死轮回,无始无终,人们所观景象终究有限;然若以心静悟,以神畅游,则无所不至,无所不见,世界装在心中,自明于眼底,如此一来,井口之天与无边之天有何区别?以哲学观点来看: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说的正是从特殊到普遍的哲学原理,恰如“麻雀虽小,五脏具全”,于小中见大,于细中见精,天又怎能不可化井口之大?联系青蛙所临境地及其一举一动,只怕远不止如此。
井底之蛙引言《井底之蛙》是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生活在井底的蛙对外界的无知和狭隘心态的揭示。
本文将以《井底之蛙》为题,重新改写这则寓言故事,以呈现一个全新的视角。
故事改编从前,有一只生活在井底的蛙,它一直生活在这个狭小的空间中,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井底的蛙以为自己所见即全天下,认为井底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的全部。
有一天,一只飞鸟降落在井口。
井底的蛙对这突如其来的访客感到好奇,但因为从未离开过井底,对外界几乎一无所知,它无法理解飞鸟能够自由翱翔于天空。
井底的蛙对飞鸟说:“你怎么能飞在空中?这里是井底,是我的领地。
你应该留在地面上,而不是飞来飞去。
”飞鸟听了井底的蛙的话,感到非常的惊讶。
它试图向井底的蛙解释外面的世界有多么广阔,可是井底的蛙根本不相信他所说的一切。
井底的蛙惊愕地说道:“你在说什么?我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很久,井底就是我的全世界。
你难道想跟我比谁更了解这个地方吗?”飞鸟尽力想让井底的蛙明白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美好和广阔,但井底的蛙完全无法理解,并且因为对外界缺乏了解而对飞鸟产生了敌意。
反思这则故事传递了一个重要的寓意:不要用狭隘的心态来看待世界。
井底的蛙只知道井底的狭小空间,对外部世界毫无了解,导致他无法理解外面世界的广阔和美好。
他的思维被限制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无法开阔视野。
井底的蛙代表了那些固守既有观念,不愿接受新事物和新观点的人。
他们对外界一无所知,对他们来说,已知的就是全部,任何新的信息和思想都被拒绝。
与井底的蛙相反,飞鸟代表着那些勇敢探索、开拓思维的人。
他们敢于接受新的挑战和思想,追求知识和事实,从而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
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我们应该警惕自己不要陷入井底蛙的思维定势。
我们应该敞开心扉,拥抱新事物,不断学习和成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开拓自己的思维,并且获得更广阔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结语寓言故事《井底之蛙》通过描写井底的蛙对外界的无知和狭隘心态,表达了一种警示和启示。
中国古代寓言井底之蛙作文三年级写作如同一场精彩的探险,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事和物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本篇作为是围绕“中国古代寓言井底之蛙作文三年级”为主题,采用“五感法”写作手法书写而成,使作文更加生动和立体。
"井底之蛙,知天之大。
"句古语寓言,描绘一只青蛙生活井底,只能看井口那么大一片天,从而错误认整世界也只那么大。
句寓言深深揭示一道理:只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才能真正解世界。
眼(视觉):想象一下,那只井底之蛙,每天看着井口方那一片天,它所见世界那么狭小。
它视野被局限井口那么大一片天,无法看外面广阔世界。
就像我生活中,如果只限于自己小圈子,拓宽视野,那么我也无法真正解世界。
耳(听觉):井底之蛙只能听井口周围声音,它无法听远处声音,也无法理解外面世界多么丰富多彩。
我生活中,也需心去聆听,去解世界多样性,局限于自己小圈子,倾听更广阔声音。
口鼻(味觉嗅觉):井底之蛙只能品尝井水,无法品尝其他水源,也无法理解其他水源味道。
我生活中,也需去尝试,去体验,去品味生活多种味道,局限于自己舒适区,勇于尝试新事物。
手(触觉):井底之蛙只能触摸井壁,无法触摸其他事物,也无法理解其他物体触感。
我生活中,也需去触摸,去感受,去体验生活多种触感,局限于自己小圈子,勇于触摸新事物。
大脑(思维):井底之蛙大脑被局限井底狭小空间,无法理解世界广阔多样性。
我生活中,也需大脑去思考,去理解,去认知,让自己思维被局限,开阔思维,理解世界多样性。
通过五感法,我可更深刻理解寓言故事,也可更深刻理解生活多样性。
只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才能真正解世界。
我能做井底之蛙,我走出自己小圈子,去体验生活多种感受,去理解世界多样性。
只样,我才能真正解世界,真正理解生活。
下载温馨提示:本篇作文是围绕“中国古代寓言井底之蛙作文三年级”为题,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可随意定制和修改。
井底之蛙篇一:井底之蛙读后感井底之蛙读后感篇一:井底之蛙>读后感我读了这篇短文后,油然而生了许多感想。
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井底之蛙因被朋友笑话而定好学习计划借来基本书籍学习,却一天推迟一天仍然不看书,两年过去了,井底之蛙什么也学不来的事。
告诉了我们学习不能延时,否则到最后就什么也学不来,只会悔憾终生。
这篇短文使我产生许多平时没有想到的感想。
由此可知,我们学习不能怠慢,不能像井底之蛙一样。
我们既然立下了雄心壮志,要守信用,尽量去做一些我们能做的好事。
学习只有一个词“勤奋”,俗语有说:“勤能补拙”。
意思是说:你的智商若是没有别人那么高,你就要靠勤奋取得好成绩,尽量进步不大,但你毕竟下了苦功若是井底之蛙能勤奋努力,刻苦钻研,我相信它一定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
我们正处于学习之期,千万不能像短文中的井蛙一样,延迟学习,我们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否则只会悔憾终生。
读了这篇短文,让我明白了学习不能怠慢,要刻苦,努力,勤奋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
篇二:井底之蛙读后感成语>故事叙述了一只常年生存在井底的青蛙遇到从东海来的一只大乌龟后所各自谈论的自己的生存环境。
谈论中,青蛙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满意,并向大乌龟大肆炫耀,殊不知大乌龟的生存环境——大海比它的一口枯井要好上多少倍呢!青蛙不知道,这口令它自豪的枯井其实是那么地渺小,也不曾想到在自己的这块“小天地”外还有那一望无际的大海,辽阔无边的天空??它也不知道自己的眼光是那么狭窄,心态是那么自满,只会满足与自己的那块“小天地”的它是永远不会明白外面世界的精彩与美好的。
自从我读了后,有了许多感想。
短文告诉我们,光学好课内的一些“死”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去多读一些对我们有益的课外书籍、刊物,这对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而多翻阅一些报纸、杂志也可以丰富我们的课外知识量,让我们了解当前的热门话题??如果我们只学好了课内的知识,那我们的目光就太浅短了,那不就是一只真正的“井底之蛙”了吗?同学们,让我们跳出井底,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成为21世纪的小主人。
变形记井底之蛙作文《变形记之井底之蛙》从前,有一只青蛙一直生活在井底。
它抬头只能看见井口那一小片天空,它以为那就是整个世界。
这只青蛙在井底过着简单而重复的日子。
它每天就捕捉那些不小心掉进来的蚊虫,吃饱了便在井底呱呱叫上几声,无聊了就趴在石头上发呆。
它从不知道外面还有广阔的天地,还有那么多它从未见过的精彩。
有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灌满了这口井。
青蛙惊慌失措地在水中游着,突然它发现自己竟然可以顺着水流游出井口。
当它终于跳出井口的那一刻,它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它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天空,那么高远,那么湛蓝,和井底那一小片完全不同。
它看到了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雄伟而壮观。
它看到了广袤的大地,上面有郁郁葱葱的森林,有波光粼粼的湖泊,还有奔腾不息的河流。
青蛙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它开始在这片新的世界里探索。
它蹦跳着穿过草地,感受着柔软的草叶在脚下的触感;它来到湖边,好奇地看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它走进森林,被各种新奇的声音和气味所吸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青蛙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
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但也充满了危险。
有凶猛的天敌随时可能出现,有恶劣的天气需要应对。
青蛙开始怀念起井底的生活,那里虽然狭小,但却安全而熟悉。
但是,它知道自己已经回不去了。
它已经见识到了真正的世界,它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无知地生活在井底。
于是,青蛙鼓起勇气,继续在这个广阔的世界中闯荡。
它学会了如何躲避危险,如何寻找食物和栖息地。
它渐渐地适应了外面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从那以后,这只曾经的井底之蛙不再是那只目光短浅的青蛙了。
它明白了世界的广阔和多样,也懂得了只有勇敢地去探索,才能真正地成长和进步。
它的故事也成为了一个警示,提醒着人们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要勇敢地走出舒适区,去拥抱更广阔的天地。
井底之蛙作文在一片广阔的田野中,有一口古老的井。
井水清澈见底,但井口却很小,只能容下一只青蛙。
这只青蛙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这口井里,它从未见过井外的世界。
井壁上长满了青苔,井水里游着小鱼,井口偶尔飘进几片落叶,这就是它全部的世界。
青蛙每天的生活很简单:它在井水中游泳,捕捉小鱼,偶尔抬头看看井口那一小片天空。
它以为这就是世界的全部,它满足于这样的日子,从未想过要跳出井口,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
一天,一只飞鸟落在井口,它好奇地向井下望去,看到了这只青蛙。
飞鸟对青蛙说:“你为什么不跳出井口,看看外面的世界呢?外面的世界非常广阔,有高山、大河、森林和草原,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
”青蛙听了,感到非常惊讶,它从未想过外面的世界会如此丰富多彩。
它问飞鸟:“外面的世界真的那么好吗?我在这里生活得很好,为什么要离开呢?”飞鸟回答说:“你的生活虽然安逸,但你的眼界却很有限。
只有跳出井口,你才能真正了解这个世界。
”青蛙被飞鸟的话打动了,它决定尝试跳出井口。
经过一番努力,青蛙终于跳出了井口。
它看到了蓝天、白云、广阔的田野和远处的山峦。
它感到非常震撼,原来世界如此之大,而自己以前的生活是多么的渺小。
从那以后,青蛙不再满足于井底的生活。
它开始四处旅行,探索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它明白了,只有不断探索和学习,才能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生命。
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满足于现状,要勇于探索未知的世界。
只有不断学习和尝试,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拓宽自己的视野。
这篇作文通过寓言故事,向读者传达了一个深刻的寓意,鼓励人们拓宽视野,勇于探索未知。
井底之蛙作文联系生活实际
那片大田野上,有口老井,井里住着只青蛙。
它整天就盯着井
口那点儿天,觉得天空就那么点大,跟它的小世界差不多。
有天,一只小鸟飞过来停在井边,跟它说,“哥们,你知道吗?外面的世界天空大得没边儿,云朵飘得像羊群一样!”青蛙听了,
心想,“这鸟怕不是吹牛吧?”。
记得在学校的图书馆,我偶然翻到了这故事。
那时候,我就像
那只青蛙,天天埋头书本和考试,觉得世界就这么大。
但图书馆里
的书啊,像开了好多扇窗,让我看到了更精彩的世界。
后来,我参加了学校的国际交流,去了个完全陌生的国家。
那
儿的文化、习俗、风景,跟咱这儿完全不一样!遇到了好多外国朋友,他们讲的故事、经历,让我感受到了世界的多样性。
我突然觉得,我以前活得真像个井底之蛙。
现在啊,我已经不再是那只青蛙了。
通过学习和旅行,我看到
了更多的风景,认识了更多的人。
我知道,这世界大得很,还有很
多我不知道的东西等着我去探索。
我也希望,大家都能像我一样,勇敢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别总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单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一)寓言类材料作文张毓明例: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
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
” 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 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 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
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何况不是呢?!”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原则】面对寓言性这一类材料,我们审题的第要义是解读材料所包含的“寓意”。
一般来说,一则材料中所包含的主要的、核心的含义,也就是这则材料的“主旨”所在。
当然,多角度解读材料,也是考场作文中允许和提倡的。
【审题指导】第一步:划出材料中关键性的句子(一般来说,记叙类的找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议论类的找出观点句子),这些句子通常都最能体现材料的主旨。
如这则材料的关键性句子是:“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何况不是呢?!”第二步: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
如这则材料陈述对象有:1、教授2、青蛙3、动物们第三步: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
如:1、教授结果是被青蛙反驳得哑口无言。
2、青蛙把教授给驳倒了。
3、动物们反驳教授。
第四步:由果及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正面提出中心论点。
如:1、教授被驳得哑口无言是因为:(1)理论与实践脱离。
得出: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
(2)具体问题不能具体分析。
得出: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说话过于绝对。
得出:学会全面分析问题或说话不能过于绝对。
2、青蛙把教授给驳倒了是因为:(1)勇于质疑。
井底之蛙素材的高三作文9篇井蛙成因作文篇一从前,有一只小青蛙它有个可爱的名字叫小糊涂。
原本它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可就在近几年,河道边兴起的一家大型工业厂家排污厉害,不仅一直往外排放有毒气体,且情况十分严峻。
最不能容忍的是下面一大恶行,因为这是一家食品企业,需要用到大量的水资源,由他们使用过的水最终变成污水排到河道里,糊涂原本也没觉得这是个大事,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河水日益污浊,直到有一天,污水像一只魔爪一样把小河毁得惨不忍睹、臭气熏天,糊涂急忙连蹦带跳的爬上了岸,它翻过一个又一个小山丘,终于看见了一线生机__稻田,迫不及待想躲进稻田里。
但事与愿违,在稻田中仅仅呆了二十多分钟,就看见了一个戴着头套人类,他身后背了一个带着死亡气息的瓶子,原来是。
是。
除虫工人,糊涂想:怎么会这样,难道人类就不愿分我一块地吗?真是天要亡我。
眼看着被逼上绝路,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反抗,于是便纵身一跃,放手拼搏,却也幸免于难。
这时仿佛整个世界就在抖动,糊涂已经眼冒金星,它全身无力的沿着陡坡滚啊滚,一滚滚到了清澈见底的小溪里,它清醒了,顽强的站了起来,又是一条好汉。
突然,糊涂隐隐约约听到了连绵起伏来自同伴的呼救声,声音越来越近,在呼救声中还夹杂了一丝人类走路的噪音,高大粗壮的身影即将覆盖它,糊涂转身定睛看原来是个捕蛙者,它二话不说飞也似的逃跑,只见前面有一口井,巨人的猎叉已经飞来,千钧一发之际只好跳入田里,再也没有出来过。
这就是井蛙之因,一个悲惨凄凉的故事。
井蛙成因作文篇二‘井底之蛙’,‘井底之蛙’,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又开始嘲笑井底之蛙了,然而井底之蛙却只能忍气吞声,今天,井底之蛙再也忍不住了,它决定今天要出来走一趟,让嘲笑他的动物看看。
可是外面的世界太残酷了,井底之蛙到外面来之后,一切都变了。
他来到一条小溪边,想找几个同伴玩玩,他心想:小溪边一定很和谐吧,因该会有一些伙伴在那玩耍。
可他刚到小溪边就傻了眼,不要说小伙伴了,池塘周围连草都没长一棵。
编写寓言故事井底之蛙的作文英文回答: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frog living at the bottom of a well. He had lived there his whole life and believed that the well was the entire world. Every day, he would gaze up at the sky, wondering about the world beyond the well's walls.One day, a frog from a nearby pond hopped by and heard the frog's lamentations. "Why are you so sad?" asked the pond frog."I'm stuck in this well," replied the well frog. "Ican't see anything beyond these walls. I wish I could explore the world like you."The pond frog chuckled. "You think you have it bad? Let me tell you about the vastness of the world outside this well."And so, the pond frog began to describe the wonders of the outside world—the sprawling forests, the shimmering rivers, and the vast oceans. The well frog listenedintently, his eyes widening with wonder at the descriptions."But how do you know all this?" asked the well frog skeptically."Because I've seen it with my own eyes," replied the pond frog. "I've traveled far and wide, experiencing allthat the world has to offer."The well frog was amazed. He had never imagined that there could be so much beyond the confines of his well. Inspired by the pond frog's tales, he vowed to somedayleave the well and explore the world for himself.And so, the well frog's perspective changed forever. No longer did he feel confined by the walls of the well. Instead, he saw them as a mere obstacle to be overcome onhis journey to discover the wonders of the world.As time passed, the well frog finally found the courage to leap out of the well and embark on his adventure. And though the world was vast and full of challenges, he faced them all with the knowledge that there was so much more to discover beyond the confines of his former home.中文回答:从前,有一只青蛙住在井底。
作文素材-井底之蛙
《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
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
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
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
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
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
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
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出处】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释读】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
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2023年高考作文预测范文:莫做井底之蛙在2023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中,出现了一道关于井底之蛙的命题。
以下是一篇预测的范文,供参考:莫做井底之蛙人们常说,井底之蛙,指的是那些只局限于眼前狭小环境的人,缺乏远见和开阔的视野。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害怕改变,守着舒适的圈子,不敢尝试新事物,不愿接触外部世界。
退缩于井底之蛙的境地,他们错过了许多机会和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应该在成长的道路上踏出井口,展开双翼,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人生是一次不断探索和发展的旅程。
作为个体,我们应该被认为是生活的创造者和改变者。
井底之蛙,往往对外界的变化充满抵触心理,对于未知和不确定性产生恐惧。
他们习惯了井底这个狭小的空间,对外部世界失去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但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只有敢于踏出井口,才能领略到更广阔的世界、更美好的前景。
与井底之蛙相反,那些追求变化和成长的人愿意挑战自我,勇于尝试新事物。
他们跨越井口,融入广阔的天地,掌握了更多知识和技能,拓宽了人生的视野和发展的可能性。
他们不仅能够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还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创造新的机会和可能性。
正是因为他们脱离了井底的束缚,他们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和精彩。
那么,如何摆脱井底之蛙的束缚呢?首先,我们应该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接纳变化和新事物。
不要害怕尝试,尽可能地去接触和了解外部世界,拓宽自己的知识和见识。
其次,我们需要注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持续学习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和面对挑战。
此外,保持开放的心态和乐于接受他人观点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广阔,思路更加开阔。
作为高中生,我们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成长阶段。
面对未来的高考和人生的选择,我们不能守着井底的安逸,而是要勇敢地面对挑战,积极地去寻找更好的出路。
只有摆脱井底之蛙的束缚,我们才能够拥抱更广阔的世界,实现更大的梦想。
井底之蛙作文指导青蛙兄弟,在井底舒舒服服过日子。
有一天,一只小乌龟送信,渴了到井边来喝水。
青蛙说:“井里是最好。
”小乌龟说上面有娇艳欲滴的花,红的似火,蓝的似天,白的似雪,黄的似月,绿的似草……,空气清新,天是那样的蓝。
小青蛙被吸引住了,小青蛙向往能从井里出去。
数日之后发了一场洪水,井里的水满了小青蛙跳了出去了。
天无边无际,花儿芬芳扑鼻,鸟儿在快乐的唱歌。
一只叫小青,一只叫小绿,小青走向西边,小绿走向东边一年后回来。
小青马不停蹄,日夜兼程。
小青走进城市,高楼大厦、川流不息,人山人海可热闹了。
小青蛙眼花缭乱,有四个轮子的铁盒子在喷气,小青居然吸了一口。
它有是要一佛出窍,二佛升天。
小青被呛到了,头昏脑涨一直咳嗽,把五脏六腑都要咳出来了。
小青在桥下看见江水是五颜六色的小青说:“人类真了不起。
”小青跳下江,小青闻到恶臭,身体又痒又痛,还喝了一口火辣辣的疼。
小青用了九年二虎之力跳了上来。
半年后小青回到了井边。
小绿往东走,它很淡定,它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清晰见底的小河里有自由自在的小鱼。
小青认识了很多朋友有小鸟、知了、蝴蝶、它们有时会举行演唱会。
小青饿了能吃害虫。
它乐不思蜀一年之约到了,它依依不舍地辞别。
小绿回到井边看一只癞蛤蟆想赶走它。
小绿知道了它是小青,小青大哭起来,把遭遇告诉了小绿。
它很同情带它来找医生治病。
小绿带小青去了世外桃源过着开心快乐的日子。
指导老师:刘老师点评:两只井底之蛙,出自同一口井,走了不同的方向,有不同的机遇。
小作者想象大胆,文笔流畅。
井底之蛙的作文审题《跳出那口井,看看外面的天》嘿,你们知道井底之蛙的故事吗?一只青蛙,整天就待在那小小的井底,抬头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片天,还以为那就是整个世界!这多可笑呀,对吧?我以前觉得这只青蛙可真傻,怎么就不知道往外跳一跳,去看看真正的世界呢?后来我发现,其实我们有时候也像这只青蛙。
就说我吧,有一次参加学校的绘画比赛。
我觉得自己画得可好了,心里想着肯定能拿第一名。
结果呢,成绩出来后,我才发现有好多同学画得比我好多了。
那时候我就想,我是不是也像那只青蛙,只看到了自己的那一小片天地,却不知道外面还有更广阔的天空,有更厉害的人?再想想我们班的小明,他学习特别好,每次考试都是前几名。
他就觉得自己已经很了不起啦,不怎么努力了。
可是后来学校组织了一次和其他学校的联考,他的成绩一下子就不那么突出了。
他这才明白,自己原来也只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厉害,外面还有更多更优秀的同学呢!这难道不像那只青蛙吗?还有我的邻居王叔叔,他一直在一家小公司工作,觉得自己的工作挺不错,工资也还满意。
可是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邀请他去一家大公司看看,他这才发现,大公司的环境、待遇都比他现在的好太多了。
他后悔地说:“我以前怎么就跟那井底之蛙似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这么精彩呢!”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井底之蛙”。
我们总是容易满足于眼前的一点点成就,一点点舒适,却忘记了外面还有更大的世界,更多的可能。
我们不能做那只井底之蛙,不能只看到眼前的那一小片天空,就以为那是全部。
我们要勇敢地跳出去,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去发现更多的美好和可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不是吗?所以呀,让我们一起努力,跳出那口“井”,去拥抱更精彩的世界吧!。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
讲了许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
”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青蛙反击道“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
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它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难道不是吗?”根据上面材料的作文,标题自拟,中心自定,文体自选,不能脱离材料内涵,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这是一道寓意型新材料作文。
寓意型新材料作文是新材料作文的一种,新材料作文从材料含意明暗显隐看,大致可分为直白型——材料的内容明显,多指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发生的某一件事情,审题时无须引申;寓意型——材料内容有寓意,往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有所寄托,意思是隐含的,审题时必须分析材料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由此及彼,与现实对接。
寓意型新材料作文题。
要注意紧扣材料,准确审题:善于捕捉关键句——关键词语句子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一段材料其主旨有时在文字上有所表现,抓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功倍。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1.概括内容,明确对象——这则材料只要抓住哲学教授、青蛙以及动物们讲的话的这些关键句子就可以概括出这则材料的内容: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空洞的哲学道理,被井底之蛙驳得哑口无言,动物们也都支持井底之蛙,反驳教授的理论。
由此明确对象——材料陈述对象分别是教授、青蛙、动物们。
2.分析原因,发散思维——教授为什么会被青蛙驳得哑口无言?①是因为教授理论与实践脱离;②是因为教授具体问题不能具体分析;③是因为教授说话过于绝对;④是因为教授自以为是,语含偏见。
青蛙为什么能把教授给驳倒?①是因为青蛙不盲从;②勇于质疑;③敢于挑战权威。
动物们为什么反驳教授?是因为教授只相信自己,小看他人。
3.选取角度,由此及彼(寓意)——本则“教授·青蛙·动物们”的故事,表面上与当前的政治热点、社会时事并无关联,实际上小故事有大道理,命题者关注的是“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切忌做空谈家”这一核心问题,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看问题要全面客观、要勇于质疑,敢于挑战……其内涵深刻,而且可供发挥的空间很大。
材料重点写教授,从教授这个角度入手,可以抓住教授所说的“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
”这个关键句进行立意:①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②要深入调查,才能获得真知灼见;③要看到事物的特殊性;④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⑤学会全面分析问题或说话不能过于绝对⑥勿以己之长自以为是,傲视他人……当然也可以从青蛙的角度入手,抓住青蛙反驳教授的关键句子:“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 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 ”来立意:①不盲从,凡事都应要有自己的见解;②勇于质疑,才能发现真理;③面对权威,要有挑战的勇气和精神还可以从动物们的角度入手,抓住动物们“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个关键句来立意:①要看到别人的长处;②小人物也有大智慧,……【佳作示例】教授,请放下您的架子“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正因为哲学教授自以为是,语含偏见,才被井底之蛙驳得哑口无言。
是的,现在“哲学教授”式的人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殊不知“身在最高层”会被“浮云遮望眼”,陷入尴尬的窘境。
专家教授可否放下您高高在上的架子,不要自以为是傲视他人?莫言,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他站在了最顶峰,成为万众瞩目的作家,但他坦言,得奖也并不是证明你是中国最好的作家,中国作家有很多,写得很好的作家是成群结队的。
我是很幸运地得了这个奖,自己头脑要清楚,绝对不要轻飘飘的。
他一再声明自己并非最好的作家,莫言非常有自知之明,从不自以为是,让我们真正看到了“真正的大家从不卖弄自己,贬低他人”放下架子的风采。
正如老子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莫言面对获奖,面对公众,面对喧哗和浮躁,表现了一个大家的美好风范,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霍金,可谓是物理学界的大家。
在西方他的《时间简史》家喻户晓,由此,他的名气可见一斑。
但他从来就没有大家的架子,从不将自己的发现奉为永恒不变的真理。
霍金提出的“黑洞热辐射”理论是20世纪最杰出的理论物理成就之一,但当时这一理论的一些观点受到了量子物理学者的质疑。
为此,霍金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考证,他果断地予以推翻,提出新观点――黑洞在某一时间,将会把它吞掉的信息释放出来。
这一新观点,可以说对量子物理作出了巨大贡献。
正如孟子所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尔。
”不自以为是,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的大家,霍金不是个例。
正因为他不以己之长傲视他人,才得以使科学理论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有句俗语叫“一桶水安静,半桶水晃荡”,这种“半桶水大家”在国内也大有人在。
比如,在中国文学圈子里有很多所谓的“大家”,他们行为高蹈,言辞高妙,仿佛天下老子第一,眼睛里全然没有别人。
写点东西,雇人写评论,大加吹捧,风月无边;听到点批评的声音,大发雷霆之怒,动辄打官司,请律师;有点文化和资历,四处招摇,骗吃骗喝,让人家听到名字就“落荒而逃”……这些“大家”,其实是摆着“臭架子”,傲视他人,自以为是,可恨,可恶,可憎。
他们的结局可想而知。
教授,请放下您的架子,像莫言、霍金等大家一样,不自以为是,不小看他人只信自己,您就可以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了!敢于挑战权威哲学教授告诉动物们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造起。
但“井底之蛙”却反驳他,因为打井便不是从底层做起的。
青蛙之言不无道理。
教授是众人眼中的权威,而青蛙则被大多数人贴上了“目光短浅”“井底之蛙”的标签。
但事实证明,权威不等于真理,更多时候,我们要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
人无完人,因此即便是权威,也并不意味着他们所说的便是绝对的真理。
只有勇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才会发掘真正的真理。
在华罗庚年少时期,他尚未成名,在一次阅读数学著作时,他发现了大数学家在论文中的差错之处。
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经过自己的反复推算后,给大数学家去信指出差错,并最终得到了肯定。
彼时,他们在数学研究上的差距极大,但正是其质疑的精神,为其后来的数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敢于质疑权威的又岂止华罗庚一个?诚想一下,若非敢于挑战权威,在欧几里得的欧式几何后,又怎么能有非欧几何理论的出现?可见,进步是在不断质疑中得来的。
因此,我们要敢于挑战权威。
在14—16世纪的西欧,那是黑暗的中世纪。
在那个教皇的言论、教会的主张即是权威的年代里,我们依旧能看到以生命挑战权威的人。
在那广场上,熊熊火焰亦没能吓退他追求真理的决心。
他就是布鲁诺。
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这与教会提倡的地心论是相悖的。
但布鲁诺坚持真理,挑战权威,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正是有像布鲁诺这样敢于挑战权威的人,西欧才会出现启蒙运动这样的思想解放运动,将西欧社会带入近代化文明。
社会发展不能永远墨守成规,文明的进步需要人们敢于挑战那些被过分信崇的权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我们要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去为自己的真理实践,敢于用更有力的证据去推翻权威。
在中共成立初期,在解放中国的过程中,曾照搬苏联十月革命的模式。
但事实证明,这条路对中国而言是行不通的,危急时刻,毛泽东挑战权威,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这才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
不仅如此,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上,也正是有了邓小平质疑权威,提出了改革开放政策,才使中国近三十年来飞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逐步提升。
事物在不断发展,为适应时局,我们要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去给自己的理论立足,敢于相信自我与真理。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未必每个人的意见都是真理,而每个人的见地都有成为真理的可能。
故事中的“井底之蛙”亦凭借自己独特的见解得到大家,包括鄙弃过它的教授所肯定,我们谁也不是井底之蛙,就算你比别人更闭塞一点,你比别人更迟钝一些,都不该埋没了每个人本身具有的潜能。
不盲目跟随权威,你所占据的地方也许就是真理所在。
思想在不断交流中进步,进步在不断质疑中产生。
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向权威发问:“真的是这样吗?”点评:本文“我们要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观点可谓鲜明,且贯穿于整篇文章的议论之中。
当然,这只是本文取胜的一个必要基础。
更大的亮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引证、例证丰富,且运用得贴切得当;二是论证谨严,颇具说服力。
一篇优秀的议论文须注意诸多方面。
对于这篇材料作文而言,审题的难度不大,且可供立意的角度比较多,所以要使文章脱颖而出,则更应在论据、论证等方面下足功夫。
本文列举了“华罗庚”、“布鲁诺”、“毛泽东”、“邓小平”的事例,他们之中或为热爱的事业或为国家的命运而发出了同样震天动地的呐喊,动人心魄。
在此基础上又辅之以孔子在《论语》中的经典名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来阐明“每个人的见地都有成为真理的可能”的道理。
这些论据不但充实丰富,而且紧扣题旨,显出作者较为深厚的知识底蕴。
由此可见,平日的阅读、观察与思考是何等重要。
我们发现,有很多同学议论文写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太会说理,往往是有了论据不会分析或不去分析,就可能产生“论据堆砌”的弊病。
在本文论证方面,作者也为我们做了表率,虽然还未达到深度剖析的高度,但在字里行间显出论证的谨严,如“彼时,他们在数学研究上的差距极大,但正是其质疑的精神,为其后来的数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敢于质疑权威的又岂止华罗庚一个?诚想一下,若非敢于挑战权威,在欧几里得的欧式几何后,又怎么能有非欧几何理论的出现?可见,进步是在不断质疑中得来的。
因此,我们要敢于挑战权威。
”作者先指出了华罗庚的成功源于质疑精神,继而以“非欧几何理论的出现”作为同类事例补充,最后指出进步与质疑的关系,呼应“敢于挑战权威”的主旨。
这三层分析可谓层层深入,直指论点,颇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