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之家
首页
教学研究
幼儿教育
高等教育
外语考试
建筑/土木
经管营销
自然科学
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
格式:ppt
大小:404.50 KB
文档页数:36
下载文档原格式
下载原文件
/ 36
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文本预览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区别
呈现方式 间接的内隐 的非公开的 方式 直接的明显 的公开的方 式 经验获得 无意识方式获 得非学术性经 验 有意识的方式 获得学术性经 验 特点 非计划性、 非预期性、 随机性 计划性、 组织性、 可预期性
区别 隐性 课程 显性 课程
隐性课程内容: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建筑物、设备等 制度方面的隐性课程—组织制度、管理评价 文化、心理方面的隐性课程—师生关系、校风、班风等
第二节: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组织方式不同划分:分科、综合、活动课程 1.分科课程 又称科目课程,最古老、使用最广。 “六艺”、“七艺”中西方最早的分科课程 夸美纽斯“泛智课程”、赫尔巴特“六种兴趣”设置的 课程,斯宾塞功利主义原则课程,都属于分科课程。 概念:各门学科中最基本的内容,组成不同的学科,从 而分科安排教学顺序、时数和期限的课程 特征: 1.科学安排每门学科知识体系,易于知识连接,知识完 整性、连续性和严密性。 2.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三)课程评价的过程 1. 课程评价过程中基本问题 第一,评价概念是否合适。 第二,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适。 第三,报告评价结果的信息是否合适。 2. 课程评价基本步骤:五个步骤 第一步,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第二步,搜集信息; 第三步,组织材料; 第四步,分析资料; 第五步,报告结果。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课程目标依据三个方面: 对学生的研究(预期的目的):现状、个 体需要、差异 对社会的研究: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对学科的研究:学科知识是最主要的支柱, 最直接的制约因素。基本要领、逻辑结构、 探究方式
二、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含义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 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 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 信念、语言、行为、习惯的总和。 把握三要点: 第一,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 第二,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第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
3. 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CIPP 是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毕姆倡导的课程 评价模式 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背景评价:课程计划实施机构背景、评价对象需 要等评价 输入评价:对各种选择的课程计划评价 过程评价:确定或预测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 成果评价:测量、解释、评判课程计划的成绩 优点:比较全面。 缺点:操作过程复杂,难以掌握。
3.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 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组织的教学课程。 特征:过程的实践性; 活动的自主性;内容 的开放性; 形式的多样性。 重心由教师转向了学生。 (四)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关系(最基本 的类型):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
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以课程管理制度分 1.必修课程必修和选修课程 定义:同一年级学生必学的公共课程,保证所有 学生基本学历 还可分为国定、地方、校定必修课程。 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根本特征:强制性, 优势: 实现教育任务的主要途径;养成学生未 来社会公民基本素养; 便于课程实施、管理、 评价; 体现了国家共同基本要求。 不足:过分注重共性,忽视个性, 容易出现社 会本位倾向,忽视个体发展。
(二)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 ◆课程目标:指导作用,有什么-就有什么 ◆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 决定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 ◆社会发展需要:社会现实和需求 ◆课程内容本身性质:内容的重要性、实 用性、正确性等。
三、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概念 指通过检查课程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 现教育目的,实现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 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泰勒观点:“评价过程本质是一个确定课 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 过程。” 我国:评价是评判价值的简称。 本质:价值判断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 需要程度的判断。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 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
一、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概念 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力图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在其主 动发展中最终应达到的预期水准。从课程角度规定人才 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课程设置的直接目标(最关键的准则),具体分为总目 标、分学段目标和分科目目标 四个规定性: 第一,时限性。要同特定教育阶段相联系; 第二,具体性。要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及 达到的发展水平; 第三,预测性。描述结果有预期性,是理想性规划; 第四,操作性。明确可以付诸实现的。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开发的主体不同分 1.国家课程 亦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国家教育行 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体现国家意志。 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达到的共同 素质开设。 特征: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
2.地方课程 又称地方本位课程, 定义: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依据国家 课程政策,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 定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指导下,根据地方 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对人才的 特殊要求,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设 计、实施的课程。 特征:地域性、民族性、针对性、适切性、 灵活性、探究性、开放性。
三、课程开发 制约三大因素:儿童、社会、学科特征 1.儿童(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基础):直接 因素 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确定其深度、广度、难度 学生个体差异的制约—设计不同的学习计划 2.社会(社会条件、社会要求):决定性作用, 根本因素 影响体现:社会的效用(自然科学、数学)、社 会责任感(政治经济)、家长与社会的压力(外 界要求) 3.学科特征:重要因素 确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what、how) 吸收新的科学成就
ຫໍສະໝຸດ Baidu
(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 目标评价模式 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提出。他被称为“当代课 程评价之父”是在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基础上形 成,以目标为中心 评价原理:概括为七个步骤或阶段。p66 课程原理:概括为四个步骤或阶段。其中确定目 标是最关键的一步—2目标、2内容 目标评价模式:强调用明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 来陈述课程目标 优点:既便于操作又容易见效,在课程领域占主 导地位。 缺点:只关注预期的目标,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因 素。
2. 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使课程生活化、综合化,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或和现实 社会的联系,改变学科本位的倾向,改变课程内容、教 学方式等 3. 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首先,确立新的知识观,视知识为一种探索行动或创造 的过程。 其次,新课程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自主探究与 合作的学习方式 最后,新课程构建发展性的评价模式。原先的以甄别为 目的 4. 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的重建是课程改革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 关注:民主的管理文化、合作的教师文化、丰富的环境 文化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表现形式、影响学生的方式分 1.显性课程 又称显在课程、正规课程。 定义: 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有意 图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者说是学校 课程表内列入的所有有组织的活动。 主要特征:计划性,区分显性与隐性标志。
2.隐性课程 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 等。 定义:学校情境中在课程指南或学校政策未明文 规定,但却是学校教育经验中经常的和有效的部 分实践和结果。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 程。 特点: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 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学者是杜威,他强调 “附带学习可能比正式学习来得更为重要”。 最早提出“隐性课程”概念的则是美国教育家、 课程理论专家杰克逊。
2.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 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 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不应该只关注预期的结果,还关注非预期 的结果,不应关注课程计划目标的满足, 更应该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存在问题:背离评价的主要目的,用自己 的目的来代替 目的游离评价不是一个完善的模式,因为 它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程序。
2.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 是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 按照新的体系合二为一的课程形态:具体 分为以下三种: 相关课程:又称“联络课程”,是两种或 两种以上学科联系,但又维持独立状态-(语文和历史) 融合课程:“合科课程”,相关学科合并 一个新学科—文科、理科 广域课程: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 不仅包括与学科有关的领域,也包括人类 的所有知识与认知领域
二、现代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 1.学科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即结构主义课 程论. 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中心,以掌握基本 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技能为目标。 主张:学科中心,按知识体系编制课程。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依 据。 2.活动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是杜威。经验中心,儿童为中心 学生社会活动研制课程、组织教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生的发展。 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社会中心课程论又称作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 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 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 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立足帮助学生的社会反思、唤醒学生的社 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社会问题非知识问题是课程的核心 代表人物:康茨、拉格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中学教师从业资格
第 二章 中学课程
教材章节
第一节 课程流派与课程开发 第二节 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第三节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 第四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了解 1、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课程开发的 主要影响因素 理解 2、基本课程类型及特征(重点) 掌握 3、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含义及 理论(重点) 了解 4、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 革目标及实施状况
2.选修课程 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和个人兴趣,自主选择 的课程。 主导价值: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发展个性。 必修提供了必备的知识、技能,选修则给学生个 性发展提供了空间。没有良好的、最低限度的共 性发展,就没有个性发展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 “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关系。 具有等价性,不存在主次关系, 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内在的统一性。
第一节:课程流派与课程开发
一、什么是课程 我国“课程”一词见于唐朝 课程分广义和狭义 广义: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 及其进程的安排。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我们研究的是广义的“课程” 包括应学科目的总和、课内外活动、各学科设置、课时 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 (补充):课程常常具体表现为课程方案、课程标准、 教科书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第四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核心:课程改革。 新课改,是新中国第八次大的课程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预示着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 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人的完整性与生 活的完整性 第一,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 第二,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学生与自 我,学生与他人及社会,学生与自然三条线索)
3.校本课程 定义: 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 和地方课程前提下,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 对本校学生需求科学评估,利用当地社区 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开 发的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科学性原则;多元化原则;自主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补充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 特色性原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
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三章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
文档推荐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四章 英语学科知识(练习答案)知识讲解
页数:13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简答题汇总
页数:6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英语学科知识
页数:8
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练习题
页数:29
2016新大纲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重点知识整理
页数:5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学第四章 教学原则
页数:2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页数:1
高中英语教资最全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
页数:37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归纳)
页数:14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点4章
页数:20
最新文档
饭店包间名字大全
word无法创建工作文件,请检查临时环境变量
自行车健身比赛开幕式讲话词
2018乡村医生个人工作总结
MySQL测试题 SQL
合勤NXC5200
铁路集中箱空箱调度优化建模案例(案例2)
微分几何教学大纲-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24.1.1_圆【精品】
(整容后办护照用)医院整容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