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胃炎71例临床疗效
- 格式:pdf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2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慢性胃炎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胃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很大威胁。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
本论文综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包括中医药疗法和西医药物疗法的应用,并介绍了相关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总体而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炎症指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附件1一、概述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
该病症状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者胃癌发生的风险增加,已逐渐引起临床重视。
该病可由H.pylori感染、胆汁反流、药物损伤、吸烟、饮酒、食物刺激、遗传、免疫、放射等因素引起。
慢性胃炎的诊断需结合病因、内镜及病理结果综合判断。
我国古代医书中有与慢性胃炎症状类似的记载,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伤寒论》记载:“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
慢性胃炎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症状者主要为消化不良的相关表现,如上腹部疼痛、上腹部胀满、早饱、嗳气等,类似症状分布于中医胃痛、痞满、纳呆等病证中。
目前中医药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主要涉及临床症状的改善,胃黏膜糜烂、出血、胆汁反流的改善,胃黏膜萎缩、肠化生、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的改善及H.pylori感染治疗疗效的提高等。
在临床症状的改善方面,单独使用中药可以有效缓解胃痛、胃胀等症状,同时还能改善中医证候相关的其他症状,具有中医治疗特色;在胃黏膜糜烂、出血、胆汁反流及H.pylori感染的治疗方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可以提高疗效;在胃黏膜萎缩、肠化生、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的改善方面,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疗效,中西医结合具有优势。
本技术指导原则旨在“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以下简称“三结合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下,为慢性胃炎的中药新药研发思路、方案设计和实施等方面提供指导。
本技术指导原则所提出的技术要求,是目前行业领域内较为一致的看法与认识,但不能代替研究者的临床实践与思考。
随着学科进展,以及对三结合注册审评证据体系认识的不断完善,本技术指导原则中的相关内容也将随之调整与更新。
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效果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及效果。
方法:选取2006年1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全部病例均行病理活检和胃镜检查,采用中医进行治疗,治疗期间应该少吃或者不吃粗糙硬固腌制之物和辛香浓烈过热之品,即便是停药之后也要注意保护胃,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结果:100例慢性胃炎患者经过上诉中医治疗之后,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74例(74%),有效(症状有所减轻)23例(23%),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3例(3%),总有效率97%。
结论:由于本病为慢性疾病,病程较长,日久必伤及肾。
所以在治疗上重在随证灵活变通,不拘泥某证某方某药。
运用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简便、高效、安全可靠、副作用小,具有标本兼顾的特点,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标签:中医;慢性胃炎;诊治体会慢性胃炎具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病程较长的特点,在胃病中最为常见,症状不典型,临床表现又颇不规则,在各种胃病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位居首位。
按照中医辨证的方法来看,慢性胃炎属胃脘痛范畴,多由误治失治、痰湿中阻、脾胃虚弱、寒温不适、饮食伤胃、气滞血瘀、情志不畅等原因引起。
由于慢性胃炎形成原因较为复杂,治疗方法较多,同时又由于副反应多、用药价格贵、治疗疗程长等原因而导致治疗出现中断。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1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全部病例均行病理活检和胃镜检查,其中男42例,女58例,平均年齡在45.23岁,年龄范围为22-68岁,37例属于萎缩性,63例属于浅表性,病程11年以上者12例占12%、6-10年者25例占25%、1-5年者57例占57%、1年以内者6例占6%。
1.2 方法基本方药:15克白蒺藜,15克炒(生)白术,6克黄连,6克木香,12克枳实(壳),5克砂仁,30克蒲公英。
加味(1)或有主症表现,恶心呕吐:伏龙肝(如无,可以用新砖代替伏龙肝)、姜竹茹、姜半夏;烧灼感:石斛、北沙参、威灵仙、黄芩;食欲不振:鸡内金、炒山楂、扁豆、焦三仙;反酸:凤凰衣、海螵蛸、瓦楞子;嗳气:白檀香、厚朴、苏梗;疼痛:罂粟壳、青木香、元胡。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75例临床观察[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我院慢性胃炎患者共56例,根据其临床表现,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
结果:本研究经治疗3个月后痊愈23例(30.67%),显效31例(41.33%),有效17例(22.67%),无效4例(5.33%),总有效率为94.67%。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关键词] 中医辨证;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一种胃粘膜慢性炎症,主要病因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自身免疫、饮食及环境因素有关,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胃部灼热感、嗳气、返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学将之归属于“胃脘痛”、“胃痞”、“痞痛”范畴[1]。
目前虽有多种药物治疗,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本文采用中药治疗慢性胃炎75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资料为我院2009年06月~2011年1月住院的慢性胃炎患者共75例,男︰女为0.83︰1(33/42),年龄(49.57±11.58)岁。
均经胃镜、病理检查确诊,其中胆汁返流性胃炎23例,萎缩性胃炎12例,胃窦炎21例,疣状胃炎19例;其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64例。
病程6月~7年,平均病程13.5个月。
1.2诊断标准症见:食少,乏力,胃脘隐痛,痞闷不舒或口苦,嘈杂灼热,大便干结或粘腻不爽,舌红苔黄腻或舌偏红少,津脉弦细或弦滑。
均经胃镜及胃黏膜组织检查证实。
胃镜下观察:轻型胃炎以胃粘膜红白相间为主,或皮疹麻疹样改变,较重型或重型者以胃粘膜充血、水肿、粘膜表面有较多分泌物以及可见散在的粘膜下出血点或粘膜糜烂等[2]。
1.3治疗方法治疗前对患者做全身评估,按中医辨证分型为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肝胃郁热型、胃络瘀阻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寒型诊治,制定适合患者的中药治疗方案。
(1)肝胃不和型:柴胡、厚朴、枳壳、旋复花、佛手、香附、川芎、半夏各10g,白芍、代赭石各20g,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各30g,生姜、炙甘草各6g,焦三仙15g,大枣3枚。
---------------------------------------------------------------最新资料推荐------------------------------------------------------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1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68 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 34 例,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采用中成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 94.1%,高于对照组的 76.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口服中成药三九胃泰治疗,每日早晚饭后服用三粒。
连续服用一个月。
观察组采用以下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连续服用一个月。
肝胃不和型:证见: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暖气频作;嘈杂反酸;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1 / 5方剂:陈皮(醋炒)、柴胡各 6 克,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 4.5 克,甘草(炙)1.5 克,香附 4.5 克。
脾胃湿热型:症见:胃脘胀满或胀痛;口苦口干;恶心呕吐;脘腹痞闷,渴不欲饮;舌质红,苔黄腻。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健脾。
方剂:生姜 12 克(切片)、生旱半夏 6 克(捣碎)、陈皮 9 克、竹茹6 克、枳壳 6 克、炙甘草 3 克。
痰湿中阻型:症见:胃脘痞满或隐痛;恶心,呕吐清水或酸2 水;不思饮食,食后胀甚;舌质淡红,苔白腻。
治法:芳香化湿,健脾和胃。
方剂:藿香 6g、川朴 3g、姜半夏 4.5g、赤苓 9g、杏仁 9g、生苡仁 12g、白蔻仁 3g、猪苓 9g、淡香鼓 9g、泽泻 4.5g、通草 3g。
胃络瘀血型:---------------------------------------------------------------最新资料推荐------------------------------------------------------ 症见:胃脘胀满、刺痛;痛处拒按、痛有定处;舌质黯红或有瘀点、瘀斑。
名中医治慢性胃炎(胃脘痛)十九个秘方五六、治慢性胃炎(胃脘痛)秘方(19首)56.1砂半理中汤【来源】宋孝志,《名医治验良方》【组成】清半夏、制香附、高良姜、炒枳壳(或炒枳实)、砂仁(打碎)各9克。
【用法】每日1剂,用砂锅加水至浸没药材、水面超出药材5分(1厘米=3市分)。
砂仁打碎后下,每剂煎2次,分2次温服。
【功用】理气散寒,和胃止痛。
【方解】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和中健脾,可作为肺胃痛之主药。
该药外用能愈合创口,不留瘢痕,有促进溃疡愈合之效用。
砂仁健胃理气止痛,化食积,并可入肾,因此可作为肾胃痛之主药。
枳壳或枳实能消心中痞塞之痰,泄腹中滞塞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内连年之积,故作为脾胃痛之主药。
香附舒肝理气,对肝胃不和之肝胃痛有较好的疗效。
服本方痛止后,可用5~10剂共研极细末,温开水调服,每服6克,日服1~2次,以巩固疗效。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证属寒凝气滞者。
临床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泛酸嗳气,或吐涎沫,脘腹胀满,痛引胁背或胸中,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或弦紧为特点。
【加减】本方为治疗胃痛的基本方剂,临床可根据病情酌加药物。
如:(1)肝胃痛证:见胃痛连胁,攻撑作痛,呕逆嗳气,苔多薄白,脉弦紧。
治疗将香附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药仍为9克。
若口苦吐酸,为胆火较盛,加生栀子6~9克;胁痛较重者,可加川楝子9克。
(2)心胃痛证:见痛引胸中,心悸气短,舌红苔薄白、脉寸尺俱微,动见于关。
治疗将高良姜加至12克为主药。
余四味仍用9克。
若大便色黑即与小肠火有关,可加焦栀仁3克。
(3)脾胃痛证:见胃脘疼痛,脘腹胀满,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舌苔白腻,脉缓或大,治疗将炒枳壳(或炒枳实)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9克。
(4)肺胃痛证:见胃脘疼痛、肩背拘急、痰多咳嗽、动则气少,舌苔白腻、脉寸微关紧尺沉,治疗将清半夏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9克,若见大便干燥或不通,为大肠有热可加大黄2~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