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 格式:docx
- 大小:37.37 KB
- 文档页数:16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全日制中职教育层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
二、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中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理论性。
三、参考学时144学时四、课程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职业知识(1)理解电路模型及理想电路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及其参考方向的意义。
(2)学会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及电流分析方法,分析计算电路中各个电量。
(3)理解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了解正弦交流电路基本定律的矢量图,学会分析计算一般的正弦交流电路。
(4)理解功率的概念和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
(5)掌握对称三相交流电路电压、电流、功率的计算方法,了解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中性线的作用和三相负裁的正确接法。
2.职业技能:(1)安全用电。
(2)常用电工材料的选择,常用电工工具、仪表的使用及维护。
(3)电阻、电容及电感的识别、检测。
(4)常用电路的识别及连接。
(5)三相交流电源及负载的连接。
3.职业素养:(1)巩固专业思想,熟悉职业道德规范。
(2)培养吃苦耐劳、锐意进取的敬业精神。
(3)培养良好的自主能力和计划能力。
(4)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意识。
(5)培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五、编写思路根据地区和学校实际,体现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探索“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岗位需求,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适应“项目驱动、任务引领”教学方式实施需要,在教材内容上,依据“教学大纲”对电工技术的专业要求,充分考虑职业岗位需求,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化应用性和实践性,尽力体现“简单、实用、够用、定性为主”的原则,在实施专业教学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教育。
六、课程教学项目名称学习目标学习任务教学资源建议课时项目一认识电路认知电阻、电流、电压等基本物理量,熟练运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物理量。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电工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职电子技术应用的专业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定律、直流电阻电路、正弦交流电路、互感耦合电路、线性动态电路、磁路及变压器、谐振电路等有关知识和常用仪器仪表使用元件与电路测试、简单电路设计、电路制作与调试技能。
本课程是《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等课程的前修的基本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1.坚持职教性,体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
职教性的内涵包括高素质和技能型。
课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理实一体化为特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坚持主体性,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坚持主体性,首先体现在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上,课程要从学习内容安排上,在低起点的学生和高素质的培养目标之间搭建递进式阶梯。
坚持主体性,其次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坚持主体性,还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上,课程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动机、兴趣爱好、身心素质等方面的个性差异,确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3.坚持全面性,培养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
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课程设计到教学实施的诸个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的同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4.坚持综合化,力求实现“所学即所用”。
通过社会调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生产岗位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生产岗位任务为基础选定学习项目、组织学习内容,以具体的生产岗位为单元模块,把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涉及的内容进行整合,实现整体性地呈现。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焊接技术课程是大专业、小工种课程模式的大专业课程之一,是中等职业教育电子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学习情境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工相关知识和技术,熟悉安全用电与电气事故应急处理的基本常识,掌握一般电路图的识读技术,能正确选用电工测量仪器仪表,具备检测、分析常用机床电气电路的初步能力。
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分析与解决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的设计突破了学科体系模式,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根据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地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点,综合能力为本位”,以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必备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为依据,兼顾了企业和学生两者的需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即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本课程结构以相关岗位必备的电工基础知识和实用技术为主线,删除繁冗的计算和原理推演,突出实际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安全用电、直流电路安装与检测、常用电工电子元件的检测、电机和变压器、单相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电气控制图的识读知识、电气设备常见故障的处理等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能力,具备资料收集、制订和实施工作计划、检查和判断、总结和汇报等方法能力;具备沟通协作、语言表达、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安全与自我保护的等社会能力。
二、课程基本理念该课程基于我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对接行业、工学结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应用能力为目的,以电工技术基础操作技能为重点,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真实企业实际维修业务为背景,以维修电工从业资格考试标准为参考,以融“做、教、学、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一体化为手段,以面向电工工作全过程和各岗位的维修电工职业能力需求为目标建构课程内容,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采用“工学结合”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任务驱动、仿真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全日制中职教育层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
二、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中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理论性。
三、参考学时144学时四、课程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职业知识(1)理解电路模型及理想电路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及其参考方向的意义。
(2)学会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及电流分析方法,分析计算电路中各个电量。
(3)理解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了解正弦交流电路基本定律的矢量图,学会分析计算一般的正弦交流电路。
(4)理解功率的概念和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
(5)掌握对称三相交流电路电压、电流、功率的计算方法,了解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中性线的作用和三相负裁的正确接法。
2.职业技能:(1)安全用电。
(2)常用电工材料的选择,常用电工工具、仪表的使用及维护。
(3)电阻、电容及电感的识别、检测。
(4)常用电路的识别及连接。
(5)三相交流电源及负载的连接。
3.职业素养:(1)巩固专业思想,熟悉职业道德规范。
(2)培养吃苦耐劳、锐意进取的敬业精神。
(3)培养良好的自主能力和计划能力。
(4)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意识。
(5)培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五、编写思路根据地区和学校实际,体现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探索“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岗位需求,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适应“项目驱动、任务引领”教学方式实施需要,在教材内容上,依据“教学大纲”对电工技术的专业要求,充分考虑职业岗位需求,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化应用性和实践性,尽力体现“简单、实用、够用、定性为主”的原则,在实施专业教学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教育。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适用专业:电子技术应用适用阶段:中职阶段一、前言1.课程性质《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属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掌握和了解电路的基础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掌握必备的电工技术,从而具备处理与实际相关的电工问题。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团结协作、踏实细致的严谨工作作风和科学工作态度,提高综合素质。
主要内容包括;安全用电、电路基础知识、分析电路方法、磁场与电容、正弦交流电路、交流电机等。
2.设计思路要体现职业学校“做中学,学中做”教育教学理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的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学生考核等环节选择的设计思路。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要体现现职教特色。
以就业为导向,紧扣培养目标,根据本专业学生将来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对高技能人才提出的相关职业素养要求来组织课程结构与内容;实现课程的综合化与模块结构。
根据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结果,综合相关学科内容,避免重复教学,为不同专门化方向的学生培养和增强各院校教学的自主性、灵活性留有空间;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
与现场教学、实训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等紧密结合。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专业必备的电工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和实验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一般电工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养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德;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及时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善于沟通和互相合作的团队意识,爱护仪器设备的良好习惯,培养安全操作的意识。
(一)知识目标1. 了解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2.理解直流电路的相关概念。
3.掌握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
4.理解磁场相关概念。
5.理解电磁感应原理。
电工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职电子技术应用的专业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定律、直流电阻电路、正弦交流电路、互感耦合电路、线性动态电路、磁路及变压器、谐振电路等有关知识和常用仪器仪表使用元件与电路测试、简单电路设计、电路制作与调试技能。
本课程是《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等课程的前修的基本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1.坚持职教性,体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
职教性的内涵包括高素质和技能型。
课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理实一体化为特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坚持主体性,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坚持主体性,首先体现在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上,课程要从学习内容安排上,在低起点的学生和高素质的培养目标之间搭建递进式阶梯。
坚持主体性,其次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坚持主体性,还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上,课程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动机、兴趣爱好、身心素质等方面的个性差异,确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3.坚持全面性,培养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
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课程设计到教学实施的诸个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的同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4.坚持综合化,力求实现“所学即所用” 。
通过社会调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生产岗位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生产岗位任务为基础选定学习项目、组织学习内容,以具体的生产岗位为单元模块,把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涉及的内容进行整合,实现整体性地呈现。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全日制中职教育层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
二、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理论性。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子信息类、电气电力类等专业必备的电工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一般电工问题的能力,具备学习后续电类专业技能课程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职业知识(1)理解电路模型及理想电路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及其参考方向的意义。
(2)学会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及电流分析方法,分析计算电路中各个电量。
(3)理解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了解正弦交流电路基本定律的矢量图,学会分析计算一般的正弦交流电路。
(4)理解功率的概念和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
(5)掌握对称三相交流电路电压、电流、功率的计算方法,了解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中性线的作用和三相负裁的正确接法。
2.职业技能:(1)安全用电。
(2)常用电工材料的选择,常用电工工具、仪表的使用及维护。
(3)电阻、电容及电感的识别、检测。
(4)常用电路的识别及连接。
(5)三相交流电源及负载的连接。
3.职业素养:(1)巩固专业思想,熟悉职业道德规范。
(2)培养吃苦耐劳、锐意进取的敬业精神。
(3)培养良好的自主能力和计划能力。
(4)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意识。
(5)培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四、编写思路根据地区和学校实际,体现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探索“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岗位需求,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教材内容上,依据“教学大纲”对电工技术的专业要求,充分考虑职业岗位需求,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化应用性和实践性,尽力体现“简单、实用、够用、定性为主”的原则,在实施专业教学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教育。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工类专业必修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类平台课程,其任务是让电子电工类各专业学生掌握安全用电、直流电路、电容与电感、磁场及电磁感应、正弦交流电、照明电路,以及三相异步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装调与检修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其行业通用能力提供课程支撑,同时也为《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44学时,8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电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电子电工专业类行业面向和职业面向,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工专业类课程指导方案》中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综合素质、行业通用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电工技术基本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课程目标,以及电工等岗位需求,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初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级)中涉及电工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职业操守,兼顾职业道德、职业基础知识、安全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反映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体现科学性、前沿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电工技术为主线,将电工岗位必备的电工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参考学生的生活经验,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电工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养成科学态度和精神,树立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掌握基本电路的计算方法,了解其在生产生活的实际应用。
2.会分析简单电路的组成,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能按电工工艺规范连接电路。
3.能规范操作常用电工工具及仪表,能识别与检测常用电工元件。
4.能排除直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照明电路和三相异步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中的简单故障。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本课程是中职电子技术应用的专业主干课程,旨在培养具备基本定律、直流电阻电路、正弦交流电路、互感耦合电路、线性动态电路、磁路及变压器、谐振电路等有关知识和常用仪器仪表使用元件与电路测试、简单电路设计、电路制作与调试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是《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等课程的前修基本课程。
课程设计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职教性、主体性、全面性和综合化。
首先,坚持职教性,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其次,坚持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搭建递进式阶梯,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和研究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研究的成功和快乐。
再次,坚持全面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调学生自主研究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最后,坚持综合化,以生产岗位任务为基础选定研究项目、组织研究内容,实现整体性地呈现。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旨在培养学生终身研究和全面发展能力,使所学即所用,符合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设计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本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电工电路设计、制作、测试与调试等能力。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打破传统学科课程设计思路,紧密围绕工作任务,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并强调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其就业能力。
在选取研究项目时,我们以应用电子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应用电子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体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内容,确定本课程的工作任务模块和课程内容。
为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思想,我们将工作任务具体化,产生具体的研究项目,并按照“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
同时,根据各研究项目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研究项目的课时数,使用“了解”、“理解”、“能”或“会”等用语来表述研究程度。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全日制中职教育层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二、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理论性.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子信息类、电气电力类等专业必备的电工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一般电工问题的能力,具备学习后续电类专业技能课程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三、课程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职业知识(1)理解电路模型及理想电路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及其参考方向的意义。
(2)学会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及电流分析方法,分析计算电路中各个电量. (3)理解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了解正弦交流电路基本定律的矢量图,学会分析计算一般的正弦交流电路。
(4)理解功率的概念和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
(5)掌握对称三相交流电路电压、电流、功率的计算方法,了解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中性线的作用和三相负裁的正确接法。
2.职业技能:(1)安全用电。
(2)常用电工材料的选择,常用电工工具、仪表的使用及维护。
(3)电阻、电容及电感的识别、检测。
(4)常用电路的识别及连接.(5)三相交流电源及负载的连接。
3。
职业素养:(1)巩固专业思想,熟悉职业道德规范。
(2)培养吃苦耐劳、锐意进取的敬业精神.(3)培养良好的自主能力和计划能力.(4)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意识。
(5)培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四、编写思路根据地区和学校实际,体现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探索“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岗位需求,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教材内容上,依据“教学大纲”对电工技术的专业要求,充分考虑职业岗位需求,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化应用性和实践性,尽力体现“简单、实用、够用、定性为主"的原则,在实施专业教学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教育。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作者:————————————————————————————————日期:《电工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职电子技术应用的专业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定律、直流电阻电路、正弦交流电路、互感耦合电路、线性动态电路、磁路及变压器、谐振电路等有关知识和常用仪器仪表使用元件与电路测试、简单电路设计、电路制作与调试技能。
本课程是《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等课程的前修的基本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1.坚持职教性,体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
职教性的内涵包括高素质和技能型。
课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理实一体化为特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坚持主体性,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坚持主体性,首先体现在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上,课程要从学习内容安排上,在低起点的学生和高素质的培养目标之间搭建递进式阶梯。
坚持主体性,其次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坚持主体性,还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上,课程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动机、兴趣爱好、身心素质等方面的个性差异,确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3.坚持全面性,培养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
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课程设计到教学实施的诸个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的同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4.坚持综合化,力求实现“所学即所用”。
通过社会调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生产岗位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生产岗位任务为基础选定学习项目、组织学习内容,以具体的生产岗位为单元模块,把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涉及的内容进行整合,实现整体性地呈现。
《电⼯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电⼯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与任务《电⼯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技术应⽤专业的⼀门专业核⼼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掌握电⼦信息类、电⽓电⼒类等专业必备的电⼯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产⽣活中⼀般电⼯问题的能⼒,具备学习后续电类专业技能课程的能⼒;对学⽣进⾏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学⽣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增强学⽣适应职业变化的能⼒,为学⽣职业⽣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标与核⼼素养(⼀)课程⽬标1.认识实训室、实训台的使⽤⽅法及注意事项;2.掌握常⽤电⼯⼯具与仪器仪表的使⽤3.掌握安全⽤电的相关知识与技能;4.掌握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及基本规律;5.掌握直流电路的分析与简单计算;6.了解电容和电感的基本知识;7.掌握单相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知识及基本物理量;8.了解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分析⽅法(⼆)核⼼素养1. 培养学⽣⾃主学习的意识、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2. 培养学⽣具有⾼度的职业责任感,具有严谨、认真、细致和吃苦耐劳的⼯作作风;3. 培养学⽣遵守⾏业规程,具有规范操作意识和安全⽣产意识。
4. 培养学⽣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具有协调⼯作的能⼒和组织管理能⼒。
三、课程结构(⼀)课程模块《电⼯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由基础模块和选学模块两个部分组成。
1.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2.选学模块是适应不同专业需要,以及不同地域、学校的差异,满⾜学⽣个性发展需要的选学内容,选定后即为该专业的必修内容。
备注:实施学分制的学校,16 或 18 学时折合 1 学分四、课程内容(⼀)基础模块(⼆)选学模块备注:选学模块由各学校⾃⾏确定教学内容及课时,总学时不少于24学时。
五、学业要求六、课程实施建议(⼀)教学建议1.以学⽣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以适应电⼯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职业岗位变化,为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制定依据:《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等职业学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大纲》建议课时数:108学时适用专业: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一、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本专业学生必修的技术基础课程。
(二)课程任务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课堂讨论、习题、实验等环节的参与,使学生获得电工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PLC基础应用》《传感器应用技术》等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设计思路依据职业能力分析和培养目标确定本课程目标,本课程的设计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学习过程,突破了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模式,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根据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地位,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以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职业必备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为依据,兼顾了企业和个人两者的需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即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二、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直流电路的基本物理量的概念和基本定律的正确应用;会使用万用表等常用仪表;了解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典型应用;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电工技术的认知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职业规范,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为后期学习和就业打好基础。
(一)知识目标1.掌握电工技能实训的安全操作规范。
2.掌握基本电路的组成。
3.掌握直流电路的基本物理量的概念和基本定律。
4.掌握常见电工元件的特性。
5.掌握串联谐振、并联谐振的特点。
6.掌握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及其表示形式。
7.掌握三相交流电源的连接方式及特点。
电工基础技术与技能课程标准二〇二二年三月目录一、适用对象 (1)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1)三、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2)1.总体目标 (2)2.职业能力目标 (2)(1)知识性目标 (2)(2)能力目标 (3)(3)情感目标 (3)四、教学内容结构 (4)五、教学内容与要求 (4)1.基础知识模块 (4)2.选学模块知识 (9)3.两周实训内容安排 (10)六、教学方法建议 (11)七、考核和评价 (12)1.评价目的 (12)2.评价原则 (12)3.评价方式 (13)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电工基础技术与技能》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全日制中职教育层次机电技术应用及机械设备加工专业的学生二、课程性质与任务依据《中等职业学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大纲》开设,《电工基础技术与技能》以技能操作为主,以知识应用为原则,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每个目标采用了“任务分析-相关知识-技能训练-项目评价-项目小结-思考与练习”的编写模式。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会观察、分析与解释电的基本现象,具备安全用电和规范操作常识;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熟悉常用电气设备和元器件、电路的构成和工作原理及在实际生产中的典型应用;会使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和工具;能初步识读简单电路原理图和设备安装接线图,并能对电路进行调试、对简单故障进行排除和维修;初步具备查阅电工电子手册和技术资料的能力,能合理选用元器件。
通过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非电类相关专业必备的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培养非电类相关专业学生解决涉及电工电子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技能课程打下基础。
三、课程教学总体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熟悉电工电子的操作规程;能熟练使用电工工具和电工电子仪表;能识读基本的电气符号和简单的电路图;能正确识别和选用电工电子元件;熟悉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掌握电路分析的方法;能识读简单的电气控制电路原理图;初步学会按照图纸要求安装照明电路并排除简单故障;熟悉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类型、工作过程及使用方法;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学会解决机电系统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标准适用专业: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代码:660205开设时间:第1阶段课时数:90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中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基本能力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电工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专业岗核心能力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和应用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要求学生掌握学生具备从事电子电器工作的素养和中初级专门人员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电路的基本物理量(2)理解欧姆定律的基本内容以及使用方式。
(3)理解基尔霍夫定理。
(4)知道电桥平衡的条件。
(5)了解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
(6)理解正弦交流电路的三要素以及交流电的有效值和平均值的概念。
2.能力目标(1)能阅读一般电路图。
(2)能对基本电路进行分析和计算。
(3)会识别和正确选用电阻、电容及电感等元件。
(4)会正确选用和使用测试仪器仪表对电路进行测量和调试。
(5)能进行简单电路设计,能对电路故障进行判断和维修。
3.素质目标《与电联系》(1)巩固专业思想,熟悉职业规范和道德。
(2)培养吃苦耐劳、锐意进取的敬业精神。
(3)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计划组织能力。
(4)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敢于创业的意识。
(5)培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为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本课程考核涵盖项目任务全过程。
各学习情境具体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见下表。
项目公共考核评价标准1.本课程标准在使用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情况进行不断的完善与修订。
2.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更加详细、完善的单元教学方案,教学课时可以根据教学周数浮动10%左右。
3.训练项目参考课时可以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予以调整,以保证项目训练的正常实施。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子信息类、电气电力类等专业必备的电工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一般电工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电类专业技能课程打下基础;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认知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独立进行学习;通过项目操作,培养学生运用电工技术知识和工程应用方法解决实际电工问题的能力。
1.素质目标(1)具有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作风。
(2)具有良好的安全、质量与环保节能意识。
(3)具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电学问题。
(4)培养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品质。
(5)培养享受快乐的学习过程及成果,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6)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7)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有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知识目标(1)理解电工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2)掌握直流电路元件及分析方法。
(3)掌握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及三相交流电。
(4)了解磁路相关知识。
(5)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及计算。
(6)了解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特性。
(7)掌握安全用电常识。
(8)掌握常用电工设备和元器件的结构、原理、特性及正确选择和使用方法。
3.能力目标(1)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工工具、电工仪表对简单电路进行安装、调试与测量。
(2)能识读和分析典型电路原理图及设备的电路方框图。
(3)能对简单电路进行分析与计算。
(4)初步具有借助工具手册、设备铭牌、产品说明书、产品目录等资料分析电路的能力;具有查阅电子元器件及产品的相关数据、功能和使用方法的能力。
(5)可以查找和排除简单电路的故障。
[《电工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职电子技术应用的专业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定律、直流电阻电路、正弦交流电路、互感耦合电路、线性动态电路、磁路及变压器、谐振电路等有关知识和常用仪器仪表使用元件与电路测试、简单电路设计、电路制作与调试技能。
本课程是《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等课程的前修的基本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1.坚持职教性,体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
职教性的内涵包括高素质和技能型。
课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理实一体化为特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坚持主体性,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坚持主体性,首先体现在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上,课程要从学习内容安排上,在低起点的学生和高素质的培养目标之间搭建递进式阶梯。
坚持主体性,其次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坚持主体性,还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上,课程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动机、兴趣爱好、身心素质等方面的个性差异,确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3.坚持全面性,培养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
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课程设计到教学实施的诸个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的同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4.坚持综合化,力求实现“所学即所用”。
通过社会调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生产岗位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生产岗位任务为基础选定学习项目、组织学习内容,以具体的生产岗位为单元模块,把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涉及的内容进行整合,实现整体性地呈现。
(三)课程设计思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设计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该门课程以形成电工电路设计、制作、测试与调试等能力为基本目标,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铙工作任务完成的需求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学习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该门课程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以应用电子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向导,根据行业专家对应用电子专业所涵盖的的岗位群体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识规律,紧密集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内容,确定本课程的工作任务模块和课程内容。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思想,使工作任务具体化,产生具体的学习项目。
其编排依据是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
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
依据各学习项目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学习项目的课时数。
学习程度用语主要使用“了解”、“理解”、“能”、或“会”等用语来表述。
“了解”用于表述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程度,“理解”用于表述原理性知识的学习程度,“能”或“会”用于表述技能的学习程度。
2.课程框架结构二、课程目标通过任务引导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须的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一)知识目标1.了解电路的基本物理量2.知道欧姆定律的基本内容以及使用方式。
3.理解基尔霍夫定理。
4.知道电桥平衡的条件。
5.》6.了解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
5.理解正弦交流电路的三要素以及交流电的有效值和平均值的概念。
(二)技能目标1.能阅读一般电路图。
2.能对电路进行分析和计算。
3.会识别和正确选用电阻、电容及电感等元件。
4.会正确选用和使用测试仪器仪表对电路进行测量和调试。
能独立进行简单电路设计能对电路故障进行判断并加以解决。
.(三)情感目标1.巩固专业思想,熟悉职业规范和道德。
2.培养吃苦耐劳、锐意进取的敬业精神。
3.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计划组织能力。
4.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敢于创业的意识。
5.培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三、内容标准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针对学生电工技术基础的职业岗位特点。
分析工作任务,提出只是要求和技能要求,设计教学情境,采取过程考核评价的方法,制定内容标准(一)项目一企业电气安全与安全设施的配备(二)项目二简单直流照明电路设计与安装#教学目标:能正确使用直流电压表、直流电流表及万用表;能正确识别及使用电阻;能正确使用直流电流表、直流电压表的量程扩大的方法;通过学习,能描述直流电流的欧姆定律;能对简单的电路进行分析计算;能对电路中各点电位的分析计算。
活动安排:识别使用电阻;使用直流电压表、直流电流表及万用表测量电路中的直流电压、电流及电阻;直流电流表、直流电压表的量程扩大的改装;简单直流照明电路的安装及电路故障的检查。
考核要求:本部分采用目标考核、过程考核和理论实践考核一体化的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学生自查评价和教师考核评价的综合性。
教师的考核评价占80%,考核评价的手段包括本部分基础知识的闭卷测试、每次实验实训报告的成绩等。
其中闭卷测试成绩占30%、学习过程评价占50%,实验实训现场操作成绩占20%;学生的自查评价占20%,评价手段以学生阶段小结为主,小结的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的收获、学习中进步的过程及协作互助等方面。
1.任务一识别使用电阻教学目标:能识读电路图,了解电路基本物理量及相关系,会原件参数识读和测量,会焊接基本技术,能分析串并联电路,会万用表的组装和调试。
会电流,电压,电位的测量】活动安排:安装直流电压表;扩展直流电压表量程;安装直流电流表;扩展直流电流表量程;安装欧姆表;组装万用表考核要求:本部分采用目标考核、过程考核和理论实践考核一体化的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学生自查评价和教师考核评价的综合性。
教师的考核评价占80%,考核评价的手段包括本部分基础知识的闭卷测试、每次实验实训报告的成绩等。
其中闭卷测试成绩占30%、学习过程评价占50%,实验实训现场操作成绩占20%;学生的自查评价占20%,评价手段以学生阶段小结为主,小结的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的收获、学习中进步的过程及协作互助等方面。
任务1 基本焊接技术万用表组装任务2¥教学目标:会安装电桥电路;能运用叠加定理分析计算线性电阻性电路;能节点电位法、网孔电流法的分析计算直流线性电阻性电路;能用戴潍南定理与诺顿定理分析计算直流线性电阻性电路;正确了解基而霍夫定律;了解电阻的星形与三角形的连接的等效变换方法;理解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能描述电路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活动安排:平衡及不平衡电桥电路的设计与安装;通过电桥电路,对基而霍夫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验证;考核要求:本部分采用目标考核、过程考核和理论实践考核一体化的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学生自查评价和教师考核评价的综合性。
教师的考核评价占80%,考核评价的手段包括本部分基础知识的闭卷测试、每次实验实训报告的成绩等。
其中闭卷测试成绩占30%、学习过程评价占50%,实验实训现场操作成绩占20%;学生的自查评价占20%,评价手段以学生阶段小结为主,小结的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的收获、学习中进步的过程及协作互助等方面。
1. 任务一安装不平衡电桥电路教学目标:能设计日光灯照明电路;会安装日光灯照明电路;能正确使用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能正确排除日光灯照明电路中的故障;形成安全用电的习惯;正确使用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了解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及交流电的有效值和平均值的概念;理解负数的基本概念及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理解电阻元件、电感元件及电容元件上电压与电流的相量关系;了解相量形式的基而霍夫定律,能用相量法与电流的相量关系;了解相量法分析正弦交流电路;了解相量法分析争先交流电路;了解正弦交流电路的最大功率传输定理;了解交流电路的实际元件特性。
活动安排:日光灯照明电路的设计;日光灯照明电路的安装;功率因数提高的方法与实现。
考核要求:本部分采用目标考核、过程考核和理论实践考核一体化的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学生自查评价和教师考核评价的综合性。
教师的考核评价占80%,考核评价的手段包括本部分基础知识的闭卷测试、每次实验实训报告的成绩等。
其中闭卷测试成绩占30%、学习过程评价占50%,实验实训现场操作成绩占20%;学生的自查评价占20%,评价手段以学生阶段小结为主,小结的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的收获、学习中进步的过程及协作互助等方面。
1.任务一测量正弦交流电(六)项目六 三相供电电路设计与安装 教学目标:了解三相交流电的知识;会对三相交流电路中三相功率进行测量;通过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电路,了解三相电源及三相负载等知识;理解三相三线制与三相四线制(理解中线的作用);理解三相负载的星形连接、三角形连接中,相电压与线电压之间关系,线电流与相电流之间的关系;会计算三相功率。
活动安排:用交流电压表测量线电压与相电压;三相负载的连接方法;测量三相功率;设计安装三相供电电路。
考核要求:本部分采用目标考核、过程考核和理论实践考核一体化的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学生自查评价和教师考核评价的综合性。
教师的考核评价占80%,考核评价的手段包括本部分基础知识的闭卷测试、每次实验实训报告的成绩等。
其中闭卷测试成绩占30%、学习过程评价占50%,实验实训现场操作成绩占20%;学生的自查评价占20%,评价手段以学生阶段小结为主,小结的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的收获、学习中进步的过程及协作互助等方面。
1. 任务一 认识三相交流电2.任务二给三相对称负载供电3.任务三给三相不对称负载供电4.任务四三相供电电路设计与安装四、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1.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学习和研究,全面把握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2.加强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理解,认真做好教学的整体设计。
全面地贯彻《标准》的精神,理解每个项目和学习目标,从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力求实现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3.深刻领会理实一体化的精神,全面落实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电工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要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和效度。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践教学资源,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创造真实或仿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
4.凸显课程改革的精神,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