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中对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不予处罚的根据

  • 格式:doc
  • 大小:2.47 KB
  • 文档页数: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刑法中对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不予处罚的根据

在刑法领域,年龄是衡量一个行为人是否对其行为负刑事责任的重要依据,它影响着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犯何罪以及刑事责任的大小。我国刑法中对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做出不予处罚的规定是基于多种因素考虑,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与正当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刑法问题。

一、概论

(一)刑事责任年龄

所谓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所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只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行为人才可能具有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从而对自己实施的为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负刑事责任。

(二)非难可能性意义上的责任概念

从实质的观点对犯罪的概念进行考察,只有具有以下两个条件,才能认定为犯罪:其一,发生了违法事实(违法性);其二,能够就违法事实对行为人进行非难(有责性)。刑事责任年龄就是非难可能性意义上的概念,而不是犯罪后果意义上的责任。在法律后果意义上的刑事责任中,讨论刑事责任年龄并不合适。因为刑事责任年龄作为犯罪后果的刑事责任,不是等同概念。

(三)我国刑法对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不予处罚的两种情形

本文的讨论基于刑法第十七条第四款对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上限的规定和十七条第二款中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列举式规定,反推得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不予处罚可以分为两种情形,包括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不满十四周岁)和某些有一定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某些情形下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

二、对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不予处罚的根据分析

(一)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正当性

要回答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正当性根据这一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刑事责任的根据,即行为人因何要对自己危害社会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刑法古典学派认为,个体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在于意志自由,即行为人基于自身自由的意志选择了不法行为,而个体的意志是否自由取决于个体自身的能力,凶为,原则上只有在根据法规范具备决定能力的场合,行为人才应承担不抑制犯罪活动、避免违法行为发生的责任。

(二)法的公众认同要求

对犯罪的认定,必须考虑公众的规范意识或刑法认同感,肯定其经验、情理、感受的合理性。这是现代法治国家刑法之要义。否则,刑法的权威性就会受到质疑,对其的遵守和执行就会大打折扣。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未到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处罚的规定符合公众的一般要求,具有合理性,属于公众认同感范围内的要求。年龄太小的少年儿童,由于其身心发展的幼稚性,加之在对社会的现象欠缺深入的了解,因此,即使实施了越轨行为,也并非是其自由选择的结果,对这样的人定罪判刑,会失去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不能取得公众的认同。

(三)刑罚人道主义

刑罚作为一种必要的恶,其实质是以恶制恶,以损害对损害,虽有其正当性,但终究是对人类自身世界的损害,是人类的自相残害。故不h 超出必要的范围。人道主义这一口号在古典自然法学派的推动下开始踏入刑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