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内镜诊断标准的探讨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30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分析发表时间:2018-02-08T11:12:57.850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5期作者:李丹[导读] 内镜检查结合临床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用于指导临床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意义重大可显著提高疾病的。
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四川江油 621700摘要:目的:分析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以及病理诊断结果。
方法:针对就诊的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活检病变处做病理检查,对比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
结果: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符合率为65.7%(23/35),确诊病例中合并上皮内瘤变7例,合并肠上皮化生16例。
胃镜检查下甲(黏膜以及黏膜壁不光滑)与丙(胃黏膜变薄,以白相、胃黏膜粗糙为主)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高于乙(白相黏膜为主,黏膜变薄),P<0.05。
结论:内镜检查结合临床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用于指导临床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意义重大可显著提高疾病的。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病理检查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较高,且随着胃部炎症发展,炎症细胞蔓延至胃黏膜腺体,继而出现黏膜变薄,形成异型增生及肠上化生,甚至会发生癌变[1]。
因此早期准确诊断,便于临床对应采取治疗措施。
本次研究中,通过对就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病理诊断以及内镜检查,对比诊断符合率,为之后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从2015年7月到2016年8月就诊收治的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男20例,女15例,年龄为32-74岁,平均年龄为(57.2±6.0)岁,排除存在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等其他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所有参与研究患者均获得知情权,自愿参与。
1.2研究方法1.2.1检查前准备检查前患者需禁食6-8h,详细对受检者解释检查目的以及检查过程,并由受检者签署有创操作知情同意书,内镜检查前受检者需口服利多卡因胶浆10mL,清除胃内泡沫且具有润滑作用,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减轻患者疼痛。
如何做好病理活检以提高内镜对胃肠疾病诊断的准确性胃肠疾病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溃疡、胃癌、结肠癌等。
内镜检查是诊断胃肠疾病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胃肠道的形态、色泽、分泌物等,发现异常的病变部位。
然而,仅依靠内镜图像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因此,病理活检作为内镜诊断的重要补充,可以提供组织学特征和确切的诊断结果,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病理活检的基本原理和作用病理活检是一种通过取得组织样本进行显微镜下病理学检查的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取得患者体内异常组织或细胞的样本,然后经过特殊处理和染色技术,使病理学家能够观察组织的细微结构、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异常变化。
通过分析这些组织和细胞的特征,病理学家可以确定病变的性质、病变的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肿瘤等病理改变。
病理活检在内镜诊断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它能够提供直接的组织学信息,对内镜图像中无法确定的病变进行进一步鉴别和诊断。
通过活检样本的显微镜观察和病理学分析,可以确诊胃肠道疾病的类型、炎症程度、病变的恶性程度以及预后评估。
此外,病理活检还可以帮助确定治疗策略,如肿瘤的分期和分级,判断治疗的疗效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二、胃肠疾病活检的一般原则为了提高胃肠疾病活检的准确性,需要遵循以下一般原则:1. 活检前应了解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主诉、既往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便选择合适的活检部位和数量。
2. 活检时应使用专用的活检钳,避免使用不合适的器械或手法造成组织损伤或取样不足。
3. 活检时应尽量取得完整的黏膜组织,避免仅取得表层细胞或黏液,以免影响病理学评价。
4. 活检时应根据不同的病变类型和部位,采取不同的活检策略。
例如,对于溃疡性结肠炎,应在活动期和缓解期分别进行多点、多层次的活检;对于胃癌,应在癌变区域和周围正常黏膜分别进行多点、多方向的活检;对于息肉性病变,应在息肉基底部和顶端分别进行活检,以判断是否有恶性变化。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对慢性胃炎的认识和治疗策略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慢性胃炎的诊疗水平,我们组织专家对慢性胃炎的诊疗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深入探讨,形成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本文旨在概述慢性胃炎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学、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防与管理等方面的共识意见,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诊疗指南。
我们希望通过本共识的推广与实施,推动我国慢性胃炎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同质化,提高患者的诊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慢性胃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预防、诊断和治疗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刺激、自身免疫因素等。
其中,H. pylori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它能在胃黏膜上生存并引起慢性炎症。
长期食用过热、过咸、过于粗糙的食物,以及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导致胃黏膜损伤,从而引发慢性胃炎。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也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和损伤。
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胃黏膜损伤与修复的失衡、免疫反应的参与以及神经内分泌因素的调节等。
H. pylori感染时,其产生的尿素酶能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H. pylori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同时其产生的空泡毒素等致病因子可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
胃黏膜在长期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萎缩、肠化等病理变化。
免疫反应也在慢性胃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自身免疫性胃炎就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胃黏膜损伤的典型例子。
神经内分泌因素如胃泌素、生长抑素等也在慢性胃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
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一、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分为四个级别:Ⅰa级:正常或有轻微炎症,没有明显的糜烂或溃疡。
Ⅰb级:有少量糜烂或溃疡,但没有融合。
Ⅱ级:有多处糜烂或溃疡,且有融合,但不超过食管周长的75%。
Ⅲ级:糜烂或溃疡广泛,融合超过食管周长的75%。
二、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分为三种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特殊类型胃炎它们的内镜下表现如下: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
特殊类型胃炎的内镜诊断必须结合病因和病理。
三、内镜下溃疡分期内镜下溃疡分为四个阶段:A1活动期A2愈合期H1瘢痕期H2瘢痕期它们的内镜下表现如下:A1:溃疡边缘水肿、隆起、界限清楚、底厚苔可见出血或血凝块。
A2:水肿减轻,隆起不着,变慢坡,底白苔,周边无红色再生上皮。
H1:溃疡缩小,边缘出现再生上皮的发红带,出现粘膜皱襞集中,白苔变薄。
H2:溃疡进一步缩小,边缘再生上皮发红带进一步增宽,皱襞集中更明显,薄白苔白苔消失,皱襞集中于中心发红部(红色瘢痕)。
S1:中心发红消失,仅见皱襞集中(白色瘢痕期)。
四、胃息肉分类胃息肉分为四个级别:Ⅰ级Ⅱ级Ⅲ级Ⅳ级五、早期食管、胃癌分型早期食管、胃癌分为五个类型:0-Ⅰ型Ⅰ型Ⅱ型Ⅲ型它们的内镜下表现如下:0-Ⅰ型:缓慢坡,界限不清。
Ⅰ型:隆起起始部清楚无细颈。
Ⅱ型:隆起起始部见有细颈但无蒂。
Ⅲ型:明显之蒂。
六、食管、胃进展期胃癌食管、胃进展期胃癌分为五个类型:BorrmannⅠ型BorrmannⅡ型BorrmannⅢ型BorrmannⅣ型BorrmannⅤ型以上都是内镜下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分级,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下诊断探讨1978年WHO将萎缩性胃炎(chr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病变,每年的癌变率为(0.5%—1%) [1],其准确诊断对监测胃癌的发生致关重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主要依靠内镜检查和胃粘膜组织学检查,萎缩的肉眼与病理符合率为38%—78%[2]。
本文通过探讨提高内镜直视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性及优化内镜下检查,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
一、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选择在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行电子胃镜检查,所有胃镜镜检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并进行胃粘膜组织学检查的病例。
2.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1)单纯萎缩:粘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白区粘膜要灰白变薄;皱襞变平甚至消失(指胃体萎缩性胃炎);粘膜血管显露(只有在少量注气时,看到粘膜变薄、粘薄下血管才是变薄和血管显露)。
(2)萎缩件增生:粘膜呈颗粒或结节状。
3.活检取材,取材部位:白区粘膜灰白变薄、颗粒、结节处;标本要足够大;垂直取材,深达粘膜固有层;建议取5块;不同部位的标本须分开瓶装,并向病理科提供取材部位,内镜所见和简要病史。
4.病理诊断标准:依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诊断及分级标准(2006年.上海)”[3]。
二、结果胃镜直视下发现有萎缩性改变的有2896例,经病理诊断明确有萎缩的有2467例,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5.2%。
胃镜下有单纯萎缩表现的有2569例,经病理诊断明确有萎缩的有2172例,符合率为84.5%;内镜下萎缩伴增生的有327例,经病理诊断明确的有295例,符合率为90.2%。
三、讨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展变化是胃癌演变过程中的关键环节[4].以往研究认为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萎缩表现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低,因此为了减少胃癌的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正确诊断,尤其胃镜直视下诊断及活检取材部位显得尤为重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应立足于胃镜与病理学检查的紧密结合分析。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21 Vo1.21 No.22274投稿邮箱:zuixinyixue@·医学影像·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临床对照印倩(国药葛洲坝中心医院/三峡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0 引言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也称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也是一种常见的胃粘膜病变[1]。
CAG 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最常见的发病群体为中老年人,多数患者前期无任何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被查出来,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烧灼感、饱腹感、上腹部疼痛、明明吃的不多却感觉很饱、恶心、食欲下降等症状[2]。
此外患病者通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两种并发症,目前临床证实CAG 已逐渐演变成一种癌前病变,因此有效的CAG 早期诊断对预防胃癌,改善患者预后十分关键。
胃粘膜活检是在进行胃镜检查时,用活检钳钳取胃粘膜组织,将其进行病理检查,以此获取局部病变组织的病理学诊断,它被称为临床诊断CAG 的“金标准”[3]。
随着近年来内镜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推行,内镜监测随访也逐渐成为CAG 诊断和早期胃癌筛查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102例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CAG 患者,以此为例,探讨分析内镜下CAG 的特点表现及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情况,现将具体报告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计102例,均为我院收治的CAG 患者,所有患者均表现出程度不一的胃脘部疼痛、胀满、烧心、消化不良、大便异常等临床症状,经内镜检查严重怀疑CAG 。
102例纳入对象中男57例、女45例,年龄在32~81岁,平均(57.3±6.2)岁,病程在7个月至4年,平均(1.6±0.3)年。
排除标准:无其他合并胃肠疾病者;无不能耐受内镜检查者;无心、肝、肾等其他重大器官疾病者;无曾接受过大型胃部切除术者,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检查并已签订知情同意书。
60例慢性胃炎的临床分析摘要:内镜是直接观察、诊断和治疗人体腔或管腔内疾病的可靠工具,随着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图像更清晰、功能更强大的内镜问世,在临床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我院自2012年1~6月镜下诊断为慢性胃炎共60例,占胃镜的55.5%,而萎缩性胃炎有26例,对其进行相关分析。
关键词:慢性胃炎检查 hp【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93-01内镜是直接观察、诊断和治疗人体腔或管腔内疾病的可靠工具。
随着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图像更清晰、功能更强大的内镜问世,在临床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我院自2012年1~6月镜下诊断为慢性胃炎共60例,占胃镜的55.5%(总胃镜人数108),而萎缩性胃炎有26例,对其进行相关分析。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2年1~6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年龄最小15岁,最大85岁,平均43.6岁。
诊断为慢性胃炎共60例,萎缩性胃炎26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
患者主要症状为上腹腹胀、腹痛、纳差、恶心、反酸等症状来院门诊就诊而行胃镜检查的病人。
1.2 方法。
由消化内科专业内镜医师采用olympusgif-h260进行操作,胃镜检查前10min常规予达克罗宁胶浆做局部麻醉及消泡剂,按照内镜操作程序和内镜诊断标准对食管、胃及十二指肠进行内镜检查。
内镜诊断标准以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中共识的新悉尼系统分类法。
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为内镜下表现:①黏膜颜色改变;②黏膜下血管显露;③黏膜皱襞细少或消失;④可能伴有增生或上皮化生等改变。
为了判定肉眼所见病变的性质和程度,用三处活检法,即选择在胃窦小弯侧、胃体中部小弯侧及胃体大弯侧各取一块胃黏膜组织[1]。
对镜下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病人均行快速尿素酶检测hp。
1.3 结果。
60例中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的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7例,约占总数的68.6%,年龄越大感染萎缩性胃炎的比例越大。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对照研究发表时间:2017-11-14T10:39:58.11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5期作者:刘儒霞1 吴丽琴2[导读] 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是指患者胃黏膜固有腺体发生萎缩的主要病变慢性炎症过程。
1.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 314500;2.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人民医院病理科 314400摘要:目的:本实验的课题主要探讨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对照研究。
方法:先根据随机数字法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期间的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所有患者均实行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分析患者胃镜表现与病理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
结果: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有46例患者通过病例诊断证实,其诊断的准确率为76.67%,其中在胃镜中的表现为黏膜褶皱变平或消失、黏膜红白相间,主要以白为主,血管透见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最高,为55.00%。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均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应当将两者结合起来,联合采用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的方式来进行诊断,以此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病理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是指患者胃黏膜固有腺体发生萎缩的主要病变慢性炎症过程,通常这种情况在胃镜下的表现分为两种,即单纯萎缩和萎缩伴增生。
其中单纯萎缩主要表现为,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血管显露、皱襞变平;而萎缩伴增生主要表现为,黏膜呈颗粒状或小结节状[1]。
由于慢性萎缩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状态,并且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上皮内瘤变,而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则是现阶段提高胃癌存活率的最有效措施,因此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准确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本次研究了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析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诊断结果,具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了我院2015年2月到2017年3月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以此来作为研究对象。
慢性胃炎诊断标准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长期受到各种刺激因素而引起的慢性炎症,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
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症状、体征和特殊检查三个方面。
一、症状。
慢性胃炎的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烧心、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
患者常常感到饱胀、胃部不适,有时还伴有胃灼热感。
在饮食后出现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是慢性胃炎的常见症状之一。
二、体征。
慢性胃炎的体征主要表现为上腹部压痛、反跳痛,有时伴有胃肠胀气、肝脾肿大等。
此外,慢性胃炎患者还可能出现贫血、消瘦等全身性症状。
三、特殊检查。
1. 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通过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包括炎症程度、病变范围、溃疡形成等。
2. 肠道幽门螺杆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常见原因之一,通过呼气试验或粪便抗原检测可以明确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3. 血常规检查,慢性胃炎患者常常伴有贫血,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贫血情况,进而提示慢性胃炎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慢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特殊检查结果。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对于慢性胃炎患者来说,及时就诊、明确诊断并进行规范治疗至关重要,避免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慢性胃炎的分类及内镜诊断标准Stahl 于1728年首先提出了慢性胃炎的概念,但由于一直缺乏形态及病理资料,诊断一直都存在争论。
直到内镜,特别是可屈式内镜的出现以及大范围应用,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及分型才开始被提及并进行深入地研究。
慢性胃炎可有多种因素诱发,主要包括慢性酗酒、吸烟、胆汁反流、自身免疫、饮食等环境因素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由于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并且通常内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相关性很差,所以,一直没有满意的、被广泛接受的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及分型标准。
现介绍国内外几个影响力较大的慢性胃炎内镜诊断及分型标准。
1 Schindler 分类Schindler 于1947年根据半屈式内镜所见,并与组织学表现进行对比,把胃非特异性炎症改变称为慢性胃炎,根据内镜形态学表现又将慢性胃炎分为原发性慢性胃炎和继发性慢性胃炎。
原因不明者为原发性,同时合并胃溃疡、胃癌及有胃手术史者为继发性。
而将原发性又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和肥厚性三型。
此种分类方法在我国应用最为广泛。
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
该方法较为简洁实用,但存在一些缺点:(1)未对病变程度进行描述,对于病变的比较以及愈合程度无法评价。
(2)红白相间本应该是一种正常的内镜表现,而将其定为炎症表现,造成内镜所到之处,无不有炎症存在。
2 1983年全国慢性胃炎座谈会的分类1983年全国慢性胃炎座谈会提出分类建议后,我国应用的分类是慢性浅表性、慢性萎缩性和肥厚性胃炎。
2.1 慢性浅表性胃炎:镜下黏膜可有以下各种表现中的一种或数种。
2.1.1 水肿:颜色发白,反光增强,胃小区结构明显。
2.1.2 花斑:在橙黄色黏膜背景上出现红色充血区,呈红色片状或红色条状,或较弥漫发红,即所谓花斑或红白相间现象,又可进一步描述为红白相间而以红为主、或红白相间而以白为主(多为萎缩性改变)。
2.1.3 黏膜脆弱:指轻微触碰即发生出血点或出血斑。
2.1.4 渗出:指黏膜上有病理性粘液渗出,常紧紧粘附于黏膜上,用水冲洗不易将其冲掉,用力将其冲掉后,常见黏膜发红或糜烂。
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及相关性发表时间:2018-07-20T11:38:56.33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8期作者:廖庆欢[导读]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常见的胃粘膜发生萎缩性改变的慢性炎症,是胃癌癌前病变,常伴有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
(重庆市合川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重庆合川 401520)【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及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0例,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比较两者诊断结果及相关性。
结果: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诊断结果具有76.3%的相关性,幽门螺杆菌与胃粘膜萎缩等联系密切,应联合两种诊断方式,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
结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及相关性比较中发现,两种诊断结果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合应用有助于疾病诊断,临床上应该得到推广。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病理诊断;相关性【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8-0147-01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常见的胃粘膜发生萎缩性改变的慢性炎症,是胃癌癌前病变,常伴有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
其可分为自身免疫性胃炎和多灶萎缩性胃炎两类,前者为胃体的萎缩性改变,是自身免疫引起胃炎的发展;后者为以胃窦为主的胃内多灶性萎缩,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慢性胃炎的发展。
临床监测胃癌癌前病变常用胃镜和病理检查。
本研究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及相关性,意义重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80例我院在2016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所有患者先后采取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
其中男性39例,女性41例,患者年龄26~67岁,平均年龄(32.7±6.78)岁;病程5个月~8年,平均病程(2.7±0.73)年。
临床上如何确诊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原因各不相同,患者的胃黏膜出现炎性病变,临床表现出腹胀、腹痛、嗳气及贫血等症状。
随着纤维内镜的推广应用,对慢性胃炎认知也越来越高,经内镜观察患者的胃黏膜明显变薄,可以分成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糜烂性胃炎。
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多累及到贲门,而胃泌素的分泌也明显变少,胃体也会受到累及,同时患者的泌酸腺丧失,引起胃酸,检测发现患者的胃蛋白酶、内源性因子等明显减少。
通过对发病因素的分析,及早诊断,可以帮助患者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用于疾病的预防,避免疾病的进展。
作为评价标准的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均能具备较好的诊断效果,研究最佳确诊方案,从而提高临床确诊率。
1.慢性胃炎的确诊方式对慢性胃炎的疾病进行研究,可以帮助疾病做好预防工作,其中内镜诊断、病理诊断都能取得较好的确诊效果,能提高确诊率。
有研究发现,患者年龄大、饮食和生活习惯不良,会有更大患上慢性胃炎的概率,应用内镜诊断或病理诊断都不能实现100%确诊率,如有必要,可以将两种诊断方式联合使用,从而提高临床确诊率。
内镜诊断是把内镜通过口腔置入到患者的胃部,检查患者的胃部情况。
而病理诊断是通过内镜诊断的方式,将内镜置入到患者胃部后,取出胃部黏膜标本,置于10%甲醛中处理,经石蜡切片HE染色,通过实验室观察得出诊断结果。
2.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慢性胃炎在临床并没有特异性表现,大多患者临床没有明显的症状,也有表现出上腹的隐痛、餐后饱胀和反酸等症状,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多表现出贫血、消瘦、腹泻等症状,有些患者合并黏膜糜烂合并疼痛,同时表现出呕血、黑便等症状,而且病情反复发作,在进食后多有疼痛表现,疼痛部位不固定,症状轻时表现出隐痛感、钝痛感,当症状严重时会表现出剧烈的绞痛感。
3.慢性胃炎诊断标准内镜诊断标准:经内镜下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胃黏膜表现出过薄,胃黏膜有红白相间表现,存在血管暴露,胃黏膜表面有颗粒状物质。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
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键方法。
本文通过对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作用和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临床病例分析和研究结果讨论,得出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的结论总结了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关键作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病理诊断、相关性研究、临床病例分析、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炎,其病理特征为胃黏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伴有不同程度的胃腺萎缩和黏膜增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常会出现慢性胃痛、消化不良、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能还会出现贫血、胃出血等并发症。
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对于患者的健康非常重要。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相关性,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认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从而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相关性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探讨两者在诊断过程中的优势和限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和治疗建议。
通过临床病例分析和相关性研究结果讨论,验证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重要性,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该研究旨在为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诊疗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医学科研领域的发展,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炎类型,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是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键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