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全】
- 格式:doc
- 大小:263.00 KB
- 文档页数:50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开展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开展识记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1918年美国教育学者博比特《课程》一书的出版。
识记活动分析与工作分析【知识解读】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总称为“活动分析〞。
所谓“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根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的围更广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识记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原理》【知识解读】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由于泰勒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奉献,他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1934年,泰勒出版了《成绩测验的编制》一书,从而确立了其“评价原理〞。
1949年,泰勒又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原理》,由此确立了其“课程根本原理〞。
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根本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Ty1er Rationale〕。
人们公认“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到达了科学化课程开展的新的历史。
《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原理》也因而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识记“八年研究〞【知识解读】“八年研究〞是“泰勒原理〞的实践根底,它的直接起因是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
“八年研究〞的主旨在于改革课程体制〔由每一所学校自行设计课程以满足其学生的需要〕。
识记学科研究【知识解读】学科结构包括两个根本涵义:〔1〕它是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2〕它是一门学科特定的探究方法与探究态度。
学科结构是这两个根本涵义的统一。
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有以下优点:〔1〕掌握学科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2〕掌握学科结构有助于记忆;〔3〕掌握学科结构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4〕掌握学科结构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探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与问题2.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是——20世纪初。
3.一般认为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1918美国著名学者博比特出版的《课程》。
4.1923年,美国另一著名学者查特斯出版了〈课程编制〉一书,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确立起来。
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理论也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5.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6.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1)教育的本质:教育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活动与经验的发展过程;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而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
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他的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五个步骤:人类经验的分析;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课程目标的选择;教育计划的指定。
总之,他的课程开发就是一种“课程工程”或“教育工程”,他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的。
这样,课程开发者以及教师自然就成为“教育工程师”。
7.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1)通过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2)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种理想和活动,然后再继续把他们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层次;(3)将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理想与活动按其重要性的程度排列顺序(4)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对成人价值不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5)删除在校外学得更好的理想与活动,然后确定在学校教育期间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理想与活动;(6)收集处理这些理想与活动的最佳实践措施。
(7)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这些理想与活动,以便用一种适当的教学顺序获得他们。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概论思考题(39页)1.理解课程的含义、教学的含义。
课程含义:广义: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
课程内涵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包括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
外延包括显性的课程计划、科目、活动,也包括隐性的教师影响、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包括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也包括非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
这是一个完整的、多维的课程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课程概念。
狭义:指学科或活动的总和,指教学计划、教学进程,指教学内容的组织等某一个方面。
教学含义:广义:是指人们在生活中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经验,引起行为变化的一种教育活动。
狭义: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以传授和学习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并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领域以及身心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一种双边活动。
2.思考泰勒原理的现实意义。
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3.在教学研究发展脉络中的重要人物与思想有哪些?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熟读静思”,“学思结合”,“教学相长”等。
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渊源。
昆体良提出通过实践、演练、观察的方法进行教学。
拉特克提出要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教学的兴趣原理、活动原理、直观原理。
卢梭提出倡导儿童的发现天性。
裴斯泰洛齐提出强调在儿童发展前期家庭生活圈对孩子的影响,儿童后期的教育主要是借助教学全面发展儿童的各种基础能力,并充分论证了自我发展原理和直观原理。
还开创了“教学心理化”的方向。
赫尔巴特从“教学心里化”的层面上确立了教学论的教学内容体系,由此建立了西方近代教育史上最完整的教学论体系,强调教师、教材、课堂,成为传统教学论的代表。
杜威强调学生、经验、做中学,成为现代教学论的代表。
斯金纳提出行为主义教学设计。
赞科夫、布鲁纳和克拉夫基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提出通过改革课程结构与教学体制,培养儿童优异的智力,进而推动个性整体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第一章历史发展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去里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时间,开启了“课程开发理论”。
3、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的奠基者、开拓者。
4、教育的本质: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
5、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
6、拉尔夫·泰勒的贡献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
7、学科结构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叫学科结构运动。
其中心内容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过程。
8、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
学科结构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9、比较著名的新课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开发的PSSC 物理课程,“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研究开发的BSCS生物课程,研究开发的SMSG数学课程,“化学键取向研究会,研究开发的CBA化学与CHEMS化学,”地球科学科学设计研究会,所开发的ESCP地学等等这些课程可统称为“学术中心课程”。
10、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会议主席杰罗姆·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
该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理性地解决了存在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持久论战。
11、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12、学术中心课程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13、学科结构两个基本含义:1是一们学科特定的半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
2是一门学科特定的套就方法与探究态度。
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骇异的统一。
14、“概念重建注意课程范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
解放兴趣:亦称“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利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
(Oo467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考试资料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开展第三,学科专家的建议。
因而,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需要对相关资料进行两次我别一哲学的甄别、心理学的甄别。
为准确又清楚地陈述目标,泰勒建议使用由“行为”和"内容”所构成的“二维图表”.③学习经验:指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响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一般原则:第一,为到达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给学生有时机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时机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第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第三,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响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第四,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到达同样的教育目标;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纵向组织:指不同阶段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横向组织:指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如五年级地理课与五年级历史课提供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连续性:有效的纵向组织的一个主要因素。
序列性:整合性:指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
⑥泰勒认为评价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方案实际完成教育目标的程度的问题。
.1)把评价与目标结合起来,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泰勒评价理念的特点. 只是到达目标的手段;2)用评价观替代了传统的测验观,从而通过扩充评1 价概念的内涵而作出了真正的奉献。
(2)过程模式①由斯腾豪斯系统确立起来。
②对目标模式的批判-目标模式误解了知识的本质目标模式误解了改善课程实践的过程的本质③过程模式的根本内容D 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2)过程原则的本质含义在于鼓舞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 ⑤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制造作用。
3)斯腾豪斯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④过程模式的价值和特点:把学生主体性、制造性的开展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尊重并鼓舞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把这一目标与课程活动、教学过程统一起来,进而又将之统一于教师的主体作用上。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选用教材: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20GG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
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1.教育的本质: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三)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极其相似,他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这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
但是,“工作分析”主要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范围更宽泛,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四)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贡献: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
他们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是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
局限:对儿童价值的忽视、背离教育本质而盲目运用“泰罗主义”管理模式。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单选]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单选]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3[单选]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总称为“活动分析”。
4[简答]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过程。
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如下5个步骤:第一,人类经验的分析;第二,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第三,课程目标的获得;第四,课程目标的选择;第五,教育计划的制定。
5[简答]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区别。
尽管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极其相似,但二者还是存在一些细微区别:(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他指出:“课程是由理想和活动这两者构成的。
”理想不能从现实的人类活动中直接分析出来,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
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
查特斯认为学习者应认识到知识对生活的意义而追求知识,他主张通过对人类生活的分析以确定学科的哪些要素是最重要的,并将这些要素纳入课程之中。
博比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来得宽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6[单选]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7[单选]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8[单选]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并且是为了给处理这类情境提供一种可靠而井然的程序”。
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主要是指“八年研究”。
9[单选]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技术兴趣”。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一单选题(共100题,总分值100分)1. 从认识方面来看,教学过程是()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分)A. 教师B. 学生C. 教师和学生D. 社会2. 在常用的方法中,观察法和访谈法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的方法(1分)A. 定性B. 定量C. 主观D. 客观3. 我国新课程结构中从小学到高中新增加一门必修课程叫()(1分)A. 活动课程B. 综合实践活动C. 研究性学习D. 信息技术4. 《诗》就是《诗经》,是由()收集整理的(I分)A. 老子B. 孟了C. 孔子D. 无名氏5.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工作(1分)A. —般B. 重点C. 中心D. 次要6. 在英文文献中,“课程”一词的原意是()(1分)A.教材B. 跑马道C. 道路D. 教学7. ()侧重于课程的改进和不断完善(I分)A. 总结性评价B. 形成性评价C. 发展性评价D. 教学评价8. 学科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是()(1分)A. 说明部分B. 本文部分C. 教学进度D. 教学方法9. 这次新课程改革中,将原来的“教学大纲”称之为()(1分)A. 学校课程方案B. 教学计划C. 学科课程标准D. 教材10. 生物课属于•()(1分)A. 融合课程B. 学科课程C. 广域课程D. 活动课程11. 霍桑试验主要研究的是()的作用(1分)A. 群体气氛B. 安全感C. 生产率D. 课堂气氛12. 教学环境的特点除了规范性、可控性和教育性以外,还具有()(1分)A. 自发性B. 纯化性C. 群体性D. 潜在性13. 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除了演示法以外还有()(1分)A.参观法B. 实验法C. 练习法D. 作业法14. 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提出了()(I分)A. 暗示教学法B. 发现法C. 程序教学D. 谈话法15. 6、学生掌握教材时必须以()认识为基础(1分)A. 感性B. 理性C. 形象D. 感觉16. 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是()(1分)A. 个别教学B. 小组教学C. 复式教学D. 集体教学17. 课程计划的核心内容应该是()(1分)A. 课程设置B. 课程开设顺序C. 课时分配D. 编制18. 学科()计划管理,是教学管理的基础层管理,是教学工作计划的“前沿阵地” (1分)A. 教学进度B. 教学过程C. 课时D. 单元19. 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1分)A. 《教育学》B. 《普通教育学》C. 《教学论新编》D. 《教学论》20.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出自于()(1分)A. 《学记》B. 《论语》C. 《孟子》D. 《大学》21. 教给学生()方法,是培养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先决条件(1分)A. 学习B. 工作C. 生活D. 认知22. 学科结构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1分)A. 布鲁纳B. 杜威C. 博比特D. 泰勒23. ()在其1978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重点阐述了接受学习(1分)A. 加涅B. 奥苏贝尔C. 赫尔巴特D. 布卢姆24. 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坚持以()为指导思想(1分)A. 完整观点B. 启发式C. 灵活性D. 综合性25. 教师最根本的职责是()(1分)A. 教好书B. 育好人C. 教书育人D. 带好班26. 1972年西方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出版了()一书(1分)A. 《教学方法》B. 《教学模式》C. 《教学管理》D. 《教学评价》27. 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为主(I分)A.德育B. 智育C. 教学D. 管理28. 西方课程的目标评价模式是由()提出(I分)A. 泰勒B. 弗莱雷C. 博比特D. 泰勒29. 世界上最早将评价纳入到教学过程中的是()。
教学论第一章绪论1.你认为教学论是什么?如何理解教学论知识体系的稳定性和变化性?2.与其他的社会活动相比较,科学有何独特的精神气质?3.教学论需要研究哪些问题?4.教学论的主要任务是什么?5.学论研究是否应坚持价值中立的立场?教学论研究能否做到价值独立?指导教学论研究的基本价值立场应是什么?6.教学论研究是否应坚持价值中立的立场?教学论研究能否做到价值独立?指导教学论研究的基本价值立场应是什么?第二章教学的理论与基础1.谈谈你对教学论基础的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1.何为教学?2.对教学本质的追问方式的讨论3.谈谈你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
4.谈谈你对教学过程的理解。
5.教学过程有无规律?有怎样的规律?第四章教学目标1.如何理解课程标准的涵义2.为什么新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3.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什么主要特点?4.简评几种不同的教学目标分类方式。
第五章教学原则1.深入思考教学原则体系的构建与分类。
2.深入思考教学原则体系的构建与分类3.我们需要教学原则吗?需要怎样的教学原则?第六章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是什么2.我们需要教学方法体系吗?3.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是什么4.我们需要教学方法体系吗?第七章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1.什么是教学教学模式?2.评述主要的教学模式。
3.什么是教学设计4 如何编写教案第八章教学制度1.如何理解教学制度?教学制度与教学组织形式有何联系和区别?2.新课程改革下学校教学制度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试就某一两个方面的变化作深入的调研。
3.如何理解教学制度?教学制度与教学组织形式有何联系和区别?4.新课程改革下学校教学制度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试就某一两个方面的变化作深入的调研。
第九章教学评价.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评价?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三种取向各有什么特点?3.简评当今课程与教学评价发展新趋势。
4.找国外课程与教学评价相关资料或案例并加以分析评价。
5.组织研讨课:对教师的一堂课或同学试讲的课进行分析评价。
第一章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2、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3,(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4、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5、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原理一、名词解释:1、课程计划;2、课程标准;3、课程4、儿童本位课程二、填空:1、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和(儿童本位课程)。
2、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等。
二、简答:1、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一)从课程的要素层面来界定课程是学科:把课程作为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化,教育进程的计划性。
教育的任务是继承前人的知识经验。
课程是经验:课程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二)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来界定课程作为计划或方案:课程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一套实施方案,是实施教育计划的蓝图。
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课程不再仅仅是需要贯彻的课程计划,包含了教学活动的整个进程。
(三)从课程与社会的关系层面界定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人是社会的人,教育就要促使个体的社会化。
课程即社会改造: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问题、社会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等方面。
(四)从课程的层次或结构层面界定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2、如何理解古德莱德课程的五种层次?(一)理想的课程:研究机构、学术团体、课程专家倡导的课程。
这种课程停留在观念层次上,是最抽象的课程。
(二)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以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课程。
(三)理解的课程:教师领悟的课程,又是一种观念的课程。
不同教师领悟的课程不同,比正式课程要具体。
第1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1 核心讲义一、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1.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1)“泰罗主义”的产生1911年,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的原理》,系统确立了管理理论,即“泰罗主义”。
(2)“泰罗主义”的基本假设人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因而是可控制的;效率即科学;科学管理即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对人及其工作进行有效控制。
(3)“科学管理”的基本理路①选取从事某项工作的技术娴熟的工人,对其工作加以分析,以确定工人从事该项工作的正确动作流程以及所使用的相应的生产工具;②对每一个动作的时间进行研究,以将一项工作分析为细小的操作单位,并确定每一操作单位的效率标准;③根据一项工作的效率标准,将工人配置于相应的岗位,并利用经济利益的诱因,“以便使每个工人都处于自己最高效率和最大生产能力的状态”。
(4)“泰罗主义”的基本特征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科学等同于效率,把人视为生产工具。
(5)“泰罗主义”的影响这一管理理论的影响范围超出了企业领域,迅速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在美国社会掀起了所谓“社会效率运动”。
该运动自然影响到教育领域,影响到课程领域。
2.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1)概述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
1918年,他出版《课程》一书,被认为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他在长期的课程开发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课程开发理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2)基本内容①教育的本质a.教育是为成人生活作准备。
b.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
c.教育即生产。
②课程的本质a.课程是儿童及青年获得这些目标所必须具有的一系列经验。
这是博比特教育本质观的自然延伸。
b.课程目标指向于完美的成人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素养。
4、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答: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创始人马斯洛。
70年代后,罗杰斯继承了他的理论,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
他认为:在培养目标上,他主张教学的目标应该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人真正成为自由独立、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知识对学生的个人意义,强调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的适切性;在课程、教学的实施中,强调学生亲自体验各种经验,形成自我概念和独立自主的个性;在课程、教学的评价上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主张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他认为学习是师生之间、班级成员之间交往、影响的过程,因此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学的专业知识、技巧,而在于人际关系、情感态度,因此教学应该以真诚、民主的态度与学生坦诚相见,尊重学生的选择。
5、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答:(1)多种取向的综合;(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和时代性;(3)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与实践性;(4)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
6、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和评价。
答:特点:过程模式强调知识与活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即知识与活动本身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无须依赖于外在的什么目标而存在。
因此课程的设计不一定要从确定目标开始,设计课程时必须考虑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并优化学习的背景或环境,使其在与环境的互动及问题解决中提高认知水平。
评价:过程模式是在对目标模式进行系统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试图解决目标模式无法解决的问题,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
但它对模式的建构不是很成功,尽管提出了很富有吸引力的课程思想,却没有说明具体的行动方式,让人感到难以把握。
而且过程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假设教师能够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做很好的调整,这种预想有些脱离现实。
7、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特点是什么?答:(1)在课程发展中,关注学习者的因素,注意发展个体适应社会的能力,体现了“生活适应教育”的精神;(2)强调课程发展的计划性、目的性和可控制性;(3)把科学管理原理应用在课程管理中,体现了课程发展的科学性和逻辑性;(4)将课程与教学密切地联系起来,增强了课程理论的实践性;(5)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课程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循环关系。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课程目标:在博比特看来,课程目标指的是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
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
3、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展开的,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成的内在要求。
4、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
它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怎么样、个性展示得怎么样是相一致的。
5、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现代学习理论为基础,科学合理地运用系统理论的思想与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教学观念、教学经验、个性风格,分析教学中的问题与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和组织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为达到预期的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系列的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
6、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7、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研究中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论的产物,它主张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把教学现象与教学活动看做由各因子、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大系统,教师水平、学生状况、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都处在系统联系之中,并与外部的教学情境发生关系。
8、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形式,也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简答题1、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依据答:社会发展对人的教育提出的要求和人的自身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这两个要求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发展与要求的内在一致性。
同时,由于课程与教学的核心成分是学科知识。
因此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必须对学生、社会及学科进行研究,并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选用教材: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20GG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
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1.教育的本质: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一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三)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极其相似,他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这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
但是,“工作分析”主要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范围更宽泛,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四)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贡献: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
他们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是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
局限:对儿童价值的忽视、背离教育本质而盲目运用“泰罗主义”管理模式。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 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课程目标:在博比特看来,课程目标指的是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
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
3、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展开的,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成的内在要求。
4、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
它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怎么样、个性展示得怎么样是相一致的。
5、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现代学习理论为基础,科学合理地运用系统理论的思想与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教学观念、教学经验、个性风格,分析教学中的问题与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和组织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为达到预期的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系列的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
6、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7、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研究中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论的产物,它主张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把教学现象与教学活动看做由各因子、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大系统,教师水平、学生状况、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都处在系统联系之中,并与外部的教学情境发生关系。
8、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形式,也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简答题1、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依据答:社会发展对人的教育提出的要求和人的自身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这两个要求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发展与要求的内在一致性。
同时,由于课程与教学的核心成分是学科知识。
因此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必须对学生、社会及学科进行研究,并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及答案(完整版)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以及答案一、选择题1、数学的属性表现在:数学是一门既研究空间形式,又研究空间关系的科学。
既研究数量关系又研究数量形式的科学。
2、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结构的呈现方式:1、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 2、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 3、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3、按照我国比较传统的认识,将数学能力结构分为:(1)运算能力。
(2)空间想象能力。
(3)数学观察能力。
(4)数学记忆能力。
(5)数学思维能力。
4、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分解为:环境、情绪、社会、生理和心理五大类。
有简单地分解为:生理、心理和社会三大类。
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任务呈现方式:1、情景呈现2、复习导入 3、直接呈现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1)、环套式的组织形式 2)、回旋式的组织形式3)多项式的组织形式 4)、反推式的组织形式7、弗莱登塔尔认为,丰富的教学情景包括:(1)场所;(2)故事;(3)设计;(4)主题;(5)剪辑。
8、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1、提示型的教学方法2、问题解决型的教学方法 3、自主型的教学方法9、教学设计的学习需要分析包括学习的:1、学生分析的内容2、学生分析的任务10、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由下列哪几部分组成: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等四大领域。
11、设计教学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
一般是从设计教学目标开始。
12、学习评价的价值:(1)导向价值;(2)反馈价值;(3)诊断价值;(4)激励价值;(5)研究价值。
13、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1)、前期组织准备(2)、任务提出(3)、理解数学(4)、学习评价。
14、课堂活动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四要素的构成方式具有动态性和生成性的特点。
15、数学概念引入的基本策略:1、生活化策略 2、操作性策略3、情境激疑策略4、知识迁移策略16、影响儿童概念学习的因素主要有:儿童的经验,儿童的语言发展,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儿童的思维水平等等。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识记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1918年美国教育学者博比特《课程》一书的出版。
识记活动分析与工作分析【知识解读】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总称为“活动分析”。
所谓“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的范围更宽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识记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知识解读】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由于泰勒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他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1934年,泰勒出版了《成绩测验的编制》一书,从而确立了其“评价原理”。
1949年,泰勒又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由此确立了其“课程基本原理”。
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基本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Ty1er Rationale)。
人们公认“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达到了科学化课程发展的新的历史。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也因而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识记“八年研究”【知识解读】“八年研究”是“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它的直接起因是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
“八年研究”的主旨在于改革课程体制(由每一所学校自行设计课程以满足其学生的需要)。
识记学科研究【知识解读】学科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涵义:(1)它是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2)它是一门学科特定的探究方法与探究态度。
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涵义的统一。
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有以下优点:(1)掌握学科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2)掌握学科结构有助于记忆;(3)掌握学科结构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4)掌握学科结构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第一部分:三本教材的比较三本教材: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2000年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 2004年3、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2008年小结: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包含了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所有知识点,并在他的基础上新增了课程与教学政策,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课程实施的取向、模式和影响因素,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块钟启泉在书中对当代中外的改革分开进行了详细阐述。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两个作者还有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每章的开头该章内容的结构图,便于读者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书中每一小结后都有一个相关的案例,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清晰,第一章是概论,第二、三、四章是课程论的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容。
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他的书新增内容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管理。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也都会列出本章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部分,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条目式教案示例、卡片式教案示例、表格式教案示例。
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选用教材: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2000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
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1. 教育的本质: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2. 课程的本质: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 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三)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极其相似,他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这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
但是,“工作分析”主要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范围更宽泛,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四)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贡献: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
他们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是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
局限:对儿童价值的忽视、背离教育本质而盲目运用“泰罗主义”管理模式。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一) “泰勒原理”的思想渊源(二) “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八年研究”是美国的“学校和学院关系协调委员会”展开的旨在改革课程体制(由每一所学校自行设计课程以满足其学生的需要)的长达8年(1934-1942)的实验研究。
泰勒当时是这项研究的评价组主任。
正是在这场研究中,泰勒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般程序和原理,即“泰勒原理”。
★“八年研究”的成就对今天的课程改革实践依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三)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四个基本问题(四) “泰勒原理”的实质:“技术兴趣”的追求技术兴趣:是通过合规律(规则)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于对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这一价值取向影响深远,但在这一价值取向影响下,课程开发过程的创造性、教师及学习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等不可避免地受到压抑。
三、学科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一)学科结构运动的产生背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二) 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所谓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学术中心课程的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学科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涵义:一是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二是一门学科特定的探究方法与探究态度。
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涵义的统一。
★学科结构是学术中心课程的最基本特征,亦是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的特征。
(三) 学术中心课程的历史地位学术中心课程创造了现代化课程的一个范例,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价值观,使学科课程发展到新的阶段。
四、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一)“实践性课程”:四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其中学生是“实践性课程”的中心。
(二)“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审议“课程审议”是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对这些问题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
★施瓦布提出三种课程审议的艺术:实践的艺术、准实践的艺术、折中的艺术。
(三) 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实践性课程开发即是以具体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为核心进行的课程开发。
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兴趣和问题是审议课程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因人而异、因情境而异,因此,课程开发基地是每一个特殊的学校。
这种课程开发因而可以称为“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
(四) 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与“泰勒原理”在价值取向上已经有了很大差异,它在本质上追求的是“实践兴趣”。
实践兴趣亦称实践理性,是建立在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解环境的人类的基本兴趣。
五、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解放兴趣”的追求(一)传统课程理论批判(二)“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三)“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解放兴趣”是人类最基本的、“纯粹”的兴趣。
“解放兴趣”的核心是“自我反思”--通过自我反思的行为以达成解放。
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的贡献(一) 拉特克的教学论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
★(二)夸美纽斯的教学论1. 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
★2. 夸美纽斯的教学原理: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兴趣与自发原理;活动原理;直观原理。
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在教学研究的历史进程中处于不寻常的地位。
他第一次确立起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他提出的教学论原理,对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今天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但是,由于时代局限性,他的理论带有中世纪特征,具有宗教性,并不首尾一贯。
二、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与裴斯泰洛齐的贡献(一)卢梭的教学论1. 卢梭著有《爱弥尔》一书,主张自然教育。
★2. 自然教育:使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与压抑下解放出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倾向,使儿童自由成长。
3. 发现教学论:倡导尊重儿童的发现天性的教学论。
具体包括四个内涵: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活动教学与实验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卢梭的教学论在现代教学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提出了现代教学研究的基本课题,指导了两个多世纪的教学改革。
但是,他的发现教学论过于强调了知识的工具价值,忽视了主体对知识本身的内在价值的探究兴趣,因而具有某种狭隘性。
(二)裴斯泰洛齐的教学论1. 适应自然的教育学:儿童天赋力量和才能有其自然发展的规律,教育必须符合这些规律,必须建立在儿童自然发展的基础上并与儿童的自然发展相一致,方能达到其预期目的。
2.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教学原理是自我发展原理和直观原理。
3. 教学的心理学化: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是裴斯泰洛齐,他因而成为欧洲19世纪上半叶出现的“教育的心理学化运动”的重要代表。
裴斯泰洛齐是近代教学论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很大,对近代教育实践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他的教学论思想也存在一些在现在看来不够科学的因素。
三、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1. 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多方面兴趣”,这是教学的直接目的。
而兴趣具有深远性、直接性和全面性。
2. 教学的“形式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3. 教育性教学: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之形成的道德教育就是统一的。
他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对后世影响深远。
赫尔巴特对教学论的贡献是巨大的,但也存在着不少缺陷。
四、现代教学论发展的里程碑:杜威的教学论(一)传统教学论批判(二)基于经验的教学论1. 经验即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知行统一论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
2. 反省思维与问题解决教学。
反省思维包括五个要素、步骤或阶段:问题的感觉、问题的界定、问题解决的假设、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通过行动检验假设。
问题解决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反省思维能力,教学就应当创设“经验的情境”,使学生有解决问题的机会。
在这种情境中,儿童与环境持续地交互作用,儿童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解决问题。
★3. 经验课程与主动作业杜威认为,只有在经验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使儿童与学科统一起来。
他毕生倡导并实施的经验课程形态是“主动作业”。
所谓作业,着眼于儿童经验的发展而对社会生活中的典型职业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而获得的各种活动方式。
杜威的教学论可谓博大精深。
他不仅提出了一系列教学论课题,并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研究,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而这些课题是现代教学论的核心问题。
五、20世纪教学研究的发展线索(一) 20世纪上半叶:科学教学论的早期发展(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兴盛与发展“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教学论”、德国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
★(三) 20世纪70年代: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兴盛(四) 20世纪80年代以后:走向整合的教学设计理论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涵义一、课程的涵义(一)课程的三种涵义1. 把课程作为学科2. 把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3. 把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二) 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1. 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2. 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 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4. 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 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6. 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二、教学的涵义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