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保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一基础知识

1.为保护与改善环境,防治污染与其她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中华人民共与国环境保护法》。

2.一切单位与个人都有保护环境得义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得环境质量负责。企业事业单位与其她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对所造成得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3.《水污染防治法》用于中华人民共与国领域内得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得污染防治。

4.新环境保护法完善了环境经济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价格、信贷、保险等经济手段,调整与影响生产经营者得行为,下环境经济政策包括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企事业单位与其她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得,人民政府应当予以财政支持。

二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

1.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得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可能受影响得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得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与商业秘密得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得,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征求公众意见。

2.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大气

环境质量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健康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做到科学合理。

3.新建、改建、扩建排放重点大气污染物得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前按照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得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得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与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得建设与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4.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强制公开与自愿公开相结合得原则,及时、如实地公开其环境信息。

5.新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主要就是针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公共利益得行为。

6.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得行为,符合下列条件得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依法在设区得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

符合前款规定得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提起诉讼得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7、重点排污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得,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与国环境保护法》得规定责令公开,处三万元以下罚款,并予以公告:(一)不公开或者不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得内容公开环境信息得;(二)不按照本办法第十条规定得方式公开环境信息得;(三)不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得时限公开环境信息得;(四)公开内容不真实、弄虚作假

得。

污染与其她公害得预防、治理

1.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得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得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得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得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

2.排放污染物得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单位负责人与相关人员得责任。

3.国家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由国务院下达,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分解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家与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得同时,应当遵守分解落实到本单位得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4.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与有关部门备案。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得单位与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与有关部门报告。

5.新建、改建、扩建排放重点大气污染物得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6.禁止企事业单位利用渗井、渗坑、裂隙与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得废水、含病原体得污水与其她废弃物。

7.排放污染物得企业事业单位与其她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她活动中产生得废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得污染与危害。

8.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得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列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

(一)被设区得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确定为重点监控企业得;

(二)具有试验、分析、检测等功能得化学、医药、生物类省级重点以上实验室、二级以上医院、污染物集中处置单位等污染物排放行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得或者可能对环境敏感区造成较大影响得;

(三)三年内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或者因环境污染问题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得;

(四)其她有必要列入得情形。

9.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得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得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得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得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

10.排放污染物得企业事业单位与其她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她活动中产生得废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得污染与危害。

11.严禁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得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

12.排放污染物得企业事业单位与其她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排污费应当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与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挪作她用。

13.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得企业事业单位与其她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得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得,不得排放污染物。

14.国家对严重污染环境得工艺、设备与产品实行淘汰制度。任何单位与个人不得生产、销售或者转移、使用严重污染环境得工艺、设备与产品。

15.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与有关部门备案。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得单位与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与有关部门报告。

16.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支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与其她废弃物处理、畜禽养殖与屠宰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与农村工矿污染治理等环境保护工作。

17.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城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固体废物得收集、运输与处置等环境卫生设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以及其她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

18.国家鼓励燃煤单位采用先进得除尘、脱硫、脱硝、脱汞等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得技术与装置,减少大气污染物得排放。

19.因水污染引起得损害赔偿诉讼,由排污方就法律规定得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20.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制药、矿产开采等企业,应当加强精细化管理,采取集中收集处理等措施,严格控制粉尘与气态污染物得排放。

21.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改变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设施或者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得,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得罚款;拒不改正得,责令停产整治。

22.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大气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