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78.00 KB
- 文档页数:7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备课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概述1.1 教材名称本单元的教材名称是《古诗两首》。
1.2 教材主要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学习两首古诗,并通过对这两首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材分析2.1 教材特点1.文学性强:古诗具有较高的文学性,能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情感熏陶: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能够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培养情感品味。
3.语言表达:古诗的语言优美,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2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两首古诗的内容和背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感悟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2.3 教学重点1.掌握古诗的内容和意义。
2.理解古诗中的情感表达。
3.进行诗歌朗诵和背诵。
2.4 教学难点1.对古诗语言的理解和表达。
2.理解古诗中的隐含意义。
三、教学策略3.1 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启发性问题或图片等方式引入古诗,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分组合作:让学生分组合作探讨古诗内容和情感表达。
3.示范引导:教师示范朗诵古诗,引导学生模仿。
3.2 教学手段1.黑板:用于展示古诗的内容和重点词语。
2.课件:播放古诗相关的音频或视频,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3.教具:如图片、诗集等,辅助学生理解古诗内涵。
四、教学过程安排4.1 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一个与古诗主题相关的图片展示,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学习古诗一:先阅读古诗一,然后展示相关诗句,逐句解释。
3.练习:进行古诗一的朗诵练习,学生分组合作,互相指导。
4.2 第二课时1.复习古诗一:让学生复诵古诗一,检查掌握情况。
2.学习古诗二:同样的方式学习古诗二,进行文本解析和情感表达。
3.综合练习: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古诗一、古诗二的比较分析和感悟。
4.3 第三课时1.复习古诗二:让学生背诵古诗二,检查掌握情况。
2.课堂表演:学生进行古诗二的朗诵表演,展示学生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五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五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概述:本单元以“情”立意,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悉心琢磨,感受亲情与友情的魅力。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学习做人的道理。
从而激起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
训练重点:1 、训练学生仔细品味文字的能力,从字里行间体会的情感。
提高默读课文的速度,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在阅读后谈出自己的感受。
2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阅读概括的能力。
教学建议: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情感,从而体会蕴涵的思想感情。
”这点入手,进行阅读教学。
寻找切入口,突破教学重点,在课文的阅读中,抓住关键的语句体会其蕴含的情感,并以此把握的思想感情。
《慈母情深》以课题入手,围绕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四方面让学生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感悟慈母情深、慈母瘦小苍老的形象——一个极其瘦弱的背脊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我的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时刻我努力要回忆起一贯年轻的母亲的形象,竟回忆不起母亲她何时年轻过。
2、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慈母肩负的生活压力――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工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又对我喊:“你看你妈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母亲承受着怎样的生活压力?她又在怎样地挣钱?3、慈母艰辛忙碌的工作――工作环境恶劣: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周围的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工作忙碌紧张: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可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腰,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学步》抓住:对于父母来说看到儿子学会走路后的感情有着怎样的变化?来进行学习。
、先用词语概括:惊喜与兴奋T赞赏与焦虑T期望与忠告2、从句子中体会父母的情感(1)儿子,你居然会走路了!我和你母亲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一、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析1.本组教材安排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以“遨游汉字王国”为主题,安排了“汉字真有趣”和“我爱你,汉字”两部分教学内容。
“汉字真有趣”通过“字谜七则”“门内添‘活’字”“有趣的谐音”“‘枇杷’和‘琵琶’”“有趣的形声字”等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开展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查找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等材料,举办趣味汉字交流会等。
感受汉字的趣味,了解汉字文化。
“我爱你,汉字”安排了“汉字字体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书法欣赏”“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等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搜集更多的资料,围绕汉字的历史或汉字书法,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写一写,调查学校、社会用字不规范的情况,如,调查同学的作业本、街头招牌、书籍报刊等。
指导学生写出简单的调查报告。
2.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二、本单元教学重难点1.从“有趣”走向“可爱”。
通过活动,学生感受到汉字的有趣,更应感受到汉字与生俱来的历史的温度和生命的气息,并升华凝聚对汉字的真诚的爱。
2.从书本走向生活。
学生在活动时除从书本里寻找相关素材外,还可以引导他们到现实生活里去找,把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3.从自主走向自觉。
应该充分发挥学生活动的自主性,让自主的活动变成学生深入学习的自觉行为。
4.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单元首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三、本单元课时安排1.汉字真有趣…………………………………………………………2课时2.我爱你,汉字………………………………………………………3课时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汉字真有趣教学目标1.学会制订活动计划。
2.能够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体现汉字有趣的资料。
3.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并对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4.通过活动,能够很好地与他人进行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说课稿一、单元教材分析1、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系统的设计教材在“导语”中点明了学习重点: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在课文学习中,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说的话妙在哪儿;感受剧本、相声的语言特点。
在语文实践活动方面,提出日常注意发现、积累不同特点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提示语、古今笑话等,并鼓励学生试写提示语、广告词。
2、本组安排了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适宜学生积累背诵。
安排文言文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以后的学习搭一个梯子,使学生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为顺利过渡到中学的文言文学习作一个铺垫。
3、在本组教材选入了剧本《半截蜡烛》。
《半截蜡烛》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保护情报,与德国军官巧妙斗争的故事。
通过课文的学习,通过人物对话,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物勇敢机智,而且能初步了解剧本的特点:开头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中人物、布景等,然后着重写人物对话。
4、引入相声这种新的教学题材。
一般说来,相声的语言具有下面一些特点:通俗易懂、明快动听、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用词俏皮、丰富多彩。
本组的《打电话》是一段对口相声,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活灵活现地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说话啰唆的人物形象,让人在捧腹中深受教益。
5、本组教材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内容是发现、搜集、积累运用有特色的语言,体会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教学时,教师要整体观照本组教材编排的特点,整体安排教学活动,做到教学内容自然融合,教学活动能够协调进行。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通过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
3、积累优美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教学建议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共有5篇课文,前4篇课文通过写中外名人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他们优秀的品质。
与上学期的一组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处。
后一篇课文是独立阅读课文,是关于读书方法指导的。
《海伦•凯勒》是篇具有传记性质的写人文章,极其感人,极具教育意义。
文章按照海伦成长的轨迹写了4件事,详写了中间的两件事,赞扬了海伦对生活的热爱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同时也让我们从海伦成功的经历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精神的力量。
学生由于没有可供借鉴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储备,对海伦“不幸”的命运、“艰难”的成长过程和“永远留在世人心中”的“奋斗精神”不易产生共鸣。
因此,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通过合理丰富的想象,营造一种适合学生“将心比心”的读书氛围,真正走进海伦的内心世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再现了阿炳即兴创作《二泉映月》的感人场面,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关于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讲读先后有多位特级教师在相关杂志上撰文介绍过。
我认为从文本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我们的教学。
可以通过两次中秋夜阿炳在二泉池畔的不同感受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来理解“坎坷经历”是“倾吐情怀(即创作乐曲)”的前提。
可以通过乐曲来渲染情境,但从教学的有效性出发,乐曲的出现要适时得当,要进行二度的开发。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而“情”从何而发?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
阿炳,这位旧社会盲艺人的生活,离今天的学生是遥远的;《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对天真单纯的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
课堂上,教师要用自身丰富的情感引领学生在多次“一唱三叹”的朗读中,积淀情感,走近阿炳,走近《二泉映月》。
《郑和远航》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精选5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精选篇1)教材分析:一、课文简析作者在阔别母校十多年后回到母校,触景生情,勾起了作者对自己童年学习生活的甜蜜回忆,抒发了作者对母校无比热爱之情。
课文以作者行进的地点:进校门--到操场--出校门为线索分为三大段。
第二段为重点内容,第一段与第三段前后呼应为点题之笔。
*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即作者回到母校时的所见所闻及由此引起的回忆与感想,随着所见所闻的变化,作者产生多种感情,先是兴奋,后是喜悦,最后是留恋。
感情逐步加深又互相交织在一起。
*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容易引起即将告别的五年级学生的共鸣。
二、语句简析1.“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腾的潮水,学生们欢笑着从教室里涌出来,涌向宽阔的操场。
”把学生们欢笑着走向操场的场面生动地比喻成开闸时的潮水,且把喻体置前,强调学生们走向操场时的热闹场面。
2.“我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在操场上,作者由所见所闻把自然联想到的五年小学生活感受生动地比喻成天鹅扇动着双翼翩翩飞来。
使上下文连接自然。
教学目标:1、按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母校的热爱,对童年学习生活的留恋之情。
2、根据语言环境,选择合适的动词并体会准确用动词的重要性,积累有关的语句。
3、能根据语言环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写比喻句。
4、根据课文结构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理清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母校的热爱,对童年学习生活的留恋之情。
根据课文结构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准备:1、读准下列黑体字的音,读通课文。
弧度( )石砌( )甬道( )迤俪( )( )松柏()2、词语积累①写出带有“情”字的成语,并理解词语、、、②表示心理十分依恋不舍的词语、、、3、读课文,口头填上恰当的动词,把句子熟读通顺①大门,石砌的甬道,秋菊傲放、松柏长青的花园,宽宽的石阶,了宽阔的操场。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1.本组教材安排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以“遨游汉字王国”为主题,安排了“汉字真有趣”和“我爱你,汉字”两部分教学内容。
“汉字真有趣”通过“字谜七则”“门内添‘活’字”“有趣的谐音”“‘枇杷’和‘琵琶’”“有趣的形声字”等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开展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查找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等材料,举办趣味汉字交流会等。
感受汉字的趣味,了解汉字文化。
“我爱你,汉字”安排了“汉字字体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书法欣赏”“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等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搜集更多的资料,围绕汉字的历史或汉字书法,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写一写,调查学校、社会用字不规范的情况,如,调查同学的作业本、街头招牌、书籍报刊等。
指导学生写出简单的调查报告。
2.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3.教学建议:
(1)从“有趣”走向“可爱”。
通过活动,学生感受到汉字的有趣,更应感受到汉字与生俱来的历史的温度和生命的气息,并升华凝聚对汉字的真诚的爱。
(2)从书本走向生活。
学生在活动时除从书本里寻找相关素材外,还可以引导他们到现实生活里去找,把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3)从自主走向自觉。
应该充分发挥学生活动的自主性,让自主的活动变成学生深入学习的自觉行为。
(4)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单元首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1。
2020年新教材部编人教版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单元教材分析2020春材部编人教版(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童年往事”全单元教材分析第一步:单元内容总述1.本组教材以“童年往事”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作、语文园地等项教学内容。
四篇课文有展示古代儿童生活画面的《古诗三首》;有著名作家XXX回忆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快乐的《祖父的园子》;有著名作家XXX的《月是故乡明》;还有XXX描写一位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梅花魂》。
2.阅读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到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
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看到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
3.教学建议:(1)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配合“童年”这一专题,在课后安排了口语交际、作、语文园地等多项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和“作”安排了“说童年”和“写童年”等内容。
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激励少年惜时奋进的古诗。
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指导学生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作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选择事件,要选择最能表现作文中心思想的事件作为材料,把事件的主要部分写具体。
每件事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给读者的印象才能完整而深刻。
(3)引导学生关注和浏览单位首页,形成对该单位的整体认识。
第二步:单位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内容1.古诗三首教学要点1.自主研究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课时教学建议3自主、合作、探究。
有感情朗读。
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教学内容本单元分三小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在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增加了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以上内容具体安排如下:教材首先从直观上使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找出长方体,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再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概念,并强调学生多动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把表面积的概念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联系起来,为下面学习计算表面积作好准备。
教材中没有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而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去想计算的方法,有利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通过实验、观察,引进物体的体积概念,接着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总结体积的计算公式,最后引导学生推导出体积单位的进率。
介绍容积的概念及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本单元教材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及联系实际。
三、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³、1dm³、1cm³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四、教学重点:1、理解体积的意义。
2、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公式。
五、教学难点:1、建立正确的体积观念。
2、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3、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六、教材的编写意图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一、单元教材分析: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
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机智巧妙的语言,有时会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生活;生动优美的语言,能愉悦身心……反之则不然。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就是这样奇妙。
凡是精练、幽默、生动的语言都是被艺术化了的语言,都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本组教材就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写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地回击了楚王;剧本《半截蜡烛》写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二、教学目标: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以“劝说”为主题的模拟表演和写发言稿的内容,“回顾·拓展”也是紧紧围绕有关语言艺术和形式的问题,安排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项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积累精妙语言。
本组教材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内容是发现、搜集、积累、运用有特色的语言,体会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本次综合性学习是本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把这次综合性学习和本组其他各项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时,教师要整体观照本组教材编排的特点,整体安排教学活动,做到教学内容自然融合,教学活动能够协调进行。
三、课时安排: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
第三单元分析:
第三组课文的主题是以“语言的艺术”,为专题组织教材,其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
这一组教材选编了多种文学体例,包括两篇精读课文文言文《杨氏之子》和历史小故事《晏子使楚》,两篇略读课文是剧本《半截蜡烛》和
相声《打电话》。
在以课文学习为主的前提下安排了一次小型综合性学习活动,“发现、积累、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还安排了五下教材中唯一
的一次“展示台”,它是作为展示小综合的学习成果而安排的。
总目标:
教材着眼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表达艺术,意图学生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习得语言的恰当表达方式,同时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系统的设计,如:在“导语”中点明了学习重点: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在课文学习中,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说的话妙在哪儿;感受剧本、相声的语言特点。
单元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通过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
3.积累优美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一、单元教材分析:在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历史上曾经有过鼎盛辉煌,也曾有过闭塞落后。
今天,西部历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那些前赴后继的建设者们,挥洒着青春和汗水,为西部的再度辉煌,奉献着智慧和才干。
西部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本组教材就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专题编写的。
本单元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
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
《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
《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二、教学目标:编排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组教材,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
在本组的导语中,提出了“走进西部”。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更多地了解西部,认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五下语文书第三单元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三单元研究一、引言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三单元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单元主要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选取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本报告将对该单元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二、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包括《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四篇课文,涵盖了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
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内容涉及古诗、乡土情结、梅花精神等多个方面。
三、内容分析1. 《古诗三首》:《稚子弄冰》、《村晚》、《游子吟》三首古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反映了古代儿童的生活、乡村的宁静与美好,以及母爱的伟大。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古诗的意境和内涵。
2. 《祖父的园子》一文,通过描绘作者童年时在祖父园子里的快乐时光,展现了乡土情结和对自然的热爱。
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童年的纯真和美好。
3. 《月是故乡明》一文,通过对故乡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文章以月亮为载体,寄托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同时也传达出对故土的敬爱和珍视。
4. 《梅花魂》一文,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描绘,歌颂了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文章中的“梅花魂”,既指梅花的品格,也寓指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气节。
四、教学建议1. 注重朗读: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和意境。
在朗读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音、语调。
2. 启发思考:教师应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3. 拓展阅读: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书籍或文章,让学生拓展阅读,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统编】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考点梳理+课后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主题为“民间故事”,包含了《长城谣》、《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漏》三篇课文。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体会故事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
同时,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故事内容。
但是,学生在分析故事结构、体会故事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仍需要加强。
此外,部分学生在朗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体会故事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
4.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提取关键信息,分析故事结构。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相关民间故事的资料。
3.课堂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民间故事的音频或讲述一个简短的民间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呈现(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课文课件或黑板,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大意。
操练(15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总结。
巩固(10分钟)1.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反馈。
拓展(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民间故事。
2.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拓展知识面。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名称:遨游汉字王国二、学情分析:在老师和学校的教育下,大部分孩子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掌握了良好的研究和生活惯。
他们的识字能力强,识字范围广,并且能够在语言环境中灵活运用。
他们已经初步学会了默读,并且阅读速度也有一定的提高。
大多数学生喜欢阅读课外读物,养成了良好的读书惯。
虽然个别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所欠缺,但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丰富他们的语文知识,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为建设祖国而努力研究和奋斗。
三、教材分析:本单元分为“汉字真有趣”和“我爱你,汉字”两个部分。
通过“字迷七则”、“门内添‘活’字”、“有趣的谐音”、“‘枇杷’和‘琵琶’”、“有趣的形声字”等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们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迷活动,查找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等材料,举办趣味汉字交流会等,让学生感受汉字的趣味,了解汉字文化。
在“我爱你,汉字”部分,学生将会研究“汉字字体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书法欣赏”、“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关于‘XXX’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等阅读材料。
四、教学目标:1.学会制订活动计划,并能够统筹安排落实计划的实施;学会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2.能够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体现汉字有趣的资料。
3.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并对汉字的规范使用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4.在书法作品的欣赏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5.通过活动,能够很好地与他人进行合作研究,提高自主研究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重难点:1.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2.学会制订活动计划,主动地参与活动,较好地完成任务。
3.热爱汉字,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4.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5.在书法作品欣赏中,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
6.学会撰写调查报告,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第三单元语言艺术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组课文的主题是以“语言的艺术”,为专题组织教材,其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
这一组教材选编了多种文学体例,包括两篇精读课文文言文《杨氏之子》和历史小故事《晏子使楚》,两篇略读课文是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
在以课文学习为主的前提下安排了一次小型综合性学习活动,“发现、积累、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还安排了五下教材中唯一的一次“展示台”,它是作为展示小综合的学习成果而安排的。
教材着眼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表达艺术,意图学生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习得语言的恰当表达方式,同时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系统的设计,如:在“导语”中点明了学习重点: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在课文学习中,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说的话妙在哪儿;感受剧本、相声的语言特点。
在语文实践活动方面,提出日常注意发现、积累不同特点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提示语、古今笑话等,并鼓励学生试写提示语、广告词。
二、学情分析由于本单元的课文多为新体裁,且内容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学生会有较强的新奇感。
这为教师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提供了契机。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三、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通过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
3.积累优美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四、课例解读及教学建议《杨氏之子》《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二)教学建议1.设计思路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朗读,释句和背诵。
朗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要词词落实,句句落实,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停顿和语气。
2.弄清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
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指拜见。
还有“未”、“闻”、“示”等,那么我想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学习,这是一种习惯。
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再让孩子去研读。
3.本文虽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
建议采取以下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短文的意思:(1)学生尝试读文,根据学生读文情况教师示范读文,帮助学生在把短文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2)在读通课文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教师加以点拨,如:“为设果”是说谁为谁摆放水果“家禽”是现在说的“家禽”吗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不像现代文的有感情朗读。
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学生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那么这可以放手让学生操作。
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
此时,学生可能读不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
这时可加强教师范读和学生练读,这样花费的时间可能会很长。
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
品味够了,我们就可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我们再结合重点句子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实在不行还可教师与学生相互演一演。
5.教师在教学时,可根据情况拓展学习《世说新语》上的其他关于言语表达的小故事。
《晏子使楚》《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故事盛赞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二)教学建议1.设计思路:从总体感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入手;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原因,选取一个故事内容认真导读,明确因果联系,启发学生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阅读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或自己的看法;再通观全文,进行情景再现,加深对全篇文章的理解、掌握,加深对人物个性的把握。
2.抓住中心问题,将课堂引向深入新课开始时,教师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可设计三个问题,即:故事中,什么地方让你最气愤谁令你最佩服有没有使你感到大快人心的情节三个问题的提出既巧妙地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了文章的思路,又使教师了解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另外,虽是问题,我们可以不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而是告诉学生“老师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小问题,谁愿意帮助我解决呢?”这样可体现教师对于学生的尊重,无形中拉进了师生间的距离,使课堂的气氛更为和谐,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3.利用有效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上,我尽量把时间还给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等教学环节的设置,调动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让大家更多地参与。
如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在阅读课文后有所领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进行表演。
我们不求学生表演的优劣,但求孩子在表演中的自我理解和感受。
4.本课适合分角色朗读。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重点朗读晏子和楚王三次斗智的部分,要读出楚王的骄横、傲慢、阴险和在失败面前的窘迫;要重点引导读好晏子的话,晏子的语气或义正词严,或嘲弄戏耍,或诙谐反问,语气虽然变化较多,这些多变的语气,却充满了他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5.在教学晏子三次反驳侮辱的故事导读过程中,可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的结果到分析理解个别的句子,词语的方法进行。
然后再串联起三个故事,进行总体的再现领悟。
例如:首先理解掌握每则故事分别讲什么主要意思,最后结果又是怎样的?三个故事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
从“只好”的结果来分析,楚王是步步退却,晏子却一次比一次更淋漓尽致的在反驳,最后,楚王“只好”落得个“赔不是”的下场。
由于这种强烈的首尾反差,能很好地引领学生去深究细抠,在深入的研读中,找出个中原因,得到人生的启迪。
6.扩大课堂的信息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晏子使楚》是发生在春秋末期的有名的历史故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虽然它中间的推理、斗智深为学生喜爱,但其中深远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的特征却不好把握和理解,尤其对于十岁的孩子来说,所以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资料交流的环节。
这次资料的交流不同于以往,不光是选择资料的孩子要经历一个搜集、筛选的过程,其他听的孩子也要说说你在听完后有什么收获或不懂的地方,这充分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不同,体会和需求自然不同,学生间的交流也正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提高的过程。
《半截蜡烛》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建议1.设计思路本课是略读课文,首先通过自读自悟了解课文大意,知道“半截蜡烛”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方式,理清课文脉络,深入学习课文,可引导围绕“蜡烛里的秘密是怎样被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的”这一问题进行细读、探究,体会人物语言透出的机智勇敢;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评价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到旁白语言的作用,以便更好地揣摩人物的语气,把课文读好。
2.以读为主,贯穿始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引导他们从读中质疑,读中释疑,既为学生创造了阅读实践的环境和空间,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
如:上课伊始,我们出示“半截蜡烛”的图片,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阅读欲望一下子提高了,教师用一些鼓励的话引导学生自己读书。
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3.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
让学生自由读文,告诉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伙伴。
如教学中,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们让学生从文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学习,还可以离开座位和你最信任的小伙伴讨论交流。
并让学生自由表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教师注重引导。
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享受到学习乐趣,获得成功喜悦。
如在指导学生读“杰克”这一段内容时,教者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等有关词句多读,体会杰克从容、机智,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打电话》《打电话》就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
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
选编这段相声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和幽默,了解相声这种特殊的语言表演艺术。
在读中感悟到,打电话与人交流要言简意赅,这样不仅节省时间,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与幽默。
(二)教学建议1.设计思路对于相声,学生并不陌生。
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积累,调动起学生读相声的兴趣。
本文是略读课文,首先通过引导学生浏览全文,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人物的特点。
然后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阅读,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人物语言的特点。
2.明确学习目标,阅读课前提示:想想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1)浏览全文,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2)故事里的那个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4)说说这个相声或听听其他相声,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3.根据目标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学习全文。
4.在学生理解完课文后,可以交流一下这个相声对自己有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