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发表时间:2018-11-29T10:39:58.68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8期作者:武才琪王庆林(通讯作者)

[导读] 然后分析了寄生虫病对淡水鱼类造成的危害,最后总结了几点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检验系湖南长沙 410006

【摘要】随着我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淡水鱼类的养殖密度不断提高,虽然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病害风险。本文以寄生虫病为核心,首先介绍了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常见类型,然后分析了寄生虫病对淡水鱼类造成的危害,最后总结了几点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淡水鱼;寄生虫病;类型;危害;防治措施

我国淡水鱼类采用集约化养殖模式,为鱼类流行病的发生和传染创造了条件,是造成经济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寄生虫对鱼类的危害不明显,两者处于平衡状态;一旦生态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寄生虫就会侵入宿主,影响鱼类正常生长发育。以下结合实践,探讨了寄生虫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1.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常见类型

1.1 单细胞原生动物

第一,隐鞭虫病。该寄生虫一般侵入鱼类的鳃部和皮肤,随着数量增多,会破坏鳃小片组织,并产生凝血酶。由于血管阻塞,增加了黏液数量,影响鱼类的正常呼吸,继而出现不摄食、离开群体、靠近岸边等征象,久而久之导致体形消瘦、营养不良。该疾病主要出现在每年7-9月,具有发病急、危害重的特点。

第二,小瓜虫病。该寄生虫侵入鱼类后,体表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症状表现为行动迟缓,或漂浮在水面上,或者和其他物体相互摩擦接触,容易造成大量死亡。该疾病主要出现在春末和初冬时节,尤其在鱼类数量密集的越冬池中,小瓜虫病的感染概率较高。

第三,车轮虫病。该寄生虫侵入鱼类的头部、鳍部、体表,鱼类会大量分泌黏液,1-2周的鱼苗是主要受害群体。鱼类的口腔内、呼吸道存在大量黏液,因此影响正常的呼吸和进食,导致体形消瘦,主要出现在每年4-7月。

第四,粘孢子虫病。以碘泡虫为例,对于鱼类的危害范围广,该寄生虫伴有较大的胞囊,寄生在鲢鱼体内,会对神经、皮肤、心血管系统和感觉器官产生破坏,鱼类出现打圈、乱窜的现象,尾部上翘、腹腔积水、肝脾功能减退。寄生在草鱼体内,则会危害肠道功能,出现肠道粗大、肠壁糜烂、体形消瘦等征象,最终因不摄食而死[1]。该疾病主要出现在每年5-7月,具有发病急的特点。

1.2 多细胞后生动物

第一,吸虫病。该寄生虫侵入鱼类后,首先出现挣扎、跳跃征象,然后游动缓慢直至失去平衡感。由于头部充血,可见鱼类的脑室、眼眶等部位出现鲜红色,机体呈现弯曲状。该疾病主要出现在每年5-8月,部分鱼类伴有白内障疾病,具有发生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第二,鱼怪病。该寄生虫具有成对寄生的特点,主要入侵胸鳍和心腔部位,并通过一个孔道和外界相连。在疾病影响下,鱼类的性腺发育不全,出现机体失衡、狂躁不安等征象,并在短时间内死亡,主要出现在水库和湖泊中。

第三,指环虫病。常见寄生虫类型如鲢指环虫、鳙指环虫、坏鳃指环虫等,寄生在鱼类的鳃部,导致黏液分泌增多,因呼吸困难必须张开鳃盖,是引起幼苗大量死亡的原因之一。该疾病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最佳繁殖温度是20-25℃[2]。

第四,中华鱼蚤病。该寄生虫病在轻度感染时,鱼类没有明显症状;严重时则会影响鱼类的呼吸,出现躁狂不安的征象。鱼蚤在摄食的同时,会分泌溶解组织的酶类物质,导致鳃部表皮损坏,降低了血色素水平,改变白细胞成分,最终因消瘦死亡。该疾病主要发生在每年5-9月,2龄以上草鱼是主要发病群体。

2.寄生虫病对淡水鱼类造成的危害

寄生虫病对淡水鱼类造成的危害,主要是生长发育缓慢,降低了抵抗力,严重情况导致鱼类死亡。在我国南方地区,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生率高,其中死亡率约为20%-30%。结合实际案例,2001年苏南和苏北地区,鳜鱼养殖场内发现鳜鱼尾孢虫,部分鱼池内的死亡率超过60%;2002年山东章丘地区,养殖场内发生车轮虫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3]。

具体分析来看,寄生虫病对淡水鱼类的危害如下:①因机械性刺激损伤鱼类组织,鱼类出现不同病变或死亡,并且将病变传染至整个鱼塘或养殖场;②在阻塞和挤压效应下,寄生虫会挤压鱼类的正常器官组织,出现肌肉萎缩、功能坏死等病变;③掠夺鱼类的营养物质,鱼类生长期间的营养供给不足,从而诱发消瘦疾病;④寄生虫在鱼类体内直接排放代谢产物,导致毒素持续累积,或者分泌出有毒有害物质,影响鱼类的健康生长。

3.针对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3.1 加强消毒管理

第一,定期清理养殖场和池塘,要求排净池内水体,使用生石灰进行消毒,用量控制在160kg/亩,加水化成石灰浆泼洒在池塘内。第二,对幼苗进行严格检疫,避免携带病原菌和寄生虫,进入鱼塘之前,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分钟。第三,养殖过程中,每月对鱼塘进行消毒,使用敌百虫泼洒;并且合理选择饲料、控制用量,防止水体污染。第四,推荐选择抗病能力强的鱼种,规范养殖管理措施,提高鱼类的免疫力,降低寄生虫病发生率。

3.2 制定预防措施

首先优化鱼塘设计,要求每个池塘具有独立的进水口和排水口,保证水源清洁充足,从源头控制水体质量,避免携带病原菌。其次,在寄生虫病高发时期,应该使用药物进行预防,一方面从饲料入手,进行消毒和杀虫;另一方面投喂药饵,抑制病原菌增殖[4]。最后从鱼类本身出发,越冬时期选用配合饲料,开春季节则适当添加营养成分、免疫调节剂等。同时采用拉网锻炼法,增加鱼类运动量;装运时避免损伤皮肤外表,阻断病原菌的入侵途径。

3.3 使用化学药物

推荐使用化学药物如优马林、鱼虫杀星,前者可有效治疗斜管虫、小瓜虫、车轮虫等,具有消毒抗菌功效,且不会引起公害和污染;

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思唐镇小太阳幼儿园肠道寄生虫 防治措施 在我国寄生虫患者中,儿童占绝大多数。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肠道寄生虫主要有蛔虫、绦虫、钩虫和蛲虫等。它们均寄生于人体的肠道中,不仅与人体竞争食物中的养料,还可能引起肠梗阻、肠穿孔、肠套叠等。蛔虫还可以侵入胆道,引起胆道蛔虫病,可导致儿童严重缺锌,使患儿智力发育迟缓。钩虫会引起失血性贫血。肠道寄生虫由于影响幼儿消化道的正常发育而损伤其正常功能,长期或经常发病会因营养不良而影响儿童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 为何会感染寄生虫病? 蛔虫病和蛲虫病主要是患儿吃了带有其虫卵的食物而引起。绦虫有猪肉绦虫病和牛肉绦虫病两种。前者是由于吃了未烧熟的“米猪肉”而被感染;后者是由于吃了生的或半生的含囊尾蚴的牛肉而被感染。钩虫病是因为人体的皮肤直接接触钩虫的幼虫而感染,通常是由于儿童赤脚行走于被粪便污染的土地上而感染 如何发现宝宝感染寄生虫病? 通常感染了寄生虫病的宝宝消瘦,挑食,经常肚子痛(痛得不严重,以脐周为主),脸上有圆形白斑点,有的白眼球

上有紫蓝色小斑点,因肛门瘙痒经常挠屁股。对于老师来说,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性别特点,观察有无感染寄生虫症状。幼儿寄生虫病的防与治 1、注意幼儿的个人和饮食卫生,每日按要求洗手,保持手部清洁卫生,可以有效减少或避免肠道线虫感染。 2、对于明确有蛔虫感染的幼儿还需要予以驱虫治疗,以预防并发症。体内蛔虫较多者,可以每半年驱虫一次。蛔虫等寄生虫有“遇温则安”之习性,且幼儿在秋天接受驱虫治疗时对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较易耐受和适应,容易恢复健康。 3、驱虫药物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的寄生虫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择,也可以选择广谱驱虫药,但具体剂量,要向医生咨询,一般多根据公斤体重计算。驱虫后2-4周要复查大便,如果仍能找虫卵,可重复驱虫治疗。 4、对于两岁以下的婴幼儿最好避免药物驱虫治疗,因为它们的肝肾代谢功能均不完善,药物可能会对幼儿的肝肾产生毒副作用。另外,从肠道寄生虫的特点来看,虫卵大都附着于污染的手或蔬菜、瓜果表面,而寄生虫的感染途径是口。

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a4801959.html, 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作者:王玉军 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集约化水产养殖的发展,养殖密度越来越大,鱼病的发生率和危害性不断提高,已成为制约国内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寄生虫病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寄生虫对鱼类不会产生明显的危害,在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中,宿主和寄生虫种群之间常处于平衡状态;然而当环境与生态急剧改变时,寄生虫就有可能大量侵入宿主,从而导致寄生虫病暴发,给渔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1 危害 寄生虫对鱼类的影响显著时可引起宿主生长发育缓慢,反抗力下降,甚至造成死亡。寄生虫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破坏鱼体组织如体表、鳃、肠道等,引起细菌感染;二是吸收鱼体营养,影响鱼体生长;三是破坏鳃丝,影响鱼类呼吸功能,造成死亡;四是影响商品价值。总之,鱼体寄生虫病不仅影响鱼类生长、导致鱼体消瘦、免疫力下降、抗病力差,而且鱼品质也极差,影响商品价格,严重的直接造成死亡(特别是鱼苗死亡率高)。因此,对鱼体寄生虫不可忽视,应根据寄生虫繁殖周期(生活史)定期杀灭防治。 2 预防 2.1 强化饲养管理 2.1.1 饲料清洁病原体往往粘附在饲料中进入池塘,因此投喂的饲料必须清洁、新鲜,最好经过消毒、杀虫(特别是投喂草及农、副产品的渔塘)。最好投喂颗粒饲料。 2.1.2 食场药物杀灭残渣剩饵往往成为病原体的繁殖场所,因此要经常对食场进行药物杀灭寄生虫。 2.2 改善水体环境 越冬期间,由于池塘较少换水,各类水生生物的代谢废物蓄积在水中,春季水温升高后,这些代谢废物分解较快,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氧量不足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中间产物,使鱼类的抵抗力大大下降,感染包括寄生虫在内的各类疾病的机率增加。因此,在进入春季后,除了要适当换水外,一定要保持水体的高溶氧与良好的水质环境,可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与消毒剂,改善鱼类生存的水体环境。 2.3 切断传播途径

几种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疾病140417

几种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疾病 王丽坤、高俊峰 (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齐齐哈尔161006) 摘要:随着我国水产集约养殖的发展,鱼类寄生虫疾病频繁暴发,对水产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许多学者对鱼类寄生虫疾病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许多鱼类寄生虫的种类、分布及防治措施,对我国鱼类寄生虫疾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本文将对目前已研究的鱼类寄生虫疾病进行综述,以期本文可为我国鱼类寄生虫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水产业;鱼;寄生虫疾病 我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水产业增加迅猛,养殖鱼类的业户越来越多。鱼病的发病机率和危害性也逐渐增大,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寄生虫疾病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寄生虫病7-10月为流行高峰,发生水域广,流行时间长,危害严重。寄生虫可以引起鱼营养不良、生长缓慢、抵抗力下降,严重时挤压器官、萎缩变形、坏死和生理机能丧失,甚至造成死亡。为了减少渔业寄生虫疾病的发生,做到更好的预防治疗,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开展鱼类寄生虫病的研究是很重要的。现就几种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疾病进行相关阐述,希望为增进鱼类寄生虫基础知识的了解和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促进和保障我国渔业的繁荣发展,并有利于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鱼类寄生虫按其寄生的部位可以分为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两大类。体内寄生虫是指寄生在水生动物体内部器官、血液、肠道和其他组织中,如各种绦虫、线虫、艾美虫、血吸虫等;体外寄生虫是指寄生在水生动物的体表、鳃、鳍等处,如指环虫、锚头鲺等,这类寄生虫容易蔓延,传染性较快。下面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疾病的病原和症状以及防治措施。 一、鱼类常见寄生虫疾病 1. 绦虫病 1.1 病原:主要有鲤蠢绦虫属、舌形绦虫、头槽绦虫属和双线绦虫属等。绦虫白色,在鱼上寄生的绦虫一般长3-10厘米,宽约半毫米,呈夹带状,能看出环形节片。虫体一般为带状、背腹扁平,极少数为圆筒状,可分为头节、颈和体节三部分。鱼类属于绦虫的第二中间宿主。 1.2 病症: 1.2.1 鲤蠢绦虫属寄生在鲤鱼、鲫鱼肠道内,造成鱼肠道阻塞、发炎,甚至贫血死亡。 1.2.2 舌形绦虫为舌状绦虫和双线绦虫的裂头蚴。虫体肥厚,无头节和体节的区分。它的第一中间宿主是细镖水溞,第二中间宿主是鱼类,终末宿主是鸥鸟。主要危害一龄鲫鱼和夏片。发生此病的水域上空多是鸥鸟比较密集。舌形绦虫的病鱼体瘦而腹部膨大,严重时,游动无力,鱼体失去平衡能力,侧游或负面朝上,浮于水面。剖开病鱼腹部,可见体腔内充塞虫体,虫体数目较少时,虫体肥厚,虫数多时,虫体细长。鱼内脏遭到虫体挤压萎缩,严重时,肝、肾等内脏破损,病鱼死亡。 1.2.3 头槽绦虫为扁带状,有许多节片组成,头节略呈心脏形,顶端有顶盘,两侧有两个深沟槽,无明显颈部。头槽绦虫引起淡水鱼的肠道寄生虫疾病。病鱼口常张开,但食欲下降,严重的腹部膨大,失去平衡能力,腹部朝上或者侧游,剖检可见体腔中充满带状的虫体,其内脏受到虫体挤压而变形萎

动物寄生虫病的防治及消毒

动物寄生虫病的防治及消毒 授课人孔德利 动物寄生虫病的防治 第一节概述 一、寄生虫的概念 寄生虫是暂时或永久地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表或体内,夺取被寄居者(宿主)的营养物质并给被寄居者(宿主)造成不同程度危害的动物。 二、寄生虫病的危害 寄生虫侵入宿主或在宿主体内移行、寄生时,对宿主是一种“生物性刺激物”,是有害的,其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但由于各种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寄生部位等不问,因而对宿主的致病作用和危害程度也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机械性损害 吸血昆虫叮咬,或寄生虫侵入宿主机体之后,在移行过程中和在特定寄生部位的机械性刺激,使宿主的器官、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创伤、发炎、出血、肿胀、 堵塞、挤压、萎缩、穿孔和破裂等。 (二)夺取宿主营养和血液 寄生虫常以经口吃人或由体表吸收的方式,把宿主的营养物质变为虫体自身的营养,有的则直接吸取宿主的血液或淋巴液作为营养,造成宿主的营养不良、消瘦、贫血、抗病力和生产性能降低等。 (三)毒素的毒害作用 寄生虫在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分泌物、代谢物、脱鞘液和死亡崩解产物等,可对宿主产生轻重程度不同的局部性或全身性毒性作用,尤其对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毒害作用较为严重。 (四)引入其他病原体,传播疾病寄生虫不仅本身对宿主有害,还可在侵害宿主时,将某些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原虫等直接带入宿主体内,或为其他病原体的侵入创造条件,使宿主遭受感染而发病。 第二节畜禽常见寄生虫病及防治措施 一、猪常见寄生虫病及其防治 (一)猪常见寄生虫病 1、猪疥螨病 病猪患部发痒,经常在猪舍墙壁、围栏等处摩擦,经5~7d皮肤出现针头大小的红色血疹,并形成脓包,时间稍长,脓包破溃、结痂、干枯、龟裂,严重的可致死,但多数表现发育不良,生长受阻。 2、弓形体病 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废绝,尿黄便干,体温呈稽留热(40.5~42℃),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到后期病猪耳部、腹下、四肢可见发绀。 3、猪蛔虫病 成虫寄生在小肠,幼虫在肠壁、肝、肺脏中发育形成一个移动过程,可引发肺炎和肝脏损伤,有的移行到胃内,造成呕吐,剖检时可见蛔虫堵塞肠道。 4、旋毛虫病 旋毛虫成虫寄生于肠管,幼虫寄生于横纹肌。本虫常呈人猪相互循环,人旋毛虫可致人死亡,感染来源于摄食了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旋毛虫包囊的猪肉。 (二)主要防治措施 1、加强环境卫生。 2、定期进行驱虫一般猪场每年春秋二季对种猪群驱虫,断奶仔猪在转群时驱虫 一次。 (三)常用治疗药物 1、敌百虫先将敌百虫按1%浓度制成药液,清洗患部。每天1次,连续用3~4d。内服可按每公斤体重

寄生虫的防治原则

寄生虫的防治原则 大多数寄生虫患者都是儿童。寄生虫寄生在人体的肠胃中,可能引起肠梗阻、肠穿孔、肠套叠等。蛔虫还可以侵入胆道,引起胆道蛔虫病,可导致儿童严重缺锌,使患儿智力发育迟缓,所以寄生虫的防治刻不容缓。接下来,妈网百科介绍寄生虫的防治原则。 寄生虫的生活史因种不同,有的比较复杂,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也多种多样,因此要达到有效的防治目的,必须在了解各种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根据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和因素,采取下列几项措施,阻止寄生虫生活史的完成,以期控制和消灭寄生虫病。 在开展寄生虫病的防治过程中,必须根据各地区,以及各种寄生虫的具体情况,制订防治方案。对土源性蠕虫及经口感染的寄生虫的控制与消灭,首先是注意管好粪便、水源,注意个人饮食卫生。如华支睾吸虫和肺吸虫病的感染分别为食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虾和溪蟹、蝲蛄引起的;猪、牛带绦虫病以及旋毛虫病系食用未煮熟的猪肉、牛肉所致,这些蠕虫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也称食物源性蠕虫病,其防治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关,教育群众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加强粪管和肉品检查、以减少传播机会。包虫病的防治则屠宰卫生管理和家犬管理及药物驱虫为主,结合我国疫区的实际情况,实行对病犬“无污染性驱虫”将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对策。 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只有动员广大群众乃至全社会积极参与才能搞好。所以必须加强宣传,让广大群众和各级领导耳闻目睹寄生虫病对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危害、认识到“区区小虫”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及防治寄生虫病的重要意义,使各级领导将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的目标;通过对寄生虫生活史的宣传,增加群众预防寄生虫病的科学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和防病意识。这样才能开展群防群治,并巩固和提高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效果。

寄生虫各章习题(有答案)

第一章总论 二、单项选择题 1.寄生在宿主体内的寄生虫叫 A.体外寄生虫 B.体内寄生虫 C.兼性寄生虫 D.永久性寄生虫 E.暂时性寄生虫 2.寄生虫成虫或有性阶段寄生的宿主叫 A.终宿主 B.第一中间宿主 C.保虫宿主 D.第二中间宿主 E.转续宿主 3.可诱导变态反应的寄生虫抗原有 A.表面和虫体抗原 B.代谢产物抗原 C.绦虫的囊液和线虫的蜕皮液 D.死亡虫体的分解产物 E.A、B、C、D全部 4.寄生虫对宿主的机械性损伤,除外 A.阻塞腔道 B.夺取营养 C.压迫组织 D.吸附作用 E.破坏细胞5.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有 A.无季节性 B.仅有季节性 C.无地方性 D.仅有地方性 E.既有地方性,又有季节性 6.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生物因素是 A.寄生虫病患者的存在 B.感染的脊椎动物的存在 C.中间宿主或传播媒介的存在 D.带虫者的存在 E.健康人群的存在 7.寄生虫病的传染源,除外 A.感染的中间宿主 B.带虫者 C.感染的家畜 D.感染的野生动物 E.寄生虫病患者 8.寄生虫侵入人体后能继续发育或繁殖的 阶段是 A.诊断阶段 B.致病阶段 C.感染阶段 D.游移阶段 E.寄生阶段 9.专性寄生虫是 A.成虫营自生生活的寄生虫 B.幼虫营自生生活的寄生虫 C.既可营自生生活,又可营寄生生活的 寄生虫 D.成虫和幼虫均营自生生活的寄生虫 E.寄生虫生活史全部阶段,或至少有部 分阶段营寄生生活的寄生虫 10.机会致病寄生虫是 A.偶然感染的寄生虫 B.感染非正常宿主的寄生虫 C.暂时寄生的寄生虫 D.免疫功能低下时致病的寄生虫 E.免疫功能正常时致病的寄生虫 11.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中人主要作为 A.保虫宿主 B.转续宿主 C.终宿主 D.第一中间宿主 E.第二中间宿主 12.预防不需中间宿主,并经口感染的寄生 虫主要采取的措施,除外A.粪便管理 B.防止粪便污染食物、水源 C.注意个人卫生 D.改善不良的饮食习惯 E.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

中国淡水鱼分布

我国淡水鱼类约有800余种。其中,鲤科(Cyprinidae)属种最多,有400余种,约占全部淡水鱼的二分之一;鲶科(Siluridae)和鳅科(Cobitidae)的属种也不少,两科共有200余种,约占全部淡水鱼的四分之一;其它科如虾虎科(Gobiidae)、鳢科(Ophioce-phalidae)、?科(Serranidae)、?科(Bagridae)、合鳃科(Symbranchidae)等科共有200余种,约占全部淡水鱼的四分之一。 在我国的淡水鱼中,有些种类分布很广,几乎到处可见。如以水草为主要食料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鳊鱼(Parabramis pekinensis)、三角鲂(Megolobrama termina-lis)、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等;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等;杂食性的鲤( 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等;其他如花?(Hemibarbus maculatu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达氏蛇?(Saurogobio dabryi)、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条鱼(Hemiculter leucis-culus)、棒花鱼(Pseudogobio rivularis)、黄鳝(Monopterus albus)、白鳝(Aguilla japonica)、花鳅(Cobitis taenia)、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鲶鱼(Porasirulus asotus)以及常见凶猛鱼类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鳜鱼(Siniper-ca chuatsi)、鳡(Elopichthys bambusa)等;此外还有性情温和的肉食性鱼类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蒙古红鲌(Erytroculter mongolicus)和青鱼(Mylophar yn-godon aethiops)等。 除上述全国的广布种外,各地水域中也有不少本地区的常见种类。我国东北黑龙江及其支流中的鱼类约有90种,其中鲤科鱼类约有50种。黑龙江由于地处温带和亚寒带,多产冷水性鱼类,经济意义较大的常见种类有哲罗鱼(Hucho taimen)、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乌苏里白鲑(Coregonus ussurie-nsis)、北极茴鱼(Thymallus arcticus)、鲟鱼(Acipenser schrenoki)、达氏鳇(Huso dauricus)、狗鱼(Esox reicherti)及洄游性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等。此外尚有北方的特有种类亚洲胡瓜鱼(Osmerus dentex)、北鳅(Lefua cos-tata)、黑龙江杜文鱼(Mesocottus haitej)、杂色杜文鱼(Cottus poecilopus)等。 随着地理位置南移,江河中的温带鱼类越来越多,冷水性鱼类则逐渐减少。辽河水系约有鱼类70种,其上游尚有北方种类;黄河水系约有140种,长江水系约有300种,二者的冷水鱼类极少,除常见的青、草、鲢、鳙、鳊、鲂、鳤(Ochetobius elon-gatus)、赤眼鳟、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等重要经济鱼类外,还有鲥鱼(Hilsa reevesii)等特有种。 黄河、长江水系的上游和西北高原的一些河流,由于地形的原因,鱼的种类很是特殊,如鲤科的裂腹鱼属(Schizothorax)有13种,裸裂尻鱼属(Schizopygopsis)有8种。本地特有种有花斑裸鲤(Gymnocypis eckloni)、新疆重唇角(Diptychus dy-bowskii)、中华锯倒刺鲃(Spinibarvichthys sinensis)及白甲鱼(Varicorhinus simus)等。 珠江水系的鱼类资源丰富,共约260余种,除全国广布种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鱼,如波鱼属(Rasbora)、大海鲢(Mega-lops cyprinoides)等,华南地区特有的种属如鲮鱼(Cirrhina-molitorella)、傜山鱼(Yaoshanicus arcus)、四须盘?(Disco-gobio tetrabarbatus)、直口鲮(Rectoris posehensis)、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华南鲤(Cyprinus carpio rubro-fuscus)等。

海水养殖鱼类的病害及其防治.

海水养殖鱼类的病害及其防治 1 虹彩病毒病 病原:虹彩病毒(Iridovirus。流行:发病水温为20~25℃,易感染鱼类是卵型鲳鲹、牙鲆、美国红鱼、真鲷等。症状:病鱼体色变黑,无力地游在水面,个别眼球突出、出血,体表和鳍出血,鳃褪色,有的鳃上发现黑褐色或黑色颗粒;解剖观察内脏诸器官褪色,脾脏肿大;脾脏组织切片可看到许多异常肥大的细胞。防治:尚无有效方法,以防为主。(1将水温提高到25℃以上;(2避免过密饲养,保持良好水质,投喂多糖类、维生素等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3用50 mg/L聚维酮碘处理受精卵20 min;(4必要时投喂板蓝根、大青叶、三黄粉等中草药制剂,同时配合投喂VC;(5注射虹彩病毒细胞灭活疫苗,可有效防治此病。 2 淋巴囊肿病 病原: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c virus。流行:多发生在高水温期,主要感染鲈形目、鲽形目。鳃、损伤的皮肤、鳍是病毒入侵的地方。症状:病鱼的头、皮肤、鳍、尾部及鳃上出现小水泡状肿胀物,使皮肤呈砂纸状;肿胀物大部分分布在血管附近,成熟的肿胀物可轻微出血;肝脏颜色发白。军曹鱼体上的淋巴囊肿细胞呈集聚性出现,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形成一个大的囊肿物。防治:(1发现病鱼及时清除,避免与发病鱼池的鱼接触;(2发病初期用10%的聚维酮碘溶液涂抹患处,同时配合投喂聚维酮碘溶液和三黄散等抗病毒中药。 3 病毒性出血败血症 病原:艾特韦病毒(Egtved virus。流行:发病季节为6~l1月,流行季节为9~11月;当年鱼和2龄鱼均可感染。易感染鱼类是花鲈、大菱鲆等。症状:病鱼体表两侧、上下额、吻部、胸鳍、背鳍基部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充血,严重时患病鱼部分鳞片脱落,有的溃疡;解剖可见肝脏失血,肠管充血。防治:(1杜绝从亲鱼或苗种带入病毒;(2放养前苗种用20 mg/L聚维酮碘淡水溶液浸泡5 min;经

畜禽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畜禽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信息来源:网络发布日期:2007-11-29 16:49:00 浏览次数:273 各种家畜家禽寄生虫病严重地危害着家畜和人类的健康,严重地危害着畜牧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而寄生虫因种类繁多、分布广、各地自然条件等不同,因而防治寄生虫病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所以防治家畜寄生虫病必须贯彻以“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方针,必须掌握寄生虫的发育规律和流行规律,采取必要的综合性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家畜和人类的健康,减少经济损失,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1、驱虫 驱虫要掌握不同种类寄生虫的流行特点和感染途径选择最佳驱虫时间制定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有效、可行的驱虫。在组织大规模驱虫工作时,应先作小群试验,在取得经验后,再全面展开,以防用药不当,引起中毒死亡。所选用药物应考虑使用:广谱(最好一种驱虫药可以驱除多种寄生虫如对吸虫、绦虫、线虫等不同类型的寄生虫均可驱除的)、高效(经1~2次用药就能彻底驱除畜禽体内的寄生虫)、低毒(对畜禽有较小副作用,药物在畜禽体内残留量少、残留时间短、不污染环境的)、价廉、使用方便(在大群驱虫时方便的驱虫方法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同时,还应注意寄生虫产生抗药性,在同一地区,不能长期使用单一品种的药物,应经常更换驱虫药的种类,或联合用药。 驱虫可分为治疗性驱虫和预防性驱虫。 1.1 治疗性驱虫旨在消灭已确诊的畜禽体内和体表的寄生虫,解除危害,使得患畜早日康复,而且消灭了病原,对健康畜禽也起到预防作用。如果同时采取一些对症治疗和加强护理的措施,效果将会更好。 1.2 预防性驱虫多数畜禽寄生虫病都是呈慢性过程,常被人们忽视,使畜禽生产性能下降10%以上。根据当地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应在还没有出现明显的症状或引起严重损失之前,及时组织定期驱虫。驱虫过程中还应注意下列几点: 1.2.1 使用驱虫、杀虫药物要求剂量准确。 1.2.2 驱虫后对畜禽应加强护理和观察,必要时采用对症治疗,并及时解救出现毒副作用的畜禽。 1.2.3 先做小群驱虫试验,取得经验并肯定药效和安全性后,再进行全群驱虫。 2、粪便无害化处理 大多数寄生虫的虫卵、幼虫或卵囊是随着畜禽粪便排出体外,经一定时间的发育再次侵袭动物。因此,加强粪便管理、避免病原扩散,对控制寄生虫病的传播和流行非常重要。在寄生虫病流行区,应将畜禽粪便,尤其是驱虫后的粪便集中起来,根据各地情况和习惯,结合农田积肥进行堆积发酵,生物热可使

鱼类寄生虫病常用药

鱼类寄生虫病常用药 2008-07-18 15:53 (一)高锰酸钾 俗称灰锰氧,为紫色细长结晶,无臭,易溶于水,为强有力的氧化剂,与有机物相遇即释放氧,而将有机物氧化,其本身则还原为二氧化锰。本品杀菌力强,能破坏机体组织而杀死微生物和一些寄生虫,但其作用亦极易受有机物所减弱。鱼病防治上多用药浴法。 以10ppm浓度浸洗病鱼1-1.5小时,可杀死锚头鳋和鱼体表的几种孢子虫;以20ppm浓度浸洗病鱼15-30分钟,可治疗鱼类指环虫病和三代虫病。 注意事项:①本品的水溶液极易分解而失效,因此应现配现用;②应放置在有色瓶中密闭保存,本品在阳光下易氧化失效。 (二)硫酸铜 又名蓝矾、胆矾。为蓝色结晶或粉末,易溶于水,水溶液呈弱酸性。对病原体有较强的杀伤力和收敛伤口的作用。其铜离子能与蛋白质结合而生成蛋白盐,使蛋白质变性沉淀,并使寄生虫的酶失去活性,从而达到杀死寄生虫的作用,特别是对原虫有较强的杀伤力。 1.常用方法 1)全池泼洒常用浓度为0.7ppm,可防治车轮虫、斜管虫、口丝虫等原生动物病,也可杀死青泥苔、水网藻、蓝绿藻等。如与硫酸亚铁以5:2比例配合,可提高渗透压,以0.7ppm的浓度(硫酸铜0.5ppm+硫酸亚铁0.2ppm)可杀死复口吸虫、甲壳类等。 2)鱼体浸洗单独使用为8ppm,作用同上。8ppm硫酸铜和10ppm的漂白粉混合液,在水温15℃左右,浸洗20-30分钟,可以防治烂鳃病、赤皮病和原虫类等病。 3)挂袋可单用也可与硫酸亚铁以5:2的比例合用在食场挂袋,但当天的总剂量不能超过0.7ppm。

2.注意事项 1)硫酸铜的安全浓度范围较小,故测量池水体积和计算用药量时,务必准确;同时溶解药物的水温不要超过60℃,否则易失效。 2)同一池塘反复使用硫酸铜,会使池底铜离子的积累增加,从而抑制饵料生物的生长,同时还对鱼体肝、肾、肠道有一定毒害,影响鱼体摄食和生长,故不能经常使用。 (三)硫酸亚铁 硫酸亚铁又名绿矾、青矾,为淡绿色结晶,易溶于水,水溶液呈中性。在潮湿空气中,或水溶液放置过久都易被氧化分解,生成黄褐色不溶性碱或盐,使溶液呈酸性,不能再供药用。本品不具毒杀作用,因此一般不单独使用,多与硫酸铜、敌百虫合用,以提高药物渗透能力而增强药效。 (四)敌自由 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有机磷毒杀剂,纯品为白色结晶粉末,工业品为白色块状固体,含有效成分90%左右,能溶于水,对虫体具有强烈的胃毒作用和一定的触杀作用,并表现有一定的渗透活性。其杀虫活性归因于它的代谢转化产物敌敌畏,即敌百虫在虫体内转化成为毒力更大的敌敌畏。敌敌畏是胆碱酯抑制剂,使胆碱酯酶的活性受抑,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从而致使虫体神经末梢部分释放出来的乙酰胆碱不能迅速被水解,产生蓄积,引起组织功能改变,出现神经失常、中毒而死亡。目前敌百虫的剂型有多种,水产上用的较多的是90%晶体敌百虫。 1.用法用量 1)全池泼洒90%晶体敌百虫单独使用,0.2-0.5ppm的浓度,可杀死单殖吸虫,甲壳类和水蜈蚣、蚌虾和鱼鲺等。敌百虫可与硫酸亚铁和面碱合用加强其药效。与硫酸亚铁合用以4:1的比例配合,剂量为 0.2-0.3ppm,与面碱合用(1:0.6)剂量为0.2ppm浓度,作用同前。 2)浸洗以5-10ppm浓度浸洗鱼体,作用同全池泼洒。 3)内服法以1~3%的浓度拌入饵料投喂,可驱除绦虫、线虫等肠道寄生虫。 4)敌百虫、漂白粉、食盐合用可治疗孢子虫病、据陈锦富(1992)介绍:三种药物的比例为,敌百虫3克,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一)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一) 论文关键词淡水鱼类;寄生虫病;危害;防治措施论文摘要总结了淡水鱼类寄生虫病对鱼类的危害,以及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病和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病两大类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同时提出了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随着我国淡水渔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养殖密度越来越大,鱼病发生机率和危害性也不断提高,已逐渐成为制约国内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寄生虫病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寄生虫对鱼类不会产生明显的危害,在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中,宿主和寄生虫种群之间常处于平衡状态;然而当环境与生态急剧改变时,寄生虫就有可能大量侵入宿主,从而导致寄生虫病暴发,给渔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1寄生虫病对鱼类的危害 寄生虫对鱼类的影响显著时可引起宿主生长发育缓慢,抵抗力下降,甚至造成死亡。寄生虫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机械性刺激及损伤。机械性刺激及造成组织损伤是寄生虫病共有的一种特征,可直接造成鱼类死亡或者由此引起其他的病变,带来不良的后果。二是压挤与阻塞。一些寄生于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往往能造成对宿主组织器官的压挤,引起萎缩、坏死和生理机能丧失。三是掠夺宿主的营养。寄生虫的营养取自宿主,其结果必然是或多或少地对宿主产生某种危害,轻者表现为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影响,重者可至死亡。四是毒素的作用。寄生虫在寄生过程中,其代谢产物排泄于宿主体内。有些寄生虫还能分泌特有的有毒物质,对宿主产生一定的影响。 2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二是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 2.1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病 (1)隐鞭虫病。隐鞭虫寄生于淡水鱼的鳃和皮肤。鳃隐鞭虫主要破坏鳃小片上皮并产生凝血酶,使其血管阻塞,黏液增多,严重时鱼类呼吸困难,不摄食,离群独游或靠岸边聚集于水面,体色暗黑,体形消瘦。主要流行于5~10月,7~9月发病较多,往往表现为急性型。(2)粘孢子虫病。其中碘泡虫病危害较广,碘泡虫形成的胞囊,大的肉眼可见。鲢碘泡虫主要为害白鲢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体表、鳃、心脏、血液等,致使病鱼狂游乱窜,打圈,狂跳出水面,鱼体极度消瘦,尾上翘,肝、脾萎缩,腹腔积水,肠内无食物等症状。饼形碘泡虫主要寄生于草鱼种的肠道,严重时前肠粗大,肠壁呈白色糜烂状,鱼体发黑,腹部膨大,不摄食,消瘦而死。野鲤碘泡虫主要侵袭鱼的体表、鳍和鳃等,能引起鱼种死亡。主要流行于5~7月,表现为急性型。 (3)斜管虫病。斜管虫主要寄生于鱼的鳃、体表,刺激寄主分泌大量黏液,皮肤表面有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破坏组织,影响鱼的呼吸,病鱼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发黑,漂游水面或侧卧,靠近岸边,不久死亡。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初冬和春季为其流行季节。 (4)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严重时鱼体覆盖1层白色薄膜,病鱼行动迟钝,漂浮水面,不断与其他物体磨擦或跳出水面,能造成成批死亡。主要流行于初冬和春末,尤其是密集放养的越冬池易感染此病。 (5)车轮虫病。是鱼类很普通的原虫病,严重时鱼体分泌大量黏液,车轮虫较密集的部位,如鳍、头、体表等出现1层白翳,素有白头白嘴病之称,尤其危害下塘10d左右的鱼苗,使其口腔充塞黏液,嘴闭合困难,不摄食,呈“跑马”现象,鱼体消瘦。此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现,4~7月较流行。 2.2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病 (1)指环虫病。在我国饲养鱼类中致病的有鳃片指环虫、鳙指环虫、鲢指环虫和坏鳃指环虫。主要寄生于锶部,严重时,病鱼鳃丝黏液增多,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呼吸困难,鳃部

动物寄生虫病试题

家畜寄生虫学试题 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寄生虫的学名为()。 ①英文命名②瑞典文命名③由属名加种名④由种名加属名 2.患蠕虫病时,动物体内白细胞增数的是() ①嗜中性白细胞②淋巴细胞③嗜碱性白细胞④嗜酸性白细胞 3.猪鞭虫寄生于() ①胃②小肠③盲肠④结肠 4.马、羊脑脊髓丝虫病的传播媒介是() ①蚊②蚤③蠓④吸血蝇 5.鸡吞入蚯蚓感染异刺线虫病,蚯蚓是异刺线虫的() ①中间宿主②终宿主③贮藏宿主④补充宿主 6.前殖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是() ①扁卷螺②钉螺③锥实螺④淡水螺 7.肝片吸虫的感染性阶段为() ①胞蚴②囊蚴③尾蚴④毛蚴 8.曼氏迭宫绦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是( ) ①淡水螺②陆地螺③剑水蚕④蜻蜓幼虫 9.下列绦虫中那种绦虫有子宫孔() ①细粒棘球绦虫②曼氏迭宫绦虫③泡状带绦虫④豆状带绦虫 10.微小牛蜱是() ①一宿主蜱②二宿主蜱③三宿主蜱④多宿主蜱 11.蚋是() ①♀吸血②♂吸虫③♀♂都吸血④♀♂都不吸血 12.卡氏住白细胞虫的传播媒介是() ①库蠓②蚋③蚊④白蛉 13.包虫病的病原是() ①棘球蚴②多头蚴③细颈囊尾蚴④牛囊尾蚴 14.兔艾美尔球虫寄生于() ①小肠上皮②盲肠上皮③结肠上皮④胆管上皮 15.弓形虫特有的诊断方法是() ①饱和盐水浮集法②水洗沉淀法③毛蚴孵化法④色素试验 16.日本血吸虫寄生于() ①胆管②胰管③肠系膜静脉④前胃 17.克氏假裸头绦虫的中绦期幼虫是() ①似囊尾蚴②实尾蚴③钩毛蚴④囊尾蚴 18.下列属于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是() ①猪蛔虫病②弓形虫病③猪肾虫病④猪肺虫病 19.可经皮肤感染的寄生虫是() ①莫尼茨绦虫②捻转血矛线虫③猪蛔虫④反刍兽钩虫 20.我国牛双芽巴贝斯虫斯虫病的传播媒介是()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发表时间:2018-11-29T10:39:58.68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8期作者:武才琪王庆林(通讯作者) [导读] 然后分析了寄生虫病对淡水鱼类造成的危害,最后总结了几点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检验系湖南长沙 410006 【摘要】随着我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淡水鱼类的养殖密度不断提高,虽然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病害风险。本文以寄生虫病为核心,首先介绍了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常见类型,然后分析了寄生虫病对淡水鱼类造成的危害,最后总结了几点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淡水鱼;寄生虫病;类型;危害;防治措施 我国淡水鱼类采用集约化养殖模式,为鱼类流行病的发生和传染创造了条件,是造成经济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寄生虫对鱼类的危害不明显,两者处于平衡状态;一旦生态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寄生虫就会侵入宿主,影响鱼类正常生长发育。以下结合实践,探讨了寄生虫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1.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常见类型 1.1 单细胞原生动物 第一,隐鞭虫病。该寄生虫一般侵入鱼类的鳃部和皮肤,随着数量增多,会破坏鳃小片组织,并产生凝血酶。由于血管阻塞,增加了黏液数量,影响鱼类的正常呼吸,继而出现不摄食、离开群体、靠近岸边等征象,久而久之导致体形消瘦、营养不良。该疾病主要出现在每年7-9月,具有发病急、危害重的特点。 第二,小瓜虫病。该寄生虫侵入鱼类后,体表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症状表现为行动迟缓,或漂浮在水面上,或者和其他物体相互摩擦接触,容易造成大量死亡。该疾病主要出现在春末和初冬时节,尤其在鱼类数量密集的越冬池中,小瓜虫病的感染概率较高。 第三,车轮虫病。该寄生虫侵入鱼类的头部、鳍部、体表,鱼类会大量分泌黏液,1-2周的鱼苗是主要受害群体。鱼类的口腔内、呼吸道存在大量黏液,因此影响正常的呼吸和进食,导致体形消瘦,主要出现在每年4-7月。 第四,粘孢子虫病。以碘泡虫为例,对于鱼类的危害范围广,该寄生虫伴有较大的胞囊,寄生在鲢鱼体内,会对神经、皮肤、心血管系统和感觉器官产生破坏,鱼类出现打圈、乱窜的现象,尾部上翘、腹腔积水、肝脾功能减退。寄生在草鱼体内,则会危害肠道功能,出现肠道粗大、肠壁糜烂、体形消瘦等征象,最终因不摄食而死[1]。该疾病主要出现在每年5-7月,具有发病急的特点。 1.2 多细胞后生动物 第一,吸虫病。该寄生虫侵入鱼类后,首先出现挣扎、跳跃征象,然后游动缓慢直至失去平衡感。由于头部充血,可见鱼类的脑室、眼眶等部位出现鲜红色,机体呈现弯曲状。该疾病主要出现在每年5-8月,部分鱼类伴有白内障疾病,具有发生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第二,鱼怪病。该寄生虫具有成对寄生的特点,主要入侵胸鳍和心腔部位,并通过一个孔道和外界相连。在疾病影响下,鱼类的性腺发育不全,出现机体失衡、狂躁不安等征象,并在短时间内死亡,主要出现在水库和湖泊中。 第三,指环虫病。常见寄生虫类型如鲢指环虫、鳙指环虫、坏鳃指环虫等,寄生在鱼类的鳃部,导致黏液分泌增多,因呼吸困难必须张开鳃盖,是引起幼苗大量死亡的原因之一。该疾病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最佳繁殖温度是20-25℃[2]。 第四,中华鱼蚤病。该寄生虫病在轻度感染时,鱼类没有明显症状;严重时则会影响鱼类的呼吸,出现躁狂不安的征象。鱼蚤在摄食的同时,会分泌溶解组织的酶类物质,导致鳃部表皮损坏,降低了血色素水平,改变白细胞成分,最终因消瘦死亡。该疾病主要发生在每年5-9月,2龄以上草鱼是主要发病群体。 2.寄生虫病对淡水鱼类造成的危害 寄生虫病对淡水鱼类造成的危害,主要是生长发育缓慢,降低了抵抗力,严重情况导致鱼类死亡。在我国南方地区,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生率高,其中死亡率约为20%-30%。结合实际案例,2001年苏南和苏北地区,鳜鱼养殖场内发现鳜鱼尾孢虫,部分鱼池内的死亡率超过60%;2002年山东章丘地区,养殖场内发生车轮虫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3]。 具体分析来看,寄生虫病对淡水鱼类的危害如下:①因机械性刺激损伤鱼类组织,鱼类出现不同病变或死亡,并且将病变传染至整个鱼塘或养殖场;②在阻塞和挤压效应下,寄生虫会挤压鱼类的正常器官组织,出现肌肉萎缩、功能坏死等病变;③掠夺鱼类的营养物质,鱼类生长期间的营养供给不足,从而诱发消瘦疾病;④寄生虫在鱼类体内直接排放代谢产物,导致毒素持续累积,或者分泌出有毒有害物质,影响鱼类的健康生长。 3.针对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3.1 加强消毒管理 第一,定期清理养殖场和池塘,要求排净池内水体,使用生石灰进行消毒,用量控制在160kg/亩,加水化成石灰浆泼洒在池塘内。第二,对幼苗进行严格检疫,避免携带病原菌和寄生虫,进入鱼塘之前,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分钟。第三,养殖过程中,每月对鱼塘进行消毒,使用敌百虫泼洒;并且合理选择饲料、控制用量,防止水体污染。第四,推荐选择抗病能力强的鱼种,规范养殖管理措施,提高鱼类的免疫力,降低寄生虫病发生率。 3.2 制定预防措施 首先优化鱼塘设计,要求每个池塘具有独立的进水口和排水口,保证水源清洁充足,从源头控制水体质量,避免携带病原菌。其次,在寄生虫病高发时期,应该使用药物进行预防,一方面从饲料入手,进行消毒和杀虫;另一方面投喂药饵,抑制病原菌增殖[4]。最后从鱼类本身出发,越冬时期选用配合饲料,开春季节则适当添加营养成分、免疫调节剂等。同时采用拉网锻炼法,增加鱼类运动量;装运时避免损伤皮肤外表,阻断病原菌的入侵途径。 3.3 使用化学药物 推荐使用化学药物如优马林、鱼虫杀星,前者可有效治疗斜管虫、小瓜虫、车轮虫等,具有消毒抗菌功效,且不会引起公害和污染;

中国常见淡水鱼名称对照,图文并茂教会你认识淡水鱼

中国常见淡水鱼名称对照,图文并茂教会你认识淡水鱼 导语 淡水鱼,系指能生活在盐度为千分之三的淡水中的鱼类就可称为淡水鱼。狭义的说,系指在其生活史中部分阶段如只有「幼鱼期」或「成鱼期」,或是终其一生都必须在淡水域中渡过的鱼类。下面是淡水鱼有哪些,淡水鱼图片及文字说明,教会你认识生活中最常见的淡水鱼。

鲤鱼( lǐ yú ) 中文别名鲤拐子、鲤子、毛子。鲤科,中粗强的褐色鱼,原产亚洲,后引进欧洲、北美以及其他地区,杂食性。鳞大,上腭两侧各有二须,单独或成小群地生活于平静且水草丛生的泥底的池塘、湖泊、河流中。在水域不大的地方有洄游的习性. 中文学名:鲤鱼 别称: 鲤拐子、鲤子 草鱼( cǎo yú ) 草鱼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草鱼的俗称有:鲩、鲩鱼、油鲩、草鲩、白鲩、草鱼、草根(东北)、

厚子鱼(鲁南)、海鲩(南方)、混子、黑青鱼等。英文名:Grass carp 。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性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草鱼幼鱼期则食幼虫,藻类等,草鱼也吃一些荤食,如蚯蚓,蜻蜓等。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生殖季节亲鱼有溯游习性。已移殖到亚、欧、美、非各洲的许多国家。因其生长迅速,饲料来源广,是中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草鱼,鲤科。体延长,亚圆筒形,体长大1m余。体青黄色。头宽平,口端位,无须。咽齿梳状。栖息水的中下层,以水草为食。3-4龄成熟,在江河上游产卵,可人工繁殖。生长快,最大个体达30kg左右。为中国主要淡水鱼类养殖对象。分布于中国各大水系,肉味美,鱼胆有毒。 中文学名:草鱼 别称: 鲩、油鲩、草鲩、白鲩、草鱼、乌青、草苞、草根(东北)、混子。

鱼类常见病害(定稿)

鱼类常见病害 草鱼出血病 【病原】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水面,主要症状是病鱼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根据病鱼所表现的症状及病理变化,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红肌肉”型病鱼外表无明显的出血症状,或仅表现轻微出血,但肌肉明显充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均呈红色,鳃瓣则严重失血,出现“白鳃”。这种类型一般在较小的草鱼种(体长7——10cm)较常见。 (2)“红鳍红鳃盖”型病鱼的鳃盖、鳍基、头顶、口腔和眼眶等明显充血,有时鳞片下也有充血现象,但肌肉充血不明显。这种类型一般见于在较大的(体长13cm以上)草鱼种。(3)“肠炎”型病鱼体表及肌肉的充血现象均不明显,但肠道严重充血。肠道充血时,仍具韧性,肠内虽无食物,但很少充有气泡或粘液,可区别于细菌性肠炎。这种类型在各种规格的草鱼种中都可见到。 【流行情况】本病是我国草鱼鱼种培养阶段为害最大的病害之一,主要危害2.5——15cm 的草鱼和1足龄的青鱼。每年6——9月是此病的主要流行季节,水温27℃以上最为流行,水温降至25℃以下,病情逐渐消失。 【防治方法】疾病一旦发生,彻底治疗通常比较困难,故强调预防。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疫区引进鱼种。 (2)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含有效氯30﹪),或漂白精(含有效氯60﹪)消毒,以改善池塘养殖环境。 (3)注射疫苗,进行人工免疫。 (4)养殖期内,每半个月全池泼洒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或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浓度为0.3㎎/㎏;或泼洒漂白粉精,浓度为0.1——0.2㎎/㎏。 (5)口服大黄粉,按每年100㎏鱼体重用0.5——1.0㎏计算,拌入饲料内或制成颗粒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3——5天。 (6)每万尾鱼种用水花生4㎏,捣烂后拌入250㎏大蒜、少量食盐和豆粉制成药饵,每天投喂2次,连续3天。 (7)50﹪大黄、30﹪黄柏、20﹪黄芩制成三黄粉,每50㎏鱼用三黄粉250g、麸皮4.5㎏、菜饼1.5㎏和食盐250g制成药饵投喂,连用7天为一个疗程。 (8)口服植物血球凝集素(PHA),每千克鱼用量4㎎,隔天喂1次,连续2次,或用浓度为5——6㎎/㎏的PHA溶液浸洗鱼种30min。此外,还可用注射法,每千克鱼注 射PHA4——8㎎。 (9)加强饲养管理,进行生态防病。 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色发黑,反应迟钝,或离群独游水面。鳃盖内表皮往往充血发炎,严重者鳃盖中部的内表皮溃烂,形成一个透明小区“开天窗”。鳃丝分泌粘液增多,肿胀,呈花鳃状,局部因缺血色或淡红色,或淤血成紫红色或有出血点。鳃小片愈合。严重者鳃丝溃烂,鳃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鳃丝软骨外露,坏死处往往有细菌和污物粘附。

综述鱼类寄生虫、寄主和环境三者间的关系

综述鱼类寄生虫、寄主和环境三者间的关系 寄生虫是指一种生物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居住于另外一种生物体内,被寄居的生物称为宿主或者寄主,寄生虫的寄生行为同时对卑寄生生物产生损害。寄生行为时寄生虫在宿主或者寄主体内或者依靠寄生虫自身一些特化的器官附着于宿主或者寄主体外,以从中获取维持其生存、发育甚至繁殖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或者是庇护其不受其他不利因素干扰的行为。此外,更加广义地说,就是小型生物依附大型生物来生存,可以被称为寄生,因此病毒也是可以称为寄生虫。 从自然生活演化为寄生生活,寄生虫经历了漫长的适应宿主环境的过程。寄生虫长期适应于寄生环境,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于营养和空间依赖性越大的寄生虫,其自生生活的能力就越弱;寄生生活的历史愈长,适应能力愈强,依赖性愈大。寄生虫只能选择性地寄生于某种或某类宿主。寄生虫对宿主的这种选择性称为宿主特异性,实际是反映寄生虫对所寄生的内环境适应力增强的表现。寄生虫可因寄生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形态构造变化,甚至因此而产生一些适应宿主的结构或者功能。 由于寄生虫的寄生活动,寄生在鱼类上的寄生虫对鱼类的影响是比较大地,显著时可引起被寄生鱼类生长发育缓慢,抵抗力下降,甚至造成死亡。 鱼类的寄生虫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机械性刺激及损伤。机械性刺激及造成组织损伤是寄生虫病共有的一种特征,可直接造成鱼类死亡或者由此引起其他的病变,如机械性损伤带来的感染、炎症等。二是压挤与阻塞。某些寄生于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往往能造成对鱼类体内组织器官的压挤,引起萎缩、坏死和生理机能丧失。三是掠夺宿主的营养。寄生虫的营养取自宿主,其结果必然是或多或少地对宿主产生某种危害,轻者表现为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影响,重者可至死亡。四是毒素的对鱼类的作用。寄生虫在寄生过程中,其代谢产物排泄于宿主体内;有些寄生虫还能分泌特有的有毒物质,对宿主产生一定的影响。五是引起寄主的超敏反应。寄生虫或者是寄生虫产生的物质被寄主体内识别为抗原,引起寄主体内强烈的免疫反应,而导致寄主的损伤。 寄生和互利共生一样,都是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生物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只是寄生是对宿主有害,而互利共生是双方都有利。而寄生关系的其原由有三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由空间联系发展到食物联系。先有简单的共栖,再过渡到宿主体上,进而进到体内共栖,不同程度的共栖为发展营养联系建立基础。食物联系可能开始时只是一种对一方有利另一方无害的偏利共生。当一方依赖于另一方体液来维持生活,即发展为寄生关系;第二种途径是通过捕食过渡到寄生。在自然界中尚保存过渡的痕迹。第三条途径是未来的宿生物偶然的潜入体内,虽然寄主体内是暂时的生活地点,但对寄生物十分有利,成功为兼性寄生物。寄生关系从上述共栖、捕食和偶然寄生三条途径产生后,可以往不同的方向演化。由寄生产生的这三种途径可以看出,寄生是进化过程中生物个体为了生存而演变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种演变中,寄生虫在形态构造,生理功能等方面就产生了许多的变化。首先,寄生虫为了生活需要确定它们的寄主,还要适应寄主体内的环境。这就迫使它们要有所变化。为了寻找寄主或者在寄主体内迅速到达寄生部位,它们的运动结构在不同的寄生环境便演化出不同的适应方式。 鱼类的寄生虫感染鱼类的途经有三个途经:经口感染、经皮感染和经血感染。经口感染:很多虫卵、幼虫或包囊可随受污染的食物进入鱼体中。鱼吞食受污染的饲料及带有幼体的中间宿主,而受感染,如艾美虫、绦虫及寄生于肠道中的吸虫等。经皮感染:即是感染阶段之寄生虫通过鱼类皮肤、鳃、鳍而感染鱼类。它们可主动侵袭鱼类(如双穴吸虫的尾蚴)或从伤口进入鱼体。经血感染:这种感染方式在鱼体上较少见。它是通过动物媒介的叮咬而将病原接种到鱼类血液中,病原通过体外寄生虫的口器而达鱼类的血液或组织,如蛭类叮咬鱼体而传播寄生于血液中的原生动物,如锥虫。 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外,其实寄生虫病都是可以预防的。建立检疫制度。对从外地引进,或引种到外地去的种鱼、苗种进行检疫,确认无病和无病原后再放养,以防地区性寄生虫病扩散传播。每年在鱼苗、鱼种放养前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清理,清除杂物、杂草,用药物消灭池中病原生物。必须坚持年年清塘消毒,才能达到预防鱼病之目的。清塘消毒工作主要包括:清整池塘:每年冬天,待鱼出池后,排干池水,修补池埂,拔除池边杂草,并挖去过多的淤泥。药物清塘: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茶饼、氨水等。生石灰不但能杀灭塘内病原、中间寄主、携带病原的动物和敌害,而且还有改良土壤、水质和施肥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