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 格式:docx
- 大小:23.77 KB
- 文档页数:3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课程标准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岩石圈的范围和地球圈层示意图简单绘画。
三、教学目标学生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学生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并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学生能识记地球外部圈层的构成。
四、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那你们了解自己生活的地球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熟悉我们人类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
【进入新课】首先我们先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板书)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读书】同学们阅读书本25页的阅读,思考问题①什么是地震波?②地震波可分为哪两种?各有什么特征?【总结】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的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强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读图】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0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和左边文字,分析莫霍面、古登堡面的大致深度以及这个两个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总结】纵波和横波在地表至莫霍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读书】引导学生看书,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总结】地壳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第4课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掌握地震波的分类和不同特征2.能说出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及根据它们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以及每一圈层的特征3.掌握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征知识点01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一)地震波1,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2,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3,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4,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二)不连续面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在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
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2,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
以这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3,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
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
4,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
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目标导航知识精讲与之相关。
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5,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即学即练1】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千米的海域,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引发最高达10米的大海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课程标准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岩石圈的范围和地球圈层示意图简单绘画。
三、教学目标
学生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学生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并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学生能识记地球外部圈层的构成。
四、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那你们了解自己生活的地球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熟悉我们人类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
【进入新课】首先我们先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板书)
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读书】同学们阅读书本25页的阅读,思考问题①什么是地震波?②地震波可分为哪两种?各有什么特征?
【总结】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的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强性震动,并以波
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读图】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0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和左边文字,分析莫霍面、古登堡面的大致深度以及这个两个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总结】纵波和横波在地表至莫霍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读书】引导学生看书,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总结】地壳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②组成:地壳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含量较多的8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其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
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③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地幔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
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③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核①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
②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部分。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板书)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读书、分析】引导学生看书,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1、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
一般把2019~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2、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3、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形成生物圈。
【活动】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并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进一步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
六、课后作业和总结
同学们下课后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的练习,下节课我们一起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