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象学与⽓候学考试重点09地信⽓象与⽓候学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名词解释1.⽓象学 P1⼈类在长期的⽣产实践中不断地对它们进⾏观测、分析、总结,从感性认识提⾼到理性认识,再在⽣产实践中加以验证、修订、逐步提⾼,这就产⽣了专门研究⼤⽓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之于指导⽣产实践为⼈类服务的科学。
2.⽓候系统 P1是⼀个包括⼤⽓圈、⽔圈、陆地表⾯、冰雪圈和⽣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候形成、⽓候分布和⽓候变化的统⼀的物理系统。
3.⽓候系统 P7⽓候系统是⼀个包括⼤⽓圈、⽔圈、陆地表⾯、冰雪圈和⽣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候形成、⽓候分布和⽓候变化的统⼀的物理系统。
4.太阳常数 P25就⽇地平均距离来说,在⼤⽓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 ⾯积内,1min 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I0 表⽰。
5.⼤⽓窗⼝ P32⽓在整个长波段,除8—12µm ⼀段外,其余的透射率近于零,即吸收率为1。
8—12µm 处吸收率最⼩,透明度最⼤。
6.⼤⽓的保温效应 P33⼤⽓辐射指向地⾯的部分称为⼤⽓逆辐射。
⼤⽓逆辐射使地⾯因放射辐射⽽损耗的能量得到⼀定的补偿,由此可看出⼤⽓对地⾯有⼀种保暖作⽤。
7. 地⾯有效辐射 P33地⾯放射的辐射(Eg)与地⾯吸收的⼤⽓逆辐射(δEa)之差。
8.地⾯的辐射差额 P33地⾯由于吸收太阳总辐射和⼤⽓逆辐射⽽获得能量,同时⼜以其本⾝的温度不断向外放出辐射⽽失去能量。
某段时间内单位⾯积地表⾯所吸收的总辐射和其有效辐射之差值。
9. ⽓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绝热垂直减温率(简称绝热直减率)。
对于⼲空⽓和未饱和的湿空⽓来说,则称⼲绝热直减率,以γd表⽰,即γ。
其中表⽰某⼀⽓块。
P3910. 冰晶效应 P63在云中,冰晶和过冷却⽔共存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如果当时的实际⽔汽压介于两者饱和⽔汽压之间,就会产⽣冰⽔之间的⽔汽转移现象。
⽔滴会因不断蒸发⽽缩⼩,冰晶会因不断凝华⽽增⼤。
气象与气候学复习重点[一、填空15分] [二、解释词语15分] [单项选择16分] [判断题10分] [简答题24分] [论述题20分]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①概念不同: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气候指的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气象过程的综合。
②时间尺度不同。
天气周期短,气候周期长。
③决定因子不同;④稳定性不同。
天气不稳定,气候较稳定;⑤天气系统单一(气旋、反气旋),气候系统庞大(一个能源、五个子系统)。
P1 (2)联系:①气候过程是在一定时段内由大量天气过程综合而得出的长期大气过程,二者之间存在着统计联系,从时间上反映出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②气候是天气状况的综合,但不是天气状况的简单平均。
气候不仅包括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而且也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2.气候系统: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P73.大气水热组成: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气体及悬浮其中的液态和固态杂质所组成。
其组成成分主要有:氧;氮;水汽;臭氧;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污染气体和大气气溶胶粒子。
P84.绝对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绝对温度(K),水的冰点为273.15K,水的沸点为373.15K。
绝对零度等于-273.15℃。
T(绝对温度) = t (摄氏温度) + 273.15 华氏度(F) = 9/5 ℃+ 32 或℃= 5/9(F – 32)P155.相对湿度(f):相对湿度是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P166.露点(Td):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P177.能见度:能见度指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出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P188.辐射光谱的能量公式:设一物体的辐射出射度为F,在波长λ至λ+dλ间的辐射能为dF,则Df = Fλdλ或Fλ= dF/dλ其中Fλ是单位波长间隔内的辐射出射度。
第六章气候的形成1、气候形成、变化因子:①、太阳辐射;②、宇宙地球物理因子;③、环流因子;④、下垫面因子;⑤、人类活动影响。
2、天文辐射: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时空分布由太阳与地球间的天文位置决定,又称天文辐射。
除太阳本身变化外,天文辐射能量主要决定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白昼长度。
3、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包括大气环流、洋流。
海洋与大气间通过一定的物理过程发生相互作用。
组成复杂的耦合系统。
海洋对大气主要作用给大气热量、水汽,为其提供能源。
大气通过向下动量输送,产生风生洋流、海水上下翻涌。
海洋是CO2巨大储存库,通过调节大气中的CO2含量影响气温、环流。
海洋从大气圈下层向大气输送热量、水汽,大气运动产生的风应力向海洋上层输送动量,使海水发生流动,形成风生洋流,也称风海流。
热带、副热带海洋,北半球洋流围绕副高顺时针流动,南半球反时针流动。
海洋提供给大气潜热、显热,大气运动的能源,使大气环流得以形成、维持。
环流与热量输送:大气环流、洋流对气候系统中热量分配起重要作用,将低纬热量传输到高纬,调节赤道与两极间温度差异;大气环流方向有由海向陆与由陆向海差异、洋流冷暖不同,使同纬度带大陆东西岸气温产生明显差别,破坏天文气候地带性分布。
环流与水分循环:水分循环通过蒸发、大气中水分输送、降水、径流实现。
环流变异与气候:厄尔尼诺现象:表示在南美西海岸延伸至赤道东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附近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现象。
南方波动:南太平洋副高与印度洋赤道低压间气压变化的负相关关系。
沃克环流、哈德莱环流。
厄尔尼诺年印尼、澳大利亚、印度次大陆、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多雨。
(日本、我国东北夏季持续低温,我国大部降水有偏少趋势。
)4、海陆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从陆地吹向海洋,这种风称海陆风。
5、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海陆热力差异、及差异的季节变化,行星风带季节移动、广大高原热力、动力作用。
气象与气候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大气的热状况1.大气的垂直分层(1)分层依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2)对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现象显著,天气复杂多变。
②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③逆温现象A.对流层气温随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出现逆温现象。
B.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无逆温→逆温生长→逆温层最厚→逆温减弱→逆温消失C.逆温现象,风力小,使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污染更加严重。
④雾形成条件:空气中水汽充足;水汽遇冷凝结成水滴;凝结核充足;逆温现象,风力小。
(3)平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
②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高,适合飞机飞行。
③分布有臭氧层,强烈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4)高层大气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此层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②分布有氧原子,强烈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2.大气的热状况(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反射作用: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
白天阴天气温低。
②吸收作用:吸收作用有选择性,水汽和CO2吸收红外线,O3、O吸收紫外线。
③散射作用:散射作用既有选择性有无选择性,可见光中的蓝光、紫光最易被散射,天空呈现为蓝色。
空气质量较差时,可见光都易被散射,天空呈现灰白色。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①一半以上的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②地面受热后,向外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CO2吸收,低层大气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③大气受热后,向外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夜晚阴天气温高。
④全天晴,日较差大,全天阴,日较差小。
⑤效率低和成本高:比常规能源在利用中效率低、成本高。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简史1.气象、天气和气候的含义气象:大气中发生的物理现象和过程,称为气象。
天气: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气候:长时间内,大气状态和现象的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态。
2.广义的气象学和狭义的气象学:广义的气象学:所有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的学科统称为气象学。
狭义的气象学:仅研究大气中大气现象的学科称为狭义气象学。
3.大气的主要组成成份氮、氧、氩、 CO2、氖、氦、甲烷、氪、氧化氮、氙、臭氧、氡等。
前四个的含量分别是78.08、20.95、0.93、0.03,累加值 99.03、99.96、99.99。
大气气溶胶粒子:大气中悬浮的多种固体和液体微粒,统称为大气气溶胶粒子。
4.大气的质量随高度的变化大气总质量约5.3×1015吨。
50%在5.5公里以下;75%在11公里以下;25%在11公里—100公里;1% 在36公里—100公里;5. 大气上界有两种划分方法一是大气中出现物理现象的最高高度:极光,1200千米,大气的物理上界;另一种着眼于大气密度与星际气体密度接近的高度:大约2000—3000千米。
6. 大气的垂直分层⑴对流层高度:平均高度10—12公里,赤道平均高17—18公里,极地平均高8—9公里。
特征: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而言:气温直减率γ=0.65℃/100米②盛行垂直对流运动;③气象要素分布不均;⑵平流层自对流层顶—55km。
温度最初随高度增加不显著,30 km以上显著升高。
气流比较平稳,空气的对流运动很弱。
对流层中水汽含量少,大多数时间天空是晴朗的。
在20 km以上高空,可在早晚观测到贝母云。
⑶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5 km左右为中间层。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几乎无云出现,有时能看到薄、银白色的夜光云。
有一个白天出现的电离层,叫做D层。
高度60—90公里。
⑷暖层高度自85公里到250或500 km。
又称热成层或暖层。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大气圈概述:➢大气的组成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气体及浮在其中的液态和固态杂志组成(干洁空气定义:大气中,除了水汽和液体、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组成:氮、氧、氩、二氧化碳等,此外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氧等稀有气体;氧气、臭氧、氮气的来源及作用:大气中的氧是一切生命所必须的,这是因为动物和植物都要进行呼吸,都要在氧化作用中得到热能以维持生命;大气中的氮气能够冲淡氧气,使氧气不至太浓,氧化作用不过于激烈,大量的氮气可以通过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定到土壤中,成为植物体内不可缺少的养料;大气中的臭氧主要是由于在太阳的短波辐射下,通过光化学作用,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后再和另外的氧分子结合而成的,另外有机物的氧化和雷电的作用也能形成臭氧,臭氧可以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暖,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从而对地球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气的结构1.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垂直对流运动;气象要素水品分布不均匀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为平流层。
在平流层内,随着温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者微有上升,大约到30km以上,气温随着温度增加而显著提高,在55km高度可达-3摄氏度。
平流层的这种气温分布特征是它受地面温度影响很小,特别是存在大量的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辐射有关。
虽然30km以上臭氧额的含量已逐渐减少,但这里的紫外线辐射很强烈,故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增加,造成显著的暖层。
平流层内气流比较平稳,空气的垂直混合作用显著减弱3.中间层;热层;散逸层有关大气的物理性状:主要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湿度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强称为水汽压,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单位体积空气的水汽量有一定的限度,如果水汽含量达到此限度,空气就呈饱和状态这是的空气称为饱和空气,其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饱和差;比湿;水汽混合比;露点➢降水;风;云量;能见度空气状态方程大气的热能和温度:太阳辐射➢辐射的基本知识物体通过电磁波的方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能量传播方式称为辐射。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一章1.名词解释气象学: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大气组成、范围、结构、温度、湿度、压强和密度等),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气候学:研究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它既反映平均状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的多年综合。
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气象要素是指表示大气属性和大气现象的物理量,如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能见度等等。
2、简答题(1)大气结构及各层特点?1.对流层①气温随着高度而降低。
平均0.65℃/100米由于对流层主要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乱流运动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2.平流层(对流层顶到55km)①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加在平流层内,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自25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明显上升,到平流层顶可达-3℃左右,平流层这种气温分布的特征,主要是臭氧对太阳紫外线的强烈吸收。
②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③水汽、尘埃含量很少3.中间层(平流层顶到85km)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顶界温度可降至-83℃-113℃,几乎成为大气层中的最低温。
其原因是这里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氮和氧等气体所能吸收的波长更短的太阳辐射又大部分被更上层的大气吸收了。
因此,这里的气温随高度是递减的。
②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4.暖层(中间层顶到800km)①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据探测,在300km高度上,气温可达1000℃以上,这是因为所有波长<0.175μm的紫外线辐射,都被该层中的大气物质所吸收的缘故。
②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5.散逸层(外层)(800km高度以上的大气层)整个大气层的最外一层,是大气圈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没有明显的边界。
这一层的气温也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第六章气候带和气候型1、气候带、气候型划分方法:①实验分类法:根据大量观测记录,以某些气候要素长期统计平均值、季节变化,来与植物分布、土壤水分平衡、水文情况及自然景观相对照来划分气候带、气候型。
柯本、桑斯威特、沃耶伊柯夫、杜库洽夫。
②成因分类法:根据气候形成的辐射、环流、下垫面因子划分气候带、气候型。
阿里索夫、弗隆、特尔真、斯查勒。
柯本气候分类法:以气温、降水为基础,参照自然植被分布而确定;斯查勒气候分类法:认为天气是气候的基础,而天气特征、变化又受气团、锋面、气旋、反气旋所支配。
2、高地气候特点:高山地带随高度增加,空气愈稀薄,空气组分中的二氧化碳、水汽、微尘、大气中污染物质逐渐减少,气压降低、风力增大,日照增强、气温降低。
在一定坡向、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而加大,过了最大降水带后随高度而减小—导致高山气候具有明显垂直地带性,又因高山所在地纬度、区域气候条件有所不同。
第七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1、气候变化的史实:全球地质时期气候变化时间尺度在22亿年到1万年以上,以冰期、间冰期出现为特征,气温变化幅度在10℃以上;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是近1万年来,主要是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变化幅度最大不超过2—3℃,大都是在地理环境不变的情况发生;近代气候变化主要指近百年或20世纪以来的气候变化,气温振幅在0.5—1.0℃间。
2、气候变化的因素:①太阳辐射的变化: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引起太阳辐射能变化的条件:⑴地球轨道因素的改变:偏心率、地轴倾角(产生四季的原因)、春分点位置(其变动结果引起四季开始时间的移动和近日点、远日点变化)都以一定周期变化导致地球受到天文辐射发生变动,引起气候变迁。
⑵火山活动引起大气透明度变化;⑶太阳活动的变化。
②宇宙-地球物理因子:宇宙因子:月球、太阳的引潮力,地球物理因子:地球重力空间变化,地球转动瞬时极的运动和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等。
宇宙-地球物理因子时间、空间变化引起地球上变形力产生,导致海洋、大气变形,进而影响气候发生变化。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气象学和气候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两个重要学科。
虽然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有所不同。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气象学和气候学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学科。
一、气象学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的学科,主要关注天气的形成、演变和预测。
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大气的物理性质、天气系统的结构和运动、气象观测和仪器等。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气象学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1. 大气层结:大气层结是指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和湿度变化。
常见的大气层结类型有逆温层、正常层、辐射逆温层等。
了解大气层结对于预测天气和理解大气运动非常重要。
2. 天气系统:天气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形成的大气现象,如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冷锋、暖锋等。
它们的形成和演变对于天气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3. 气象观测:气象观测是指对大气现象进行系统的监测和记录。
常用的气象观测参数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和降水量等。
气象观测数据是进行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的重要依据。
4. 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数据和气象模型进行的对未来天气情况的预测。
它可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决策,如出行安排、防灾减灾等。
二、气候学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变化的学科,主要关注长期气候的统计规律和变化趋势。
它涉及的内容包括气候系统的组成、气候要素的测量和分析、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等。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气候学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1. 气候要素:气候要素是指描述气候特征的物理量,如温度、降水量、风速、湿度等。
它们的变化可以反映气候的不同特征和变化趋势。
2. 气候类型:气候类型是根据气候要素的长期统计特征划分的。
常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了解不同气候类型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分布和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3.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长期气候的统计规律和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
[理学]⽓象与⽓候学复习资料第⼀章:引论1.⽓象:⼤⽓中的物理现象2.⽓候:多年天⽓综合的表现,包括某地地区多年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3.天⽓:⼀定区域短期天⽓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4.⽓温垂直递减率:⼜叫绝热率,是表征⽓体随着⾼度的增加⽽其⽓温的变化程度的物理量。
⼜指在对流层主要从地⾯的到热量,因此⽓温随着⾼度的增加⽽降低。
⼀般⽽⾔,⾼度每增加100⽶,⽓温就下降约0.65,通常⽤r表⽰。
5.⼤⽓污染:是指由于⼈类活动或者⾃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中,呈现出⾜够的浓度,达到⾜够长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体的舒适,健康,福利和环境污染的现象(⼤⽓中某些⽓体和尘埃的增多导致⽓体⽓候发上改变)6.标准⼤⽓压:在摄⽒温度0℃,纬度45°,晴天时海平⾯上的⼤⽓压强为标准⼤⽓压,其值⼤约相当于760mm汞柱⾼7.饱和⽔汽压:在温度⼀定情况下,单位体积空⽓中⽔汽量有⼀定限度,⽔汽含量达到限度时饱和空⽓的⽔汽压。
(温度:指数曲线;形状:凸凹⽔平;性质:溶液⾯)8.饱和差:在⼀定温度下,饱和⽔汽压与实际空⽓中的⽔汽压之差9.相对湿度:空⽓中的实际⽔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汽压的⽐值10.当⽔汽压不变时,⽓温升⾼,饱和⽔汽压增⼤,相对湿度会减⼩11.⽓象学:是把⼤⽓当作研究的客体,从定性和定量两⽅⾯来说明⼤⽓特征的学科,集中研究⼤⽓的天⽓情况和演变规律和对天⽓的预报12.⽓候学:是研究⽓候特征,形成,形成,分布和演变规律,以及⽓候与其他⾃然因⼦和⼈类活动关系的学科13.天⽓学:是研究天⽓现象和天⽓过程的物理本质以及规律,并⽤以制作天⽓预报的学科1.⽓候和天⽓的区别:⼀,从定义上,天⽓是指某⼀地区在某⼀瞬间或某⼀短时间内⼤⽓状态(温度,湿度,压强)和⼤⽓现象(风⾬雷电)的综合。
⽓候是指在太阳辐射,⼤⽓环流,下垫⾯性质和⼈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下,在某⼀时段内⼤量天⽓过程的综合。
⼆,从形成机制上:天⽓是指⼀般在单⼀天⽓系统的控制和影响下形成的,⽓候则复杂得多,⾄少是天⽓系统共同作⽤所致。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短期变化的科学,主要关注大气现象的观测、分析和预测。
其要点如下:1.大气现象观测:气象学家通过使用各种观测设备,如气象站、雷达、卫星等,收集大气中的各种数据,如气温、湿度、气压、降水量、风速和风向等。
2.大气现象分析:在收集到观测数据后,气象学家使用数理统计方法和气象模型等工具对大气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3.天气预报:基于对大气现象的观测和分析,气象学家可以尝试预测未来几小时或几天的天气状况,如雨、雪、风力等,并向公众发布相关的天气预报。
气候学是研究地球气候长期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
其要点如下:1.气候变化观测:气候学家通过对长时间期间大气现象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地球不同地区气候的变化趋势和模式。
2.气候因素分析:气候学家通过分析大气、海洋、地表等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研究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如太阳辐射、温室气体浓度、地表覆盖等。
3.气候模型:为了研究气候的长期变化,气候学家使用气候模型来模拟地球气候系统的复杂过程,并预测未来气候的可能发展。
这些模型基于物理、化学和数学等原理,可以模拟大气、海洋、陆地和冰雪等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
4.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气候学家还研究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农业、生态系统、水资源、人类健康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气象学关注大气短期变化,通过观察、分析和预测天气现象;气候学则研究地球气候长期变化和其影响因素,通过观测、分析和模拟研究地球气候系统。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我们对大气环境的理解。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要点一、气象学1.气象学的基本概念:气象学是研究大气层的物理、化学和动力学过程,以及它们与地球表面的相互作用和气象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少量的氩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3.大气的层次结构:大气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气层等。
对流层是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层次。
4.温度和湿度:温度是大气分子热运动的表现,湿度是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度量。
常用的温度单位有摄氏度、华氏度和开尔文。
5.大气中的水循环:大气中的水主要通过蒸发、凝结和降水等过程循环,形成了雨水、雪、冰等各种降水形式。
6.风的形成和分布:风是由于大气压力差异引起的空气运动。
风的分布包括垂直气压分布、水平气压分布以及海洋表面风等。
7.气象要素和气象现象:气象要素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和降水等,而气象现象主要包括各种云、雨、雪、雷暴、龙卷风等。
8.气象预报和预警:气象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型计算结果,对未来天气变化进行预测。
而气象预警则是在出现极端天气或自然灾害前向公众发布警告。
二、气候学1.气候学的基本概念:气候学是研究地球不同地区长时期天气变化的科学,它包括气候分布、气候变化和气候系统等内容。
2.气候系统:气候系统包括大气、陆地、海洋和冰雪等组成部分,它们通过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与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地球的气候系统。
3.气候因子和控制要素:气候因子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它们对气候的形成和分布产生影响。
而控制要素则是指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如水汽、云量、海洋流和地表覆盖等。
4.气候分类:气候可以根据气象要素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特征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系统有科本和较新的气候分类系统。
5.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气候系统的长时期变化,主要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变暖和气候极端事件是当前气候变化的主要研究方向。
6.气候预测和模拟:气候预测是根据当前气候状态和数值模型计算结果,对未来气候变化进行预测。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间、空间尺度)2.气象学发展历程:气象仪器、无线电报、无线电探空仪、遥感探测、自动气象站第二章大气的基本情况1.大气组成:干洁空气(N2、O2、CO2、O3)、水分、悬浮杂质2.大气的垂直结构(温度、成分、电荷、大气垂直运动)a.对流层: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④主要大气现象发生在此层分层:贴地层、摩擦层、对流中层、对流上层、对流层顶b.平流层:①25km(臭氧层)以下,气温保持不变;25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着升高。
(臭氧层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热而使空气温度大大升高)②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无明显的垂直运动。
③水汽和尘埃含量极少,晴朗少云,大气透明度好,气流比较平稳,适宜飞机航行。
c.中间层: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并有强烈的垂直运动。
d.热层:气温随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电离现象e.散逸层3. 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能见度a.比湿: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与干空气的质量)的比值;b.露点:空气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气压一定时,露点的高低只与空气中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量高,露点高;实际大气中,空气经常处于未饱和状态,露点温度比气温低第三章辐射系统1.辐射通量及辐射通量密度定义辐射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2.辐射规律(选择)a.基尔荷夫定律(选择吸收定律):放射能力强(弱),吸收能力强(弱)黑体吸收(放射)能力最强同一物体,温度T时它放射某一波长的辐射,同一温度下也吸收这一波长的辐射。
b.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物体温度越高,放射能力越强c.维恩位移定律: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着物体温度不断增高,最大辐射波长向短位移。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气象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干空气:大气中除了固,液微粒及水汽以外的空气湿空气:含有水汽的空气2.对流层:从地面至约12km高的大气层。
其下垫面为地面,上界高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
集中了大气质量的80%和全部水汽,云、雾、雨、雪等也都发生于其中。
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大约55Km左右的大气层;3.虚温:在气压相等的条件下,具有和湿空气相等的密度时的干空气具有的温度。
4.单位气压高度差:指在垂直空气柱中气压相差一个单位值(通常指1百帕)所对应的高度差。
用它来表示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快慢程度5.位势高度:动力计算中由某参考[零]面(重力位势零面)至计算等压面之间的位势差6.等压面:空间各气压相等的点组成的面等高线:等高线是某一特定等压面(850hPa、700hPa、500hPa等)上高度相等的点的连线7.等高面:高度相等的点所组成的面等压线:等压线是同高度的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点的连线8.水汽压:大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水汽压(e)。
单位也用hPa;饱和水汽压:一定温度、体积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最大时的水汽压称饱和水汽压(E),其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9.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即水汽密度相对湿度: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E)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10.比湿: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的比值。
其单位是g/g或g/kg混合比: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干空气质量的比值即单位为g/g11.露点: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t d)。
其单位与气温相同12.风、风向、风速: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风向是指风的来向。
地面用16方位、高空用方位度表示,即0°(或360°)表示正北,90°表示正东,180°表示正南,270°表示正西等。
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流动的距离就是风速。
心空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简单题)目录气象学名词解释及简单题汇总 (1)气象学与气候学(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简答) (8)气象学与气候学(提纲版) (25)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 (31)气象学名词解释及简单题汇总名词解释1.气温直减率:平均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约0.65°C,这称为气温直减率,也称气温垂直梯度。
(P13)2.行星边界层:在对流层内,顶部为l~2km高度的摩擦层也叫行星边界层。
(P14)3.露点: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的条件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P21)4.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发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因而对地面有一种保暖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暖作用或温室效应。
(P46)5.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发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因而对地面有一种保暖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效应或温室效应。
(P46)6.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发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
(P46)7.干绝热直减率:对于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来说,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干绝热直减率。
(P59)8.逆温: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现象。
(P66)9.冰晶效应: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
(P82)10.低压槽:从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
(P113)11.暖性高压:高压中心为暖区,四周为冷区,等压线和等温线基本平行,暖中心与高压中心基本重合的气压系统。
(P114)12.地转风: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的等速直线水平运动。
(P120)13.梯度风:当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P121)14.气团: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湿度和大气稳定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垂直分布相似的大范围的空气团。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要点名词解释1.气象学:研究大气的构造、特性及其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科学。
2.可变气体成分:含量随时空变化而变化的大气成分。
3.不变气体成分:含量基本稳定,不随时空变化而变化的大气成分。
4.气溶胶质粒:悬浮在大气中的、沉降速率很小的固态或液态的微粒。
5.气象要素:表征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及对大气状态有显著影响的物理量。
6.降水量:降水落至地面后(固态降水则需经融化后),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以毫米(mm)为单位。
7.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截面的辐射能。
8.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所接受的辐射能量。
9.太阳常数: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方向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10.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11.太阳方位角:太阳直射光线与子午线的夹角。
12.大气散射:太阳辐射投射到大气质点上,以质点为中心射向四面八方的现象。
13.地面有效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减去大气向下的大气逆辐射。
14.热容量:单位质量(或体积)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15.导热率:保持单位温度梯度条件下,以分子热传导的方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
16.导温率:单位容积的物质,通过热传导,获得或失去λ焦耳热量时,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数值。
17.气温年较差:一地最高月平均温度与最低月平均温度之差。
18.气温直减率:高度升高或降低100m空气温度的变动值。
19.逆温现象: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20.气温绝热变化:在没有热量交换的条件下,空气块在上升或下沉过程中由于体积变化而出现温度的降低或升高。
21.大气稳定度:气块受任意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22.相对湿度:空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值。
23.降水距平:某地一段时间内实际降水量与常年平均的差值。
24.低压中心:由封闭等值线构成的,气压从中心向外逐渐增大的区域。
焚风、露点、冰晶效应、气团、行星边界层、温室效应、冷锋、梅雨、逆温、大气的保温效应、准静止锋、气温直减率、热带辐合带、地面有效辐射、季风、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室气体、地中海气候、梯度风、干绝热直减率、海陆风、热带季风气候、切变线、地转风、冷锋、“大气窗口”、低压槽、寒潮、暖性高压
作出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
画出海陆风示意图。
画出暖锋示意图。
(平面和垂直方向)
画图表示北半球近地面反气旋的气流运动。
画出北半球经圈环流的三圈模式图
画出山谷风示意图
画出北半球摩擦层低压气流运动示意图。
画出热成风示意图及原理
作出北半球温带气旋平面示意图。
画出冷锋平面示意图
作图表示地转风与热成风
作图表示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画出鞍形气压场示意图
画出垂直方向的低压气流流向示意图(北半球)
画出平直等压线时摩擦层空气水平运动示意图(北半球)
画出梯度风示意图(北半球)
作出城市风示意图。
南亚季风与东亚季风、城市气候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冷锋降水的特点是什么?
有云的夜晚为什么比晴朗的夜晚暖?
海陆热力差异对季风的形成有何影响?
何为极冰的正反馈作用?
赤道多雨气候分布及特点是什么?
以青藏高原为例,说明高大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比较北半球温带大陆东、西岸的气候特点并分析成因。
试述暖锋过境时的天气过程与天气现象。
简述寒潮对我国影响。
以北半球大陆东岸为例,阐述气候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北半球7月份海平面主要气压系统有哪些?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叙述厄尔尼诺事件。
比较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
叙述西太平洋副高活动一般规律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阐述准静止锋天气特点。
阐述热带干湿季气候特点。
阐述焚风及其危害。
比较冷锋与暖锋
试述山地垂直气候带特征
试述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试述青藏高原季风
暖锋过境前后天气如何变化?
一团未饱和湿空气绝热流经3000米的高山,已知山前A点的温度为20℃,露点温度为15℃,按Tm=0.5℃/100m,爬升,到山顶水汽全部凝结完,试问(请列式计算)
①B
②气块到达山顶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