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概念

  • 格式:docx
  • 大小:26.75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原理概念汇编

---小雷整理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重点是研究教育问题,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是指教育学开始从庞大的哲学体系中分解出来,初步成为一门原始形态的、相对独立的学科和领域。

3.描述性定义是指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和对如何使用对象的适当说明。

纲领性定义是指一种关于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

规定性定义是指作者自己所创造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景中始终是同一的。

4.教育的内涵就是教育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即教育究竟是什么?

教育的外延是指具有内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的总和,即教育所指对象范围。

5.广义的教育: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6.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或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作用和影响。

7.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有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也成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培养人进而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8.教育的正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9.显性功能是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的结果。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

隐性功能是指伴随显性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10.教育的本质是指人类从古至今纷繁复杂的各类教育现象中同一的、普遍的、稳定的,且又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培养人的活动。

11.遗传素质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性等。人得这些生物特征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故被称为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

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围绕在人周围并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2.个体的个性化主要是指个体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性。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出生后的发展中,习得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并借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过程,即由一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13.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亦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质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之分: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等。

14.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15.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和条例等。

16.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就是学校教育制度。

17.终身教育是继续教育的扩展,是指人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教育的总和。

18.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的关系。

19.学科课程,也被称为“分科目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从各学科中选择合适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科目的课程。

活动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实施的课程,它也被称为“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生活课程”。

20.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和课程”或“合成课程”,是指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的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

“分科课程”又称“学科课程”,是按照各种不同的学科划分门类并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的课程。

21.必修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是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的学习的课程,又可分为限定性选修课程和非限定性选修课程。

22.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是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由课程设置、学科顺序、可是分配、学年编制和周学时安排构成。

23.课程标准,即学科课程标准就是依据课程计划的要求以纲要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24.教材,又称课本,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以及各种视听材料等。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和讲义成为教材。

25.课程目标是有关某门教学科目或某项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指标体系。它规定了某一教学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26.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或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

27.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到达教育目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

课程评价是了解课程的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课程的主要手段;

课程评价也是了解学生和教师的需要,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重要手段。

28.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性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

形成性评价是指贯穿于课程的各个阶段或整个过程的评价,它比较注重细节的分析,旨在寻找原因,及时发现问题,使课程更加趋于合理。

终结性评价是一门课程结束时或一学年结束时进行的评价。

29.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组织和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和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和美德,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30.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通过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织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31.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系统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