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六书说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汉字六书指的是哪六书
汉字的六书指的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书。
六书是造字之本,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
普遍采取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而且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
也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在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
扩展资料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
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
汉代学者创立“六书”说,对文字学的发展是有巨大功绩的。
此后一干多年的汉字研究,大多以《说文》为中心,“六书”为基本理论。
过去的文字学者在讲汉字构造的时候,一般都遵循“六书”的说法,把汉字分成象形、指事等六类。
“六书说”建立起了汉字构造学权威,在崇经媚古的时代里,研究文字学的人都把“六书”奉为不可违逆的指针。
尽管他们对象形、指事等“六书”的理解往往各不相同,却没有一个人敢跳出“六书”的圈子去进行研究。
大家写了很多书和文章,对“六书”的一些问题,诸如怎样给“转注”下定义,究竟应该把哪些字归人象形,哪些字归人指事,哪些字归人会意等等争论不休,但又争论不出有意义的结果来。
因此有些学者认为此举不够明智,白白浪费了很多精力,还影响了对文字学其他领域的研究。
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里就曾说过:“。
··…六书说能给我们什么?第一,它从来就没有过明确的界说,个人可有个人的说法。
其次,每个文字如用六书来分类常常不能断定它应属哪一类。
单从这两点说,我们就不能只信仰六书而不去找别的解释了。
”‘〕裘锡圭先生评唐先生的话时也说:“这段话也许说得有点过头,但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川,」为了完善汉字的结构理论,后代的学者试图突破“六书”理论的框架,作了许多改造“六书”的尝试,其中影响较大的学说有:清代学者戴震的“四体二用说”,1935年唐兰先生提出的“三书说”,1956年陈梦家等人提出的“新三书说”、当代一些学者提出的“平面结构”和“层次结构”以及北师大王宁先生提出的“结构一功能”分析法等等。
这些学说的提出说明:虽然“六书说”为中国文字学奠定了基础,给古文字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但同时也应看到它的局限性。
“六书”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第一,“六书”是分析近古文字亦即小篆的结果,它既不能全部解释古文字,也不能全部解释今文字。
第二,“六书说”不够明确,历代的理解虽说大休相近,但也有不少歧异之处。
六书理论第一节“六书说”的提出及其发展“六书说”是最早也是传统分析汉字结构类型的理论。
“六书”这个名称,最迟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
《周礼·地官·保氏篇》说:“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1】但其中对六书只有一个总名称,而没有具体细目。
到两汉时期,对此有具体说明,主要有三家。
班固的“六书说”。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2】郑众的“六书说”。
东汉的郑众曾经注解过《周礼》,写成《周礼解诂》一书。
该书后来亡轶,但东汉郑玄的《周礼注》保留了郑众《周礼解诂》的一些内容。
郑玄注云:“郑司农(按:即郑众)云: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3】许慎的“六书说”。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4】以上虽然分成三家,但实际上出自同一个源头。
前人考证认为,班固的《六艺略》完全照录西汉末年刘歆的《七略》而来,所以,班固对六书的说明,实际上就是刘歆的认识,班固的六书观也就是刘歆的六书观。
又根据记载,刘歆教授的学生中,就有郑兴、贾徽。
郑兴把自己从刘歆那里得到的小学知识传授给儿子郑众。
贾徽是贾逵的父亲,而许慎就是贾逵的学生。
汉朝的学者,很重视学术传承,因此,三家的“六书说”实际只有一个源头,他们对六书性质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班固谈到六书的性质时说“造字之本也”,也是郑众和许慎的共同认识。
汉字六书理论汉字六书理论乃古老的文字识字体系,是汉字阅读技法的基础。
即使在最近,六书理论也是中文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数千年文化传承的标志。
需要指出的是,六书理论是中文文字古代字书的理论研究,将汉字分为六部分,结合其根、脚、部、形、音、组的特性,以此搭建起一整套字书研究方法,从而识读文字。
六书理论是中国古代字书理论的综合体,通过结合汉字的形、音、义、结构来构建汉字识字系统,将汉字分为六部分,即根、脚、部、形、音、组。
六部分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六书理论体系。
六书理论的第一部分是“根”,也称之为“字元”,指的是汉字的形体结构,即汉字的“笔画”。
按照古典的汉字分类方法,“根”又分为四个形体类别,即横、竖、撇、捺。
它们不仅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也是共同构成汉字音素的基础。
六书理论的第二部分是“脚”,也叫作“调”,是汉字形体结构和发音的现实标志。
古代把汉字分成了七个类别,即“口”、“火”、“水”、“木”、“金”、“土”和“人”。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为“八个音,七个调,六个声”的发音原则。
六书理论的第三部分是“部”,也叫作“部首”,是汉字字元发音的形象标志。
古代把汉字分为了一百八十六部,其中有七十二部是根据汉字的发音,归纳出来的。
六书理论的第四部分是“形”,指的是汉字中特定音节的形体特征。
古典汉字分为了一百八十六部,且又按照音节归类,共分为六类,即“上”、“下”、“外”、“内”、“入”和“出”。
六类汉字的音体解析采用的是“一个字有一个形”的原则,根据汉字的发音来判断汉字的类别。
六书理论的第五部分是“音”,也叫作“谱字”,是汉字读音的符号标志。
古代把汉字分为四十六谱,每个谱都有不同的发音规则,以指导汉字的读音。
六书理论的第六部分是“组”,也叫作“词组”,是汉字的组合形式。
按照古典的汉字分类方法,共分为十一种类别,即“物”、“人”、“动物”、“植物”、“鸟类”、“异物”、“特殊”、“抽象”、“同音”、“变音”和“变形”。
提出分析汉字结构的“六书”理论的著作
《六书》理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汉字结构的著作,它提出了一种把汉字分为六类的分类方法,并在汉字分类中引入了“六书”的概念。
它由东汉时期的韩愈创立,是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一项重要成果。
《六书》理论认为,汉字的结构应该分为六类,即“书、指、迹、形、声、切”。
“书”是指由文字组成的汉字,如“认”;“指”是指汉字中的指示符号,如“上”;“迹”是指汉字中的笔画,如“一”;“形”是指汉字中的形状,如“口”;“声”是指汉字中的
音节,如“息”;“切”是指汉字中的分割符号,如“;”。
此外,《六书》理论还提出了汉字的“四流”理论。
它认为,汉字的结构可以分为四类:“繁体字流”、“简体字流”、“文指
字流”和“笔划字流”。
其中,“繁体字流”是指由多笔画组成的
汉字,如“认”;“简体字流”是指由少笔画组成的汉字,如“讠”;“文指字流”是指由文字和指示符号组成的汉字,如“上”;“笔
划字流”是指由笔划组成的汉字,如“一”。
《六书》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成果,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今天的汉字书写和阅读。
《六书》理论不仅给了汉字书写和阅读一个更加有效的方法,而且也为中国的文字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书》理论的出现,为中国古代汉字书写和阅读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使汉字的书写和阅读更加简单、容易、统
一。
它的出现不仅使汉字书写和阅读更加规范,而且也使中国文字文化得到了发展。
它的出现,使得中国汉字书写和阅读变得更加容易,也使中国文字文化得到了更多的发展。
汉字六书简说汉字六书简说汉字的形体结构,传统有“六书”之说。
“六书”的概念由来已久。
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保⽒(古代职掌教育贵族⼦弟的官员)掌谏王恶,⽽养国⼦(公卿⼤夫的⼦弟)以道。
乃教之六艺:⼀⽈五礼,⼆⽈六乐,三⽈五射,四⽈五驭,五⽈六书,六⽈九数。
”《周礼》是儒家⼗三部经书之⼀,成书⼤约在战国之际,这说明远在先秦时期就已有“六书”的概念了。
到了东汉时期,解说“六书”内容的主要有三家:1、班固在《汉书·艺⽂志》⾥说:“古者⼋岁⼊⼩学,故周官保⽒掌养国⼦,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2、郑⽞给《周礼·地官·保⽒》作注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3、许慎在《说⽂解字·叙》⾥说:“周礼⼋岁⼊⼩学,保⽒教国⼦先以六书:⼀⽈指事,指事者,视⽽可识,察⽽见意,上下是也。
⼆⽈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
三⽈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会意,会意者,⽐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转注,转注者,建类⼀⾸,同意相受,考⽼是也。
六⽈假借,假借者,本⽆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前⼈所讲的“六书”,名称⼤同⼩异,排列次序也不尽⼀致,其中以许慎的定义与解说最为见长。
他不仅列出了六书的细⽬,⽽且给每⼀书下了定义,作了界说,并举出了例字,从⽽使⼈们对汉字形体的构造,有了规律性的认识。
许慎的解说,已涉及到汉字产⽣和发展的理论问题,奠定了传统⽂字学的基本理论,即六书说。
⾃清代以后,⼈们讲六书,⼀般采⽤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象形。
象形是描摹实物形状的造字法。
象形⼜分为两类:⼀类是独体象形字,即通过描摹事物的轮廓以表⽰该事物,如⽇、⽉、鸟、鱼、⿅、⽺等字,它们的甲⾻⽂写法,就像这些物的形状。
⼀类是合体象形字,即虽然也画成事物的轮廓,但还需要借助于主体事物来帮助表义否则就不知道所象何物。
汉字结构“六书”说教学参考1123 1456汉字结构“六书”说关于汉字的结构,传统有“六书”的说法。
“书”古代指写字,也指写下的字,故“六书”从字面上讲就是六种字的意思,六书说就是关于六种汉字的学说。
“六书”之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至于六书的细目,到汉代才有记载。
汉代记述六书细目的有三家,一为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中引郑众的话“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一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云:“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一为许慎,其《说文解字·叙》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不仅指出了六书各书的名称,还给每一书下了定义,举了例子。
据唐兰先生考证,三家之说同出于一源,因为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根据西汉末古文经学创始大家刘歆的《七略》删节而成的,所列六书名目、次序也应本于刘歆所述,而郑众、许慎的学术师承又与刘歆有渊源,郑众之父是刘歆的学生,许慎之师贾逵的父亲贾徽也是刘歆的学生。
然而三家的细目有两点不同:一为指事、会意、形声的称谓不同,二为各书次第不同。
后世研究者认为,称谓不同反映三家对这三书的认识可能有差异,各书次第不同反映三家对各种字产生的先后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后人在阐述六书理论时,多依朱宗莱的主张,从许慎六书的名称而遵班固六书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汉字的六书
汉字的六书,又称“六家”,是中国古代汉字书写规范的总称,它包括以下六部著作:
一、《金文》:是商朝的金文书写样式,这种书写样式逐渐发展成为后世文字的重要基础。
二、《尔雅》:是春秋时期的书写样式,融合了商朝金文和诸侯国的书写风格,是当时书写样式的主流。
三、《篆书》: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立的书法样式,为了防止战乱,发布了统一的篆体书法,以保持文字的统一。
四、《隶书》:是汉朝以后汉字书写的规范,其表达方式简洁直观,使得大众能够迅速掌握和传播,在后世书法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五、《楷书》:是宋朝书法家王羲之创立的书法,它融合了前代书法的优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被世人所推崇,被誉为“书中之王”。
六、《行书》:是宋朝书法家张旭创立的书法,他借鉴了文言文的书写形式,将繁琐的文字改编成简洁而有力的书法,使书写变得更加生动。
汉字的结构六书书:今称“字”,先秦有“书”、“文”、“名”几种称呼。
六书:六种造字的条例。
一、“六书”评议1、“六书”的提出●“六书”的说法最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然而没有具体的内容;从文史记载上看,战国、秦、西汉时也没有人对“六书”加以解释,直到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才提出了六书的具体名称,并且下了定义,举了例字。
●班固《汉书·艺文志》: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说文解字·叙》: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现在我们在说到“六书”时,用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顺序。
汉代记述“六书”细目的有三家: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许慎: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虽然三家的名称有所差异,次序不尽相同,但可以看出相互间的继承关系。
历代学者,一般都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即(一)象形;(二)指事;(三)会意;(四)形声;(五)转注;(六)假借。
这是因为班固的秩序比较符合文字发展过程,许慎的名称解释比较具体。
许慎提出的“六书说”是最早的汉字结构学说。
2、许慎对“六书”的阐述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3、“六书”的“四体二用”说四体二用说是清代学者戴震首倡的,这种学说认为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体),它使文字增生孳乳,是孤立地分析每一个汉字得出的不同结构类型;后二书:转注、假借是用字法(用)它对文字数量加以节制,是从历史的角度揭示出汉字孳衍发展的两种方式。
汉字构造规律一一"六书"之说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
后来西晋书法家卫恒著《四体书势》,进一步解释:“则谓文字,有六义焉。
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老,、‘考’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
夫指事者,在二为上,在一为下;象形者,日满月亏,象其形也;形声者,以类为形,配以声也;会意者,止戈为‘武’,人言为‘信’也;转注者,以‘老’为寿考也;假借者,数言同字,其声虽异,文意一也。
”
这六种造字方法的特点,可以简介如下:
1.象形
用简单的线条描摹客观事物的形状,使人一看就能把字形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知道它所代表的事物。
比如:
人(甲骨文)
月(金文)
2.指事
用一种特殊性符号,标记某一客观事物和表示某一概念,这种标记符号或是加在独体象形字的某个部位,或是加在代表某种事物符号的特殊位置。
比如:
上(甲骨文)
"上"字下面的一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的一短横是指示性符号,表示位置在水平线以上这样一个概念。
本(小篆)
"本"字是在象形的"木"字之下加一个指示性的小横,表示树根。
3.会意
把意义可以相互配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象形字或指事字结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比如:
从(甲骨文)
两个人形组合在一起,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后面,表示跟从。
相(甲骨文)
左边是一棵树的象形,右边是一只眼睛的象形,二者组合后,表示用眼睛观察树木。
因此"相"的本义是"仔细察看"。
4.形声
用一个字作形旁,表示意义类别,用另一个字作声旁,表示读音。
两者结合成为一个形声字。
比如:
河。
左边是" (水)",作形旁,表示与水有关;右边是"可",作声旁,表示读音。
谋。
左边是" (言)",作形旁,表示与语言有关;右边是"某",作声旁,表示读音。
5.转注
指同一部首的字可以互训(互相解释)。
比如《说文解字》:"老,考也。
" 6.假借
借用已有的字,表示同音而不同义的字。
比如,借当小麦讲的"来"作来往的"来",
借当毛皮讲的"求"作请求的"求"。
许多文字学者认为,只有前面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后面的转注和假借是用字之法。
按语: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法。
汉字的"六义",书家不可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