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一步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8
如何进一步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伴随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随着“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也同样走在发展的最前沿。现在,我国高校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实施的高校扩招效应开始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显著,高校就业工作已经挂上了红灯,大学生就业已经摆在了高校工作突出的重要位置。全国各高校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开展就业工作,成立就业指导中心全面负责就业工作。而作为一支与学生联系紧密,接触频繁并熟悉学生的管理队伍——高校辅导员,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能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学生管理,实现大学毕业生的有效就业,能够在开展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面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1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1.1 应届毕业生人数迅猛增长
1.2 地区差异化明显
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经济和产业规模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中西部发展较为落后,而高校的扩招,东、中、西部却是均衡的,在这数目不小的高校毕业生中,他们北上北京、南下广东、东进上海,投简历,参加各种招聘会。近几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学生把就业区域限定在京津溏、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大城市,由此造成众人同挤通往发达地区的“独木桥”,而通往欠发达地区的高速路却无人问津的奇怪现象。
1.3 学校和专业供需不平衡
由于“名校效应”,用人单位对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还是相对青睐的,往往需求量也很大,而对一般学校毕业生需求不多,这就造成了全国不同学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差异显著。各高校还存在用人单位对学校主干专业与非主干专业毕业生需求的不平衡,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主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可选择的弹性较为大,而非主干专业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可选择的弹性也比较小,也同样造成了相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差异显著。
1.4 学历影响就业减弱
几年前,社会对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要求很高,总体需求是这样的:研究生需求旺盛,本科生供需基本持平,而专科生供大于求。如今,由于高校扩招,目前对于三个学历层次的现状是:整体是供大于求。
1.5 就业“绿卡”——性别
女生就业难是近年来较为突出的问题,即便是那些学业突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女毕业生,在求职时也常常因性别原因而被拒之门外,甚至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会或招聘信息上直接提出只接收男生不接收女生这样的条件,从而使男女就业机会不均等,用人单位也达不到真正的选材。
现在的就业市场整体呈现出一边用人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但感叹招聘不到优秀毕业生,而另一边就业者却高喊“就业难”。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矛盾。
2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2.1 主体因素
主体因素是主体内部产生的、与自我意识密切关联的影响因素,包括个性、能力、价值取向等,它们往往是左右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
2.1.1 大学生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1)缺乏谋业意识,没有职业生涯规划
谋业意识就是大学生在大学时树立一种职业是要提前规划准备的意识。而在现实中,大学生在开学后本应该为自己将来职业进行规划,要“提前就业”,但并没有对职业生涯做出规划。大学生没有树立谋业意识就不会提前为就业做准备,从而也就影响了大学生在毕业时的就业抉择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前程。
(2)缺少职业实习,没有职业经历经验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缺少做相应的职业实习,从而导致没有职业经历经验。大学生实习的目的:一是检验理论所做的职业选择,二是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知识,三是积累工作经验,为日后就业做准备。职业见习是大学生在待业准备阶段的成功性标志,是大学生职业生涯阶段的第一个尝试期。
2.1.2 大学生就业观念过于陈旧
(1)“铁饭碗”的就业观念
我国有很长一段时期的就业,是由国家“统、包、管”的,这就对毕业生造成了“毕业即就业”的错误认识。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企业的体制改革,有的大学生没有转过意识来,还存在着“等、靠、要”的思维模式,但对于当前的毕业生来说存在这种观念的只占有少部分。
(2)“精英化”的就业观念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是相当小的,大学毕业生作为社会“稀有资源”,就业层次比较高。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生的精英就业观念仍停留
在原来的基点上,对自身的定位很高。认为只有在比较高的就业层次,留在发达城市才能体现自己的就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并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的优越,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盲目求高的就业心理。
(3)“博弈”心理
毕业生求职时,会综合各种因素形成一个就业期望值。我们不妨假定一个毕业生的就业所能达到的期望值为10,当A单位招聘提供的待遇为9时,由于博弈心理的存在,他认为以后还会出现待遇高于9的单位出现,所以虽然A单位愿意要这个毕业生,但该学生也不会与这个单位签约。在以后的日子里,如果没有单位所提供的待遇超过他所期望的10,且这个毕业生又不愿意降低自己的期望值的话,他就会处于失业的状态中。
2.2 客体因素
客体因素是指职业选择中环境因素的总和,也包括职业本身因素。如果说主体因素起着基础性作用,那么客体因素则发挥了制约和平衡的牵制作用。
2.2.1 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性
这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即结构性失业的矛盾。与大学生就业总量需求矛盾相比,这是主要矛盾。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1)专业设置的不合理
目前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是按有什么老师,只要有条件,就开设专业,并不能有效地按市场需求来调适,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变化;或者是按招生时当年的市场需要大规模的扩招某些专业的学生,无法把握四年以后这个专业的就业市场。这种本来就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却往往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及时地进行调整,进一步扩大了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盲目性,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这就从源头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2)综合素质的培养的忽视
目前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动手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高校只管招进来,不管走出去,导致学生毕业以后走在社会上,表现为动手能力差,心理素质差,人格修养差等,就业单位难以接受这种学生,由此更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的现象。
2.2.2 用人单位不合理的用人机制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不仅要有较高的学历,宽博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有各种各样的综合技能,导致更多的单位盲目加入到攀比的行列,相应提高对毕业生的要求,甚至提出苛刻的条件,把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