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2
- 格式:ppt
- 大小:7.12 MB
- 文档页数:39
九下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古诗,2、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
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
四、教学方法:教法:情感体验法、学生自读法,点拨法学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查阅资料法五、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能够正确朗读这两首古诗,了解作者,并且写出自己的疑问以便课上共同讨论解决。
教师准备:准备好课文朗读的录音,准备好相关习题并制作成幻灯片,留待课上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六、教学过程:《南安军》一、导入新课文天祥数年坚持抗元斗争,终于无力回天,他不得不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
被俘后,他自杀未成,只能随元军北行。
梅岭依旧,身边却没有战友陪伴,只剩下元军的脚步,何等孤独!家乡近在眼前,成为囚徒而归故里,还不如不归!山河依旧,城郭沦丧,一切都无可挽回。
他决心绝食,死在家乡,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宁静和抚慰,诗人以高亢的诗篇,唱出了他的爱国之志,唱出了他的“一片丹心〞。
二、学习目标1、复习有关文天祥的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词汇;3、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4、学习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凛然的民族正气;5、背诵、默写诗歌。
三、师生探究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
20岁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刑部郎官,1275年被任命为右丞相,派往元营谈判,遭扣留。
后脱险,到福建坚持抗元。
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
他被元军一路押解北行,于1279年5月4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下此诗。
本诗选自《文天祥诗集笺》2、写作背景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南宋朝庭灭亡。
阅读训练一.阅读《南安军》,完成以下问题。
宋代: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阅读《别云间》,完成以下问题。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此诗首联写的内容。
2.颔联写出的悲痛的心情包含两个方面:3.最能表现诗人坚贞的民族气节、坚强的斗志、大无畏的精神的一联4.“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5.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三.阅读《山坡羊•骊山怀古》,完成以下问题。
【元】张养浩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
2.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
请分析这首小令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了什么样的主旨的?(6分)四.阅读《朝天子·咏喇叭》,完成以下问题。
王磐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2.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3.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参考答案一.《南安军》1.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或答“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同步说课稿《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教材分析《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选取了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课外古诗词,包括《渔家傲·秋思》、《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骖 ·秋风萧瑟》、《夜泊牛渚怀古》、《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逢入京使》、《晚春》、《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能反映出我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诗词格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诗词背景的了解不足,对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不准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背景,引导他们把握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古诗词,了解诗词的背景,理解诗词的意义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写、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欣赏和理解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欣赏本单元所学的古诗词,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把握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义和情感。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古诗词文本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之前学过的古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讲解:讲解诗词的背景、作者、意义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
3.朗读:让学生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九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笔记
首先,我们可以从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入手。
古诗词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瑰宝,每一首古诗词背后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
生平经历。
通过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的
内涵和情感表达。
其次,我们可以从古诗词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来进行分析。
古诗词在艺术表现上有其独特的特点,比如运用修辞手法、对景物、情感的描写等。
通过分析古诗词的艺术特点,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
解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古诗词的主题和意境来进行讨论。
古诗词
的主题多样,涉及到爱情、自然、人生等方方面面,每首诗词都有
其独特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通过深入探讨古诗词的主题和意境,可
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领略古诗词的魅力。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古诗词的传承和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
古
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通过了解古诗词的传承和影响,可以更好地认识古诗词
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九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笔记》涉及到了古
诗词的背景、艺术特点、主题意境以及传承影响等多个方面,通过
全面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魅力,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2《别云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别云间》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首课外古诗词,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离别云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寓意深刻,是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诗词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诗句的意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但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友情的理解和珍惜可能还不够深刻,因此需要引导学生从诗中体验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了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友情的深情厚意,珍惜身边的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2.难点:领悟诗文中的意境,理解诗人对友情的珍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诵读、讲解、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文和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云间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情境。
2.诵读诗文:让学生多次诵读诗文,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讲解诗文:详细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让学生理解诗文的意义。
4.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诗文中友情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受。
5.总结领悟:总结诗文的主题,引导学生领悟诗人对友情的珍惜。
6.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友情的短文。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景色:云间美景•情感:离别之情•友情:深情厚意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拓展延伸活动的表现来进行。
重点关注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感悟,以及对友情的珍惜。
九年级下册定风波等四首课外古诗词部编版九年级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定风波》。
1、《定风波》原文: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资料: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译文:不要倾听雨点穿过树林,和冲击树叶的声音,无妨一面歌唱呼啸,一面散步慢行。
一根竹杖,一双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呢?在这烟雨迷漫里,只愿做个穿着簑衣,戴着笠帽的渔夫,度过一生。
有些寒冷的春风,把酒意吹醒了,山头的落日却来迎接我,回想一路走来时的寒风骤雨,虽然历经了无数的风波打击,管它的,回家吧!却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代: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午桥:在洛阳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