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一轮复习讲义课件 (1)
- 格式:doc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9
高三地理一讲义轮总复习课件地图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二章《地图》节。
本节主要内容有:地图的种类、地图的阅读、地图的绘制、地图的运用。
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种类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地图的绘制过程,提高学生绘制地图的技能。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图的基本种类、地图的阅读和运用。
难点:地图的绘制过程。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PPT、地图样品、绘图工具。
学生准备:笔记本、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地图的种类:教师通过PPT展示不同种类的地图,如地形图、气候图、交通图等,引导学生了解各类地图的特点。
2. 地图的阅读:教师讲解地图的阅读方法,如比例尺、图例、坐标轴等,并通过实际地图样品进行讲解。
3. 地图的绘制:教师讲解地图的绘制过程,包括数据收集、绘图软件选择、地图编绘等。
三、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一道地图阅读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题:根据地形图判断某地的海拔高度。
四、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题目:根据气候图判断某地的气候类型。
五、地图绘制实践(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地图绘制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实践题目:绘制一幅简单的学校周边交通图。
六、板书设计(5分钟)教师展示本节课的重点板书设计,包括地图的种类、阅读方法和绘制过程。
七、作业设计(5分钟)1. 作业题目:绘制一幅家乡的自然地图,并简要介绍地图中的主要地理特征。
2. 答案:略。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次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二章《地图》节。
本节主要内容有:地图的种类、地图的阅读、地图的绘制、地图的运用。
在这些内容中,地图的阅读和运用是重点,而地图的绘制则是难点。
1. 比例尺:比例尺是表示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的符号。
通过比例尺,我们可以将地图上的距离转换为实际距离,从而更好地理解地图上的信息。
第1讲经纬网与地图考纲导向思维导图考情导引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3. 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图例和注记。
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地理空间定位、方向的判读、两点间距离的计算、最短航线的确定、比例尺的计算;有时也以综合题的形式考查区域地理位置特征的表述。
考点一经纬网及其应用1.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是一个□5________稍扁、□6________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2. 地球仪、经线与纬线(1)地球仪: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7________,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在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方向、形状的变形,所以从地球仪上观察各种景物的相互关系是整体而又近似于正确的。
地球仪是一个正球体。
(2)地轴与极点: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为地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极点,地轴指向□8________的为北极点,另一点为南极点。
如下图所示:(3)经线与纬线□9________,两条正对着的经线(经度球仪上,南北方向是绝对的,北极点为最北点,南极点为最南点;东西方向是相对的,要按照劣弧进行判断。
(4)图解经纬线(5)经度与纬度1416(7)纬度区划分与重要纬线的地理意义①纬度区划分:由赤道向南北两极,以30°划分为低、中、高三个纬度区,0°~30°为低纬,有回归线穿过;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有极圈穿过。
②重要纬线的地理意义赤道:最长的纬线、纬度的分界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无地转偏向力、全年昼夜等长。
北回归线:太阳直射地表的最北界、热带与北温带的分界线。
南回归线:太阳直射地表的最南界、热带与南温带的分界线。
北极圈:北半球极昼极夜的最南界、北温带与北寒带的分界线。
南极圈:南半球极昼极夜的最北界、南温带与南寒带的分界线。
命题探究对接高考命题角度一利用经纬网定“位置”[经典例题]下图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部分省级行政中心图层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
第1讲必备基础知识——地图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1.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图例与注记2.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以地图为载体,考查等高(深)线和地形剖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考查频度较高。
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综合题在背景中呈现不直接设问,隐形考查,难度系数在0.5左右一、地图三要素二、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海拔和相对高度(1)等高(深)线:在地图上海拔(深度)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2)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如图,C、F两点的海拔分别为800米、600米。
(3)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如图,C、F两点的相对高度为200米。
2.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特征含义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同图等距一般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的相对高度是一个定值(等高距)闭合曲线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只是有的不能在一幅图上完全呈现出来一般不相交,重叠为陡崖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但在悬崖峭壁处,等高线可以重合疏缓密陡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两条等高线之间间距越大,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反之坡度越陡凸低为高等高线向低值弯曲的中心部位,比两侧海拔高,地形为山脊凸高为低等高线向高值弯曲的中心部位,比两侧海拔低,地形为山谷高于高值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海拔不在两条等高线的数值之间,如①海拔高于200米,而②海拔低于100米低于低值三、地形剖面图地形剖面图是沿地表某一方向的直线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可以直观显示该线上的地势起伏和坡度陡缓,它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
考点一等高线地形图上常考的三大应用1.判断气候特征及差异判断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应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坡向(阳坡气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等因素判断判断气候差异气温差异求出高度差,再用气温垂直递减率(0.6 ℃/100 m)计算温度差,地势越高气温越低降水差异迎风坡降水多于背风坡光照差异阳坡多于阴坡,同一种植被在阳坡的分布上界高于阴坡2.判断河流水系、水文特征3.区位选择(1)利用地形图选点点的类型区位要求图示水库坝址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因该处筑坝工程量小且落差大;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以保证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和库容港口港口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海湾地区,即陆域平坦、水域深阔的避风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气象站气象站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方疗养院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等高线稀疏)、向阳坡、背山面水(河、湖、海)、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的地方,且有交通线通过,交通便利宿营地宿营地应避开河谷、河岸,以预防暴雨造成的山洪暴发;避开陡崖、陡坡,以防崩塌、落石造成伤害;应选在地势较高的缓坡或较平坦的鞍部宿营航空港航空港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即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易排水的地方,还要地质条件好;注意盛行风向并保持与城市有适当的距离等特别提醒地质灾害判断:①在等高线密集的地段容易出现滑坡灾害。
高三地理一讲义轮总复习课件地图一、教学内容1. 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与地图》;2. 必修二第六章《区域地理》;3. 必修三第八章《地理信息系统》。
详细内容包括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的投影、各类地图的判读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地图的基本概念,提高地图阅读和运用能力;2. 掌握地图的投影原理,了解不同投影的特点;3. 学会分析各类地图信息,提高空间思维和地理判断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图的投影原理及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
教学重点:地图的基本知识、各类地图的判读与应用、GIS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投影设备、地球仪;2. 学具:各类地图、尺子、量角器、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的地理信息,提出问题:“如何从地图上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2. 知识回顾:讲解地图的基本概念、要素和分类,回顾地图投影原理。
3.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地图的判读和应用。
4. 随堂练习:分发地图练习题,学生现场操作,提高地图应用能力。
5. 地理信息系统(GIS)介绍:讲解GIS的基本功能和应用,展示GIS在地理研究中的实际案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图的投影原理及其分类;(2)分析地图上的地理信息,描述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3)了解GIS的基本功能,举例说明GIS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地图投影原理:将地球表面上的经纬线转换为平面上的直线。
分类:圆锥投影、圆柱投影、方位投影。
(2)我国地理位置特点: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南北跨纬度较广,东西经度差异较大。
(3)GIS基本功能: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地图制作。
应用举例: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开展地图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地图应用能力;(2)鼓励学生利用GIS软件,进行地理信息分析和地图制作;(3)组织地理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一、地理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层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演变和利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二、地理的基本内容1.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学科,包括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生态学等。
地貌学研究地形地貌的形成与类型;气候学研究气候的形成与变化规律;水文学研究地表水、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规律;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包括人口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农业地理学等。
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分布、人口数量、人口迁移与人口问题;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形成、发展与空间结构;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地理的学科特点1.综合性地理学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要综合运用地质学、气象学、生物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综合分析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2.区域性地理学强调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区域性认识,研究地质、气候、生态、人口、经济等在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差异。
3.动态性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问题都具有时空特性,强调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发展变化与演化规律。
四、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重点1.自然地理(1)地球运动与地球的相关概念(2)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3)地貌与水文地理(4)气候与气象灾害(5)生物地理与生态环境保护2.人文地理(1)人口与城市(2)经济地理与农业地理(3)交通与通信(4)人地关系与环境保护五、地理知识复习方法1.系统性复习按照教材的章节和内容进行有条理的复习,逐个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整理。
2.归纳总结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复习笔记和知识框架。
3.解题训练通过做习题、模拟试题等形式进行解题训练,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查漏补缺在复习过程中,及时查漏补缺,将不熟悉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重新学习和强化。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地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的第一单元“地图”的相关内容。
具体涉及教材的第一章“地理学与地图”的1.1节“地图的识别与使用”,详细内容包括地图的基本概念、地图的分类、地图的投影、地图的符号与注记以及地图的阅读与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概念,了解不同类型的地图及其应用。
2. 培养学生熟练阅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3. 使学生掌握地图投影的基本原理,理解地图符号与注记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图的投影、地图符号与注记的理解。
教学重点:地图的分类、阅读与分析,以及地图投影的基本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图投影仪、各类地图模板、地球仪、教学PPT。
2. 学具:地图册、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地图投影仪展示我国地形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地图上的地理信息,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理论讲解(15分钟)介绍地图的基本概念、分类、投影、符号与注记等内容,结合教材详细讲解。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地图阅读与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地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5.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地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学习心得。
7. 课堂小结(5分钟)布置作业,提醒学生课后复习。
六、板书设计1. 地图的识别与使用地图的基本概念地图的分类地图的投影地图的符号与注记2. 地图的阅读与分析地图阅读方法地图分析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图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解释地图投影的基本原理。
2. 答案:(1)地图的基本概念:地图是地理信息的图形表达,用于表示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地图的分类:自然地图、人文地图、社会经济地图、专题地图等。
(2)地图投影的基本原理:将地球表面上的经纬线转换为平面上的直线或曲线,以保持地图的形状、面积、方向等方面的正确性。
限时规范特训3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圈层结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证实,太空探测器“旅行者1号”已经飞出太阳系,成为首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向寻找地外文明又迈进了一步。
读下图完成1~2题。
1.材料中比“太阳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在天体系统层次图中的位置,正确的是()A.A B.BC.C D.D2.下列关于“太阳系中迄今为止只发现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叙述不正确的是()A.太阳系中地球有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B.地球自转周期适中,所以地球上有适宜的昼夜温差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产生适合生命生存的大气D.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所以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1~2.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D是地球,C是地月系,B 是太阳系,比太阳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A是银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总星系,它是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第2题,地球产生适合生命生存的大气是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有适宜的温度,并保证地球上有液态水的存在。
答案:1.A 2.C[2019·山东济南一中月考]读图,完成3~4题。
7.影响岛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海陆位置B.纬度与地形C.纬度与洋流D.地形与洋流8.我国决定将西昌航天发射中心场址迁到A,其主要因素可能是()A.发射窗口大B.国防安全需要C.利于运输、发射大型火箭D.晴朗天气多7~8.解析:第7题,年太阳总辐射量与纬度、海拔、云量等相关,该岛上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是东北部低,西南部较高,是受纬度和地形影响。
第8题,西昌位于内陆地区,是考虑国防安全的需要,而A地位于海岛,利于大型火箭的运输,且纬度低,更有利于利用地球的自转速度发射大型火箭。
答案:7.B8.C[2019·天津模拟]下图为某区域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9~10题。
9.甲地日照时数远比乙地高,其主要原因是()A.平均太阳高度大B.海拔高,大气稀薄C.气候干燥,晴天多D.甲地比乙地白昼时间长10.关于丙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终年高温多雨B.终年炎热干燥C.主要为热带雨林景观D.主要为热带草原景观9~10.解析:第9题,根据经纬度及轮廓可知,图示是非洲部分地区,甲是北非高原,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晴天多,日照时数较长;乙是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多阴雨天气,日照时数相对较少。
C选项正确。
第10题,丙是东部的埃塞俄比亚高原,纬度低,但海拔高,气温较低,形成热带草原气候,为热带草原景观。
D 选项正确。
答案:9.C10.D[2015·山东卷,7~8]日照时数指太阳在某地实际照射的时间。
图们江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
下图为图们江流域日照时数年内变化柱状图。
完成11~12题。
11.该流域日照时数在7月出现低谷的影响因素是()A.云量B.海拔C.下垫面D.正午太阳高度12.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段内某地日照时数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
该流域3月份的日照百分率约为()A.53% B.62%C.70% D.78%11~12.解析:第11题,本题考查气候特征,图们江流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7月份处于雨季,云量大,日照时数少,A项正确。
第12题,本题考查太阳辐射、地球运动。
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昼长为12小时,3月份日均理论日照时数以12小时计算,月日照时数约为372小时,读图可知,3月份实际日照时数约为230小时,230/372≈62%,B项正确。
答案:11.A12.B云量是以一日内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来表示。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
完成13~14题。
13.据图中信息判断()A.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小于乙地B.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C.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丙地D.丙地云量空间变化大于丁地14.影响乙地等值线向北弯曲的最主要因素是()A.地形B.季风C.纬度位置D.海陆位置13~14.解析:第13题,读图可知,甲地数值在50~52之间,乙地在64~66之间,即乙地平均云量大于甲地,故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大于乙地,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丙地数值在46~48之间,则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大于丙地;丁地等值线较丙地密集,故云量空间变化应大于丙地。
故B正确。
第14题,乙地等值线向较低处弯曲,表明乙地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比两侧大。
该处为雅鲁藏布江谷地,为西南季风的通道,因而云雨量比两侧多,故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形。
答案:13.B14.A[2019·河南八市测评]光照强度指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单位为勒克斯(Lux或Lx)。
下图为昆明植物园(102°30′E)内一栋四层建筑的三层东侧靠南的办公室某月室内光照的时空分布图,据此完成15~17题。
15.该月最有可能为()A.4月B.6月C.8月D.2月解析:图示靠南窗户光照时间小于12小时,说明昆明该日昼长小于12小时,即昼短夜长,则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最可能是2月。
答案:D16.该办公室室内光照的分布特征为()A.光照强度与距窗户的距离没有关系B.一天中光照强度最大值出现在当地正午时刻C.同一时刻,距窗户越远,光照强度越小D.上午光照强度大于下午解析:由图可知:同一时刻,距窗户距离越远光照强度越小,则C正确、A错误。
图示光照强度最大值出现在北京时间15时左右,即当地(102°30′E) 14时左右,且下午光照强度大于上午,则B、D 错误。
答案:C17.据统计数据,该办公室8月上旬比5月中旬光照强度弱,其影响因素可能为()A.昼夜长短B.太阳高度C.大气状况D.植被覆盖率解析:昆明受西南季风影响,8月份比5月份云雨多,云层会削弱太阳辐射强度,故C正确。
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昆明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经计算可知,8月上旬昆明昼长、正午太阳高度与5月中旬相差不大,则可排除A、B两项;昆明为亚热带季风气候,5月与8月的植被覆盖率相差不大,则排除D项。
答案:C[2019·昆明模拟]2013年3月5日,太阳剧烈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发光现象,太阳表面还催生了一团炽热气体,该气体以每小时322万千米的速度向火星挺进。
读图,回答18~19题。
18.图文材料中显示的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是()A.黑子和耀斑B.黑子和太阳风C.耀斑和太阳风D.耀斑和日珥19.下列关于在太阳剧烈活动时期采取的保护措施,可行的是()①适当调控人造卫星的运行②尽量减少室外活动③关闭所有通信设施④关闭所有大型发电设施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8~19.解析:第18题,图中太阳表面异常增亮的部分为耀斑,太阳表面催生并向火星挺进的气体为太阳风。
第19题,太阳剧烈活动时,其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影响电离层,从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故应适当调控人造卫星的运行;此外,为了减小影响,应尽量减少室外活动;关闭所有的通信设施和所有大型发电设施显然是不现实的。
答案:18.C19.A下图为1954~2005年我国江淮地区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布图。
读图,回答20~21题。
20.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A.在湖北省的东南部呈正相关B.在安徽省的大部分地区呈负相关C.在图中西北部的相关性最小D.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21.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A.江淮地区梅雨强度增大B.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C.漠河地区出现极昼现象D.耀斑爆发强度减弱20~21.解析:第20题,从图中可知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在湖北省东南部呈负相关,在安徽省大部分地区呈正相关,在图中中部地区相关性最小,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即安徽省北部。
第21题,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太阳活动最强,耀斑爆发强度增加,易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即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
极昼与地球公转和自转运动相关;不同地区梅雨强度与黑子相关度不同。
答案:20.D21.B[2019·阳泉模拟]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读图,回答22~23题。
2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23.图中的X处为()A.莫霍界面B.古登堡界面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D.内核与外核交界22~23.解析:第22题,根据深度和波速大小、变化分析,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乙波为横波,可以通过地幔。
第23题,X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即古登堡界面。
答案:22.B23.B[2019·武昌区调研]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完成24~25题。
24.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外部圈层的个数是()A.2个B.3个C.4个D.5个25.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解析:第24题,该景观为黄果树瀑布图,瀑布属于水圈,图中瀑布周围有茂密的植被和大量的岩石同时还有清新的空气,因此图示景观体现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故选C。
第25题,地球外部圈层中只有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A错;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图中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B 对;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结果,C 错;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能,D错。
答案:24.C2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