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的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11
浅谈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的转变新的化学课程强调要注重知识的基础性、社会性、人文性和发展性,注重知识能力的全面性和学生素质发展的差异性,为能很好适应这些要求,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发挥学科优势,激发学生兴趣化学学科本身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化学现象千变万化,化学产品丰富多彩,实验手段多种多样。
新的化学科技不断出现,学生本就生活在充满化学产品的时代。
这一切都是进行化学教学的材料和内容,如城市夜晚霓虹灯为何五颜六色、交警为何用重铬酸钾检测司机是否酒后驾车、骨汤为何能增钙、玻璃棒为何能点灯、蚂蚁蛰人后涂上肥皂水为什么能止痛?……这些若干个为什么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开展化学研究的热情。
因此,化学教学中可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化学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二、运用多种方法和形式,提高课堂效率化学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接受性教育的教学方法,采取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要特征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的方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教师对所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一般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程序教学法——按知识的认知规律,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方法来认识物质的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设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讨论,最后教师根据各小组的方案进行集体讨论分析,得出最佳方案的方法等。
这样多种方法并用,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学而不厌,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浅谈初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变化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推出,为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变化。
在改革之前,我们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接受,缺乏实践性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而新课程的推行,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也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下面,我将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氛围三方面来浅谈初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变化。
首先,初中化学新课程的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课程将传统的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入了许多与实际生活有关的化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例如,在讲述材料的分类时,老师会结合生活中各种材料的特点和用途,让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和记忆材料的分类原则。
这样一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更有兴趣和动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其次,初中化学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传统的化学课堂由于课本内容较多,往往只能以讲授为主,学生很难有机会动手操作。
然而,在新课程中,学生将有更多的机会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化学原理,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巧。
例如,在学习酸碱性反应时,老师会组织学生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酸碱中和的现象和过程。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化学实验的乐趣,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再次,初中化学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传统的化学课堂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缺乏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而新课程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开展一些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老师会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探索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元素周期表的内容,还能够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开展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必须加强对实验教学的改进和创新,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改进和创新措施。
一、加强实验安全实验安全是化学实验教学的重中之重。
教师应该在教学前对实验进行充分的策划和准备,保证实验器材的质量和安全性,并严格执行各项安全规定。
要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在实验过程中尽量避免出现意外,如有必要,学生应该带上实验手套和眼镜等防护用品,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二、拓宽实验的内容传统的化学实验往往只涉及到一些基础的化学反应和性质,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
因此,教师应该力求拓展实验内容,开展更多的实验研究和实际应用。
例如,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和控制变量实验来探究化学传递、化学变化等基本原理,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执行生态环境调查、有毒化学品处理等实验项目,更好地体现化学实验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三、强化实验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在化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探究为主导,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来探究各种化学现象和性质。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该注重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记录,针对出现的问题和不确定因素,采取适当的控制和优化措施,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往往采用直接讲解和演示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堆砌了大量的复杂知识点,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认知难度。
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必须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虚拟实验平台来模拟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实验的本质和相关知识点。
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和实用性,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和实用知识。
五、强调实验评价体系实验评价体系是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验表现,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有效评估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素养。
学科综合XUEKE ZONGHE教师·TEACHER0892020年1月Jan.2020一、当前化学实验教学的发展现状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教学往往被简化、被忽略,课堂教学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从目前初中阶段化学月考、期中考试的结果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与现象。
首先,学生在多种气体同时存在时,对选择检测气体试剂的方法和原则及气体检验的顺序不会综合分析、灵活解决。
其次,对于某些较为简单的客观题,判断与计算的正确率不高。
再次,在实验题解答过程中,学生对物质整体的变化过程一类题目难以全面、正确作答。
最后,课堂上的实验教学活动难以起到活跃教学气氛、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二、教学结果不利的原因分析实验教学在目前的化学教学中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下面以初中化学实验“用实验证明铁、铜、铝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例。
该实验是关于金属元素活泼性的探究,通过硫酸铜溶液分别进行铁与铝两种金属元素的反应,进一步揭示元素自身的化学特点。
在实验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反应中的物质生产,并且能够做出简单的逻辑推断。
同时,知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结果。
但实际教学结果却总不尽如人意。
(一)注重书面知识的讲授从目前的教学过程来看,此类实验教学只注重相关实验内容的书面讲解。
即教师通过书本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并没有按照实际实验过程、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实际操作。
同时,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事先进行了实验结果的告知,导致化学实验教学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二)不注重实验氛围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对化学实验的知识点与解题步骤进行详细讲解,忽略了化学现象的进一步研究。
例如,在以上事例实验中,教师将重点内容放在化学公式与实验步骤等方面。
对于为何出现变色的生成物,以及通过此次的实验结果能否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均没有做出进一步的探究。
(三)不注重学生观察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因为忙于赶教学进度,或者重视“题海战术”,而弱化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培养的现象。
化学初中教材化学变化的教学解析化学变化的教学解析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而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转变过程。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理解和学习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原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化学初中教材中关于化学变化的教学内容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变化的知识。
一、化学变化的基本概念化学变化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转变过程,它是由于原子或分子之间发生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导致的。
化学变化可以分为两类基本类型: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其组成发生了改变,新的物质被生成;而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其组成没有改变,只是形态或性质发生了变化。
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概念对于学习后续的化学知识非常重要,它是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基础。
二、化学变化的征象和判断方法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了变化,一般会伴随着一些征象。
学生需要学会观察和判断这些征象,以确定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1. 颜色变化: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颜色发生改变是一种常见的征象。
例如,铁锈的形成、果汁褪色等。
2. 气体的生成:许多化学反应会产生气体,可以通过观察气泡的生成和脱出速度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3. 沉淀的生成:当两种溶液混合时,如果产生了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即沉淀生成,这也是化学反应发生的征象之一。
4. 温度变化:化学反应可以伴随着温度的升高或降低。
例如,酶促反应中,物质的分解常常伴随着放热反应,反应容器会发热。
通过观察和判断这些征象,学生可以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并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过程。
三、化学变化的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初中化学教材中重点讲解了一些常见的反应类型,如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盐类的生成等。
1.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在适当的条件下反应,产生盐和水的反应被称为酸碱中和反应。
例如,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2.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在反应中电子的转移过程,其中发生氧化的物质失去电子,发生还原的物质获得电子。
初中化学新课标解读引言本文旨在深入解读中国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分析其在教学理念、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主要变化,为广大初中化学教师和学子提供权威、详实的参考。
一、新课标的主要变化与特点1.1 教学理念的更新新课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素养导向、实践性、综合性”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2 内容结构的优化新课标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增强了课程的逻辑性和体系性,形成了“科学探究与实践、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大主题。
1.3 教学方法的创新新课标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研究、合作研究、项目研究等,鼓励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创新,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1.4 评价体系的改革新课标强调评价应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全面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
评价体系将更加关注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二、新课标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2.1 教学设计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兴趣的教学方案,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2.2 教学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2.3 教学评价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发展水平。
三、新课标下的研究策略与方法3.1 研究计划学生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确保研究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3.2 研究方法学生应采用自主研究、合作研究、探究研究等方法,提高研究效果和能力。
3.3 研究评价学生应关注自身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根据教师和同伴的评价,调整研究策略和方法。
四、结语新课标的实施对初中化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广大教师和学生应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实质,积极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共同推动初中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初中化学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和方法。
二、基本原则1.启发性原则:化学教学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化学知识。
2.循序渐进原则:教学内容应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组织,使学生能够逐步构建化学知识体系。
3.实践性原则:化学教学应注重实验和实践,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化学原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化学教学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5.差异化教学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特长,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系统地传授化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原理。
2.谈话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
4.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
5.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6.评价法:通过评价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和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四、教学策略1.情境创设:教师通过生活实例、问题情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整合:将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4.跨学科教学: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5.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观念。
五、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
初中化学教学浅谈《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一种探究性活动。
积极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是落实《化学课程标准》的主要与必要的条件。
下面是我在尝试性实验教学的几种方法:1.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参与实验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首先由老师做演示实验。
让学生仔细观察,再归纳得出物质的性。
质、定律,这样学生学得比较消极,没有目标和方向性。
从学生的调查中得知:很多学生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只注重现象,不太注意操作动作;看同学操作注意每一步的操作.积极指出错误,很注意实验现象,担心能否成功。
大多数同学都喜欢在同学们面前演示,有错误改后记得牢。
于是,我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大胆地让学生做演示实验。
比如在做”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直接告诉学生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制取,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对比碳酸钠粉末、碳酸钙粉末、碳酸钙颗粒分别跟盐酸、浓盐酸、稀硫酸反应的情况.弄清了实验为什么必须用碳酸钙颗粒跟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学生在探究性过程中,不仅受到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还学习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习验的兴趣。
2.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初中化学教材中有验证性实验,可将其转化为探究性实验来进行教学的实验内容,设计为探究性实验.突出实验的创造性,发挥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作用,使学生会研究与探究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
这类实验首先由教师经过精心筛选,选择有代表性的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来进行探究。
要求学生先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经过师生共同分析讨论.修改后进行实施,必要时由部分学生协作来完成。
浅谈初三化学教法与学法作者:熊建华来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1年第01期改革教学方法,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实验兴趣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努力改进教法,开拓学生思维1.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化学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上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因此,教师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还要提前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2.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个章节都过关。
由于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对化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就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那种为了留出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
3.课堂教学应读、做、议、讲、练相结合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个作用紧密结合的过程,也就是传播知识、发展思维与培养能力的辩证统一的过程。
如何使这个过程做到科学、优化?我认为课堂教学应采用“读、做、议、讲、练”结合的教法。
“读”,是各个环节的基础,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所以,对每个章节我都列出阅读提纲,教会学生围绕提纲阅读课本内容,思考疑难,找出答案,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做”,是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感知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是发展思维的基础。
根据初中学生兴趣广泛并喜欢自己动手的特点,尽可能地利用实验组织教学,让学生有更多实验的机会。
“议”,是读与做这两个环节的深化,也是师生沟通的平台,旨在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问,多讨论。
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的现状与问题第一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学好重要性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初中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基础阶段,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因此,探讨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的现状与问题,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学习内容初中化学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和化学观察等方面。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化学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习注意事项学生在学习化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习的实用性;2.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和实验技能;3.注重化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4.培养观察能力,善于发现和总结规律;5.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定期复习巩固知识。
主要学习方法和技巧1. 主动学习法学生应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提问、思考,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化学知识。
例如,利用实验现象、生活实例等进行教学。
3. 分散记忆法化学知识点较多,学生可采用分散记忆法,将知识点分块记忆,提高记忆效果。
例如,将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分解成几个简单的步骤进行记忆。
4. 图形记忆法利用图形、表格等形式,将化学知识形象化,有助于提高记忆力和理解力。
例如,用结构示意图表示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
5. 讨论与合作学习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分组进行实验、探讨化学问题等。
中考备考技巧1.熟悉中考大纲,了解考试范围和题型;2.系统复习,抓住重点知识点,强化训练;3.做好笔记,整理易错题、典型题,定期复习;4.增加练习量,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5.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和实验技能。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中化学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关键。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一些问题影响着教学效果。
本文将针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一、问题分析1. 教学内容单一在一些学校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注重基础知识和理论,往往会忽略实验内容和实践操作。
这导致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从而无法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2.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由于课堂教学内容缺乏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验,学生学习化学时容易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影响了学习效果。
3. 教学方法单一在一些学校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只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导致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4. 评价方法不合理在一些学校的初中化学教学中,评价方法过分注重考试成绩,忽略了对学生实际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评价,这导致了对学生能力的片面评判。
二、对策提出1. 丰富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教师可以积极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分析和化学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
在教学中也可以引入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化学知识,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等方式,丰富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上所提出的对策,旨在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希望通过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可以更好地促进初中化学教学的改进和提高。
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方法转变近三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学科也在迅速地发展。
在新形式下要求人们能创造性发现新规律、发明新技术和制造新材料。
这就对化学这一基础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逐步独立地学习和应用科学知识与方法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
因此革新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一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一、培养和激发兴趣,使学生乐意学习兴趣是学生的探究知识的巨大动力,也是创造发明的精神源泉。
初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望强的时期,化学教师要从初三刚开始,使学生把兴趣转化为乐趣,把乐趣转化为志趣。
这样,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成绩。
具体方法如下:1、做好实验培养兴趣提倡以实验为主的“引导发现法”或“边讲边实验法”进行概念、理论知识的教学[1]。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巧,又训练科学方法与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皆得到发展。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又特别喜欢实验。
所以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学素质。
因此,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催化剂的定义时,虽不是重点,但却是教学的难点。
教师可抽三名学生到讲台上同时分别加热KClO3,加热MnO2,加热KClO3和MnO2的混合物的演示实验。
教师可通过引导,让学生仔细观察,根据实验的表面现象作些简单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催化剂的性质与作用,从而引出催化剂的定义。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从实验借以说明KClO3分解制取氧气,以及催化剂在KClO3分解所起的催化作用。
再如,教师做白磷燃烧的实验时,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当铜片上的白磷开始燃烧时,及时的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得出物质燃烧的两个必备的条件。
这样,学生通过实验中观察到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自然形成,学生学习起来兴趣高,学习内动力大,对理论问题认识清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把一些实验引入课堂中,采用“边讲边实验法”进行教学。
以实验创设问题,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从而发现、形成概念。
2、突破难点帮助记忆保持兴趣化学用语、溶液计算、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初中化学的三个难点,也是至关重要的分化点。
化学教师要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使他们在“分化点”处不掉队,继续保持对学习化学的浓郁兴趣。
随着化学教学进行,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接踵而来,因此,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记忆问题。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听课情况,调整自己的讲课速度,控制自己的音调高低,用以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并且编一些顺口溜,既帮助学生记忆,又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可编为:氧气化性很重要,实验现象要牢记;碳氧燃烧发白光,磷氧燃烧冒白烟;硫空燃烧焰淡蓝,硫氧燃烧焰蓝紫,生成气体有刺激,会对空气有污染;耀眼白光是镁条,火星四射是铁丝;放热大家都相同,条件点燃不能忘。
又如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操作步骤时,可总结为:一连、二检、三装药,四装备、五备集,六加热、七收集,八移导管、九熄灯。
这样顺口溜既帮助学生记忆实验步骤和现象,又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是很有意思的。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较差是我国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弊病。
因而,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将实践动手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两大核心之一(另一个为创新精神)。
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下,无数教育界人士、学校单位、教育部门积极投入改革的浪潮中,寻找“医治的良方”,也探索出不少的新路子[2]。
在化学学习中,真正能让学生动起来的,最主要还是化学实验,因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主要体现在化学实验上。
然而,长期以来,在化学教学中,实验往往异化为一种形式,失去了它本来的探究功能、实践功能,沦为知识灌输的附庸和点缀,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学校经费不足,买不起昂贵的仪器和药品(也有些是出于安全、环保等角度的考虑),只能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动手机会很少,甚至是“教师画实验,学生记实验,考试背实验”,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从何而来,自从微型化学实验引入中国,并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广后,许多化学界人士发现,微型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微型化学实验便携易带、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安全环保、节省时间、易找替代品、容易自制,学生可以人手一套,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进行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动手率。
在化学教学中,不论是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还是第二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利用微型化学实验有效组织各种探究活动,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实现人人动手、个个实验。
例:电解水实验实验:在多用滴管的圆筒形泡内吸入一定量的5%NaOH溶液,从吸泡壁两边刺入两根大头针,用干电池(或接低压直流电)作为直流电源进行电解,将径管插入洗发液(肥皂水)中,约几分钟分后,待洗发液表面充满大量气泡时,用燃着的火柴靠近气泡点燃,观察现象。
案例分析:本实验所需仪器和药品都非常简单易得,而且安全简便,学生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课外进行,也可以进行家庭小实验,通过动手实验,学生进一步理解电解水的原理,掌握电解水的基本操作,同时还可以学会运用这样的装置进行其他的实验(如电解饱和食盐水、氢氧化钠溶液)。
例2 自制塑料多用滴管实验:1、制作塑料管(废圆珠笔芯拨掉头部,还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其长短)及塑料滴瓶(废滴眼液瓶),洗净并晾干。
2、取一根铁丝穿过塑料管,并伸进滴瓶尖嘴中,使塑料管口与滴瓶距离1cm左右,将其靠近酒精灯焰,小心加热,待管口和瓶口熔化着火时,立即使两者对准接合,趁热把熔接处捏平,来回抽动铁丝,使内部畅通、光滑。
3、将塑料管另一端小心烘软,趁热拉细,剪去多余的部分,即可做成多用滴管。
案例分析:本实验所用的材料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也容易获取,通过上述实验,既能让学生学习自制多用滴管的方法,同时又增强学生“变废为宝”的意识。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然而,创新精神缺乏,创新能力不强,是我国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不争的事实。
因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决议中,明确将创新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3]。
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做出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或提出新的见解、创造新的事物、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等产生新事物的活动。
最近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创新或创造(注:有人认为创新和创造是两个不同概念,创新是对现有东西进行变革,便其更新,成为新的东西,可以称为“无中生有”;也有人认为,创新和创造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异,都是指通过革新、发明,产生新的思想、技术或产品。
因篇幅有限,此处不作深入细致辨析,姑且认为两者是表示同一个意思)是人的本质特征,不论是普通人还是中小学生都有创造发明的潜能。
而基础教育学校进行创新教育的目标就是将这种潜能充分的发掘出来,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自觉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掌握创新方法,形成创新品格,成长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创新能力是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发展并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共主要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意识、创新品格等方面,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外在体现,而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
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要创造,非你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
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学生“手脑并用”的重要途径,因而,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利用微型化学实验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我国不少中小学都在积极地进行探讨和尝试。
大量的实践表明,微型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知名人士张健如先生在第五届微型化学实验研讨会上做如下题词:“加强科学研究,推广微型实验,关注绿色化学,培养创新能力”[4]。
以下是利用微型化学实验进行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几个实践案例。
例1:关于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改进改进之一:取一个干净塑料矿泉水瓶注入4/5体积的水,并滴入2-3滴酚酞溶液。
将一个小气球套在注射针的针帽上,并用细线绑紧,将注射针穿过胶塞,使针尖露出胶塞1cm左右,拧紧气球,以排出气球中的空气。
用手挤压矿泉水瓶,使水面上升瓶口,同时用带胶的注射针针尖扎起一块黄豆粒大小的钠块,插入水中,并塞住瓶口,观察实验现象。
待反应结束后,用左手挤压汽水瓶,使部分气体被挤压入气球中,右手将气球扭转几圈,并捏紧气球靠近针帽上端的部分,左手(注意别松手)将矿泉水瓶移近酒精灯,并使瓶口对着灯焰,迅速将瓶盖拨下,观察实验现象。
将针尖靠近酒精灯焰,缓慢松开捏住气球的手指,观察现象;或将针尖伸入发泡剂中,待起一定数量的泡泡后,将点燃的火柴靠近气泡,观察现象。
改进之二:在青霉素瓶中加入5ml水和一滴酚酞,再加入约1ml 煤油至瓶口,然后投入半粒芝麻大小的钠,立即用带有注射针头及输液管上的球泡所制成的瓶塞塞紧瓶子,观察现象;待反应结束后,用注射器吸取气体在酒精灯焰上点燃,观察现象。
案例分析:以上是两则关于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改进,在改进之一中,以矿泉水瓶为反应容器,操作简便,现象明显,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实验;且用气球收集多余的气体,既避免由于气体量过多而导致爆炸的现象,又可充分利用剩余氢气进行共他实验,提高药品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