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天津城市文化空间结构嬗变浅析_许哲娜
- 格式:pdf
- 大小:742.01 KB
- 文档页数:2
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研究及其在保护更新中的延续与重构共3篇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研究及其在保护更新中的延续与重构1天津市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缩影。
天津市内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五大道”历史街区是最负盛名的一处。
五大道历史街区是天津近代汉族社会的缩影,也是中西合璧的文化交融的见证。
这里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有欧式的别墅、中式的公馆,还有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等多种建筑风格。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是保护和更新的重要内容。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概述:空间肌理是指建筑与城市呈现的形态、结构、组织等,是城市形态和城市规划的重要基础。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建筑高低错落,兼顾公私离合。
五大道历史街区以西洋建筑为主,建筑高低错落,体现了空间层次感。
一些建筑的庭院设计非常出色,既保护了私人空间的隐秘性,同时也有利于光线和空气的自由流通。
二、强调对称、平衡,构建空间秩序。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建筑格局强调对称、平衡,既体现了建筑形式之美,也符合东方文化的审美习惯。
三、强调景观形态,注重城市演进。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建筑形态多样,既有欧式的别墅、中式的公馆,也有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等多种建筑风格,既体现了城市景观建设的过程和成果,也体现了城市演进的历程和特征。
保护和更新中的空间肌理延续与重构:为了保护和更新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历史文化遗产的保留和传承。
一、立法保护。
天津市政府正式颁布了《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保护条例》,在立法领域对市内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保护。
二、重视管理。
为了加强对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管理,天津市将其划分为文化旅游区,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了相关修建和改造的规划,以确保其空间肌理的延续和重构。
三、传承优秀传统。
在保持历史文化遗产原貌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入新的元素,更新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让人们重新认识和接纳这些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
分布重心向西南和南部偏移,如南开区内的华苑居住区和河西区内的梅江南居住区房价明显高于市内其他四区。
第三,在基础条件比较好或者政府重点建设的地段,房价等值线形成“岛状突变”,如自然风景较好的水上公园、干部俱乐部及天塔附近,以及政府重点建设的梅江南居住区等地,房价都比周边地区有所提高。
第四,传统上被认为下层居民居住的地域仍然处于低价位,如河东区虽然与和平区仅以海河相隔,又毗邻海河沿岸上一轮总体规划划定的商贸区,但历史的包袱却使该区的房价呈现出低价位。
圈22004年天津市房价分布等值线圈资料来源:根据天津搜房网(http://tj.80ufun.com)的有关数据绘制。
4.中心区内居住用地开发强度偏低天津市的住宅建设一直以多层住宅为主。
截至2003年末,高层住宅也仅占住宅总面积的7%,而多层住宅的比例则高达66%。
对比北京市新建住宅竣工面积中的高层住宅所占比例,这种差异更为明显。
2000—2002年,北京城市新建住宅竣工面积中的高层住宅占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而天津市的这一比例最高年份仅为9%,最低仅为3%。
再从天津市中心城区中环线内10层以上住宅的空间分布(图3)情况来看,10一11层住宅栋数占总数的40%,12—18层住宅占37%,19层以上住宅仅占20%。
这种低强度的居住用地开发,与城市中心区内的人口高密度明显不匹配,妨碍了中心区城市职能的正常发挥。
图3天津市中环线内十层以上住宅分布图资料来源:天津搜房网(http://tj.soufun.com)。
兰天津市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因素1.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住宅商品化政策是基础条件1988年4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同年12月,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国家将依法试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1990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提供了法律依据。
3M 近代天津城市商业空间探析王静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摘要][关键词]从传统到近代,天津商业空间布局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基于对不同地价商业区域的分析,可发现商人对资源控制的不同导致了天津城市商业空间出现分区化、等级化和族群性特征。
天津地价资源控制城市商业空间的布局与城市空间结构有一定的关联性。
这种关联性一方面体现在相近阶层的聚居趋向,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市空间的分区趋向。
1在近代,这两种趋向随着城市社会结构的改变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本文以天津为例,来探讨商业空间的演变过程及其表现出来的诸多特征。
开埠之前,天津府城由城内衙署区和城外中心商业区构成。
因此,受水道和政府机构设置的影响,天津的铺户主要集中在城内和城外的北门外、东门外运河和海河沿岸。
城内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主要聚集了以官僚士绅为主的社会上层,其中应役和绅衿住户接近于当时总人数的50%。
城外的北门外大街(北大关)则凭借着“万艘粳稻来吴楚,潞水南流卫北流”的运河之势成为传统天津城市的商业中心。
该商业区以北门外大街为中心宛如蜻蜓展翅于三岔河口,南北向的北门里大街是头部,北门外大街是身躯,河北大街是尾部,东西向的估衣街、锅店街、侯家后大街、洋货街、竹竿巷、针市街是翅膀。
在这10条街道上,商店铺户鳞次栉比,从早到晚车水马龙,行人摩肩接踵,生意兴隆,热闹非凡。
并形成了专业性商业街道,如银号业集中于东街和西街,纱布业集中在竹竿巷、针市街以及周边地区,金店集中于估衣街、北门脸及北门内一带,药材业在河北大街及周边街道,颜料业则分布在北马路、河北大街和北大关一带。
随着19世纪中叶的开埠以及租界的出现,天津的商业空间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演变。
辛亥革命之前,俄租界因毗邻东车站且临海河,货物运卸较为方便而吸引了以经营华北土产,如皮张、毛绒、猪鬃、干果等土产商。
但从整体上看,当时内地客商及华中华南客帮等重要批发商仍然集中于老城区。
辛亥革命后,壬子兵变突发,市区内商店无不被散兵游勇和盗匪劫掠,大量的小商店破产倒闭,而租界内商店因受外国政府保护,安谧通恒,获利巨大。
风雨街上过,岁月楼中存——天津五大道地区空间形态及邻里特征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天津五大道地区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城市历史遗存,也是天津市最具有文化和历史价值的区域之一。
该区域建筑和风景的风格深受西方现代主义风格的影响,闻名中外,因此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五大道地区的邻里特征与空间形态的逐渐改变不容忽视。
本研究旨在探究天津五大道地区的空间形态及邻里特征,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对五大道地区历史建筑的研究,试图寻找其与城市发展、社会变化等之间的关联,为今后的城市规划和文化保护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的通过对天津五大道地区的研究,旨在实现以下目的:1.探究五大道地区的历史背景和变迁历程,了解其发展和演变的演变过程和特点,以便更好地分析其空间形态和邻里特征。
2.分析五大道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空间规划特点,揭示其设计理念和表现方式,为今后的建筑遗产保护提供借鉴。
3.通过对五大道地区的邻里人口、建筑物等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其居民的生活特点和邻里关系的发展变化情况。
4.探究五大道地区与周边城市空间的联系和互动关系,分析城市化对此地区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了解五大道地区的历史背景和现状,并对其主要建筑、景观和街区进行实地考察和勘测,收集空间数据。
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五大道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邻里关系。
四、研究内容1.五大道地区的历史演变及其文化价值的分析。
2.从建筑学的角度探讨五大道地区的建筑特点和空间规划。
3.分析五大道居民的社会背景、生活方式、邻里关系等社会特征,探究其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
4.揭示五大道地区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和互动关系,分析城市化对此地区的影响。
五、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期能够深入了解天津五大道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特点,全面掌握其空间形态和邻里特征,为今后的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参考。
租界、社会变革与近代天津城市空间的演变
刘海岩
【期刊名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城市空间的演变与社会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末民初政局的动荡推动华人向租界流动,导致天津城市空间重组,传统城区衰落,租界成为城市的中心.华人上层聚居租界和社会下层的边缘化,形成了中心-边缘型通商口岸城市社会空间的一种模式.
【总页数】6页(P36-41)
【作者】刘海岩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天津,3001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5
【相关文献】
1.近代天津英租界土地管理模式述论——以中外当局的互动关系为中心 [J], 耿科研
2.租界社会与近代天津新闻事业的发展 [J], 王薇
3.租界报刊与近代天津的新闻事业 [J], 王薇
4.近代天津日租界大和公园区域空间规划及景观元素研究 [J], 孙媛
5.近代天津城市文化中的租界元素研究 [J], 任吉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代天津城市文化空间结构嬗变浅析在近代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历史背景下,天津传统城市文化经历了极大的冲击,不但在地理空间上发生了迁移,在文化元素的构成上也出现了剧烈的变化。
传统的天津城以鼓楼为中心,分布着东北角、东南角、西北角和西南角四大居住区。
其中宫北大街、大胡同、侯家后一带由于毗邻北运河,有停泊在附近码头的外地货船提供的巨大客流,因此尤为繁荣。
商店鳞次栉比,摊贩、游人川流不息,自然成为天津城市休闲文化的中心。
自清初以来先后出现了福来轩、三德轩、东来轩、宝和轩、义顺茶园等知名茶馆、戏园,诸多艺术形式如皮簧戏、十番、“数来宝”、“荡子曲”等都在这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与这类“俗”文化相互辉映的则是盐商、政要在城内外兴修的各式园林,举办吟诗作画、集结诗社等文化,展现了天津文化“雅”的一面。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天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天津城区发生了连锁反应式的变化和扩张。
首先是九国租界的出现。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埠通商,英、法、美、德、日、意等国强划租界,并进行了诸多旨在为本国侨民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客观上加快了天津的城市化和近代化进程。
此外,由于晚清以来中国政局动荡,天津成为很多下野政客观望局势、谋划东山再起的据点,他们多选择居住在市政管理较为完善、居住条件相对舒适的租界区,也为这里的经济和文化带来了发展机会。
其次是因列强租界区划出现空隙而兴起的南市地区。
这里毗邻日租界,被当时日本侵略者称为“预备居留地”,不属于中国管辖范围,而以老西开地区为扩张目标的法国人也对该地区不予过问。
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在政局动荡的情况下,封建剥削日益沉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天津周边一带的农村经济趋于崩溃,大批破产农民、灾民涌入天津,也成为了推动南市发展的主体力量之一。
中山路一带最为晚出。
这里是中国人“最早运用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开辟建设的新城区”。
1902年,袁世凯代表清政府收回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沦陷的天津,设立直隶总督衙门,并在督署附近的海河以北地区,精心打造了以大经路(今中山路)为中轴的新的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
佟楼商圈佟楼商圈穿越卫津河横向将其拦腰截断,卫津河是海河著名支流,具有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卫津河沿岸在规划中设计大量河岸绿化。
但是此地近些年疏于管理,基地周边居住小区贴近河岸,造成了大量的认为污染。
·东北部紧邻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其欧式经典建筑风格构成区域地标性建筑模式,影响着周边近现代新建建筑样式。
但新建建筑往往照搬照抄其线脚做法,或现代建筑缺少对历史区域的尊重考虑,失去了历史文脉的延续和传承。
导致该地域建筑形式混乱交织,业态发展鱼龙混杂。
164号小洋楼的主人公朱启钤在马场道上最后一个出场,他曾是潘复等马场道上多位寓公家中经常出入的贵客、他的九女儿嫁给了住在马场道16号的吴泰勋、在雍剑秋的故事中,因两家往来甚密,曾多次提到朱和他的子女……朱启钤在别人的故事里多次出现,足见当时在大人物云集的五大道上,朱启钤的地位和影响力。
朱启钤也是已报道过的马场道小洋楼的主人公里寿命最长的一位,这位老人近一个世纪的人生经历常常令记者慨叹,因为他的一生太长太复杂,经历了中国近代几乎所有的重要历史阶段,见证了那段历史所有的变幻和风云。
不但在政界有过重要角色,更在多个学科领域具有卓越建树,“可惜现在的人对他知道的太少,不能理解他的重要性,从学术来说他是中国很多学科的奠基人。
”作为天津的历史保护建筑,朱启钤故居在保护方面做得并不好。
周围太乱啦。
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没有。
找不到参观的主入口,其实这些建筑的历史并不长,但是他们承载了一段文化,一段记忆,一段历史。
要善待这些历史,保护建筑不仅仅只是立个牌子,而是要真正的去保护,去传承,去学习。
自然条件生态优越a.基地内有自然河流穿越,可以塑造良好的河岸景观。
b.基地外充分的植被绿化已经创造了良好的基地周边城市小气候以保证基地内有效的生态植被的繁殖。
2.历史氛围创造文化气息a.五大道历史建筑区域的历史气息赋予基地以时代的内涵。
b.其创造的旅游人流将引入基地内部.3.佟楼绿色副食品商业a.副食品商业是该地区较成熟的业态形式并名声在外。
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及风貌特色解析夏青;许熙巍;徐萌;崔楠【摘要】五大道是天津最著名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其独具特色的异域空间形态、风格多样的建筑风貌以及特殊的社会人文背景使其在国内外声名鹊起,成为展示天津城市多元文化交融特色的重要窗口.文章从规划与空间认知的角度,对五大道历史街区的形成、空间形态、规划思想及其风貌特色进行了解析,借以诠释五大道历史街区所特有内涵与魅力.【期刊名称】《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14)002【总页数】6页(P150-155)【关键词】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空间形态;规划思想;风貌特色【作者】夏青;许熙巍;徐萌;崔楠【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44;天津大学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研究总院,天津30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56五大道是天津近代租界时期形成的历史街区,主要指在原英租界的西北区域中东西方向并行排列六条街道(现为和平区内的成都道、重庆道、常德道、大理道、睦南道和马场道)内的所属区域,占地约140公顷,目前也是天津最大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由于这几条街道空间形态独特,集中了大量风格各异的花园别墅和名人宅邸,因此天津人形象的把这片特殊区域称之为“五大道”。
五大道是在天津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并受外来文化语境影响的近代历史街区,不仅人文背景与中国近代发展史关系密切,其街区结构、空间形态和建筑风貌等也直接体现了当代世界规划与建筑思潮,并对天津城市文化和风貌特色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0年8月,五大道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称号,成为全国2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一、五大道的形成与演变1860年,天津被迫开埠,英国率先在海河西岸划地约30.7公顷开辟租界区。
之后,法、美、日、德、意、俄、奥、比等其他八个国家也先后在海河两岸开辟各自租界区,使天津成为中国开辟租界区国家最多的城市。
感知与技术摘要:伴随大运河申遗成功,运河村落与乡土文化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天津作为大运河上的重要节点,大量运河村落分布于此。
这些村落的街道形态复杂独特,是村落发展变迁的空间映射,极具历史价值。
但既有研究较少关注街道空间,并且缺少对街道形成过程的挖掘。
这导致了对运河村落演变过程的认知缺失,不利于运河村落的保护与更新。
为此,研究将历史资料相对完备的运河村落西沽作为研究范例,探究村落街道结构的演变过程与社会动因,以揭示宏观历史环境如何作用于微观村落,并映射于街道空间,最终形成独特空间结构的复杂过程。
本研究是对运河村落演变过程研究的补充,拓展了对运河文明的认知维度,提出了对运河村落遗产价值认知的新角度,并对运河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出新思考。
Abstract: With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the Grand Canal,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research on the villages and local culture of the Grand Canal, which has greatly enriched the historical depth of the Grand Canal. As an important node city on the Grand Canal, Tianjin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examples of canal villages. The texture of these villages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lf-organization, which is complex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canal, and which is a spatial accumulation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However, existing researches rarely discuss can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ral style or regional planning, and rarely discuss the organization and formation process of streets. Therefore, the study takes Xigu, the only remaining canal village in the urban area,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the canal on the street structure of the village, to explain how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canal affects the villages, and finally accumulate and superimpose to form a complex street form. This research is a supplement to the research on non-planned and self-organized streets of Canal Village, expands the cognitive dimension of Canal Civilization,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judgment of the heritage value of Canal Village, and may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anal Village .关键词:运河村落;胡同肌理;空间结构;演变;北运河Key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 of canal; Hutong; space structure; evolution; The North Canal运河悠悠连千古,京杭大运河历史悠久,流域广布,世所罕见,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文化交融、城市建设影响极深[1]。
天津城市形象研究的新开拓朱兴美编者按:日前,南开大学天津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天津城市形象高层论坛”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召开。
来自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市委党校、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天津市档案局、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天津图书馆、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20多家单位的6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从理论和实际、历史和现实、天津和世界等不同层面对天津文化的定位、天津城市形象的提升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畅所欲言,共同为天津的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
天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李喜所教授做了题为《天津城市形象的现代走向》的主旨演讲。
李教授认为,一座城市的形象左右着城市的发展、市民的日常生活,乃至市民的价值取向。
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只有与城市形象的研究紧密结合,才可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全局性、前瞻性,升华城市的优雅气质,凝聚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李教授在对天津的城市形象进行历史解读后提出,天津文化是一种河海相间的水文化,海河作为天津的母亲河,决定着天津的风土人情和风姿风貌,彰显了天津河海联通的文化面相。
在水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天津凸显了“会生活”、“中西合璧”两大文化符号。
天津城市形象的现代提升,自然是这种历史文化符号的攀升,是以水为基本取向,构建河、海、湖一体的城市主脉,把生活化和中西合璧两个文化符号做大做足,建造快乐之都,艺术之城。
此外,李教授还对天津的标志性建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提出可以横跨海河建一“天”字形的“通天大厦”,作为天津的形象标志。
著名历史学家、天津地方史专家来新夏先生非常赞赏李喜所教授的观点。
他在简略回顾天津城市起源和历史演变的基础上,认为河海文化是天津城市形象的根基,决定着天津的整体走向。
在天津文化的定位问题上,以往的专家学者作过很多研究,提出了码头文化、租界文化、妈祖文化、市井文化、商业文化等多种说法,应该说都有一定的依据和道理。
但这些观点看重的仅是天津文化的某个方面,不具根本和全局意义。
天津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探讨《天津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探讨》【摘要】天津是一座老工业城市,有其独特的历史人文背景以及其沿海河而建的城市脉络,本文将以这些年经济飞速发展为背景,从城市空间形态延伸到天津城市规划、历史人文的保护、以及未来发展改变等几方面来写。
【关键词】空间形态、天津老城、历史街区、保护、发展天津作为直辖市自有其得天独厚的地方,但随着近些年的发展,它自身所体现出来的优势似乎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挥,而且在这样一个全国都在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天津的变化就显得不缓不济,顶着直辖市的帽子,却在谈起发达城市话题的时候被忽略掉,这多少有些尴尬。
本文将以这些年经济飞速发展为背景,从城市空间形态延伸到天津城市规划、历史人文的保护、以及未来发展改变等几方面来写。
1、空间特点城市空间是人们居住、生活、工作、游憩、交通的载体,我们这里讨论的空间是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的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点缀而成的城市空间;或是由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实体控制和影响的城市空间。
2009年6月,新版《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对天津市的发展方向、空间布局结构等重大问题做出了展望和安排。
为进一步深化实施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规划部门在开展《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同时,进行了《天津市中心城区“一主两副”规划》。
“一主两副”是指小白楼地区城市主中心和西站地区、天钢柳林地区两个综合性城市副中心。
小白楼地区城市主中心由小白楼、解放北路、南站商务区以及和平路、滨江道商业区组成。
西站地区城市副中心由西站综合交通枢纽、西站中心商务区等组成。
天钢柳林地区城市副中心由综合会展区、商业商务区、柳林风景区等组成。
通过城市主副中心与区级中心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中心城区均衡协调发展,形成高端服务业“向心聚集”,服务产业梯次扩散,经济带、文化带、景观带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
以空间整合为导向的总体设计——天津市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思考程宇光摘要:本文以天津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为例,从整合城市空间入手,探讨总体城市设计的工作方法。
在深刻认识天津市这座尺度巨大、时间叠加、空间混杂的城市生命体,以及全面总结和反思天津城市规划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遵循秩序法则、系统运行法则和平衡法则,以人的感知为核心,整合空间秩序,梳理城市系统,平衡空间资源,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同时,通过总体城市设计,建立一个开放融合、持续探索的规划设计平台,促进社会管理不断进步,滋养城市生命体的不断成长。
关键词:空间整合,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空间秩序1.天津中心城区——成长中的城市生命体天津市中心城区为外环线及外环绿化带所围合的区域,具有清晰明确的边界,规划总用地面积约430平方公里。
经过600年的时代变迁,中心城区逐步演变,从传统封建社会时期的“一城一市”,到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沿河发展的九国租界,再到圈层式扩展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城市犹如一个生命有机体,随着时代变迁不断生长演进,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风貌特色。
如以十四片历史街区为代表,形成中式的十字方街、日式井字格网、英式微曲自由街道等拼贴并置的空间格局;尺度宜人、绿树成荫的路网街巷;以及姿态万千,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这些空间特色随时代变迁逐渐生长,展现了丰富多元空间特征,为城市留下了宝贵的特色资源。
但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建设进程的跳跃时发展,城市生长的自然进程也被认为的加快。
原有城市空间尺度与用地规模被放大数倍,以步行为主的生活街道被以汽车通勤的快速交通性道路所环绕,开放且丰富的历史街区被封闭单一的大街阔居住区所包围。
在市民享受现代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城市空间生长的逻辑被逐步弱化,城市系统的连续性受到破坏。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心城区的发展面临从增量到存量的发展新常态,即有的发展模式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
如城市存量土地的建设与空间结构的关系不够紧密,造成城市结构松散,整体秩序不明确;城市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持续存在;快速发展中新的建设项目控制引导不足,对整体的城市活力和空间质量带来影响;忽视社区生活和邻里环境的营造,街道活力不足。
基于RS 和GI S 的天津城市景观格局演变分析孙艳玲,郭鹏(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天津300387)摘要 选取天津市区及周边的北辰区、西青区、津南区、东丽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93年和2001年的30m 分辨率的T M 遥感影像,在A rc G IS 9.3的支持下,通过计算景观格局指数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域的景观结构及其演变特征。
结果表明: 景观总体构成比例变化较大,各类景观组分面积百分比随时间推移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减。
耕地面积减少,比例由32.7%降至29.2%,下降了3.5%;绿地面积减少,比例由27.4%降至20.4%;水域面积减少,比例由26.1%降至23.7%;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取代了耕地的优势景观地位,比例由13 8%增至26.8%。
到2001年,研究区景观斑块总数达99366块,比1993年的52832块多出近一倍。
城市化水平提高和人为干扰强度增大导致景观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破碎化程度加强。
通过对天津市城市景观结构动态变化的分析,可更好地认识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各要素的演变趋势,合理规划城市格局和土地利用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景观生态;空间格局;G I S ;天津中图分类号 TU 9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1)13-07949-03RS/GIS Based Anal ysis of Landsca pe Pattern Evol uti on i n T i an jin City S UN Yan li ng et al (Coll ege o fU rban and Env i ron m ent a l Sci ence ,T i anji n N or ma lU ni versity ,T i anji n 300387)Abstract T aki ng t he downt own area of T i anji n City and Beichen D istr i c,t X i qing D i stri c,t Ji nnan D istr i ct and Dong liD i stri ct i n it s ne i ghbor hood as t he st udy area ,TM re mote sensi ng m i ages (w it h a resoluti on ratio of 30m)o f 1993and 2001were utilized t o anal yze landscape struc tures and evoluti on character i stics of t he st udy area by calculati ng its landscape pattern i ndexesw ith t he he l p ofA rc G IS9.3.The res ults s ho w ed tha:t A.Ra ti os o f l andscape co m ponents changed greatl y ,area ra ti o of each landscape component var i ed i n diff erent deg rees .A rea of far m l and decreased fro m 32.7%to 29.2%;area o f green spaces decreased fro m 27.4%t o 20.4%;water area decreased fro m 26.1%to 23 7%;buil di ng land area i ncreased from 13.8%to 26.8%,and rep l aced the dom i nant st atus of far m l and .B .There were 99366l andscape patches i n the st udy area by 2001,whi ch w as a l m ost t w o tm i esm ore t han t he 52832l andscape patches i n 1993.C .U rban i zati on and i ncreas i ng hu m an i nterventi ons led t o t he i ncrease of l andscape diversit y i ndexes ,and t he aggravated frag m entati on .Through analyzing the dyna m ic changes o f urban l andscape structures i n T ianjin City ,evol uti on trend of t he struct ural characteristi cs o furban spaces and its f actors can be bet ter underst ood ,c i ty pattern and land use properl y planned ,beni gn devel op ment o f economy ,societ y and eco environ ment realized .K ey words Landscape ecology ;Spati a l pa ttern ;G IS ;T i anji n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01022);天津师范大学引进人才基金项目(5RL076;5RL077)。
近代城市规划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现状与未来
吕娜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城市》
【年(卷),期】2018(000)011
【摘要】近代城市规划与城市空间结构变动,见证着中国传统文明在近代发生的本质性变迁,并构成解放后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基础.在以后的研究中,在沿海新兴工商业城市之外,应加强对传统政治型城市、工商业市镇以及衰落型城市的研究,以拓宽研究的广度,从而把握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变动的整体面相;同时还应把其放置于近代中国社会文明的整体转型中,超越仅仅对变动过程的简单描述与变动特点的表层分析,推使研究向深度发展,以把握制约或影响近代中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空间结构变动的深层原因及规律.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吕娜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城市空间布局现状与未来趋势探讨 [J], 魏广龙;任登军;
2.南通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历史研究系列之四:张謇及其城市规划思想 [J], 于海漪
3.南通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历史研究系列之五:从张謇城市规划思想看中国城市规划学术体系的完善 [J], 于海漪
4.城市空间布局现状与未来趋势探讨 [J], 魏广龙;任登军
5.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实验者”——董修甲与武汉的近代城市规划实践 [J], 张天洁;李百浩;李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津城市形态及其影响因素摘要:城市形态是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表现,是城市的空间,建筑,环境与人所共同形成的整体的构成关系,反应了一座城市的结构形式和类型特点,反应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历史图示及历史发展的实质。
城市形态取决于城市的规模,城市用地地形等自然条件,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和城市道路结构网等因素,其基础骨架是交通轴线和水系轴线。
从一座城市的整体特征和经济状况,来探究影响形成这样的城市形态的因素。
天津城市形态的影响因素可分为自然影响因素和人为影响因素。
我们研究的是地形,水系这两大自然因素,还有交通轴系这一发展路上的人为的影响因素。
就天津而言,天津是中国大陆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的三大中心之一,经历600余年的沧海桑田,特别是近代百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环渤海湾的中心,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扼守京畿。
影响要素一:天津城市形态与地形关系天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发源可以追溯到隋朝。
如今,天津正在以全新的城市面貌走进国际视野。
然而,目前的城市面貌与形态也正是循着天津独有的地形(也可被称为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环境)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
谈到天津城市形态,就不可避免地会谈到天津城区与道路的辐射状分布。
从地形上分析,首先,天津地势十分平坦,大多数是平原,只有北面的蓟县部分属于山区。
天津东面沿黄河出渤海。
这为道路与城区的辐射状分布提供了足够广阔、平坦的空间。
如果天津中部属于丘陵山地地形,那么天津的辐射网将无从构建。
相比之下,其他地区由于地势与水文分布与天津不尽相同,所形成的城市形态也不尽相同。
比如兰州,同天津水文条件较为相似(依河而建),其本身城市分布却成带状,这是其南北地势较高所带来的局限性。
再如上海,与天津地势相近(平原),却谓语出海口,水文条件不尽相同,所以被众多出海口分割为带状和组团状,临海还有许多码头。
由此可见,地形对城市形态影响很大。
在近代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历史背景下,天津传统城市文化经历了极大的冲击,不但在地理空间上发生了迁移,在文化元素的构成上也出现了剧烈的变化。
传统的天津城以鼓楼为中心,分布着东北角、东南角、西北角和西南角四大居住区。
其中宫北大街、大胡同、侯家后一带由于毗邻北运河,有停泊在附近码头的外地货船提供的巨大客流,因此尤为繁荣。
商店鳞次栉比,摊贩、游人川流不息,自然成为天津城市休闲文化的中心。
自清初以来先后出现了福来轩、三德轩、东来轩、宝和轩、义顺茶园等知名茶馆、戏园,诸多艺术形式如皮簧戏、十番、
“数来宝”、
“荡子曲”等都在这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与这类“俗”文化相互辉映的则是盐商、政要在城内外兴修的各式园林,举办吟诗作画、集结诗社等文化活动,展现了天津文化“雅”的一面。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天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天津城区发生了连锁反应式的变化和扩张。
首先是九国租界的出现。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埠通商,英、法、美、德、日、意等国强划租界,并进行了诸多旨在为本国侨民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客观上加快了天津的城市化和近代化进程。
此外,由于晚清以来中国政局动荡,天津成为很多下野政客观望局势、谋划东山再起的据点,他们多选择居住在市政管理较为完善、居住条件相对舒适的租界区,也为这里的经济和文化带来了发展机会。
其次是因列强租界区划出现空隙而兴起的南市地区。
这里毗邻日租界,被当时日本侵略者称为“预备居留地”,不属于中国管辖范围,而以老西开地区为扩张目标的法国人也对该地区不予过问。
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在政局动荡的情况下,封建剥削日益沉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天津周边一带的农村经济趋于崩溃,大批破产农民、灾民涌入天津,也成为了推动南市发展的主体力量之一。
中山路一带最为晚出。
这里是中国人“最早运用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开辟建设的新城区”。
1902年,袁世凯代表清政府收回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沦陷的天津,设立直隶总督衙门,并在督署附近的海河以北地区,
精心打造了以大经路(今中山路)为中轴的新的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
随着新城区的开拓和繁荣,天津城市文化空间也发生了结构性转变。
首先,在这些新城区里,兴建了大批的教育文化设施和休闲娱乐场所,催生了诸多新式的文化行业,形成了具有近代特征的新文化中心,也改变和丰富了天津城市文化的构成。
如在租界区出现了按照西式教育理论进行管理的新式学校,有别于中国传统邸报的西式报纸,展示西方饮食文化的西餐馆,展示西方休闲文化的俱乐部、电影院、跑马场、公共体育场等。
又如在中山路修建的东兴里、择仁里等院落式里弄住宅,成为政府各级工作人员、大型工厂工人和铁路职工的聚居地,孕育了新式居住文化。
在这里还集中了大批在近代教育和规划理念指导下兴建和管理的新式学校,如直隶第一师范、直隶女子师范学校、工业专门学校、水产专门学校、法政专门学校等,以及旨在提高市民精神文明素质的公共文化设施,如图书馆、美术馆等,这些都与老城区的传统文化设施如文庙、书院以及古典园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次,新兴文化中心不但凭借这些新的文化设施和休闲娱乐方式对老城区的文化影响力产生了巨大的分流效应,而且还吸引了活跃于老城区的传统文化行业逐渐向新城区转移。
相声茶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位于老城区的一些茶馆最先为相声提供了发展的舞台。
阎德山、李德钖(万人迷)、张德泉(张麻子)、郭瑞林、马德禄、周德山(周蛤蟆)等天津相声的奠基者都曾在这里登台献艺。
然而,随着大批流民向南市集中,为相声提供了更为庞大的观众群体,南市取代老城区成为相声发展的重镇,并为相声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一跃成为“相声艺术摇篮”。
法租界梨栈一带的相声表演起步更晚于南市,然而由于这里治安秩序相对良好,较少地痞恶霸的干扰,加上观众素质较高,不需要为了迎合观众而被迫说“荤口”,因此从发展伊始就成为艺人梦寐以求的“大台口”,能获得到这里演出的机会是对他们艺术水准的最大肯定。
传记作家刘连群真实记述了相声表演
近代天津城市文化空间结构嬗变浅析
许哲娜
115
租界作为近代中国的产物,
其出现具有特殊的历史原因,乃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辟、经营的居留和贸易区域。
它是西方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强
行划定的,独立于中国的主权之外,成为“国中之国”。
租界存在于中国各通商口岸,尤以天津为多。
先后有英、法、日、意等九国租界。
租界的存在,对于近代天津城市的成长变化、文化的重塑、城市空间等都产生了
天津租界史研究现状
万鲁建
艺术家马三立当年接到天祥商场大观园的演出邀请时的激动心情:“撇开其他因素不谈,从剧场、合作者档次看,……若能入大观园则是一次大大的升格,是许多撂地的艺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人向高处走。
三立那几近枯竭的进取心又汩汩流动了。
”
出于工作便利的需要,天津文化名人的聚居地也逐渐从老城区迁移到租界、南市等新兴文化中心。
如画家陈少梅在天津的三处主要居所都在租界内,包括达文波道(今建设路)达文里和伦敦道(今成都道)世界里和福音里,这可能是由于当时天津的书画文化中心已经由老城区迁移到租界,尤其是法租界的永安饭店是当时举办书画展览的重要场所。
张善孖、张大千、刘继卣、刘止庸等著名画家包括陈少梅都曾经在这里举办过画展。
而表演艺术家骆玉笙的后人也曾回忆说:“奶奶骆玉笙自1936年来到天津以后,为了演出方便,在老西开教堂后明德堡2号的一个三正两偏(外加两个耳房)的小三合院内住了三十年”。
著名报人刘髯公为了《新天津报》报业发展的需要,在意租界大马路(今建国道)买了一所楼,前楼居住,后楼办公。
租界区、南市、中山路这三个新兴的文化中心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既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又出现了互相渗透的趋势。
这三个文化中心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发展动力上。
中山路文化中心的形成具有较强的政治驱动因素。
袁世凯利用行政手段,将政府机关迁到海河以北,并鼓励在这里兴建学校工厂,其初衷就是为能够“与租界区平分秋色”。
租界区虽然最初的规划也包含了列强的政治企图,但是后来的发展主要还是以经济和商业为主要驱动力。
其次是对消费群体的定位有所不同。
租界区有的是财力雄厚的政客军阀和富商大贾,因此高档文化休闲场所多开办于此。
而南市是城市贫民的聚居区,消
费水平较低,因此这里的文化设施和娱乐场所也比较简陋,很多曲艺表演最初都是以“撂地”的形式进行,后来才逐渐出现了一些由苇席、草把搭建而成的茶棚。
因此有这样一种说法,“有钱看大腕儿的主儿进(租界区内的)中华大戏院,没钱也想过瘾的草民去(南市的)燕乐、长虹”。
可以说,这三个文化中心实际上代表了天津城市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三种形式。
租界区作为集中展现西方城市文明生活方式的橱窗,是引领潮流的“时尚文化中心”。
中山路一带是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试图实现自主“近代化”的一块试验田。
南市则集中展现了随着农村人口移居城市,他们带来的乡村文化初步“城市化”并与城市文化相融合的艰难过程。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三大文化中心的对立和隔绝。
相反,随着这三大文化中心在地理空间上的不断扩展,毗邻成片,它们之间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步伐也不断加快。
比如电影作为从西方引进的娱乐形式,最早流行于租界,后来渐渐向华界普及。
上权仙电影院最早在法租界紫竹林一带,后来迁到南市。
上平安电影院是英租界平安影院在南市开设的分号。
与之相对应的是,随着大批军阀政客定居租界,成为租界消费的主力,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评戏、相声等在租界占据了极大市场。
小说家刘云若的生活就是这种多元文化的一个注脚。
他生活在租界,却“从不穿西装,总是身着中式国服,外套长袍、大衣,头戴礼帽”,饮食口味则非常多样,既有南市登瀛楼的津鲁菜式“爆三样”、“炸飞禽”,也有租界起士林的西餐“土豆沙拉”。
在他身上包含着至少两大新兴文化中心的文化要素。
而这三大文化中心的并行发展与交流融合,正是天津逐渐成长为“联结中国与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的一个缩影。
(作者系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