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摘 要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时期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受到生物、家庭、心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及危害,并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出现的原因来提出一些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和策略。
关键词:幼儿 攻击性 攻击性行为
目 录
一 攻击性行为的含义…………………………………………………3
二 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及危害…………………………………………3
2.1攻击性行为的表现…………………………………………………3
2.2攻击性行为的危害…………………………………………………3
三 攻击性行为的原因…………………………………………………4
3.1生物因素……………………………………………………………4
3.2家庭因素……………………………………………………………4
3.3心理因素……………………………………………………………5
3.4环境因素……………………………………………………………5
四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策略……………………………………………6
4.1对攻击性行为要及时干预和制止…………………………………6
4.2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给幼儿心灵安慰……………………………6
4.3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力……………………………………………7
4.4创设良好的环境,减少环境中易于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刺激……7
结论………………………………………………………………………8
参考文献…………………………………………………………………8
一 攻击性行为的含义
攻击行为是任何对生物体有意的伤害行为,而且伤害者会力图避免这种行为。攻击行为根据其目的性不同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如果行为者的主要目的是伤害对方就是敌意性攻击,例如孩子甲打了孩子乙,并且嘲笑乙。工具性攻击是通过伤害别人而达到其他目的。例如,一个男孩为抢玩具打了一个女孩。他的目的是抢玩具,打人只是手段,就是工具性攻击。
二 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及危害
2.1 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表现可以分为:一是直接的身体侵害,如打人、踢人、等;二是语言侵害,如大声叫嚷、骂人、嘲笑人等;三是间接的、心理上的侵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污蔑、挑唆等;四是对权利的侵害,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故意损坏别人的物品等。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着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年龄越小的幼儿,其攻击性行为越明显,其中男孩的攻击性行为多于女孩,身体的攻击多于言语
的攻击。
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中,很多属于手段性的攻击,即试图达到某一目的而产生的攻击性行为。具体表现为模仿性攻击和习惯性攻击。模仿性攻击是幼儿学习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形式,幼儿往往会按照电视或电脑中的武打动作进行效仿,对他人进行攻击。而习惯性攻击是有的幼儿多次出现攻击性行为吼没有得到有效的矫治,因而养成了某种习惯,攻击性行为频频发生。例如,在实习中我们班的晗晗是全园闻名的“调皮蛋”,他有很多不同于其他孩子的行为,如:霸道、无缘无故打人、抢玩具、恶作剧,等。晗晗手脚一刻不闲,屁股坐不住小椅子,上课爱做小动作,一会儿碰碰积木,一会儿惹惹小朋友;活动时横冲直撞,毫无拘束。一天之内,告他状的小朋友接连不断:“老师,他打我。”“老师,他抢我玩具。”“老师,他推我。”...只要有他在,教室便不得安宁。有一次吃点心时晗晗又管不住自己,用喝剩的牛奶将别的小朋友洒的满头满脸。被洒的小朋友委屈的大声哭泣,他却哈哈大笑。我又气又恼,真想狠狠教训他一顿,然而理智迫使我按捺住心中的怒火,耐心的说服教育:“牛奶是营养品,是工人叔叔、阿姨饲养奶牛挤出的牛奶,经过辛辛苦苦的劳动才得到的,能浪费吗?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他默默的低下头,看着有所触动,我也挺高兴的对他说的有效果。通过家访,我也了解到:晗晗出生后一直多病,晗晗的爸爸在外打工,很少回家;有时跟妈妈一起生活,有时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因此,他认为谁也管不了他,想怎样就怎样。所以晗晗的这种攻击性行为使他与同伴之间的关系不太和谐,小朋友们常常出于害怕他而疏远他,满足不了交往需要的他便只好以攻击性行为来引起同伴的注意。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教师要针对幼儿出现的行为、心理活动等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激发幼儿内在成长的动力。
2.2 攻击性行为的危害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对攻击者本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是极为有害的。大量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其同伴关系一般较差。大多数同龄孩子对其避而远之,一些受欺负的幼儿会产生心理恐惧,甚至不愿上幼儿园。而且,由于攻击性幼儿惹事生非,影响正常的生活和教学秩序,使得幼儿园教师需要花很多时间来解决因此产生的矛盾,也给幼儿园的
家长工作带来很多麻烦和难题。尤其严重的是,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幼儿期的攻击性行为还会延续至青年和成年,会导致其社会适应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研究表现,幼年时期攻击性强的孩子到成年后多数也有攻击性,青少年暴力犯罪的行为大多数可追溯到幼年时期的攻击性行为。因此,深入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积极采取应对之策,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及时的控制与矫治,是当今幼儿教育中一项重要的课题。
三 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3.1生物因素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客观存在的东西,是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前提,是人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可改变的东西,包括:遗传,这是指机体的生理解剖结构和机能物性由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表现出来的生物现象也就是通俗的龙生龙,凤生凤,丑小鸭也能变天鹅这类的事儿,鸭子终究是鸭子,天鹅终究是天鹅。据数据统计,父母的遗传基因有缺陷,尤其是父母精神类疾病,子女发病率很高,家族无精神病患者,发病率很低。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生物因素还主要表现在内分泌腺和生理疾病,脑外伤及其他因素,各种内分泌腺的活动对人体的活动起着重要的调理的作用。
3.2家庭因素
对攻击行为的研究显示导致攻击的原因很多,但是其中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如果父母在教养中更倾向于体罚或压制孩子的攻击行为和反抗行为,那么他们在采取这些压制措施时,同时也给孩子的攻击行为提供了榜样。也就是说孩子从父母那里学习到了攻击行为。研究同时发现攻击行为多的孩子的父母也更倾向于采用攻击的方式解决冲突,他们也会在孩子受到同伴侵犯时鼓励他们的孩子以强制的方式作出反应。缺少父母监管的孩子往往有更多的反社会行为和不良行为。家庭氛围是另一个影响因素。帕特森发现高攻击的儿童通常生活在争吵不断的家庭氛围中,成员之间很少以亲切交谈的方式进行沟通。他们较少交流,即使交流也是以嘲笑、威胁或者其他激进的方式进行。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常常是一个家庭成员试图制止另一个成员对自己的挑衅。例如,孩子之间起争执、相互打压、挑衅、激惹,而父母通常以强制的方式制止他们。在这些家庭中,教养者往往忽视亲社会行为,几乎只靠控制策略处理他们认为的不良行为,也只有这时父母关注孩子。对这些儿童来说,反抗成人是他们获得关注的方式。高强制的教养方式教养的儿童往往会抵制惩罚,他们会通过反抗父母和重复受罚的行为来对父母进行反控制。相对而言,非控制型家庭的儿童会从其他家庭成员那里
获得更多积极的关注而不必通过招惹他们得到关注。
3.3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也就是它既有主观的能动性,幼儿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都有是由于心理矛盾激化或不良刺激持续影响的结果,其中以需要动机、情绪与情感、意志和性格影响为甚。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客观的东西,就在这时产生了“需要”,而你为什么会有这样,也就是你的“动机”是什么,目的何在?当然,一定的情绪与情感也影响到你的“动机”和“需要”,因为它是对客观事物反持有的主观体验嘛!如学龄儿童在学校生活中遇到较易的情绪困扰和情感挫折,容易导致,惧怕以不良情绪体验。情况严重时还会出现学校恐怖症以病态情绪。做某件事情要达到什么境界;什么标准,我们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力;也就是我们克服困难;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目标。最后要谈的就是性格与气质,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性格特征,人的性格特征一旦形成就以较稳定,其中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如:生活中有的人诚实、谦虚、勇敢、热情、乐于助人,而有些人则狡猾、傲慢,虚弱、冷漠、自私自利,得到的结论,心理因素也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3.4环境因素
影响幼儿心理因素的主要因素之三是环境因素,而所谓环境因素又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就家庭因素而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的自然结构,文化经济背景,人际关系,教养方式等是造成人的心理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家长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我国心理学家钱曼君调查了50名心理健康的幼儿家庭情况,发现93位家长中,文化程度属于文盲,半文盲,小学水平的共62人,占66.67%家长的思想品德素质对子女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父母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儿童都有很强的模仿意识,作为家长,你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会深深的在孩子心里扎根,因此,家长的言谈举止很重要。家庭结构是否完整也会对子女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如双亲出现离婚,死亡,遗弃等。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缺乏父母爱的儿童是有缺陷的儿童,因为它使孩子心理上没有稳定感,这类孩子往往孤僻,冷淡,粗暴,内向等,此外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也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十分广泛的影响,家庭的教养方式,也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无论是采取认可、鼓励、引导、还是溺爱、忽视、惩罚,都会对孩子的健康产生影响。
四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4.1对攻击性行为要
及时干预和制止
教师要在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后及时干预和制止,使攻击性幼儿认识到攻击性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并且要帮助受害幼儿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也要对旁观儿童进行预警教育,具体做法:
一是批评、惩罚攻击性行为,绝不姑息迁就和默许。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要及时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根据规则给予必要的惩罚,让幼儿认识到攻击行为是不允许的。但是批评惩罚一定要做到及时、合理、适度,切忌惩罚。体罚是一个反面示范教材,只能让幼儿更加推崇暴力。
二是要表扬奖励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积极因素,尤其是攻击性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奖励,使其得到强化。当我们看到一个经常表现攻击行为的孩子跟同伴玩的很融洽,或者正在帮助别人时,不要把它看作一件平常小事,要抓住这个机会大力表扬孩子的良好行为。因为对其良好行为的正面强化正是对其不良行为的抑制,幼儿正确的待人方式得到教师的肯定,就会慢慢向好的方面进步。
三是沟通。攻击性强的幼儿自我中心倾向比较严重,自我评价能力和社会认知水平比较低,情绪往往有障碍,因此仅仅进行批评和惩罚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沟通。对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应当耐心倾听他们的看法和观点,从心灵上沟通认识和感情,并作出正确的指导和评价,帮助幼儿明辨是非、掌握社会规范、疏导不良情感。
4.2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给幼儿心灵安慰
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地运用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不仅是因为所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的数量少于一般儿童,而且也因为他们所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普遍带有攻击性倾向,这就与他们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如有的孩子平时生性懦弱,小朋友欺负他,他也无法反击。于是父母就在家里教他:“有人打你,你就打他”之类的话,于是有一次就在他奋起还击的时候,反被同伴用指甲划破了脸。没想到,其父母非但不在自己和孩子的身上找原因,反而严厉指责老师没有看管好孩子,使教师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父母,应加强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因为加强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因为加强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能使儿童对父母产生信任并从父母那儿学会正确解决的办法,父母应耐心仔细的倾听孩子的说话,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尽量不要打断孩子说话,让孩子感到你十分尊重他;等孩子讲完以后,父母对讲的内容要做出反应。这样父母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彻底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