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匆匆》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朱自清匆匆句子赏析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
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
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
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摘要:文章以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为主线,分析该诗篇产生的社会背景,阐释朱自清先生如何以细腻的笔触阐释自己在匆匆而过的光景中产生的各种心绪,为语文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阅资料。
关键词:《匆匆》散文诗朱自清朱自清是“五四”新诗开拓时期的重要诗人。
他的长诗《毁灭》,在诗坛上发生过重大影响。
一九二五年,到清华大学任教,在创作上逐渐转向散文。
由于他在新文学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
先后写出了《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背影》、《荷塘月色》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成为现代文坛上著名的散文家。
《匆匆》作于一九二二年三月,正是他在创作上从诗逐渐转向散文的时候,它具有诗和散文的特点,既有诗一样的丰富感情、形象、精炼,又有散文一样的自然亲切,自由洒脱,饱含哲理,是一篇情文并茂,寓意深刻的散文诗。
作者抒发的独特感受、创造的独特意境,有着时代的某些特征和个人思想的特点。
为了准确地理解这篇作品的艺术境界,有必要了解作者创作时的思想状况。
这篇散文诗写于“五四”退潮时期,这是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沉寂与动荡、失望与希望相交织的年代。
“五四”运动退潮后,大多数在新文化运动高潮中觉醒奋起的知识分子感到失望和彷徨,经历了满怀苦闷寻找出路的思想历程。
这时,朱自清的思想也处在十分苦闷的时期。
正如他自己说的:“在歧路面前,我只有彷徨罢了。
”(朱自清《哪里走》)他由于看不清现在,摸不着将来(《转眼》),感到空虚与惆怅。
但他并没有退位落荒,也没有颓唐叛变。
而是“认真处世”。
他在致俞平伯的信中说:“日来时时念旧,殊低徊不能自已。
明知无聊,但难排遣。
”“回想上的婉惜”是难以自克的事。
这“婉惜”不禁令人叹惋时月不可留。
我想将这宗心绪成诗一首,名曰《匆匆》(《信札》)。
可是,这时的朱自清不愿蹉跎岁月,虚度年华,在风尘中老去,虽彷徨仍有所作为。
他这种心境,在《匆匆》中进行了尽情的抒写。
作品一开始、便用三个排比句式点出了燕去再来、柳枯再青、花谢再开这自然现象,但诗人触景生情,却联想到时光的流逝一去不会复返,便发出了一连串饱含哲理的疑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引出了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无限感慨。
匆匆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时间飞逝的无奈和惋惜,希望能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并懂得珍惜时间。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匆匆》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匆匆》主要内容《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让我们去珍惜时间。
文章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
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匆匆》中心思想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不能白白走一遭的主题思想。
《匆匆》创作背景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写于1922年3月28日。
时是“五四”运动落潮期,现实不断地给作者以失望。
但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
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
”(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1922年11月7日)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朱自清《毁灭》)以求得“段落的满足”。
全诗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
《匆匆》文章赏析《匆匆》是诗人的感兴之作。
由眼前的春景,引动自己情绪的俄然激发,诗人借助想象把它表现出来。
想象“使未知的事物成形而现,诗人的笔使它们形象完整,使空灵的乌有,得着它的居处,并有名儿可唤。
《匆匆》散文赏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
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散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匆匆》散文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匆匆》散文赏析篇1《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而在教学设计时,加强有效的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根据课文需要收集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以及朱自清写《匆匆》的时代背景。
通过搜集信息、帮助自己理解课文。
当时的作者刚刚二十出头,大学毕业,正是大展宏图之时,但社会的动荡,令作者感到前途渺茫,作者不甘心就此碌碌无为,但又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心情特别压抑,因此写下了这篇散文。
我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这一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
拉近了作者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学生能站在作者所处的环境中去想作者所想,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当时孤独无助,寂寞彷徨的思想感情,不再游离于作品之外。
其次在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从而帮助学生领略朱自清朴实而又细腻的文笔,在头脑中留下优美的语言,留下美好的情感,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匆匆》散文赏析篇2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时是“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
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
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
”(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二二年十一月七日)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朱自清《毁灭》)以求得“段落的满足”。
全诗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
朱自清散文《匆匆》赏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思想主题: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具体生动的景象描写和一连串的疑问,不仅把看不见摸不着而匆匆流逝的时间形象地展现出来,而且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怅惘,对“去日苦短”的恐惧与悲伤,体现了作者对人生问题的严肃思考,要珍惜时光,珍惜生命,不要让日子白白过去,不要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一遭,暗示自己要惜时奋进。
(待续)。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曾先后收录《绿》、《春》、《背影》、《荷塘月色》于中小学的语文课本,并要求学生背诵部分段落。
人物作品影响:朱自清的作品《比兴》篇对“比”和“兴”的涵义,尤其“兴”的内涵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推与探寻,并得出了鲜明的结论,指出“兴”为发端和譬喻。
朱自清的研究成果对“兴”的研究规划了研究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
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则要首推朱自清。
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写景打情的篇章,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以真挚的情意、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缤密的艺术风格。
秦淮河的灯月交辉,画舫凌波,与游览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谐调,而山歌妓卖唱引起的怅惘、矛盾、幻灭等情思,意使“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
写景则融情于景,叙事则化意入事,这正是朱自清散文的动人之所在。
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
《匆匆》-----朱自清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朱自清的《匆匆》阅读答案朱自清的《匆匆》阅读答案《匆匆》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1] 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匆匆燕子____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___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___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传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泥?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白白走这一遭啊?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1.在第一自然段的方格内填上恰当的词。
2.文章开头写"燕子"、"杨柳"、"桃花"与下文写日子匆匆过有关系吗?请简述。
3.第二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铺叙日子匆匆过的?4 .画线句用了比喻、反问的修辞方法,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好处?5."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白白走这一遭啊?"一句饱含着作者的什么感情?最能表现这种感情的是哪个词?朱自清的《匆匆》阅读答案1.去枯谢2.有关系。
朱自清匆匆赏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赏一】一、写作背景:先生的《匆匆》是一篇短小优美的,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散文诗,但是从作者将此文收录于1924年12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其与散文集《踪迹》看,作者是将此文作为散文作品的。
因为其《踪迹》之第一辑是新诗。
第二辑是散文。
而此文恰被作者收录在其第二辑散文部分的。
该文凡五百四十一字,是朱自清先生的第一篇散文。
文章写于1922年3月28日,原载1922年4月11日《时事新报·旬刊》第34期。
朱自清《匆匆》全文鉴赏导语:先生是五四以来灿若群星的作家中成就杰出的一位。
他的别开生面、诚挚感人的散文作品显示了“革命”的实绩,具有历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匆匆》就是其中之一。
《匆匆》所借以抒情的具体物象是极难把握,极难表现的虚无缥渺的时光。
然而作者却能赋予这一“无形物”以具体可感,栩栩如生的形象,而且藉此淋漓酣畅地抒发了作者的满腔情怀。
朱自清以他特有的朴实清淡之笔,细致地刻画了时光转瞬即逝,飘忽而去的特点。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作者用一气呵成的三个分句组成排比,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淡淡的冬去春来、春去春又回的季节更替画面。
诗人先运用传统的起兴手法―― 借物起兴,从燕子的来去、杨柳的荣枯、桃花的开谢,来渲染时间的来去匆匆,造成一种紧迫的氛围。
紧接着是一连串四个设问,问而不答,由此追寻自己日子的行踪。
可是“我”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看不见,摸不着,是被人“偷了”还是“逃走”了呢?读者稍加思索,自可得出答案。
这种表现方法新颖别致,同时也耐人寻味。
作者用自然的新陈代谢的迹象和无形的日子相对照,在一连串疑问句中透出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绪。
第二段,作者紧扣“匆匆”落笔,默默算着从自己于中溜走的日子,已达八千多个,“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相对于万古长存的宇宙,人的生命是十分短暂的。
但唯其短暂,更应珍惜。
因为稍一疏忽,便会消失在“没有声音,没有影子”的时间长流里。
时间之无情,生命之短暂,使作者不禁“汗涔涔而泪潸潸”了。
如此的想象,形象中蕴涵着哲理,构成了一种诗意美。
第三段作者围绕“我”的一天日常生活,从人们都必须亲身经历的琐事人手,浓墨重彩地描绘时光的匆匆流逝。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太阳被人格化了,像一位青春年少的姑娘,飘飘然“挪移”而来,在你稍一转动之时,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朱自清散文《匆匆》赏析(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这是本篇的中心句吧。
青、少年,是不识愁滋味的,读来强说愁;到中年,才头涔涔而泪潸潸此篇纯真、烂漫、肤浅、稚嫩,没有端起来的傲慢、严肃和正经,是我喜欢的根本理由。
而第一理由,是它的表面的句式。
凡是喜欢这篇文章的人,都不是作家的料。
试金石哦匆匆作者:朱自清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九二二、三、二八。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的含义《匆匆》是诗人的感兴之作。
由眼前的春景,引动自己情绪的俄然激发,诗人借助想象把它表现出来。
想象“使未知的事物成形而现,诗人的笔使它们形象完整,使空灵的乌有,得着它的居处,并有名儿可唤。
”(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诗人把空灵的时间,抽象的观念,通过现象来表示,而随着诗人情绪的线索,去选择、捕捉那鲜明的形象。
诗人的情绪随着时间从无形到有形,从隐现到明晰的一组不断变化的画面而呈现出起伏的浪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了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诗人几笔勾勒一个淡淡的画面。
作者不在于描绘春景的实感,而在于把读者带入画面,接受种情绪的感染,同时又作形象的暗示:这画面里现出的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由此诗人追寻自己日子的行踪。
可是“我”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看不见,摸不着,是被人“偷了”还是“逃走”了呢?自然的新陈代谢的迹象和自己无形的日子相对照,在一连串疑问句中透出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绪。
“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把自己八千多日子比成“一滴水”新奇的比喻,极度的夸张,和喻成大海的时间之流的浩相比,而突出自己日子的“没有声音,没有影子”的特点。
实际上,这里有自己日子的踪迹,一滴水是它的具象,滴水在大海里,有它微微的声音。
诗人竭力从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它,搜寻过去的日子。
可是八千多日子却悄无声息的“溜去”了。
时间之无情,生命之短暂,使诗人不禁“头涔涔”而“泪”了。
时间是怎样的“匆匆”呢?诗人并没有作抽象的议论,他把自己的感觉,潜在的意识通过形象表现出来,“把触角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那里”,寻那“新鲜的东西”。
(《诗与感觉》)因此,空灵的时间被形象化了,习已为常的生活画面里透出诗人“独得的秘密”“早上,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步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太阳被人格化了,他象一位青春年少的姑娘迈动脚步来了,悄悄地从诗人的身边走过,随着太阳的“挪移”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了”。
朱自清《匆匆》原文及赏析《匆匆》是我国近代文学名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全文通过对时间、生命、人生的思考来唤起读者对匆匆之间的珍惜和感悟。
本文将对《匆匆》的原文进行分析,并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文化背景进行赏析。
朱自清,20世纪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教育改革的杰出代表。
他的文学作品风格清新简洁,语言流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化时期的重要代表。
《匆匆》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全文共分为4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入了文章的背景,从年龄的角度切入,表达了时间的无常、人生的短暂,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珍贵和时间的宝贵;第二部分通过对马路、天空、人物等具象化的物象的描写,表现出人生是如此的匆匆而过,强调时间的流逝不可逆转;第三部分通过认真籍费一个小童的生命历程,表达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最后一部分则通过表达对生命的珍视,引导读者将揹着时间向前走的脚步,去珍惜每一个当下和拥有的每一个时刻。
从内容的角度来看,《匆匆》具有三个主要的主题:时间、生命和人生。
全文以时间为主线,融入了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在朱自清看来,时间无常如迅雷般匆匆而过,我们无法掌控它,但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命和人生价值。
我们应该牢牢抓住每一个光阴,珍惜时间、尊重生命、探索人生的意义。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匆匆》风格简练,语言优美,寓意深刻而又真实。
词句间隔仅一两个字,却贯穿着时空和生命的哲思。
朱自清运用了非常恰到好处的比喻、夸张和象征手法,使文章的形象性和艺术性更加突出,让读者看到了此间瞬息间时间逝去的无声无息,着重强调时间的无情和珍贵性。
与此同时,朱自清对生命的看重和尊重也被完美地融入到文章中。
他认为生命是弥足珍贵的,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不是浪费它。
他同时认为,真正的人生价值在于人生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对朱自清而言,生命既确实而短暂,而人生也因此变得格外有价值。
在文化背景上,《匆匆》是处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之后的诞生的,随着当时的社会变革,人们逐渐形成了种种思想。
朱自清?匆匆?赏析谈起朱自清的?匆匆?,不由使人想起高尔基咏物言志的名篇?时钟?。
尽管风格各异,但两位作家不谋而合,抓住人们日常习见而又易于忽略的物象,或寄情述怀,或生发议论,感慨韶华易逝,人生短促,亟需珍惜时间,爱惜生命,有所作为。
?匆匆?写于1922年3月,时当五四运动落潮之际。
朱自清面对令人失望的现实,心情苦闷,念旧、低徊、惋惜和惆怅之情不能自己。
但朱自清毕竟是一个狷介自守、认真处世、勤奋踏实的人,虽感伤而并不颓唐,虽彷徨而并不消沉。
他在1922年11月7日致俞平伯的信中曾披露了自己矛盾的思绪:“极感到诱惑底力量,颓废底滋味,与现代的懊恼〞,“深感时日匆匆到底可惜〞,决心“丢去玄言,专崇实际〞,实行“刹那主义〞。
俞平伯曾评论朱自清的“这种意想,是把颓废主义与实际主义合拢来,形成一种有积极意味的刹那主义〞,这种刹那观“在行为上却始终是积极的,肯定的,呐喊着的,挣扎着的〞〔?读〈消灭〉?〕。
了解朱自清写作?匆匆?时的心态,有助于把握作者对光明流驶而触发的独特审美感受。
时间,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却又实实在在地在人们身边无情而匆匆地流逝。
朱自清以他丰富的想象力,形象地捕捉住时光逝去的踪迹。
文章起首,作者描绘了燕子去了来,杨柳枯了青,桃花谢了开的画面,以自然物的荣枯现象、时序的变迁作渲染,暗示时光流逝的痕迹。
作者由此想起自己二十四年共八千多个日子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无影无踪,“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
作者再进一步,具体而微地刻绘了在日常生活中吃饭、洗手,上床乃至叹息的瞬间,时间就此“逃去如飞〞,自己过去的日子犹如“被微风吹散了〞的“轻烟〞,“被初阳蒸融了〞的“薄雾〞那样消逝。
作者深感既然“来到这世界〞,就不能“白白走这一遭〞,层次井然地揭示了题旨。
朱自清珍惜寸阴的思想无疑与古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箴言的精义暗合,但因朱自清“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山野掇拾〞?〕,这一写法就使空灵而抽象的时间概念化为具体的物象,给人以真切的质感和强烈的流动感,仿佛成为人们朝夕与共的伴侣,鲜活灵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从概念隐喻角度来解读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一、引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句诗句通常用于歌颂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老师。
这就是隐喻,把一种事物,这里就是无私奉献的老师,理解成为另一种事物,比如春蚕、蜡烛。
隐喻在我们日常交流,接触新事物方面很常用。
它是一种修辞手法,与比喻、拟人、夸张、借代、通感等密切相关。
此外,隐喻还是一种认知现象,受知识结构、地理位置、家庭背景、性格特征、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二、概念隐喻的发展情况及其定义对隐喻的研究可分为三个传统:一是修辞学传统,二是哲学传统,三是语言学传统。
隐喻的修辞学研究始于亚里士多德。
在当时,隐喻仅被当做一种修辞手法,是词与词之间的替代。
隐喻的哲学传统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
在他看来,哲学应当讨论真理问题,而隐喻却是一种文字游戏,教人如何花言巧语,因此违背了真理的准则。
后来的一些哲学家开始关心隐喻与思维的关系,但对隐喻的定义和范围划分仍非常模糊。
隐喻的语言学代表本旺尼斯特(Emile Benveniste )打破了传统观念,把隐喻当做一种话语现象。
而乌尔曼从意义变化角度来探究隐喻,用相似性联想的理论来解释隐喻产生的基础。
1980 年,莱考夫(Lakoff )和约翰逊(Johnson)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
这本书关于隐喻方面的著作影响深远,将隐喻与人的行为活动、语言符号、概念范畴、思维形式、风俗习惯等领域进行了全面考察,提出了概念隐喻。
认知隐喻研究目前主要面临两大问题:第一,我们需要更多跨语言、跨文化的研究来证明认知隐喻的主要论点,即抽象思维部分是隐喻的。
打个比方,时间就是金钱。
“时间”是基本的抽象概念词汇,对于它的理解需要借助于隐喻。
如果我们不进行多角度、跨语言、跨文化的对比研究,我们就无法证实隐喻在其他语言和文化中也是如此,或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如此。
没有充分的证据来论证,其结论就不够确凿。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概念隐喻体系的普遍性或相对性。
,现代著名家,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并且他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家喻户晓。
代表作《匆匆》《歌声》《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航船的文明》《荷塘月色》。
以下是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的两个版本的英文译文,《rush》是朱纯深教授翻译,《Transient Days》张培基老师翻译,各有千秋,《Transient Days》更加准确,而《rush》更有韵味,更加传神。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
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
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汗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
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
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
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匆匆课文写作背景匆匆课文写作背景《匆匆》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匆匆课文写作背景,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写作背景《匆匆》写于1922年3月,恰逢“五四”运动落潮期。
当时的“五四”知识青年忙于救国,忙于追求进步;他们备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压迫,却没有停止追求进步的脚步;他们苦恼、彷徨,却在冷静的沉思后,继续追赶人生的路。
“五四”运动落潮期的现实情况让朱自清失望,但作者在彷徨中并不甘心于沉沦。
朱自清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著地探寻与追求。
作者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它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
”(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一文中的内容)朱自清依托春景激发内心情感,借助想象释怀美好。
二、作品赏析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当时是“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
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
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
”(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二二年十一月七日)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朱自清《毁灭》)以求得“段落的满足”。
全诗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诗人几笔勾勒一个淡淡的画面。
作者不在于描绘春景的实感,而在于把读者带入画面,接受种情绪的感染,同时又作形象的暗示:这画面里现出的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由此诗人追寻自己日子的行踪。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以逝去的日子的深深留恋。
《匆匆》的节奏美1、多样化形态体现节奏美在缓急中体现节奏这里的缓急主要是从作者叙述的语调和语速而言的,急则如火山喷发,如飙风急雨、飞星走电,缓则如春风细雨,如山涧小溪。
《匆匆》以一串排比开头,接之以四个阀句。
形成一种急切之势,表达出作者迷茫、困惑和苦恼的心理状态。
而第二段说“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以平静甚至可以说是颓然的语调将第一段的快节奏降了下来,转入一种自我心理的陈述。
第三段则延续第二段的抒写,继续细致的刻画笔者所感受到的时光易逝。
第四段则又回到第一段的节奏上,以六个问句反映出作者心中的焦虑,向人生发出一种追问。
而文章结尾一句“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同样是问句,却显得忧伤、淡漠,像一片轻盈的叶了落在读者的心头,久久回味。
正是这“急——缓——急——缓”的变化,使全文有了灵动的生命,使作者的情绪和感受更能引起共鸣。
《匆匆》中的起伏节奏,还鲜明的体现在其一连串递进的问旬之中。
第一段和第六段都是如此。
以第六段为例:“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
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小能平的,为什么偏要自自走这一遭啊?’’每个问句之中都包含着对前一句追问的回答,而在这些回答稍稍安定下来时,作者又设计了下一个追闯,也正是在这……问……答也就是一起一伏之中,作者诠释了对于生命的理解,对于“匆匆”的体悟。
《匆匆》的风格是一种自叙式的,仿佛作者的自言自语,是很直白,素朴的。
而其中穿插的一些比喻和拟人化的描写就为文章增添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形成内容上的节奏变化。
如第三段中,“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氅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这是本篇的中心句吧。
青、少年,是不识愁滋味的,读来强说愁;到中年,才头涔涔而泪潸潸
此篇纯真、烂漫、肤浅、稚嫩,没有端起来的傲慢、严肃和正经,是我喜欢的根本理由。
而第一理由,是它的表面的句式。
凡是喜欢这篇文章的人,都不是作家的料。
试金石哦
匆匆
作者: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
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一九二二、三、二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