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三字经
- 格式:doc
- 大小:225.50 KB
- 文档页数:108
《中医启蒙三字经》原⽂加翻译资料《中医启蒙三字经》原⽂加翻译资料作者·陈修园卷上—1—医学源流第⼀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
《伤寒》著,《⾦匮》藏;垂⽅法,⽴津梁;李唐后,有《千⾦》;《外台》继,重医林;后作者,渐浸淫。
红紫⾊,郑卫⾳;迨东垣,重脾胃;温燥⾏,升清⽓;虽未醇,亦⾜贵;若河间,专主⽕。
遵之经,断⾃我;⼀⼆⽅,奇⽽妥;丹溪出,罕与俦;阴宜补,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
若⼦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四⼤家,声名噪;必读书,错名号;明以后,须酌量。
详⽽备,王肯堂;薛⽒按,说骑墙;⼠材说,守其常;景岳出,著新⽅;⽯顽续,温补乡。
献可论,合⼆张;诊脉法,濒湖昂;数⼦者,各⼀长;揆诸古,亦荒唐;长沙室,尚彷徨。
惟韵伯,能宪章;徐尤著,本喻昌;⼤作者,推钱塘;取法上,得慈航。
医学源流第⼀翻译1、医之始,本岐黄:黄,黄帝也。
岐,岐伯也。
君⾂问答,以明经络脏腑运⽓治疗之原,所以为医之祖。
虽《神农本经》在黄帝之前,⽽神明⽤药之理仍始于《内经》也。
2、《灵枢》作,《素问》详:《灵枢》九卷、《素问》九卷,通谓之《内经》。
《汉书·艺⽂志》载《黄帝内经》⼗⼋篇是也。
医门此书,即业儒之五经也。
3、《难经》出,更洋洋:洋洋,盛⼤也。
《难经》⼋⼗⼀章,多阐发《内经》之旨,以补《内经》所未⾔。
即间有与《内经》不合者,其时去古未远,别有考据也。
秦越⼈,号扁鹊,战国⼈也,著《难经》。
4、越汉季,有南阳:张机,字仲景,居南阳,官长沙,汉⼈也。
著《伤寒杂病论》、《⾦匮⽟函经》。
5、六经辨,圣道彰:《内经》详于针灸,⾄伊尹有汤液治病之法,扁鹊、仓公因之。
仲师出,⽽杂病、伤寒专以⽅药为治,其⽅俱原本于神农、黄帝相传之经⽅⽽集其⼤成。
6、《伤寒》著,《⾦匮》藏:王肯堂谓《伤寒论》义理如神龙出没,⾸尾相顾,鳞甲森然。
⾦匮⽟函,⽰宝贵秘藏之意也。
其⽅⾮南阳所⾃造,乃上古圣⼈相传之⽅,所谓经⽅是也。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医学三字经白话解医学三字经全文是市民额?医学三字经白话文怎么解析?一、医学源流【原文】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语译】中医学开始有文字记载,相传起源于岐伯和黄帝。
后人托名黄帝和岐伯写成《灵枢》和《素问》二书,特别是《素问》的内容更为详细。
【注释】岐黄:指岐伯和黄帝。
黄帝是古代的帝王,约生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
岐伯是黄帝的臣子,同时也是指导黄帝研究医学的老师。
灵枢:又名《灵枢经》、《黄帝内经灵枢经》,为《内经》的组成部分。
原书共9卷81篇,又名《针经》,别称《九卷》。
隋唐之际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包括《九灵》、《九墟》和《灵枢》。
宋代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散失,现存《灵枢》传本系南宋史崧据其家藏9卷本重新编校,改为24卷。
本书与《素问》所论述的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而略于运气学说。
在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则与《素问》内容互有补充,是我国战国时期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学的重要文献,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素问:又名《黄帝内经素问》。
为《内经》组成部份。
原书9卷,共81篇。
唐.王冰注释此书时改为24卷,并补入七篇”大论”,但仍缺刺法论、本病论二篇。
经北宋林亿等校注后,成为今存《素问》传本的依据。
本书包括人体生理、解剖(脏象、经络)、病因、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
较系统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
特别是用朴素辨证的指导思想,综括了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原文】难经出,更洋洋!【语译】自从《难经》这部书出现以后,中医学的内容更为丰富了。
【注释】难经:据史书记载,相传为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姓秦名越人,约生于公元前5世纪)所作。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本书以问答释难的方式编纂而成。
论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兼析症证。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穴道,69~81难论针法。
中医启蒙三字经中医学,是什么?法自然,致中和。
整体观,天人合。
论阴阳,奥义多。
观天文,察时变;自感知,自调和。
天之道,犹张弓:高者抑,下者举;有余损,不足补。
人命贵,万物灵,非机器,组合成。
气循环,五行生。
木、火、土,与金水。
既相生,又相克;亢则害,承乃制。
制则化,造化机。
有升降,有出入,此生命,即存在。
不干扰,不破坏,自变化,不可代。
顺四时,从其根,与万物,共浮沉。
治未病,善养生。
心为君,重七情。
许多病,由心生,故治病,首治心。
心安定,气则顺,顺则和,神自清。
人之命,悬于天,可不畏?可不敬?守真气,避虚邪,劳不倦,气从顺,饮食节,起居常,志不贪,法阴阳。
阴阳者,生之本,神明府,万物纲。
春夏阳,秋冬阴,生与长,收与藏。
阴藏精,阳卫外,阳密固,神乃治。
水火者,阴阳兆,此二者,乃大药。
血气者,人之神,顺四时,宜谨养。
得神昌,失神亡。
理论美,数《内经》,至道宗,奉生始。
阴阳平,神乃治,精神守,病不侵。
无太过,无不及,如斯者,谓平人。
寒暑过,生不固。
既调神,又调形,慎起居,适寒温。
损有余,补不足,气功练,有助益。
“中”即“一”,也即“道”,使天清,使地灵,使谷盈,万物生。
道也者,不可离,入生活,即中医。
大自然,无穷秘,教中医,变聪明。
中医学,“象”为据,其本位,非形体。
“象”比“体”,更丰富,不确定,动不居。
“模型”脾,非实体,切不掉,缘虚拟。
象思维,凭直觉,病无形,费斟酌。
病之始,极微精,恍惚间,生毫厘。
病须辨,内外因:外因天,内因人;天六气,人七情。
不内外,亦所因。
中医学,重感觉。
诸化验,难超过。
既真实,又可靠,比数据,更重要。
无形气,非病灶,求病机,即可治。
异病者,可同治;同病者,可异治。
其关键,在病机。
有诸内,形诸外,治病者,求于本。
顺四时,养五脏。
法天地,象(仿)日月,守精神,合于道。
医者意,并不错。
病机藏,难扑捉。
人百病,生于气:喜怒悲,忧恐惊,寒炅劳,皆成疾。
气成形,天行健。
气犹风,百病长,阳蓄积,隔当泻。
中医内科三字经第一章感冒治则:祛除表邪,宣通肺气,照顾兼症。
病因:风寒、风热、暑湿、体虚外感(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感冒病,发热寒,脉浮紧,败毒研①,脉浮数,银翘痊②,身重痛,湿邪缠,胜湿汤③,求安然。
身体虚,病缠绵,固正气,标本联。
气若虚,呼吸难,倦无力,补中元④。
血若虚,悸而旋,唇舌淡,七味贤⑤,阳若虚,脉沉潜,四肢冷,再造丸⑥,阴若虚,燥少痰,葳蕤汤⑦,津液还。
①荆防败毒散,②银翘散,③羌活胜湿汤,④补中益气汤,⑤葱白七味饮,⑥参附再造丸,⑦加减葳蕤汤。
败毒人参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供,瘟疫伤寒噤口痢,驱邪扶正有奇功(荆防败毒散:去参加入荆防风)银翘散主温热疴,竹叶荆牛是薄荷,甘桔芦根清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羌活胜湿羌独芎,甘蔓藁本与防风,湿邪在表头腰重,发汗升阳有异功。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劳倦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再造散用参附耆,桂甘羌防芎芍齐;再加细辛姜枣煮,阳虚寒闭最相宜。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第二章咳嗽治则:外感祛邪得肺,内伤咳嗽祛邪止咳、扶正补虚。
病因:外感(风寒、风热、风燥);内伤(痰湿、痰热、肝火犯肺、肺阴亏耗)咳嗽病,治在肺。
杏苏散①,风寒退。
疗风热,桑菊贵②,干咳者,病入内,桑杏汤③,法完备,痰湿侵,苔腻秽,二陈汤④,须加味。
木犯金,审胁肋,泻白散,肝火平。
痰热侵,痰粘黄,化痰汤⑤,黛哈配⑥。
肺阴亏,午后剧,沙麦汤,加味煮。
①杏苏散,②桑菊饮,③桑杏汤,④二陈汤,⑤清金化痰汤,⑥黛哈散。
加减泻白散、沙参麦冬汤。
杏苏散内夏陈前,甘桔枳芩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服后微汗病自痊。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饮轻清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桑杏汤用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头痛身热口干渴,清宣凉润燥能医。
二陈汤用夏和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调中兼祛湿,一切痰饮此方珍。
医学三字经打印背诵版
医学三字经是一本以三个字为组合,共八十一字的医学经典,是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的瑰宝之一。
许多中医学院校都将它列为必修课,被认为是中医学入门必读经典之一。
为了方便学习,本文档提供医学三字经打印背诵版,旨在提供一种更加便捷、更加易于理解的学习方式。
正文
天人合一、医道无穷
身先士众、而后诊疗。
所以,天人合一即是追求医道无穷的根本。
身为医者,首先要以身作则,遵守医德,尊重生命,严谨治疗。
手法、针灸
手法:按摩、推拿、拨罐、刮痧、拔罐、捏脊等。
针灸:用针刺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药食同源、滋补养生
药食同源即以食代药,以药为食。
在饮食中,人们要根据自己身体的需求食用相应的食物和药物,以增强抵抗力。
阴阳调和、体质养生
阴阳平衡是身体健康的基础,人们要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以改善体质。
内外合治、病从口入
内外合治即内治外用,通过内服药物和外敷药物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疗疾病。
病从口入即强调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正确的饮食可以保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
医学三字经是一本医学经典,内容详尽且易于理解。
通过打印背诵版,学生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其中的内容,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注重实践,结合生产实际,将理论运用到实际治疗中。
中医启蒙三字经《中医启蒙三字经》分为序、医理篇、诊治篇、四季篇、起居篇和名医篇六个部分,客观、准确、充分地体现了祖国传统医学关于“天人合一”和整体观、动态观、辩证观的医疗保健基础知识,简要介绍中医的传统文化、历史发展规律、著名医家及经典著作、古今医学成就等内容,突出祖国医学在医疗保健事业中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启蒙三字经》采用韵文,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应用浅显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简略介绍中医药基本内容和知识,潜移默化中帮助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甚至成人学习中医、认识中医、运用中医。
一、序医之始,本岐黄,五千年,育栋梁;少学医,志昂扬,长悬壶,济四方。
二、医理篇气为元,功能强,天地道,化阴阳;水与火,温与凉,静与动,升与降。
列五行,万物纲,木火土,金水详;配五色,应五方,观五气,察五脏。
脏封官,保家邦,肝拜将,心称王;肺为相,脾管仓,肾作强,最需藏。
津与液,供营养,精化血,气导航。
神调摄,脏安康,怒气升,肝失畅;喜气缓,心欠养;悲气消,肺被殃;忧气结,脾不壮;恐气下,肾难防。
手足经,分阴阳,冲任调,督带忙。
三、诊治篇求病因,首内伤,动气血,乱阴阳;外六淫,疫难挡;不内外,虫兽伤。
四诊法,细思量,望为神,资料详;闻声气,问症状,按周身,切脉象。
学辨证,明八纲,表里定,寒热讲;分虚实,论阴阳,知纲领,治反掌。
药百味,神农尝,通性味,明升降。
用兵法,组成方,辨治清,配伍当;君臣主,佐使良,司攻守,疗效彰。
病已成,医坐堂,未病时,最需防。
顺自然,遵法章,得智慧,保健康。
四、四季篇人之初,树之苗,欲繁茂,有其招。
天人一,形神道,养生法,四时调。
春风起,防感冒,食要清,缓去帽;夏多热,避暑扰,食须净,着轻薄;秋风劲,常润燥,食喜津,慢加袄;冬多寒,应日照,食当温,衣棉袍。
五、起居篇起居事,规律找,四体勤,养莫娇。
逸有度,量力劳,忌熬夜,宜起早;餐应时,不过饱,五谷养,零食抛;多饮水,蔬果好,慎油腻,糖盐少。
衣适体,随季调,频晒被,枕勿高;常洁齿,勤洗澡,护双目,热泡脚。
《医学三字经》(全文)唐按:幼童启蒙,必读《三字经》,中医启蒙,必读《医学三字经》,以识大体,铸规模。
《医学三字经》是传统医学的入门,也是中医治法的大纲医学源流第一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伤寒著金匮藏垂方法立津梁李唐后有千金外台继重医林后作者渐浸淫红紫色郑卫音迨东垣重脾胃温燥行升清气虽未醇亦足贵若河间专主火遵之经断自我一二方奇而妥丹溪出罕与俦阴宜补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四大家声名噪必读书错名号明以后须酌量详而备王肯堂薛氏按说骑墙士材说守其常景岳出著新方石顽续温补乡献可论合二张诊脉法濒湖昂数子者各一长揆诸古亦荒唐长沙室尚徬徨惟韵伯能宪章徐尤著本喻昌大作者推钱塘取法上得慈航中风第二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固气脱参附功顾其名思其义若舍风非其治火气痰三子备不为中名为类合而言小家伎瘖喎邪昏仆地急救先柔润次填窍方宗金匮虚痨第三虚痨病从何起七情伤上损是归脾汤二阳旨下损由房帏迩伤元阳亏肾水肾水亏六味拟元阳伤八味使各医书伎止此甘药调回生理建中汤金匮轨薯蓣丸风气弭蟅虫丸干血已二神方能起死咳嗽第四气上呛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轻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入外撞鸣痨损积内撞鸣谁治外六安行谁治内虚痨程挟水气小龙平兼郁火小柴清姜细味一齐烹长沙法细而精疟疾第五疟为病属少阳寒与热若回翔日一发亦无伤三日作势猖狂治之法小柴方热偏盛加清凉寒偏重加桂姜邪气盛去参良常山入力倍强大虚者独参汤单寒牝理中匡单热瘅白虎详法外法辨微茫消阴翳制阳光太仆注慎勿忘痢疾第六湿热伤赤白痢热胜湿赤痢渍湿胜热白痢坠调行箴须切记芍药汤热盛饵平胃加寒湿试热不休死不治痢门方皆所忌桂葛投鼓邪出外疏通内畅遂嘉言书独得秘寓意存补金匮心腹痛胸痹第七心胃疼有九种辨虚实明轻重痛不通气血壅通不痛调和奉一虫痛乌梅圆二注痛苏合研三气痛香苏专四血痛失笑先五悸痛妙香诠六食痛平胃煎七饮痛二陈咽八冷痛理中全九热痛金铃痊腹中痛照诸篇金匮法可回天诸方论要拳拳又胸痹非偶然薤白酒妙转旋虚寒者建中填隔食反胃第八隔食病津液干胃脘闭谷食难时贤法左归餐胃阴展贲门宽启膈饮理一般推至理冲脉干大半夏加蜜安金匮秘仔细看若反胃实可叹朝暮吐分别看乏火化属虚寒吴萸饮独附丸六君类俱神丹气喘第九喘促症治分门卤莽辈只贞元阴霾盛龙雷奔实喘者痰饮援葶苈饮十枣汤青龙辈撤其藩虚喘者补而温桂苓类肾气论平冲逆泄奔豚真武剂治其源金水母主诸坤六君子妙难言他标剂忘本根血症第十血之道化中焦本冲任中溉浇温肌腠外逍遥六淫逼经道摇宜表散麻芍条七情病溢如潮引导法草姜调温摄法理中超凉泻法令瘀消赤豆散下血标若黄土实翘翘一切血此方饶水肿第十一水肿病有阴阳便清利阴水殃便短缩阳水伤五皮饮元化方阳水盛加通防阴水盛加桂姜知实肿萝枳商知虚肿参术良兼喘促真武汤从俗好别低昂五水辨金匮详补天手十二方肩斯道勿炎凉胀满蛊胀第十二胀为病辨实虚气骤滞七气疏满拒按七物怯胀闭痛三物锄若虚胀且踌躇中央健四旁如参竺典大地舆单腹胀实难除山风卦指南车易中旨费居诸暑症第十三伤暑病动静商动而得热为殃六一散白虎汤静而得起贪凉恶寒象热逾常心烦辨切莫忘香薷饮有专长大顺散从症方生脉散久服康东垣法防气伤杂说起道弗彰若精蕴祖仲师太阳病旨在兹经脉辨标本歧临证辨法外思方两出大神奇泄泻第十四湿气胜五泻成胃苓散厥功宏湿而热连芩程湿而冷萸附行湿挟积曲楂迎虚兼湿参附苓脾肾泻近天明四神服勿纷更恒法外内经精肠脏说得其情泻心类特叮咛眩晕第十五眩晕症皆属肝肝风木相火干风火动两相搏头旋转眼纷繁虚痰火各分观究其指总一般痰火亢大黄安上虚甚鹿茸餐欲下取求其端左归饮正元丹呕哕吐第十六呕吐哕皆属胃二陈加时医贵玉函经难仿佛小柴胡少阳谓吴茱萸平酸味食已吐胃热沸黄草汤下其气食不入火堪畏黄连汤为经纬若呃逆代赭汇癫狂痫第十七重阳狂重阴癫静阴象动阳宣狂多实痰宜蠲癫虚发石补天忽搐搦痫病然五畜状吐痰涎有生病历岁年火气亢芦荟平痰积锢丹矾穿三证本厥阴愆体用变标本迁伏所主所因先收散互逆从连和中气妙转旋悟到此治立痊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第十八五淋病皆热结膏石劳气与血五淋汤是秘诀败精淋加味啜外冷淋肾气咽点滴无名癃闭气道调江河决上窍通下窍泄外窍开水源凿分利多医便错浊又殊窍道别前饮投精愈凅肾套谈理脾恪分清饮佐黄柏心肾方随补缀若遗精另有说有梦遗龙胆折无梦遗十全设坎离交亦不切疝气第十九疝任病归厥阴寒筋水气血寻狐出入颓顽麻喘治气景岳箴五苓散加减斟茴香料着医林痛不已须洗淋痰饮第二十痰饮源水气作燥湿分治痰略四饮名宜斟酌参五脏细量度补和攻视强弱十六方各凿凿温药和博返约阴霾除阳光灼滋润流时医错真武汤水归壑白散方窥秘钥消渴第二十一消渴症津液干七味饮一服安金匮法别三般二阳病治多端少阴病肾气寒厥阴病乌梅丸变通妙燥热餐伤寒瘟疫第二十二伤寒病极变迁六经法有真传头项痛太阳编胃家实阳明编眩苦呕少阳编吐利痛太阴编但欲寐少阴编吐蚘渴厥阴编长沙论叹高坚存津液是真诠汗吐下温清悬补贵当方而圆规矩废基于今二陈尚九味寻香苏外平胃临汗源涸耗真阴邪传变病日深目击者实痛心医医法脑后针若瘟疫治相侔通圣散两解求六法备汗为尤达原饮昧其由司命者勿逐流妇人经产杂病第二十三妇人病四物良月信准体自康渐早至药宜凉渐迟至重桂姜错杂至气血伤归脾法主二阳兼郁结逍遥长种玉者即此详经闭塞禁地黄孕三月六君尝安胎法寒热商难产者保生方开交骨归芎乡血大下补血汤脚小指艾火炀胎衣阻失笑匡产后病生化将合诸说俱平常资顾问亦勿忘精而密长沙室妊娠篇丸散七桂枝汤列第一附半姜功超轶内十方皆法律气后篇有神术小柴胡首特笔竹叶汤风痉疾阳旦汤功与匹腹痛条须详悉羊肉汤污痛諡痛满烦求枳实着脐痛下瘀吉痛而烦里热窒攻凉施毋固必杂病门还熟读二十方效俱速随证详难悉录惟温经带下服甘麦汤脏燥服药到咽效可卜小儿第二十四小儿病多伤寒稚阳体邪易干凡发热太阳观热未已变多端太阳外仔细看遵法治危而安若吐泻求太阴吐泻甚变风淫慢脾说即此寻阴阳证二太擒千古秘理蕴深即痘疹此传心惟同志度金针。
中医启蒙三字经(一)序xùyī zhī shǐ běn qí huánɡ医之始,本岐黄,wǔ qiān nián yù dònɡ liánɡ五千年,育栋梁;shào xué yī zhìánɡ yánɡ少学医,志昂扬,zhǎnɡ xuán hú jì sì fānɡ长悬壶,济四方。
(二)医理篇(yīlǐ piān)qì wéi yuán gōng néng qiáng 气为元,功能强,Tiān dì dào huà yīn yáng天地道,化阴阳;Shuǐ yǔ huǒ wēn yǔ liáng水与火,温与凉,Jìng yǔ dòng shēn yǔ jiàng静与动,升与降。
liè wǔ háng wàn wù gāng列五行,万物纲,Mù huǒ tǔ jīn shuǐ xiáng 木火土,金水详;Pèi wǔ sè yìng wǔ fāng配五色,应五方,Guān wǔ qì chá wǔ zàng观五气,察五脏。
zànɡ fēnɡɡuān bǎo jiā bānɡ脏封官,保家邦,ɡān bài jiànɡ xīn chēnɡ wánɡ肝拜将,心称王;fèi wéi xiànɡ pǐɡuǎn cānɡ肺为相,脾管仓,shèn zuò qiánɡ zuì xū cánɡ肾作强,最需藏。
基础知识] [中医入门三字经]全文查看: 5317|回复: 18[基础知识] 《中医入门三字经》全文[复制链接]xintaoii电梯直达1# 楼主发表于 2019-1-3 20:22 | 只看该作者本帖最后由 xintaoii 于 2019-1-3 20:25 编辑从医篇一引言学中医,继遗产,登堂易,入室难。
三字文,文薄浅,撮精要,引玉砖。
治学道,贵恒钻,红与专,不可偏,初浅精,继博览,多临证,积经验,拜良师,勤而谦,承古训,续新篇。
二中医源流中医史,越千年,流与派,出一源。
有内经,及伤寒,本草经,金匮篇,难经书,号经典,为后学,立规范。
汉华佗,外科专,曾创用,麻沸散。
王叔和,著脉经,廿四脉,始贯终。
皇甫谧,针灸通,专书始,甲乙经。
巢元方,病理寻,撰名著,源候论。
唐王冰,攻内经,注素问,释文行。
孙思邈,医理精,倡医德,千金名。
宋钱乙,儿科长,著直诀,多新创。
陈自明,妇科详,编精要,著良方。
金元时,四大家,张子和,主攻下;主火派,刘河间;重脾胃,李东垣;阴不足,阳有余,主相火,朱丹溪。
李时珍,本草专,著纲目,海外传。
杨继洲,钻针灸,集大成,详且周。
陈实功,外科精,详其学,阅正宗。
张介宾,重命门,著类经,擅温肾。
叶桂书,温热论,阐病机,研究深。
程钟龄,内科精,著心悟,切实用。
江笔花,医镜撰,脏腑纲,药类编。
释伤寒,有柯琴,独见解,犹创新。
活血家,王清任,逐瘀血,验于今。
以外治,疗内疾,独一家,吴师机。
唐宗海,血证论,汇通派,志革新。
张锡纯,出晚清,参西学,而衷中。
明清代,著作繁,医之宗,数金鉴。
解放后,倡继承,弃糟粕,存其精;中西学,长并存。
相结合,为立新。
1中医将《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称为四大经典,为医家必读。
也有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复原为《伤寒杂病论》,再加上《难经》,为四大经典者。
2华佗,东汉末年人,古代杰出的外科医生,并通晓内、儿等科。
中药学三字经医学三字经中药学三字经中医药学(热性类)行气血,用川芎,清头目,善搜风长附子,名天雄,助阳道,散寒风肉苁蓉,益肾经,补精血,最有功生精血,是鹿茸,肾虚冷,补最灵治虚损,用麋茸,能助阳,补肾经五灵脂,能行血,止崩漏,宜炒黑,广陈皮,开胃明,去白用,理痰气全当归,活血货,身养血,尾能破性甘温,鲫鱼良,能和胃,实大肠川乌头,大热剂,治风痹,破积聚石菖蒲,能宽中,开心孔,治耳聋发散药,紫苏是,能和血,兼下气吴茱萸,能下气,心腹寒,诸痛去山茱萸,温肝经,能秘气,且涩清肾经损,用肭脐,壮元阳,品最宜止吐泻,砂仁功,和脾胃,善调中驱风寒,川椒能,补命门,止牙疼能暖胃,胡椒性,除风寒,去牙痛温中药,用花椒,风邪除,牙疼消海漂蛸,入肝肾,除崩漏,理血分鹿角胶,住血崩,补崩虚,止泄精壮元阳,胡芦巴,非肾冷,不用它遇吐泻,灵砂用,和五脏,除百病白花蛇,治诸风,瘫痪除,拘挛轻乌梢蛇,疗不仁,皮肤风,效最神荜澄茄,暖肾胃,与胡椒,甚相类生姜辛,发散物,止呕哕,救暴卒脾胃冷,用干姜,若炒黑,止血良胃冷痛,良姜治,除霍乱,止吐痢发汗药,是麻黄,用根节,止汗良石硫黄,暖胃经,补命门,亦驱虫丁香药,能温胃,暖阴户,止呕哕白檀香,理气药,调脾肺,利胸膈当门麝,开窍药,入园林,瓜果落禹余粮,涩下焦,崩漏止,下痢消白石英,治肺病,虽医病,人罕用五味子,夏月美,敛肺气,滋肾水治寒病,附子良,同肉桂,补元阳补命门,韭子佳,医白虫,熏虫牙续断药,清肿毒,通血脉,理筋骨散瘀血,用米醋,产后晕,闻气住补命门,肉桂丸,去痼冷,除沉寒暖脾胃,豆蔻借,化积食,止冷泄红豆蔻,止吐酸,去宿食,散虚寒白扁豆,能健脾,消暑湿,用最宜巴豆猛,辛且热,去沉寒,通闭塞川厚朴,治翻胃,能降气,且散满鹿角屑,似鹿茸,秘精髓,止腰痛健脾胃,白术力,止吐泻,能燥湿去积滞,干漆能,破瘀血,且杀虫虎骨胫,壮筋骨,风痹深,拘挛没荜拨汤,温中气,冷痰除,鼻渊去独活性,理伏风,降湿痹,止头疼麒麟竭,散瘀血,能止疼,治折跌善顺气,是乌药,膀胱冷,小便数生卷柏,通经脉,若炙用,能止血代赭石,镇肝剂,止崩带,平血气行气血,莪术能,破积聚,疗心疼橘红皮,其色鲜,能下气,可消痰温而毒,是蜈蚣,入肝经,治脐风微发散,用桂枝,有虚汗,只解肌性甘温,是鳝鱼,解酒酸,用亦良原蚕娥,能且阳,炒为末,敷金疮消食积,用山楂,煮硬用,变甚佳水中虾,发散性,托痘疮,最宜用百草霜,性温散,冷痢病,用之验草乌头,搜风湿,开顽痰,最有力九心痛,用桂心,治寒疝,效最神续随子,名千金,下水逆,治痰饮治风痰,用大枫,涂癣疥,能杀虫白芥子,温散寒,治咳嗽,能豁痰杀虫药,樟胖子,熏衣箧,辟虫咬用石硷,治翻胃,同石灰,点疣淋皂有制,下乳能,治痈疽,最有功补虚劳,羊肉妙,益气血,壮阳道性大然,是* 石,除痼冷,最有力辛散寒,虽姜汁,治久嗽,须同蜜消瘀血,是韭汁,合牛乳,通便秘[中药基础]医学三字经医学源流第一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伤寒著金匮藏垂方法立津梁李唐后有千金外台继重医林后作者渐浸淫红紫色郑卫音迨东垣重脾胃温燥行升清气虽未醇亦足贵若河间专主火遵之经断自我一二方奇而妥丹溪出罕与俦阴宜补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四大家声名噪必读书错名号明以后须酌量详而备王肯堂薛氏按说骑墙士材说守其常景岳出著新方石顽续温补乡献可论合二张诊脉法濒湖昂数子着各一长揆诸古亦荒唐长沙室尚徬徨惟韵伯能宪章徐尤着本喻昌大作者推钱唐取法上得慈航---------------------------------------------------------------- 中风第二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回气脱参附功顾其名思其义若舍风非其治火气痰三子备不为中名为类合而言小家伎瘖喎邪昏仆地急救先柔润次填窍方宗金匮----------------------------------------------------------------- 虚痨第三虚痨病从何起七情伤上损是归脾汤二阳旨下损由房帏弥 @@ 伤元阳亏肾水肾水亏六味拟元阳伤八味使各医书伎止此甘药调回生理建中汤金匮轨薯蓣丸风气弭蟅虫丸干血以二神方能起死---------------------------------------------------------------- 咳嗽第四气上呛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轻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入外撞鸣痨损积内撞鸣谁治外六安行谁治内虚痨程挟水气小龙平兼郁火小柴清姜细味一齐烹长沙法细而精---------------------------------------------------------------- 疟疾第五疟为病属少阳寒与热若回翔日一发亦无伤三日作势猖狂治之法小柴方热偏盛加清凉寒偏重加桂姜邪气盛去参良常山入力倍强大虚者独参汤单寒牡理中匡单热瘅白虎详法外法辨微茫消阴翳制阳光太仆注慎勿忘---------------------------------------------------------------- 痢疾第六湿热伤赤白痢热胜湿赤痢渍湿胜热白痢坠调行箴须切记芍药汤热盛饵平胃加寒湿试热不休死不治痢门方皆所忌桂葛投鼓邪出外疏通内畅遂嘉言书独得闷寓意存补金匮---------------------------------------------------------------- 心腹痛胸痹第七心胃疼有九种辨虚实明轻重痛不通气血壅通不痛调和奉一虫痛乌梅圆二注痛苏合研三气痛香苏专四血痛失笑先五悸痛妙香诠六食痛平胃煎七饮痛二陈咽八冷痛理中全九热痛金铃痊腹中痛照诸篇金匮法可回天诸方论耍拳拳又胸痹非偶然薤白酒妙转旋虚寒者建中填---------------------------------------------------------------- 隔食反胃第八隔食病津液干胃脘闭谷食难时贤法左归餐胃阴展贲门宽启膈饮理一般推至理冲脉干大半夏加蜜安金匮秘仔细看若反胃实可叹朝暮吐分别看乏火化属虚寒吴萸饮独附丸六君类俱神丹---------------------------------------------------------------- 气喘第九喘促症治分门卤莽辈只贞元阴霾盛龙雷奔实喘者痰饮援葶苈饮十枣汤青龙辈撤其藩虚喘者补而温桂苓类肾气论平衡逆泄奔豚真武剂治其源金水母主诸坤六君子妙难言他标剂忘本根---------------------------------------------------------------- 血症第十血之道化中焦本冲任中溉浇温肌腠外逍遥六淫逼经道摇宜表散麻芍条七情病溢如潮引导法草姜调温摄法理中超凉泻法令瘀销赤豆散下血标若黄土实翘翘一切血此方饶---------------------------------------------------------------- 水肿第十一水肿病有阴阳便清利阴水殃便短缩阳水伤五皮饮元化方阳水盛加通防阴水盛加桂姜知实肿萝枳商知虚肿参术良兼喘促真武汤从俗好别低昂五水辨金匮详补天手十二方肩斯道物炎凉医学三字经卷二---------------------------------------------------------------- 胀满蛊胀第十二胀为病辨实虚气骤滞七气疏满拒按七物怯胀闭痛三物锄若虚胀且踌躇中央健四旁如参竺典大地舆单腹胀实难除山风卦指南车易中旨费居诸---------------------------------------------------------------- 暑症第十三伤暑病动静商动而得热为殃六一散白虎汤静而得起贪凉恶寒象热逾常心烦辨切莫忘香薷饮有专长大顺散从症方生脉散久服康东垣法防气伤杂说起道弗彰若精蕴祖仲师太阳病旨在兹经脉辨标本歧临证辨法外思方两出大神奇---------------------------------------------------------------- 泄泻第十四湿气胜五泻成胃苓散厥功宏湿而热连芩程湿而冷萸附行湿挟积麴查迎虚兼湿参附苓脾肾泻近天明四神服勿纷更恒法外内经精肠脏说得其情泻心类特丁宁---------------------------------------------------------------- 眩晕第十五眩晕症皆属肝肝风木相火干风火动两相搏头旋转眼纷繁虚痰火各分观究其指总一般痰火亢大黄安上虚甚鹿茸餐欲下取求其端左归饮正元丹---------------------------------------------------------------- 呕哕吐第十六呕吐哕皆属胃二陈加时医贵玉函经难仿佛小柴胡小肠谓吴茱萸平酸味食已吐胃热沸黄草汤下其气食不入火堪畏黄连汤为经纬若呃逆代赭汇----------------------------------------------------------------- 癫狂痫第十七重阳狂重阴癫静阴象动阳宣狂多实痰宜蠲癫虚发石补天忽搐搦痫病然五畜状吐痰涎有生病历岁年火气亢芦荟平痰积锢丹矾穿三证本厥阴愆体用变标本迁伏所主所因先收散互逆从连和中气妙转旋悟到此治立痊----------------------------------------------------------------- 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第十八五淋病皆热结膏石劳气与血五淋汤是秘诀败精淋加味啜外冷淋肾气咽点滴无名癃闭气道调江河决上窍通下窍泄外窍开水源凿分利多医便错浊又殊窍道别前饮投精愈凅肾套谈理脾恪分清饮佐黄蘗心肾方随补缀若遗精另有说有梦遗龙胆折无梦遗十全设坎离交亦不切---------------------------------------------------------------- 疝气第十九疝任病归厥阴寒筋水气血寻狐出入颓顽麻喘治气景岳箴五苓散加减斟茴香料着医林痛不已须洗淋---------------------------------------------------------------- 痰饮第二十痰饮源水气作燥湿分治痰略四饮名宜斟酌参五脏细量度补和攻视强弱十六方各凿凿温药和博返约阴霾除阳光灼滋润流时医错真武汤水归壑白散方窥秘钥---------------------------------------------------------------- 消渴第二十一消渴症津液干七味饮一服安金匮法别三般二阳病治多端少阴病肾气寒厥阴病乌梅丸变通妙燥热餐---------------------------------------------------------------- 伤寒瘟疫第二十二伤寒病极变迁六经法有真传头项痛太阳编胃家实阳明编眩苦呕少阳编吐利痛太阴编但欲寐少阴编吐蚘渴厥阴编长沙论叹高坚存津液是真诠汗吐下温清悬补贵当方而圆规矩废基于今二陈尚九味寻香苏外平胃临汗源涸耗真阴邪传变病日深目击者实痛心医医法脑后鍼若瘟疫治相侔通圣散两解求六法备汗为尤达原饮昧其由司命者勿逐流---------------------------------------------------------------- 妇人经产杂病第二十三妇人病四物良月信准体自康渐早至药宜凉渐迟至重桂姜错杂至气血伤归脾法主二阳兼郁结逍遥长种玉者即此详经闭塞禁地黄孕三月六君尝安胎法寒热商难产者保生方开交骨归芎乡血大下补血汤脚小指艾火炀胎衣阻失笑匡产后病生化将合诸说俱平常资顾问亦勿忘精而密长沙室妊娠篇丸散七桂枝汤列第一附半姜功超轶内十方皆法律气后篇有神术小柴胡首特笔竹叶汤风痉疾阳旦汤功与匹腹痛条须详悉羊肉汤污痛諡痛满烦求枳实着脐痛下瘀吉痛而烦里热窒攻凉施毋固必杂病门还熟读二十方效俱速随证详难悉录惟温经带下服甘麦汤脏燥服药到咽效可卜---------------------------------------------------------------- 小儿第二十四小儿病多伤寒稚阳体邪易干凡发热太阳观热未已变多端太阳外仔细看遵法治危而安若吐泻求太阴吐泻甚变风淫慢脾说即此寻阴阳证二太擒千古秘理蕴深即痘疹此传心惟同志度金针。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一、医学源流【原文】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语译】中医学开始有文字记载,相传起源于岐伯和黄帝。
后人托名黄帝和岐伯写成《灵枢》和《素问》二书,特别是《素问》的内容更为详细。
【注释】岐黄:指岐伯和黄帝。
黄帝是古代的帝王,约生于公元前____年左右。
岐伯是黄帝的臣子,同时也是指导黄帝研究医学的老师。
灵枢:又名《灵枢经》、《黄帝内经灵枢经》,为《内经》的组成部分。
原书共9卷81篇,又名《针经》,别称《九卷》。
隋唐之际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包括《九灵》、《九墟》和《灵枢》。
宋代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散失,现存《灵枢》传本系南宋史崧据其家藏9卷本重新编校,改为24卷。
本书与《素问》所论述的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而略于运气学说。
在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则与《素问》内容互有补充,是我国战国时期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学的重要文献,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素问:又名《黄帝内经素问》。
为《内经》组成部份。
原书9卷,共81篇。
唐.王冰注释此书时改为24卷,并补入七篇”大论”,但仍缺刺法论、本病论二篇。
经北宋林亿等校注后,成为今存《素问》传本的依据。
本书包括人体生理、解剖(脏象、经络)、病因、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
较系统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
特别是用朴素辨证的指导思想,综括了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原文】难经出,更洋洋!【语译】自从《难经》这部书出现以后,中医学的内容更为丰富了。
【注释】难经:据史书记载,相传为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姓秦名越人,约生于公元前5世纪)所作。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本书以问答释难的方式编纂而成。
论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兼析症证。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穴道,69~81难论针法。
全书内容简要,辨析亦颇精微。
诊法以”独取寸口”为主,对经络学说和脏腑中命门、三焦等论述则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一、医学源流【原文】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语译】中医学开始有文字记载,相传起源于岐伯和黄帝。
后人托名黄帝和岐伯写成《灵枢》和《素问》二书,特别是《素问》的内容更为详细。
【注释】岐黄:指岐伯和黄帝。
黄帝是古代的帝王,约生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
岐伯是黄帝的臣子,同时也是指导黄帝研究医学的老师。
灵枢:又名《灵枢经》、《黄帝内经灵枢经》,为《内经》的组成部分。
原书共9卷81篇,又名《针经》,别称《九卷》。
隋唐之际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包括《九灵》、《九墟》和《灵枢》。
宋代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散失,现存《灵枢》传本系南宋史崧据其家藏9卷本重新编校,改为24卷。
本书与《素问》所论述的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而略于运气学说。
在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则与《素问》内容互有补充,是我国战国时期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学的重要文献,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素问:又名《黄帝内经素问》。
为《内经》组成部份。
原书9卷,共81篇。
唐.王冰注释此书时改为24卷,并补入七篇”大论”,但仍缺刺法论、本病论二篇。
经北宋林亿等校注后,成为今存《素问》传本的依据。
本书包括人体生理、解剖(脏象、经络)、病因、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
较系统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
特别是用朴素辨证的指导思想,综括了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原文】难经出,更洋洋!【语译】自从《难经》这部书出现以后,中医学的内容更为丰富了。
【注释】难经:据史书记载,相传为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姓秦名越人,约生于公元前5世纪)所作。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本书以问答释难的方式编纂而成。
论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兼析症证。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穴道,69~81难论针法。
全书内容简要,辨析亦颇精微。
诊法以”独取寸口”为主,对经络学说和脏腑中命门、三焦等论述则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中医三字经采⽤韵⽂,三字⼀句,四句⼀组,应⽤浅显易懂、形象⽣动的语⾔,简略介绍中医药基本内容和知识,潜移默化中帮助学龄前⼉童、中⼩学⽣甚⾄成⼈学习中医、认识中医、运⽤中医。
⼤众版:三字经《中医启蒙三字经》01序医之始,本岐黄,五千年,育栋梁;少学医,志昂扬,长悬壶,济四⽅。
02医理篇⽓为元,功能强,天地道,化阴阳;⽔与⽕,温与凉,静与动,升与降。
列五⾏,万物纲,⽊⽕⼟,⾦⽔详;配五⾊,应五⽅,观五⽓,察五脏。
脏封官,保家邦,肝拜将,⼼称王;肺为相,脾管仓,肾作强,最需藏。
津与液,供营养,精化⾎,⽓导航。
神调摄,脏安康,怒⽓升,肝失畅;喜⽓缓,⼼⽋养;悲⽓消,肺被殃;忧⽓结,脾不壮;恐⽓下,肾难防。
⼿⾜经,分阴阳,冲任调,督带忙。
03诊治篇求病因,⾸内伤,动⽓⾎,乱阴阳;外六淫,疫难挡;不内外,⾍兽伤。
四诊法,细思量,望为神,资料详;闻声⽓,问症状,按周⾝,切脉象。
学辨证,明⼋纲,表⾥定,寒热讲;分虚实,论阴阳,知纲领,治反掌。
药百味,神农尝,通性味,明升降。
⽤兵法,组成⽅,辨治清,配伍当;君⾂主,佐使良,司攻守,疗效彰。
病已成,医坐堂,未病时,最需防。
顺⾃然,遵法章,得智慧,保健康。
04四季篇⼈之初,树之苗,欲繁茂,有其招。
天⼈⼀,形神道,养⽣法,四时调。
春风起,防感冒,⾷要清,缓去帽;夏多热,避暑扰,⾷须净,着轻薄;秋风劲,常润燥,⾷喜津,慢加袄;冬多寒,应⽇照,⾷当温,⾐棉袍。
05起居篇起居事,规律找,四体勤,养莫娇。
逸有度,量⼒劳,忌熬夜,宜起早;餐应时,不过饱,五⾕养,零⾷抛;多饮⽔,蔬果好,慎油腻,糖盐少。
⾐适体,随季调,频晒被,枕勿⾼;常洁齿,勤洗澡,护双⽬,热泡脚。
善运动,爱思考,少烦忧,戒急躁。
琴棋乐,⼴爱好,游天地,乐陶陶。
善调养,病难扰;勤学业,敬师⽼。
06名医篇忆先贤,多仁孝,济世⼼,永称道。
扁鹊游,民夸好,内妇⼉,皆通晓;汉华佗,⼿术早,传古今,技艺⾼;张仲景,医圣号,著伤寒,为师表;唐药王,孙思邈,重医德,精⽅药;李时珍,编本草,纲⽬清,后世宝。
中医功效《医学三字经》,中医用药,初学中医须熟记医之始本岐黄——黄,黄帝也;岐,岐伯也。
君臣问答,以明经络、脏腑、运气、治疗之原,所以为医之祖。
虽《神农本经》在黄帝之前,而神明用药之理,仍始于《内经》也。
灵枢作素问详——《灵枢》九卷、《素问》九卷,通谓之《内经》,《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是也。
医门此书,即业儒之五经也。
难经出更洋洋——洋洋,盛大也。
《难经》八十一章,多阐发《内经》之旨,以补《内经》所未言,即间有与《内经》不合者,其时去古未远,别有考据也。
秦越人,号扁鹊,战国人,着《难经》。
扁鹊越汉季有南阳——张机,字仲景,居南阳,官长沙,东汉人也。
着《伤寒杂病论》《金匮玉函经》。
六经辨圣道彰——《内经》详于针灸,至伊芳尹有汤液治病之法,扁鹊、仓公因之。
仲师出而杂病伤寒专以方药为治,其方俱原本于神农、黄帝相传之经方,而集其大成。
伤寒着金匮藏——王肯堂谓《伤寒论》义理如神龙出没,首尾相顾,鳞甲森然。
金匮玉函,示宝贵秘藏之意也。
其方非南阳所自造,乃上古圣人所传之方,所谓经方是也。
其药悉本于《神农本经》。
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
垂方法立津梁——仲师,医中之圣人也。
儒者不能舍至圣之书而求道,医者岂能外仲师之书以治疗。
张仲景李唐后有千金唐·孙思邈,华原人,隐居太白山。
着《千金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
宋仁宗命高保衡、林亿校正,后列《禁经》二卷。
今本分为九十三卷。
较《金匮》虽有浮泛偏杂之处,而用意之奇,用药之巧,亦自成一家。
外台继重医林——唐·王焘着《外台秘要》四十卷,分一千一百四门,论宗巢氏,方多秘传,为医门之类书。
后作者渐浸淫——等而下之,不足观也已。
红紫色郑卫音——间色乱正,靡音忘倦。
迨东垣重脾胃——金·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
生于世宗大定二十年,金亡入元,十七年乃终,年七十二,旧本亦题元人。
作《脾胃论》《辨惑论》《兰室秘藏》。
中医xx三字经从医篇一引言学中医,继遗产,登堂易,入室难。
三字文,文薄浅,撮精要,引玉砖。
治学道,贵恒钻,红与专,不可偏,初浅精,继xx,多临证,积经验,拜良师,勤而谦,承古训,续新篇。
二中医源流中医xx,越千年,流与派,出一源。
有内经,及伤寒,本草经,金匮篇,难经书,号经典,为后学,立规范。
汉xx,外科专,曾创用,麻沸散。
xx,著脉经,廿xx,始贯终。
xx,针灸通,专书始,甲乙经。
xx,病理寻,撰名著,源候论。
xx冰,攻内经,注素问,xx行。
xx,医理精,倡医德,千金名。
xx钱乙,儿科长,著直诀,多新创。
陈自明,妇科详,编精要,著良方。
金元时,四大家,张子和,主攻下;主火派,刘河间;重脾胃,xx;阴不足,xx有余,主相火,xx。
xx,本草专,著纲目,海外传。
xx,钻针灸,集大成,详且xx。
xx,外科精,详其学,阅正宗。
xx,重命门,著类经,擅温肾。
xx,温热论,阐病机,研究深。
xx,内科精,著心悟,切实用。
xx笔花,医镜撰,脏腑纲,药类编。
xx伤寒,有xx,独见解,犹创新。
活血家,xx,逐瘀血,验xx。
以外治,疗内疾,独一家,xx。
xx,血证论,汇通派,志革新。
xx,出晚清,参西学,而衷中。
明清代,著作繁,医之宗,数金鉴。
解放后,倡继承,弃糟粕,存其精;中西学,长并存。
相结合,为立新。
1中医将《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称为四大经典,为医家必读。
也有将《伤寒论》与《xx匮要略》复原为《伤寒杂病论》,再加上《难经》,为四大经典者。
2xx,东汉末年人,古代杰出的外科医生,并xx内、儿等科。
《后汉书》等载,他创用麻沸散,进行全身xx后,做内脏手术。
著述已佚,现存《中脏经》是后世托名之作。
3王叔和,西晋人,其所著《脉经》内,整理列出二十四种脉象,使脉学系统化。
4皇甫谧,西晋人,著《针炙甲乙经》,按部位分经,详列腧穴、主治、症状。
5巢元方,隋朝人,著《诸病源候论》,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医学著作,宋朝曾被指定为医生的必修课。
中医入门三字经从医篇一引言学中医,继遗产,登堂易,入室难。
三字文,文薄浅,撮精要,引玉砖。
治学道,贵恒钻,红与专,不可偏,初浅精,继博览,多临证,积经验,拜良师,勤而谦,承古训,续新篇。
二中医源流中医史,越千年,流与派,出一源。
有内经,及伤寒,本草经,金匮篇,难经书,号经典,为后学,立规范。
汉华佗,外科专,曾创用,麻沸散。
王叔和,著脉经,廿四脉,始贯终。
皇甫谧,针灸通,专书始,甲乙经。
巢元方,病理寻,撰名著,源候论。
唐王冰,攻内经,注素问,释文行。
孙思邈,医理精,倡医德,千金名。
宋钱乙,儿科长,著直诀,多新创。
陈自明,妇科详,编精要,著良方。
金元时,四大家,张子和,主攻下;主火派,刘河间;重脾胃,李东垣;阴不足,阳有余,主相火,朱丹溪。
李时珍,本草专,著纲目,海外传。
杨继洲,钻针灸,集大成,详且周。
陈实功,外科精,详其学,阅正宗。
张介宾,重命门,著类经,擅温肾。
叶桂书,温热论,阐病机,研究深。
程钟龄,内科精,著心悟,切实用。
江笔花,医镜撰,脏腑纲,药类编。
释伤寒,有柯琴,独见解,犹创新。
活血家,王清任,逐瘀血,验于今。
以外治,疗内疾,独一家,吴师机。
唐宗海,血证论,汇通派,志革新。
张锡纯,出晚清,参西学,而衷中。
明清代,著作繁,医之宗,数金鉴。
解放后,倡继承,弃糟粕,存其精;中西学,长并存。
相结合,为立新。
1中医将《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称为四大经典,为医家必读。
也有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复原为《伤寒杂病论》,再加上《难经》,为四大经典者。
2华佗,东汉末年人,古代杰出的外科医生,并通晓内、儿等科。
《后汉书》等载,他创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后,做内脏手术。
著述已佚,现存《中脏经》是后世托名之作。
3王叔和,西晋人,其所著《脉经》内,整理列出二十四种脉象,使脉学系统化。
4皇甫谧,西晋人,著《针炙甲乙经》,按部位分经,详列腧穴、主治、症状。
5巢元方,隋朝人,著《诸病源候论》,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医学著作,宋朝曾被指定为医生的必修课。
本书较系统地对病状作了符合实际的描述及理论阐述,深受历代医家所重视。
6王冰,唐代人,著有《素问释文》,对素问作了全面注释,其中对运气学说,尤有发挥。
7孙思邈,唐代大医家,他不但有渊博的医学知识,而且刻苦治学,重视医德修养,所著之《备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是我国较早的医学类书。
8钱乙,是宋代的儿科专家,著有《小儿药证直决》。
9陈自明,宋代妇科专家,著有《妇科大全良方》及《外科精要》。
10在中医发展史上,将张子和、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称为金元四大家。
11张子和,名从正。
著《儒门事亲》,扩大了汗、吐、下三法的治疗范围。
12刘河间,名完素。
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及《宣明论方》等。
13李东垣,名杲。
著有《脾胃论》等。
14朱丹溪,名震亨。
著有《格互致余论》,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
15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在国外有很大影响。
16杨继洲,著《针炙大成》。
17陈实功,著《外科正宗》。
18张介宾,号景岳。
著《类经》等,后辑成《景岳全书》。
19叶桂,字天土。
著《温证论治》,相传为门人辑成,以卫气营血、三焦,阐发外感温病的病机。
20程国彭,字钟龄。
著《医学心悟》,论述简要,选方切用,很有实用价值。
21江涵暾,字笔花。
著《笔花医镜》,是一本较好的门径书,以脏腑为纲,对药物进行归类。
22柯琴,著《伤寒来苏集》,为学习伤寒论的重要文献。
23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对瘀血为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可谓活血化瘀之大家。
24吴师机,著《理瀹骈方》,是以外用药治内病的专著,在浩如烟海的中医著作中,可称独树一枝。
现已由李超等同志重编为《中医外治法简编》。
25唐宗海,著《血证论》,对气血的生理、病理有所研究。
26张锡纯,著《医学中衷参西录》。
27即《医宗金鉴》,是由清政府授意吴谦等编著的一部临床综合性医书。
三医德做医生,讲医德,真善美,是准则。
为人民,要全心,待病者,胜亲人。
语言美,行为正,忌粗疏,遵规程。
红与专,益求精,讲文明,树良风。
基础篇一阴阳古哲理,寓阴阳,天地道,万物纲①;水为阴,火为阳,阴阳说,形象彰②。
相对立,是其常,内外分,脏腑详③;相依存,曰阴阳,阴内使,外守阳④;阴阳说,互消长,此之消,彼即长;互转化,阴和阳,极则变,反方向⑤。
生病理,寓阴阳,阴阳秘,体安康。
阴胜寒,热责阳,阴虚热,阳虚凉⑥。
诊治疗,细分详,里寒阴,表热阳;热者寒,寒者热,阳治阴,阴治阳⑦。
①《素问阴阳之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③指阴阳是相互对立的。
针对人体而言:内为阴,外为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之;阳在外,阴之使也”。
⑤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⑥即“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⑦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二五行古学说,唯物论,木火土,水与金。
互制约,相资生,常变化,时运动。
木火土,金水行,依次序,相资生①。
相克序②,木土水,火而金,依次推。
克太过,为相乘。
若相克,相侮称。
五行说,万类本③,肝属木,火主心,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君须分。
疗疾病,推五行,见肝疾,防脾病④。
培脾土,金水生⑤,壮水源,制火盛⑥。
五行说,古今沿,取精华,糟粕删。
①相和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②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③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所构成,故称五行为万事万物之本。
④即《难经七十七难》提出的“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⑤即“培土生金”,也称补脾益肺。
⑥即“壮水制火”,亦指滋肾阴,降心火。
三脏腑言脏腑,心肺肝,脾与肾,五脏全;大小肠,膀胱胆,三焦胃,六腑然。
心主神,血脉兼,开窍舌,荣颜面;肝藏血,运化专,开窍口,华唇边;肺主气,司呼吸,华皮毛,开窍鼻;肾藏精,主水源,开窍耳,华发髯。
腐水谷,胃府先;藏精汁,少阳胆;别清浊,小肠专,传糟粕,大肠权;膀胱腑,贮小便;唯三焦,有争端。
气血和,津精盈,养脏腑,强功能。
四经络1手太阴肺经太阴肺,起中焦,出中府,云门照,沿上臂,内侧前,下尺泽,列缺现,循太渊,过鱼际,拇指外,少商止。
2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起商阳,食指端,其位详,循二间,合谷上,经曲池,肩峰藏,过颈部,上面颊,鼻翼旁,止迎香。
3足阳明胃经阳明胃,鼻外起,循目下,承泣始,环口唇,过地仓,达天枢,膝下藏,经三里,穿解溪,至二趾,历兑息。
4足太阴脾经太阴脾,足大趾,起末端,隐白始,内踝前,胫骨后,循三阴,冲门就,沿腹胸,腋下寻,停大包,舌下尽。
5手少阴心经手少阴,起心间,上于肺,出极泉,沿上臂,行尺门,循肘窝,少海舍,向下行,经神门,止少冲,小指尽。
6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指旁,尺侧处,少泽藏,绕腕骨,过养老,循小海,肩贞到,、跨肩胛,过颧髎,耳屏前,听宫找。
7足太阳膀胱经目内角,起睛明,上额顶,夹脊行,过大杼,穿背仑,循八髎,殷门注,下委中,越昆仑,终至阴,小趾寻。
8足少阴肾经少阴肾,起小趾,出足心,涌泉始,循太溪,过照海,上复溜,阴谷载,达胸腹,正中旁,锁内端,俞府藏。
9手厥阴心包经心包经,起胸膺,出胁肋,天池行,循上臂,内侧中,过曲泽,内关应,经劳宫,掌心中,中指尖,止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起环指,指端处,关冲始,上腕背,过中渚,三阳络,天井出,循肩髎,沿耳后,丝竹空,眉外收。
11足少阳胆经少阳胆,目外角,起始穴,瞳子髎,循耳后,下肩井,沿体侧,向下行,经环跳,过阳陵,足四趾,窍阴停。
12足厥阴肝经足厥阴,大趾端,大敦始,穿行间,循太冲,上膝关,绕阴部,小腹转,抵乳下,期门现,终止处,二肋间。
13督脉督脉起,小腹内,沿脊柱,上脊椎,出长强,四腰椎,过命门,至阳随,通巅顶,过百会,下神庭,龈交归。
14任脉任脉始,与督同,出会阴,正中行,经曲骨,上关元,过气海,穿三脘,经喉结,达廉泉,绕口唇,入眶沿。
五病因风火暑,湿燥寒,此六气,本自然,过不及,皆为偏,正气虚,淫邪干。
风善行,性数变,百病长,万疾源,常兼湿,挟热寒,犯上部,头晕眩。
火势急,性上炎,身壮热,口渴烦,善动血,津液煎,减其势,必苦寒。
暑热邪,湿多缠,伤正气,损真元,清暑淫,宜甘寒,助淡渗,并轻宣。
湿粘滞,性缠绵,头沉重,身困倦,苔厚腻,别热寒,论治法,清温汗。
燥似火,其性干,口唇裂,咳痰艰,宜清润,忌苦寒,分凉温,酌轻宣。
寒伤人,痛难言,头身冷,必畏寒,乘风行,恋湿痰,除此疾,热剂餐。
七情郁,五志偏,与发病,素有缘。
喜伤心;怒伤肝;恐伤肾,气下陷;思伤脾,纳谷减;悲伤肺,气消散。
心神悦,体康健,多忧愁,助邪焰。
有饮食,与劳倦,如不慎,亦为患。
六四诊望闻问,不可偏,切脉象,四诊参。
望神色,形态颜,虚与实,粗略辨。
动自如,病轻浅;久卧床,病深缠。
瘦多火,胖多痰。
面萎黄,血虚见;面色白,气虚寒;面晦黯,责肾肝。
舌质红,内热燔;舌质淡,多虚寒;舌苔薄,病轻浅;舌苔厚,湿浊痰。
嗅气味,闻声音,别疾病,曰闻诊。
发声重,多实证;体虚弱,语声轻;神昏迷,语不清;言謇涩,风痰涌。
呼吸粗,实热属;呼吸微,虚证主。
新病哕,莫惊恐,久病呃,寿将终。
嗅气味,重二便,秽多热,腥属寒。
流清涕,多外感;涕浊热,名鼻渊。
十问歌,当熟念,察表里,问热寒;辨虚实,当问汗;问头身,痛或安;问饮食,预后辨;问口渴,别热寒;问耳鸣,诊肾肝;问胸腹,痛证患;邪属实,痛拒按,虚寒疼,喜热暖;小便黄,大便干,里热证,已明显;大便溏,尿清长,主虚证,内寒伤;问旧病,用药参,问病因,十问全。
切诊巧,功熟练,细体察,指下验。
浮与沉,表里辨;数迟脉,辨热寒;脉洪大,内热燔;脉沉微,气息奄;紧如绳,主痛寒;弦如弦,病主肝;细如丝,血虚见;弱如绵,主虚寒;滑如珠,孕或痰;涩精亏,脉来难;促代结,当细辨;反关脉,亦常见。
①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问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②促脉数而时见一止,主阳极;结脉缓而时见一止,主阴极,二脉均止无定数。
代脉缓而时见一止,止有定数,主脏器衰弱。
七八纲辩证主八纲,表与里,寒热辨,虚实区,阴阳统,前六字,诸辨证,此为基。
论表证,寒热兼,脉见浮,紧数变,表热证,稍恶寒;寒象重,是表寒。
病在里,证多端,分虚实,别热寒。
新急实,素体健,脉实大,证象显,毒瘀痰,常为患;久慢虚,老弱残,脉虚小,行动难,扶正气,固本元。
里热症,不恶寒,身壮热,口渴烦,脉洪大,苔黄干,溲短赤,便结坚;里寒证,体畏寒,四肢冷,身缩蜷,脉沉紧,舌质淡,五心热,口咽干,脉数细,苔少现;阳虚证,常自汗,四肢冷,形体寒,苔白滑,舌质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