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农业开发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第4期贵州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建议周定勇(贵州省畜禽遗传资源管理站,贵州贵阳 550001)摘要:近年来,贵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特色资源,坚持市场化导向,按照“一县一业”的思路,以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虽然取得积极成效,积累了重要经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阐述了贵州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参考建议,以推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贵州;农业;特色产业0 引言近年来,贵州立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等,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1]。
围绕做大做强茶叶、辣椒、食用菌、蔬菜、水果、中药材、生猪、生态家禽、牛羊、生态渔业、特色林业(竹、油茶、花椒、皂角等)、刺梨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以下简称“12个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全省茶叶、刺梨种植面积、辣椒产销规模全国第一,李子、蓝莓2个水果单品,天麻、石斛、太子参、白及、薏仁5个中药材单品生产规模成功跻身全国第一[2],鲟鱼产量全国第二[3],红托竹荪产量领跑全国,贵州夏秋蔬菜成为全国南方重要的夏秋蔬菜生产大省。
1 主要做法1.1 强化统筹推进调整优化省领导领衔、统筹指导、办公室调度三项机制,统筹推进12个产业发展。
根据领导分工,调整12个产业的省领导领衔,明确推动重点项目建设、重大项目招商和重点企业培育领衔职责。
专班负责组织推介活动、技术指导和督促调度。
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定期召开会议,统筹调度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部署重点工作,督促责任落实。
省农业农村厅安排专门处室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发挥统筹作用,当好参谋助手,抓好工作调度,汇聚资源要素,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
1.2 聚焦重点工作将重大项目招商、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培育作为主抓手,着力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建议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建议XX市是人口大市、产粮大市、生猪调出大市,全市国土面积6075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街道),总人口1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2万人,有耕地面积235.8万亩,是XX省粮食和特色经作生产大县、生猪调出大县,粮播面积、粮食总产量、肥猪出栏、肉类总产量均位居XX省首位。
2016年被列入XX省高原农业示范区和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XX市牢牢把握机遇,围绕建设5万亩玉米、100万亩马铃薯、400万头生猪、30万亩烤烟、70万亩特色经作五大基地,培育现代种业、热水万亩供港蔬、板桥水果生态休闲、树森沟火腿加工四个精品庄园,壮大 30个龙头企业,扶持 200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 10个知名品牌的 54321 工作思路。
突出生态引领,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以建设高原特色农业大市为目标,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为支撑,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保障,以基地、庄园、高产示范、农产品加工营销为切入点,强力实施政策驱动、项目带动、科技推动和产业联动等措施,呈现速度逐步加快、质量不断提升、特色逐步彰显的良好局面。
一、发展现状(一)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及成效1.高原粮仓成效显著。
XX是XX省最大的产粮大市,XX省唯一的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和玉米成熟技术模式攻关示范县。
投入资金1.138亿元,初步建成年产宣黄单系列玉米良种1000万公斤、脱毒种薯3000万粒的西南地区最大的现代种业园,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宣黄单系列玉米良种16个,宣薯系列良种5个。
总结推广灯盏塘湿直播和W型覆膜抗旱集雨沟栽技术;马铃薯大薯繁种、高垄双行、深种深盖技术;水稻扣种稀播、壮苗移栽、双行条栽等集成技术。
兑付惠农资金24031.8万元,惠及31.8万户农户,投入科技增粮资金1080万元,举办旱粮样板50万亩,建设高产攻关园50片,带动地膜玉米、间套种等重点科技推广,提高了产出率,承办了全省春耕生产现场会和新品种展示会。
漯河市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我市特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我市制定优惠政策,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在成为全国食品加工基地的基础上,形成中部地区重要的造纸基地和全省重要的盐化工基地。
目前盐化工、造纸等优势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经济效益优势突显。
一、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情况1、食品工业。
我市食品工业起步较早,截止到2007年底,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92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7.4%,资产总计达217亿元,从业人员8.1万人;实现增加值115.2亿元,同比增长15%,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2.2%,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38.6%;实现销售收入626.2亿元,同比增长33.6%,出口交货值达7.9亿元;实现利润67.1亿元,同比增长48.9%;实现利税89.4亿元,同比增长42.3%;目前,我市已培育出年销售收入超300亿元的企业1家,超40亿元企业3家,超10亿元企业8家。
主要产品近20种,年产小麦粉350.7万吨,鲜冷藏冻肉41.4万吨,畜肉制品88.6万吨,配混合饲料82.3万吨,饼干28.5万吨,速冻米面食品35.4万吨,方便面35.5万吨,乳制品10.6万吨,饮料酒4亿升,软饮料114.4万吨。
全市已形成肉食品加工、粮食加工、饮料生产、绿色无公害果蔬加工四大产业链,年屠宰生猪1400万头,是全市生猪饲养量的4倍;年转化粮食300万吨,是全市粮食年产量的2.5倍;鲜冻肉出口占全省的90%以上,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先后获得“河南省食品工业基地市”、“河南省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市”等荣誉称号,并成为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
2、盐化工业。
漯河盐矿总面积77平方公里,赋存盐层36层,累计厚度225.43米,储量400亿吨,是全国品位第一,储量第二的大型盐矿。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如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一、四川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概况(一)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三)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凸显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了优质水果、名优茶业、精细蔬菜、道地中药、优质生猪和特色林竹等区域优势明显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以战略资源开发、现代加工制造、科技创新服务、农产品加工为导向,重点打造了三江流域水电开发基地,德阳重大装备产业集群,以成都高新区和绵阳科技城为代表的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攀西钒钛制造基地,川南综合化工产业基地和川东北天然气产业基地。
围绕建设西部物流中心、西部商贸中心和西部金融中心,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
二、主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成就(一)特色农业(二)清洁能源(三)高新技术(四)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较大、技术装备先进、研制水平领先、配套体系完善的发展格局,拥有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东方电气、二重集团、成飞集团、资阳机车、长征机床、新筑路桥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大批地方配套企业迅猛发展,形成了清洁高效(含核电)发电设备、冶金化工成套设备、工程机械、石油钻采、铁道机车车辆等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是国内三大重装基地之一。
在全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5家,为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五)农产品加工2022年农产品加工实现增加值776亿元,占全省工业总量的15.8%。
重点发展名优白酒、生猪制品、茶叶加工、特色果蔬、竹浆造纸、丝麻棉革等特色优势产业,初步实现了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
拳头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名优白酒占到全(六)现代旅游西部大开发十年来,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在新的形势下,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努力开创西部大开发第二个辉煌十年。
浅析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乡村产业振兴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区域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
在实施过程中,乡村产业振兴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乡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人才流失、乡村环境污染等。
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乡村产业结构单一是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经济主要依靠传统农业产业,乡村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多样化的产业支撑。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途径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通过发挥各地区的特色资源和文化传统,培育一批与乡村经济相适应的特色产业,如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等,从而实现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和特色化发展。
农村人才流失也是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乡村经济的相对滞后和发展机会的有限性,农村青年普遍面临着缺乏发展空间和机会的困境,导致大量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工作。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例如提供创业支持政策、建立职业培训机构等,为农村青年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吸引他们回到农村从事创业或者就业。
乡村环境污染也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一大障碍。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水土流失、农药使用过度等,不仅威胁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还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应该加强乡村环境保护工作,推广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减少农业对环境的破坏,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有以下几个建议来解决:政府应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来引导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提供财政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各种政策,从而激发和激励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应加强自身素质和技能的培养。
农民是乡村产业的主体,他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才能适应新时代农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
可以在农村设立职业培训机构,提供各种培训课程和机会,帮助农民提升自身技能。
乡村应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培育特色产业。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和文化,可以通过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培育一批与乡村经济相适应的特色产业,推动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和特色化发展。
吉安市井冈蜜柚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吉安市位于江西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所在地。
井冈山更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孕育了许多英雄人物,让这片土地上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气息。
而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还盛产着优质的井冈蜜柚。
井冈蜜柚是当地的特色水果之一,以其甜美多汁、口感细腻而备受欢迎。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井冈蜜柚的市场需求也不断增长。
在井冈蜜柚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障碍,如产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市场营销不够完善等。
为了进一步推动井冈蜜柚产业的发展,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有必要对井冈蜜柚产业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为促进井冈蜜柚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1.2 问题意义吉安市是井冈山脉中的重要城市,富饶的土地和气候条件使得该地区适宜农业发展。
井冈蜜柚作为当地的特色水果之一,在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
虽然井冈蜜柚产业发展迅猛,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问题意义正是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解决,从而保障井冈蜜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井冈蜜柚产业存在着产量不稳定的问题,时有时无造成市场供需不平衡;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农民缺乏种植和管理经验,导致产量和质量无法保障;相较于其他水果,井冈蜜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需要进一步进行市场拓展和推广。
解决井冈蜜柚产业存在的问题意义重大,不仅能够提升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能够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井冈蜜柚产业现状井冈蜜柚是吉安市的重要特色农产品之一,以其甜蜜多汁、口感清爽而受到消费者青睐。
近年来,井冈蜜柚产业在吉安市逐渐兴起,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
据统计数据显示,吉安市的井冈蜜柚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产量稳步增加,市场销售额呈现上升趋势。
井冈蜜柚产业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种植规模扩大。
人参果原名安第斯山茄,别名为香瓜茄、香艳梨、艳果、长寿果等,原产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系茄科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一般作一年栽培。
成熟的果实呈米黄色或奶油色带紫色条纹,呈圆形、卵圆形、心形或陀螺形。
人参果果肉清香多汁、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钙和蛋白质[1],较低的糖类和脂肪,富含氨基、维生素C 及硒、钼、钴等18种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2],尤其是硒、钙的含量大大地高于其他的水果和蔬菜[3],具有抗癌、抗衰老、降血压、降血糖、消炎、补钙、美容等功效,是国际上公认的优质保健水果,曾被医学界称之为“生命之火”“抗癌之王”[4]。
人参果属亚热带水果,适应性强,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5℃,气温高于28℃或低于10℃则生长缓慢。
石林具有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土壤富含矿物质等自然条件,很适于人参果的种植。
近年来,人参果在石林县种植发展较快,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逐渐发展成为石林县的特色产业,对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1石林县人参果的种植历史人参果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栽培,90年代中期引入昆明市石林县栽培,引入初期在石林县圭山镇、西街口镇作零星栽培,产销情况差,没形成规模种植。
直到2008年,西街口镇有100多农户种植了近300亩人参果,并自发成立了石林县路花人参果专业合作社。
之后,人参果的种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逐渐形成以西街口镇为种植集中区的格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效益逐年提高。
2012年石林县西街口镇被授予“中国人参果之乡”;2018年9月,“石林人参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同年,西街口镇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19年西街口镇人参果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产业强镇进行扶持。
据统计,2019年全县人参果种植面积有10.39万亩,2020年全县种植面积超过15.00万亩。
目前,石林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人参果生产基地、集散地和销售中心。
人参果的种植发展对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乡村振兴及石漠化治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已成为石林的一个特色优势产业。
NONGYE ZONGHENG近年,孟津区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都市近郊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围绕优质果蔬产业,形成了“一个核心区+五大板块”的产业发展布局。
通过“1+5”的产业布局规划升级打造,吸引了不少前来休闲采摘观光的游客,孟津休闲农业的这张名片擦得更靓丽,“来孟津耍吧”的口号叫得更响亮。
一、发展现状孟津区创建国家级产业强镇示范园区1个,省级果蔬现代示范园区1个,全区共流转土地2.208万hm2,33.33hm2以上经营规模的农业园区55家。
全区优质蔬菜种植1万hm2,其中,设施蔬菜约0.11万hm2、草莓0.1万hm2、孟津贡梨0.067万hm2、精品西瓜333.33hm2、车厘子0.067万hm2,现已发展成为洛阳市最大的无公害蔬菜和精品草莓生产供应基地以及瓜果种植基地。
全区肉牛存栏3.6万头,奶牛存栏1.62万头,肉牛规模场25个,其中,年存栏5000头以上1个、500头以上5个、存栏200头以上19个;奶牛规模场10个,其中,存栏2000头以上1个、1000头以上3个、200头以上6个。
拥有豫西地区最大的天下秀肉牛养殖场(现存栏肉牛5000余头),国家级休闲观光牧场1个(生生牧场);打造省级果蔬产业化集群1个、市级乳业集群1个;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市级49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余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省级3家、市级44家;注册家庭农场2125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家、市级17家。
二、发展成就孟津区以其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加大了特色农业发展力度,使孟津有了“百姓安居之乡”“来孟津耍吧”等称号,将八方游客吸引到孟津,同时,也将在外务工的青年吸引回孟津,致力于新农村建设,而“孟津模式”也成了河南省乡村振兴的典范代表。
站在孟津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历程这一角度来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营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及品牌效应朝着特色化方向发展。
(一)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孟津区坚持以“一镇一业、一乡一品、一园一色”的发展理念,引领各乡镇立足本地优势,加大特色农业发展力度,以优质的杂粮、林果、蔬菜、畜牧等为主要特色,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优势农业。
宁夏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摘要:本文主要从农业和能源产业两大方面,分析宁夏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宁夏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以期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促进宁夏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宁夏农业能源优势特色产业宁夏是全国五个少数民族地区之一,地域小、人口少,既不沿边也不靠海,是典型的内陆省区;既是民族地区,又是革命老区,是全国几个集中贫困连片地区之一;既有引黄灌区,又有干旱半干旱地区,还有黄土丘陵沟壑区,自然地理特征明显,在西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西部的缩影。
自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虽然宁夏发展较快,但与全国相比,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竞争力较弱。
2008年,宁夏人均GDP为17892元(全国22640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2元(全国15781元),相当于全国的81%,农民人均纯收入3682元(全国为4761元),相当于全国的77%。
可见,宁夏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长较慢,要使宁夏实现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跨越式发展”目标,还需要奋起直追。
宁夏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把发展潜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是缩小落后差距、提高市场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措施。
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就必须充分认识宁夏农业、能源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努力将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本文拟立足宁夏区情,客观、全面地分析和研究宁夏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制约宁夏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问题,提出宁夏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对策,目的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宁夏经济发展新跨越,促进宁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宁夏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在农业产业方面,确立了加快构建引黄灌区现代农业、中部干旱带特色农业和南部山区生态农业“三大区域”产业体系。
注重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构建,突出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有效衔接,主攻标准化生产、科技保障、质量安全、农民素质提升、产业化经营和政策扶持等六大支撑体系建设,枸杞、奶牛、清真牛羊肉、马铃薯、淡水鱼、瓜菜、优质粮、酿酒葡萄等区域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长红枣、引黄灌区蔬菜、南部山区小杂粮、中药材等产业规模也在逐步壮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文章编号:1002-0659(2023)04-0043-04于海利1,毛雨晴1,杨洁琼1,刘福忠2,任成梁1,唐峻岭1(1.甘肃省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肃 武威 733000;2.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金大棚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甘肃 武威 733000)专题综述甘肃省武威市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摘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基础,食用菌产业是甘肃省武威市“8+N”农业优势主导产业之一。
文章概述了甘肃省武威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优势和提升产能面临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品牌效益不显著、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完善产业链条、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武威市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用菌;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S646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3-03-10基金项目:甘肃省科技厅科技特派员(基地)专项(22CX8NH219)主要作者简介:于海利(1986-),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保护、食用菌栽培研究工作。
E-mail:*****************近年来,甘肃省武威市立足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发展现代农业,将食用菌产业作为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先后引进了武威众兴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天祝臣祥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天祝藏族自治县天沪菌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甘肃省怡泉新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食用菌企业,逐步建成了天祝藏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天祝县)移民区食用菌产业化循环经济示范园、武威市凉州区众兴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循环经济产业园、天沪双创香菇产业园、臣祥滑子菇产业园等重点园区项目。
食用菌种类涉及香菇、金针菇、海鲜菇、滑子菇、羊肚菌、平菇、木耳等,认证“三品一标”产品7个(天祝臣祥菌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滑子菇、香菇;天祝天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海鲜菇;天祝县南阳山农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双孢蘑菇、香菇、平菇、大球盖菇、赤松茸),获得国家A 级绿色食品认证企业2个(天祝天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天祝臣祥菌业科技有限公司)。
人参果(Solanum muricatum)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耐瘠薄、抗寒冷、抗盐碱,是一种生态适应性较强的草本植物[1]。
民勤素有“绿洲粮仓”美誉,由于土质肥沃,富含多种有益的微量元素,发展优质农产得天独厚。
近年来,民勤县不断夯实农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以乡村振兴为契机,突出绿色、优质,“以水定规模、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做大做强做优温室人参果产业,温室人参果种植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一年一大茬的周年生产模式,生产的人参果果肉厚实多汁、淡雅清香、风味独特,氨基酸、维生素C和硒及钼、铜、锌、铁等十来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含量高,使人参果“不是仙果,胜似仙果”[2],人参果产业成为民勤县的主导产业。
《西游记》里出现的“人参仙果”,如今成为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群众的致富“金果”[3]。
1 民勤县人参果产业发展现状1.1 民勤县人参果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1.1.1 区位优势明显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
民勤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寒夏暑,气候干燥,降雨稀少,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平均昼夜温差相差14.3℃,年平均气温8.8℃,年平均日照时数3134.5h,年平均降水量113.2mm,年平均降水日数79天,集中在每年6月至9月,年均蒸发量2675.6mm。
无霜期年平均152天。
县域内地势平坦,农业灌溉条件优越,县域内无工业污染,隔离条件好,是发展设施蔬菜、优质林果、肉羊养殖的最佳区域之一,享有“中国肉羊之乡”“中国蜜瓜之乡”“中国人参果之乡”等美誉。
属蒙新温带沙漠干燥气候,隔离条件好、环境污染少、病虫危害轻。
1.1.2 自然资源较丰富水资源丰富:民勤农业灌溉以地下水和祁连山雪水混灌为主,已形成上游水蓄、引、提并举,地表水、地下水综合节约利用的灌溉格局,农田基本水利设施完善,灌溉条件便利,农业用水有效节约、充分保障。
地表水主要来源于祁连山天然雪水,洁净无污染。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0年第11期马淑杰刘丽苹近年来,在培育和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特色农产品的开发潜力及市场需求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与农业发达地区相比,特色农业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特色农业的纵深发展。
1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小,农业标准化程度低虽然已基本形成了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商品基地,部分特色农产品虽然有了品牌,但从总体上看,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基本仍处于传统的经验生产状态,农业标准化意识不强,农业生产标准的制定、规范、应用推广缓慢,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难以控制,检测体系不健全,农业标准化队伍和机构薄弱,部分蔬菜、水果农药含量超标,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参与一体化的大市场竞争。
特别是龙头企业和农民利益衔接不紧,与基地不配套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服务能力差,在产业化中指导农户、联结市场和解决各类利益冲突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不能适应市场农业发展的要求,难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各县区、各乡镇在产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工作进展很不均衡,部分县区农村产业化建设工作滞后,甚至只停留在规划中,个别地方产业结构不合理,基地建设很不规范,基地规模偏小,形不成商品规模优势,有品牌而形不成商品规模,使品牌很难成为名牌。
2市场和营销体系建设滞后,产品科技含量低大量农产品仍然以初级产品和散装销售为主,贮藏、保鲜、加工、包装设施简陋,水平较低,深加工尚未形成系列化,果品、蔬菜商品化处理和多样化营销还处在初级阶段,致使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不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流失严重。
据报道,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加工率平均在70%以上,有的高达90%,而作为我市主导产业的果品、蔬菜,除了残次果制成果汁、部分马铃薯制成淀粉和粉条,其余农产品均作为原料出售。
市场和营销体系建设滞后导致品牌产品不能体现优质优价。
安定镇农桑特色产业发展优势、问题及建议作者:何艳琳陈山山钱保印刘迎吉胡文娟王春芳来源:《中国市场》2024年第22期摘要:北京市大兴区安定镇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农桑产业,形成乡村特色产业,满足市场需求的增长。
好政策助力大兴区安定镇农桑特色产业得到了初步发展,但还存在着产业一直未形成规模、市场应对能力较差、劳动力逐年转移、现有人员素质偏低、特色民俗村拆除、产业断裂以及二产加工、生产场地难批复等问题。
针对目前大兴区安定镇农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急需从发展集体经济,促进收益提升;提升应对能力,改善收益水平;促进农文旅融合,提升镇吸引力;培育产业人才,树典型促发展;不破不立抓机会,实现新发展五个方面入手解决问题,以促进镇内农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安定镇;农桑特色产业;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中图分类号:F3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22-0020-04DOI:10.13939/ki.zgsc.2024.22.0051引言农桑产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
1949年前后,我国农桑产业处于最低谷,1949年至1984年期间,农桑产业才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农桑产业历经多次波折,已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崔云等,2002)[1]。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桑产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受到土地及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因素的制约,一直以来未能形成规模化生产。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以及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等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我国农桑特色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才使得农桑产业逐步与特色农业、特色文化旅游、特色餐饮、特色文化科普等相关产业相联系,从而发展出了农桑特色产业,为农桑产业与农村整体发展开启了新纪元。
专题讲座E-mail:kxzyzz@ 电话: 010-********本栏编辑:刘 颖一、发展现状1. 自然资源丰富,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四川省宣汉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宣汉脆李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建设,大力开展农业结构调整,通过项目扶持、业主和种植大户自建,宣汉脆李特色优势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截至2018年底,宣汉脆李种植面积达到9万亩,其中瓜果已出产面积5.8万亩,产量3.6万吨,年产值1.35亿元,宣汉脆李面积占全县水果总面积18.6万亩的48.4%。
宣汉脆李种植在宣汉县600~1 200米海拔区域,附近有30万亩土地适宜宣汉脆李生长发育,计划到2020年,宣汉脆李种植面积将发展到10万亩。
2. 技术力量雄厚,产业基地发展迅猛宣汉县农业农村局有从事宣汉脆李特色优势产业高级农艺师4人,农艺师10人,水果产业重点乡(镇)专门配备了专职宣汉脆李技术员1~2名,并依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及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技术与合作。
近年来,产业技术人员加强了宣汉脆李特色优势产业的技术培训指导,农民的栽培管理技术得到了加强,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高。
全县已建成庙安乡、天宝乡、东林乡片区绿色宣汉脆李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基地2万多亩,老君乡、凤林乡片区中山区宣汉脆李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基地2万多亩,毛坝镇、凤鸣乡片区绿色有机宣汉脆李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基地1万亩。
同时,在毛坝镇天坪村、南坝镇圣墩村、双河镇交通村等20多个村分别建成了1 000亩以上宣汉脆李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基地,有力地助推了宣汉脆李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3. 品牌意识渐增,市场竞争优势突出通过加强宣传促销,开拓大中城市市场,强化质量跟踪,实施品牌战略,重视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宣汉脆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已获国家工商总局审评并颁证,基本实现品牌销售,宣汉脆李已经成为四川省、重庆市两地公认的名牌产品,远销重庆市、贵阳市、成都市、西安市、广州市、深圳市、北京市等城市,深受消费者喜爱。
浅谈凤城市柞蚕产业存在问题及建议1. 引言1.1 凤城市柞蚕产业概况凤城市柞蚕产业是当地重要的特色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柞蚕养殖是凤城市传统的农业产业之一,也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凤城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都非常适宜柞蚕的生长,因此柞蚕的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
目前,凤城市柞蚕产品主要销往周边地区和一些大城市,受到一定的市场认可。
在柞蚕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凤城市也积极引进先进的养蚕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柞蚕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凤城市政府也大力支持和扶持柞蚕产业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扶持,加快了柞蚕产业的发展步伐。
凤城市柞蚕产业在不断壮大和完善,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也要看到,柞蚕产业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和完善。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凤城市柞蚕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该产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对柞蚕养殖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市场需求不足、养殖技术滞后以及缺乏品牌知名度等问题的根源。
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现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提出拓展市场需求、提升养殖技术水平以及加强品牌建设等具体建议,以引导凤城市柞蚕产业朝着更加可持续、高效的发展方向前进。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和建议提出,旨在为凤城市柞蚕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为未来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和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2. 正文2.1 柞蚕养殖现状分析柞蚕养殖是凤城市传统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目前,凤城市的柞蚕养殖面积较大,但总体规模略显分散。
养殖户以家庭为单位,主要以小规模养殖为主,养殖技术参差不齐。
在柞蚕养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管理和技术难题,例如对病虫害的防治不够科学,饲料配比不均衡等问题。
柞蚕的品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柞蚕的质量无法保证,而品质不佳的柞蚕会影响市场价格和消费者认可度。
柞蚕养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如排泄物处理不当导致地下水及土壤污染等,这些问题也制约了柞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临沂市草莓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是中国重要的蔬菜和水果生产基地之一。
作为临沂市的重要特色农产品之一,草莓种植业在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随着草莓产业的迅猛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临沂市的土地资源有限,要想持续发展草莓产业,需要寻找新的种植土地。
草莓种植技术相对落后,缺乏创新,限制了产量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市场营销不足,缺乏有效的销售渠道和品牌推广,导致草莓销售不畅。
临沂市草莓缺乏品牌知名度,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临沂市草莓产业的健康发展。
【问题概述】将在正文部分详细介绍。
1.2 问题概述目前,临沂市草莓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土地资源匮乏是制约草莓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由于临沂市地理条件较为特殊,耕地资源有限,许多草莓种植基地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导致产量无法进一步提升。
种植技术落后也是当前草莓产业面临的难题。
部分农民仍然使用传统的种植方法,而缺乏现代化的技术支持和管理经验,导致草莓产量和品质无法实现突破。
市场营销不足也是制约草莓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由于缺乏统一的品牌推广和营销渠道,许多草莓农户无法有效地推广自己的产品,导致市场竞争力弱化。
缺乏品牌知名度也是当前草莓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由于缺乏知名品牌的支持,许多草莓产品无法在市场上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导致销售困难。
临沂市草莓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寻找有效的对策和解决方案,推动草莓产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2. 正文2.1 土地资源匮乏土地资源匮乏是临沂市草莓产业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用地逐渐被征用或转为工业园区,农民种植草莓的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导致草莓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临沂市地处山东半岛,地势较为起伏,适宜的平原土地有限,而草莓种植对土壤质量和排水条件要求较高,很难在不适宜的土地上获得高产量和优质草莓。
特色产业的管护与建议近年来,我市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3155工程”,加快农业园区建设。
2016年,完成一产增加值125.5亿元,增速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267元,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市累计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320.75万亩,建成省级农业园区29个。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从2010年70:30调整到目前的32:68。
通过产业的发展,加快脱贫步伐,但是由于农民现代农业意识不强、产业管护不到位、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一定程度制约农业产业发展。
一、存在问题(一)产业管护有待加强。
虽然出台了《六盘水市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后续管护暂行办法》,编制猕猴桃、茶叶、核桃、刺梨等几大产业的管护标准,并印发了管护日历,开展了管护培训指导。
但仍存在重视不够、管护不力、重建轻管,导致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不高,长势不良,难于实现预期效益。
(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我市通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的集中打造,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是由于我市特殊的喀斯特山区地貌的制约,基础设施欠账多,农田水利设施配套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部分产业基地的水、电、路、产地市场、冷链物流建设等没有跟上。
(三)资金投入压力大。
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显著特征是高投入、高产出。
由于我市重点发展的猕猴桃、茶叶、刺梨等农业特色产业一般3-5年才能见效益,投产前业主资金投入困难。
以猕猴桃产业为例,投产前苗木、架材、土地流转、农资及劳动力等费用投入近15000元/亩左右;再如茶产业,投产前需要投入各项费用4000元/亩左右。
加之农业企业融资困难,经营主体产业资金投入压力较大。
(四)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平衡。
主要体现在畜牧业占比上,历史上我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曾经达到40%,在全省排第三位,2016年下滑到第六位。
六盘水市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本文首先对六盘水市近年来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其次对六盘水市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结合该市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对策,从而加快该市农业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优势农业;特色农业;农业脱贫1六盘水市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自2014年六盘水市实施“3155工程”(“3155工程”主要指的是3个100万和5个50万工程,即到2018年全市发展猕猴桃100万亩(野生猕猴桃60万亩)、茶叶100万亩、核桃为主的干果100万亩,刺梨(含特色经果)50万亩、商品蔬菜50万亩、发展草食畜牧业50万亩、中药材(含红豆杉)50万亩、红花油茶(含花卉、苗圃)50万亩)以来,截至2018年,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投产面积达152.35万亩,其中商品蔬菜41.62万亩、特色精果27.99万亩、刺梨24.39万亩、茶叶22.63万亩、核桃18.85万亩、草地面积8.58万亩、猕猴桃4.6万亩、花卉苗圃2.19万亩、中药材1.5万亩。
粮经比调整到31:69,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取得了稳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一是优化了农业特色产业的结构。
大力推进猕猴桃、刺梨等在全省、全国具有一定地位优势产业的深加工,加强符合市场需要的中、高端产品的打造。
二是优化了特色养殖结构,因为盘州、水城一带山区的凉都黑山羊以放养为主,野草为主食,饮山间清泉,毛色黑亮光滑,肉质细嫩、汤汁鲜美而远近闻名,所以当地以此为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养殖产业。
不断提高草食畜牧业比重的同时,大力发展蜜蜂、虾、蟹等特色养殖。
三是优化了区域结构,以资源优势为立足点,将最适宜的产品在最适宜生长的地方进行生产,在现有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基础上,科学划定烤烟、马铃薯特色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水稻、小麦生产功能区。
1.2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2017年,六盘水市共有15个万亩以上的连片种植基地和282个千亩以上的特色产业基地,建成全省最大的刺梨基地和猕猴桃基地,并打造了六枝特区茶叶、精品水果和盘县软籽石榴、刺梨、核桃等万亩产业带,水城县的核桃、刺梨、猕猴桃等特色产业百里长廊。
关于支持发展特色产业的建议栖霞是中国苹果栽培种植的初始地、烟台苹果的主产区,被誉为“一座被苹果托举的城市”。
苹果种植面积128万亩,年产苹果22亿公斤,果业年产值达160多亿元,苹果种植面积、总产量,果品质量、产业层次均居国内领先地位,苹果产业已成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先后荣获“中国水果第一市”、“全国现代苹果产业10强市”、“中国苹果之都”等荣誉称号,“栖霞苹果”品牌价值62亿元。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
栖霞市多丘陵,气候适宜,苹果是其主要特色产业,农民收入的80%来源于此。
建议坚持科学发展,结合我市实际,遵照自然法则和经济发展规律,加大对苹果特色产业的宏观调控,指导我市合理布局苹果产业发展蓝图,深挖潜力、盘活资源,帮助“一中心一场馆(苹果展示交易中心和苹果文化博物馆)”加快建设。
出台更多鼓励支持苹果特色产业发展政策,逐步完善产业链条,以苹果特色产业带动果品深加工和商贸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助推苹果特色产业连点成线、规模连片、做大做强,形成苹果产业集群优势发展。
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更加贴近栖霞实际的支农惠农强农政策,以政策红利调动涉农企业、合作社和果农的积极性,促进苹果产业接二连三、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鼓励科技创新。
栖霞市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振兴,在过去几年不断探索苹果产业创新发展新路径,发展势头持续向好。
建议在协助深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已有平台的基础上,继续发挥苹果产业的特色优势,帮助引进更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加快推进老劣果园改造、农技推广、果园精细化管理,促进苹果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发展。
加大对博士达、润林、中惠和实林等脱毒苗木繁育企业培育力度,给予领头企业一定奖补资金,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实现从源头上科学管理、精选优苗,加快苹果产业提质升级。
同时,在我市首个“国”字号农业研发机构—“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栖霞苹果试验站”成功落户的基础上,建议从栖霞实际需要出发,帮助联系各大院校、科研院所来栖设立研发机构,组织专家学者来栖进行苹果特色产业知识技术培训,协助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实现技术共享,为创新赋能,进一步提升苹果产业研究成果转化能力。
漯河市特色优势产业
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
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我市特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我市制定优惠政策,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在成为全国食品加工基地的基础上,形成中部地区重要的造纸基地和全省重要的盐化工基地。
目前盐化工、造纸等优势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经济效益优势突显。
一、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情况
1、食品工业。
我市食品工业起步较早,截止到2007年底,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92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7.4%,资产总计达217亿元,从业人员8.1万人;实现增加值115.2亿元,同比增长15%,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2.2%,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38.6%;实现销售收入626.2亿元,同比增长33.6%,出口交货值达7.9亿元;实现利润67.1亿元,同比增长48.9%;实现利税89.4亿元,同比增长42.3%;目前,我市已培育出年销售收入超300亿元的企业1家,超40亿元企业3家,超10亿元企业8家。
主要产品近20种,年产小麦粉350.7万吨,鲜冷藏冻肉41.4万吨,畜肉制品88.6万吨,配混合饲料82.3万吨,饼干28.5万吨,速冻米面食品35.4万吨,方便面35.5万吨,乳制品10.6万吨,饮料酒4亿升,软饮料114.4万吨。
全市已形成肉食品加工、粮食加工、饮料生产、绿色无公害果蔬加工四大产业链,年屠宰生猪1400万头,是全市生猪饲养量的4
倍;年转化粮食300万吨,是全市粮食年产量的2.5倍;鲜冻肉出口占全省的90%以上,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先后获得“河南省食品工业基地市”、“河南省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市”等荣誉称号,并成为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
2、盐化工业。
漯河盐矿总面积77平方公里,赋存盐层36层,累计厚度225.43米,储量400亿吨,是全国品位第一,储量第二的大型盐矿。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盐矿资源优势,以建设河南重要盐化工基地为目标,通过招商引资、战略重组等多种措施,成功招引了金大地、永银等一批盐化工项目。
2007年,全市盐化工业实现增加值4.9亿元,同比增长83.9%;实现销售收入14.9亿元,同比增长80.1%;实现利税3.8亿元,同比增长116.7%;实现利润2.9亿元,同比增长112.4%;年产原盐11.5万吨,纯碱38.5万吨。
盐化工业将成为漯河新的主导产业和经济支柱。
3、造纸及纸制品业。
2007年,全市造纸及纸制品业共完成增加值19.3亿元,同比增长6.5%;实现销售收入62.9亿元,同比增长10.7%;实现利润7.7亿元,同比增长14.1%;实现利税9.7亿元,同比增长10.4%;目前我市机制纸及纸板产量达74.5万吨,纸制品10.6万吨,纸浆13.5万吨。
造纸龙头企业银鸽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9.8亿元,增长19.3%;实现利润2.1亿元,增长23.9%;实现利税3.3亿元,增长25.0%。
银鸽集团5万吨特种纸项目,目前已完工,累计完成投资15000万元;年产15万吨高强瓦楞纸项目总投资20607万元,已完成投资9150万元。
2008年银鸽集团产品产量可以达到100万吨。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食品工业。
当前我市食品工业还是以农副食品原料的初加工为主,精细加工的程度比较低。
部分食品企业产品品种少、档次低,产品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192家规模以上食品企业中大中型企业仅有14家。
小企业比例高,其技术水平低,消耗高,同质化严重,利润空间狭小,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脱节的问题普遍存在。
2、盐化工业。
我市盐化工业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投产的规模以上盐化工企业仅4家,企业数量较少,规模相对较小,产品链条不长。
目前仅局限于生产纯碱、液氯等产品,附加值更高的下游产品,如玻璃、日化产品的生产相对较少,不能充分发挥丰厚的矿产资源带来的经济效益。
3、造纸及纸制品业。
造纸原料结构调整一直是制约造纸行业发展的问题。
河南是原料缺乏的省份,造纸可用木材量很少。
多年来,我市造纸原料一直都以麦草浆为主。
由于麦草浆占有较大比例,普通文化纸比例偏大,一些高附加值、特殊品种的开发还须加强。
国家和省内出台了水资源管理法规及加大对“双高”企业监管力度,也将会提高造纸企业产品的成本。
三、对发展我市优势产业的建议
1、做强做优食品工业。
进一步丰富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树立品牌知名度,鼓励企业积极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依托中国食品名城效应,引导我市食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重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针对我市中小企业密度大的特点,做大做强中小食品企业,形成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第二梯队。
2、加快建设盐化工业。
加快项目建设,大力招引盐化工和盐业旅游项目,在项目引进上要着重招引精细化工型盐化工企业,招引链条式企业,
走企业规模化、产品多元化的路子,提升企业规模和产品档次。
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向外推行我市的盐矿资源和盐业开发创造优良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吸引更多知名企业来我市投资盐化工产业开发。
3、科学发展造纸工业。
注重环境保护,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坚持走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调整造纸企业的原料结构,提高生产集中度,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促进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进一步调整造纸工业产品结构,使我市造纸工业产品由目前的以中低档产品为主逐步调整为以中高档产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