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心得
- 格式:doc
- 大小:106.50 KB
- 文档页数:21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五讲主讲:徐文兵主持:梁冬播出时间:2009-04-18 23:00—24:00经文:冬三月,此為閉藏。
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極奪。
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参与整理:黄帝内经_音频转文字群——棉花糖、艾草、慧从卢溪、猪光宝器等梁冬:是的,重新发现中医太美!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国学堂。
仍然梁冬是和徐文兵老师一起和大家一起分享黄帝内经素问之《四气调神大论篇》。
在教导之前,我们也分别谈到了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今天呢应该谈冬三月。
关于教导之前我们谈到的春、夏、秋这三个月的话题,徐老师你有没有觉得需要补充和大家分享的?徐文兵:我们先回答一下听众朋友提出的问题。
有一个朋友挺逗,说徐老师你跟梁冬做节目谈的挺“愉”的吧?两个人如果谈得HIGH了,谈得很尽兴,很动心,很动神,有一个汉字来表示!梁冬:是什么?哪个字?徐文兵:“悦”!喜悦的悦!梁冬:那是因为旁边是“兑”吗?对不对?徐文兵:哎!你看边上那个字是“兑”,按卦象来讲,兑主口舌,所以我们说话的“说”,言字旁一个兑。
我们阅读的“阅”,门字里边一个兑。
把通过说话把人说高兴了,通了心了,你看“悦”字是一个兑,旁边一个竖心旁,这叫“悦”!我们现在都乱用古汉字,经常说“赏心悦目”,悦目另有一个词,比如说把人看东西看得着迷了,看高兴了,那个字叫“怿”。
就是竖心旁一个……梁冬:台吗?徐文兵:不是,竖心旁一个台,是吃高兴了,看高兴了叫竖心旁,一个毛泽东的“泽”那半边,那个叫“怿”,也很少用!所以呢,我们经常说取悦别人,什么叫取悦别人?梁冬:就是说话说高兴了?徐文兵:哎!就是通过言语把别人说高兴了。
“女为悦己者容”,女人喜欢那些人,得啵得,得啵得,老围着自己转,夸自己,说自己,所以女人容易被语言打动。
女为悦己者。
其实你比如说,说相声的人,这些人都是什么?是通过说话取悦别人的人。
学习心得
《黄帝内经》是学好中医的重要入门书籍,自从学习《黄帝内经》后,我懂得了许多医学上的知识,特别是有关养生方面的。
《内经》一书中的《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等篇章从阴阳、四时、形神等方面阐述了养生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名句,令人不禁反思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是多么的不合理,怪不得“上古之人,春秋百岁;今时之人,半百而衰。
”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和我们内在的五脏六腑的运转,更要认真反省人生,体会身体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
其实《内经》的内容十分丰富,除了医学知识外,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心理、气象、生物等许多学科的知识,作为一名医学生,应该好好学习《内经》,领悟《内经》,学好中医。
我觉得《内经选读》截取了《内经》中的精髓,能让我们学到最好的,也给我们指明学习《内经》的方向,继续开这门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它和《针灸医籍选》这门课有很多的共同处,把这两门课放在一起上,效果是不错的。
毕竟《内经》是古文形式,内容理解难免有点枯燥,因此我建议老师在上课时语音语调能有起伏些。
《素问》卷一、四气调神大论第二本篇讲的是人们应该按照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气候来调养精神,所以叫《四气调神大论》。
《素问》八十一篇中称为大论的只有九篇,《新校正》说《天元记》以下的七篇大论是王冰编次《素问》的时候,从其它书中抽出来掺进去的。
《素问》原书中的大论只有第二《四气调神大论》和第五《阴阳应象大论》两篇,它们讲的是非常重要的医学基本理论,所以称之为大论。
本篇首先说明四季气候不同,教导人们如何适应气候调节身心。
其次说明阴阳不和的害处,并提出了违反四季对内脏造成的损害。
最后总结了顺应阴阳四季的重要性,特别强调了疾病的预防。
【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1]。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早卧早起[2],广[3]步于庭。
被发缓形[4],以使志生[5]。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6]。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7]也。
逆之则伤肝,xx变[8],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9]。
天地气交[10],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11]。
使志无怒。
使华英成秀[12],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13]。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14],奉收者少。
秋三月,此谓容平[15]。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16]。
夜卧晚起[17],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使肺气清[18]。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19],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20]。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使志若伏,若匿[21],若私有意,若已有得[22]。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23]。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24],厥[25],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
藏德不上,故不下也[26]。
上下[27]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28]。
云雾不精[29],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30],不施,则名木[31]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32]不荣[33]。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译文春季的三个月,谓之发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
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
此时,人们应该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放宽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精神愉快,胸怀开畅,保持万物的生机。
不要滥行杀伐,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
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脏,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季的三个月,谓之藩秀,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
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不要厌恶长日,情志应保持愉快,切勿发怒,要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
这是适应夏季的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
如果违逆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心脏,使提供给秋收之气的条件不足,到秋天容易发生症疾,冬天再次发生疾病。
秋季的三个月,谓之容平,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
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应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以保持神志的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适应秋令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
若违逆了秋收之气,就会伤及肺脏,使提供给冬藏之气的条件不足,冬天就要发生泄病。
冬天的三个月,谓之闭藏,是生机潜伏,万物垫藏的时令。
当此时节,水寒成冰,大地开裂,人应该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阳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像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像得到了渴望得到的东西,把它密藏起来一样;要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
违逆了冬令的闭藏之气,就要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天就会发生痰厥之疾。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ƪ1《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以经命名的三大奇书《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之一。
这三部奇书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代表着古人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与此同时,《黄帝内经》也是中国传统ҽѧ四大经典著作《神农本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较早的医学典籍。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仅应该密切关注这些古书中千古流芳的内容,更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断去继承古人的优点、弥补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不足、赋予他们崭新的生命力,使得他们不断跟上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脚步,继续让他们为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发挥出应有的源头作用。
有道是:百善孝为先。
古人云:为人子而不读医书,犹为不孝也。
因此,身为一名有知识、有修养的现代人,无论是为了我们父母的身体健康还是为了自己乃至子孙后代,人人都有必要重新去学习并领悟人类先祖著医书的宗旨,正确看待他们学医、重孝之目的,全面了解《黄帝内经》能给世人带来的人生启示。
据网上相关资料介绍:第一、从《黄帝内经》现有的内容看,《黄帝内经》是托名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人的论医之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分九卷、81篇,共80多万字。
1、《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
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
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
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
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将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
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2、《素问》,在汉魂、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
2002年9月第20卷第9期中医药学刊5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治未病考释焦爽(山东中医药大学,250014山东济南//女,1980年生,2000级硕士研究生)摘要:随着疾病谱系的日益复杂、庞大和对疾病中晚期治疗花费大、疗效差认识的加深,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已荭引起人们更大的重视与关注。
中医学“涪未病”思想以辨证论治为手段,对疾病尤其是慢性、功能性与虚损性疾病的前期、早期的诊断与治疗积幂了丰富的经验。
而贯穿其中的治病求本、因人制宜的思想厦调、补治法的精妙运用,使中医学辨证论治更适用于疾病前期、早期的诊断与治疗。
辨证诧治的应用使“治未病”思想在临床实践中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为我们对疾病的前期、早期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关键词:辩证论治;治未病;可操作性;优势中图分类号:R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276(2002)09—0051—02“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精华之一。
它所强调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积极防病态度是历代医者所追求的“上王”的最高境界。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是临床实践不可缺步的手段。
事实上,辨证论治积极地服务于“治未病”思想,指导其实际应用,为“治未病”思想提供了诊断、治疗的依据、方法和可操作性。
而“治未病”思想是辨证论治优越性的一种体现。
二者相结合,对疾病前期、早期的诊断有着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不治已病,浩未病…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本文只讨论机体已非“胡平阳秘”的完好状态,疾病已初有萌芽但尚来彰显阶段的“治未病。
”此时,疾病可能非常轻微而没有明显临床表现,或病人仅有主观不适但无法找到可靠的体征并据此明确诊断以及进一步治疗。
临床可见相当一部分病人确有不适.但通过实验室、影像学等各项先进设备、仪器的检查并未发现异常,因而无法明确诊断,从而进行有效治疗。
随着病情的发展,疾病终于呈现显性表现而证实r先兆症状的意义和本质。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季三个月,是推陈出新、万物复苏的时节,天地之间生机勃发,万物欣欣向荣。
这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披散头发,松解衣带,舒缓形体,以使神志随春天的生发之气而畅然勃发,不要滥杀生,要多施予,少争夺,多奖赏,少惩罚,这样做都是为了顺应春天的气机,遵循培养生命的自然规律。
如果违背这样的规律,就会损害肝脏,使提供给夏季生长的条件不足,导致身体到了夏季就会出现寒性的疾病。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季的三个月,是天地万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这个时候,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互交融,阴阳交合,因此,天地万物都在开花结果,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应该晚睡早起,不要讨厌漫长的白天,要保持情绪愉悦,切勿发怒,使得夏天里的花朵充分绽放,使得内部的气机可以充分得到外泄,精神外向,对外部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都是为了适应夏季的气候,保护万物茁壮成长的方法。
如果违背了这些方法,就会伤害到心脏,使得供给秋天用来收敛气机大大减少,这样一来,到了秋天就会染上疟疾,等到冬天的时候,病情还会进一步加重。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季的三个月,是万物成熟,平定收敛的季节,这个时候,秋风肃杀,燥而急,寒气渐增,地气收敛,萌而待发,进入新的循环终始之期,人们应该早睡早起,早晨起床的时间应与鸡鸣的时间一致,使情绪保持安宁,以缓和秋季的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侵害,同时,要做到精神内守,以适应秋季收敛的特征,不要使精神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适应秋季的特点,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一)四气调神大论(一)来自同道读书 00:00 02:51 今天咱们一起学习、讨论《黄帝内经》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一)。
【原文】春三月①,此谓发陈②。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③。
早卧早起,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④,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⑤。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⑥。
奉长者少。
【注释】①春三月:指农历的正、二、三月。
按节气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②发陈:推陈出新。
③万物:古人常指草木。
物,本意为杂色牛,在古代文献中,多引申为有生命之物。
泛指一切存在之物是近代以来的事。
④被发:披散开头发。
被,同“披'。
缓形:松解衣带,使身体舒缓。
⑤“生而”三句:“生”、“予”、“赏”,象征顺应春阳生发之气的神志活动,“杀”、“夺”、“罚”,指与春阳生发之气相悖的神志活动。
⑥寒变:夏月所患寒性疾病之总名。
【译文】春季三个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大自然生机勃发,草木欣欣向荣。
适应这种环境,应当夜卧早起,在庭院里散步。
披开束发,舒缓身体,以使神志随着生发之气而舒畅。
神志活动要顺应春生之气,而不要违逆它。
这就与春生之气相适应,是养生的方法。
违背了这个方法,会伤肝,到了夏天就要发生寒变。
这是因为春天生养的基础差,供给夏天成长的条件也就差了。
【原文】夏三月①,此谓蕃秀②。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③。
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④。
奉收者少。
【注释】①夏三月:指农历的四、五、六月。
按节气为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②蕃( fán)秀:草木繁茂,华美秀丽。
秀,华美。
③华英:这里指人的容貌面色。
华,古“花”字,花乃后起之俗字。
英,草之花。
④痎(jiē)疟:疟疾的总称。
【译文】夏季三个月,是草木繁茂秀美的季节。
天地阴阳之气上下交通,各种草木开花结果。
[徐文兵四气调神大论]四气调神大论篇一:[四气调神大论]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
一、具体叙述了在一年四季中适应气候变化的摄生法则。
而适应气候变化,是养生方法中的重要关键。
二、指出了违反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从而进一步指出预防思想的重要性。
春三月,此谓发陈①。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②。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篇二:[四气调神大论]读《黄帝内经》,学养肺抗霾“养肺之道”《灵枢经卫气篇》:“重寒伤肺。
”《素问·阴阳印象大论篇》:“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想要肺部安宁,首先要遵循养生之道,起居有常。
人有七情六欲,呼吸出入不定,肺就不清;想要肺清纯,还要调理好呼吸。
呼吸调理好才不会患病。
养肺小窍门之一:起居有常,情绪开朗。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可见,早睡早起、起居有常,这个背离现代生活节奏的祖训,对护肺、养肺的重要。
《黄帝内经》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是导致疾病的主因。
所谓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我们时时刻刻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心情开朗。
养肺小窍门之二:调息。
《黄帝内经》还介绍了一种呼吸的方法,叫闭气法;就是闭住呼吸,叫闭气不息七遍。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低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歧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那么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歧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歧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心得由王爱仁制作。
一、通篇简要概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也是中国医学理论上养生的名篇。
它与《素问·上古天真论》是属养生的姐妹篇,在古版本中,按全元起注本,也是在第九卷。
今本《素问》也被移为卷首了。
全篇共分8小段。
前面的四小段,以四季为序,讲述要求人们如何应四季之气的变化,进行养生的方法与道理;第五小段,以人的生存大环境为背景,说明天地之道,阴阳气交所形成的气象变化,与一切生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关系,进而,又点明人的生命健康与顺从自然之道的重要关系;第六小段,以阴阳之道来看待四季气象的变化,并具体讲明人因违逆四季阴阳之气,由此而造成五脏被损的严重后果;第七小段,从宇宙生命哲学的高度,阐述四时阴阳之道与生命存亡的本质关系,讲术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的深刻养生哲理;最后一小段,是从预防医学和保健的角度,来认识顺从自然之道,重视保健养生对于人类少生疾病和不生疾病的重要意义。
由山东中医学院和河北医学院共同校释,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素问校释》第五小段的[按语]中说:“本节文字,丹波元简认为与上下文不属,疑属他篇错简。
可参。
”其意就是说,这一小段文字本不属于该篇的内容,怀疑它是由其它篇中错误地编辑过来的。
存疑者丹波元简为日本的著名汉医考证学者。
我认为丹氏的存疑,不能说完全不无道理,因为今存《内经》这部书,是大家公认的“非一时之言”,“非一人之手”,而是历代许多人,根据多种版本的传抄、印刷、保存、补缀、编辑、校正综合的结果,是一部集体智慧的结晶。
因此,要想看到完全统一的个人专著版本是不可能的。
据我所知,汉代的张仲景所保存的《内经》,并以此为依据,撰写出属于他自己的《伤寒杂病论》,与魏晋间皇甫谧所保存的《内经》,并以此为依据,还结合其他,撰写出属于他的《针灸甲乙经》。
他们两人所见到的《内经》是否完全一致,就令人存疑。
因为古代医书,属方技类文献,总的来说属禁书,秘书,不属于公开流传的文字,所以他们两人所见的《内经》,从来源渠道和版本就会有不同,因而内容有差异是完全可能的。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赏析
曹瑞瑛
【期刊名称】《中医临床研究》
【年(卷),期】2014(6)35
【摘要】《黄帝内经·素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学经典著作。
前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医学和哲学方面,而文学方面的研究较少。
本文将从作者、内容、句法等文学方面进行研究。
【总页数】2页(P137-138)
【关键词】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作者】曹瑞瑛
【作者单位】长治卫生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
【相关文献】
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备课札记 [J], 朱鹏举
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语词考释四则 [J], 朱鹏举
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在临床的点滴启示 [J], 张燕平
4.《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教学思路 [J], 陈玉龙;高小玲
5.《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法则新发现 [J], 范仲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素问》卷一、四气调神大论第二本篇讲的是人们应该按照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气候来调养精神,所以叫《四气调神大论》。
《素问》八十一篇中称为大论的只有九篇,《新校正》说《天元记》以下的七篇大论是王冰编次《素问》的时候,从其它书中抽出来掺进去的。
《素问》原书中的大论只有第二《四气调神大论》和第五《阴阳应象大论》两篇,它们讲的是非常重要的医学基本理论,所以称之为大论。
本篇首先说明四季气候不同,教导人们如何适应气候调节身心。
其次说明阴阳不和的害处,并提出了违反四季对内脏造成的损害。
最后总结了顺应阴阳四季的重要性,特别强调了疾病的预防。
【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1]。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早卧早起[2],广[3]步于庭。
被发缓形[4],以使志生[5]。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6]。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7]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8],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9]。
天地气交[10],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11]。
使志无怒。
使华英成秀[12],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13]。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14],奉收者少。
秋三月,此谓容平[15]。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16]。
夜卧晚起[17],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使肺气清[18]。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19],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20]。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使志若伏,若匿[21],若私有意,若已有得[22]。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23]。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24],厥[25],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
藏德不上,故不下也[26]。
上下[27]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28]。
云雾不精[29],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30],不施,则名木[31]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32]不荣[33]。
《黄帝内经》的感悟系列读《黄帝内经》是大一的这个暑假,我们作为中南大学临床八年制的学生,这算是科研训练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一项任务,初读《黄帝内经》,觉得它很无味,全是古文一两天之后还没看完三页,就放在了那里。
一个月后,再次拿起《黄帝内经》,整理心情,一个人静静的品读,终于发现了其中的乐趣。
它让我对养生有了全新的理解,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它不像西医书籍那样去讲解生理病理的专业知识,它只是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我们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坏的生活习性,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不生病,怎么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
也就是我们的老祖宗带给我们的财富。
很多人认为,讲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
年轻人觉得自己现在熬熬夜,饿饿肚子,吹吹冷风是小事,可是他们不知道,他们所认为的这些小事便为他们老来以后的身体留下了疾病的隐患。
我的奶奶就是一个例子,奶奶年轻时举得自己身体好,出去做工吹吹风淋淋雨没什么大事,现在风湿一直缠着奶奶,每当吹风下雨疾病发作疼痛难忍。
所以现在的我们也不要觉得这些事情都是小事,等到疾病发作,后悔莫及。
作为当代大学生,熬夜是每个大学生都有的事情,早则十一点晚则转钟四五点甚至是通宵不眠,似乎都为大大小小的事情牵绊着,我们也不乏看到学生熬夜猝死的新闻,睡眠作为身体调节的时间,是每天都必不可少的,如果失眠时间太少将减少你的身体排毒的时间,所以,我们作为大学生应当有适合规律的睡眠时间,为将来的工作打下牢固的身体基础。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古人规律生活,起居有常,所以很多都是百岁乃去。
我想着都是现在所报导的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吧。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读后感篇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读后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哇塞,初读这名字的时候,我简直一脸懵,啥玩意儿?但耐着性子读下去,嘿,还真有点意思!也许在很多人眼里,这种古老的中医经典就是一堆枯燥的文字,可我觉得吧,它就像一个隐藏着无数宝藏的神秘盒子。
这篇论述里说要顺应四季的变化来调整生活起居和情志,春天要“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夏天要“使气得泄”,秋天要“收敛神气”,冬天要“无扰乎阳”。
我就在想,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现代人得放下手机,走出空调房,去真正感受大自然的四季更替呢?就说春天吧,可能很多人觉得春天就是赏花拍照发朋友圈。
但按照这篇论述,春天难道不应该是我们重新激发内心活力,给自己一个全新开始的好时机吗?我不禁反问自己,我真的抓住春天的气息了吗?夏天的时候,热得要命,大家都只想躲在空调房里。
但“使气得泄”是不是在提醒我们,别总是窝着,该出去出出汗,让身体里的浊气排一排?也许这就是为啥夏天运动过后,虽然累得要死,却感觉浑身通畅。
秋天,树叶黄了,风也凉了。
“收敛神气”,这是不是让我们在这个有点萧瑟的季节里,收收心,别太张狂,好好沉淀一下自己?冬天,那更是考验人的时候。
大冷天的,谁不想在被窝里多躺一会儿?可“无扰乎阳”是不是告诉我们,别太贪恋温暖,也得适当活动活动,让阳气别被“冻住”了?读着读着,我又有点犹豫了,这些理论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真的能行得通吗?我们能抛开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事,去完全遵循四季的规律吗?我觉得可能有点难,但又觉得哪怕能做到一点点,也许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读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我是思绪万千,这一路的思考,真好!篇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读后感哎呀妈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这名字听起来就老高深了!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真有点打退堂鼓,心想:这能读懂吗?不过,硬着头皮读下去,我发现还挺有意思的。
你说这古人得多聪明啊,能琢磨出这么一套顺应四季的养生之道。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全篇读后感篇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全篇读后感最近读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我这心里啊,那真是五味杂陈!这文章可真是够深奥的,让我时而觉得自己好像懂了点啥,时而又觉得自己仿佛在云里雾里。
说真的,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就在犯嘀咕:“这都是啥呀?”感觉那些古老的文字就像一道道谜题,等着我去破解。
也许是我太笨了,读了好几遍才稍微摸到点门道。
文章里说要顺应四季的变化来调整生活起居和精神状态,这道理听起来简单,可做起来难啊!我就想,现在的我们,天天忙得晕头转向,哪有心思去管什么四季变化?可能有人会说:“这都啥年代了,还讲究这个?” 但仔细想想,也许老祖宗的智慧还是有点道理的。
就像春天,说是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我就在想,我要是能做到这点,是不是就能每天精神饱满?可现实是,我早上能多睡一分钟都觉得是赚到了,哪还顾得上早起散步啊!夏天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这大太阳晒得人都要化了,谁愿意在外面多待一秒钟?秋天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我觉得吧,这对于现代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望。
不过呢,读了这篇文章,也让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
难道我们真的要一味地追求快节奏,而忽略了身体和自然的规律?也许我们应该试着放慢脚步,听听四季的声音,感受一下大自然的节奏。
我觉得吧,这篇文章虽然古老,但其中的智慧说不定能给我们的现代生活带来一些启示。
只是,要真正做到顺应四气调神,我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篇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全篇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我这脑袋瓜子嗡嗡的!这文章可真是不简单呐!一开始,我就像个没头的苍蝇,在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里乱撞。
什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我心里直犯嘀咕:“这能管啥用?” 也许在古代,人们能跟着这规律过日子,可如今这快节奏的社会,谁还顾得上这些?但是,当我静下心来仔细琢磨的时候,我觉得可能我有点太武断了。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读后感这篇文章里,把四季和人的养生联系得那叫一个紧密,就好像四季是老天爷给咱人类安排的四个养生大礼包,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打开方式”。
春天的时候啊,它说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
我一看到这,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个古人在春天的早晨,头发松松地披着,穿着宽松的衣服,在庭院里慢悠悠地散步,大口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那小日子过得别提多惬意了。
这就告诉我们啊,春天是个该活动起来的时候,别老是闷在屋子里,要像大自然里的万物一样开始复苏,舒展自己的身体。
这就好比汽车放了一冬天,春天到了就得拉出去溜溜,不然零件都要生锈啦。
夏天呢,“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夏天的白天长,这时候就得跟着太阳的节奏走,别嫌太阳晒就躲起来。
我感觉就像要和夏天的阳光来一场热烈的约会似的。
夏天万物都长得旺盛,人也得充满活力,像那些植物一样蓬勃生长,这时候要是老懒着,就有点辜负夏天的热情了。
到了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秋天开始收敛了,就像大自然的一场盛大派对到了尾声,大家开始慢慢收东西回家。
人也得跟着早睡早起,把夏天的那种兴奋劲儿收一收。
这就像是我们玩累了一天,晚上得早点回家休息,把精力储存起来。
而且秋天风比较大,空气开始变得干燥,人也得注意滋阴润燥,就像给身体这个小机器上点润滑油,防止它太干燥出故障。
冬天可就更有意思了,“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冬天多冷啊,早上被窝就像有魔力一样,死死地拽着人不让起来。
其实这是有道理的,冬天就得藏起来,像小动物冬眠一样。
等太阳出来了,暖和了再起来活动。
这时候要是还像夏天那样到处疯跑,那可就是和大自然对着干了。
而且冬天适合吃点温热的东西,把身体里的阳气养得足足的,就像给小火炉里添柴火一样。
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在说养生的具体做法,更像是在传达一种理念,那就是人要和自然和谐相处。
大自然就像一个超级大的乐团,四季是不同的乐章,咱们人类就是这个乐团里的小成员,得跟着节奏走。
要是乱了节奏,身体就容易出毛病。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稿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白话译文:春天的三月,是草木发芽、枝叶舒展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一同焕发生机,万物因此欣欣向荣。
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心得由王爱仁制作。
一、通篇简要概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也是中国医学理论上养生的名篇。
它与《素问·上古天真论》是属养生的姐妹篇,在古版本中,按全元起注本,也是在第九卷。
今本《素问》也被移为卷首了。
全篇共分8小段。
前面的四小段,以四季为序,讲述要求人们如何应四季之气的变化,进行养生的方法与道理;第五小段,以人的生存大环境为背景,说明天地之道,阴阳气交所形成的气象变化,与一切生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关系,进而,又点明人的生命健康与顺从自然之道的重要关系;第六小段,以阴阳之道来看待四季气象的变化,并具体讲明人因违逆四季阴阳之气,由此而造成五脏被损的严重后果;第七小段,从宇宙生命哲学的高度,阐述四时阴阳之道与生命存亡的本质关系,讲术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的深刻养生哲理;最后一小段,是从预防医学和保健的角度,来认识顺从自然之道,重视保健养生对于人类少生疾病和不生疾病的重要意义。
由山东中医学院和河北医学院共同校释,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素问校释》第五小段的[按语]中说:“本节文字,丹波元简认为与上下文不属,疑属他篇错简。
可参。
”其意就是说,这一小段文字本不属于该篇的内容,怀疑它是由其它篇中错误地编辑过来的。
存疑者丹波元简为日本的著名汉医考证学者。
我认为丹氏的存疑,不能说完全不无道理,因为今存《内经》这部书,是大家公认的“非一时之言”,“非一人之手”,而是历代许多人,根据多种版本的传抄、印刷、保存、补缀、编辑、校正综合的结果,是一部集体智慧的结晶。
因此,要想看到完全统一的个人专著版本是不可能的。
据我所知,汉代的张仲景所保存的《内经》,并以此为依据,撰写出属于他自己的《伤寒杂病论》,与魏晋间皇甫谧所保存的《内经》,并以此为依据,还结合其他,撰写出属于他的《针灸甲乙经》。
他们两人所见到的《内经》是否完全一致,就令人存疑。
因为古代医书,属方技类文献,总的来说属禁书,秘书,不属于公开流传的文字,所以他们两人所见的《内经》,从来源渠道和版本就会有不同,因而内容有差异是完全可能的。
据现有考证,《黄帝内经》书名,从文字上显出,最早见到的是东汉班固所修的《汉书·艺文志》。
而班固所修的《艺文志》又是根据西汉时期刘歆所编纂的《七略》为基础。
而《七略》又是是根据其父刘向所编纂的《别录》为基础。
而刘向所编出的《别录》,又是由多人编纂而成的,其中的医书类,就是由皇宫的侍医李国柱根据有关的方技类医书编纂而成,其中就包括有《黄帝内经》在内。
李国柱在整理中,《黄帝内经》一书,是否是按原著完全照搬整理,这就存疑,我认为,李国柱既为皇宫内侍医,肯定有编者个人的创造,还有疏忽或遗漏等。
其实《别录》与《七略》都早已亡佚,据今存《艺文志》班固自注,他采用的《七略》也并非是完全地照抄,在整理中就加进了自己的意思。
另外,现在公认最早对《内经》作出注释的第一人为南朝齐梁人全元起。
他是当时的大医家,他在为《内经》作注释时,有否对原著作修改,不得而知,因他的注释本已亡佚。
但唐时王冰,由他编纂的《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著专家的研究确认,王氏就对全元起注释过的版本作了较大的补充与修改,如据我所知,其中就有篇章次序的更动,又加入了《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微旨大论》、《六元正纪大论》、《气交变大论》、《至真要大论》等篇章。
到了宋代,经过唐朝王冰编纂的《内经》,又经过了当时林亿、高保衡、孙兆等人的校正与改误。
又据李德新所著的《气血论》中所说:“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灵枢》是南宋末年史崧的“家藏旧本”,并经他改编了的。
”仅从上面几例,我们就可略知《内经》一书在流传中,改动就较大,绝非是某个人的真实原著。
这还仅是已知的,不知又有多少,在那民间学术研究相对自由的年代,大家在传抄、整理中,加进各有所爱所需的补充是可想而知的。
不过我认为丹氏认为该段与“上下文不属”的评说,有些不妥。
因为,今存的《内经·素问》版本,只所以是这样,那是因为某个编者认为这样更妥当。
在该篇中的第五段,安插这样一小段文字,原编者认为恰好起到了整篇承上起下的作用。
因为前面四小段所讲的是,四时应气的“养生”、“养长”、“养收”、“养藏”的理论与方法,而这些理论方法的提出,它是以养生必须“法于阴阳”,“把握阴阳”这样一个原则的。
古人哲学认为:天为阳,地为阴,人就生活在这个天地阴阳之间。
而当天地阴阳合于道行的时候,藏德不露,自然就会光明平和,万物也因此欣欣向荣,生机勃勃;而天地阴阳不合道,藏德外露,阴阳乖戾的时候,天地就会“日月不明,邪害空窍”,万物就会“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因“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四时阴阳交替混乱无序,许多生命就会在半途中遭夭折。
人和其他生命一样,也同样会遭此厄运。
第五小段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它与后面几段的基本意思是完全一致,紧密相连的,又尤其是第七小段中所说的:“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其哲理就更是一脉相通。
二、关于“四气”的含义与理解在篇题中有“四气调神”的说法,“四气”的含义是什么,如何理解?可能会有人说,“四气”不就是四季吗,有什么不好理解呢。
简要地说,可以这样认为,它就是指春、夏、秋、冬四季气象的变化,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等四种不同的气象,所谓“四气”与“四时”,在气象学范围内是相通的。
如以阴阳为气,按阴阳学说来讲,四气又可称为春少阳,夏太阳,秋太阴,冬少阴。
但为了深入了解它的养生含义,就不能这样浅显而又简单地认识,而应更深入地了解其内在的实质。
首先,我们要问,古人为什么会将四季气象的变化来作为养生的重要条件?古人这样认为,难道是纯粹的主观臆想和猜测?是一种纯粹经验之谈?从《内经》整篇著作来看,显然不是这样的。
学者们都认识到,《内经》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治病防病的医理著作,《内经》与中国古代的哲学、天文学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从《内经》的文化内蕴来看,《内经》的最根本的医理,《内经》的学说根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与天文学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代哲学与天文学是《内经》医理的基础理论之一。
基于这样一个道理,所以我们必须对“四气”的更深刻科学含义,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四气”对养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古人要以“四气”作为养生的重要条件?在《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中说得很清楚,其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说:“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这就是说,人是由天地阴阳气交应运而生的,也是由四时之法,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循环往复,不断更替养育而成的。
人之所以能顺应四时之法,这都是天地父母养育的结果。
基于这样一个道理,所以古人才将“四气”作为养生的重要因素。
这里谈人类的生成,很鲜明的表现是一种无神论的思想,是彻底唯物主义的。
虽然没有达尔文式的进化论的思想理论,但肯定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物质运动的本身的结果,这一点是无疑的。
所谓自然物质,就是气;所谓运动,就是气化运动;运动的方式、法则,就是阴阳之道。
道是什么,“道无鬼神,独来独往”(同上篇),它是自然物质气独立运动,又是有常有序的天地法则和运动的一种模式,这一点,与老子的道学观是一致的。
(请参阅我在网上的发贴《浅说老子论道》)由于人类是由天地之气所生,四时之法所成,所以人类在养生时,当然不可离开天地阴阳之气和四时之法这个道了。
对此,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第七小段中,作了较为经典的概括:“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注意这个门,既是生长之门,同时也是死亡之门。
是沉是浮,是生是死,关键就在于是否能顺从于四时阴阳变化这个根本道理。
现在又有一个问题,“四气”和“四时”既然有相同的含义,为什么在该篇中没有用“四时”,而是采用了“四气”,这个“气”对于养生又有何种更特殊的意义?《内经》中的气,与老子所言的气,基本是一个意思,都是指的构成这个宇宙物质世界中最小最小的单位,或者说一种状态。
这种气的物质状态,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又可将这种气的物质状态,划分成为三大块,即天气、地气和人气,由此构成物质世界天、地、人的三类物质现象。
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本气位也。
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
”在《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中也有如此类似之说:“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
”这里又提出了一个“气交”的概念,何谓“气交”?在同篇中的解答是:“上下之位,气之交中,人之居也。
”这就是说,天上的气与地下的气,由于相距遥远,本来是彼此独立自主的。
只有由于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上下交流,天地之气才发生关系,这个气交区就是中间地带,也就是人类产生和居住的地方。
从《内经》的发生、发育学来说,人和万物一样,都是由天地之气相交而化生成的。
人由天地之气生,也由天地之气养,人的生、长、壮、老、已,这一生命过程,都始终与天地气交有着紧密的联系,天地气交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另外,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内经》中所讲的气,是一种永恒处于动态变化之气,“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素问·六微旨大论篇》)。
万事万物的生生息息的各类现象,就是处于气的这种永恒变化相薄之中。
而气的变化运动方式就是升降出入,《内经》认为它是事物最为基本的运动变化方式。
在同篇中又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接着又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那么万物又是如何体现出气的升降出入的呢?以大自然与人,及其相互的关系来说。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中说:“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又说:“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变为什么?“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这就是人类所居住的天地气交所形成的大自然气象环境的基本情况。
就人体而言,人体中的气血津液的变化,就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来看,也同样是由于脏腑组织中,气机升降出入而造化成的。
如脾胃系统,脾主升清,胃则主降浊,其升降关系是了了分明的,它是人体气血津液在后天中的主要来源的重要机理。
再如心肺与肾系统的关系。
心主血脉,肺主气,又通调水道,肾主水,又主纳气。
肾所掌控的水液与气,就必须通过心肺向下源源不断的转输,而心肺的动力来源之一,又必须有肾气的化生,升清和温煦濡养,这也是一组相对的气机升降关系。
就以肾系统的功能本身而言,肾主水的功能的发挥,又主要依靠于肾的气化作用,在肾气的作用下,肾的机能否开合有度,能使来自于心肺的水液分清泌浊,又能使清者上升,浊者下降,这是一个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