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民歌教学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5
保持广西本土民歌演唱风格的声乐教学研究引言广西是一个民族众多、文化丰富的地区,拥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其中民歌是广西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广西本土民歌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民族风情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而备受人们的喜爱。
由于现代音乐文化的冲击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广西本土民歌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尤其是在声乐表演上的保持本土民歌的演唱风格。
本文旨在通过声乐教学研究,探讨如何保持广西本土民歌的演唱风格,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广西本土民歌的声乐特点广西本土民歌以其朴实、自然、深情的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其声乐表演具有明显的特点。
1. 语言特色:广西本土民歌多用壮侗语言演唱,这些语言韵律优美,音调多变,表达力丰富。
2. 声音特点:广西本土民歌的声音通常以高亢明亮的头声为主,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3. 音乐风格:广西本土民歌音乐风格多变,有情歌、山歌、童谣等多种类型,表现形式丰富。
4. 情感表达:广西本土民歌以表达人们的真挚情感和生活体验为主要内容,情感饱满、深沉。
二、声乐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声乐教学是保持广西本土民歌演唱风格的关键,通过声乐教学研究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广西本土民歌的演唱技艺和风格。
1. 音准训练:广西本土民歌的演唱需要有较高的音准要求,学生在声乐教学中需要进行声部的训练,培养音高感和唱准能力。
2. 发声训练:广西本土民歌的声音需要清晰明亮、具有穿透力,声乐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发声技巧和声音的顶点控制。
3. 情感表达:广西本土民歌的演唱强调感情的真挚和深沉,在声乐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内涵,通过情感化的演唱方式真实地表达出来。
4. 语言特色:广西本土民歌多用壮侗语言演唱,声乐教学不仅要注重发音准确,还需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歌曲的语言特色,以更好地传达歌曲的情感。
三、声乐教学研究的方法与策略四、案例分析与实践五、结语保持广西本土民歌的演唱风格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声乐教学研究中,通过选材策略、语言学习、情感引导和演唱技巧的训练,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广西本土民歌的演唱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广西的本土音乐文化。
把壮族三声部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思考壮族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将壮族三声部民歌融入其中,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国音乐文化,增强音乐素养,提高音乐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将壮族三声部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
一、了解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基本特征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壮族传统音乐中的一种形式,具有三声部的特点,即领唱声部、副唱声部和和声声部。
领唱声部主要负责旋律和歌词的表达,副唱声部则是在领唱声部旁边形成对旋律的应答,和声声部则负责歌曲的和声部分。
在壮族三声部民歌中,歌手们会使用特殊的喉音技巧,表现出浓郁的情感和特有的韵味。
同时,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旋律优美、舒缓,具有较强的音乐美感。
二、选择合适的曲目与教学内容在小学音乐课堂中,选择合适的壮族三声部民歌来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们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魅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学、旋律优美的经典曲目,例如《在那桥边一站》、《山歌好比春江水》等。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播放音频、演唱示范等形式,让学生逐渐了解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基本特征和演唱技巧。
同时,教师还可以讲解曲目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相关知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内涵和价值。
三、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魅力,教师可以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唱、合作演唱等活动,让学生们在演唱中感受多声部的和声效果和壮族特有的喉音技巧。
同时,还可以邀请壮族音乐家、歌手等来校进行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们直接接触并学习专业水平的壮族三声部民歌演唱技巧和风格特点。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相关的手工制作、绘画、舞蹈等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全面地感受和了解壮族民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总之,将壮族三声部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不仅可以加深学生们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了解,更可以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丰富音乐教育内容,促进艺术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广西民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广西民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问题。
通过对广西民歌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可能遇到的困境。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并介绍了广西民歌传承的实践案例。
结论部分指出了广西民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广西民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为广西音乐文化的传统保护和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广西民歌、小学音乐教育、传承、研究、特点、应用、困境、对策、建议、实践案例、重要性、发展方向、结论、引言、正文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广西是中国的多民族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歌资源。
广西民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传承历史,深受人们喜爱。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广西民歌的传承却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有必要进行对广西民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将广西民歌融入到教学中,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广西民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广西民歌是广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西人民的精神财富,对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对广西民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研究,可以更好地挖掘和传承广西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广西民歌是小学音乐教育中优秀的教学资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教育价值。
通过广西民歌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广西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和审美能力。
广西民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研究还有助于促进全民教育的实施和推动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广西民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和困境,可以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广西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广西民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研究。
把壮族三声部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思考壮族三声部民歌是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形式和深厚的音乐文化内涵。
将壮族三声部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化体验,还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
一、壮族三声部民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壮族三声部民歌是指壮族传统音乐中的一种唱法,具有独特的声部安排和和声方式。
它分为“珂仔”、“高仔”、“协和”三个声部,每个声部都有各自的唱法和表现形式。
其中,“珂仔”声部主要负责唱出主旋律,具有高亢、清晰、明朗的特点,是三声部中最为突出的一部分;“高仔”声部则负责高音部分的补充和点缀,其唱法以高亢、清脆、尖厉为主,能够产生相当强烈的音乐张力;“协和”声部则起到了和声和衬托的作用,其唱法以低沉、柔和、稳定为主,能够产生音乐上的平衡和和谐。
1、教学内容设计: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可以通过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壮族三声部民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同时通过模仿、学唱等方式,让学生逐渐掌握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唱法和技巧,体会其独特魅力。
2、学生实践活动:在音乐课堂中,可以针对不同年级和学生的特点,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比如,可以邀请壮族民间艺人来学校做讲解和表演,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和感受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表演形式,增强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仿和表演,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锻炼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
3、跨学科融合:在小学教育中,跨学科融合是一种重要教育方式。
在音乐教育中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比如,在学习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时候,可以结合语文、历史等学科内容,让学生了解其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和价值观。
三、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教学效果将壮族三声部民歌融入小学音乐教育,能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效果:1、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和体验,提高其音乐素养和欣赏能力。
广西民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研究广西民歌是广西壮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重要音乐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广西民歌的传承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民歌是广西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研究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广西民歌中融入了人们对于生活、情感、自然环境等的感受和体验,通过学习和传唱这些民歌,可以加深小学生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民族传统的了解和热爱。
广西民歌也承载了广西人民的智慧和情感,通过学习和传承广西民歌,可以使小学生对广西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广西民歌的传承研究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广西民歌以其纯朴、朴素的旋律和情感表达方式而闻名,通过学习广西民歌,可以使小学生对音乐的美感有更深入的体验和理解。
广西民歌的旋律多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简单易学,适合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
而广西民歌的情感表达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情绪表达力,可以培养小学生对音乐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加强广西民歌的传承研究,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广西民歌的传承研究可以促进小学音乐教育的多样化和地方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现代化的音乐形式和流行文化逐渐影响到小学生的音乐欣赏和学习,使他们的音乐教育渐渐丧失了地方特色和民族气息。
通过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加入广西民歌的传承研究,可以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让小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广西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广西民歌还具有丰富的舞蹈和表演形式,可以为小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和展示的机会,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多元化的成长。
广西民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研究对于促进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培养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应当加强对广西民歌的传承研究,将其融入小学音乐教育的课程中,使小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广西民歌的魅力。
把壮族三声部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思考1. 引言1.1 探讨目的壮族三声部民歌是中国独特的民族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将壮族三声部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旨在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拓展他们的音乐视野,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
本文将探讨如何将壮族三声部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以及这种做法可能带来的教学效果,进而评价其可行性和提出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这些讨论,旨在推动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丰富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对音乐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1.2 研究意义壮族三声部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珍贵遗产,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将壮族三声部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壮族三声部民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传统,通过学习和演唱这些民歌,可以让学生了解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壮族三声部民歌在音乐形式和演唱技巧上都有独特之处,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融入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合唱和合奏这些民歌,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研究如何将壮族三声部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2. 正文2.1 了解壮族三声部民歌特点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壮族民歌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包括高声、中声和低声三部分,每部分有不同的旋律和节奏。
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使得壮族三声部民歌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如声部之间的对位和合谐,节奏的多样性和变化,以及歌词内容的丰富性和情感表达的深刻性。
壮族三声部民歌通常是由男女交替演唱,男声负责高音部分,女声负责低音部分,中音部分则由男女混合演唱。
这种分声部演唱使得民歌更加具有层次感和对位感,同时也增加了音乐的魅力和表现力。
保持广西本土民歌演唱风格的声乐教学研究引言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形成了独特的广西本土民歌。
这些民歌多以其深厚的民族特色、生活情感和浓厚的地域色彩而著称。
随着现代声乐教学的发展和国际音乐文化的冲击,广西本土民歌的传承和演唱风格逐渐受到了影响,一些传统的声乐技巧和表达方式渐渐被忽略。
为了保持广西本土民歌的原汁原味,有必要进行声乐教学研究,重视广西本土民歌演唱风格的传承。
一、广西本土民歌的特点广西本土民歌是广西各民族深厚的音乐底蕴和音乐创造力,以及丰富的音乐形态而形成的。
它们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生动的情感和浓厚的地域色彩而著称于世。
广西本土民歌的演唱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朴实:广西本土民歌的演唱风格以自然、朴实为主,歌者常常采用自然的音色,情感真挚,表达方式简单而真实。
2. 抒情深情:广西本土民歌大多表现出浓烈的情感,通过音乐的形式来表达对生活、对亲情、对爱情和对民族传统的感慨。
3. 地域色彩浓厚:广西本土民歌的演唱风格中融入了广西地域特色,歌者在演唱时会借助方言、传统乐器,使得歌曲更具地域特色。
二、声乐教学对广西本土民歌的演唱风格传承的重要性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声乐。
由于声乐教学以西方音乐为主,很多学生在学习声乐时习惯性地采用了西方音乐的演唱方式,而忽略了对广西本土民歌演唱风格的学习,导致一些学生在演唱广西本土民歌时失去了其原有的特色,流失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声乐教学对于广西本土民歌的演唱风格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声乐教学是对广西本土民歌音乐特色传承的重要途径。
通过声乐教学,学生可以学习到广西本土民歌的音乐特色和演唱方式,保持广西本土民歌原汁原味的风格。
声乐教学是对广西本土民歌传统文化的传承。
广西本土民歌是广西各民族的文化瑰宝,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通过声乐教学,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喜欢这一文化瑰宝,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广西本土民歌的传统文化。
《壮族民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
课后反思
一、学情分析
1. 学生特点:年级、性别、文化背景等。
2. 学生兴趣:对音乐的兴趣程度、对民歌的了解程度。
3. 学生能力:音乐理论知识水平、歌唱表达能力等。
4. 学生需求:对于研究《壮族民歌》的需求和期望。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壮族民歌》教材的整体结构和内容安排。
2. 教材难度:教材中的歌曲难易程度,对学生的挑战程度。
3. 教材特点:教材中的重点和亮点,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三、课后反思
1.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学生是否能够掌握《壮族民歌》的歌曲演唱和表达技巧。
2. 教学方法评估: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3. 教学资源利用:使用的教学工具和材料是否充分,是否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
4. 教学反馈: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和建议,对教师的评价和期望。
以上是对音乐导师《壮族民歌》教学设计的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和课后反思的内容。
根据学情分析,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更加精确有效。
对教材的分析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课后反思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有助于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质量。
广西民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研究【摘要】广西民歌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广西民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首先分析了广西民歌的特点以及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情况,接着针对传承广西民歌的困境进行了深入分析。
随后探讨了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有效传承广西民歌,并列举了相关实践案例。
结论部分总结了广西民歌对小学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提出了传承广西民歌的策略,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广西民歌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促进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广西民歌, 小学音乐教育, 传承研究, 特点, 应用, 困境, 传承策略, 实践, 促进作用, 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广西民歌作为广西省特有的民间音乐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记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广西民歌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广西民歌作为当地的音乐文化遗产,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承。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和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偏好,广西民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并不稳固。
研究背景中的调查数据显示,许多学校的音乐教育课程过于注重西方古典音乐的传授,而忽视了当地音乐文化的传承。
广西民歌作为当地独有的文化符号,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广西民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研究,不仅是对广西民歌的珍视和传承,也是对小学音乐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完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广西民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研究,可以为广西省的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提供实践探索和理论支撑。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广西民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问题,通过对广西民歌的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以及传承困境的分析,研究如何有效地传承广西民歌,并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
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广西民歌的特有魅力,探讨如何将其应用于小学音乐教育中,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热爱民族文化,促进其音乐素养和文化意识的培养。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壮族民歌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歌曲形式,其音乐特征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本文将从旋律、节奏、音色等方面探讨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以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民歌形式的独特魅力。
一、旋律特征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旋律特征鲜明而丰富多彩,旋律线条清晰,音域宽广,节奏变化多端。
在旋律结构上,一般由领唱部、和声部和对唱部组成,各部分旋律相互交错,编织成一幅生动而富有张力的音乐画面。
领唱部的旋律通常较为高亢激昂,富有激情和豪放的气息;和声部则起到了丰富旋律的作用,常常以跳音、扬音等形式增强音乐的张力;对唱部的旋律则多表达柔和、抒情的情感。
整个旋律结构既有着古老的民歌传统,又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兼具了古朴和时尚的特点。
二、节奏特征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节奏特征鲜明而多变,常常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起伏跌宕的节奏形态。
在节奏形态上,一般采用自由节奏,灵活变化,奔放有力。
整首歌曲的节奏通常由缓慢到急促,由简单到复杂,再到回归简单的变化过程,展现出一种如波浪般的音乐节奏。
在演唱时,歌者常常会随着节奏的变化而有所动作,诠释出歌曲的情感和内涵,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音色特征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色特征独特而饱满,富有着浓厚的民族气息。
一方面,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色具有饱满的共鸣,通常采用深沉浑厚的嗓音,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由于广西马山壮族地处广西北部山区,其民歌受到了汉、壮、侗、瑶等多个民族的影响,音色的表现方式也较为多样,如柔和的、抒情的、豪放的等多种音色表现方式。
这种音色的多样性既反映了广西马山壮族地域文化的多元融合,也丰富了民歌的音乐表现力和魅力。
四、情感表达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特征中富含着浓厚的民族情感。
这种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歌词和旋律上。
在歌词表达方面,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常常围绕着土地、家园、爱情、生活等主题,歌词情感真挚,表达了壮族人对家乡、亲人的热爱之情,对生活、爱情的感悟之情。
2024年幼儿唱广西壮族民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音乐素养》教材第三单元“多彩民族音乐”,具体内容为广西壮族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
该歌曲以广西壮族的民族音乐特色为基础,歌词朗朗上口,旋律优美,富有民族风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广西壮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培养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
2. 学会演唱《山歌好比春江水》,并能正确把握歌曲的节奏、音准和情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掌握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的旋律、歌词及节奏。
2. 教学难点:正确表现歌曲的民族特色,以及合唱时的音准和节奏配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音响设备、教学课件、黑板。
2. 学具:歌词单、铅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以广西风光图片和壮族民俗视频引入,让学生初步了解广西壮族的特色。
(2)邀请学生分享对广西壮族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学唱《山歌好比春江水》,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音准和情感。
(2)分句教唱,让学生跟唱并注意歌曲中的民族特色。
(3)邀请学生上台示范演唱,其他学生评价并给予鼓励。
3. 实践环节(1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小组展示,教师点评并指导。
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选取歌曲中的典型节奏,进行讲解和示范。
(2)学生跟随教师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课后自主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山歌好比春江水》2. 板书内容:(1)歌曲歌词(2)节奏、音准重点(3)民族音乐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记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的歌词和旋律。
(2)合唱练习,注意音准和节奏配合。
2. 答案:(1)歌词和旋律正确演唱。
(2)合唱表现良好,音准和节奏准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中国传统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本文将对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进行探究,从音调、节奏、旋律和表现形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美妙的民间艺术形式。
一、音调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调首先表现为通俗易懂,与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相似。
这些歌曲通常采用七声音阶,较为简单明了,易于传唱和理解。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调还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化性。
在不同的歌曲中,音调会随着情感变化而不断转变,旋律起伏跌宕,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调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这些歌曲通常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借助音乐表达出土地的情感和人们的生活态度,因而与其他地方的民歌有着明显的差异。
二、节奏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节奏明快而富有韵律感。
通常伴随着轻快的鼓点,让人们欢快地跟随音乐的节奏起舞。
这种节奏感来源于当地特有的舞蹈形式和生活习俗,更具有欢快活泼的特点。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节奏还表现为多样性和变化性。
不同的歌曲在节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既有明快热情的,也有稳重深沉的,使人们在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的也能够感受到不同情感的冲击和感染。
三、旋律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旋律多变而富有情感。
这些歌曲的旋律多采用五声音阶,通过旋律的跌宕起伏来表达出各种情感和故事情节。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旋律还呈现出较强的个性化和特色化。
这些歌曲往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通过旋律表达出当地人民的情感和生活状态,使人们在聆听时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民歌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旋律还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通过旋律的高低起伏和变化,这些歌曲能够深深地触动人们的心灵,激发出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使人们在聆听时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染,使得音乐真正成为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情感交流。
四、表现形式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表现形式多样而丰富。
广西壮族新民歌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一、引言幼儿音乐教育是培养孩子艺术情感、音乐表现力和音乐素养的重要环节,而广西壮族新民歌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具有丰富的旋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探讨广西壮族新民歌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幼儿音乐素养和文化认知的促进作用。
二、广西壮族新民歌的特点广西壮族新民歌是壮族的传统音乐形式,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
其音乐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独特的旋律广西壮族新民歌的旋律优美动听,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常常以富有感染力的旋律吸引听众。
其旋律在简单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涵,能够激发幼儿的音乐感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2. 丰富的表现形式广西壮族新民歌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歌声和舞蹈展示壮族文化特色和生活场景,有利于激发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和舞蹈表演能力。
3. 深厚的文化内涵广西壮族新民歌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文化传统,歌词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生活、爱情、家乡等方方面面,能够帮助幼儿了解和认知当地的民俗文化,增进对壮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三、广西壮族新民歌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应用1. 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广西壮族新民歌的优美旋律和丰富表现形式能够激发幼儿的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帮助他们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在音乐教育中,可以通过教唱广西壮族新民歌,让幼儿亲身体验民歌的美妙,感受民歌的情感,从而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2. 促进幼儿的文化认知广西壮族新民歌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和认知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习俗和传统文化,促进幼儿对壮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学唱和学舞广西壮族新民歌,可以让幼儿在歌曲中感受到壮族文化的魅力,增进对壮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学唱和学舞广西壮族新民歌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幼儿进行集体合唱和集体舞蹈表演,促进幼儿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2024年幼儿唱广西壮族民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音乐教育教材第四册,第三章《多彩民族音乐》中的第一节《广西壮族民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广西壮族民歌的起源、特点、代表作品及基本演唱技巧。
重点学习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广西壮族民歌的独特魅力,培养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
2. 学会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并能用正确的演唱方法表现出歌曲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的学唱和情感表达。
难点:掌握壮族民歌的演唱技巧,如颤音、滑音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教学课件、黑板。
学具:歌词卡片、彩色笔、小奖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广西壮族的美丽风景和民俗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和感受壮族文化。
2. 歌曲学习(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
(2)讲解歌曲中的演唱技巧,如颤音、滑音等。
(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演唱。
3. 实践环节(10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壮族民俗活动场景,并演唱歌曲。
(2)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自主练习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壮族民歌的特点和演唱技巧。
(2)推荐相关壮族民歌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欣赏和学习。
六、板书设计1. 广西壮族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2. 内容:(1)壮族民歌起源与特点(2)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3)演唱技巧:颤音、滑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另一首广西壮族民歌,如《月亮升起来》。
2. 答案:完成作业后,学生将演唱视频或音频发送至班级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校园民族音乐活动,提高音乐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5. 板书设计的清晰度与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教学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体现民族音乐的特色。
广西民族民间音乐融入全科师范生音乐课堂的实践探索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其中,民族民间音乐是广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精神内涵。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广西的民族文化,全科师范生的音乐课堂需要融入广西民族民间音乐。
一、为什么要融入广西民族民间音乐?1. 增加文化内涵。
广西民族民间音乐是广西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音乐课堂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和音乐素养。
2. 促进交流互动。
广西地域辽阔,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也各有特色。
将这些音乐融入音乐课堂,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增进民族了解和友谊。
3. 激发音乐兴趣。
广西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精神内涵,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音乐素质。
1. 选取适合的曲目。
广西民族民间音乐种类繁多,要根据学生年龄和音乐素养选取适合的曲目。
可以选择节奏明快、旋律富有节奏感的曲目,在节日或特殊场合进行演出。
2. 制定教学活动方案。
为了更好地将广西民族民间音乐融入音乐课堂,需要制定教学活动方案。
可以通过观摩演出、学习歌词、理解歌曲背景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广西民族民间音乐。
3. 加强教学团队的师资培训。
教学团队需要具备一定的民族音乐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将广西民族民间音乐融入音乐课堂。
可以邀请民族音乐专家进行师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音乐水平和教育能力。
为了更好地将广西民族民间音乐融入全科师范生的音乐课堂,我们进行了实践探索。
首先,我们选取了适合学生的曲目,如《山歌》、《马蹄声碎》等,通过演唱、敲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广西民族民间音乐的韵味和特色。
其次,针对不同年龄和音乐素养的学生,我们制定了不同的教学活动方案。
如对于小学生,我们采用游戏和歌曲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广西民族民间音乐;对于高年级学生,我们通过学习歌曲背景、了解歌词含义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广西民族文化的内涵。
最后,我们加强了教学团队的师资培训,邀请了广西民族音乐专家进行授课和指导,提高了师资队伍的音乐素养和教育水平。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合唱音乐的探究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少数民族的民间合唱音乐是广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少数民族的合唱音乐不仅有着较为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更是体现了当地民族群体的生活与情感。
本文将探究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合唱音乐的特点、表现形式、历史渊源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1. 多样性:广西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音乐传统和表现形式。
不同的民族合唱音乐在音乐风格、歌曲内容、表演形式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样性。
2. 和谐美感:广西少数民族的合唱音乐以和声和协调为特点,通常以“农歌”、“山歌”、“田歌”为主题,歌曲内容多以民族传统文化、神话传说、生活体验等为题材,表现出一种纯朴、淳厚的美感。
3. 古老传承:广西少数民族的合唱音乐传承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这些歌曲多以口头传唱的方式传承,历经岁月洗礼,成为了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融合创新: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广西少数民族的合唱音乐也在不断融合创新。
一些传统音乐在演唱形式、乐器伴奏、编曲上进行了现代化处理,展现出新的艺术风貌。
二、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合唱音乐的表现形式广西少数民族的民间合唱音乐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群体合唱、对唱、领唱等形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几种:1. 山歌合唱:山歌是广西各族传统的合唱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山歌合唱通常由数人或数十人组成,以轻快的旋律、明快的节奏,表达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歌词多以赞美自然、歌颂劳动、表达情感为主题。
2. 田歌合唱:田歌是广西壮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在农耕、劳作时所唱的歌曲,代表着这些民族特有的生活情感和审美情趣。
田歌合唱多以多声部合唱形式表现,歌曲情感深沉、节奏活泼,歌颂了农民的生活、劳动和美好祝愿。
3. 民歌对唱:广西壮族的民歌对唱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合唱音乐形式,通常由男女二重唱或四重唱组成。
艺术教育 |广西民族歌曲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创新实践与探索□李红梅/文广西民族歌曲主要是以民间歌舞形式创作,内容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生活、生产劳动,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广西民族歌曲是广西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是广西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逐步完善的,具有鲜明特色和不可替代性的民族音乐艺术。
为促进广西民族歌曲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将民族歌曲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系统学习。
此外,高校还应该通过加强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和课外活动等形式来传承和保护广西民族歌曲[1]。
本文将从广西民族歌曲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其创新实践路径,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1 广西民族歌曲概述1.1 广西民族歌曲类型1.1.1 壮族山歌壮族山歌是壮族民歌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壮族山歌的体裁主要有劳动号子、爱情民歌、情歌等。
劳动号子是一种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音乐形式,其创作手法灵活多样,能够充分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爱情民歌是壮族山歌中数量最多且最具民族特色的曲调类型,其创作手法丰富多样,可以用来抒发爱情、表达生活情趣、反映社会现实等[2]。
1.1.2 瑶族山歌瑶族山歌是广西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的民歌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瑶族山歌的内容多为情歌,流传在广西大化县、江山县等地。
瑶山山歌调式以C、D、E调为主,旋律流畅、婉转,演唱时以低八度为主,具有浓厚的地方气息和民族色彩。
瑶族山歌中最具特色的是《四声部民歌》和《长歌》。
《四声部民歌》是在瑶族民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演唱形式,通常以两句为一个单位,两个乐句之间用逗点连接,通常用来表达喜悦、悲伤等情感。
《长歌》则是由两句组成一首山歌,并以四个乐句为一个单位进行演唱,在演唱时旋律多以降E、降B为主,并且往往在句尾采用“呼腔”,在歌词方面通常使用排比的结构,表达了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向往。
把壮族三声部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思考作为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壮族有着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其中民歌是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民歌的特点鲜明,旋律优美,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将壮族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增强他们的音乐素养。
本文就如何将壮族三声部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进行探讨。
一、了解壮族民歌的特点在将壮族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之前,首先要了解其特点。
壮族民歌是以古典三声部为基础,通过“听觉记谱”传承的,具有独特的节奏和韵律。
它的表现形式十分多样化,有独唱、二重唱、三重唱等形式。
壮族民歌讲述的主题丰富多彩,有情感、生活、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壮族民歌中的唱法也很独特,其中的“顶音”和“入音”是壮族民歌的特色唱法,其它的唱法还包括慢咏、连音、颤音等技巧。
二、选择适合小学生的壮族民歌在选择将壮族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时,需要选择适合小学生的歌曲。
由于小学生的音乐功底较浅,故需要选择节奏简单、旋律优美、歌词简单易懂的歌曲。
例如:《山歌唱起来》、《踩高跷》、《牛郎织女》等。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在授课时,可以采取听唱、学唱、分组合唱等多种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先进行听唱,感受壮族民歌独特的旋律和唱法。
接着,教师可以逐步教授其唱法和歌词,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学唱。
最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合唱,发扬合作精神,增强他们的音乐感受力和协作能力。
四、与多元文化相融合小学音乐课堂是一个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素养的重要场所。
在将壮族民歌融入课堂时,应该与多元文化相结合,展现音乐的多样性和文化的丰富性。
例如,在学唱壮族民歌的过程中,可以介绍壮族的风土人情、民族服饰、节日习俗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了解壮族文化。
结束语:总之,将壮族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不仅可以用充满民族风情的音乐丰富课堂内容,而且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多元文化素养。
我们应该在注重全球化的今天,更加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学生在掌握音乐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多元文化素养,让小学生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和思想的力量。
广西壮族民歌教学探究作者:兰洁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12期壮族民歌教学是我校少数民族歌手班音乐教学中的主要课程,壮族民歌教学必须立足于本土民歌的特点、语言特色、情感风格、民族唱法及个性艺术等方面去研究,我认为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壮族民歌特点的再认知壮族人民自古以来爱唱歌,美丽的壮乡素有“歌海”之称。
壮族山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韵律独特,风格多变,艺术特色浓厚。
如那坡黑衣壮族民歌“虽敏”也叫“论”,其音调高亢嘹亮、爽朗明快;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三顿欢”也叫“三跳欢”或叫“欢悦”,其音调刚健浑厚、歌腔悠扬,具有独特的押韵艺术风格;平果壮族嘹歌更是壮族民歌艺术中的精髓,是十分珍贵的壮族民间抒情长诗。
嘹歌有“歌书”传世、五言四句、双声部用壮语言演唱,压腰脚韵以其特有“嘹”“哈嘹”“的喀嘹”“嘶咯嘹”作为衬词,所以称为壮族嘹歌。
“嘹歌”发源于广西平果县,流传于平果县周边的田东、田阳等右江流域。
“嘹歌”的内容和形式是由五部长歌《三月歌》《日歌》《行路歌》《贼歌》《建房歌》和多部传统短歌组成的,共四万余首,十六万行,多是描写壮乡秀美风光、一草一木、民俗民风、婚恋嫁娶,、农事战事等,内容非常丰富,包罗万象,描写详尽周到,歌中韵味色涵,被许多壮文学专家誉为壮族壮学的百科全书。
“嘹歌”的唱法具有鲜明的特色。
从“嘹歌”的腔调来划分,“嘹歌”可分为:“那海嘹”“哈嘹”“嘶咯嘹”“的喀嘹”“长嘹”“喝酒嘹”。
在多年的历史积淀和发展中,壮族“嘹歌”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曲调,在不同场合,不同区域会唱起特定的曲调来,在音乐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壮族“嘹歌”歌手他们大多具有极高的歌唱天赋,他们的音域宽广,歌唱声音靠前明亮,具有穿透力,演唱风格清新质朴、音调优美、缠绵婉转、刚柔并济、收放自如,音乐形象千变万化,但是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在发声技巧上还略有欠缺。
壮族嘹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南方民族民间第一长歌,是壮族歌灯文化的代表作,也是壮族民间民歌音乐的富二矿,壮族“嘹歌”作为民族的瑰宝,其风格是形成演唱特色的基础,是一切声乐作品的源泉之一,为广西壮族本土民歌演唱风格把握以及教学提供了基础性依据。
因此,作为一个民族音乐教育工作者,在保护和传承壮族“嘹歌”瑰宝工作中,有必要在教学上进行研究。
二、教师队伍建设与人才挑选是教学的关键1.要重视壮族本土民歌师资的培养壮族“嘹歌”现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正日渐成为我国当代民族乐坛的一支强劲之旅,它的魅力征服了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
我校少数民族歌手班专业是担负着壮族民歌教学启蒙学生民族意识、民族文化和民族向心力的历史重任。
为此,学校要积极引进富有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经验的优秀教师;不定期聘请少数民族兄弟院校音乐教授、民间艺人来校培训教师;更要注重培养有潜力、热衷于民族音乐教育、以传承和传播壮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的青年老师;以学校或艺术组为单位,给教师搭建“民族音乐教研平台”;建立起一支业余与专业相结合,学校教师与民族地区民间歌王歌师、民歌传人有机结合的壮族本土民歌师资队伍。
然而,市场经济背景下出现一系列文化的强烈冲击,壮族民间歌曲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我们少数民族歌手班的音乐教师这几年曾多次下到平果、靖西、德保、那坡、马山、都安、大化等地搞调查,发现当地民间艺人老龄化,民歌在当地壮族青年人中几乎无人传唱,断层现象等诸多问题越来越严峻。
在调查中看到当地政府采取整理,收录民歌曲谱等做法,但目前单纯的依靠整理,收录民歌曲谱及研究其音乐已经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我认为需要一种全新的方式继续推进壮族民歌教育传承工作,为实现壮族本土民族音乐教学特色建立一支具有深厚民族感情、强而有力的以本民族意识武装头脑的民族音乐教育师资队伍是关键。
2.立足本土,培养民歌传承人壮族民歌的挖掘与传承必须依靠当地壮族人民及民间青年艺人,这些人必须到学校进行系统的学习教育才能提高。
所以,我校招生对象倾向于本地区壮民族学生,挑选壮族民间歌手苗子和壮族青少年学生进入我校少数民族歌手班接受学习教育,使他们在获得相应社会地位及当地政府认可的条件下,将他们独特的唱法发扬光大,成为新时代的民歌传承人,并且回到家乡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所学的知识带动当地民族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投身于民族音乐教育传承事业,发扬本土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唱壮族本土“嘹歌”,使更多的社会人士加入到壮族“嘹歌”保护、继承者的行列中来。
以上两种缺一不可。
三、确保民歌风格的声乐教学定位1.树立壮族本土民歌教学理念任何事物都有其共性又有其个性,科学的共性应服务于个性的发挥而发展。
音乐教学的共性为具有个性的壮族民歌的教学起着指导的作用,如糜若如先生曾在《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探索》中指出的那样:“既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又要保持民族特色,是我们在教学中始终要遵循的宗旨”。
虽然壮族民歌的演唱同样要遵循人类的发声技巧和生理基础,但是培养壮族本土民歌歌手的声乐教学理念,还是要扎根于本土民间文化基础、确保浓郁的地域特色及本民族演唱特点。
在壮族民歌教学过程中,应跳出高等音乐院校传统的、固定的声乐教学模式与“学院派”发声和教学方法的束缚,合理借鉴科学的发声方法,针对性地融入到壮族本土民歌教学中,破除常规教学方法,才能彰显壮民族本土音乐神韵,完善具有广西壮族本土民歌真正内涵的音乐教学体系。
2.端正壮族本土民歌的学习态度目前应当针对部分青少年学生对民族民间演唱方法认识不足以及一些偏见和顾虑,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民间演唱的声音概念入手,同时要正确处理壮族本土民歌演唱技巧与风格关系,广西壮族本土民歌演唱与各民族民歌演唱有着许多相通的共性,只是各自的个性更为鲜明而已。
我们的教学首先要正确地认识学习壮族民歌的意义及魅力所在,而后才是娴熟地撑握民族民间演唱技法及运用,从而使我们壮族民歌在传承中具有发展,具有创新的特征。
3.保持壮族本土民歌演唱韵味演唱方法的形成与歌词、曲谱、风格的形成一样,受到自然环境、人文情感、民族风格等方面的影响。
不同风格的民族声乐艺术共性特点是突出民族艺术个性,与此相适应,我们作为民族音乐教师,应摈弃用统一的品评鉴赏标准来评断我们壮族本土民歌的演唱,更多的研究广西各路壮族民歌的演唱风格与特色。
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目前在技术训练上存在两个方面迫切需要引起重视和改进的地方:一是以感觉教学为主,不重视嗓音科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
二是脱离生活,忽视了民族艺术歌唱的最终目的。
传统艺术教育的第一大弊病是抛弃艺术的人文情感的成分,单纯追求艺术学科之知识和技艺,迷失了许多本质的、宝贵的东西。
广西壮族本土民歌演唱时声音具有呈流畅宽广,音色优美圆润,明亮靠前的特点。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壮族本土语言特点及民族个性唱法,通过原汁原味的歌唱给人以最天然、朴素的情感与美感享受,感受人世间最质朴的情感,倾听大自然最美妙的声音,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艺术震憾。
4.要强化歌唱发声训练手段动人的歌唱和声音离不开科学的歌唱发声训练,只有在一定歌唱发声技能支撑下,歌曲的民族风韵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广西壮族本土民歌的演唱方法要求初级阶段学生在保持一定风格的原则下,多侧重发声基础的训练,注意稳定喉头,适当的打开口咽腔,使其形成上通头腔、下通胸腔的声腔通道。
我们切不可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要循序渐进。
有了良好的发声状态,掌握了一定的发声技能,方可结合学生的嗓音特点,训练学生歌唱音色民族化,在到达一定的程度后,还要注意解决高音过撑、喉间过重,声区衔接等发声技术问题。
特别要教学生掌握其低喉位置,养成良好的共鸣、毫无痕迹的真假声转换和丰富的音色变化,方可演绎富有壮族本土特色的民歌。
5.注意培养正确的歌唱审美观我们的声乐教育应该在立足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借鉴而不是照搬西方的经验。
培养学生自己的民歌歌唱的审美观才能走向世界。
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能体现世界多元文化的精神,因为世界多元文化的精神实际就是它的民族精神体现。
国际音乐教育在促进全球音乐教育信仰宣言中提出:任何音乐教育体系都应该接受由多种文化形成的音乐世界的存在事实,以及对其学习和理解的价值,并把这一观念作为音乐教育的新的起点。
壮族民歌演唱中的“情感美”是壮族民歌鲜明的特点,在教学当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歌唱的审美观,审美观一但逐渐形成,学生的歌唱美的表达就会自然而生。
平果壮族嘹歌在广西各路壮族民歌中“情感美”就特别鲜明,可以说它是贯穿整个壮族民歌的唱情基础,也是民歌演唱的审美取向之一。
我们应教给学生懂得民族民间歌曲在演唱时首先要唱的是“情”,是“情动于中”的自然流露和表达,而不是声音对不对,发声美不美。
广西壮族人民在秀丽而壮美的自然环境中激发了歌唱的欲望与激情,他们想唱就唱,歌到情到,唱与情结合得天衣无缝,同时,大自然的内涵和谐之美陶冶了壮乡人民热情、善良、朴实的情操,也形成广西各路壮族民歌的“含蓄美”,尤其体现在平果壮族嘹歌演唱时的用嗓方面,无论在共鸣的调控,或是音色的对比、音量强弱的变化,都保持了歌声的抒情优美生动含蓄的审美情趣,所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歌唱审美观也是不能忽视的。
6.认知演唱风格的关键要素民歌演唱中展现不同的民族语言,是形成声乐艺术不同风格的主要原因,也是广西本土壮族民歌赖以生存的关键,壮族本土民歌歌唱语言中衬词的运用是形成广西各路壮族民歌地方特色的因素之一。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把民歌中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衬词、衬腔、衬句、衬段理解唱好,要经常带学生下去采风,研究体会本土民族语言在歌唱中的运用,这样才能使本土民族歌曲地方风格更为突出。
四、课堂教学形式彰显壮族民歌音乐的神韵1.教学课堂体现科学性、民族性壮族民歌课堂教学形式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侧重,灵活机动开设课堂教学。
开设个别课,纠正学生不良发声现象,在保持本民族嗓音特色前提下,解决个人歌唱技术、风格表现手法等问题,应改变“学院派”对民族民歌演唱声音“方法化”的要求,将课堂营造为“大自然舞台”,在模拟舞台演唱中讲授发声技能,在民族音乐课堂中领略壮族本土民歌演唱风格,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效果,促进学生课堂知识的吸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声乐课堂中领略何谓壮族本土民歌演唱“形似”“神似”的内涵,以此寻求壮族本土民歌的歌唱艺术人才培养特色,真正达到保持广西壮族本土民歌演唱风格的教学目的。
2.寻求具有广西壮族本土特色的人才培养途经广西壮族本土民歌的歌唱人才培养应区别于普通音乐院校“学院派”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倡“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形式。
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向民间艺人学习,聆听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原生态壮族民歌,感悟壮民族传统音乐的神韵,领会民族民间音乐内涵,揣摩壮族本土民歌演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