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格式:doc
- 大小:279.00 KB
- 文档页数:13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1.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等方面的能力。
发展创新能力需要引导学生探究并解决真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强实践和实验课程的开设,促进学生创造性思考和行动。
2. 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学习方法多样化,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强等方面的能力。
发展学习能力需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推广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开拓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3. 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是指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团队协作和合作意识等方面的能力。
发展沟通能力需要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技能,注重团队学习和项目合作,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合作力。
4. 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创新实践和实践能力、社会实践和社
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能力。
发展实践能力需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和社会实践项目的开展,促进学生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5. 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指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文化规范意识、多元文化认知和尊重等方面的能力。
发展文化素养需要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情感。
总之,发展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创新、实践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和努力推进。
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是什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中国教育部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
本文将简要定义核心素养,阐述其重要性,并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定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这些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其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增强社会竞争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具备核心素养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变革,具备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3、实现个人价值:具备核心素养的学生更有可能成为有理想、有品质、有能力的现代公民,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1、教育方面:(1)改革课程体系:学校应调整课程体系,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过程中锻炼核心素养。
(2)提高教师素质: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专业技能,善于挖掘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开展实践活动:学校应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如科学实验、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家庭方面:(1)增强家庭教育意识: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孩子的全面发展。
(2)营造和谐家庭环境:家长要为孩子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其感受到关爱和支持。
(3)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实践:家长应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3、社会方面:(1)加大教育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有力保障。
(2)推进校企合作:政府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培养其职业技能和创新精神。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过程中,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这些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底蕴。
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人文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理解和欣赏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二、科学精神。
学生应该具备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能够理性思考和解决问题,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三、学会学习。
学生应该具备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学习环境,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健康生活。
学生应该具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能够保持身心健康,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五、责任担当。
学生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六、实践创新。
学生应该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些核心素养,教育部门应该加强课程改革和教育创新,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和个性化发展。
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实践平台和社会资源,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未来的栋梁之才。
总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只有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 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 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 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 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总体框架总体框架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中国学⽣发展核⼼素养中国学⽣发展核⼼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发展的⼈”为核⼼,分为⽂化基础、⾃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
综合表现为⼈⽂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总体框架,可针对学⽣年龄特点进⼀步提出各学段学⽣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了以下六⼤学⽣核⼼素养。
(⼀)⽂化基础⽂化是⼈存在的根和魂。
⽂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发展成为有宽厚⽂化基础、有更⾼精神追求的⼈。
1. ⼈⽂底蕴。
主要是学⽣在学习、理解、运⽤⼈⽂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所形成的基本能⼒、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积淀、⼈⽂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 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在学习、理解、运⽤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式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主发展⾃主性是⼈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的学习和⽣活,认识和发现⾃我价值,发掘⾃⾝潜⼒,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发展成为有明确⼈⽣⽅向、有⽣活品质的⼈。
3. 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式⽅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 健康⽣活。
主要是学⽣在认识⾃我、发展⾝⼼、规划⼈⽣等⽅⾯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命、健全⼈格、⾃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的道德准则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促进个⼈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
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是什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 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 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 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 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首先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对世界和自身了解,掌握和利用科学技术知识、方法,在选择社会实践、促进社会发展中具有良好的科学意识和有效的科学思维。
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让他们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来处理社会问题,更加科学地分析发展问题,从而准确判断问题。
其次是公民素养:公民素养是指帮助学生形成自身健全的公民观念,处理好国民之间的关系,使他们长期积极参与社会制度建设,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为公民和国家的发展发挥作用。
公民素养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让他们逐渐认识到自身的权利和责任,从而形成正确的公民观念,为建设法治社会提供支持。
第三是生活素养:生活素养是指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熟知正确的行为规范,养成独立自主精神,健康合理地做好日常健康管理。
要增强学生的生活素养,既可以在素质教育中补充有关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让他们逐渐养成守时记事、勤俭节约、诚实守信以及热爱劳动的行为习惯。
第四是劳动素养:劳动素养是指学生掌握和运用劳动技能,在实践中获得劳动经验,传承和发展劳动文明,坚持奋斗、务实的发展理念,开拓创新求发展的精神,热衷于劳动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精神。
要实现这样的劳动素养,学校除了要开展有关知识学习外,还要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熟悉劳动环境,让他们体会劳动的乐趣,参与到某种劳动中去。
第五是艺术素养:艺术素养是指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使他们在艺术实践中掌握和运用艺术创作技巧,表现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培养观赏、欣赏以及创造性参与艺术活动的能力。
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艺术知识,在学校中开展各种艺术活动,参加艺术节,获得艺术熏陶,从而提高艺术素养。
最后是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当代时代文化以及一些世界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熟悉自身文化背景的历史文化,理解和体验其独特的文化精神。
要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学校可以加强文化课程的开设,教育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让他们运用文化素养来践行文化的价值和使命,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
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解读【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文)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都是什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都是什么?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准绳,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六大素养以1:人文底蕴。
2:科学精神。
3:学会学习。
4:健康生活。
5:责任担当。
6:实践创新。
六大核心素养。
十八个基本要点:1:人文情怀。
2:审美情趣。
3:理性思维。
4:批判质疑。
5:勇于探究。
6:乐学善学。
7:勤于反思。
8:信息意识。
9:珍爱生命。
10:健全人格。
11:自我管理。
12:社会责任。
13:国家认同。
14:国际理解。
15:劳动意识。
16:问题解决。
17:技术运用。
18:人文积淀。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有三种途径: 1.通过课程设计落实核心素养。
课程设计要根植于本民族文化并融合国外文化;课程设计要重视文化基础的基础――语言文字;要凸显文化基础的核心;要体现自主发展;要体现社会参与 2.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
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3.通过评价落实核心素养。
要积极尝试“真实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鼓励学生自由表现和创造性发展的评价理念和方法,实现课程评价的“素养化。
3分钟带你掌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这是什么鬼?在教育学还是心理学里?是指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吗?相信很多小伙伴听到“学生核心素养”这一词时大多都是这样的反应。
那么,我们就去认识一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早在2016年9月13日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了。
该成果是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课题组,历时3年完成的。
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以抓住几个关键数字来加以认识。
数字“1”:1个概念和1个核心一个概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
一个核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数字“2”:2个关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核心素养也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
全面系统地凝练和描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系一方面,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助于全面把握综合素质的具体内涵,科学确定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另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以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状况和水平。
数字“3”:三大背景/三个途径/三大领域三大背景: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
二是适应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的迫切需要。
三个落实途径:一是通过课程落实核心素养。
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此外,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
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可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
三个领域:一是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二是自主发展,包括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三是社会参与,包括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数字“6”:六大素养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三大领域和六大素养的关系如下图所示: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30问1.校本研修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校本研修”的概念是2004年3月27日袁贵仁副部长在一个培训会议上正式提出的。
陕西省的校本研修始于2010年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校本研修的意见〔陕教师2010〕69号文件》中提出来的。
主要目的是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落实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每五年完成360学时的继续教育任务”,均衡基础教育资源,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全面发展。
2.什么是“校本研修”?“校本”就是以校为本,“研修”则是研究、探索和反思,以实现教师自身的提升。
广义说“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
3.校本研修的基本原则是什么?——面向全员、整体推进。
校本研修必须面向全体中小学教师,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注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全员参与。
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辖区内的校本研修进行统筹规划、统一部署、重点下移,在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全面开展,整体推进校本研修工作。
——区域协作、资源共享。
要在立足本校的基础上,倡导“大校本”理念,针对许多农村学校布点分散、教师人数少、优质资源分散的实际,整合区域资源,加强校际合作,构建研修联盟,创造性地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高研修质量和效果。
——以校为本、突出特色。
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基本单位,旨在优化本校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促进学校整体发展的研修活动形式,必须立足本校实际,突出自身办学特色。
要将校本研修与本校教育教学实践和师资队伍建设实际相结合,努力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研修内容、研修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
——聚焦课堂、注重实效。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
校本研修要植根于课堂,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为基础,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增强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强化课堂质量评价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要将教研活动、学术研究和教师培训有机结合,以研促教、以研促训,切实提高校本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如何理解校本研修的主要方式?“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从三个不同的方面为校本研修提供了路径,也提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方力量——教师个人、教师群体、给予专业引领的专家。
“实践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专业引领”是实践与理论的对话。
通过对话最终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在实践中,我们只有充分地发挥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各自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渗透,我们才能使校本研修获得实效。
5.校本研修有哪些特点?——全员性。
主体是教师,也包括学校管理人员及其辅助人员。
对象为全员,全员参与,整体推进。
——实效性。
贴近学校实际、为了学校发展,基于教师、以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解决问题的指向性明确,能够较好地促进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
——针对性。
针对学生的发展,针对教师的个体发展,针对学校的发展。
——自主性。
校本研修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其享有充分的研训自主权。
能自主制订和实施研训方案,自主选择研训内容和资源,自主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的计划。
——灵活性。
校本研修可根据学校和教师实,在内容设置、方法确定、人员组合、时间安排等方面具有充分的灵活性,研训的内容、形式、对象、时空均具有灵活性。
6.校本研修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学科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与成果;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现;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组织策略;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研究性学习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等。
——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教育法规与政策;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理想与专业发展规划;教师心理调适与情绪调控;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评价;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教育科研方法;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等。
——教学管理与学校发展:学校办学思想与办学特色;学校文化建设与风、教风、学风建设;学校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校本研修规划与方案等。
——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学生成长与身心发展;班主任工作与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的组织与班务管理;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学生思想工作及心理辅导;团队活动组织与管理等。
7.校本研修的基本方式?校本研修要根据研修目标任务和具体内容,结合区域和学校实际情况,科学设计、灵活运用。
基本类型和方式有:——基于课堂教学的研修方式:集体备课;示范观摩;听课评课;同课异教;微格教学;案例分析等。
——基于专家指导的研修方式:专题讲座;案例点评;咨询诊断;交流研讨;名师工作室等。
——基于同伴互助的研修方式:以老带新;结对互助;教研活动;专题沙龙;兴趣小组等。
——基于校际合作的研修方式:对口支教;影子培训;项目合作;基地活动;校际结对;区域联盟等。
——基于专业发展的研修方式:实践反思;技能训练;教学竞赛;专题(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
——基于网络平台的研修方式:校园网站、专题论坛、主题空间;博客写作;QQ 群交流等。
8.校本研修的基本过程有哪些?——问题提出。
校本研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学校和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所以要“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为出发点。
要在专家指导下诊断学校和教师发展中的聚焦性问题和生成性问题,把脉要定位准确,诊断要切准关键。
——目标设计。
设计指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案、设想、构思、策划。
一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搜集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案例;二要遴选出关乎学校特色建设、可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关键问题;三要提出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假设;四要拟订解决问题的课题及研究方案;五要制定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六要不间断地进行介入性阶段反思。
——研修行动。
行动是依据目标和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
行动意味着改革和进步,是一次成长的过程,一个专业发展的过程。
在行动中,校本研修系统的三大要素要协调运作、优化组合,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树立“问题既课题,工作既研究,教师既专家,成长既成果”的研修观。
——及时总结。
一次有计划、有目的、有内容、有组织、有管理、有考核、有激励的校本研修活动,既要有阶段性的信息整理和过程描述,也要有过程评价和对问题解决的逼近分析,还要进行反思和回归实践的验证,并根据开展情况,对设计方案和理论假设进行调整或重新设计。
9.教师校本研修初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患得患失,趋于功利。
职称与工资、奖金、福利挂钩,有些教师参与研修是为自己的职称评定或评优奠基。
但教师的教育科研必不可少,且教育科研是一件十分严谨的事情,只把研修当作扬名求利的工具,在工作中就会患得患失,趋于功利,——管理不力,缺乏引领。
校长认识模糊,全当特色争优,有牌即思挂,无誉则求安,校本研修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
甚至认为研修是骨干们的活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缺乏专业引领,研修风气不浓,研修变成了散兵游勇,萧条无比。
——观念陈旧,维稳维轻。
部分教师安于现状,缺乏进取心,求稳,不思变,缺乏求新、求异思想和敢想、敢干、敢闯的奥运精神,教育教学观念跟不上新时期的高要求。
10.教师在校本研修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专家论:只有专家指导才是唯一;——条件论:只有走出校园才能学习;——攀比论:只有专家才能提高自我;——升学论:只有升学率高才是水平;——金钱论:只有投资才能占有资源;——推卸论:只有领导重视才能成长。
11.开展校本研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且不可一刀切,全面开展,突出特色;——且不可集体活动代替个人反思,要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且不可以教研代替研修,寻找全面提高教师教育的新途径;——且不可以追求升学率代替研修,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且不可以课题研究代替研修,要整体推进;——且不可急功近利,要持之以恒;——且不可贪大求洋,要从实际出发;——且不可一阵风,要形成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12.什么是教师校本研修计划?教师的年度校本研修计划包括目标、任务、措施和步骤。
具体来说包括教师对个人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针对实现目标提出的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教研科研、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任务,针对任务提出自己的措施和实施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