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所见》
- 格式:ppt
- 大小:356.00 KB
- 文档页数:2
一年级语文课文『所见』知识点『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亲爱的读者,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一年级语文课文『所见』知识点,欢送阅读!一年级语文课文『所见』原文所见(清代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一年级语文课文『所见』知识点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⑵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⑷欲:想要.⑸捕:捉.⑹鸣:叫.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突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创作背景: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住仓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突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赏析: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突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一年级语文课文『所见』教案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教学重难点】识记、运用、书写生字.【教学准备】1、插图、录音机.2、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揭题1、同学们,这是什么?(出示知了图)蝉(正音)谁想给大家提个醒,读这个字应该注意什么?2、谁听过它的叫声?能学它叫一叫吗?3、听到它的叫声,你知道一年四季的哪个季节来了?4、谁有过想捉蝉、捕蝴蝶、老小蝌蚪的经历或想法?古时候,就有一位诗人叫袁枚,曾经见过一个放牛的.孩子想捉树上的蝉,还把这个情景写成了一首诗,同学们想听一听吗?(放录音)5、出示课题:所见(同学们,这首诗的名字叫所见)6、读课题:所(正音)理解“所见〞.(谁能告诉老师,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二、初读古诗1、请同学们再听一次录音,边听边小声地跟着读一读.2、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古诗,读之前,老师想问,读的时候,假设你遇到不认识的字,这么办?归纳方法,自由读3、谁想来读着首诗的同学请站起来大声读.4、现在来个比赛,看南同学读的棒还是女同学读的棒.5、还有那位同学想读这首诗?6、谁来评平他读的声音怎么样,字音怎么样?7、齐读.三、识字写字过度: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古诗上的字你都会读了吗?1、读字(指着有颜色的字):正音.2、真棒、假设这些字没有了拼音,离开了课文,你还会读么?(出示小黑板)读词.(出示字卡)自己读,开火车读.3、同学们请看这个“黄〞字,你能一口气用它来组三个词,并选一个词来说一个句子吗?4、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这几个字,(出示四会字)假设我们要写它的话,要注意些什么?(观察、汇报)5、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指导书写)6、同桌互相评一评,看要提醒对方那一笔写得不漂亮,那一笔写得很漂亮.四、理解词语、诗句同学们,这时,我看大家有点累了,老师想跟大家玩个游戏好吗?1、玩游戏:指图说词(黄牛、牧童、鸣蝉、林樾).说规则,理解“林樾〞.2、玩游戏:说词表演动作(捕鱼、捕蝴蝶、鸣、叫、喊).说规则,理解“歌声震林樾——突然闭口立〞.3、同学们,请你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那里还有不明白的?质疑.4、表演读诗.五、指导读书1、小朋友,注意老师在古诗上标上的符号,你能细细读一读,把古诗读得更感人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引导.2、齐读古诗.六、背诗过渡:同学门真棒,这回老师想考考大家,我把黑板上的一些字擦掉,看你们能不能读出来.1、擦字(黄牛、歌声、鸣蝉、闭口立)背.2、擦字(牧童、林樾、意欲、突然)背.。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13古诗两首所见人教版新课标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所见》。
生:跟着我一起书空:所见——袁枚(板书)二、初读:1、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所见》,同位互相解决生字问题。
2、老师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拼读;领读,带词读。
3、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三、品读古诗:1、想象每一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师:我带着大家读一读,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能想象出哪些画面呢?师生共同读诗歌。
师:多读几遍吧,这样你会想到更多的画面。
学生又读几遍才停下来。
师:谁来告诉大家:是谁骑黄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是牧童。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光着脚丫,穿着马褂、戴着斗笠的小男孩骑在牛背上。
师:很好!谁能说说这头牛长得怎么样?生:这是一头很肥的黄牛,肚子吃得鼓鼓的,走起路来尾巴左摇右摆。
师:真棒,你们很会想象!小男孩坐在结实的牛背上开心吗?你从哪句诗歌看出来的?生:从“歌声振林樾”可以看出来。
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意思?生:牧童很高兴,唱起歌儿,歌声传遍了整个树林。
生:他的嗓子很好听,又响亮,树上的蝉也跟着唱起来了。
师:你说的真好!这蝉真可爱!小男孩喜欢它吗?你从哪句看出来的?生:我从“意欲捕鸣蝉”这句看出来的。
师:你真会读书!那“忽然闭口立”又是啥意思呢?生:小男孩立刻闭嘴不唱了,悄悄的站到树下望着上的蝉。
师:说的真好!这个孩子给了你什么印象?生1:可爱。
生2:机灵。
生3:活泼。
四:拓展:师:大家说的真不错,请讨论一下:接下来,小男孩会怎样做?生1:我认为他没爬上树,因为这样摇动树枝后,蝉就会害怕,然后飞走了。
生2:是的,这样就不能听到蝉唱歌了。
生3:我认为作者袁枚应该跟小男孩帮忙,回去拿网子来网它就行了啊!生4:不行,老师讲了:我们要爱护小动物,它是有生命的,它的家在树上,我们带回家它会死去的,它是属于大自然的。
生5:我认为他是个小科学家,他要仔细观察蝉的样子生6:黄牛得安静才行,如果黄牛在树下叫,一定会吓走蝉的。
小学语文-小学必背古诗《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年),清代人、诗论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⑴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⑴林樾(yu):指道旁成阴的树。
⑴欲:想要。
⑴捕:捉。
⑴鸣:叫。
⑴立:站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作品赏析:
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
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
无邪的牧童形象,究竟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呢?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然而,现实却并非总是如此完美的。
也许这正是诗人无法解决的主观和客观户间的矛盾吧!。
所见解释诗句的意思古诗《所见》的全文和意思如下:全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所见》是出自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注释:①所见:写诗人所看见的事物。
②牧童:放牧牛羊的小孩。
这里是指放牛的娃娃。
③黄牛:牛的一种毛多呈黄色,也有黑色或红棕色。
④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⑤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林。
樾,树荫。
⑥意欲:想要。
⑦鸣蝉:鸣叫的知了。
⑧闭口:闭上嘴巴,不发出声音的意思。
赏析:第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第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
同时此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所见》原文及知识点【导语】《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所见》原文及知识点),希望帮助到您。
【原文】所见(清代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知识点】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创作背景: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住仓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
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
赏析: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所见》古诗翻译及赏析
关于《所见》古诗翻译及赏析
所见
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户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慢慢而来。
也不知有啥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笔挺,嘴巴紧锁,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得意洋洋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招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形,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歌唱的气派,多么松懈、猖狂;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态,又是多么专心啊!这从动到静的改变,写得既俄然又天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至于下一步的动态,小牧童如何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
写,留给读者去领会、去遥想、去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