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指南2009专家共识版
- 格式:pdf
- 大小:436.37 KB
- 文档页数:5
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营养不良是影响老年患者结局的主要负面因素之一;未纠正的营养不良还是导致医疗费用上升的重要原因。
同时亦有证据表明,针对无法正常进食的营养不良患者给予合理的肠外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改善营养状况并最终降低病死率、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经济耗费等。
鉴于老年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2012年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老年营养支持学组(简称老年学组)组织的全国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调查(MNA-SF)结果显示,具有营养不良风险的比例的老年患者达49.70%,已发生营养不良为14.67%,高营养不良发生率及其带来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为了规范对老年患者的营养筛查与评估、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循证应用及针对老年疾病进行合理、有效的营养治疗,老年学组的专家们按循证医学要求,参阅国内外大量文献,根据我国目前的老年患者营养治疗情况,结合欧洲临床营养和代谢学会(ESPEN)、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ASPEN)等最新的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治疗指南的内容及证据,并广泛征求意见,多次组织讨论和修改,最终形成本专家共识。
附:共识相关定义1.推荐意见:以牛津分类(oxfor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OCEBM)为基础,对照国际证据分级与推荐(GRADE)工作组的分级系统评价标准原则,确立推荐意见的A、B、C、D级分类标准。
2.营养支持:指经消化道或各种静脉途径为患者提供较全面的营养素。
目前临床上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两种方式。
3.肠内营养:通过消化道途径为机体提供各种营养素。
肠内营养制剂按氮源分为3类:氨基酸型、短肽型、整蛋白型。
根据给予肠内营养方式的不同,分为口服和管饲。
4.经口营养补充剂:有别于普通膳食,是用于特殊医疗目的的经口摄入的营养补充剂。
5.肠外营养:经静脉途径为无法经消化道摄取或摄取营养物不能满足自身代谢需要的患者,提供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等在内的营养素,以期维护器官功能,改善患者结局。
胃肠间质瘤外科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与NCCN指南解读(最全版)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起源于消化道的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
近年已逐渐被外科学界熟悉,为了更好地普及推广这个较新的肿瘤概念,及时更新知识和规范诊疗,2010年中国临床肿瘤协作组(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成立专家委员会,首次编写GIST中国共识(2011版)[1]。
共识每年进行更新,2012版已修订完毕。
而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发布的NCCN指南早已为大家熟知,可以说是目前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癌症治疗指南。
笔者就GIST的最新国内共识和新版NCCN指南的外科诊治部分作以解读。
一、GIST的活检原则和适应证GIST患者症状无特异性,只有病理学检查才是确诊GIST的唯一方法。
但GIST质脆、血供丰富,部分呈囊实性,不适当的活检可能引起肿瘤出血、破溃,以致肿瘤播散种植的严重后果。
因此,国内外共识或指南对于大多数可完整切除且原发性局限GIST,不推荐手术前进行常规活检。
术前活检适用于拟进行伊马替尼治疗的患者,这类患者在治疗前必须取得明确病理诊断。
对于首诊即合并转移的可疑GIST,必须进行活检明确诊断,再开始靶向药物治疗。
而对于术中冰冻活检,专家共识为不推荐常规进行。
只有当手术中怀疑GIST周围有淋巴结转移或手术中肉眼不能排除是其他恶性肿瘤时,才考虑术中冰冻活检。
至于活检方式,NCCN指南始终推荐首选超声内镜下细针抽吸法活检(EUS-FNA)。
由于该方法穿刺针直径小,导致肿瘤出血的风险极低;此外,从胃肠腔内进针,有效避免了经皮穿刺引起针道种植和肿瘤破溃导致腹腔播散转移的危险。
尽管取得的组织较少,但活检阳性率高,国外报告诊断准确性可达90%以上[2]。
【专家共识】中国末梢采血操作共识静脉血和末梢血为临床常用血液检测标本。
随着检验医学技术现代化、微量化、便捷化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完善,末梢血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由于儿童自主配合依从性差、血管纤细,在静脉血标本采集过程中,相比成人采血成功率低、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因此末梢血采集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与静脉血相比,末梢血影响因素较多,如采集过程操作不规范,易导致检测结果变异或不准确,因此规范末梢采血操作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缺乏末梢采血操作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国外的相关指南又难以符合我国的实际需求。
为规范我国末梢采血操作流程,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儿科疾病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和世界华人检验与病理医师协会共同制定了本共识,旨在提供中国末梢血液标本规范化采集操作的参考依据,提高末梢血标本检验质量。
本共识的适用范围1.末梢血液标本的临床应用范围:目前,末梢血主要用于全血细胞分析、血型、血糖、血沉和新生儿筛查等检验项目。
随着现代检验医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既往用血量较大的项目也建立了快速微量法,如微量元素、感染性标志物、传染性疾病的抗体以及床旁检测项目等。
此外,许多新项目还在不断开发中,末梢血的临床应用具有广阔前景。
2.本共识适用人群:本共识适用于儿科患者、特殊成人患者及其他适用于末梢血检验的受试者。
对于6岁以上的受试者可优先考虑用静脉血进行检测。
特殊成人患者包括严重烧伤患者、极度肥胖患者、具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老年患者、需要保留浅部静脉用于静脉给药治疗的患者、浅部静脉不易获得或非常脆弱的患者、需自行采血检测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对静脉穿刺恐惧的患者以及需行床旁检测的患者。
应注意,若患者脱水或由于其他原因(如外周性水肿)导致外周循环不佳,可能无法通过皮肤穿刺采集到合格的血标本,不建议进行末梢采血检测。
术语和定义1.末梢采血(capillary blood collection):末梢采血又称皮肤穿刺采血法,临床通常在手指或足跟特定部位穿刺,采集毛细血管血液(即末梢血)进行检验。
近年来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速度迅猛,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是抗感染药物中的“明星”。
第一代喹诺酮类药物在1962年问世,在β-内酰胺类药物大潮之后便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全球最畅销前200个药物中就有喹诺酮类的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
多年来,喹诺酮类药物一直稳居我国抗感染药物市场销售排序第2位,而氟喹诺酮类正逐渐成为喹诺酮类药物的主流。
氟喹诺酮类药物近几年的销售额呈强劲上升态势,年平均增长率为8%~10%,在抗感染药物中仅次于头孢类[1]。
本文对该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进展和合理用药作一探讨。
1 喹诺酮类(QNS)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特点1.1 喹诺酮类(QNS )药物的分类根据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开发状况,利用目前新的分类方法可分为四类[2,3]:第1代:奈啶酸、吡哌酸及西诺沙星作用于革兰阴性菌(假单胞菌除外),它们对大多数革兰阴性菌有活性,口服吸收良好,在体内被代谢和灭活,24h 尿中回收率高;且组织渗透性。
由于在泌尿道、胆管和肠管中浓度较高,可以治疗这些系统感染。
临床适用于非复杂性尿道感染。
第2代:诺氟沙星、洛美沙星、依诺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抗菌谱扩大为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葡萄糖非酵解菌、革兰阴性菌(包括假单胞菌)、某些革兰阳性细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但不包括肺炎链球菌)和某些非典型病原体。
此类药具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除脑组织和脑脊液外,对各种组织均有良好的分布,所以不仅有广泛的抗菌谱,而且有广泛的适应证。
临床适应于治疗非复杂性和复杂性尿道感染和肾盂肾炎、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第3代: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加替沙星及莫西沙星,其作用他们有抗菌谱方面,有些药对葡萄球菌、肺炎球菌、脆弱类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都有很好的作用;有些药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活性是第三阶段喹诺酮的3~30倍,与异烟腓和利福平相当。
此类药物由于吸收迅速,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400030)喹诺酮类抗生素临床应用态势及合理用药冉启文【摘要】 喹诺酮类(QNS)药物是一类分子中具有喹诺酮或萘啶结构的人工合成抗菌化合物,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抗菌药物。
骨科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骨科康复是针对骨关节疾病的康复治疗,其基本内容包括康复评估、康复训练、康复辅助器具使用、营养指导和心理干预等方面[10]。
康复评估是骨科康复的第一步,通过对患者的身体状况、疾病情况、康复需求等方面进行评估,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康复训练是骨科康复的核心内容,包括康复体育、康复运动、康复理疗等多种形式,旨在恢复患者的身体功能和运动能力。
康复辅助器具使用是骨科康复的重要手段,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
营养指导和心理干预也是骨科康复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身体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三、骨科康复的发展方向1.加强骨科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应加强骨科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其专业水平,增加康复医师的数量,推广康复医学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2.完善骨科康复服务体系:应加强康复机构建设,增加骨科康复专科医院的数量,提高康复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康复服务体系,提高康复医疗的覆盖面和质量。
3.推广骨科康复新技术:应积极推广骨科康复新技术,如运动康复、物理治疗、康复辅助器具等,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和效率,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4.加强骨科康复研究:应加强骨科康复研究,探索康复治疗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提高康复治疗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为骨科康复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科学支撑。
总之,骨科康复是重要的康复医学领域,对于恢复患者的身体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加强骨科康复的发展,提高康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是当前骨科医学发展的重要任务。
骨科康复的目的是通过康复医学手段,改善或代偿患者受损的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尽快、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康复治疗的基本内容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功能训练、康复护理、心理治疗、假肢和矫形器辅助等。
骨科医生在手术前、术中和术后都需要关注康复问题,综合管理包括减少创伤、出血、疼痛,预防感染及静脉血栓栓塞等。
骨科康复的一般评定包括疼痛评定、感觉功能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各关节功能评定量表、肌肉力量评定、步态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生活质量评定、肢体长度/围度测量、平衡功能检查和功能测定等。
指南和共识这两天,关于国内医学界的「专家共识」远比「指南」更多的现象,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讨论。
点击本文最后的「阅读原文」,可以看到丁香园公众号今天发的一篇推送。
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事情的缘由来自于去年10月Lancet杂志(柳叶刀)发表的一篇来自中国循证医学专家蒋立新教授的论文。
在这篇论文中,主要讲的就是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发表的专家共识要比指南多出了许多,以心血管领域为例,请看下图:注:AHA: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美国心脏协会ESC: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欧洲心脏协会NICE: the UK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英国国家医疗卫生与临床优选研究所其实,不仅在心血管领域,在肾脏病界,这一现象同样存在。
本账号曾在2013年6月专门就此问题写过一篇文字,今天白天回过头来看,里面多多少少还是有些问题和错误,现在简要修改一下,重新发表。
在循证医学已经逐渐成为医务工作者必修课的今天,各种指南、专家共识什么的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之中。
在肾脏病界,比较公认权威的指南包括美国的K/DOQI和KDIGO指南。
比如,2015年,K/DOQI就更新了针对透析充分性的指南(点击蓝色字体文字,可跳转)。
除此之外,来自欧洲、日本等国家的指南也不定期发表。
可以说,这些指南的发表,对规范我们的临床工作,理顺临床思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形之下,我们国家的专业协会在近几年也专门就一些临床问题颁布了很多具有指南性质的文献,但是,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我们颁布的更多的是叫做“专家共识”,而非指南。
比如,2014年发表的《中国血液净化用血液透析通路专家共识(第一版)》。
指南和共识,这两者虽然都是指导临床医生对临床问题做出指导的文献,其共同点是什么?又有哪些区别呢?先说共通之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是指将组装好的主动脉瓣经导管置入到主动脉根部,替代原有主动脉瓣,在功能上完成主动脉瓣的置换,故也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
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valve stenosis)是一种进展性心血管疾病,一旦出现症状,预后很差。
TAVR在欧美国家迅速发展,并相继发布了TAVR的专家共识和指南。
目前我国正逐步开展TAVR,为更加规范、安全地进展,特整理此专家共识。
1 适应证和禁忌证I类适应证: 外科手术禁忌、预期寿命超过1年、症状性钙化性重度AS。
外科手术禁忌是指预期术后30d内发生死亡或不可逆合并症的风险>50%,或存在手术禁忌的合并症,如胸部放射治疗后、肝衰竭主动脉弥漫性严重钙化、极度虚弱等。
外科手术高危主要是指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STS)评分≥8分的患者。
现阶段,对于外科手术高危和禁忌患者,建议由两位或两位以上心胸外科医师评估认定,STS评分作为参考。
1.1 绝对适应症(1)老年重度主动脉瓣钙化性狭窄:超声心动图跨主动脉瓣血流速度≥4.0m/s,或跨主动脉瓣压力差≥40mmHg,或主动脉瓣口面积<0.8cm,或有效主动脉瓣口面积指数<0.5cm2/m2。
(2)患者有症状,如心悸、胸痛、晕厥,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II级以上(3)外科手术高危或禁忌(4)解剖上适合TAVR。
不同瓣膜系统对TAVR的解剖有不同的要求,包括瓣膜钙化程度、主动脉瓣环内径、主动脉窦内径及高度、冠状动脉开口高度、入路血管内径等。
(5)三叶式主动脉瓣。
(6)纠正AS后的预期寿命超过1年。
同时符合以上所有条件者为TAVR的绝对适应证。
右半结肠癌手术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近20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完整结肠系膜理念的推广,右半结肠癌手术的技术和理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关于右半结肠手术的高质量临床研究开展和循证医学证据,为右半结肠癌手术的争议问题达成共识提供理论支撑。
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和中国结直肠临床研究协作组牵头,组织全国结直肠外科专家,就右半结肠癌手术的14项关键临床问题,结合我国医生及患者的偏好和干预措施的利弊,形成中国专家共识,以期规范右半结肠癌手术。
共识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1)手术解剖:概括右半结肠癌手术系膜、筋膜、间隙、血管分支的结构和定义;并推荐肠系膜上动脉的左侧界作为CME手术的内侧界。
(2)手术方式:推荐腹腔镜作为初始可切除右半结肠癌手术的首选手术方式。
(3)手术原则:标准D 2手术可作为右半结肠癌的常规手术方式。
但术前影像评估和术中探查可疑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可考虑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
除非考虑存在幽门下淋巴结转移,否则不建议常规行幽门下淋巴结清扫。
此外,共识还对血管离断部位、肠管切除范围和消化道重建方式进行了推荐。
结直肠癌目前已成为我国发病率第2位、死亡率第4位的恶性肿瘤[1 ];且疾病负担逐年加重[2 ]。
根据中国结直肠癌手术病例登记数据库(Chinese Colorectal Cancer Surgery Database,CCCD)2022年度报告数据,结肠癌患者占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总体的42.4%,其中盲肠和升结肠癌占结肠癌的36.3% [3 ]。
在右半结肠癌手术中存在诸多关键问题,包括血管结扎部位、淋巴结清扫范围、肠管离断部位、肠管吻合方式等均缺乏共识意见。
针对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研究为这些临床问题提供了不断更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为右半结肠癌手术的规范化开展创造了条件。
既往国内外制定的结直肠癌诊断及治疗指南中也包含了部分手术原则[4 , 5 ]。
《2009年心电图标准化及解析指南》解读AHA/ACC/HRS(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心律学会)这次联合颁布的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系列指南,是自1978年以来,首次对心电图的规范和准则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更新。
在此期间,心电图技术、解剖学认识、病理学、电生理学、心电图的遗传信息基础以及异常心电图与临床疾病的联系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进展。
特别是计算机系统的广泛应用,并能提供同步分析的心电图报告。
不同的自动系统有不同的技术特点,可影响振幅、间期的测量和诊断。
鉴于上述原因,AHA提议对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指南进行更新,得到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心律学会(HRS)和国际心电计算机学会(ISCE)的联合支持,并提出改进建议。
2007年3月13日首先发表的两部分包括“心电图技术”和“心电图诊断名称”,随后经过两年的准备,2009年3月17日,在“Circulation”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杂志上发表了后续的四个部分,包括“室内传导障碍”、“ST段,T波,U波和QT间期”、“心腔肥大”和“急性心肌缺血/梗死”,今后还将陆续有新的内容发表。
本文对最近发表的第6部分—急性心肌缺血/梗死内容解读如下。
心电图是诊断心肌缺血和梗死最重要的首选检查。
尤其在急诊科,正确分析患者的心电图是尽早进行治疗干预和/或一系列诊断检查的基础。
急性心肌缺血和梗死相关的心电图改变包括:T波高尖(即超急性T波改变);ST段抬高和/或压低;QRS波群改变及T波倒置。
ST段偏移系“损伤电流”引起。
在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静息期和平台期(分别对应于心电图TQ段和ST段),缺血区与非缺血区之间存在电压梯度,形成损伤电流。
目前指南建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偏移达到或超过正常值上限,可诊断为急性缺血/急性梗死。
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称“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应积极开始再灌注治疗。
肺癌多学科团队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肺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临床分期、个体差异、病理结果、肿瘤异质性和疾病发展趋势等。
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能够综合各科室的意见,制定个性化、精准化、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平衡治疗获益和风险,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预期和生活质量。
在肺癌患者的全病程管理中,MDT诊疗模式也被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CCN)指南明确推荐。
以MDT诊疗模式为中心,结合最佳的循证证据和个体数据,能为肺癌患者提供最优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获益、降低并发症和疾病进展风险。
肺癌MDT诊疗模式不仅适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也适用于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并贯穿于肺癌全病程管理流程中。
对于肺癌疑难病例、Ⅲ期肺癌和寡转移肺癌等复杂病例,在制定初始治疗方案前,发起MDT评估并制定诊疗方案至关重要。
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的临床获益已在国外得到证实。
在中国,肺癌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因此,对于肺癌患者来说,实施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已成为势在必行的治疗方式。
传统诊疗模式中,患者转诊需要等待时间,而且每到一个新的科室,医师需要重新熟悉患者情况并修订治疗方案。
相比之下,MDT模式集合多学科专家优势,可减少时间和人力成本,提供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并抓住最佳治疗时机。
肿瘤患者MDT诊疗模式已经发展了30年,欧美发达国家的其他癌种MDT诊疗模式运行结果显示,MDT能显著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3年生存率。
MDT诊疗可显著缩短治疗等待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增加高质量临床试验的患者入组机会和入组效率,提高医院病床的周转率和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
英国通过立法确保每一位恶性肿瘤患者获得MDT综合诊疗的机会。
肺癌的MDT诊疗模式有利于促进临床跨学科交流和融合,整合发展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强化跨学科团队合作与核心人才的培养,促进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MDT方案确立和后期实施,可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和心理健康,提高对疑难问题的决策效率。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临床应用指南》(2009讨论稿)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核素治疗学组【概述】近年来,放射性粒子永久性植入疗法发展很快,常用的放射性粒子为125碘、198金及103钯。
放射性粒子永久性植入疗法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它是一个多学科技术,治疗时应有相关临床科室的医师、技师和物理师参加。
【临床表现】参见不同肿瘤的临床表现的章节。
【诊断要点】参见不同肿瘤的诊断要点的章节。
【适应证】1.临床诊断为恶性肿瘤患者;局部肿瘤,且为实体病灶。
2.需要保留的重要功能性组织或手术将累及重要脏器的肿瘤3.拒绝进行根治手术、无法手术或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肿瘤患者4.预防术中(后)残留肿瘤病灶的局部扩散或区域性扩散5.转移性肿瘤或术后孤立转移灶已失去手术机会者6.局部进展期肿瘤需粒子植入与外照射综合治疗。
7.局部进展期难以用局部治疗方法控制,或有远位转移但局部有严重症状者,为达到姑息治疗目的,也可行粒子植入治疗。
【禁忌症】1.一般情况差,恶液质或不能耐受治疗者2.肿瘤并发感染和有大范围溃疡、坏死者3.估计病人寿命不能等待疗效出现【治疗原则】1.严格掌握临床适应症和禁忌症。
2.粒子植入前应通过近期CT、MRI或B超了解病灶与周围重要器官的关系。
3.治疗前应对10%放射性粒子进行测定,允许测量结果偏差在〒5%以内。
4.应有放射粒子植入计划设计及剂量分布。
5.治疗后应拍CT片进行验证了解粒子重建和剂量分布情况,如发现有稀疏或遗漏应拟定计划择期补种,以期与植入前治疗计划相符。
6.放射性粒子植入之后,如果需要配合外照射或化疗者,应在第一个半衰期内给予外照射的相应生物学剂量或化疗方案,并告知患者或亲属。
【操作方法及程序】对各种不同肿瘤的粒子植入治疗有不同的具体方法,首先要明确肿瘤的形态、位置、大小及与邻近器官、血管的关系。
因此植入治疗前或术中应用CT、MRI、超声或PET/CT 影像学确定靶区;由于粒子种植在三维空间进行,每种放射性粒子物理特性不同,对每种核素需要特定的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进行治疗计划设计,进行模拟粒子种植的空间分布。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绝经过渡期和绝经后期激素补充治疗临床应用指南(2009版)
作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绝经学组
作者单位:
刊名:
中华妇产科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年,卷(期):2010,45(8)
1.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绝经学组绝经过渡期和绝经后激素治疗临床应用指南修订草案(2006版)[期刊论文]-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8(5)
2.APMF 2008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Management of the Menopause 2010
3.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 The role of local vaginal estrogen for treatment of vaginal atroph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2007 position statement of 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 2007
4.Utian WH;Archer DF;Bachmann GA Estrogen and progestogen use in postmenopausal women:July 2008 position statement of 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 2008
5.Gompel A;Rozenberg S;Barlow DH The EMAS 2008update on 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on postmenopausal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2008
6.Board of the International Menopause Society;Pines A;Sturdee DW IMS updated recommendations on postmenopausal hormone therapy 2007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hfck20100802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