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发展历史及未来发展方向
- 格式:doc
- 大小:29.68 KB
- 文档页数:8
管理学专业的发展与趋势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管理学专业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详细分析管理学专业的发展与趋势,并列出相关的步骤。
一、管理学专业的发展1.背景介绍:管理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包含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多个领域,致力于培养具备组织、计划、决策、领导等能力的管理人才。
2.历史回顾:管理学专业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管理学专业逐渐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学科。
3.学科发展: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管理学专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越来越紧密,如管理与心理学、管理与信息技术等。
二、管理学专业的趋势分析1.创新与创业管理:随着创新和创业浪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学习创新与创业管理。
这门学科将探讨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创造新价值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2.数字化管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管理学专业不可忽视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
这意味着管理人员需要掌握各种数字化工具和技术,以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和决策能力。
3.跨文化管理:全球化的趋势使得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跨文化管理的能力。
这包括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并灵活适应多样化的工作环境。
4.可持续发展管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的热门话题,管理学专业也不例外。
学习可持续发展管理将使学生了解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环境保护,并探索可持续经营的最佳实践。
三、管理学专业的发展步骤1.了解基本原理:学习管理学专业的第一步是了解其基本原理和概念,如组织理论、领导理论等。
这将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选择具体的管理学专业领域进行深入学习,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
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锻炼,提升专业能力和素质。
3.参与实践项目:管理学专业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要通过实践项目来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1. 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起点,由弗雷德里克·泰勒等人提出。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科学方法来提高生产效率。
泰勒通过研究工作方法和工作时间,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概念,并强调了工人与管理者之间的合作关系。
2. 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是管理学的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主要由埃尔顿·梅奥等人提出。
他们认为,组织行为是受到个体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通过研究人的行为和动机,提出了人性化管理的概念。
3. 现代管理理论(20世纪50年代)现代管理理论是管理学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主要由彼得·德鲁克等人提出。
他们认为,管理是一种社会活动,应该关注组织的整体效益和员工的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强调了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和创新思维。
4. 系统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系统管理理论是管理学的第四个重要发展阶段,主要由卡尔·韦尔斯提出。
他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部门和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系统管理理论强调了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
5. 战略管理理论(20世纪7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是管理学的第五个重要发展阶段,主要由迈克尔·波特等人提出。
他们认为,组织应该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来确定战略目标,并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来实现目标。
战略管理理论强调了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和竞争优势的建立。
6. 知识管理理论(20世纪90年代)知识管理理论是管理学的第六个重要发展阶段,主要由彼得·圣吉等人提出。
他们认为,知识是组织的重要资产,应该通过有效的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知识管理理论强调了组织学习和知识创造的重要性。
二、发展趋势1. 变革管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加剧,组织需要具备变革管理的能力。
变革管理强调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通过合理的变革策略和有效的变革实施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管理学专业的发展历史与趋势研究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管理学专业的起源和发展、主要研究方向、培养模式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起源和发展1. 管理学专业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与工业化进程和企业管理的需求密切相关。
2. 法国工程师亨利·弗约尔(Henri Fayol)是管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首次提出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职能分类,奠定了管理学学科的基础。
3.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在20世纪50年代对管理学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和总结,为管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主要研究方向1. 组织与管理:研究企业组织结构、管理职能、决策机制等,旨在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2.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如何招聘、培训、激励和评估员工,旨在提高组织的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和员工工作满意度。
3. 战略管理:研究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和战略选择,旨在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
4. 运营管理:研究产品生产、供应链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的问题,旨在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产品质量。
5. 国际管理:研究跨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旨在提高跨文化背景下的管理能力和全球化竞争力。
三、培养模式1. 学术型培养:侧重理论研究和学术成果的产出,培养学生具备深入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应用型培养:注重实践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内外进行实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操作和管理的能力。
3. 创新型培养: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四、未来发展趋势1. 数字化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管理学将更加注重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以提供决策支持和管理指导。
2. 创新管理: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管理学将更加关注创新管理,培养创新型管理人才。
3. 可持续发展:管理学将更加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
浅析管理学发展史及发展趋势赵程伟(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处处闪烁着管理思想的光辉,但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和工厂管理实践的发展,在西方逐渐形成并蓬勃发展起来。
本文旨在对19世纪末至今的管理学发展历程和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及其特点、发展趋势作一总结、评析,在了解过去的基础上,对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管理理论服务。
关键词:管理学理论;发展历程;特点;趋势;1 管理学理论的传统管理阶段1.1中国早期管理学理论思想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丰富的管理思想。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 ,杰出的军事家孙武著有《孙子兵法》一书。
该书共 13 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句名言就是一例。
这种辩证的策略思想在书中比比皆是 .孙武的策略思想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管理上也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日本和美国的一些大公司甚至把《孙子兵法》作为培训的必备书籍。
战国时代的另一本书《周礼》对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进行了理想化的设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财政、教育、军事、司法和工程等方面。
该书对封建国家经济管理的论述和设计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许多著作中都有体现 ,如《孙子兵法》、《周礼》、《墨子》、《老子》、《管子》、《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
1.2外国早期管理学理论思想外国的管理实践和思想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奴隶社会,管理实践和思想主要体现在指挥军队作战、治国施政和管理教会等活动上。
古巴比伦人、古埃及人以及古罗马人在这些方面都有过重要贡献 .从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人类为了谋求生存不自觉地进行管理活动和管理的实践,但是人们仅凭经验去管理,尚未对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理论。
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管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涉及,管理学开始逐步形成。
管理学的经验发展与趋势管理学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它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一个组织。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企业、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等各种组织形式。
管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管理理论到现代的管理科学,不断地为组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本文将探讨管理学的经验发展与趋势。
一、管理学的经验发展管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管理实践。
如古代的商人通过对商业活动进行管理来获得商业利润,古代的政治家通过对国家管理来实现国家安宁。
古代的帝王也通过管理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到了近代,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到来,管理学开始进入新时期。
传统管理理论主要关注工业生产中的管理问题,其代表人物是泰勒、福特等。
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概念,强调管理需要基于科学和数据,福特则提出了流水线生产模式,实现了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
1950年代,管理学又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化。
这时候管理学逐渐从工业生产转向管理行为和组织活动。
行为科学理论、系统理论、信息处理理论等一系列新的管理学派相继兴起。
行为科学理论强调人本位,关注员工的需求、动机和行为模式;系统理论关注组织的系统属性,强调整个组织的协调和一致性;信息处理理论强调管理需要依靠信息技术,信息对于管理的决策和计划具有重要作用。
1980年代以后,管理学继续向前发展,出现了多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理论。
知识管理、企业绩效管理、变革与创新管理等理念逐渐成为现代管理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管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从科学管理到人本位、协调一致,再到智慧管理的历史变迁,在实践中不断地为组织创造价值。
二、管理学的趋势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管理理论的发展,管理学逐渐呈现以下趋势:1.以人为本。
传统的管理理论主要关注生产效率和规模化,忽略了员工的需求和人性化管理。
现代的管理趋势则聚焦于员工的需求和创造一个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更加注重员工的听取和反馈,提高员工的参与度。
这是现代企业建立可持续的管理模式的必然要求。
管理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概述:管理学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的重要领域,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管理学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管理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一、全球化的视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管理学教育已经突破了国界的限制,不再局限于单一国家或地区。
全球化的视野不仅意味着学生可以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管理理念和经验,也意味着学校和教师需要具备全球化的思维和观念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
二、培养创新能力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新模式的涌现,管理学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学生需要具备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管理学教育应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跨学科融合管理学教育日益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例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由于现代管理问题的复杂性,单一学科的知识已经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跨学科融合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管理学教育应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促进知识的交流和融合。
四、教学方法创新传统的管理学教育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但现代学生对于教学方法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
新一代学生更加注重互动和实践,因此,管理学教育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团队合作和实践项目等。
通过实践体验和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管理知识和技能。
未来展望:管理学教育的未来充满挑战和机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经济的发展,管理学教育需要不断适应新的需求和趋势。
未来,管理学教育可能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在线教育的普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在线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
管理学教育也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向更广泛的学生群体传授管理知识。
在线教育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教育的普及性和灵活性。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探讨的是关于组织和实施有效管理的原理、方法和技巧。
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并不断适应和回应着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形势,因此在管理学领域中出现了许多的流派和理论。
本文将从管理学的起源开始,梳理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当前管理学的趋势。
一、管理学起源管理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古代,人们通过组织、协调和规划来管理农田灌溉、建设工程等任务,以保证生产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古代文明中的很多古籍都包含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例如中国的《孙子兵法》和西方的《论政》等。
到了现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企业规模逐渐扩大,管理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这促使人们开始将管理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学先锋者如泰勒(Frederick W. Taylor)、韦伯(Max Weber)和福特(Henry Ford)等提出了科学管理、行政理论和生产线管理等理论,为管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管理学的发展历程1. 科学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主要发生在20世纪初至中期。
泰勒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科学管理的理念。
科学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分析工作过程,确定最佳工作方法,并且在实践中加以执行和监督,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益。
2. 行为科学阶段行为科学阶段发生在20世纪中期至70年代。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研究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和行为动态。
以马斯洛(Abraham Maslow)、霍桑(Elton Mayo)和麦克雷格(Douglas McGregor)等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人本主义管理、人际关系理论和X理论与Y理论等,强调了人的需求和动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3. 管理科学阶段管理科学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运用系统科学、决策科学和数学模型等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
线性规划、网络分析、决策树等工具被广泛应用于生产调度、资源配置和决策支持等方面。
管理学发展历程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和管理的学科,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断地变革和创新,逐渐形成了现代管理学的框架。
本文将从管理学的起源、过程和发展方向三个方面,简要介绍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管理学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最早的管理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先秦时期的《易经》和《尚书》,以及古希腊的《诗经》和《战争学》。
这些古代文献中蕴含了诸多组织和管理的智慧,为后来管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19世纪,管理学开始被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国的泰勒和法国的福特是管理学的奠基人。
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原则,通过研究和分析工作流程,优化生产效率。
福特则倡导流水线生产模式,实现大规模生产和标准化操作。
他们的工作使管理学开始与实践结合,并为工业化时代的管理者提供了指导。
20世纪初,管理学开始逐渐发展成熟并形成多个学派。
人际关系学派强调人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了“人”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的观点。
行为科学学派则试图通过研究人的行为来解决管理问题。
这些学派的出现使管理学从技术层面转向了人文层面,开始关注员工需求和激励。
20世纪后半叶,管理学进入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浪潮使管理者面临更复杂的挑战和机遇。
这时,现代管理学开始崛起,强调人与组织的整体性和系统运作。
学派之间的融合和交叉研究成为了发展的趋势,包括战略管理、创新管理、知识管理等。
展望未来,管理学的发展方向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管理者需要掌握新的工具和技术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
此外,社会对企业和管理者的期望也在不断增加,管理学需要更加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展示出了人类对组织和管理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科技社会,管理学始终关注组织、人和系统的关系,并不断适应和引领变化。
未来的管理学将继续与时俱进,为管理者提供更好的指导,推动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管理学的进化与变革管理学是以组织和管理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管理学也不断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管理学的进化与变革。
一、管理学的演变管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最初是关注工厂的生产效率和劳动力的利用率,这一阶段被称为科学管理主义。
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由弗雷德里克·泰勒所写,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时代。
其基本思想是通过科学研究和分析,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劳动效率。
第二个阶段是行政管理阶段。
该阶段着重强调管理者的能力和组织的效率。
行政管理主要由亨利·法约尔、哈罗德·柯尔、切斯特·伯纳德等人提出。
这些管理学家提出了各种理论和概念,如管理层次、管理职能、权威领导等。
到20世纪中期,管理学进入了行为科学阶段。
行为科学主要通过观察和研究员工的行为来改进管理和组织。
此时,管理者注意到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对生产力和组织效率的重要影响。
20世纪末,各种新的管理理论和技术开始出现,如经验管理、变革管理、知识管理、情境管理等。
二、管理学的变革和创新随着科技和信息的发展,管理学不断创新和变革。
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组织方式新型组织方式比传统的分层式组织更加平等和灵活。
一些企业采用平面组织或自组织方式,让员工更加自由和创新。
这种组织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2.基于数据的决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和分析市场趋势和消费者需求。
管理者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做出更具针对性的决策。
3.员工培训和发展管理学越来越强调员工的培训和发展。
员工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只有不断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素质,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许多企业推出了各种培训和发展计划,以帮助员工提高技能和知识水平。
4.员工参与度的提高员工的参与可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士气。
管理者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文化,鼓励员工发表意见和建议,并在员工参与决策过程中付出努力。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科学管理运动。
以下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发展阶段:1. 科学管理阶段(20世纪初)科学管理运动由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和亨利·福特(Henry Ford)等人引领。
他们通过研究工作方法和生产流程,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分工、标准化、时间和运动研究等。
2. 行为科学阶段(20世纪30年代-50年代)行为科学阶段强调员工行为和组织行为对管理的影响。
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揭示了员工的社会和心理需求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为人性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3. 管理科学阶段(20世纪40年代-60年代)管理科学阶段以数学模型和决策科学为基础,通过运筹学、线性规划和统计分析等方法,解决了管理中的决策问题。
此时,管理被视为一门科学,强调定量分析和理性决策。
4. 系统理论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系统理论阶段将组织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强调组织内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包括路德维希·冯·贝特兰费(Ludwig von Bertalanffy)和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等。
5. 战略管理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战略管理阶段强调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注重组织的长期发展和竞争优势。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了五力模型,帮助企业分析竞争力和制定战略。
此外,质量管理、变革管理和知识管理等概念也逐渐兴起。
二、发展趋势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仍在不断演进,以下是当前的发展趋势:1. 变革管理与创新随着市场环境和技术的不断变化,组织需要灵活应对变化并实现创新。
变革管理强调组织变革的规划、实施和评估,以确保变革的成功。
创新管理则关注创新的激励、流程和组织文化等方面。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20世纪初以来经历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从管理学的起源开始,逐步介绍管理学的历史发展,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未来的趋势。
一、管理学的起源管理学起源于工业革命时期,当时的工业生产方式出现了诸多问题,人们迫切需要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生产效率。
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强调通过科学方法来优化生产过程,并通过分工和时间研究提高劳动生产力。
这一理论为管理学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二、经典管理理论的发展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管理学开始从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些规律和原则,形成了经典管理理论。
著名的管理学家亨利·福尔(Henry Fayol)提出了通用管理原则,包括分工、权威、纪律、统一指挥等,为管理学奠定了基本框架。
而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则提出了官僚理论,阐述了组织结构和权威关系的重要性。
这些经典理论为管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行为科学对管理学的贡献在20世纪中期,行为科学的兴起推动了管理学的发展。
行为科学研究关注个体和群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动机,重视人的因素对组织效果的影响。
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的哈桑实验揭示了人性因素对工作动力的重要性,提出了人本主义管理理论,强调管理者应关注员工的情感和需求。
四、系统理论和现代管理思想的兴起20世纪后半叶,随着信息时代和全球化的到来,管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系统理论被引入管理学领域,强调了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管理者需要全局思考,综合各种因素来进行决策和管理。
同时,现代管理思想也逐渐兴起。
经营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提出了管理者应以理解为基础进行决策,关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需求。
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加科学和系统的管理方法。
五、管理学的影响和未来趋势管理学的不断发展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管理学发展阶段与趋势中国的管理思想可以追根溯源到老子的无为而治时代、孔子的儒家思想时期。
改革开放前,中国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制度社会,并改变了经济体制,对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不断变化,但并未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学发展体系。
真正把管理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来进行系统的学习与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我国的经济建设战略,确定了管理的重要性。
一、中国管理学发展的阶段性划分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不断完善,管理学开始迅猛发展。
可将其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一1986年的萌芽期、1987年一1996年的重视期和1997年至今的发展期。
这三个时期是管理学深化和演进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基本上不存在真正意义上以企业为主体、市场绩效为主导的现代管理研究体制,萌芽期阶段在各方面都体现出这一特点。
但是,在这个时期政府已经开始认识到管理学的重要性,专门研究管理学的机构、管理学期刊、文章、书籍和着作开始出现,国内学者开始了管理学的教育与研究,同时从国外引进国际合作项目。
管理学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
到了重视期,经过前十年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使得管理学开始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管理学研究活动也日益丰富。
首先表现为政府层面对管理学的高度重视。
如果说萌芽期政府开始了对管理学关注的话,那么在重视期政府就是高度重视发展管理学了。
政府开始注重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理论,更加注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殊国情。
其次,在管理学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开始追朔国外管理学的研究本源,逐渐熟悉国际管理学权威期刊,不断增强中国管理学研究的规范程度,实证研究方法开始受到重视,我国越来越多的管理学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外顶级学术期刊上。
另外,教育界和理论界也对管理学分外重视,这主要体现在制定了一些保障管理学地位的标准。
近1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管理学更加壮大。
发展期阶段是一个管理学学科体系不断完整、研究水平不断提升、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的阶段。
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历程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自18世纪初开始逐渐成熟,经过多个阶段的发展,如今已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究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管理学早期的管理学受到了机械工业革命的影响。
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时期,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如何更好地控制和管理工业生产过程。
由此,管理学的研究逐渐萌芽。
在这一时期,管理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善生产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弗雷德里克·泰勒与亨利·福尔德是早期管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提出了一些管理理论,如“科学管理”的概念,即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生产流程,找到最佳的生产方案,并通过培训和监督实施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
这些做法被工业企业广泛应用,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二、经典管理学20世纪初的时期,经典管理学开始得到发展和应用。
泰勒和福尔德的实践启发了代表人物亨利·法约尔的管理学理论。
法约尔提出的“管理过程”模型,重新定义了管理的本质和目标,即有效地管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使用,实现生产效率和投资回报最大化的目标。
他强调企业管理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等过程,称之为“管理过程”。
此外,伯纳德·韦伯提出了“理性化”的管理理念,将理性和科学与管理学相结合,让管理学理论更为完善和全面。
韦伯认为,通过组织清晰明确的管理结构,明确权力和责任的分配,可以实现企业的高效运营。
三、现代管理学20世纪中后期,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现代管理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这一时期,观念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变革滋生了大量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人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使得组织行为的研究成为了现代管理学的重要领域。
托马斯·彼得斯和罗伯特·沃森提出了管理思想的“行为学派”理论,认为企业管理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个体行为,也取决于整体组织的行为。
现代管理学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如质量管理、项目管理、成本效益分析、创新管理等。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日益成为企业家们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从初期的工业革命,到现代信息化时代,管理学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研究理论。
第一部分:管理学的起源和发展管理学一词来源于法语中的“manège”,最早出现在16世纪末的法国,意为管理、操作、经营。
在此之前,管理学的脉络主要还是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一直到1854年,美国工业革命时期,管理学开始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
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提出的“分工原理”经过几百年来的研究和实践,在20世纪的工业革命中达到了高峰。
泰罗(M.F.Taylor)于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法》奠定了管理学学科体系的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哈佛商学院成立,并开始教授企业管理课程,从而成为管理教育的先驱。
第二部分:管理学的发展趋势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覆盖,企业面临的管理挑战也越来越复杂多样化。
管理学的研究要求不仅局限于经济管理领域,也涉及到更广泛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管理需求。
当前,管理学的主要发展趋势与以下三个方面的需求密切相关。
1. 跨文化经营全球化带来了不同社会文化与思维方式间的碰撞,高超的跨文化经营能力成为企业领导者的重要素质。
管理学需要关注文化差异带来的价值观、习惯、信任度、目标达成方式等方面的思考和研究,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企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2. 环境可持续性管理环境可持续发展对企业来说已经不仅是一种长期战略,更是公司营销的重要公关亮点。
管理学在提供企业环境信息的同时,也需要着手提供一种效果较为显著的环境管理策略,降低企业的环境风险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3. 创新与人才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精细化和多样化,企业需要寻找更科学、高效的人才管理模式,通过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1. 科学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在20世纪初,美国工业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该理论旨在通过科学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
泰勒的理论主要包括工作分析、工作标准化和工作报酬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工业生产的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行为科学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在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是埃尔顿·梅奥和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他们认为,员工的行为受到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管理者应该关注员工的需求和动机,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能。
3.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管理理论开始形成并不断发展。
其中,系统理论、信息理论、决策理论、控制理论、学习组织理论等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理论强调了组织的整体性、信息的重要性、决策的科学性和学习的重要性。
二、发展趋势1. 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趋势。
组织学习强调员工的学习和创新能力,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知识管理则强调对组织内外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
2. 变革管理和创新管理当今社会变化快速,组织需要具备变革管理和创新管理的能力。
变革管理关注组织变革的过程和方法,帮助组织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创新管理则关注组织内部的创新能力,通过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来推动组织的发展。
3. 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在全球化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议题。
组织需要关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通过合理的资源利用和社会责任实践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4. 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技术成为现代管理的新趋势。
组织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分析来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质量,智能化技术如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则可以为组织提供更多的管理工具和手段。
管理学的发展与趋势研究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在组织和经济环境中有效地管理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理论和实践。
自从管理学在工业革命以来得以发展以来,它一直处于不断演变的状态。
本文将探讨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当前的趋势。
一、管理学的发展历程1. 科学管理时期20世纪初的科学管理运动将管理学带入了主流。
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理念,强调通过严格的规定和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亨利·福特在汽车制造业中成功应用了科学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推动了管理学的发展。
2. 行为主义管理时期20世纪30年代,管理学家们开始对科学管理的理念产生怀疑,并转向研究人的行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马克斯·韦伯的理论和埃尔顿·梅奥的霍桑实验为行为主义管理奠定了基础。
3. 现代管理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后,管理学开始逐渐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现代管理的理论体系。
彼得·德鲁克对企业管理提出了系统的观点,提出了“管理是实践性的学问”的观点。
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组织管理之中。
二、管理学的发展趋势1. 全球化管理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着跨国经营和跨文化管理的挑战。
国际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对管理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管理学研究需要关注跨文化管理、全球团队协作和国际合作等方向。
2. 可持续发展管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社会的重要议题,并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了影响。
管理学研究需要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影响,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和策略。
3. 创新与创业管理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管理学需要关注创新的管理。
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管理教育的重要目标。
管理学研究需要关注创新驱动型经济的发展,以及创业环境的塑造。
4. 数字化管理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
管理学需要关注数字化技术对组织管理和决策的影响,研究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提高管理效能。
管理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管理学旨在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指导和控制组织中的活动,从而实现组织目标。
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管理学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管理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探讨这门学科的全貌。
管理学的历史管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源,但是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后期。
在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生产的兴起,组织形式逐渐从手工业向机械化制造业过渡。
在这个过程中,工厂管理员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管理任务,这种情况促使人们开始研究管理科学。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些管理思想家开始提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一次性地完成一定的工作量”,通过实行分工和专业化以提高劳动效率。
福尔莫的管理原理在管理者的工作中提供了一系列实践指导。
韦伯的官僚制度理论提出了以规则和程序为基础的组织结构和决策过程,从而提高了管理过程的效率。
二战后,随着国际贸易和科技的发展,管理学得到了全球性的关注。
各种新兴的思想和理论也随之产生,如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等。
管理学不再是单纯的生产工具,而是变成了为企业家们提供战略指导和资源分配的关键能力。
管理学发展的趋势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管理学持续发展,管理的范围和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以下是管理学发展的趋势。
多元化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管理者越来越需要面对多元化的文化和价值观。
管理学教育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文化,也应该涵盖多种文化背景,培养管理者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能力。
数字化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管理学中对于数字经济的讨论就开始逐渐兴起。
现在,数字技术已经深度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从品牌推广到供应链管理到人力资源。
管理学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这些数字技术,以利用它们并在企业管理中更好地使用。
可持续性可持续性是今天世界的热门话题,管理学必须关注并协助企业实现可持续性目标。
管理学家可以通过讨论可持续性管理和责任,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创新性实践来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
管理学专业介绍及发展趋势【引言】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与管理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涉及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介绍管理学专业的背景、核心课程、发展趋势等内容。
【正文】一、背景介绍1.1 管理学专业起源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相对年轻,起源于20世纪初期。
早期的管理学主要关注组织结构与制度管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管理学逐渐分化为多个领域,如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等。
1.2 管理学专业的重要性管理学专业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企业竞争日益加剧,对管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管理学专业培养了大量的管理人才,为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核心课程2.1 组织与管理理论组织与管理理论是管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组织的结构与运作方式,有效地管理组织资源,提高组织绩效。
2.2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学专业的另一个重要课程。
学生将学习如何招聘、培训和激励员工,以及如何处理员工之间的关系。
这门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成为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建立强大的人力资源基础。
2.3 市场营销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也是管理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学生将学习市场调研、产品定位、销售策略等相关知识,通过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行为,从而帮助企业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
2.4 供应链管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重要的课程之一。
学生将学习如何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及如何应对供应链中的风险与挑战。
三、发展趋势3.1 数字化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管理成为了管理学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学生需要掌握信息技术,了解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相关知识,将数字化管理应用于企业的决策与运营中。
3.2 国际化视野全球化的进程使得企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对管理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管理人才已成为管理学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学生需要学习国际商务、跨文化管理等课程,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管理学发展史一、管理学的起源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和管理的学科,它以提高组织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为目标,对组织管理进行系统研究和理论探讨。
管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当时的统治者需要管理庞大的国家和人民,因此出现了一些管理理论和实践。
但是,真正的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才开始形成的。
二、科学管理时期20世纪初,管理学进入了科学管理时期。
弗雷德里克·泰勒是科学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
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管理组织,提高劳动效率。
泰勒强调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管理原则,如分工、高效率和奖励机制等。
他的理论对工业革命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人文关怀时期科学管理的方法虽然在提高效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忽视了人性因素。
20世纪20年代,人文关怀时期的管理学兴起。
埃尔顿·梅奥是人文关怀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研究表明,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表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文关怀时期注重关注员工的需求和情感,提倡人性化管理,通过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来提高组织绩效。
四、行为科学时期20世纪50年代,行为科学时期的管理学开始兴起。
行为科学时期的管理学主要关注员工的行为和动机,试图解释员工行为背后的原因。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道格拉斯·麦克格雷戈和亨利·门西尔。
他们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认为员工的动机可以分为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两种。
行为科学时期的管理学为组织提供了更深入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五、系统理论时期20世纪60年代,管理学进入了系统理论时期。
系统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而形成。
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管理学开始关注组织内部的协调和整合问题。
彼得·德鲁克是系统理论时期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管理学的五个基本功能:规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
六、现代管理学20世纪70年代以后,现代管理学开始兴起。
浅析管理学发展史及发展趋势赵程伟(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处处闪烁着管理思想的光辉,但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和工厂管理实践的发展,在西方逐渐形成并蓬勃发展起来。
本文旨在对19世纪末至今的管理学发展历程和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及其特点、发展趋势作一总结、评析,在了解过去的基础上,对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管理理论服务。
关键词:管理学理论;发展历程;特点;趋势;1 管理学理论的传统管理阶段1.1中国早期管理学理论思想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丰富的管理思想。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杰出的军事家孙武著有《孙子兵法》一书。
该书共 13 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句名言就是一例。
这种辩证的策略思想在书中比比皆是。
孙武的策略思想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管理上也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日本和美国的一些大公司甚至把《孙子兵法》作为培训的必备书籍。
战国时代的另一本书《周礼》对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进行了理想化的设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财政、教育、军事、司法和工程等方面。
该书对封建国家经济管理的论述和设计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许多著作中都有体现,如《孙子兵法》、《周礼》、《墨子》、《老子》、《管子》、《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
1.2外国早期管理学理论思想外国的管理实践和思想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奴隶社会,管理实践和思想主要体现在指挥军队作战、治国施政和管理教会等活动上。
古巴比伦人、古埃及人以及古罗马人在这些方面都有过重要贡献。
从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人类为了谋求生存不自觉地进行管理活动和管理的实践,但是人们仅凭经验去管理,尚未对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理论。
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管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涉及,管理学开始逐步形成。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
亚当·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创始人之一,代表作是《国富论》。
他发现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从事某种专项操作,便于提高技术熟练程度,有利于推动生产工具的改革和技术进步,从而提出了分工理论。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资产阶级金融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者和完成者,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有深远的影响。
2管理理论形成阶段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学者更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而研究企业的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
其间,在美国、法国、德国分别活跃着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师,即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
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和权变管理理论。
2.1古典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形成于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的美欧.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理论:2.1.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泰罗重点研究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科学管理的关键在于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以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与标准化,其代表作是《科学管理原理》。
法约尔是以大企业的整体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管理过程的职能划分理论。
他的代表作是《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侧重阐述了管理职能的划分,认为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并提出管理人员应遵守的14项原则以及强调管理教育的重要性。
2.1.2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开创了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先河。
在其正被传播之时,欧洲也出现了一批古典管理的代表,其中影响最大的属法约尔及其管理过程理论。
法约尔区别了经营和管理,从企业经营活动中提炼出管理活动,认为管理包括在经营之中。
他通过对企业全部活动的分析,将管理活动从经营职能(包括技术、商业、业务、安全和会计等五大职能)中提炼处理,成为经营的第六项职能,进一步得出了普遍意义上的管理定义。
他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职能,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讨论。
2.1.3.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对组织管理理论的伟大贡献在于明确而系统地指出理想的组织应以合理合法权力为基础,这样才能有交往地维系组织的连续和目标的达成。
为此,韦伯首推官僚组织。
企业的长生不老不能仅依赖于其英雄人物的“超凡卓识”,应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其“顺应自然”的原则体系—公正地识人、用人和进人的体系。
2.2 行为管理理论行为科学学派阶段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的影响作用。
2.2.1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的早期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管理学家梅奥,他和罗特利斯伯格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美国进行了有名的霍桑试验,试验表明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其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据此,梅奥提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这一理论在当时被称为人际关系理论,也就是早期的行为科学。
梅奥的著作有《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罗特利斯伯格的代表作是《职工的生产率中的人的问题》。
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的研究为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3数量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它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如先进的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做出最优规划和决策。
数量管理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2.3.1运筹学运筹学是数量管理理论的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英国科学家为解决雷达的合理布置问题而开发了一些分析与计算技术,这些技术构成了运筹学的雏形。
就其内容讲,运筹学是一种分析的、实验的和定量的方法,专门研究在既定的物质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目的,如何最经济、最有效地使用人、财和物等资源。
运筹学后来被应用到管理领域。
2.3.2 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这一概念由美国兰德公司于 1949 年提出。
其特点是,解决管理问题要从全局出发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制定出正确的决策。
2.4系统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是指运用系统理论中的范畴、原理,对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特别是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分析的理论。
这一理论的要点如下: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的。
根据需要,可以把系统分解为子系统,子系统还可以再分解,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系统从环境输入资源,把资源转换为产出物,一部分产出物为系统自身所消艳,其余部分则输出到环境中。
系统在投入一转换一产出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以获得自身的发展。
2.5权变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是 20 世纪 70 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量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
它强调管理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环境寻求相应的管理模式。
权变管理理论着重考察有关的环境变量与各种管理方式之间的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环境是解释变量,而管理方式是被解释变量。
这就是说组织所处的环境决定着何种管理方式更适合于组织。
比如,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是供大于求,集权的组织结构可能更为造合;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是供不应求,分权的组织结构可能更为适合。
3 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20世纪50年代后,管理学发展进人了“丛林”阶段,人们对管理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个学派和理论研究:3.1社会合作系统学派社会合作系统学派以社会学和系统论的观点研究管理理论,把组织中的人的相互关系,看成是一种协作的社会系统。
代表人物巴纳德,把人际关系和群体行为看做社会系统,又把社会系统看成人们在思想、力量、愿望等方面的合作关系,并认为组织就是一个社会合作系统,系统存在有三个先决条件:统一的目标、协作的意愿、信息的联系。
组织的管理者是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
3.2管理决策学派西蒙认为,组织是指一个人类群体当中的信息沟通与相互关系的复杂模式。
它向每个成员提供决策所需要的大量信息和决策前提、目标及态度,它还向每个成员提供一些稳定的可以理解的预见,使他们能预料到其他成员将会做哪些事,其他人对自己的言行将会做出什么反应。
决策是管理中心。
西蒙对于决策过程的理论研究工作是开创性的,他也是管理方面唯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
他的理论目前已经渗透到管理学的不同分支,成为了现代理论的基石之一。
3.3经验主义学派又称为经理主义学派以向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企业当代的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主要代表人物是彼得德鲁克。
经验主义学派认为管理学就是研究管理经验,认为通过对管理人员在个别情况下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研究,会使人们懂得在将来相应的情况下如何运用有效的方法解决管理问题。
因此,这个学派的学者把对管理理论的研究放在对实际管理工作实际经验而不是从一般原理出发来进行研究。
3.4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是泰勒管理学派的继续和发展,是近年来在西方管理学界形成的,有时人们把数理学派、决策学派和系统学派称为管理科学学派,代表人物是伯法。
这个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式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的答案,以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
所以,所谓管理科学就是制定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和统计模式,并把这种模式通过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管理之中。
3.5系统管理学派系统管理理论系统地阐述了系统观点、系统分析、系统管理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分析了组织和管理的系统模型,以及系统管理中的各项职能。
代表人物是约翰逊、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
他们提出了有关整体和个体组构及其运营的观念体系,认为组织是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着的并共同运营的要素(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任何子系统的变化均会影响其他系统的变化,系统具有半开特性—既有自己的特性,又有与外界沟通的特性。
该理论的局限是过于扩大范围,且在观念上排除了其他管理方法。
3.6权变理论学派权变管理理论的实质是把组织看做社会系统者的管理经验教训的研究上,强调从企业管理的中的分系统,要求组织各方面的活动以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