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 的乘法》

黄河路小学王秀梅

案例描述

一、学前准备。

1. 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末尾有0)

出示:60×50 240×20

师:你是怎么口算的?

生1: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生2:把0抹掉后再相乘,抹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师:生1,生3合起来就是我们口算的方法(板书口算方法)你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吗?

2. 学生尝试笔算并板演。

3. 小组讨论: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样吗?

生1:一样。

生2:都可以先把0前面数的相乘。

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

生4:只是把横式写成了竖式……

二、巧用知识迁移,自主构建新知。

师: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 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师: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特快列车比普通列车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生2:普通列车每小时比特快列车少行多少千米?

生3:特快列车3小时可行多小千米,半小时呢?……

学生思维活跃,学生踊跃举手,出现课堂的高潮。

师:让老师提一个问题吧,你看老师提的问题中包含几个问题?

(1)出示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生1:包含2个问题;生2:因为它有“各”字)板书子问题:特快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普通列车30

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

(3)观察这两道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生:第一道算式因数末尾有0,第二道算式因数中间有0,板书因数中间有0)

(4)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分组完成笔算,笔算时务必做到“快”、“静”、“齐”。(见图1)

针对第一二组的提问: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积末尾的2个0是怎么得来的?针对第三四组的提问: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十位3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

生1:十位上的3须和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相乘。

生2:如果你省略不写,积就会少一位数,积变小了。

③明明3×0=0,百位上却写1,为什么?

生:进了位要加到来。

2. 请你说一说红色得数是怎么得来的?(见图2)

同学们这么聪明,我们就来练一练。

780×54 208×40 107×130

三、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师: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到数学王国遨游吧!

1. 第一关:首先来到的是数学门诊部,请你当医生哦。

(1)计算85×106时,十位8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积反正得0可以省略不写。()

(2)计算225×16时,积的末尾没有0。()

(3)650×40=2600 ()

先让学生判断(2)(3)格外小心,学生在思维定势影响下,就会负迁移。

师:当完了医生,我们再去哪里呢?

2. 第二关:选择超市。

(1)400×520最简便的写法是()(见图3)

(2)两位数与三位数最小的积是()

A、100000

B、10000

C、1000

(3)5600乘50,积的末尾有()个0。

A、3

B、4

C、5

(4)508×40,它们的积是()

A、2320

B、20320

C、2032

先让学生去猜想,再笔算验证。

师:大家表现得真不错,我们继续前进吧!

3. 第三关:设计广场,请你当小小设计师。

()×()=2400

这里学生的兴趣高涨,个个争当设计师。

师:完成了数学王国的旅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师生小结,畅谈收获。

案例分析

关于这个案例我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

1. 既然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为什么没有从一般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中引入?

2. 为什么出示材料是书中的例题却当作练习讲?书中的例题是已经提出问题的,而本节课却让学生自主提问题,学生问题基础上筛选出例题中的问题?

3. 为什么这节课改课中学生能全员参与、全神贯注呢?

回顾这节课,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巧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知识迁移属于心理学范畴,它指的是先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并没有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而从口算乘法迁移到笔算乘法,小组讨论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进行类比,把过去遇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将来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是课新程理念最好的体现。

二、对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的迁移。

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表达是语文学科中的事,与数学无关。其实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而表达则是掌握知识情况的标志。对知识和技能来说,理解知识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首要条件和前提,而对知识、技能的表达则是人们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标志。任何人都不会否认这样的事实:如果一个人不能将知识表达出来,是不能算是对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的,尽管对知识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本课并没有直接出示例题中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提问题,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较好的解决了许多学生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问题。

三、由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

数学活动有三个层面:直观感知层面、认识理解层面、结合生活综合运用层面。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知识,而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综合运用层面,本课创设了数学王国的情境,以数学王国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了数学门诊、选择超市、设计广场三个画面,课堂的趣味性浓了,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尤其是设计广场这一环节,真的是波澜起伏,孩子们通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师生间情感体验的迁移。

新课程提倡建立多元化、共同参与的激励性评价模式。上课一开始,一句话的课前组织教学,“同学们格外有精神,老师可带劲呢!”,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未知欲,实现了师生间情感体验的迁移。

由于本节课对数学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巧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研究过程,学生参与到了认知的自主构建中来,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接触到了一些研究数学的方法,而且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不就是我们新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吗?

总之,知识是基础,方法是中介,思想才是本源。有了思想,知识与方法才能上升为智慧。数学是能够增长学生智慧的学科,我们只要抓住数学本质,与新课程理念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数学教育的最大价值,凸显数学本色!这样做本身就是使数学课回归数学味,找回数学教学的灵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