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合理利用网络》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0.73 KB
- 文档页数:10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合理利用网络》
教案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合理利用网络》教案
课题
2.2合理利用网络
单元
第一单元
授课人
时间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能力目标
初步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学会合
理利用网络。
知识目标
了解网络规则,知道合理利用网络的具体要求。
重点
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难点
传播网络正能量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
教法
情境教学法、讲授法
课前
准备
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通读本框内容内容,总结网络的利与弊。
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与活动,制作课件。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卸其QQ,删其微信,去其帖吧,封其微博,收其电脑,夺其手机,摔其Ipad,断其WIFI,剪其网线,使其百无聊赖。然后静坐、喝茶、思过、锻炼、读书、弹琴、练字、明智、开悟、精进,而后必成大器也。”
欣赏漫画和文字,谈谈你的感受?
2.教师导入:网络有利也有弊,我们要学会合理利用网
络。(板书课题)
二、合理利用网络
展示情景材料一:王小明同学是某中学八年级的一名学生,是一个网迷,喜欢打网络游戏,本来成绩优异的他,现在成绩逐渐下降。他认为是互联网害了他。而他的同
学认为,互联网对我们青少年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工
具和交往平台。
辩论:互联网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
弊端大于利呢?
(一)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1.面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提高媒
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理解:提高媒介素养
小调查:同学们有手机吗?你们一般用手机做什么呢?
展示情境材料二:最近,由于受网络的影响,王小明的
困扰越来越多。同学们想一想办法来帮帮他走出困境。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重要的学习工具和交往平台。我们
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但如果不合理利用,就会沉溺其中,祸害无穷。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要浏览、寻找与学习、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应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
2.要学会“信息节食”
情境三:前些天,王小明玩手机时,看到朋友圈在转发一条如何鉴别草莓变色催熟的文章。说“如果草莓籽是红色的,便是用了染色剂的缘故。浙江宁波、江苏徐州等地市民也的确发现,市面上很多草莓的籽是红色的,顿时心生不安……”为了让大家警醒,也没怎么想,王小明也转发了。
探究与共享:你们如何认识小明的做法?
播放《2017年上半年十大谣言》视频思考:面对网络谣言,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
阅读方法与技能:如何辨别网络谣言?
3.学会辨析网络信息
出示四张图片,提问:由这几张图片,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御网络上的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
展示王小明在贴吧被黑照片思考:
①你怎样看待贴吧里的这种现象?
‚如果你是小明,你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吗?为什么?
不会。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每
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
4.网络无限,自由有界。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
活的基本准则
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不制造和传播谣言,不泄露他人隐私,不恶意攻击他人,不宣泄极端负
面情绪,……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
责的网络参与者。
知识总结: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展示《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展示情境材料:在同学们的帮助下,王小明现在很少沉
溺于网络了,而且还利用网络做了些有意义事情。这不,前不久王小明就学校前的道路安全相关问题在县政府官
方微信上留言了,并得到回复说尽快解决。
思考:小明为什么要在县政府官方微信上留言?
(二)传播网络正能量
1.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就身边的一些公共事务向有关部
门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表达我们的诉求,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网络成为汇聚民智、促
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渠道。
探究:我们还可以在网上做哪些有意义的事?
思考: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网络公益活动?谈谈你的感受。
2.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我们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高扬主旋律。
4.知识总结:如何传递网络正能量?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设
计
教学反思
通过设计手机情境材料,帮助学生理性参与网络,传播
网络正能量,能够从学生角度出发,积极让学生参与课堂,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关键能力。教学效果好。
在小组合作探究时,要注意引导,要求学生根据在实际
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照本宣读。